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时间:2019-05-13 18:0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第一篇:浅谈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浅谈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农村信用社经脱钩农行隶属关系后,由于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加上管理体制未能真正完善、产权不明晰、内部管理相对薄弱、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的等多面的因素,几乎具备操作风险发生的一切条件,长期以来不断发生的操作风险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2005年开始,按照中国银监会的统一部署,全国各地金融机构开展了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结果显示在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中,农村信用社发案率接近占50%。可见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严重,潜在操作风险和隐患时时存在,使农村信用社防范操作风险的形势十分严峻,加强操作风险的防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防范工作刻不容缓。

一、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特点

从全面的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暴露出的问题分析,农村信用社发生的操作风险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涉及面广,以信贷为重点区域。从已经查出和暴露的违规操作和各类案件看,涉及到存款、信贷、投资、融资、结算、财务会计、安全保卫、计算机等业务的方方面面,几乎每个业务领域均有违规、违章、违纪、以致违法现象。

信贷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也是操作风险多发部位,造成的危害也最大,信贷违规违纪现象多种多样,违规手法五花八门。一是对同一贷款户由多个信用社多次发放贷款,从而达到化整为零、逃避贷款审批的现象较为严重,成为违规发放贷款的主要形式,造成贷款损失严重。二是贷款管理不严,贷款跟踪检查不到位,贷款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三是信贷档案资料不规范、不全面,给贷款安全留下隐患。四是贷款形态反映不真实,没有及时做好贷款五级分类。有的信用社还违规办理不符合条件的借新还旧贷款;跨地区、垒大户等其它违规贷款也屡见不鲜。

(二)危害性大,以侵占资金为目的。由于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涉及面广,发生的频率高,而且大部分操作风险是主观性的以侵占资金为主要目的的道德因素引起的,因此对农村信用社危害性相当大。一是大大降低了贷款质量。农村信用社实施改革前,全国农村信用社实际不良贷款率在50%以上;二是造成直接资金损失。违规拆借资金、携款潜逃、票据诈骗、计算机犯罪、安全保卫事故、柜台操作失误等均带来严重的资金损失。三是留下风险隐患。有的操作风险虽然不直接或立即造成损失,但却留下风险隐患,给经营带来无法估量的困难。四是引起法律纠纷。由于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存在法律漏洞,容易引起法律纠纷,一旦对簿公堂极有可能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操作风险制造者其主要目的无不是为了侵占资金,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后果是资金损失和风险增加。

(三)作案手法低劣,违章操作是主要形式。从各类操作风险事件和案件的实施形式看,违章操作是主要形式。无论是无知或非主观性引起的操作风险,还是以侵占资金为目的犯罪作案,均是无视各项规章制度的存在,或者是寻找制度的漏洞和真空加以实施。作案人大多作案手法低劣,但由于制度形同虚设,相关工作人员明知不对或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或怕得罪领导不敢纠正和制止,甚至协助办理,有的持续作案时间长达十多年的大案经过很多的稽核和检查却安然无恙,直至展开拉网式排查或专项检查时才暴露。

(四)违规代价低,对当事人以教育为主。从案件责任追究情况看,普遍处理较轻,只处理基层社不处理管理机构,只追究当事人责任而不追究上级领导责任。有的虽然追究了相关领导人的责任,但多避重就轻,起不到对违法违规人员的惩戒和对其他员工的警示作用,缺乏应有的威慑力和公信力。这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员工亲缘化现象严重,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因此个别领导在对责任人的处理上大多怕得罪人,而不敢或不愿从严查处,降低了违规和犯罪的成本,违规代价低,提高了违规和犯罪的收益率,客观上起到了鼓励违规和犯罪的作用。

二、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原因分析从浅层次看。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不力,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不合理考核激励机制是发生各类操作风险事件的直接原因。

(一)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据银监会分析,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80%是有章不循造成的,另有20%的案件是无章可循造成的。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建设非常薄弱,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有的制度缺乏持续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有些业务领域还存在制度盲区,由于无章可循和制度本身不科学不合理,致使大量的违规操作和案件发生。另外,由于执行制度不力,制度效力递减。

