第一篇:浅议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浅议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特点及其在农村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导致了农村信用社贷款操作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危害性逐步增加,风险占比不断加大。因此,如何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已成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点问题。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操作风险,依据中国银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通知精神,中国银监会对操作风险有一个明确定义。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它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称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
信用社操作风险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层的管理理念未得到根本转变,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依然存在;二是风险教育不到位,员工防范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三是内控制度执行不力;四是职能部门监督检查缺位,形式监管重于效果监管。
农村信用社应针对当前内控管理薄弱,操作风险加大,风险隐患较多的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对加强内控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坚决遏止案件的高发势头必须做到:一是要不断加强内控建设,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进一步服务功能,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坚持依法合规经营理念,增强法制意识,坚决克服盲目和随意的违规操作行为。
具体的防范措施及对策:
(一)强化操作风险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防范操作
风险的关键在于人。因此,要加强员工对防范操作风险知识的学习教育,提高防范操作风险意识。积极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充分利用案例材料,认真组织员工进行剖析,以案释法。紧密联系员工在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风险,从中汲取教
训,并通过召开讨论会、交流会等形式使广大员工摆问题,订措施。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法律观念等方面查找问题,分析不足,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解决的措施和办法。
(二)高度重视操作风险防范工作,增强广大领导干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转换经营理念,提高对操作风险的危害性认识,增强操作风险的防范意识。从根本上端正经营思想,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加强内部管理、防范操作风险的辩证关系,坚决摒弃只重视业务经营而忽视内部管理的思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进一步提高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制度管人、约束人,用制度规避操作风险,使其不能为、不敢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杜绝操作风险。坚决执行强制休假、岗位轮换及干部交流制度,有效防控案件风险。
(四)强化指导、监督和检查的职能作用。一是切实发挥联社职能部门的管理指导作用,认真分析业务经营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或不足,及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切实加强审计稽核部门的职责,严格按照审计稽核制度进行问责,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审计稽核部门要按规定开展合规合法性检查,及时纠正违规业务操作。三是加大专项业务的检查力度,堵塞漏洞,防控风险。四是坚决实行“问责制”,规范经营行为和业务操作行为。
(五)量化内控制度执行的考核工作,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遵规守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篇:浅谈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浅谈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袁家杨
操作风险由来已久,银监部门和金融业的各级管理机构明确提出了治理操作风险保障金融业和谐平安发展的要求。针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一些实际情况,本文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度制约的有效性、管理层次的科学性、执行主体执行力的滞后性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存在的主要成因,从而提出了从培育内控合规文化入手,通过采取加强操作风险教育、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控执行的检查和实施来有效防范化解操作风险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类,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并列。随着基层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为制度落实不到位、操作风险防范乏力和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滋生了很多业务操作风险,有的甚至导致事故和案件的发生,阻碍了基层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进程。因此如何规避操作风险、提高安全系数是摆在每位监管者和决策管理层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一、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主要类型
根据操作风险的形成原因,可以把操作风险归为以下几类: 1、道德风险。近年来,尽管各级管理部门很重视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从"三铁"精神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整个金融界也在各个年代推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教育活动,激励了一批批从业者爱岗、敬业、奉献的工作热忱。但由于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侵蚀,一些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扭曲变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少数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酿成了目前金融业中的许多大案要案,成为影响金融业稳定的最重要因素。而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从业人员不能及时接受较为丰富高雅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思想道德教育,加之制度和管理在基层网点也有些缺陷和盲点,因而基层信用社更易于引发因道德而产生的操作风险。
2、制度风险。目前,基层信用社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内控体系,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并存有一定滞后性;很多信用社存在着重经营、轻风险现象,不能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业务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致使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照章办事,无规可循;部分员工在业务操作中也存在着相互推诿现象,造成业务操作流程脱节,监督制约机制运行脱钩,形成操作风险。3、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由于基层信用社内部管理不善,不依法操作,不规范操作流程,从而产生危害的风险。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基层信用社还未真正执行有效事后监督制度,对业务操作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开展的一些检查也大多是事后的,难以深入、没能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评估,也就对业务操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难以发现。即使发现问题后也存在不能及时控制和纠正业务操作风险,对已经形成的操作风险不能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排除,以至于形成金融风险。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每个金融机构都须建立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建立以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互相监督的工作秩序为第二道防线;建立以内部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的第三道防线。但由于目前基层信用社人少事多,业务面向千家万户,因而三道防线都较薄弱,首先是第一道防线因大多数信用社都存在休假顶岗的情况,复核制度和双人会签制度而显得很脆弱,第二、第三道防线因信用社独立的后台监督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按要求设立的监督职能部门因职责不清而显得形同虚设,因此,未能及时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
