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柜面业务风险成因及对策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成因及对策
柜面服务是为个人客户及企事业单位提供产品服务、信用服务的重要场所。银行在提供客户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风险。笔者在实践工作中粗略总结了以下几点,以期通过对柜面业务风险的分析,消除隐患,规避风险,提高银行运营效率。
一、柜面业务风险
(1)操作风险,这是柜面业务风险最主要的风险。柜面业务操作的主体是柜员。柜员的日常业务办理直接影响着操作风险的发生概率。操作风险究其原因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柜员对业务不熟悉,不能按照制度要求操作业务而导致的风险;另一类是业务柜员疏忽所致,例如取款错办成存款、金额错误等。
产生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首先,一线员工对业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的认识没有深刻的认识,总认为不会发生什么风险,许多员工对柜面风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其次,在追求效益的利益驱动下,柜员每天都处于高强度和繁琐的柜面操作流程中,其鉴别风险意识和抵抗风险能力有些不足。
(2)由于内部事务较多、手续繁琐造成麻木应付思想,进而引发风险。
主要表现为:内控风险管理手段与柜面业务需求吻合度不高。有些内控风险防范点与实际不太切合,例如,碰库单的打印顺序,其先清现金还是先打印碰库单,对风险防范并无大碍,尤其是对柜员制网点,这样要求没有太大必要;再有,系统内各类手工登记簿较多,大约25个,会计人员每天忙于纷杂的日常事务,而忽略了对内控制度的监督,甚至出现了应付现象,使手工登记簿形同虚设。
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第一,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没有切实考虑到一线柜员的具体工作特点和工作需要,使得有些管理制度反而成为办理柜面业务的绊脚石;第二,柜面风险管理手段有些还没有抓住风险的实质,繁琐并不代表严谨。如何在效率与效果中寻找平衡点也是目前我们风险管理所需要关注的内容;第三,系统故障。综合业务系统是一个银行的核心系统,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决定着一切,如果核心系统出现故障会造成客户恐慌,会对银行产生不信任感,另外,系统故障造成的差错,会直接形成银行的支付风险,并提高银行的纠错成本。
二、柜面业务风险的后果
1.纠错成本大增。目前,因柜面业务风险所引起的纠错成本是不可预计的,因此而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未知的。
2.收益的无果性。一般而言,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具有相关性。收益越大,风险也随之加大。然而银行柜面风险却违背了此规律,因为它并不能给银行或客户创造相应的收益。
3.影响整体形象。客户需要的是安全、稳定、有保障的服务,由于系统故障、操作失误等造成的错帐不仅造成银行本身成本的增加,而且有损银行在客户心中的形象,影响银行的声誉。
三、加强柜面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柜面风险管理要走出以往制度只约束一线柜员的方式,把范围扩大到分管领导、主要负责人层面。一旦一线岗位出现柜面风险,要层层分摊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把制度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从上层领导开始全员注重柜面风险隐患,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2.关注员工的自身利益,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切实站在一线员工的立场上,考虑员工的各方面需求。要抛开只讲效益不要质量的做法,通过组织各项学习和竞赛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员工识别柜面风险的意识和抵抗柜面风险的能力。同时,一线员工要转变学习思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学习业务知识,认真领会规章制度的精髓。
3.加强柜面业务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银行要加强柜面风险管理的力度,对柜面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严格要求不相容岗位职责相互分离;柜员的权限卡要按照事权进行划分;对各项业务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按流程规定办理;加强对授权业务的管理与审核;对违规违纪现象及时处理。
4.借助高科技手段,完善管理方法。借助于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银行柜面业务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无疑也会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比如,打破以往人工鉴别客户身份的方式,代之以身份鉴别仪、电子验印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鉴别的准确率和时效;又如,柜员的签到由以前的权限卡签到发展为目前的指纹签到,提高了柜员操作的安全性。
5.加强后台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综合系统的稳定关系到整体业务质量,只有提高系统运行速度,提高后台的管理质量,才能为一线员工提供流畅的操作流程。
第二篇:柜面业务风险防控及成因
浅谈 行柜面业务风险成因及其防控