(二)员工素质偏低,教育和管理不够。由于没有统一的进人标准,农村信用社进了不少低学历、低素质的员工,进入信用社后又得不到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以及法律法规、职业操守和思想道德教育,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员工自身免疫力不强,在业务操作中,规章制度观念淡薄,思想麻痹,心存侥幸。信用社人员的任用、考核机制存在缺陷,重要岗位人员使用失察,平时对个人行为缺乏考核和监督,交流、轮岗、强休制度不落实,为少数人利用职务便利作案提供机会。(三)检查监督不到位,稽核工作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许多内部案子在实施时,往往在一连串的几个环节和不同岗位都一路绿灯,究其原因是检查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好,导致违规行为发生。本来基层网点是实行双人临柜、相互监督的制度,但临柜人员对凭证不认真核对,也没有对同时临柜的同事尽到监督之责。第一道防线就失去了有效监督约束。事后监督本来是第二道防线,但有的农村信用社没有设立事后监督岗,因此作案分子乘虚而入。稽核和检查可以作为第三道防线,但稽核检查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不全面,使之流于形式,于是使违规问题和案件得以长期隐藏、并连续作案。

(四)考核激励不科学,做假现象严重。过去各基层信用社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纷纷加大绩效考核的力度,存款、收息双降、贷款营销等指标齐全,并将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个人业绩的主要依据。员工为了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往往不择手段,各种踩线违规现象愈演愈烈,正向激励作用明显走样。在考核中长期处于劣势的一部分人,就会产生各种为个人考虑的不良思想,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利用职务之便以获取资金为目的实施作案。

以上导致了各种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的直接原因,但从深层次看,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紊乱、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不明晰、县(区)、镇二级法人体制抗风险弱是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案件频发的根本原因,深入分析这些深层次原因,有利于对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既治标又治本。

(一)系统管理体制紊乱。农村信用社从成立以来,管理体制几经变化,使农村信用社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很多问题由此滋生开来。在农行、人行、银监局管理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工作实际上委托一个部门来完成,成为其全部工作的一个附属,这个部门在管理时有职无权,监督和执行完全脱节,造成行业管理形同虚设,拾得本来需要行业管理来完成的重大事项,如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和行业标准、整体维护行业权利、形成整个行业的信息网络等无法实施,使农村信用社内控体系不健全、不科学或五花八门。在缺乏法人自律、内控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之下,又没有强有力的行业管理,就导致了一些法人社为所欲为的局面。管理体制几经更迭导致行业管理的乏力是长期以来形成操作风险的一大根本原因。

(二)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清晰,所有者管理职能缺位,内部法人治理机制几乎处于空白,社员大会(股东会)、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根本无法按规定职责和程序行使监督管理职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混淆。有效的监督机制没有形成,导致极少数联社的理事长违规经营,把企业推向崩溃的边缘。(三)有效的外部监管不到位。在行业管理职责归属省社以前,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先后统一履行行业管理和外部监管双重职责,既当教练,又当裁判。由于这双重职责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相容性,导致人民银行、银监局都无法充分发挥好职责,尤其是有效的外部监管明显弱化,监管机构对农村信用社更多的是保护、纵容,对其违规现象基本上是视而不见,致使很多问题不能浮出水面,基本上是内部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基层社负责人不把违规经营当回事的心理,各种违规操作屡查屡犯。

(四)县(区)、镇二级法人体制使农村信用社处于弱势地位。改革前农村信用社基本上是实行县(区)、镇二级法人体制,加上服务对象的社会弱势地位,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使之无法有效抵制来自外部的干预和各种侵害利益的行为,农村信用社为了生存不得不屈服于行政干预和有权部门不合理的摊派,有时不得不违背经营宗旨,不得不以违背规章制度为代价而违心地按照有权部门的指令去提供各种服务。

三、防范操作风险的思路及具体措施风险管理能力是构成银行竞争力的根本。在农村信用社这样一个管理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各项改革尚处起步阶段的金融机构,要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必须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人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同时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创新防范操作风险思路。