4、执行主体素质偏低的潜在风险。在当前不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对基层信用社员工防范操作风险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历史原因,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文化层次结构参差不齐,对操作流程和操作风险防范理解不清,从而不能形成有效执行力,影响了防范操作风险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防范操作风险对策
防范基层信用社操作风险的关健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必须要从培育内控合规文化入手,通过采取加强操作风险教育、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控执行的检查和实施严格的奖惩机制等主要措施,达到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目的。
1、培育内控合规文化,增强防范意识。要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使员工确立依法按章办事和合规经营理念,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业务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内控素质,通过实行严格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制度,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自我约束、相互监督能力,使员工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内控制度自觉执行到位;加强对员工行为有效监督,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员工八小时以外的行为;建立和落实对员工行为排查制度,明确具体操作程序和规定,对行为失范的员工要及时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2、健全内控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制度的主要制定者,必须要根据对现有制度执行中的一些疏漏,以及不适应、不合理情况,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而制度的补充、修订和完善主要来源于基层信用社在日常业务操作实践中的信息反馈,因此基层信用社要建立执行信息的反馈渠道,对在日常操作中发现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以便于联社认真研究,及时解决,及时完善。通过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使防范操作风险的内控制度逐步完善,业务操作流程更加规范。联社要制定和完善内部责任体系,一方面通过授权、授信明确各部门、各基层信用社的职责权限;另一方面要健全岗位责任制,将内部岗位职责进行细分,明确每个员工的岗位责任,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同时,要按照从严治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违规行为和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体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3、建立内控组织机构,狠抓内控制度落实。基层信用社要按照业务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使每项业务的开展都有相应的内部控制部门监督制约;要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尽量做到分工合理,并实行定期轮岗、适时交流和员工休假制度,使每位员工和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范围之内;要明确各项业务工作环节的操作规则,强化运作程序和各项具体要求,建立岗位责任追究制和内部自律控制机制,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要明确岗位职责范围,将具体职责范围落实到人,做到岗位到人,责任到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相互牵制的整体;基层农信社要把落实各项内控制度当作强化内部管理、防范操作风险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摆上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4、加强关健岗位监察,提高监督工作效率。事实证明,基层信用社的操作风险主要出现在一些要害部门和关健岗位,因此加强对关健岗位的控制是操作风险的防范重点。要进行业务流程整合,强化事中监督岗位的人员配备,增加风险控制岗位,将操作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加强业务过程监控;要严格执行重要业务、关健岗位人员轮换、强制休假和离岗稽核制度,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管,由于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掌握着人、财、物等大权,由其引发的操作风险特别是内外勾结的情形,其危害性要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5、完善风险监管预警,建立风险防控机制。要加快研制、完善预防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让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定向培养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信用社操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使基层营业网点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防范的范围之内。
第三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2008-8-5 14:58 孙涛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内容提要:“新巴塞尔协议”的颁布提出了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要求,为探索降低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具体形式以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对策,对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操作风险;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防范对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系列由于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所导致的银行案件震惊了国际金融界,也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004年6月“新巴塞尔协议”的颁布,提出了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要求。据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第6期报道,我国从2000年到2004年共发生涉案金额在百万元以上的银行业案件75起,其中人民银行6起,农业银行15起,建设银行17起,中国银行18起,其他金融机构10起,除涉案金额不祥的13起案件以外的其他案件造成国有资产损失高达24.15亿元。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对策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形式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根据商业银行的特征和运行规律,借鉴国外操作风险控制与管理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组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组织机构设置以及组织控制失效或低效,产生操作风险,而使得实际效果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都在变革之中,由传统的组织结构及控制方式,向“公司化”的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转移,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发生失效或低效的可能性很大,由此就比较容易引起操作风险的产生,这种由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的作用或内在功能失效产生的内部操作风险,就是组织风险。