操作风险的提出虽由来已久,但一直作为“其它”风险而被所考虑,直到2004年巴塞尔协议Ⅱ创造性的提出了操作风险的重要性,将操作风险作为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并列的三大风险之一。巴塞尔协议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的不力或过失,人员或系统问题和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将法律风险包含在内,但排除了策略风险和信誉风险。这个定义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内部操作,内部操作常常就是银行及其员工的作为或不作为,银行能够也应该对其施加影响;
2、重视概念中的过程导向;
3、人员和人员失误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人员失误不包括由于个人利益和知识不足的失误;
4、外部事件是指自然、政治或军事事件,技术设施的缺陷,以及法律、税收和监管方面的变化;
5、内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作为操作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巴塞尔协议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为准则,结合兰溪合行柜面业务差错现状,分析兰溪合行柜面业务的风险成因,并提出相关防控建议。
一、兰溪合行2015年柜面业务差错概况
2015年,全行共办理会计业务624.15万笔,平均差错率为1.03‰,较2014年上升。从各个月份来看,全行会计业务办理总量较为稳定,但差错率波动较大,呈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兰溪合行的整体差错率水平。
(一)兰溪合行全年各项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兰溪合行全年全行共办理会计业务624.15万笔,较2014年增加了7.03个百分点。从全年来看,各项业务量依然呈现季节性特征,即2015年春节前后一月到三月份达到业务高峰,全行共办理业务笔数分别达到59.32、57.60和60.02万笔,而往常的淡季月份,即六到十一月份全行业务总量均保持在46万笔上下。整体而言,全行业务总量基本稳定,各项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二)柜面业务差错率呈现不稳定性特征
从全行整体来看,业务差错率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与业务总量的稳健发展趋势存在较大的背离,说明全行柜面业务差错率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处于业务淡季的八到十月份,其平均差错率反而上升并达到顶峰。
(三)柜面业务差错率集中度较高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全行发生差错涉及相关经办人员251人,发出差错通知单约7964笔,平均差错量为31笔/人,但差错量最多的前二十名以及前十名人员差错量显著高于平均水平。据计算,差错量最多的前二十名人员差错量之和占总差错笔数的20.316%,差错量最多的前十名人员差错量之和占总差错笔数的10.597%。
(四)三大类型业务差错屡见不鲜
业务差错的防范旨在规避潜在风险的发生,其中,票据结算类、存取款业务及特殊业务三大类型业务差错常常蕴含着较大的风险,需要经办人员严防避错,但就2015各月份的业务差错情况而言,三大类型业务差错屡见不鲜。票据结算类常见差错主要有违规转移票据权利和受理无效票据,存取款业务差错主要有客户填写凭证要素与电脑打印信息不符、无折存款使用免填单等,特殊业务差错主要有挂失手续不规范、法院查询、冻结解冻、扣划业务不规范、抹账处理不规范等几类,基于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将部分业务类型差错笔数统计如下。
二、柜面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是指银行网点为客户办理账户开户、销户、现金存取、特殊业务、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领域。柜面业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严谨、合规的业务操作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其中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就是降低乃至规避业务差错,以保护合行自身的利益和信誉。基于兰溪合行2015年柜面业务差错现状,并以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为准则,我们认为兰溪合行柜面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意识淡薄,合规操作的理念未成型。兰溪合行在柜面业务淡季时差错率反而有所反弹甚至达到顶峰的事实,虽存在事后监督中心加强严格审核的因素,也从侧面反映出柜面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合规操作理念未深入人心。部分柜员在业务淡季时反而降低了警惕性,麻痹大意,要素审核不仔细,还有部分员工甚至明知是差错,并且能够及时整改,却以“麻烦”、“不严重”、“最多告知”的侥幸心理放任业务差错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潜在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写金额不符或不规范,支票出票日期错误,无折存款户名或金额有误等这种由要素审核不仔细或审核流于形式的不作为,在业务流程中缺乏自身对差错的防控意识,不重视过程导向的重要性,其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相关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合规理念不深厚,从而最终导致人员的失误,造成风险产生,损害合行利益和信誉。例如,如2015年5月15日,某支行受理出票人甲,收款人乙的转账支票,支票大写金额为8308.48元,客户账转出8380.48元与支票金额不符。
分析:根据《票据法》第57条之规定:“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以恶意或者有重大过失付款的,应当自行承担责任”。若银行未及时发现差错而受理了无效票据,一旦形成法律纠纷,付款或代理付款银行将承担全部损失,易使银行陷入经济纠纷的漩涡,埋下较大的风险隐患。
