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风险

时间:2019-05-13 17:0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信用社风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信用社风险》。

第一篇:农村信用社风险

农村信用社风险)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现状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未严格执行信贷发放操作程序,贷款发放把关不严。一般借款自上而下,先取得上级贷款意向,再向下逐级办理,致使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错误认为既然上级已经有贷款意向,我们遵照办理。这种与商业银行自下而上实行贷款营销的逆程序操作使相当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淡薄了风险意识,甚至会出现第一手调查材料就存在虚假、谎报、瞒报等不真实反映的瑕疵行为。

二、担保抵押流于形式。当前农村信用社除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一般为防范信贷风险,采用担抵押保形式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偏高或对有权部门评估的权利价值认可比例过高。在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不够处置抵押物时,其变现价值不足抵偿贷款本息,有的甚至还要付出昂贵的资产保全和执行费用;二是对有抵押、担保人的能力调查不实,出现一人多保、交叉互保等情况,平时对担保抵押物监管不严,潜在风险大;三是签订抵押担保合同范本不

一、要素不全、主体不符,诉讼时致使担保抵押合同无效,形成无效抵押。

三、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够真实。一是未及时调整贷款占用形态,即使已经形成不良贷款却仍旧在正常贷款科目反映,如个别农村信用社按贷款五级分类反映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例高达70%以上,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隐患较为突出;二是贷款到期转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三是放贷收息现象依然存在.四、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一是贷前调查不够深入,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分析不准,重视不够,只片面注重第二还款来源(即借款抵押物的变现处理)二是贷时审查与贷款审批有待加强,部分信用社、而参与贷审会人员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所知甚少,难免会造成决策失误,存在未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的现象。三是疏于贷后管理,重放轻收轻管理思想严重。

五、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准确。一户多借贷、交叉借款、跨区域借款等违规借款的调查信息不能通过信贷咨询系统及时了解,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信息得不到及时发现,致使多头借款、一户多社交叉借款现象普遍。

六、企业改制破产影响严重。由于企业认识和动机的偏离,加之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影响,企业改制和破产给信用社信贷资金造成了巨大风险,逃债,废债现象时有发生,大量信贷资金被吞食、流失。

七、不良资产的处置滞后,贷款责任追究不力。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由于平时预警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待处理时比较棘手,收贷费用成本过高,尽管资产保全部门通过多渠道努力盘活清收,结果多是本息难以清偿。二)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波动时面对的风险。基本的利率风险有重新定价风险、基本点风险、内含选择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尽管这些风险是信用社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但严重的利率风险会给信用社的赢利水平和资本带来巨大的威胁。体现在以下:

1.农村信用社重新定价风险表现在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下降,收益减少。

从理论上讲,重新定价风险又称成熟期不匹配风险即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它产生于利率变动的时间与银行现金流动的时间之间的差异,是指某﹁时期内信用社需要重新定价的资产与需要重新定价的负债数量不相等,二者存在一定缺口时,信用社再吸收存款或再次贷款时所承受的风险。当信用社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存在“正缺口”时,随着利率的上升,信用社的净利息收入增加;随着利率的下降,信用社的净利利息收入减少。只有在信用社资产和负债的平均生命周期(即成熟期)互相匹配时,才不存在此类利率风险。

所谓利率敏感性资产,是指一家信用社的资产(贷款)期限要短于负债(存款)的期限。反过来,如果一家信用社的负债期限要短于资产的期限,则是负债敏感性的。利率上升时,对资产敏感性信用社有利,净利差收入增加;利率下降时,对资产敏感性信用社则是不利的,损失的。从对通道县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结构情况调查,该县农村信用社1999年短期贷款占贷款总额75%,中长期贷款比重仅3%,而定期存款占存款总额55%,是典型的资产期限短于负债期限。因此,相对于商业银行来比,农村信用社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缺口要大,利率风险敞口就要大得多。遇到利率下调,自然给收益造成很大的制约影响。从“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利率下降时资产敏感头寸分析”(表一)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按执行利率还是实际收付息率计算,利率下降都使1999年利差大幅度减少,按执行利率计算1999年利差减少1.13%,按实际利率计算则减少6.77% 2.识别之二:因利率下降,贷款客户提前还贷,信用社只能以新的较低利率重新投放,降低净利息收入。这是内含选择风险的一种表现。