(一)必须加快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管理体系。加快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一个多层次、有机协调、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多层次的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包括六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法人治理机制。要推进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最终建立社员股东对理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和制衡。第二个层次是内部控制体系。要建立适应农村信用社特点并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接轨的内控体系。第三个层次是有效的行业管理。建立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层层管住可能产生的风险。第四个层次是党的建设。明确党组织在防范风险中的监督保障作用,按照党组织在作风建设中解决勤政廉政问题的方法,解决防范道德风险的问题。形成上下级之间和党员干部之间的相互制衡与监督。通过党内的民主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的可能。第五个层次是合法的外部监督。积极地引进和欢迎银监部门、审计部门、纪律检查部门和司法部门外部的监督。第六个层次是道德和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农村信用社的企业精神,全力推进以提高职工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内外兼容的宣传机制,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形成有利于防范操作风险的企业价值体系。

(二)必须推出建立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

1、切实增强操作风险意识。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操作风险自始至终与业务活动相伴而生,每一个业务点都是操作风险点,因此防范操作风险必须从每一名员工做起,将每位员工作为防范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训,促使其提高对操作风险危害性的认识,树立和强化违规就是风险的观念,养成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以及扎实的工作作风,从小处着手,力求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和第一道关口。

2、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在制定制度时要贯彻把防范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作为加强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学理念,秉承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经营方针,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使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及时更新、完善、补充各项规章制度。内部规章制度要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对一些在实际执行中出现操作性不强、或已经过时或不适应业务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废止;对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要及时修正和完善。二是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对风险的预警和处置是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可以有效地制止风险,并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风险管理部门要针对各地风险监测情况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监控下级报告的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掌握辖区农信社风险状况。同时为防患未然,必须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风险的快速反应机制,各类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即按预案要求进行快速处置。

3、强化岗位监督约束。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一线岗位,科学调配岗位,使岗位与岗位之间相互制衡,人与岗位实行互动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有力保证。一是科学设置内部岗位,使之建立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并按制度和内控要求合理配置人员。二是有力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和强制性休假制度,使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暴露,有效控制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重点加强对信贷、储蓄、财会、联行等涉及钱、账等重要岗位及其操作人员的管理。四是建立对违规违纪事项举报奖励制度,实现违规违纪行为的群防群治。五是实施分级监控,形成连环责任监督,使一线员工、信用社、联社三个层次通过相互监督和检查,进一步强化岗位监督约束,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防范运作机制。

4、发挥稽核检查工作事后纠错和警示作用。稽核检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提高稽核检查手段,强化工作力度。一是要建立稽核监察队伍系统。建立系统的稽核队伍体系,完善稽核工作制度和程序,通过培训提高稽核队伍履职水平,通过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树立稽核检查权威。二是要突出稽核检查的重点。注重日常的常规稽核检查,实行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变过去事后被动式的核查为事前主动式的预防性检查。对案件高发机构、高风险业务、易发案件部位,要增强稽核的深度、广度和频率,彻查所有相关问题及其根源。三是改进稽核方式。要实行内外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对有关业务进行排查,对难以通过一般对账查出的问题,要采取公告的方式与存款人、借款人进行核对。

5、增强基层执行能力。基层信用社是整个风险防范的基础,基层员工又是风险防范的真正主体。增强基层的执行能力是建立防范风险长效机制的关键。要从提高执行力出发,切实加强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一是要选好一个靠得住、能干事的信用社主任;二是要打造一个优秀的、有战斗力的团队;三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业务、防范风险的机制;四是要形成一套适合农村信用社特点和农村金融特点,并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业务、减少风险的工作方法;五是要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良性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各个基层农村信用社都打造成具有完美执行力和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使之成为有效防范风险的牢固堡垒。

6、加强内控文化建设。良好的内控文化能够提高全体员工遵章守纪意识、降低内控执行成本,有效防止内部团伙作案,是内控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将良好的内控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文化与农信社经营管理的最佳结合点之一,让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内控文化理念,扎根于员工的思想深处,落实到日常行为上,让员工在业务操作中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风险要防范,什么事情要监督。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风险防范的文化氛围。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摘要

【摘要】合作金融组织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建国后更加快速的发展,随着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被淡化,并被转化成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然而快速的发展也随之带来许多弊端,如:产权关系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都加剧了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因此,根据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的原因,提出合理正确的改革方法,并严格的执行实施,对风险进行防范做到未雨绸缪,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健康稳固的先前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风险 防范

目录

摘要......................................................................................................................................................1 目录......................................................................................................................................................2

一、农村信用社现阶段存在的风险..................................................................................................3

(一)操作风险..........................................................................................................................3

(二)法人治理结构及产权风险..............................................................................................4