2、业务素质不强,学业务的意愿不够。由于银行系统优化较快,制度更新较多,随着新业务不断推出,柜面人员因年龄、教育程度、接受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而新职工又不熟悉流程规章,对特殊业务操作掌握不够,形成因不知而犯错。柜面业务差错率集中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一点。例如:2015年6月25日某支行办理财政局非税收入汇缴专户-罚没款专户现金缴款业务,金额为37500元,未通过中间业务菜单入账。
分析:中间业务给金额机构创造收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并没有在会计报告上反映出来。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之八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对代理资金支付进行审查和管理,按照代理协议的约定办理资金划转手续。”银行未按代理协议流程办理,容易造成代理资金被挤占挪用,形成风险资产。
3、责任心不强,细心度不高。责任心不强,细心度不高,一般是伴随着风险意识不强,合规理念不深厚而存在。柜员在受理票证时,未仔细严格审查票证要素,以习惯代替制度;记账时,也只简单查看相关要素,或仅凭记忆经验进行操作;复核时,简单参照票证背面打印信息,未尽要素审核的责任;授权时,只停留于屏幕或票证表面,甚至流于形式,形成因“粗心大意而犯错”。例如:2015年11月4日,某支行营业部办理转账业务,客户填写的付款人(为另一客户)账号与实际转出账号不符。2015年10月25日,某支行柜员办理改密业务,客户填写账号为有效账号,但柜员将另一账号进行了改密。
分析: 原始凭证是银行记账的重要依据,柜员必须核对相关要素的一致性,合规性后方可入账。临柜中很多柜员一拿到凭证就马上记账,之后也不复核,这就很容易造成差错,轻者影响客户资金使用,重者银行将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严重影响银行声誉。所以柜员对所受理的每一笔业务的类型、审查的要素、账务处理的程序等都要作出明确判断,按规定操作,这样才能减少继而杜绝此类差错的发生。
4、内控氛围欠佳,内控机制还不完善。兰溪合行不论在员工思想意识上,还是在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上,都缺乏形成良好内控氛围的因素,随着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综合业务处理,电子银行等的广泛应用、推广,使柜面业务程序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的内控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提高柜面业务风险防控力的几点建议 基于本文从柜面业务差错角度分析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下面我们将从降低柜面业务差错率的角度对提高柜面业务风险防控水平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业务综合培训,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1、要加强临柜人员对《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和《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综合业务系统操行规程》等法律法规、基本制度文件、操作规程,服务制度规范的学习,必须做到对新业务、新制度、新办法等应知应会。对手工流程进行实际的、完整的、严格的重点培训,并强化对业务的风险提示。对新职工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要全面揭示风险点所在。通过不断努力,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水平。
2、通过晨会、周会以及会计主管例会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柜面人员尤其是新员工对银行账务核算内容、原理不能很好掌握,学习业务只是硬性记忆操作码,风险点不能全面掌握。同时,由于制度的宽泛性,很难对每笔业务做出详细规定,员工在执行中特别是遇到比较特殊的业务,会有无可适从之感,针对业务中的一些难点疑点,我们可以在晨会、周会,会计主管例会中提出,通过讨论交流,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
(二)强化人为因素操作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1、针对违规操作风险特点,风险管理应从产生的原因、分布的人群,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有效管理,杜绝违规型操作风险的发生。首先加强员工压力管理和情绪管理,做好绩效考评、劳动考核方式的解释工作,不断提高考评考核制度的科学性。其次,深入了解柜员思想动态并引导柜员办理业务时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对自己经办的业务要细心,对接收会计凭证审核要做到速度快、要素全、质量高,在处理账务前把凭证要素审核齐全。在核对日终流水时进行换人勾对,对会计凭证进行再审核,这样能有效防止出现缺少短缺及要素不全等差错。
2、建立业务量、核算质量长效考核机制。对业务量大,核算水平较高的柜员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反之,进行经济处罚和扣减违规积分。处罚标准要适当,太高致难以承受会造成柜员心理负担,影响工作积极性,处罚标准过低,又不能起到震慑作用。只有措施到位了,降低会计凭证差错率的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3、建立柜面岗位责任制度,将各员工每日查出的差错与薪酬考核及绩效挂钩,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不能因追求业务量而忽视柜面风险。同时要加大执行检查力度,对违反规章操作行为进行处罚。
(三)严格流程管理,加强执行力度
1、严格业务流程管理,切实发挥流程管控作用。特别在实行综合柜员制和单收单付制后,要真正发挥其中交易受理、记账、复核等业务流程对风险的管控作用。对开办的新业务,应制度先行,建立风险管理策略。