所谓“内含选择风险”是指当利率出现波动时,信用社由于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将承受利率风险。当利率下降时,贷款人将以低利率的重新融资提前偿还高利率时期所获得的贷款;当利率上升时,存款人会提前支取存款,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这都会降低信用社的净利息收入。从“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利率下降时内含选择性风险分析”(见表二)可以看出:由于国家连续降低利率,1999年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存放于农业银行的约定存款平均余额已由1998年的月平977万元减少到110万元,农业银行为了减少在信用社的高息“贷款”(约定存款)利息支出,行使了提前偿还约定利率为9%的“选择权”,信用社不得不以2.69%利率(加权数)将资金转存中央银行,仅此一项,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就直接减少收益76万元。

3.别之三:农村信用社基本点风险表现在贷款与存款之间的利差缩小。

基本点风险又称利率结构风险,它源自不同期限的利率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所导致的信用社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我们从《通道农村信用社1998年一1999年利率变动对利差影响》(见表三)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利率调整,不管是从国家基准利率,还是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后的加权利率,还是信用社实际存贷款收息率来测算,通道农村信用社1999年比1998年的存贷利差都是缩小的。从基准利率看,1998年初到1999年初,贷款利率由8.64%调到6.39%.下调2.25个百分点,存款利率由5.67%调到3.78%,下调1.89个百分点,贷款比存款多下调0.36个百分点,这说明国家政策压缩了银行业的赢利空间,降低了银行业赢利水平。

原因之—:缺乏利率风险防范意识,不按规定提足应付未付利息,加大了利率风险缺口。

原因之二:利率政策调整是信用社利率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原因之三:农村信用社缺乏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与手段,竞争环境不公平,业务单一(三流动性风险

一、流动性风险的理论分析

流动性是指非现金资产和各项负债能否顺利地转化为现金资产的能力。流动性风险又称支付风险,是指信用社没有足够的现款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使信用社信誉遭受损失而形成的风险。

二、原因

第一,农村信用社资产与负债比例的不合理,流动性负债比例较高,流动性资产比例偏低,使该信用社无法归还到期负债,从而引起信用社盈利水平下降,流动性风险增长;第二,备付金不足,如果农村信用社的备付金率达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要求,表明流动性好,一般能满足农村信用社流动性要求,反之,则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第三,资本金不足。资本金是农村信用社的自有资金,资本金越充足负债率相对就低,满足储户流动性提款的能力则越强,反之,资本金不足,负债率高,则流动性风险就越大;第四,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如果农村信用社盈利能力高,能够连续盈利,则可增加信用社的自有资金,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负债率,使农村信用社化解风险的能力增强,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同时增强,否则,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就会降低;第五,客户对现金的周期性要求变化。当城镇居民逢年过节,农户抢收抢种时,则到信用社提取现金的多,贷款的流动性需求也相对提高,造成信用社资金偏紧,流动性下降,反之,随着节日的度过、贷款的回流和农户粮棉油的变现,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款会随之上升,资金相对富裕,流动性随之增强;第六,经济政策的影响,当国家货币政策适度放宽时,投资需求就增大,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需求也增加,流动性将偏紧,而当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时,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需求则趋于缓和;第七,金融机构竞争的影响。近年来金融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以及农村信用社所遭遇的所有制歧视和受“大银行难以倒闭”观念的影响,都会使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受到冲击,造成流动性困难,引发风险损失;第八,普通老百性金融意识的逻辑演义幼稚。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组织体制上的定性劣势以及机构名称等方面的劣势,使得农村信用社难以摆脱在外部形象上的歧视。

