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22:5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第一篇: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摘要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也处于重大变化时期,加强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是我国当前金融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信用风险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信用风险管理是关系到银行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对策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银行的风险分类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世界银行在关于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中指出,银行破产最经常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银行的信用风险不仅在计量、管理上比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更复杂,通常是银行经营风险组合的最主要方面,同时也是金融体系系统风险重要的直接来源之一。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各项制度尚不完善,尤其是金融法律制度还存在很大缺陷。金融法方面我国已陆续出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内容较为简单,缺乏可操作性,还不足以制约金融领域出现的法律纠纷。商业银行一旦出现不良贷款,很难得到相关法律的有力支 持,而且通过法律途径追债要支付高额成本。法制的不健全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另外我国在转型时期,人们思想浮动,加之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整个社会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精神领域的建设。坑蒙拐骗、欠债不还、言而无信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很多企业信誉较差,通过伪造财务报表等方式从银行获取项目贷款,但结果却是要么项目难以完成,还不起银行贷款,要么项目完成,拖欠贷款不还。这都使银行面临着严峻的信贷风险。

2、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

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不成熟,不完善。首先表现在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在融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主要采取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而我国居民理财方式保守,投资门路有限,也主要采取在银行存款的方式。而银行,信用就是其生命,一方面拥有对借款人的软债权,一方面又有对存款人的硬债务,这使银行成为风险的聚集地。另外,利率自由化的趋势有可能导致逆选择效应,特别是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一个政策即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这次政策的发布等于给了各家银行一定的自主定价空间。这是金融市场化的一个趋势,但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逆选择问题。各银行为提升竞争力提高存款利率,为获得利润必然会提高贷款利率,这会导致信用较高的企业转向私人金融市场进行融资,而选择从银行贷款的企业则大多数是信用不高的企业。这就加剧了银行的风险。

3、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操作不规范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管理机制等方面与国外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信贷中往往只重贷款,不重管理,这就导致了银行在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贷款前不细致调查借款客户的资信情况,不认真评估项目的投资与回报及风险状况,这本身就为贷款的高风险埋下了隐患;贷款中执行不到位,有些贷款需要根据项目的进度及进展情况逐笔发放,但银行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有可能一次性 发放完全部贷款,这更为贷款增加了风险;贷款后又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料,监督不得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严格的监管力度,不能追踪贷款的使用过程,使用明细,使得贷款风险加剧。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之信贷操作不规范,致使银行信贷风险环环相扣又被环环扩大,最终导致贷款的高风险性。

4、银行间恶性竞争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形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并存的局面。随着中国的入世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批的外资银行也进驻我国。另外,民间借贷的发展也如火如荼。因此,我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银行在压力之下,既要做好吸存量的工作,又要做好贷款量的工作,同时还要保证贷款的质,难免会把握不好度,出现纰漏,另外各银行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搞储蓄大战,贷款大战,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放宽各种条件,也给了企业可乘之机,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短贷长用现象屡禁不止,在我国信贷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无法了解借款企业的真实风险状况,致使监管失控,金融秩序混乱。这种恶性竞争循环的后果就是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信贷风险大增。

三、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1、树立正确经营管理观念

要防范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就要转变银行的信贷管理观念。首先要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与发展过程中,普遍更关注存贷款的总量,而往往忽视了贷款的质量,这就直接导致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总量关系到银行的规模,但是质量关系到银行的安全与效益,高质量的贷款不但会使银行避免损失还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使银行能够安全经营并发展壮大。因此,从长远考虑,商业银行要想发展的更好就必须从观念上高度重视贷款的质量。其次,要树立正确竞争观念。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银行不能“饥不择食,慌不择路”,为了开拓市场,吸引客户而无底线地发放贷款,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面对压力,银行更应该审慎,决不能以牺牲信贷管理规范,增大风险的代价来吸引客户,在信贷管理方面应该建立更加严格完善的体制,贷前贷中贷后应形成规范的流程,更注重贷款的安全性。对于提升竞争力可以从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做好广告宣传、打造品牌优势等多方面来进行,避免恶性竞争增大银行的风险。

2、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贷前调查、贷中跟踪、贷后监督的严格的信贷管理程序,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分工,责任到人。其次,要建立严格的信贷逐级审批程序,审批要经过哪些人,哪些手续,每一个审批环节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都要严格规范,不能有丝毫的漏洞,审批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要建立部门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管理涉及到各个部门,各部门除了互相独立,互相牵制之外,必须明确第一责任人以及第一责任人的权限职责。信贷过程中各个部门应独立自主地保证贷款质量并为自己的贷款行为负责,一旦出现问题,第一责任人必须承担起直接的领导责任。最后,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起严格的惩戒机制,明确规定责任标准,对于在信贷过程中不负责任的个人和部门应严格按照责任标准进行惩处。

3、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及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除建立规范的信贷管理机制外,还可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企业风险评价模型是针对客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信用状况、品牌状况、管理状况等多方面进行打分,并加权平均得出总分,根据总分确定客户企业的风险级别,在此基础上确定对该企业的贷款数额、贷款定价、贷款方式等。这需要商业银行综合各种情况设计出一个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客户企业风险的评价模型,还需要专人对客户企业的各项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是指在充分了解客户企业信息的基础上,对客户企业的状况进行跟踪,一旦企业因人员变动、财务状况变动、经营状况变动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时应及时发出警报,商业银行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策,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4、积极清收不良贷款,化解风险贷款

对于长期积累形成的不良贷款以及风险较大的贷款,商业银行应该依靠政府以及公检法部门积极进行清收转化工作。在清收转化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对于贷款后经营不善,还款困难的企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如引导其改变管理方式、转变经营机制,使其最终扭亏为盈,实现盈利并偿还银行贷款。对于扭亏无望的企业,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以减少自身损失,如停发贷款,处理抵押品等。对于已经宣布破产的企业,银行应该依照法律规定收回应得的款项,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对于失信赖账的企业,银行应敢于据理力争并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收回贷款,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清收转化过程中,银行一方面要充分依靠政府及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另一方面要积极表彰清收转化得力的员工,这样才能有效地使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郭晓鹤.谈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今日财富,2012 [2]马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 [3]宋彦超.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价值工程,2010 [4]李悦波.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析[J].时代金融,2011 [5]黄益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

第二篇:银行柜面业务风险成因及对策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成因及对策

柜面服务是为个人客户及企事业单位提供产品服务、信用服务的重要场所。银行在提供客户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风险。笔者在实践工作中粗略总结了以下几点,以期通过对柜面业务风险的分析,消除隐患,规避风险,提高银行运营效率。

一、柜面业务风险

(1)操作风险,这是柜面业务风险最主要的风险。柜面业务操作的主体是柜员。柜员的日常业务办理直接影响着操作风险的发生概率。操作风险究其原因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柜员对业务不熟悉,不能按照制度要求操作业务而导致的风险;另一类是业务柜员疏忽所致,例如取款错办成存款、金额错误等。

产生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首先,一线员工对业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的认识没有深刻的认识,总认为不会发生什么风险,许多员工对柜面风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其次,在追求效益的利益驱动下,柜员每天都处于高强度和繁琐的柜面操作流程中,其鉴别风险意识和抵抗风险能力有些不足。

(2)由于内部事务较多、手续繁琐造成麻木应付思想,进而引发风险。

主要表现为:内控风险管理手段与柜面业务需求吻合度不高。有些内控风险防范点与实际不太切合,例如,碰库单的打印顺序,其先清现金还是先打印碰库单,对风险防范并无大碍,尤其是对柜员制网点,这样要求没有太大必要;再有,系统内各类手工登记簿较多,大约25个,会计人员每天忙于纷杂的日常事务,而忽略了对内控制度的监督,甚至出现了应付现象,使手工登记簿形同虚设。

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第一,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没有切实考虑到一线柜员的具体工作特点和工作需要,使得有些管理制度反而成为办理柜面业务的绊脚石;第二,柜面风险管理手段有些还没有抓住风险的实质,繁琐并不代表严谨。如何在效率与效果中寻找平衡点也是目前我们风险管理所需要关注的内容;第三,系统故障。综合业务系统是一个银行的核心系统,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决定着一切,如果核心系统出现故障会造成客户恐慌,会对银行产生不信任感,另外,系统故障造成的差错,会直接形成银行的支付风险,并提高银行的纠错成本。

二、柜面业务风险的后果

1.纠错成本大增。目前,因柜面业务风险所引起的纠错成本是不可预计的,因此而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未知的。

2.收益的无果性。一般而言,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具有相关性。收益越大,风险也随之加大。然而银行柜面风险却违背了此规律,因为它并不能给银行或客户创造相应的收益。