2、要加强授权管理,发挥授权在交易过程中的监督和防控作用。在实行授权交易过程中,授权业务要切实做到认真审核凭证要素、如实核对屏幕输入内容及入账的打印信息。但事实上,在事后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重大差错,大部分都有授权人,往往是经手人越多的业务反而越容易形成差错,说明授权流于形式,从而完全丧失了授权的意义所在。因此,为筑稳“第二道防线”,还必须加强授权管理。
3、要充分发挥网点主管对重要业务再审核的中坚作用。一般来说,大额和重点交易的凭证都需要分级授权审批,网点主管应在审批和上报审批环节中强化对交易关联凭证的审核,发挥凭证上交前最后“过滤器”作用。
(四)加快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建立和完善
建立和完善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提升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事前不相容岗位的制约、实时交易控制、实时业务监测、深度数据分析。结合风险预警系统,对产生的预警项目进行风险定位和评估,有效提高风险的事后监督效能。
(五)加快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
制度是约束柜员违规操作的强有力工具。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内控氛围,成立由一把手牵头的各种专业和兼职的内控组织,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领导,增强整体控制能力。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开展内控工作的环境,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要注重培育员工共同的企业价值观,使全体员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开展柜面业务风险内部控制酿造良好的人文控制环境。其次,要建立、完善柜面业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随着兰溪合行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综合业务处理,电子银行等的广泛应用、推广,使柜面业务程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管理的滞后和改革中的问题探索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些新业务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工作程序和制度规范,在柜面业务处理中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等都要求我们不断完善柜面业务内部控制机制,从而在制度上减少柜面业务差错的发生。
第三篇:柜面业务安全风险防范对策
柜面业务安全风险防范对策
近年来,随着营业机构扁平化管理和直管网点的设立,管理半径大大缩短,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个人银行业务得以迅速发展。但柜面业务安全风险事件屡有发生,主要表现在操作风险、个人道德风险、权力制约失衡风险等,有的风险已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强化柜面业务安全风险防范,应该从风险防范意识、内控制度执行、监督检查等方面入手,构建安全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让风险意识深入人心
一是要牢固树立“发展业务,内控先行”的经营理念,教育柜员办理业务必须遵循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业务的发展不能以牺牲风险为代价;二是要通过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进一步提高操作风险对银行、对员工切实利益的危害认识,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员工的自觉行动中,提高自我约束与对他人监督的意识;三是要加强警示教育,让每位柜员切实认识到违法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事业、对社会的危害,从思想深处筑牢防范风险的防线,使风险防范意识内生于柜员思想形态,外化为柜员行为习惯;四是通过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培养员工养成遵章守纪、按章操作的良好习惯,并在习惯中积累功夫,提升素质。
二、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是安全风险防范的关键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风险的发生都是内控制度执行不力造成的恶果,因此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是安全风险防范的关键。一是机构负责人要加强制度执行,全面准确地理解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从细微之处抓好贯彻落实,基本制度必须得到完全执行;二是要执行管理的上的“80/20原则”,对待风险管理者都要承担80%的责任,具体操作者承担20%的责任,其目的就是要管理者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处处、时时坚持依法合规经营,自己身正才能正他人;三是要提高柜员综合业务素质教育,掌握规章制度,明晰操作规程,提高对内控制度的执行能力和对操作风险的辨别、防范和控制能力。
三、建立合适的岗位制衡机制,控制个人道德风险
从过去发生的案件来看,岗位制衡机制失效,导致个人道德风险屡见不鲜,因此建立柜员与柜员之间、柜员与网点机构负责人之间的制约监督机制是促进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要重点加强对网点机构负责人的选配、考核、评价及日常管理,在强调品德、知识、业务拓展能力的同时,把管控能力作为网点机构负责人选拔与评价的重要标准;二是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推行行务公开,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三是严格执行重要岗位轮换、强制休假等制度,认真开展员工行为排查,深入推进案件防范专项治理;倡导员工与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做斗争,建立举报违规违纪行为奖励制度,避免以感情、信任代替监督和制度;四是充分发挥个人业务交易主管的监督与服务职责,明确其在个人银行业务管理中的相对独立性,真正赋予个人业务交易主管进行操作及授权管理所需要的考核权、处理权、报告权、建议权等,有效保证了个人业务交易主管对受派行进行有效的监督;五是上级主管部门对每位柜员的日常表现和行为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排查,杜绝个人道德风险隐患。