2、管理风险。是指由于管理人员以及管理职能失效,产生操作风险,而使得实际管理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加强管理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有力手段,在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舞弊、管理制度缺陷、管理技能下降等,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或低效,从而引发操作风险的产生。这种因管理人员以及职能原因产生的操作风险被称为管理风险。
3、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技术工艺、设备及手段等不完备或失效引发操作风险,从而使得技术控制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技术控制手段越来越先进,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尤其是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产生,在方便用户以及增加商业银行业务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增加网络操作风险。另外,现代印刷手段的提高,也在不断地产生着假票、假币,也促进了操作风险的产生。以上这方面的原因产生的操作风险,被称为技术风险。
4、人员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内部及外部相关人员,有意识、有目的地作弊或责任心不强、判断失误等原因而产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内部人员舞弊是由于员工素质低下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原因造成的人为风险;外部人员舞弊是外部不法分子与内部人勾结、利用
商业银行的缺陷或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诈骗,以造成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的行为。
5、法律及制度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制度缺陷,而造成商业银行及他人资产损失的现象。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正处在改制时期,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商业银行制度及业务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已经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也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成熟还没有完全起作用。因此,通过完善及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来降低操作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环境、运行特点以及内部控制状况等因素,可以把产生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内部欺诈(Internal Fraud)行为。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有关人员,采用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以及内部规章制度等手段进行舞弊,致使商业银行发生资产损失的行为。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由于缺乏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失效,内部欺诈是产生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在2003年媒体报道的71起操作风险案件中,内部欺诈引起的有41起,占全部操作风险案件57.75%;从损失金额上看,71起操作风险案件共产生经济损失295821万元,其中内部欺诈产生的经济损失高达199677.43万元,占全部损失金额的比例为67.50%.在国外,内部欺诈也是产生操作风险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根据2003年巴塞尔银行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内部欺诈产生的操作风险案件1564起,占全部操作风险案件的3.31%,损失金额56350万欧元占全部损失金额的7.23%.可见,在我国内部欺诈是产生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应重点进行防御。
2、外部欺诈(External Fraud)行为。是指商业银行外部的人员采用抢劫,伪造凭证或票据进行诈骗,开具空头支票或使用银行卡恶意透支,利用计算机盗取他人及银行货币资金,破坏金融行业计算机系用以及采用其他的违法手段使商业银行资产造成损失的行为。在国内,外部欺诈仅次于内部欺诈是产生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第二大原因,根据2003年媒体报道的操作风险统计,外部欺诈案件15起占全案件的21.13%,产生经济损失92237.3万元占31.18%;在国外,根据2003年巴塞尔银行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外部欺诈案件20039次,占全部案件的42.39%,产生经济损失121130万欧元,占全部损失金额的15.54%.可见,外部欺诈在国内外都是产生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应重点进行防御。
3、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Execution Delivery&Process Management)失误。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过程中,业务及管理人员由于交易数据输入错误,简洁的管理失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合作伙伴的不当操作、以及经济纠纷等所产生的交易失败、过程管理出错、合作失败等状况,最终导致商业银行经济损失的行为。在国内,这是产生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第三大原因,根据2003年媒体报道操作风险事件的统计,这一原因所引起的操作风险案件占全部案件的比例为9.86,产生经济损失75.09万元,占全部损失金额的0.025%;在国外,这是产生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根据2003年巴塞尔银行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共发生操作风险案件16578起,占全部操作风险案件的35.07%,产生操作风险金额229260万欧元,占全部操作风险损失金额的29.41%.可见,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潜在原因,也应加强重视。
4、客户、产品及商业行为(Client Products&Business Practices)失误或低效。是指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及管理人员,因违约、滥用客户的秘密信息、进行错误的交易、参与洗钱以及销售未授权的金融产品等,从而产生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要、产品失效或失误、商业行为出错等现象,给银行或用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2003年的统计资料,国内因客户、产品及商业行为产生的操作风险,案件数量占比为7.04%,损失金额占比为
1.29%;国外案件数量占比为7.17%,损失金额占比为31.14%.因此,树立客户至上的观念,规范金融产品以及商业行为,是控制操作风险产生的一条重要渠道。
5、雇佣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Employ Practices&Workspace Safety)。在商业银行运行中,因商业银行不履行合同,就会产生职员要求赔偿的事件;商业银行不能为职员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就可能会违反职员的健康安全规定,也可能或产生职员要求赔偿;商业银行在执行合同和提供良好工作条件方面的不足,也可能会引起职员的消极怠工、降低责任心、甚至会发生罢工。这一方面会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指出,另一方面会引发更严重的操作风险案件。在国内,这一原因引发的操作风险案件不多,经济损失也很小,不是产生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在国外,据2003年巴塞尔银行委员会的调查结果,这一原因产生操作风险案件的占比为8.52%,产生经济损失的占比为6.72%,是引发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6、意外事件产生有形资产损失(Damage to Physical Assets)。主要是指由于恐怖事件、地震、火灾、洪灾等不可抗拒的力量产生的商业银行实体资产的损失。这种损失一般是由非人为性原因造成的,当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发生时,如果管理有效会减少所发生的风险,管理失效会增加所产生的风险。在国内这部分原因所产生的操作风险不大,不是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在国外确实产生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据2003年巴塞尔银行委员会的调查结果,这一原因产生操作风险案件的占比为1.4%,产生经济损失的占比却为24.29%.因此,我国也应重视这一原因,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操作风险。