3.影响整体形象。客户需要的是安全、稳定、有保障的服务,由于系统故障、操作失误等造成的错帐不仅造成银行本身成本的增加,而且有损银行在客户心中的形象,影响银行的声誉。

三、加强柜面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柜面风险管理要走出以往制度只约束一线柜员的方式,把范围扩大到分管领导、主要负责人层面。一旦一线岗位出现柜面风险,要层层分摊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把制度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从上层领导开始全员注重柜面风险隐患,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2.关注员工的自身利益,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切实站在一线员工的立场上,考虑员工的各方面需求。要抛开只讲效益不要质量的做法,通过组织各项学习和竞赛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员工识别柜面风险的意识和抵抗柜面风险的能力。同时,一线员工要转变学习思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学习业务知识,认真领会规章制度的精髓。

3.加强柜面业务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银行要加强柜面风险管理的力度,对柜面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严格要求不相容岗位职责相互分离;柜员的权限卡要按照事权进行划分;对各项业务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按流程规定办理;加强对授权业务的管理与审核;对违规违纪现象及时处理。

4.借助高科技手段,完善管理方法。借助于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银行柜面业务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无疑也会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比如,打破以往人工鉴别客户身份的方式,代之以身份鉴别仪、电子验印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鉴别的准确率和时效;又如,柜员的签到由以前的权限卡签到发展为目前的指纹签到,提高了柜员操作的安全性。

5.加强后台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综合系统的稳定关系到整体业务质量,只有提高系统运行速度,提高后台的管理质量,才能为一线员工提供流畅的操作流程。

第三篇: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经营管理

第四章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经营管理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贷款业务经营管理的目标,懂得贷款的规模、结构、风险等是贷款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通过学习贷款的种类,掌握不同的贷款方式下发放贷款应控制的要点;通过学习借款人的信用评估、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等内容,掌握科学管理贷款方法和依据;通过学习贷款的定价原理,掌握贷款价格的内容和贷款定价的方法;通过学习贷款风险管理,掌握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的措施,最大限度提高贷款的经济效益。

第一节 商业银行贷款种类及经营管理目标

一、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经营管理目标

存、贷、汇三大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吸收存款是手段,办理结算是纽带,发放贷款取得收入是目的。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利润的取得和积累为前提。在我国现阶段,对银行利润起决定作用的是贷款利息收入。因此,要提高银行的利润水平,就必须重视贷款业务的经营管理,明确贷款业务经营管理的目标。

1、贷款规模适度

一个银行在一定时期能发放多少贷款,通常由银行根据负债资金来源情况及其稳定性状况、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比率、银行自身流动性准备比率、银行经营的环境、贷款需求情况等因素来决定。对一家银行来说,适度的贷款规模,既要满足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需要,保持较强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争取更多的盈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违犯国家政策,又能使有限的资金加以运用,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2、贷款结构均衡

贷款结构的均衡包含三个层次;一是贷款余额在一段时间内的各个时点上增减幅度基本上平衡,没有大起大落;二是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增加或减少,在时间和幅度上大体吻合,保持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动态平衡;三是贷款的到期日及其金额均匀地分布在一定时期内的各个时点上,提高贷款业务的流动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因一时大量放贷而产生头寸不足、因短贷长占而产生长期资金来源不足、因资金使用不当而造成高成本存款闲置等问题。

3、防御风险

对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来讲,都衷心希望所发放的任何一笔贷款到期均能按期收回。但贷款能否收回,不取决于银行良好的愿望,关键是由借款的信用和借款人对贷款的使用来决定。也就是说,贷款的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而风险一旦发生,必然会给银行带来损失。所以,银行为了减少损失,就有必要加强对贷款风险的管理,尽量避免或减少贷款损失的发生。

4、盘活存量

贷款的存量是指银行贷款在行业、企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或组合方式。它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信贷资金的部门分布结构;二是信贷资金的企业分布结构;三是信贷资金在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金贷款上的分布结构。盘活存量,就是要克服信贷资金在部门之间、企业之间、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之间的不合理分布,从而使信贷资金按其运动规律和要求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解决信贷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矛盾。

二、商业银行贷款的种类

长期以来,我国不论是理论界还是从事实际业务的部门,甚至每个商业银行对贷款种类划分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其结果对中央银行的监管造成诸多不便,也使贷款人难以具体掌握。根据我国金融理论界对贷款种类的划分方法和实际工作中的习惯并参考了国际上习惯的划分方法,《贷款通则》按不同标准对贷款进行了分类。

1、按照发放贷款时是否承担本息收回的责任及责任大小,可以将贷款划分为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

自营贷款是指贷款人以合法的方式筹集的资金自主发放的贷款,其风险由贷款人承担,并由贷款人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自营贷款是我国贷款人发放的数量最多、比重最大的贷款。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发放贷款的资金是以合法方式自筹的,目前有自有资本金、吸收的存款、借入的资金等;二是贷款由贷款人自主发放、风险自担;三是收益归贷款人。

委托贷款是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风险。贷款人只收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委托贷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志发放和管理贷款;二是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发放和管理贷款;三是委托贷款的收益全部归属于委托人;四是委托贷款关系因委托贷款的收回或委托人取消委托而结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只有信托投资公司具有受托人资格,可以接受委托发放委托贷款。

特定贷款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并对贷款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后责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特定贷款具有以下特点(这里讲的特点,只是《贷款通则》从概念上给予的界定):一是贷款的批准人是国务院,除此之外任何部门、个人都不得批准特定贷款,贷款的用途和期限、利率也是国务院规定的;二是在发放贷款前就知道它可能会造成损失,或一定造成损失,并对这种损失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对贷款的损失采取减息、挂账、财政补贴的方式补偿等(因为贷款的使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关系重大);三是特定贷款只能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放,其他金融机构不得发放。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它们与其他商业银行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是国家投资设立的金融机构。国务院在领导和管理全国经济工作中,有权指定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其批准的项目发放贷款,以满足某些对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有特殊意义的特殊项目对资金的需要。但是,若有可能造成损失,国务院必须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按照贷款使用期限,可以将贷款划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短期贷款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贷款;中期贷款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五年以下(含五年)的贷款;长期贷款是指期限在五年(不含五年)以上的贷款。

从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具体做法看,我国主要有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一年等类型的短期贷款。短期贷款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是贷款人对社会生产流通领域的短期资金需要发放的贷款。短期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之一,不论是在银行信贷资金的分配上,还是在整个贷款业务中占的比重都很大。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实际来看,短期贷款又可分为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商业流动资金贷款、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农业流动资金贷款、外贸流动资金贷款等,而且,在不同的行业中,具体的贷款种类也不完全相同。

对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而言,主要是商业银行针对借款人在购建固定资产时资金不足而发放的贷款,或是满足基本建设的资金需要,或是满足更新改造的资金需要。由于中、长期贷款具有投资量大、周期长、周转速度缓慢的特点,因此,其运行规律、操作规范均不同于短期贷款:第一,对中、长期贷款投放总量实行双重控制,既要受商业银行信贷计划的控制,还要受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控制;第二,中、长期贷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重大,贷款结构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制约;第三,贷款项目必须事先进行评估,包括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合理性的分析论证;第四,资金使用实行项目管理,必须关注建设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及每道工序的质量,以保证贷款项目的经济效益。

3、按照贷款有无担保和担保的方式不同,可以将贷款划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

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这种贷款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担保,仅凭借款人的信用就可以取得贷款,因而风险较大。我国商业银行在《担保法》和《贷款通则》颁布以前基本上是以发放信用贷款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贷款正逐步从信用贷款向担保贷款转变,信用贷款今后仅向信誉显著的借款人发放。

担保贷款是指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保证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者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抵押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质押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动产或权利作为质物发放的贷款。从理论上讲,担保贷款的风险要小于信用贷款,但这并不意味着担保贷款一定就能够偿还。贷款到期能否偿还关键取决于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并不取决于贷款的方式。当然,在担保贷款情况下,若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贷款本息,商业银行可依法向保证人追索或处置抵(质)押品,这无疑增加了贷款按期偿还的一道屏障。

票据贴现是商业银行(包括其它金融机构)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方式发放的贷款。票据贴现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贷款,与一般贷款业务区别在于:第一,利息收取的方式不同。一般贷款的利息是到期收或按国家的规定定期收取;票据贴现的利息则在贴现时予以扣除,属于提前收取。第二,资金融通的期限不同。贷款期限有长短之分,或一年以内,或五年以上;票据贴现期限最长不超过六个月。第三,业务活动中当事人的关系不同。在贷款业务中,当银行对借款人发放了贷款之后,它们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才开始存在;在票据贴现过程中,一旦银行将持票人的票据予以贴现,则贴现银行与持票人一般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了,贴现银行在票据到期后向票据的付款人索要票据款项。