四、加大监督检查和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控制风险的发生
一方面管理部门要把对安全风险的监管作为制度性安排,积极探索建立顶岗检查、飞行检查制度,加强对重要时段、重要业务、重要岗位的检查,在检查过程中要做到彻底、全面,不留死角,不走形式,并将检查结果与检查人员的绩效挂钩,实行责任追究制,提高检查效果和质量;对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严重违规问题和屡查屡犯的问题,要采取特别监管措施,限期整改,彻底消除风险隐患;另一方面要加大违规惩戒力度,严肃责任追究,提高违规成本,增强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第四篇:银行柜面业务A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银行柜面业务》期末试题A卷
姓名班级总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教育储蓄
2、通存通兑储蓄
3、外币储蓄
4、单位存款
二、填空(每空1分、共24分)
1、储户办理跨地区通存通兑业务,还需按交易额的交纳通存手续费。办理通兑业务必须凭支付。
2、客户提出外币兑换申请,需要填写一试三联,非居民个人还需填写。
3、储户在特殊情况下,以口头、电话、电报、信函等方式申请的挂失,均视为挂失,储户必须在办理该手续后的天之内,到原开户行办理正式挂失手续,否则挂失失效。
4、存款冻结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个月,逾期未重新办理冻结手续的,视为。解除冻结时应由原通知单位提出正式的。
5、发现假币应当面收缴,加盖字样的戳记,使用“假币没收登记”交易进行登记,记入。联机打印一式三联凭条,并加盖业务公章和经办员、复核员名章。假币收缴凭证交持币人,并告知有关内容。
6、写出下列外币的代码:美元英镑、欧元港币、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日元、新加坡元。
7、非居民个人出境时未用完的人民币兑回时,应提供、办理,如为ATM机取款单,还需提供。
三、问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个人结算账户与储蓄账户的区别
2、外币储蓄的种类
3、单位存款的一般规定
4、贷款发放业务的操作流程
5、贴现业务的操作流程
四、业务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储户王东于2007年5月21日开立个人活期储蓄存折户,开始时存入现金10000元,5月28日存入21000元,6月18日支取6000元。计算2007年6月20日的实付利息,并做出各业务的会计分录(活期利率0.72%)。2、储户马维于2007年3月20日存入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20000,存期3年。开户时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年利率3.22%,计算到期日支取本金及利息并作出相关分录。
第五篇:浅析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控
浅析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控
银行,从诞生那日起,便伴随着风险存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管理银行就是管理风险。按照属性和性质,银行的风险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针对于柜面业务来说,最为常见的是操作性风险。
根据前面介绍的风险分析的方法,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控制应依次依照下面程序来完成: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对策。
首先是,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辨识。柜面业务多而细,而造成柜面操作风险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操作失误型,操作失误是指员工在业务操作执、传递和流程管理中由于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不过关以及偶然失误等原因导致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如逆流成或未按流程办理业务、录入数据有误等,此类风险事件会给银行带来一定损失。这类风险事件通过事中、事后控制能够及时发现纠正。
二、主观违规型,主观违规是指员工在熟知流程或制度规定的前提下随意简化操作流程等违规行为。这类风险事件数量不多,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违反实名制的相关规定,为客户办理大额存款业务,以及在业务操作中当与服务存在矛盾时,一时无法解决而发生不合规的做法。
三、内部欺诈型,内部欺诈主要由于内部员工本身的道德缺失,价值取向失误等原因放弃有关法规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类风险较之前两者性质恶劣,影响力大,危害性强,损失较重。
四、外部欺诈型,显而易见,外部欺诈就表示员工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被客户利用,给银行带来风险。这类事件容易出现在会计岗位,并且一旦发生损失巨大。
五、技术风险型,技术风险主要指设备配置、操作系统等硬件软件设施存在漏洞从而引发的风险事件。