(三)道德风险..........................................................................................................................4

二、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的原因......................................................................................................5

(一)操作体系、技术、意识落后,员工职业素质偏低......................................................5

(二)制度不健全、内控乏力..................................................................................................5

(三)不良资产数量和结构及成因..........................................................................................5

(四)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6

(五)法人结构不完善、产权关系不明晰..............................................................................6

三、农村信用社风险的防范措施......................................................................................................7

(一)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7

(二)实行政策扶持.................................................................................................................7

(三)强化员工队伍建设.........................................................................................................7

(四)创新经营理念.................................................................................................................8

(五)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8

(六)加强金融监管.................................................................................................................8

(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9 结 束 语............................................................................................................................................10 参考文献............................................................................................................................................11

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组织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共和国建立以前合作金融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个人对生产资料所有权被取消,随着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被淡化,并被转化成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官办”的制度安排已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1984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推行以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为基本内容的体制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受人民银行代管,并开始按合作性原则运作。2003年,8个省开始推行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并持续至今。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的金融服务机构有着与一般商业银行共同的特征,即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但与此同时又具有特殊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它的服务对象仅面向农村,它的建立与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而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点:第一,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第二,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第三,由于业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因此业务手续简便灵活。

虽然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几乎等同由于一般的商业银行,但是它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对资金需要存在季节性、零散、小数额、小规模的特点,使得小生产者和农民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但客观上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又必须解决资本不足的困难,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以缴纳股金和存款方式建立的互助、自助的信用组织。

一、农村信用社现阶段存在的风险

(一)操作风险

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体现在贷款操作风险,柜台操作风险及其他操作风险等三个方面,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贷款操作风险。一般的商业银行在处理贷款业务时往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首先对贷款对象进行基本的信息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信用评级,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户才给予贷款的发放,并进行严格的贷后管理工作。而农村信用社则出现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的逆程序操作问题,并且到期贷款多次倒据、贷后管理不实、贷款投向不准、放贷责任不清、追究不力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造成了贷款风险的提高,进而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

(二)法人治理结构及产权风险

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关键就是要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实现“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这一目标。这就要求股东在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自己的出资额来清偿债务,股东享有所出资产的收益权,企业由出资人或其雇用的经理人员来经营。一般的商业银行按照市场经济理论,产生这种效应的前提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组合,而非政府行政主导。而农村信用社在由合作社转向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过程中,现有的法人治理结构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没有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激励和约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匹配。具体表现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各自的职责分工尚未明确,现有的许多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有效分离,股东会和理事会很难对信用社法人代表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长独大”的现象仍然严重。另外,由于历史原因,使其自建社以来的所有改革均是政府行政主导的结果,社员投入资本的增多并不意味真正获得更多的表决权和管理权,使社员没有增加股本金份额的动力。目前,股本金补充仍处于被动引导而非主动增资的局面,导致农村信用社股本金经过多次的清产核资和改革规范都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意义,这种非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道德风险

对于一般商业银行来说道德风险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从业人员的主观过失而造成的损失。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道德风险尤其严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经营管理水平巫待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内部结构呈现出高素质、业务强的人员少,工作不积极,业绩平平的人员多,这些都加剧了道德风险的形成。年龄高、素质低的人才结构使部分分社人员在经营理念上、管理手段上、工作方法上难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二、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操作体系、技术、意识落后,员工职业素质偏低

对风险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强,员工职业素质偏低是导致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尽管加大了员工对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学习培训力度,但效果不明显。同时,重经营、轻管理的思维模式忽视了对全员的风险意识教育,放松了法规制度的学习,造成员工对操作风险认识不全面,合规经营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漠,隐含着一定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内控机制有效性不足,内部管理不规范;业务主管部门检查监督职能弱化,稽核部门势单力薄也都是形成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

(二)制度不健全、内控乏力

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处于松散状态,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有些制度的订立属于应急措施,仅限于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属短期行为;各种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强,整体性差,存有相互矛盾之处和空白地带;目前农村信用社虽然已建立了大量的相关内控制度,但受体制的影响和各信用社都是独立法人单位的现状,这种内控管理模式在执行时就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内控以事后控制为主,监督活动多为合规性审查,主要是查阅凭证、账簿、报账、报告等看得见资料或发生问题后的清查处理。事后“亡羊补牢”多,预警、监测等“防患于未然”的举措少,不仅耗时、费力,效率低,而且工作被动,效果差。