第二节 商业银行对不同贷款方式掌握的要点

不同贷款方式是根据贷款安全保证程度划分的,而且在贷款的风险管理上各有所侧重,因此,需要分别了解各种贷款方式掌握的要点。

一、信用贷款方式掌握的要点

信用放款方式,是完全凭借借款人的信誉而发放贷款的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担保和抵押,仅凭借款人的信用就可以取得贷款,因而风险较大。我国商业银行过去基本上是以发放信用贷款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贷款正逐步从信用贷款向担保贷款转变,而信用贷款今后仅向信誉卓著的借款人发放。因此,这种贷款方式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借款人或借款项目的信用分析是否科学可靠。

二、保证贷款方式掌握的要点

保证贷款掌握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证人的资格、保证的方式和保证期限。

1、保证人的资格

不同的保证人,由于信用等级不同,对贷款风险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担保法》规定:“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可见,保证人可以是法人、公民,也可以是其他组织。从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看,下列组织不能担任保证人:第一,国家机关。由于国家机关属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机构,不具有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职能,其活动经费源于国家预算拨款,而保证行为是一种经济行为,因此,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否则,既有悖于国家机关的性质,干扰国家的经济秩序,也影响国家机关管理职能的行使。第二,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是法人的组成部分,不具有独立的主体资格,只能在法人授权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当然,“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有法人书面授权的,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与债权人订立保证合同的,该合同无效或者超出授权范围的部分无效。”第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因为这些单位从事的是公益事业,而不是以经营活动为主要目的,而保证行为属于经营活动,并且这些单位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的预算拨款或者捐助,所以不具备从事保证的行为能力。

2、保证的方式

保证方式是指保证人承担责任的方式,依《担保法》的规定,保证方式有两种:第一,一般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借款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因此,在一般保证中,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仅在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完全清偿债权的情况下,才负担保责任。即一般保证的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不仅须证明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事实,而且须证明已就主债务的财产依法强制执行后仍不能完全受偿。当然,在下列情况下,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不得行使先诉抗辩权:一是债务人住所变更,致使债权人要求其履行债务发生重大困难的;二是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中止执行程序的;保证人以书面形式放弃先诉抗辩权的。第二,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在连带责任保证下,保证人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只要有债务人履行期届满不履行债务的事实,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即发生效力。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只须证明债务人有届时不履行债务的事实即可,而不论债权人是否就债务人的财产已强制执行,保证人均应依保证合同的约定承担保证责任。

3、保证期间

保证期间即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起止时间,保证人在该期间承担保证责任,过了该期间,即使债务人未履行债务,保证人也不承担保证责任,由此可将保证期间分为两种:约定保证期间和法定保证期间。前者是指债权人与保证人在合同中约定的保证期间,后者是指在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的保证期间。无论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约定保证期间都优先于法定保证期间,而且只有在没有约定保证期间的情况下才适用法定保证期间。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法定保证期间,债权人未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债权人已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履行债务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法定保证期间,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在连带责任保证中,一旦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依法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保证期间即行终止,此后,债权人对保证人的请求权直接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三、抵押贷款掌握的要点

抵押贷款是指债务人以不转移对特定财产的占有而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向银行取得的贷款。抵押贷款掌握的要点有:

1、抵押物的条件

一般来讲,抵押物应具备以下条件:抵押物应是抵押人享有处分权的财产;抵押物应是可让与物,即法律规定可流通的财产;抵押物须为非消耗物,即抵押物应不因继续使用、收益而毁损其本来的价值及形态;抵押物应是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财产,凡是法律规定禁止抵押的财产,不得成为抵押物;作为抵押物的财产应是可以公示的财产;为保护第三人的利益,抵押的设定应进行公示;抵押物的价值不得低于被担保的债权的价值。

2、抵押物的登记 抵押物的登记就是法律规定的主管部门,依法对抵押物进行审查和登记的行政法律行为。它是公示、公信原则的运用,它对于发挥担保功能,维护交易秩序,保护债权人和第三人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抵押权生效,这是抵押登记的最主要的效力;防止虚假抵押,即通过登记机关审查,防止将他人财产、没有处分权的财产、使用寿命已过的财产、禁止抵押的财产进行抵押,也可防止抵押价值明显偏高偏低的现象;防止重复抵押,即防止将已抵押的抵押物在没有余额的情况下再次抵押;保证抵押权的实现。建立抵押物登记制度既有利于国家从宏观上对合同的监督管理,防止或减少利用抵押合同进行违法行为,又有利于保障抵押权人对抵押权的实现。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的抵押物为:土地使用权;城市房地产或乡、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林木、航空器、船舶、车辆;企业的设备和其他动产。除此以外的其他财产,是否登记,由当事人自主决定。以土地上定着物的土地使用权抵押的,登记部门为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的土地管理部门;以城市房地产或乡、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登记部门是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规定的部门;以林木抵押的,为县级以上林木主管部门;以航空器、船舶、车辆抵押的,为运输工具的管理部门;以企业的设备和其他动产抵押的,为财产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当事人以其他财产抵押的,可以自愿办理抵押物登记,登记部门为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证部门。

四、质押贷款掌握的要点

质押贷款分为动产质押贷款和权利质押贷款两种。

1、动产质押贷款的掌握要点

动产质押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以获得债务人或第三人移交的动产为条件而发放的贷款。与抵押贷款一样,商业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也必须重点审查质押物是否符合商业银行的要求(包括质押物的合法性、质押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要注意动产的易保管性和流动性。因为,在动产质押贷款中,质物是由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保管,是以占有来进行公示的,不需要登记,因此,为了保证银行债权收回价值的最大化,质物必须是容易保管、不易变质的动产。

2、权利质押贷款的掌握要点

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可作为质物的财产权利包括:第一,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第二,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第三,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财产权;第四,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借款人以权利质押的方式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除了审查权利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外,若是以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出质的,应当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将权利凭证交付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可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后兑现或者提货,质押合同自权利凭证交付之日起生效;以依法可转让的股票出质的,商业银行与借款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出质的,适用《公司法》股份转让的有关规定;以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权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财产权出质的,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也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权利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出质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五、票据贴现掌握的要点

票据贴现是票据的持有者以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融通资金的行为,银行扣除自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后,将票面余额支付给贴现申请人。从我国目前的规定看,银行可以贴现的票据仅局限于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在票据贴现过程中,商业银行除了要遵从贷款业务审查的一般内容(如,是否符合当前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是否符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有关要求等)外,重点是对票据的审查。第一,票据的商业性。审查供货合同、发票和运单,核实票据是否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第二,票据的要式和要件是否合法。根据我国《票据法》的规定,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都有其必须记载的事项,若必须记载的事项没有记载,则票据无效;第三,票据付款人和承兑人的自信状况。银行为保证贴现款项的安全收回,应当贴现具有优良信誉的企业和银行作为付款人和承兑人的票据;第四,票据期限的长短。商业上买卖赊账的付款期限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由此产生的票据也应当有时间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票据贴现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第五,贴现的额度。贴现额度一般不超过贴现申请人的付款能力。因为,贴现票据的偿付虽以付款人最为重要,但贴现申请人也有责任,当付款人拒付时,银行需要向贴现申请人追偿。如果贴现申请人没有足够的财力,银行贴现将面临风险。

第三节 商业银行贷款信用分析

所谓信用是指客户的守约能力和意愿。若借款人能按期偿还债务,不但具有还款意愿,而且具有还款努力,就说明借款人信用好;反之则为不佳。贷款信用分析是商业银行为确保贷款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在对客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最后作出是否发放贷款和发放多少贷款的决策。主要包括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价、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价

信用评价主要是分析影响借款者偿还贷款的因素,从而评定贷款按期偿还的可能性。那么,信用评价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一般把它归纳为“五C”原则。

1、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银行必须确信,该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对偿还贷款有严肃的态度,如果银行对于客户为什么申请贷款不是很了解,那么就应要求客户向银行澄清该目的直到银行满意。一旦知晓目的,银行必须确认该笔贷款是否与银行现在的信贷政策相一致。即使客户的贷款目的正确,银行还必须确认借款者对于使用借入资金持有负责的态度,如实回答银行提出的问题并对所欠贷款尽力归还。借款人所谓的品质是由责任感、真实严肃的贷款目的和归还所欠贷款的认真意图组成。如果银行认为客户对于使用贷款以及按协议偿还贷款并无诚意,就不能发放这笔贷款,因为这很可能成为银行的一笔问题贷款。