三、当前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负债方面:存款占比过大,加大了流动性风险,而储蓄存款占存款的比重又很大,使流动性风险更大。存款是农村信用社的最重要负债,农村信用社利用其行业特殊功能,将各种社会闲散聚集起来,形成其可支配的信贷资金,信用社的这种负责主要是被动负债,这种硬负责局面的形成,加之流动性资产比例过低,势比会造成流动性风险增大。

(二)资产方面,贷款质量低下,特别是不良资产占比过高,且难以清收和盘活,从而带来流动性风险。

(三)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监管力度不够,农村信用社短期经营行为明显,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自我控制。四)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农村信用社控制流动性风险的难度加大

五)对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继续贷款

四、政策风险

一、严防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带来的政策风险

扶持下岗人员再就业、支持农民工创业、发放扶贫贴息贷款、支持灾后重建,是信用社积极响应国家富农惠民政策、履行社会责任、扶持弱势群体的具体体现。但在实际运作中,弱势群体因自身文化水平、生产能力、经营水平的限制和其从事产业所处的劣势状态,给信用社贷款带来了较大政策风险,信用社在开办此类业务时,要进一步增强掌握和执行政策的能力,积极与各级政府、扶贫和劳动保障部门以及担保公司加强联系协调,严格遵守相关政策规定,严格筛选客户,审慎贷款发放。

第二篇:浅议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

浅议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农村信用社现有体制框架下,其内控建设、人员素质及风险管理体系方面均存在掣肘因素,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关键就是识别、控制、防范风险,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机制。

论文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思考整改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加强风险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了经济案件的防范和查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案件的发生。农村信用社金融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不仅会给案发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会给信用社的改革、稳定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腐蚀着农村信用社社会信誉的基础。伴随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开展,必须对信用社违法违规案件高度重视,强化措施予以及时加强管理、防范查处,确保农村信用社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因其内隐性和细节化,往往被认为简单而疏于管理。随着时代电子化的快速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原有的规章制度和内控手段已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加上农村信用社正处于体制改革期。员工思想裂变提速,职业道德风险不断加大,使得操作风险日益突出,内部案件频发。

(二)法人治理结构转型风险。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是在原有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实行统一法人的县联社体制,仍沿袭的是农村信用社原有产权结构特征,主要是内部结构调整,而不是一种彻底的产权明晰重组过程,也不是一种把既有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推进规范化的合作制过程。因此.无法克服所有权主体现实缺位、权力约束机制无法保障、民主管理不到位、激励不兼容和信息双向传播不对称等弊端。法人治理结构制衡机制的不完善或缺位关乎内部管理体系的科学合理和有序运作,制度设计风险也就隐现于此。

(三)流动性风险。受农村村级经济股份制改革、土地政策趋紧及物价上涨刺激消费、民间借贷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增速下降,资金来源不足。由于相对缺乏低成本的、稳定的资金来源,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感到头寸紧张,存贷比居高不下,流动性风险较为突出。从资产结构上来看,因政府财力不够,农信社通过改革仍然无法清偿历史包袱.资产质量仍不理想,信贷资产结构仍不合理。

(四)利益抉择风险。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存在中央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农村信用社自身要生存发展的多元目标冲突.这些目标在实现过程中难以保持一致,造成农村信用社经营思维混乱和市场定位难以把握。而其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当地方政府干预目标与信用社内部效益、规避风险的要求发生冲突时,信用社的决策层就面临着利益抉择的风险。

二、农村信用社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体制长期以来难以彻底理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制度难落实,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经营方向、管理方法的错位.形成一定的经营风险。管理体制的每一次变革在发展、完善的同时,也成为经营风险的积累过程。当前新一轮信贷资产风险的聚集,除部分信贷人员和管理决策层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形成外,管理体制不顺。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仍是农村信用社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