7、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Business Disruption&System Failure)。这种原因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产生故障、发生问题,通讯系统故障以及设备老化或出现问题发生业务中断,从而发生直接的经济损失和由此产生其他的操作风险损失。在国内这是产生操作风险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发生操作风险的案件占比在5%以内,经济损失占比不到1%;国外的案件占比不到2%,但经济损失占比超过2%,这说明这类原因是预防操作风险值得注意的一个潜在原因,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商业银行产生操作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上主要分析了其中的一些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如非事件类型信息失真、决策者素质低下,内部控制失效等都会引发操作风险的产生。操作风险的控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只要从以上几个主要方面入手防范操作风险,就一定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三、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对策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针对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1、加强防范操作风险的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是组织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操作风险控制环境的营造应从组织文化建设开始,使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人员提高控制意识,统一控制观念,使组织之间的控制活动协调一致,控制人员的责、权、利关系明确,形成有效的自发控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或消灭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2、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的评估机制。进行风险评估主要是分析和辨认实现预定目标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辨识和分析风险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且反复进行的过程,也是一个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关键步骤。要完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评估机制,就要从分析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影响因素入手,针对商业银行的特点构建有效的操作风险评估机制。
3、利用审计监督手段控制操作风险。国内外商业银行管理的实践证明,内部审计是减少或避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内部审计,便会不断揭露商业银行业务上的不足以及管理制度上的缺陷,从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达到降低操作风险的目的。
4、提高业务及管理人员素质。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及管理人员提出了优化要求,目前国外商业银行职员中本科学历以上人员的比例已经超过80%,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这一比例与国外相比还相差甚远。另外,由于商业银行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普遍使用对防止计算机犯罪和网络风险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人员要求。因此,提高业务及管理人员素质是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
5、加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以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两级代理、四权分离的现代公司组织机构,并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加强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把利益相关者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委托代理结构、股东治理结构和经理人制度。
6、加强技术装备,提高操作技术水平。随着计算机在商业银行的普及应用,互联网络、电子监控系统,PS系统、货币检验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与管理手段相继在商业银行的营运活动中得以广泛应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在人员素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技术与装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操作风险的控制程度以及商业银行的竞争地位。
7、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案件以及经济损失大约90%来自内部及外部欺诈,这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尚未有效发生作用的结果。因此,完善法律、法规及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随着这一对策的逐步实施,必将会起到降低操作风险的作用。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策略,只要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能够从以上这些主要策略入手积极开展操作风险控制,并以此为基础向相关的方面扩展控制,就会逐步提高控制效率,实现不断降低操作风险的目的。
四、结论
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产生操作风险具有客观必然,控制与防范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管
理的一项长期任务。为探索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本文在阐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具体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研究了市场经济环境下控制与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对策,对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樊欣,杨晓光。从媒体报道看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状况[M].管理评论,2003(11):43-47.[2]孙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模式及其防治策略研究[M].财贸经济,2006(9):90-92.[3]万杰,苗文龙。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比较及成因分析[M].国际金融研究,2005(7):10-15.[4]厉吉斌。构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体系[M].上海金融,2006(5):37-39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引言.............................1 1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概述........................11.1 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概念...................1
1.2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 2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生成机理分析...............22.1 政策体制障碍......................2
2.2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运作出现偏差..................32.3 监督保障体系不健全........................3 3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4 结束语..........................................................................5 参考文献............................5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其生成机理分析