(三)不良资产数量和结构及成因

中国总体出现了信贷质量低下,不良信贷比例过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利息收入和中国的农村信贷的总体环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缺陷导致了连年亏损,进而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了整个农村信贷风险的产生。有局部向总体扩张,出现了严重的信贷风险和体制问题。

一是外部经济因素,首先是乡镇企业的高债经营导致经济效益低下。随着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涌现出了很多乡镇企业。可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存在了太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经营管理模式不当,科技含量过低,生产效益低下以及起步资本过少等。由于起步资本过少,所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必然要依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从目前的市场来看,有将近50%的乡村企业开办的过程中没有资金投入,全部依靠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而且后期经营过程中也是依赖信用社的帮助。出现了高负债率的情况。并且由于经营不当而破产倒闭的乡镇企业,其最后的营业亏损都会嫁接到农村信用社身上而产生金融风险。降低了信贷质量。其次是行政干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些特殊需要的项目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利用行政手段要求农村信用社进行贷款,导致了贷款结构的主动调配性的丧失。也影响了整个贷款的产业结构和经营体制。

二是缺乏独立性,1996年以前,农村信用社还是隶属于农业银行,其性质虽然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可是缺乏对于资金的可调控权。主管银行把自己本身经营产生的问题强压到农村信用社身上,使农村信用社在主管行,信贷人,担保企业等各种关系中成为了一个桥梁,一个垫脚石的角色。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三是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一些企业趁机套取,躲避,架空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是“新官不理旧账“,村街两委的高频率精选更换,导致了以空壳套取资金的不良贷款模式,特别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滞后,集体经济空壳化的村街集体。农村信用社很难将贷款收回。

(四)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

前期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粗放经营,超规模,超比例发放贷款较为严重。造成短期贷款长期化,固定资产凝固化的现象。带来了资产,期限,结构的强烈反差。使信贷资源周转缓慢,产生危机。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处于松散状态,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有些制度的订立属于应急措施,仅限于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属短期行为;各种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强,整体性差,存有相互矛盾之处和空白地带;目前农村信用社虽然已建立了大量的相关内控制度,但受体制的影响和各信用社都是独立法人单位的现状,这种内控管理模式在执行时就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内控以事后控制为主,监督活动多为合规性审查,主要是查阅凭证、账簿、报账、报告等看得见资料或发生问题后的清查处理。

(五)法人结构不完善、产权关系不明晰

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使法人治理 结构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局限。这些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产权不明晰。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决定了企业组织生产和经营方式。没有明晰的产权制度,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股权比较分散、单一,基本上未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属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比如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的产生,多由上级联社任命,而不是经法定程序产生,或虽有程序,也只是走走形式。这些问题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社员对信用社关切度不高,法人治理不落实,根源就在于模糊的产权制度;2.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表现为社员代表大会职能作用发挥不够理想,理事会与经营班子集于一身,决策、执行职能混淆,监事会也远未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职能

三、农村信用社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1.扩大农村信用社规模,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只有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步伐,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一是增资扩股,扩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要延伸信贷范围,扩大服务领域。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三是要转变经营作风,改进贷款方式。实行对社员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对农业生产贷款优惠的政策。

2.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强化内部经营管理。农信社是独立的法人实体,要尽快强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自律机制。加强对贷款的管理,防范金融风险。严格财务管理,在经营管理上实行股金公开、贷款公开和帐务公开。要坚持贷款的集体审批制度,健全落实贷款的担保抵押制度,逐步推行贷款的风险度管理。

(二)实行政策扶持

化解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必须调整现行对农村信用社的有关政策。一是国家财政拨付资金,核销“五小”企业呆坏账和解决政策性保值贴补利息;二是适当减免税赋或降低对农村信用社的课税税率,对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或降低营业税税率;三是适当放宽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限制,适当批准农村信用社开办新的业务,如国债买卖、票据贴现、代理保险等。

(三)强化员工队伍建设

信用社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填报数据,通过法律规范、宣传教育、检查惩处、征信评级、分类管理等手段,促进管理对象自觉守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加速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在业务上注意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培训,又要注意培养监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廉洁勤政,要通过学习、培训等不同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通过在检查中学习,在学习中检查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监管人员的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考核评比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岗位培训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外汇监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创新经营理念