(二)从业人员素质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理念。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信用社用工制度及人脉因素等方面的制约,农村信用社整体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操作和技能知识“老龄化”,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风险意识不强。二是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部分管理人员翅:存在严重的重经营、轻管理,重速度、轻质量的思想,甚至有以牺牲内控为代价,拓展业务经营领域的倾向,面对内部可能产生的风险隐患缺乏应对和防范措施。

(三)规章制度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制度落实难到位。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一些业务经营存在监控盲区。有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急需修订完善;在新业务开发推广或新的管理模式推行时,没有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内部各职能部门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不力,内部审计监察以事后监督为主,缺乏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事前、事中监督。无法达到内部控制制衡的目的。

(四)缺乏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类因素引起,儿乎涉及到各个职能部门。而当前农村信用社对不同苣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缺乏一个独立有效的综合协调管理部门。这种管理职责分散的做法使得农村信用社系统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清楚了解信用社面临的操作风险整体状况。有些操作风险因无人管理而陷入真空状态。

三、农村信用社风险存在的特点

农村信用社的风险主要是指金融违法违规案件,这些案件作案手段低,方式简单。多数以收贷不入账,截留资金或挪用库款等简单手段作案,甚至个别作案人在给储户开具存单后,采取撕掉底单或抽掉卡片账式作案。

重要业务岗位案件及代办站问题较多。在农村信用社基层单位,会计、出纳、储蓄、信贷等重要业务岗位人员,长期在一个单位,多年不轮换岗位的情况比较突出,一人多职,多人一岗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一个业务流程由2人,甚至1人完成的情况也很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另外,由于代办站设置在村里,远离信用社的管理和监督,代办站全部业务由代办员一人办理,因此代办员挪用资金、私自或参与经商引发的案件时有发生。涉案金额不断增加。据统计,农村信用社近几年金融重大案件数量占案件比重增加,而且涉案金额也大幅增加,给农村信用社稳定和改革的顺利进行带来不利影响。

出具虚假存单和非法担保案件突出。这类案件中,多数是基层单位负责人作案,包括联社、信用社、信用分社正副主任,无视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规定,擅用权力。同时由于单位负责人作案或参与作案,具体工作人员慑于权势,或怕得罪,或为讨好,容易互相包庇,形成窝案,致使案件被长期掩盖。

内外勾结作案,谋利动机明显。从涉案资金用途分析,很多案件都是内外勾结,为获取某种利益形成的,经商、办企业、炒股票等谋利形为,有的是公开的,有的是暗中的,有与人合伙、合资经商、办企业,也有的是借亲属或朋友名义经商的,甚至有挪用账外资金直接搞账外经营,或将资金直接借给他人谋取利益,还有的是炒股票、购买彩票等。

四、农村信用社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我国农村信用社数量多、规模小、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各地区经济金融坏境差异较大,又面临划归省级地方政府等多项改革,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信用社加强风险管理应充分发挥省、县两级联社的管理、协调、服务和监督作用。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建立先进的风险文化,教育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观念 金融活动与金融风险具有共生性,信用社不能回避风险,只有管理风险。信用社的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风险,放贷有信用风险,投资有市场风险,业务运行有操作风险,采用先进科技有科技风险等等,信用社要生存发展就无法回避这些风险。但是,风险是可以被管理的,信用社可以识别风险、判断风险的大小、分散转移风险、为风险提供相应的保障。

一是建立风险防范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案件防范工作的领导。不管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如何变化,都不能削弱对案件的防范工作。各级信用社的领导要充分认识金融案发形势的严峻性和重要性,将案件防范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制定案件防范工作目标,建立和完善以一把手为责任人的案件防范责任制,逐级签订案件防范责任书,把案件防范工作落到实处。在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端正经营指导思想,按照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理念,正确处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局部与全部的关系,以及竞争与规范、改革创新与防范风险的关系等等,纠正片面追求业务扩张,忽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问题。