2、借款人的资本(Capital)。资本是指借款人的资本金,即总资产减掉总负债的净值。它表示借款人的财富积累和经济实力。资本金多,信用风险小,贷款安全;资本金少,信用风险大,贷款不安全。分析借款人资本金多少一般采用相对数,主要用资本金与总资产、资本金与总负债、资本金结构等几个比率。同时要注意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异,以准确掌握借款人资本金净值。

3、借款人的担保(Collateral)。在评价贷款申请抵押时,信贷员必须问借款者是否有足够的净值或足够有质量的资产为贷款提供支持?信贷员对于借款者资产寿命、状况和资产的专业化程度都非常敏感。在这里技术也起了重要作用,如果借款者资产在技术上是陈旧的,那么该资产作为抵押品的价值就有限,因为一旦借款者收入不稳定,就很难为这些资产找到买主。

4、借款人的经营能力(Capacity)。借款人的经营能力包括二个方面:一是从法律意义上讲,即借款人能否承担借款的法律义务(即借款者是否具有法人代表资格),借款人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二是从经济意义上讲,即借款人能否按期清偿债务,包括借款人实现收入的能力;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质量、成本、劳动力、原材料的供应;竞争能力、广告效果、企业的地理位置等。

5、借款人的经营环境(Condition)。银行的信用分析人员必须密切注意借款者或行业的近期趋势、变化的经济状况如何影响该笔贷款、法律法规的改变是否对借款者有不利影响、贷款申请是否达到银行和监管当局对贷款质量的标准等。一笔贷款从表面上看很好,但是在衰退时期销售收入的降低或者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高利率都有可能降低价值。为了评价行业和经营环境,多数银行都保存着关于银行主要借款者的行业信息档案——简报、杂志文章、研究报告及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法规等。

二、对借款者财务报表的分析

借款者的财务报表是银行信贷人员取得信贷资料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分析比较借款者的财务报表能帮助信贷人员确定借款者的信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商业银行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1、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从银行的角度讲,分析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目的是剔除资产负债中存在的水分,摸清家底,避免贷款的风险。就资产来看,主要是分析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状况。对应收账款的分析,要了解应收账款的数量、期限结构、数量结构及对象结构,防止过期账款、虚假账款以及抵押出去的账款;对存货的分析,主要是考察存货的周转时间,规模是否合理;变现能力如何。如果用存货抵押时,要剔除存货中的变质商品,了解存货是否投保;对固定资产的分析,应了解企业是否按规定提足了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是否全额投保;固定资产的用途是否广泛(易售性);固定资产是否已用于其他抵押。就负债来看,应了解负债的规模和结构,重点审查负债的到期日和企业的偿还能力。就资本来看,重点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其中是否存在虚假成分。

2、利润表的分析。从银行的角度讲,分析借款人的利润表,目的是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确定还款的可能性。评价利润表一般的方法,是将各个项目与销售收入对比,前期和本期对比,以及本企业和其他企业对比,明确企业的利润多少。这不仅是贷款到期偿还的保证,而且关系到日常性的利息支付。

3、现金流量表的分析。贷款能否按期偿还,除了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外,商业银行还必须关注借款人是否有能力获得足够的现金以偿还贷款。一般而言,借款者偿还贷款只有三种来源:第一,从销售收入或其它收入中产生的现金流量;第二,资产的出售或变现;第三,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筹集资金。任何一种来源都能提供足够的现金以偿还贷款,但是商业银行倾向于以销售收入获得的现金流量作为还款的主要来源,因为出售资产可能削弱借款者的盈利而使银行作为贷款人的安全性降低,发行债券筹资会加重借款人的债务负担,发行股票筹资则会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而且,销售活动中现金流量的减少也是企业走下坡路和贷款质量下降的指示器。

三、对借款人基本财务比率的分析

借款企业的信用状况如何,有无充分的支付或清偿能力,还要依据一些标准的财务比率来加以确定。商业银行经常采用的财务比率有流动性比率、资金营运效率比率、财务杠杆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等。

1、流动性比率。也称为偿还能力比率。它是用来衡量一个企业不用变卖固定资产就可获得现金偿还其短期负债的能力,这类比率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两种。

流动比率。它常用来评价企业对流动资产的利用情况。

公式中的流动资产一般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和存货;流动负债则包括应付款项、短期应付票据、近期即将到期的长期票据、递延所得税款和应计费用(主要为薪金)等。根据经验判断,维持最低限度安全所需的流动资产至少应为流动负债的两倍,即流动比率至少应为2。流动比率表明了借款企业能以很快转换成现金而不带来损失的资产满足债权人要求的程度。一般来说,流动比率的数值越高,其短期债权人提供的安全性就越大。

速动比率。也称为快速比率或酸性测验比率,一般用来评价一家企业不依赖出售存货而能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

在这一比率中,分子项所包括的都是现金、可销售的证券、应收账款等可迅速流动的资产,这样,对存货质量或流动性的担心就可消除。对那些存货价值有怀疑的企业来说,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可靠。一般速动比率越高,企业还债的能力就越大。

此外,银行还可利用现金流动间隔比率来衡量企业的流动性,这一比率是把能迅速流动的资产与企业的日常营业开支和其他现金支付联系起来。它表明了能迅速流动的资产可满足净资金支出的天数。

2、资金营运效率比率

该比率是用来衡量企业管理人员在销售产品创造利润中利用资产的效率,说明企业账表上各项资产总额是否合理和利用率的高低,表明在达到一定销售水平时各种资产的利用强度。实际上,这类比率用来检验一些具体资产的营运效率。资产营运效率比率主要包括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现金周转率、总资产利用比率、固定资产利用比率五种。

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一比率是以应收账款除以每天的平均销售而得出,得出的数字即为该企业在销售产品后收回赊销货款所必需的平均天数。

这个比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的质量和收回赊销货款的效率。另外,银行放款人员还应当分析企业应收账款的期限安排。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是按比例将期限错开安排、相互衔接,那么,在应收账款的收回期限相当短的情况下,其流动性和质量就会更高。

存货周转率。这一比率也称为存货利用率,它是以销售额除以存货而得出,是企业在一个时期中的存货周转或更新次数。其计算公式:

这个比率反映了企业存货的适销性和管理存货的效率。一般说来,企业存货的周转率越高越好,它说明企业的存货周转快,用在存货上的资金少;而存货周转率低则说明企业积压了大量不适销的存货,资金占用浪费,并可能给企业带来降价处理的损失。

总资产利用比率。这一比率是以销售额除以资产总额而得出,可用来衡量一家企业的营业额是否与其资产规模相适应。它说明每元资产可以产生多少销售额。这个比率越高就说明资产的利用率越高,比率低则说明资产的利用率低,这时,企业就要考虑如何增加销售额处理掉一些呆滞资产以提高这一比率。

固定资产利用比率。这一比率也就是固定资产周转率,以企业销售额除以固定资产而得出,可用来评价企业是否充分利用了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使其达到了最高的利用率。一般说来,比率低说明企业未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而比率高则反映企业充分利用了生产能力,但后者也可能说明企业对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投资不足。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不同可能歪曲这一比率。因此,银行信贷人员在计算这一比率时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查。

现金周转率。这一比率是用来衡量流动资金的周转率,表现为1元流动资金经过生产至销售后再回到现金形式所需要的天数。

3、财务杠杆比率

该比率是用来衡量企业所使用的债务数量或财务杠杆和支付债务利息的范围,说明了企业用增加负债的办法来增强其收益能力的情况,反映了企业支付长期债务本息的能力。这类比率有负债资产比率、收入利息费用比率、收入固定费用比率四种。

负债资产比率。这一比率是总负债除以总资产而得出,它说明了企业借款购买资产的情况,可用于衡量企业的财务风险。对债权人来说,这个比率越低,风险就越小,因为债务在企业资产中只占一小部分,企业在清理时,就有更大的可能通过出售资产来偿还债务。

负债自有资本比率。这一比率是用负债除以总自有资本进行计算。它反映了企业债务与股东产权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股东对经营风险所承担的份额和债权人可能承担的份额。一般说来,这一比率越低越好,比率低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强,可以靠本身的资金经营业务。

收入利息费用比率。这个比率是税前收入加利息之和与利息费用之比,它可向债权人表明企业收入能否支付利息费用情况。通常,这一比率越高,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就越大。其计算公式为:收入利息费用比率=(税前收入+利息)/利息费用 收入固定费用比率。这一比率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和租金这些固定费用的能力。比率高说明企业支付固定费用的能力强。