大力促进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创新。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鼓励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金融组织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机构适度竞争,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五)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尽快制定《农村信用合作法》,确立农村信用社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村信用社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使农村信用社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真正做到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二是剥离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使农村信用社甩掉包袱,轻装前进;三是加强金融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和信用观念,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四是坚决避免对农村信用社的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重点抓好对其年检工作;五是人民银行市、县两级支行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管,一方面控制住新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着力化解已暴露和潜在的风险。同时,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支农业绩的考核,使其不偏离支持“三农”的方向。

(六)加强金融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局和分支机构成立相应的农金监管部门以来,从建章建制做起,以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为中心,积极开展工作,使农村信用社监管工作走入正轨,并初步取得了成效。但鉴于农村信用社存在较多经营困难和较大的经营风险,使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管工作困难重重。在当前的农金监管工作中,应以加强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和资产风险管理为中心,重点监管以下几方面:1.认真做好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的预警和支付缺口的预测工作。一旦有支付危机的苗头和倾向,要随时向上级报告。2.督促和帮助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制定统一的业务经营基本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和风险监测制度。3.继续开展以机构调整和加强内部管理为内容的资不抵债农村信用社综合治理工作。

(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通过建立新的社员代表大会,选举新的理事、监事组成理事会、监事会,聘任主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在信用社内部形成分权决策制度。同时,强化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内部控制管理是在特定的治理结构下,对有关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的决策、制订、组织实施和协调的制度安排。内部控制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安排,应满足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全面性、集中管理、独立性和程序性等几个基本原则的要求。

结 束 语

总之,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的完善与防范风险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可以从制度上防范风险,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爱田、白文新.论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完善和风险防范 [J].华北金融,2004:(07)[2] 李莉.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 [J].财经贸易,1999:(4)[3] 童毛弟.农村信用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J].财政金融,2009:(5)[4] 彭婷.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J].科技广场,2010:(5)

[5] 潘占领,方绍奎.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及风险防范 [J].农村金融,2005:(4)[6] 张萍.浅谈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J].知识经济,2009:(6)

[7] 周素彦,周文平.论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模式 [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5):10-14.[8] 安海军.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9] 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0] 艾里克·拉斯缪森(美).博弈与信息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内容提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以及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下,农村信用社在旧体制下积累形成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金融风险日渐显现,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已然危及到农村信用体系的金融安全。本文就次现象就行分析理解,寻找方法缓解这种现象。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营体制 金融风险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成因

(一)总资产,不良资产数量和结构

中国总体出现了信贷质量低下,不良信贷比例过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利息收入和中国的农村信贷的总体环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缺陷导致了连年亏损,进而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了整个农村信贷风险的产生。有局部向总体扩张,出现了严重的信贷风险和体制问题。不良资产成因

一是外部经济因素,首先是乡镇企业的高债经营导致经济效益低下。随着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涌现出了很多乡镇企业。可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存在了太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经营管理模式不当,科技含量过低,生产效益低下以及起步资本过少等。由于起步资本过少,所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必然要依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从目前的市场来看,有将近50%的乡村企业开办的过程中没有资金投入,全部依靠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而且后期经营过程中也是依赖信用社的帮助。出现了高负债率的情况。并且由于经营不当而破产倒闭的乡镇企业,其最后的营业亏损都会嫁接到农村信用社身上而产生金融风险。降低了信贷质量。其次是行政干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些特殊需要的项目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利用行政手段要求农村信用社进行贷款,导致了贷款结构的主动调配性的丧失。也影响了整个贷款的产业结构和经营体制。

二是缺乏独立性,1996年以前,农村信用社还是隶属于农业银行,其性质虽然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可是缺乏对于资金的可调控权。主管银行把自己本身经营产生的问题强压到农村信用社身上,使农村信用社在主管行,信贷人,担保企业等各种关系中成为了一个桥梁,一个垫脚石的角色。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三是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一些企业趁机套取,躲避,架空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是“新官不理旧账“,村街两委的高频率精选更换,导致了以空壳套取资金的不良贷款模式,特别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滞后,集体经济空壳化的村街集体。农村信用社很难将贷款收回。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