二是强化内部管理是风险防范工作的前提。建立健全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覆盖所有风险点、重要岗位,主要风险环节相互制约、制衡的内控制度。完善会计、出纳、储蓄、信贷等基本业务,以及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业务品种操作流程,下一环节要对上一环节经办的业务有监督和制约的措施,违反操作规程或逆程操作的要有处罚手段,充分体现内控机制的可操作性和硬性约束力。严格规范和控制关系人、关联企业的贷款和贴现、担保等风险比较突出的业务。逐步规范和加强对基层单位负责人的管理,将其权力的范围、行使程序、责任匹配、监督约束、效果评价等纳入内控机制建设的范畴,并以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定,同时对管理人员权力行为要设定若干“红线”,规范其权力的行使。要建立和完善对员工行为和业务操作的排查制度,对已发现经商、从事第二职业或有轻微违法

违规等不正当行为的职工,应劝其立即停止此类活动或调出,定期对全辖所经办的各类业务操作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各类案件隐患,把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风险防范工作的基础。针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案件高发的会计、出纳、储蓄信贷等岗位,重点是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要严格,严格按照双人临柜,交叉复核,钱账分管,审贷分离,以及印、证、押、重要空白凭证管理等制度要求落实到位。内部账务必须坚持日清月结,定期查库,建立计算机自动对账系统,保持对账工作的连续性,定期进行内部账款和外部资金往来的账务核对。同时,按照近亲回避的要求,安排各业务岗位人员,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实行强制休假和离岗稽核,彻底铲除案件滋生的土壤。

四是必须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贯穿业务拓展的全过程。风险管理靠管理层和风险控制系统的人员具体执行和操作,但风险管理不能仅限于这两方面的人员,任何岗位的员工做任何事情都要自觉地考察风险因素,并尽可能将其压到最低限度。因此,加强员工思想道德教育、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员工的政治思想、业务等方面的素质;经常开展法制教育,特别要结合已发案件,深入剖析发案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员工遵守法规、制度的自觉性,防止各类案件的发生。

(二)建立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风险防范工作的重点

省级联社指导农村信用社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履行代表省级政府管理农村信用社的职责。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组织可按四个层次建设:第一层,在省级联社建立隶属理事会的管理委员会,首席风险控制官可由理事长或副理事长担任,成员包括主任或副主任、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各派出机构负责人,主要职责是制定全省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政策和方法、对省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进行风险评价等。第二层,在地市建立以派出机构为负责人为首,以其下属为成员的风险管理小组,该小组隶属于省级联社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指导本地区县级联社风险管理工作,确保省级联社风险管理政策得到贯彻落实,评估本地区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预算风险变化情况,定期向省级联社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报告。第三层,在县级联社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首席风险控制官由联社主任或副主任担任,成员包括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各分支机构负责人或信用社负责人,主要职责是按照省联社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要求,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制定风险管理规划、操作程序和操作标准。第四层,在联社分支机构或信用社设立风险管理小组,组长由分支机构或信用社负责人担任,成员包括主要业务骨干,按照县风险管理制度和程序要求,指导、带领员工做好识别、度量和控制风险的每一项工作。这样,防范信用社风险的层次明确后,对已发案件要严肃处理,这不仅是对案件的态度问题,也是对防范风险和开展警示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已经发生的案件,涉案金额100万元以上应由省级联社分管领导负责查处;涉案金融1000万元以上的,省级联社一把手应亲自挂帅进行查处。核查后应兑现案件防范责任书的全部内容,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特别是要追究负主要和重要责任的高级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对责任人不仅要给予行政处分,还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对案发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评选先进单位的资格,主要领导不得晋升职务和工资。