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民、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信贷特殊风险、体制障碍、信贷管理落后等方面的因素使信用社信贷风险加大。因此,应当从提高信贷风险意识、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社信贷体制、改善执行方法和管理手段,以及加强监督等几个方面来寻求出路。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生成机理;防范
引言:
当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全国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以服务“ 三农”为宗旨, 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 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强内部控制, 防范化解经营风险, 将农村信用社办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能力的地方性金融企业。风险防范, 特别是贷款风险防范, 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 增强农村经济竞争能力,就此浅谈下当前农村信用社信款风险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化解风险的对策措施。
1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概述
金融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不仅经营货币、经营信用,同时也在经营风险。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自身效益和在社会上的声誉,而且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金融、社会的稳定。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信贷的特殊企业,经营风险是其固有特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各种阻碍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发展的因素特别是政策和体制制约因素更加突出和明显,这些矛盾和困难正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桎梏。
1.1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概念
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损失或获益的机会,任何行业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宏观政治、经济气候和微观经营基础,随时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而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指的是因贷款人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还款责任而造成的风险,这种不能履行还款责任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贷款人经济上面临巨大的危机或是贷款人本身意愿不愿还款。
因此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贷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即由于经营或其他原因导致经济上出现了危机而没有能力偿还贷款。二是贷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这主要是贷款人的品格决定的。贷款人品格是指贷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贷款人必须是诚实可信的,并且能够努力经营。农村信用社由于其特定的以农为主的贷款对象,所以这两种情况经常存在,从而导致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信用风险比其他金融机构要多得多。同时不能忽略农村信用社本身存在的支付风险,即农村信用社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支付足额支付到期债务而造成自身信誉下降并可能由此而引发挤兌风潮[1]。
1.2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良贷款占比高,资金周转缓慢,贷款的流动性差
当前,一些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而且这些不良贷款盘活的难度很大。信用的风险不断累积,从而导致资金不能流动,无法参加周转。一旦存款下降,就必然出现支付缺口或支付危机。如不及时化解,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信誉和经营效益,更不利于农信社的健康发展。
(二)贷款利差较小,收息率低,贷款的效益性难以实现
农村信用社缺乏利率风险防范意识,不按规定提足应付未付利息,同时缺乏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与手段,业务单一[3]。如迫使行政压力、人情关系、自身的腐败行为,常常提供优惠利率,致使个别信用社出现亏损。从农村信用社信贷发展的基本情况看,风险与收益逆向变动,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时常发生。
(三)抵押贷款占比少,担保贷款留于形式,贷款的安全性难以保障
担保单位实力不足、借款企业相互担保或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企业内部担保等现象严重。因此,[4]贷款债权保全措施乏力。[2]
2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生成机理分析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决定了信贷风险的分散性。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不可预见性,也决定了信用社信贷风险防控的艰巨性。贷款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策体制障碍、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保障的体制不完善
2.1、政策体制障碍
(一)贷款的特定对象导致贷款的风险较大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目标是为 “三农”服务,必须承担和体现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宏观调控的任务,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是责无旁贷的重大任务。在目前农业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农村经济仍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也相应的较大。而且,一些对农业的导向性政策还必须由信用社来体现,对农业的支持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素质比较低,农村信贷中不乏存在一些“钉子户”,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回收存在很大的困难。但由于政策性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又必须发放这类贷款,所以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通常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即借款人借入资金往往用于消费性用途或维持简单再生产,对于扩大再生产或农业产业化所需的投资无异于杯水车薪,对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意义有限,同时又大大增加了贷款收回的难度,提高了贷款风险[5]。
(二)历史包袱过重, 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骤然增多
1983年以前信用社的性质定为:既是合作金融组织,又是农行的基层机构,这种身份一直延续到与农行“脱钩”前。在信用社与农行“脱钩”时,因多种原因部分地区将农行一部分“包袱”也一并“转让”给了农村信用社,有的地方这部分“包袱”要占整个信用社不良贷款的40%。同时,农村乡镇企业及一般企业借助于转换经营机制的机会,采取了“金蝉脱壳”、“母体裂变”及新老账务划断的手段,变相地把历史包袱和债务留在了实际上已经为“空壳”的老企业,财产已经转移到新组织的企业中去,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债务虚置,形成事实风险。由于这些贷款长期挂账,基本上失去了流动性和效益性,风险系数在与日俱增。
(三)行政干预过多
从理论上讲,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应遵循市场竞争规律,自发地达到资源分配的最优化。而在实际中,很多地方政府运用行政命令手段使信用社违背市场规律,不仅使信用社经营自主权难以落实,更加剧了贷款投向的误差,使信用社存量风险累积和增量风险叠加。由于政绩目标和局部利益驱动,前些年曾一度出现了“企业立项找政府,政府拍板定项目,指令信用社出资金”的现象,有些贷款户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有关地方政府领导进行干预,迫使信用社发放一些违规贷款,[6]
给信用社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四)在体制转变阶段下逐步规范的“蹒跚” 状态, 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时隐时显