另外,银行信贷人员还可以计算长期借款与自有资本的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比率来分析企业的财务杠杆。应付账款周转比率是用平均应付账款除以平均购货额来计算。

4、盈利能力比率

它衡量企业的资产或销售的盈利性,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财务成果。这类比率包括销售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和股本收益率三种。

销售收益率。这一比率由税后净利润除以销售总额而得出,用来衡量每元销售额的净利润数,反映企业成本管理和定价政策的效果,说明企业产成品销售状况的好坏。

资产收益率。这一比率由税后净利润除以资产总额而得出,所得的数字即为每元资产可以产生的净收益数,它表明了企业管理人员使用各种可利用资金的效率,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

股本收益率。这一比率是普通股的分红利润与普通股股本之比,它表示股东投入的每元资本可得到的红利数,反映了企业利用股东资金和财务杠杆的效率。

以上几个比率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反映着企业的获利能力,既反映了企业整体的获利能力,同时又反映了各项资产的获利能力,使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获利能力、负债程度、产品销售、资本周转及营运状况的审查,对企业信用及偿付能力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为贷款的选择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四节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

商业银行贷款价格的制定,不仅影响着经济主体对贷款的需求量,而且也事关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一、贷款定价的一般原理

贷款是银行的主要盈利资产,贷款利润的高低与贷款价格有直接联系。一般来说,在贷款量一定时,贷款价格越高,贷款利润可能越多,相反,如果价格定的较低,赚取利润的可能越小。因此,银行家有一种提高贷款价格的内在冲动。但贷款也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能否以高价卖出,还取决于买者的需求。价格越低买者需求越大;价格越高买者需求越小。当价格高到买者不能或不愿买进时,贷款就不可能为银行带来利润。可见,银行家对贷款的供给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顾客对贷款的需求随价格的增加而减少。用数学语言表述就是:贷款供给曲线是价格的增函数,贷款需求曲线是价格的减函数。当贷款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一定时,贷款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就决定了贷款价格,同时也决定了贷款最佳量。

当然,上述分析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导,它既没有考虑到银行的其他资产业务(若贷款价格低于其他资产比如投资的收益时,银行就不会发放贷款了),也没有考虑到不同性质、不同期限或不同信用风险的贷款应该具有不同的贷款价格。虽然如此,它毕竟从理论上对贷款的价格进行了阐述。

二、贷款价格的内容

一般说来,贷款价格的内容主要有:贷款利率、贷款承诺费、补偿余额和隐含价格等。

1、贷款利率

贷款利率是银行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与贷款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的高低,既要受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普通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影响,也要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制约。尽管如此,单个银行虽然无法决定贷款利率,但可以在基本利率水平下上下浮动。一般说来,银行收取的贷款利息必须足以包括贷出资金的成本、发放或提供贷款的费用、今后可能发生亏损因素的成本和银行一个合理的利润幅度。从银行经营的角度看,贷款利率的作用主要是获取收益、选择客户和吸引客户。获取收益是为了弥补费用开支和赚取利润;选择客户是指在银行同时面临许多客户时,对那些信用较差的客户使用较高的利率,以减少这些客户的需求;吸引客户是指用较低的利率吸引那些信誉较好的客户,即用利率手段去同其他银行竞争。可见,利率作用的关键不在于利率的绝对水平,而在于相对水平,正是这个相对水平才使客户在银行之间不断调整变动。对客户而言,银行贷款利率往往只决定他到那里去取得贷款,而并不决定他借不借款。高利率不会长期吓住那些能够从资金使用中获利的借款人,而低利率也不会吸引到那些不能有效地使用资金的借款人。

2、承诺费

承诺费是指银行对已经答应贷给顾客(必须是正式的贷款承诺),而顾客又没有实际使用的那部分贷款收取的费用。在银行与顾客签定贷款合同后,顾客不一定马上使用贷款,或者贷款不马上用完。对这部分未用或没用完的贷款额,银行不能收取利息,但要收取一定的承诺费。这部分费用对银行来讲是从贷款取得的收入,而顾客是为了取得贷款而付出的代价,因此,它是贷款价格的组成部分。之所以银行要收取承诺费,是因为为了保证将来应付承诺贷款的需求,银行必须保持经营的高流动性,这就需要银行放弃高收益的贷款和投资,可能会使银行丧失获利机会,需要借款人提供一定的费用作为补偿。

3、补偿余额

补偿余额是借款人应银行要求而保留在银行(贷款银行)的一定数量的活期存款(不付息的支票存款)或低利率的定期存款,它是作为银行同意提供贷款的一个条件,通常要写进贷款协议中。银行之所以要求借款人提供补偿余额的理由是:顾客不仅是资金的使用者,还应当是资金的提供者。特别是在贷款利率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采用补偿余额对贷款进行定价,既提高了贷款的实际收益,又没有违反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

4、隐含价格

隐含价格是指贷款定价中的一些非货币性内容,如对贷款担保品的要求、贷款期限的限制和特殊契约条款等。这些内容本身不直接给银行带来货币收入,也不直接形成借款人的货币支付,但它们在不同贷款协议中具体规定的区别可以改变银行贷款的风险,影响借款人的实际成本,因而构成贷款价格的一部分。譬如,增加担保品的数量,缩短贷款期限,规定更为严格的合同条款等,可以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提高借款人的实际成本;相反,若减少担保品数量,延长贷款期限,取消部分条款等则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降低了借款人的实际成本,降低了贷款价格。

三、贷款定价的方法

在贷款价格的确定中,既要考虑到贷款资金的成本,也要顾及银行适当的利润;既要考虑银行会计核算的简便易行,又要尽量避免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1、成本相加贷款定价法

在商业银行贷款价格的制定中,银行管理人员必须考虑到筹集可放贷款项的成本以及银行管理费用,这就意味着银行必须了解其成本,以对任何类型的贷款制定出有利可图的价格。

贷款价格=筹集放贷资金的成本+非资金性银行经营成本+预计补偿违约风险的成本+银行预计利润水平

例如,某商业银行为甲企业发放了一笔5000万元贷款,其中,股本比例5%,预期股本收益率9%,银行所得税率33%,非资金性经营成本是贷款数额的2%,贷款违约风险溢价是贷款额度的0.5%,筹集放贷资金的成本是5.9%,试确定该笔贷款的价格。

5000×5%×9%÷(1-33%)+5000×2%+5000×0.5%+(5000-5000×5%)×5.9 =33.58+100+25+280.25=438.8(万元)438.8÷5000×100%=8.78%

2、价格领导模型

成本相加定价类型的一个缺点是它假设银行精确地了解其成本,事实上并非如此,银行是复合型产品企业,与大多数复合型产品企业一样,银行很难准确地将其经营成本摊给银行经营的各种业务。而且,成本相加模型认为银行可以不顾及其他银行的竞争而制定贷款价格,对当今的大多数贷款而言并非如此,这些缺陷也就导致了价格领导模型的形成。

在银行实际操作中,价格领导模型又采取了两种形式:优惠加数与优惠乘数法和交叉利率计算法。

优惠加数是在优惠利率基础上加若干百分点而形成的利率;优惠乘数则是在优惠利率基础上乘以一个系数而形成的利率。当优惠利率随市场利率变动而变动时,优惠乘数利率变动的幅度大于优惠加数法。

交叉利率计算法的特点也是以一定的利率为基础,加上某数作为贷款利率,但借款人有选择的权利,并且在借款期间利率可以变化。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借款人的借款额要超过某一最低限额,否则,不能采用。用这种方法确定利率时,在西方,最通行的基础利率的国库券、定期大额存单利率或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借款人可以从银行认可的利率表中选择基础利率和到期日,银行可以根据借款人选择的基础利率,再加上一定数额,确定贷款利率。到期以后,借款人可以再选择基础利率。

3、成本——收益贷款定价

成本——收益贷款定价主要有三个简单的步骤组成:第一,综合估算贷款将产生的所有收入;第二,估算银行必须对借款人交付的可贷放资金净额(减去借款人承诺在银行保有的存款和准备金要求后的余额);第三,用估算的贷款收入除以借款人实际使用的可贷放资金净额估算出贷款的税前收入。

第五节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管理

所谓贷款风险,是指银行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本息而导致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如企业破产倒闭造成贷款本息的损失、企业亏损造成贷款呆滞、企业产品积压造成贷款损失、投资项目失败造成贷款损失、挤占挪用贷款造成贷款不能归还等等。