与此同时,要针对案件多发地区或内部控制较为薄弱的地区、岗位、业务、环节进行专项治理,加大打击和治理力度,遏制案件的发生。

(三)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职能作用,把风险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活动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日益明显,内部治理环境、市场及监督环境必然发生巨大变化,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越来越复杂,风险管理对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客观上要求理事会、监事会将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政策,建立起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四)要把风险控制同市场拓展有机结合起来,按“四只眼原则”办事。对“四只眼原则”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笔信贷业务要双人调查、双人审批、双人核保,而是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一笔业务,强调由“两只眼睛”来自业务拓展系统,另外“两只眼睛”来自风险控制系统,四只眼睛同时审查一笔业务,才能保证对风险分析和业务判断更全面准确。双方人员要站在公正的立场和维护信用社整体利益的高度评价具体的业务,当出现分歧时,二者要充分磋商和交换意见,争取说服对方或各让一步。如果分歧在同一层面不能解决,则应向上级汇报,由上级裁决,在一定额度和范围内县联社风险管理委员会有最终的裁决权,超出额度范围应由省联社风险管理委员会裁决。

(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风险的量化分析和管理 传统风险管理主要是依赖定性分析,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艺术性,现代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省级联社承担全省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领导责任,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吸收优秀的专业人才参加风险管理工作。近期,可先将对信用社影响较大的信用风险、流动风险作为管理重点,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操作性较强的量化分析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断积累风险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指导、组织和推动全省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工作,使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学习体会

通过此次学习案件专项治理操作风险防控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依法经营对我农村信用社的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提高了我的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了合规操作的观念,深刻认清当前案件防控形势,并且明晰了岗位的责任以及开展此次专项活动的意义。

作为一名基层网点业务员,我深知依法合规是现代银行机构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立足之本,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目标是标本兼治,加强规章制度建立,违法规章案件得到遏制,案件数量不断下降,坚持查防结合,重在防范,坚持改革管理并举,重在加强内控,要严守“十条禁令”,“四个坚持”提高业务能力和道德素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重要空白凭证和印章的管理,压缩减少不良贷款。

我们要明确一个目标,做到两个结合,夯实三个基础,实现四个到位,还要做到两个提高,两个加强,两个下降,两个加入,两个建立,在此次案件防控专项行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对案件防控工作的认识,并深知要想做好案件防控工作,并不是领导者的事,也不是管理者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对案件治理的认识,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扎实有效的做好本职工作。

对于今后的工作,我们要严密组织,迅速行动,做好案件防控工作,要全员参与齐抓共管,要把案件防控智力工作当作是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并且抓实抓好,要全员一起努力,携手共创信用社的辉煌!

第四篇: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农村信用社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次深刻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握好防范操作风险,信用社就能健康良性发展;把握好防范操作风险,信用社就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把握好防范操作风险,就能使农村合作金融立于不败之地。

把握好防范操作风险,本人认为构筑好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强化操作风险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采取以会代训、专门短训等形式,加强对员工的操作风险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要积极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充分利用案例材料,认真组织员工学习和培训,剖析典型案例,以案释法。

二是加强操作风险管理,让制度真正落实到位。进一步创新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制度管人、约束人,用制度规避操作风险,使其不能为、不敢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杜绝操作风险。要定期对要害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强制休假,坚决执行定期轮岗和岗位交流制度,做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防。实践证明,这是基层营业网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也是防范操作风险最有效、最重要的举措。

三是开展业务大检查,大力排查各类案件隐患。要在全辖范围内对近年来储蓄、会计、信贷等业务有关情况组织一次全面的自查,及时发现、解决风险隐患问题。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办,重点是信贷专项清理检查工作。

四是扎实开展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有效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靳飞)

第五篇:浅谈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风险

浅谈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风险

贷款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之一。贷款是信用社的最主要的资产,也是信用社收入的主源。农村信用社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信贷风险,且目前仍在继续增加。如何防范化解这些风险是信用社一直谈论的问题。笔者拟从人的因素谈点肤浅的看法。

目前信用社信贷现实

从信用社的贷款对象来看主要是两类,一是以家庭为主的自然人贷款,占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主要,二是以初级组织为主的中小企业贷款,且向民营企业方向发展,成为信用社的业务新领域;