从1997年起,农村信用社正式进人按合作制原则进行重新规范的轨道。现在, 地级以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变职能, 与同级人民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实行一套班子, 承担改革、行业管理和央行监管三大任务, 有了比较明晰的线条, 但农村信用社的日常工作仍由县级联社管理。但在实践中按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和联社的步伐较慢,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 社员意志得不到充分体现, 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虽有一定控制, 但难以根本控制[7]。
2.2、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运作出现偏差
(一)信贷管理程序不规范,责权不统一
贷款立项、调查、评估、审查、决策、发放、检查、监督、收回等诸多环节分工不合理,责权不配套,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相互制约监督机制;信用社自身约束力差,往往注重资产规模扩张,而忽视经营效益,加上管理机制和方法落后形成规模越大风险越大的恶态势;担保抵押手续不完备,不落实,出现空头担保,超产担保,使担保、抵押流于形式,贷款形成风险后,根本无法落实。
(二)利润目标的最大化
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形成了一股拼劲、一种韧性, 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商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支配下, 利润被确立为目标体系的核心, 认为有利润才有资本、才有实力、才有形象, 因而把违规放款、违规拆借、违规揽储等看成合理现象, 甚至为逃税而搞两套帐, 或者为谋取小团体利益而搞帐外经营, 这都违背了合作制原则, 并引发严重的资金风险。目前, 一些农村信用社高成本负债导致巨额亏损、场外拆借形成呆滞、大额贷款到期收不回等等, 就困扰着自身的改革与业务经营, 对整个金融环境也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管理手段的行政化
从总体上看, 按合作制原则重新规范农村信用社还没有到位, 农村信用社和联社不是多数人社员代表大会支配少数人, 而是少数人支配多数人领导班子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上级考核任命。因此, 农村信用社和联社在管理手段上存在行政化倾向, 且在脱钩之后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农村信用社和联社对内搞“ 一言堂” , 或者搞单纯的物质刺激, 对外则搞攀比、套关系, 陷入庸俗的应酬之中, 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资金损失, 导致不应有的资金风险。
(四)人才匮乏
一方面是信用社干部素质低,决策能力弱,使不该贷的对象贷了款,一方面是职工缺乏系统掌握贷款业务操作规程、资产风险管理、贷款项目的评估、经济效益预测等业务知识,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和风险意识不高[9]。
2.3、监督保障体系不健全
(一)法律规章不完善
目前, 用于规范金融行为的法律规章通常是指“ 五法一决定” , 但严格地说, 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农村信用社。比如《商业银行法》第八十九条“ 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办理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业务, 适用本法有关规定。”类似这种零碎的条款虽然把农村信用社作为调整对象,但不成体系, 不完备, 在立法技术上有着明显的欠缺。1997年9月15日, 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级联合社管理规定》, 但尚无实施细则,如《农村信用社管理规定》第四十五条“ 农村信用社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 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 就需要有进一步的解释, 甚至要有一个单独的文本。法律规章不健全,与改革不同步, 是农村信用社滋生风险的一个客观因素。
(二)执法监察不严明
在改革过渡时期,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精力放在理顺各种关系上, 特别是与农行进行人员、资金、财产、机构等划转以及协商解决遗留问题, 牵涉了大量的时间。为了保持稳定, 一些农村信用社把内部发生的违纪违规问题暂缓处理, 使少数人误认为违纪违规无人管了, 可以放任自流了, 因而随[9][8]
心所欲,在违规经营中造成各种风险。执法监察滞后, 执法监察不严明, 违纪违规者不受到及时处理, 不受到思想震慑, 有侥幸之心,无后顾之忧[10]。
(三)预警机制不灵敏
农村信用社之所以风险增多, 与预警机制反映不灵敏有很大关系。比如贷款“ 三查”制度、储蓄事后监督、融资跟踪调查等等就是很重要的预警机制。如果市场分析不透彻、可行性论证不科学、决策方案不优化、信息反馈不及时, 就看不到风险的隐蔽性, 在风险暴露时则可能束手无策[10]。
3、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
(一)坚持按合作金融方向推进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
各农村信用社要积极稳妥地按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在加快其规范工作进度的同时要把握好四个“结合”规范工作要与风险防范和解决资不抵债信用社相结合;规范工作要与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结合:规范工作要与改进加强支农服务相结合;规范工作要与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机制、改善经营状况相结合。农信社只有实现规范化经营,才能抵御和防范信贷风险。
(二)强化行业管理, 完善内控机制
行为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行为往往决定着内控制度执行效果的好坏。在行为控制方面,信用社要做到:
(1)完善决策体系,促使决策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加大对授权、授信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
(2)明确划分职责,使各责任人各司其职;
(3)建立人与人,岗与岗、部门与部门、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制约与监督机制;
(4)建立完善岗位培训,轮换制度,有效提高农村信用社职工政治、业务素质;
(5)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坚决做到奖优罚劣。
(三)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法律是抵御风险的有效手段。首先,加快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立法进程,建立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农村信用社通过立法行政,建立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明确信用社的法律地位,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贷款审批委员会,审贷分离,授权授信等制度,加强分析、评估、抑制并实行风险责任追究制,堵住风险源头,盘活不良贷款,依法经营。其次,建立健全法人代表及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全面提高其依法经营的意识,增强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11]。
(四)严格“三查”制度,做好对信贷单位的监督管理
贷款“三查”制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农信社对每笔贷款都必须坚持贷前双人调查,坚持贷款审批的公正,切实搞好贷后检查。要改变贷款放出后“能收息”“有结算”则万事大吉的观念,信用社信贷人员要经常撰写贷后调查报告,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管理制度,如建立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可采取财务报表分析法。对那些经营管理混乱、效益低下甚至资不抵债的企业要亮红灯,对那些有钱不还,故意逃废诈骗贷款的企业,农村信用社应同人民银行配合,禁止其再发生新的业务,依靠法律催收盘活不良贷款,有效防范化解信贷风险[12]。
(五)创造宽松环境, 开拓发展空间
农村信用社体制尚未成型, 内部机制不成熟, 在改革过渡时期, 社会各方面包括人民银行都应为其创造宽松的环境,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提供较好的发展条件, 使之有能力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 真正发挥出农村合作金融的作用。
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正面临风险的考验,风险是银行信用活动的本质属性,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因此,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既治标又治本,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常抓不懈,逐步形成科学严密的内控运行体系,确保农村信用社安全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世新.农村合作社金融机构内部控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9-20
[2] 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J].金融研究,2000;(5):25-56.