一、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

1、主观原因引起的风险

由主观因素引起的贷款风险与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直接相关。或是由于对贷款对象了解不深入,分析不透彻;或是由于约束、激励机制乏力,贷款管理责、权、利相互脱节;或是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系统不健全、信息反馈不及时、信息预测不准确造成贷款决策失误;或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松懈、监督检查不力,违章违纪操作;或是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素质较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等等。通过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可将主观原因引起的风险降到最低。

2、客观原因引起的风险

客观因素引起的风险不是商业银行所能左右的。或是由于国家的政策发生调整;或是由于市场突变;或是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或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或是由于整个社会信用秩序混乱;等等。商业银行要想将此类风险降到最低,只有提高自己的预测能力,尽量减少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

二、贷款风险的识别

商业银行只有在正确识别贷款风险的前提下,才能准确预测可能发生的贷款风险,估价贷款风险的损失程度,提出控制贷款风险的有效对策。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借款人财务报表和一些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对贷款风险的预警信号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发布,如:

(1)借款人的借入资金过多,偿债负担过重,有可能大量拖欠应付货款和银行贷款;

(2)借款人应收账款期限过长,逾期金额和笔数过多,平均期限大大超过贷款期限;

(3)企业存货大量积压或滞销,周转速度明显降低;

(4)企业成本提高,收益水平下降,效益滑坡,经营严重亏损或“虚盈实亏”;

(5)借款人不能按期支付贷款利息,或贷款用途与借款合同不符,贷款被挪用;

(6)企业贷款的担保单位因各种原因撤回担保,或不愿续保;

(7)抵押物和质押物的价值下降;

(8)企业发生重要的人事变动;领导层不团结,职能部门矛盾尖锐,不能互相配合;职工情绪对立,干劲不足等;

(9)贷款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即将实行兼并、承包或租赁,有可能逃避银行债务,架空银行债权。

三、贷款风险的管理

贷款风险管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贷款风险发生前力图控制与消除风险损失,二是在贷款风险损失发生后自我承担并进行经济补偿。

1、避免风险

商业银行在经营贷款业务中,拒绝向低效益企业或高风险项目发放贷款来避免贷款风险的发生,叫做避免风险。如果银行认为某项贷款的风险过大,一旦承担,就会给信贷资金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只有拒绝该项贷款才能避免风险。采用这种方法,银行必须通过信用分析,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财务核算状况以及管理人员状况;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逐个进行全面的评估,科学地分析论证。通过信用分析和项目评估,对贷款偿还能力不足,贷款偿还无可靠保证的企业和项目不发放贷款。

2、分散风险

对不可回避的贷款风险采取分散策略,是各国商业银行普遍应用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其基本途径是实现贷款结构的多样化。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贷款投向的分散化,即将贷款分散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和各家客户,防止因某一地区的自然灾害、某一行业的经济不景气或某一客户的破产倒闭而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二是贷款投量的分散化,即银行发放贷款,不应将资金过度集中在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或某一客户,而应选择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客户。在贷款总规模一定的条件下,每个客户的平均贷款规模越小,客户经营失败对银行贷款安全性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小。三是贷款方式分散化,即银行贷款应采取多样化的贷款方式,逐步缩小信用贷款的比重,相应扩大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的比重。四是贷款期限结构的分散化,即银行的长期、中期、短期贷款的比例要适当。

3、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是指银行以某种合法的业务手段将贷款风险损失转移给他人来承担。第一,可采取贷款担保。有担保的贷款将本应由银行承担的客户信用风险转移给担保人,但银行在转移贷款风险的同时,又承担了担保人的信用风险,所以,用担保来转移风险,关键在于担保人的资信。第二,实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在贷款期限内,贷款利率可以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行调整,因而可以将利率风险转由借款人承担。第三,实行贷款证券化。即银行将贷款(一般为抵押贷款)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而这些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接受贷款的资金。实行贷款证券化,不仅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资产变成流动性较强的证券资产,而且可以使贷款银行通过这种转化将可能承担的贷款风险转移到证券市场上去。

4、补偿风险 由于银行的贷款风险损失总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对这种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损失需要进行补偿。第一,科学确定贷款价格。贷款利率水平的确定,除以成本作为定价基础外,还要考虑银行可能承受的风险损失。在贷款定价中加进风险因素,可以预先补偿将要产生或已经形成的风险损失。第二,提取呆账准备金。按贷款的内在质量和风险大小及时足额提取呆账准备金,不仅有利于银行充分弥补贷款的损失,而且能够真实反映银行的损益。第三,处置抵押品。通过变卖、拍卖或折让,全部或部分收回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第四篇: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经营管理习题二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经营管理习题二

【多项选择题】

1、贷款调查评估人员的责任主要包括()。

A贷前调查评估B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

C承担审查失误的责任D承担检查失误的责任

2、以下()属于贷款担保政策的内容。

A明确担保方式B确定担保人的资格

C确定贷款与抵押品价值的比率D规定抵押品的鉴定、评估方法和程序

3、一份完整的贷款档案应包括()。

A法律文件B信贷文件C还款记录D企业申请

4、贷款风险处理的具体方法包括()

A拒绝贷款风险B降低贷款风险C转移贷款风险D补偿贷款风险

5、我国的贷款风险分类主要借鉴美国为代表的贷款分类方法,即把贷款分为()。

A正常贷款 B关注贷款 C次级贷款 D可疑贷款 E损失贷款

6、质押贷款与抵押贷款的不同点主要在于()。

A是否进行实物的交付B手续的繁简C利率的高低 D风险的大小

7、商业银行的贷款担保政策主要包括()。

A明确担保的方式 B规定抵押品的鉴定、评估方法和程序C确定贷款与抵押品估值的比率、贷款与质押品价值的比率 D确定担保人的资格和还款能力的评估方法与程序

8、商业银行贷款按保障条件可以分为()。

A信用贷款B担保贷款 C抵押贷款 D票据贴现

9、根据还款保证的不同,担保贷款可以分为()。

A信用贷款B抵押贷款 C质押贷款 D保证贷款

10、银行贷款按照其偿还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A延期偿还B一次性偿还C到期偿还D分期偿还

11、与其他贷款相比,信用贷款的特点是()。

A以借款人信用和未来的现金流量作为还款保证B风险大、利率高C手续简便 D更为普遍

12、银行在确定抵押率时,应当考虑的因素有()。

A贷款风险B借款人信誉C抵押物的品种D贷款期限

13、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发放量增加的弊端在于()。

A资金被长期占有B流动性差C风险大D盈利少

14、确定贷款条件的主要依据是()

A、合法性B、独立性C、安全性D、收益性

15、根据《担保法》的有关规定,不能设定抵押权的财产有()。

A借款人所有的房产B学校的教育设施

C耕地D借款人所有的机器

16、抵押物包括()。

A有价证券B固定资产C不动产D专利权

17、选择抵押物基本标准是()。

A 易保管B易售性C稳定性D易测性

18、以下指标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是()。

A流动比率B速动比率C现金比率D产权比率

19、()主要是对贷款风险程度的定量分析。

A现金流量分析B非财务因素分析C行业分析D财务分析

20、可以作为抵押物的财产包括()。

A有价证券B不动产C货币资金D动产

21、保证分析一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保证人资格B保证人能力

C保证人的保证意愿D保证的方式

22、信用分析的方法包括()。

A财务报表分析法B财务比率分析法C财务因素分析D非财务因素分析

23、()属于商业银行不可接受的财产质押。

A国家机关的财产B珠宝、首饰、字画、文物等难以确定价值的财产

C租用的财产D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财产

【判断题】

1、信贷员应对信贷调查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2、银行以某种方式将信贷风险转给他人来承担,这是风险回避。

3、银行发放贷款的规模要受其资金来源和资产组合状况的制约,因此规模越小越好。

4、好的贷款政策就会避免出现不良贷款。

5、借款人申请中长期贷款需向银行提供的资料同申请短期贷款的一致。

6、贷款是商业银行作为贷款人按照一定的贷款原则和政策,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提

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贷行为。

7、贷款政策是指商业银行指导和规范贷款业务、管理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各项方针、措施和程序的总和。

8、审贷分离的目的是要减少贷款过程中的人情与关系贷款问题,增加贷款过程的客观性,从而提高贷款质量、减少不良资产。

9、贷款风险则是贷款收不回来的现实性,表现为信贷资金运动的中止。

10、贷款风险是指贷款收不回来的可能性较大的贷款,是具有某类共同特征的同类贷款的集合。

11、正常贷款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能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