从信用社贷款的数额,信用社单户贷款小的只有几百元,大的却达数千万元,给贷款的管理拉长战线

从信用社贷款的管理成本来自,信用社贷款对象为千家万户,现实中一个信贷员只能管理300—500户农户,以每户农户5000贷款元,年管理贷款200万元,这样的管理成本与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来比肯定高;

从信用社贷款的管理方式来看,对信用社的贷款管理信用社目前主要仍与信用方式为主,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尽管逐步在推行抵押贷款,但进展不算顺利。

产生的风险与原因

产生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外部因素:

一、政策因素。主要是地方政府在扶贫工作、抗灾工作、农业技术试行、农业产业调整以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中产生的风险,政策的风险转嫁给贷款。在小额农户贷款推广中,由于有关机构及工作人员执行非道德行为,把小额农贷视为国家安抚百姓,稳定农村的“民政救助性”贷款,在工作中人为地违反小额农贷核定、发放、使用、管理、收回的政策、制度、规定,造成小额农贷风险。这种风险源于人类的劣根性—自私,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主要风险。

二、农业因素,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的的单户组织形式、农业生态环日益严峻,农业生产的风险转嫁给贷款。农业自然灾害导致的风险。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它的到来往往使农民血本无归。

三、农民的因素。由于农民是弱势群体,其抗风险能力十分弱。主要是两点,其一农民没有医疗保障,许许多多好不容易已脱贫农民,因没有医疗保障,一旦发生重大疾病,一下以回到“解放前”。其二农民没有失业保障,可以说农民是一日 不做就会一日不得食。其三农民没有养老保障,老一辈农民的养老负担直接地压在新一代农民的身上。这些风险都极易直接或间接转移到信用社的贷款上。除此之外还有农户主观因素。对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绝大多数农户都

能贷好、用好、还好。可也有不少的农户曲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政策,故意违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规定,既不讲社会道德,也不顾国家法令,拒不偿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帮借、挪用于非法用途等,造成小额农贷无法定全运行。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拒不还贷。这种人,借贷款时就打算不还,主要用于超过自己生活水平的消费。二是转借贷款证,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这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一时无法禁止的坏风气。这里既有农村“助人为乐”的风气所致的原因,也有少数互相得利的“互惠互利”的合作贷款。尽管农村信用社户主本人到堂办理贷款手续的制度,但贷款户一出信用社的门就将现金给谁,无法监督。三是农村一些染有坏习的人(但派出所没有案件记录),贷款后用于非法用途。如有养猪的贷款用于赌博、购肥的用于吸毒。四是有的农户只想投入扩大生产,不算收益,不守信用,不按时归还。

四、社会信用环境因素。保障因从内外环境来分万物之灵,风险是人为的,它必须用人为的办法来解决。一方面乡村组织(党政)及个人的主观风险。受部门利益的驱使和帽子工程的因素,出现了不少乡级下指标,村级两委干部贷款交税费的不良现象。以我县赤岸乡为例,全乡20个村委全部以村级干部或群众的名义,在信用社借款缴交税费,共涉及160多名村干部,共结欠借款200余万元。另一方面其他人员的主观风险。主要是在小额农贷的清收中既有不明道理群

众的不理解,还有乡村干部的不支持,最为令人不解的是执法不严、诉讼难、胜诉难、执行难,并且有的司法人员自己的贷款都不还。以我县为例,到2002年底,全县共有86名国家干部和职工在信用社借款222万余元未归还,其中执法机关15人,借款金额33万余元。

四、市场体系所带来的客观风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主要针对的服务对象是以农户(家庭)为前提的小生产者,受信息质与量的影响,其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目前又缺乏相应的机构扶助,其生产经营易产生市场风险。

产生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内部因素:

一、制度与现实的缺陷和滞后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信用社信贷制度本身的不足,导致贷款产生风险,例如有的制度不能体现相关法律的规定,;二是由于制度的时效性差,导致贷款产生风险,现行的信贷制度往往缺乏执行、信息反馈、修订的程序;三是制度的实用性导致的贷款风险。如现有的信贷制度没有关于新概念资产抵押担保的的内容,导致基层难推广其他资产抵押担保。