[3] 赵杰,邵新国,盛建明.改革时期农村信用社的新情况新问题[J].金融纵横,2004;(7):2-5.
[4] 张俊伟,张彦生.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调查[J].金融参考,2003;(10):7-15.
[5] 徐菲菲.农村信用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J].乡镇经济,2004,(5):12—14.
[6] 陈先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成因与防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3.
[7] 杜金向.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生产力研究,2006,(6):63.
[8] 戴礼荣.浅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理论界,2007.(7):227—228
[9] 佟静波.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1.(1):6
[10] 李哲.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政策建议[J].西安金融,2005.(4):21—22.
[11] 张功平.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3;(4):54-59.
[12] 陈建新,王先锋.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理性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3):54—57。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成因及对策
提纲
一、绪论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二、本论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形式
1、组织风险
2、管理风险
3、技术风险
4、人员风险
5、法律及制度的风险
(三)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
1、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2、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防范对策
1、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2、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3、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三、结论
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引发操作风险具有客观必然性,防范与控制操作风险是管理商业银行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成因及对策 【提要】:
商业银行是组成现代金融业的重要部分,以经营货币为主要行业,是个风险较高的行业。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融合,银行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呈现出巨型化、衍生化、表外化和混业化的特点。当前,世界各国频频爆发操作风险事故,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定性进行分析等方法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操作风险现状,同时在不同角度分析了操作风险的成因,最后结合国情实际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提出了几点防范对策。关键词:高风险;操作风险;商业银行;防范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日益活跃、信息科技不断变革,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融合,银行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发展背后却存在很多重大问题,世界各国频频出现操作风险事故,对全球范围金融机构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此外,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困境,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同时也引起了各国银行业和监管局的极高重视,对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的研究以及防范对策具有高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对于构建合理有效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至关重要。操作风险伴随银行与生俱来,但由于它本身性质复杂、诱因较多等因素,世界上不同国家对操作风险定义不同。最早对其定义的是英国银行家协会,定义为:“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程序、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者由于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者间接损失的风险”。我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引用了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所下的定义:不同国家对操作风险定义不同。最早对其定义的是英国银行家协会,定义为:“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程序、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者由于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者间接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不包括策略风险与声誉风险。”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形式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存在多种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下面的几种主要形式:
(一)组织风险。
组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组织控制和组织机构设置的低效或失效,引发操作风险,使得实际效果偏离预期目标的现象。
(二)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由于管理人员失职以及管理职能的失效,产生操作风险,使得实际管理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现象。加强管理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有力手段,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的错误呈报、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者管理技能降低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低效或失效,产生操作风险。
(三)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技术的控制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原因可能是由于技术工
艺、手段及设备等不完备或失效而产生的操作风险。
(四)人员风险人员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员及外部相关人员之间相互联系,有意的进行有目的地舞弊或其它违纪行为,或者由于内部人员缺乏责任心和判断失误等原因产生操作风险。内部职员舞弊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完善和员工自身素质不足等原因而导致的人为风险;外部人员舞弊主要是利益驱使,使外部不法分子通过相关手段勾结内部人员,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或利用商业银行存在的漏洞进行诈骗,导致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
(五)法律及制度的风险
法律及制度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商业银行制度的不健全,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及他人的产损失。
三、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