12、贷款风险是商业银行必须要面对的,贷款风险也是必然要发生的。

13、贷款风险即是贷款损失。

14、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有问题的贷款是次级贷款。

15、肯定要发生一定损失的贷款是损失贷款。

16、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属于关注贷款。

17、贷款风险分类的基础是依据贷款的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做出评价。

18、银行发放的所有违规贷款,即使从当前看贷款的偿还有充分的保证,也应该将此类贷款分为关注类以下。

19、如果现金流量大于或等于零,说明借款人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

20、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借款人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差。

21、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借款人长期偿债能力越差。

22、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可以确保贷款本息按时足额偿还。

23、在办理保证贷款中,当借款人违约或无力还款时,由保证人按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相应的责任。

24、贷款对象的信用等级越高,银行贷款的风险亦就越高。

25、甲企业与A单位共有一处房屋,经评估,房屋价格为600万人民币,该企业拥有50%份额的产权,经与A单

位协商,A单位同意甲企业将此房屋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贷款抵押率为60%,银行可对企业放款

198万元。

26、借款人未申请展期或展期未获得批准,该贷款从到期日起转入逾期贷款账户。

27、资产转换周期是银行信贷资金由金融资本转化为实物资本,再由实物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的过程。

28、按《担保法》规定,实现抵押权时,抵押物折价或拍卖、变卖后,其价款大于担保的债务数额的,超过

债务部分的余额就归抵押人所有。

28、银行经过分析,发现企业的现金流量小于0,则意味着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偿还一定是无能为力的。

30、动产和权利可作为质押物。

31、非财务因素分析可以代替财务因素分析,衡量企业的还款能力。

32、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对同一借款客户的贷款总额与银行资本总额之比不得超过10%。

33、不能以第三人的财产作抵押物发放抵押贷款。

34、土地所有权可以设定抵押。

35、乡镇政府不具备借款人资格。

36、财务比率分析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定性分析。

37、某甲从事个体经营向银行贷款3万元,用其与妻子共有的房产抵押。依照《担保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抵押时应由某甲和甲妻签字。

38、按《贷款管理制度》规定,所有贷款只能办理2次展期。

第五篇:商业银行债券业务风险管理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的发展是建立有效利率体系、合理的投融资秩序、开展金融创新的基础。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速度仍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各种制约债券市场发展的弊病依然存在。近年来,在管理部门的推动下,我国债券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参与主体和产品结构逐渐丰富。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债券市场仍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个“短板“,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融入国际市场已经是大势所趋。

在银行间债市中,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降低宏观经济对银行体系的依赖,但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债券业务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为加强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管理,银监会于2009年3月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管理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科学制订投资指引,明确相关职责权限,对债券实行风险分类管理,重点关注高风险债券,并对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流动性管理等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但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债券业务风险管理仍不成熟,相关制度尚未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内部和外部均存在许多需要关注的新动向和亟需解决的老问题。

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取得了高速发展,发行次数和托管量增速均超过同期利率产品。截至2012年11月末,共发行1022支,较上年同期增加5.69%,发行量总计1.88万亿元。其中,截至2012年11月末,企业债共发行414支,发行量总计0.57万亿元;短期融资券共发行2支,发行量总计0.04万亿元;中期票据共发行510支,发行量总计0.79万亿元(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中债数据-统计报表)。

截至2012年11月末,银行间市场信用债券托管量达到6.24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9.1%,其中,企业债托管量达到2.22万亿元,同比增长17.3%;中期票据托管量达到2.45万亿元,同比增长26.2%。

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作为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商业银行债券业务规模也在近几年取得高速增长。截至2012年11月底,商业银行信用债券托管量为2.32万亿元;全国性商业银行信用债券托管量约占全部商业银行信用债券托管量的73.4%,城市商业银行约占18.0%,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合作银行约占6.9%,外资银行约占1.6%。目前,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债券资产规模已达到其自身总资产规模的20%~30%。

银行内部债券交易风险管理的问题

加强债券业务资负管理。中国债券市场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开始至今,经历了曲折的探索阶段和快速的发展阶段。早期,商业银行债券业务主要以利率产品(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等)为主,且针对单一利率风险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也较为被动。应提倡对债券头寸实行积极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ALM),即预判式ALM模式。期限不匹配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常态,预判式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在科学预测债券价格的基础上,通过债券价格场景、业务策略、投资策略、对冲策略等的组合模拟分析,在总体市场风险容忍度的控制范围内,有效利用期限错配来获取收益。

债券交易在银行内部的从属地位。目前,信用债券的交易和投资是商业银行资金业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交易业务所占份额较小,主要为满足做市要求。相对而言,投资业务的占比及重要性更高。但相对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债券投资业务长期以来处于从属或附属地位,独立性较差,往往受制于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多数情况下被动地利用银行剩余资金进行投资,而并未将其上升到资产负债管理的高度加以管理,债券投资规模的“被动核定”与“随意调整”严重制约了投资时机的把握和投资收益的优化。同时,商业银行信用债券交易、投资业务与承销和公司信贷业务之间也缺乏有效的防火墙制度,如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部门为维护和拓展客户关系,往往迫使债券业务部门非经独立自主决策而承销,或投资于某些发行主体所发行的信用债券。

缺乏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目前,商业银行债券业务的风险管理往往还沿袭着利率产品的管理方式,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尚不完善,部分银行在管理政策上有所欠缺,甚至存在真空地带。其中,部分银行尚未针对债券业务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独立的决策流程和授权机制、以及与之配套的债券投资政策、债券投资管理办法、投资指引、债券投资经营授权管理办法、债券投资分类管理办法等风险管理政策,缺少对资金规模、资金成本、久期、债券的会计分类比例、财务预算、可投资产品的范围、期限、风险限额、集中度及资本等有关指标的规定和管理。

目前阶段,提高债券做市商的风险控制水平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将投资类债券和交易类债券分别设立账户,分别核算;第二,市场中介机构向银行间市场成员提供获取交易数据的便利,以方便市场成员对自有债券市场风险的实时评估;第三,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控制机构和风险管理人员,对风险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报告。

结构失衡的债券市场存在“结构性违约风险”。商业银行债券业务与信贷业务同样具有信用风险,贷款和债券只是发行人债务的两种表现形式,但由于早期债券都由银行担保,而自短融开始的无担保债券,在国内的市场环境下也未出现过实质意义上的违约事件,所以债券违约的风险往往被大范围的忽略。这种对于风险淡薄、麻痹乃至回避的认识,可能在风险事件一旦发生时,放大“违约相关”(Default Correlation)和“违约传染”(Default Contagion)的风险,而造成较严重的后果。尽管面临风险,但现实中的债券交易操作却几乎毫无例外的无视这种风险。例如,根据会计要求,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时,才能对其计提减值准备。由于近几年我国银行间市场信用债券未出现过违约情况,商业银行普遍未对信用债券计提减值准备。相对于贷款业务,同一信用主体的不同债务形式未得到同等处理。再如,2010年以来,银监会为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风险,对涉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和清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发行信用债券(包括地方城投债等)的融资却未在计量之中。目前,城投债券发行管理很不规范,标准十分宽松,相对于信贷渠道融资更为简便。2011年和2012年,城投债券的发行量都是有增无减。

做市商制度也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做市商制度未完全发挥出活跃市场、提高价格发现的作用,因为它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一,做市商的权利和义务不太平等:做市商在不享受政策优惠的情况下承担真实连续的报价义务,不可避免影响它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盈利驱动不足:如果有较强的盈利驱动,做市商报价价差将越来越窄,成交增多,盈利增多,反过来促使做市商提供更多报价,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三,做市商评价指标没有真实反映报价水平:在当前的评级指标体系下,只要针对考核指标有针对性的报价,就可能成为优秀做市商,导致优秀的做市商可能并不优秀,虽然报价很窄,但成交很少。

银行债券业务的人才投入不足。银行内部对债券业务后续管理不够重视,扭曲的激励机制和权责利错配更导致债券业务后续管理缺乏人力资源,难以进行。例如,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仅重视贷后管理;公司业务部门有动机开拓发展债券业务,而无意愿对其进行后续管理;债券业务部门即使希望对发行人进行后续跟踪,但缺乏人员配备和市场信息,难以将后续管理落到实处。债券产品,以及最近又重新启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涉及到担保和信用增级的有效性分析,而银行根本没有相关人员负责此类信息的有效性评估,只能采取默认的态度。