二、信用社工作人员主观风险。农村信用社农贷信贷员是贷款调查、核贷发放,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如果动机稍有不纯,就很容易制造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一是信贷员与贷款户内外钩结,收受贷款户的小利、回扣。二是信贷员不合实际情况,机械地推广农户小额信贷。三是信贷员不按制度

操作给贷款带来的风险。四是信贷员对小额农贷和个体工商私营企业贷款实行级差管理。认为小额农贷的成本高于企业贷款成本,小额农贷收益率低于企业贷款,小额农贷点多面广,手续繁锁,收息小而散,不如工商个体户的贷款额度大,却因培训、人员更新跟不上而低估工商企业贷款发放、管理、评估重放轻管而造成风险。

4、协管员的主观风险。由于协管员只管放贷的推介,并对其工作不负任何责任,所以协管员做老好人的现象普遍存在。

风险防范的想法

一、加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全靠信用作支撑。道德在前,法律在后的信贷(借贷)操作,是产生其风险重要原因,所以应普遍加强诚信的社会公德建设,特别要有针对性地长期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贯彻落实到底,并在政策与制度上进行创新,可结合信用村镇创建活动,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建设。

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防范风险。作为政策与制度制定者的国家及其职能部门,在政策上要考虑实际问题多样性、复杂性,多从宏观上指导,少从微观上加条条框框。对一些不符合实际和 “强加”给信用社的“政治任务”,应转移到国有政策性银行身上。如:救灾贷款;也可以开办专项保险,或联户担保来补偿小额信用贷款风险,但实际操作将给农民增加难以承受的成本,难以运行。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防范风险。主要是指各级信用社要加强信用贷款的管理、收回检查,对造成风险的要进行责任清查,建议每三年清理一次,对信贷员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不能仅按比例扣风险金,而因视情况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手段,使信用社贷款损失降到最低。

三、建立违法追究机制。对主观不还贷款或故意违法贷款的。一方面司法部要加大打击力度,追缴有钱不还,帮借贷款;另一方面要防止信用社做好人,“区别对待”地将欠款户移送司法机关,而应全面移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办理。对借贷款违法消费的,可按有关法律进行“金融诈骗”定罪处罚

四、建立相应信贷的激励机制。不仅要对工作进行评估,更要根据信贷员的工作业绩进行激励,并建立相应的培训、淘汰机制,不断提高信贷员队伍的素质。

下载农村信用社风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信用社风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信用社存在风险及难点

    农村信用社经营过程存在的风险点及困难 一、存在的风险点 1、自然风险。农村信用社以支持“三农”为主,由于灵石特殊经济状况,真正属于“三农”产业很少,从事农业方面的条件非......

    浅谈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浅谈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农村信用社经脱钩农行隶属关系后,由于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加上管理体制未能真正完善、产权不明晰、内部管理相对薄弱、员工素质普遍较......

    农村信用社如何防范操作风险范文合集

    农村信用社如何防范 操作风险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但在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过程中,操作风险如影相随,是农村信......

    农村信用社案件风险排查工

    ***村信用社 案件风险排查工作方案 根据《中国银监会黑龙江监管局关于开展银行业案件风险排查工作的通知》(监通[2010]号)要求,为促进全省农村信用社有效防控各类风险,堵塞漏洞,......

    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浅析

    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浅析 当前,作为风险管理体系核心之一的合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各金融机构防范经营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日益受到监管部门和各银行业金融机......

    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摘要 【摘要】合作金融组织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建国后更加快速的发展,随着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被淡化,并被转化成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然而快速......

    浅谈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

    浅谈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编辑: 会计职称考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也不断深化,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金融风险的种类繁多,但最为重要的风险......

    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防范(大全五篇)

    对于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信用社 XXX 农村信用社由于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加上管理体制未能真正完善、产权不明晰、内部管理相对薄弱、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的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