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原因有许多方面,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实际情况,充分的考虑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环境、运作特点以及内部控制状况等因素,可以把引发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总结为下面几个主要方面: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目前,我国国内银行业治理结构存在很大弊端,而且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比如说所有者虚位导致的对代理人监督不足的现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虚位,从而出现对银行高管人员控制弱的现象,加上国有银行多级组织构架和委托代理的情况,商业银行总行下分一级、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等,使得总行对下层分支控制力的层层递减。这样就很容易给一些心术不正的高管人员创造条件,利用政府的“弱控制”导致,实现对“内部人员”的操控,进行违法乱纪行为。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尚不完善,管理漏洞较多,资源配置、考核奖惩、认识任免都集中在上级行,基层行的经营行为一律围绕上级行,当上级行出台的有关考核激励政策同风险控制目标出现冲突时,基层行往往会为维护自身利益从而隐藏进行隐藏损失或者从事高风险的经营行为,引发操作风险。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银行的内部控制就是纳入管理过程的制度和活动的过程。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是造成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中监督评价与纠正是两个最为薄弱的环节,同时也是造成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体系,完善内控制度尤为重要。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内控制度的缺陷造成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内控体系两大层次上:
1、业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
① 在进行监督检查时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发现问题后也不能及时按要求处理,发挥不了监督的作用。
② 业务主管部门相互间缺乏沟通交流,工作上不能协调、配合,从而影响监督工作有效开展。
③ 内部审计部门体制不完善,制约审计在监督智能的有效发挥。
2、内部稽核机制不健全
① 内部稽核独立性不足、人员偏少、素质较差。
② 稽核方式单一,手段缺乏创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主要的稽核方式为非现场稽核,现场稽核非常薄弱,从而导致稽核效率不足。
③ 后续稽核薄弱。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前期稽核不能够了解问题机构的整改情况,后续稽核的检查才是稽核效果的保证,(三)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对风险理念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下面主要谈下对风险理念认识不足的现象,集中体现在三方面:
① 对操作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主要对于基层行,对操作风险不够重视,对操作风险的内核和特征缺乏真正的了解,往往错误的认为操作风险就是业务差错和操作性风险,而不知道系统漏铜、流程缺陷、制度缺陷所引发的操作风险。比如说银行看不到信贷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贷后管理不足等操作风险,而将信贷损失归结于债务人身上,造成信用风险。
② 忽视自身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认为操作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没有认识到,自身应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从而造成了前台风险频出,后台风险管理疲惫的现象。
③ 不能妥善处理操作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出现在强调业务发展时,忽视操作风险管理;强调操作风险管理时又放松业务发展的现象。不能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四、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根据以上对操作风险成因的分析,我认为防范操作风险应从以下三点入手: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一)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严格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发的有关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文件,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角度考虑,加强对利益相关人员的管理,充分调动利益相关人员控制银行操作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治理结构、委托代理结构和经理人制度不断进行完善,防范操作风险。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要想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更新观念。内部控制是一个由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一个过程,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有效合作。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尚未真正形成,特别对于一些基层机构人员,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还停在事不关己的阶段,缺乏责任感。其次,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建立有效监督机制。通过进行改革,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可以按照以下四个层次,总行审计
部、地区审计分部、一级分行总审计室和审计办事处卡战神级监督活动。同时健全审计规范制度。最后,还要加强对关键岗位和人员的监督,实现岗位制约、职责分离。健全授权体系,对不同级别给予不同授权,对不同业务分配不同权限。同时,对关键岗位任职人员要求轮换或强制休假,通过人员的轮换,很容易发现前任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另一方面对关键岗位人员形成无形的威慑力。防范操作风险,需要对基层机构岗位人员重点监督和管理。
(三)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端正对操作风险理念上认识的错误,弘扬谨慎的风险管理文化环境。其次要构建责权明晰的风险管理体制。我国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构架大体包括三个层次:
1、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主要负责制定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目标,并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政策及执行程序。
2、操作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操作风险的评估、检测、识别、报告、应对和预警制度以及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库的建立、分析和建立计量模型等事项。
3、业务条线部门,主要负责操作风险政策的具体实施,内容包括对本部门操作风险的评估和识别,同时对发现存在的操作风险事件、隐患及状况向相关部门报告。
五、总结: 总的来说,由于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引发操作风险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防范与控制操作风险是管理商业银行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定性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多角度探讨如何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对市场经济环境下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策略做了研究,对于降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减少国有资产的不必要的流失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梅.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02、周美玉.基于巴塞尔协议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3、曹元元.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4、宋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与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1.5、张艺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影响因素及管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6、李晨.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关键要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