银行的风险和利润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所以在对柜面业务存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辨别之后,就要对这类风险进行风险估计及评价。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从有记录的损失事件数目和金额分布地区来看,操作风险不一定只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分支机构所在地区,但肯定会发生在管理薄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的网点。
一、人员问题。首先,实际在岗员工数量与业务量不匹配,导致“操作疲劳”,对风险事项的识别能力下降。其次,人员流动频繁,新员工素质不适应业务要求。
二、管理问题。若内部管理者短时间内频繁轮岗,那么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了解就会成为薄弱环节,难以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又或者约束和鼓励机制不健全,柜面员工考核办法不科学。商业银行在经过转型后,更重视规模指标和进度指标,重心从服务转移到营销,这种导向必将造成柜员把主要精力用于营销而忽视业务质量,潜在风险日渐积累。
三、规定制度执行力度问题。有法不依,那么法规制度将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同也会带来业务办理上的困难。
在识别出柜面业务的风险点并进行了相关评估之后,我们就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将该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首先,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防范操作风险提供保障。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文化氛围,要求思想上认识到位。从学习文件、制度、规程入手,提高柜员遵章守纪意识、规范操作意识,以强化“账务核算、内控管理”以无小事的思想为切入点,为做好柜面业务核算工作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础。高层人员要以身作则,积极培育柜员养成主动合规的思想习惯,从思想上形成合力,在行动上付诸实施。
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引,树立健康经营理念。正确认识内控机制的重要性,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和警示教育,提高内控与员工的价值关联度,切实防范员工因道德风险引发的违规、违法行为。加强对员工综合业务素质的培训,加快知识更新,尤其要提高一线操作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使他们能熟练掌握柜面业务操作规范及流程。坚决杜绝精神不集中,办理业务时候心不在焉、一边录入一边打电话或是与同事聊天等工作中的陋习通过培育金融企业合规文化,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并通过教育与管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使人的自觉行为与制度对人的约束有机结合,也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同时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先规范、后发展的经营理念,严禁违规办理业务。养成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办事的习惯,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对前台柜员倡导“零错率”操作文化。其次,对柜台的业务操作要进行全流程的监督控制,要求检查中整改到位。对各级行检查发现的问题,明确专人及时进行落实整改。同时,利用晨会的形式点评上日工作情况,采取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减少差错、提高柜面业务核算质量的目的,对柜面业务办理的全过程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即:事前监督——受理业务时,临柜人员要对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手续完整性及数据准确性进行认真审查;事中监督——对会计处理的凭证、帐表内容和数据进行复核,对经办的一切帐、簿、证、据、表要进行逐笔审查和复核,未经复核的支款凭证不得付款,报表不得上报、单证不得签发。事后监督——对已经处理过的会计帐务实行再核对,必须保证所有柜员的业务操作均须有人在事后进行序时的不间断审查,检查中对重要业务的处理过程包括柜员流水中的授权授信特殊业务进行重点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强监督检查职责,使员工之间真正的做到自查互查有机结合,提高员工的自觉性。
最后,还要制定规范科学、严密完善的内控机制,要求制度上落实到位。从增强柜员制度意识、执行意识入手,细化分工,明确界定岗位分工与责任,强化柜员业务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促使柜员认真、有序办理每笔业务,构筑起业务操作第一道防线,如岗位责任制、复核制度、审批授权制度等,将内部岗位进行职责细分,不同岗位职责分配要合理、科学,体现相互制约的目标,使每个员工在其岗,明其责,每一岗位必须对内控措施的落实承担责任,从而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
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是当前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零差错,零违规”的目标,就要求每一个涉及柜面业务的员工必须对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做好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银行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认识该风险的危害性,从自身做起来防范该风险的发生,从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