债券风险管控的会计制度需要改进。盯市(Mark-to-Market)的会计制度往往不能适应债券市场的风险控制特征,而且大多数银行的估值本身就不够及时。目前,商业银行债券业务重点关注利息收入,而缺乏对债券估值的重视,部分银行未建立债券投资估值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投资估值波动触发机制,估值频率也相对较低。况且,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以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盯市制度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操纵估值结果、虚增企业利润、复杂模型难以计量等一系列弊端盯市原则对于交易账户的业绩评估是必须实施的,但对于投资型机构,特别是对实施免疫策略的机构,采取盯市原则是否科学合理就颇值得商榷了。因此,建议尽快实施会计两分类制度,尽可能避免因债券估值波动大幅影响投资机构财务报表的情况。

商业银行债券风险管理的外部问题

债券市场的割裂

监管流通环节上的割裂。长期以来,信用债券市场在发行和流通环节上的监督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如表1所示),信用债券发行的准入、发行方式(审批制和注册制)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缺乏一致性,同一发行人在发行不同债券时评级结果和利率水平不同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种多头监管人为地导致市场的割裂,各债券发行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业务竞争关系,各市场管理部门有推动其所管理的市场在业务上取得发展和扩张的动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债券购买行为的行政化。2010年下半年,证监会、发改委都表示要出台加快债券发行审批效率的举措,降低信用债券发行门槛;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为交易商协会)在将中期票据期限从3~5年期和7年期延长到10年期之后,于2010年底推出了超级短期融资,即超短期融资券(Super & Short-term Commercial Paper,SCP),指具有法人资格、信用评级较高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期限在7天到270天(九个月)的短期融资券。2011年推出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私募债券。超级短期融资券和私募债券的发行条件都突破了《证券法》中“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额40%”的规定,且发行人信息披露要求较为宽松。

债券市场流通的割裂。长期以来,债券与债券市场的缺陷使债券投资价值降低, 迫使债券投资以指令性计划硬性摊派。作为商业银行投资对象的债券, 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而这恰恰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所缺乏的。政策性金融债券只有一级发行市场, 而无二级流通市场;国债虽有二级市场,但国家出于防止金融秩序混乱的考虑, 又以明文限制国有商业银行进入该市场。如此一来,债券投资价值在银行投资者眼中大打折扣, 发行过程中明里暗里的硬性摊派就成为不可避,致使债券投资这种纯粹的经济行为扭曲为行政任务。这种外部投资行为的行政化,借助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行政化管理的惯性,导致了目前银行内部层层分解指标,层层划拨资金的债券投资管理方式。

资金归划使用方式的割裂。在债券投资这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中,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管理思想上片面强调“资金统一计划”,在管理手段上简单沿袭“指标分解落实”,以致债券投资的决策权力、出资责任、效益承担在上下级行之间相互割裂, 相互分离。一方面, 下达债券投资计划的上级行, 由于不负有实际出资责任, 在分配任务指标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盲目性, 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超负荷运营与资金相对宽松同时并存, 地区性不平衡十分严重的资金营运形势下, 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计划经济时期平均主义原则简单地硬性分配, 而不是依据分支机构动态的资产负债情况全面地权衡,以致部分资金运营已经严重超负荷的行为完成债券投资任务,不得不通过拆借资金或者超占汇差的形式,以高于债券本身利率的资金成本弥补此项资金硬缺口。另一方面,以指令性计划下达债券投资任务。也使实际出资行处于被动消极地位,不仅失去了根据自身资产负债情况,自主确定资金投向的主动权,而且丧失了自觉压缩信贷规模,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积极性,从而违背了总行通过增加债券投资,改善资产结构,降低经营风险的初衷。

债券管理统计口径的割裂。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口径,中国债券市场目前的规模已居全球第五位,但国内债券市场统计标准仍未统一,全口径的权威统计数据依然难有出处。特别是随着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市场、部分创新产品集中托管在上海清算所等业务的推进,规范并统一债券市场的数据统计口径,建立权威的全口径统计数据发布平台势在必行。

债券评级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

尽管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品种、债券发行、交易主体、交易规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严重影响商业银行对于债券风险的判断。我国债券信用评级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出自多门,有关管理规定比较零散,缺乏必要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清晰化的政策指引。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规范管理,也难以避免不协调、不一致情况的发生,而且还会导致相同评级的债券出现较大利率差。

目前我国债券评级技术不很成熟。资信评级在我国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行业,债券信用评级专业人才队伍还很不成熟。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债券评级的技术水平。

以市场创新盘活流动性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匮乏主要由于三点原因。一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割裂、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割裂及市场深度不足(表现为单只债券发行量过小、发行频率和交易频率低)等问题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二是目前信用债券市场参与者范围和集中程度影响了市场的流动性。从美国等成熟债券市场来看,债券主要投资者包括银行、基金、个人、保险公司等,各类投资者债券持有比例比较平衡。但在中国,商业银行占据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绝对主体地位,自然人、法人等普通投资者仍然无法直接参与其中进行投资和交易。三是目前的做市商制度以交易户报价为主,市场流动性缺乏、报价券种数量有限、风险对冲工具缺乏及资金规模受限等特点导致做市商缺乏足够的报价意愿。而做市商报价能力不足又反过来对市场流动性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尽管由交易量和换手率等数据显示,实际上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一直在保持良性发展,但与发达债券市场相比,流动性仍旧显得不足,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我国债券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种类和层次远远不够。就基础产品而言,目前发行规模和交易量较大的券种依然是几类较为成熟的券种,如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高收益债等,品种规模很小。至于建立在产品之上的衍生品,就更显得缺乏,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受制于监管要求尚未发展起来,信用互换等产品虽已有过试点,但市场认可度和参与积极性不高。交易品种不丰富,使得无风险套利难于操作,也就无法平滑债券市场中出现的价格扭曲,同时限制了市场的流动性发展。另外,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也造成了投资者行为一致性现象,这限制了市场流动性的提升。

为从机制上提升债市流动性,银行间债市目前也在极力促进新业务发展。2011年推出的非公开定向发行方式,解决了中国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40%的天花板问题;2012年8月8日,我国银行间市场又一个创新性债务融资工具,首批三单25亿元资产支持票据产品成功发行;同时,交易所也在为筹备银行进入交易所市场做准备。近三年间,跨市场交易流通的企业债在交易所市场的占比快速提升,相当一部分企业债从银行间市场转托管到交易所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回购制度的设计。交易所市场的标准券折算、回购到期连续交易制度,更有利于促进回购交易、提升信用类债券的流动性。在交易所市场,信用类债券被方便地用于质押回购,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超过90%的回购质押债券是国债、央票、政策金融债,信用类债券在银行间市场用于质押回购有一定困难。因为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信用类债券在交易所市场能够方便地进行质押回购,因此,比较容易实施回购套做的利差交易。这提升了交易所市场信用类债券的流动性,吸引了企业债转托管到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作为债券市场的主体,债券存量大,投资者群体丰富,更有条件通过回购制度的创新提升信用类债券的流动性,而银行间债市进入交易所市场正好为标准化回购提供了工具。从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经验看,最优的制度创新方案是推动建立“三方回购”,或者称之为自动质押回购。该业务可以使得目前的双方回购升级为更加标准化、更加高效率的货币市场工具,从而使信用类债券的流动性,乃至整个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得到提升。

下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柜面业务风险防控及成因

    浅谈 行柜面业务风险成因及其防控操作风险的提出虽由来已久,但一直作为“其它”风险而被所考虑,直到2004年巴塞尔协议Ⅱ创造性的提出了操作风险的重要性,将操作风险作为与市场......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完善利率市场机制和风险内控机制、实行差别化定价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等方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对策长期以来,我国的......

    商业银行贷款条件

    个人房屋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贷款对象拥用自用房产且有信贷资金需求的自然人。贷款用途用于借款人合法消费或经营资金需求。借款人条件1、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浅议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浅议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特点及其在农村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导致了农村信用社贷款操作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危害性逐步增加,风险占比不......

    税收执法风险成因分析及对策

    税收执法风险成因分析及对策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因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执法不当、执法错误或行政不作为而引起的行政诉讼、行政赔偿以及导致国家税收损失而被追究刑事、行政责......

    中信银行贷款业务

    中信银行贷款业务 个人贷款 一手房按揭贷款 一手房按揭贷款是中信银行以自然人为对象发放的用于购买一手房的人民币贷款。 一、贷款条件 借款申请人为中国境内,年龄在十八周......

    银行贷款业务介绍

    银行贷款业务 个人住房贷款 ----1、贷款用途:用于支持个人在中国大陆境内城镇购买、大修住房,目前其主要产品是抵押加阶段性保证个人住房贷款,即通常所称"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担保风险评价与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担保风险评价与控制 【摘要】 商业银行贷款担保业务能够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依据社会经济体量的持续快速发展及以银行融资手段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