前期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粗放经营,超规模,超比例发放贷款较为严重。造成短期贷款长期化,固定资产凝固化的现象。带来了资产,期限,结构的强烈反差。使信贷资源周转缓慢,产生危机。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处于松散状态,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有些制度的订立属于应急措施,仅限于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属短期行为;各种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强,整体性差,存有相互矛盾之处和空白地带;

目前农村信用社虽然已建立了大量的相关内控制度,但受体制的影响和各信用社都是独立法人单位的现状,这种内控管理模式在执行时就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内控以事后控制为主,监督活动多为合规性审查,主要是查阅凭证、账簿、报账、报告等看得见资料或发生问题后的清查处理。

(三)操作体系、技术、意识落后,员工职业素质偏低

险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强,员工职业素质偏低是导致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尽管加大了员工对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学习培训力度,但效果不明显。同时,重经营、轻管理的思维模式忽视了对全员的风险意识教育,放松了法规制度的学习,造成员工对操作风险认识不全面,合规经营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漠,隐含着一定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内控机制有效性不足,内部管理不规范;业务主管部门检查监督职能弱化,稽核部门势单力薄也都是形成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

(四)其余方面原因 经营体制不灵活导致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按照有关规定,基层农村信用社应当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营体制。但事实上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并不灵活,由于联社的统管过死并没有实现“责、权、利”的有效统一。“惜贷”、“怕贷”、“惧贷”思想较为严重,限制了业务的发展。

法人结构不完善、产权关系不明晰

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使法人治理 结构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局限。这些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产权不明晰。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决定了企业组织生产和经营方式。没有明晰的产权制度,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股权比较分散、单一,基本上未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属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比如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的产生,多由上级联社任命,而不是经法定程序产生,或虽有程序,也只是走走形式。这些问题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社员对信用社关切度不高,法人治理不落实,根源就在于模糊的产权制度;2.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表现为社员代表大会职能作用发挥不够理想,理事会与经营班子集于一身,决策、执行职能混淆,监事会也远未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职能

二,对策研究

(一)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1.扩大农村信用社规模,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只有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步伐,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一是增资扩股,扩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要延伸信贷范围,扩大服务领域。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三是要转变经营作风,改进贷款方式。实行对社员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对农业生产贷款优惠的政策。

2.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强化内部经营管理。农信社是独立的法人实体,要尽快强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自律机制。加强对贷款的管理,防范金融风险。严格财务管理,在经营管理上实行股金公开、贷款公开和帐务公开。要坚持贷款的集体审批制度,健全落实贷款的担保抵押制度,逐步推行贷款的风险度管理。

(二)实行政策扶持

化解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必须调整现行对农村信用社的有关政策。一是国家财政拨付资金,核销“五小”企业呆坏账和解决政策性保值贴补利息;二是适当减免税赋或降低对农村信用社的课税税率,对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或降低营业税税率;三是适当放宽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限制,适当批准农村信用社开办新的业务,如国债买卖、票据贴现、代理保险等。

(三)强化员工队伍建设

信用社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填报数据,通过法律规范、宣传教育、检查惩处、征信评级、分类管理等手段,促进管理对象自觉守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加速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在业务上注意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培训,又要注意培养监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廉洁勤政,要通过学习、培训等不同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通过在检查中学习,在学习中检查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监管人员的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考核评比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岗位培训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外汇监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创新经营理念

大力促进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创新。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鼓励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金融组织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机构适度竞争,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五)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尽快制定《农村信用合作法》,确立农村信用社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村信用社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使农村信用社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真正做到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二是剥离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使农村信用社甩掉包袱,轻装前进;三是加强金融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和信用观念,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四是坚决避免对农村信用社的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重点抓好对其年检工作;五是人民银行市、县两级支行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管,一方面控制住新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着力化解已暴露和潜在的风险。同时,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支农业绩的考核,使其不偏离支持“三农”的方向。

(六)加强金融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局和分支机构成立相应的农金监管部门以来,从建章建制做起,以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为中心,积极开展工作,使农村信用社监管工作走入正轨,并初步取得了成效。但鉴于农村信用社存在较多经营困难和较大的经营风险,使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管工作困难重重。在当前的农金监管工作中,应以加强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和资产风险管理为中心,重点监管以下几方面:1.认真做好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的预警和支付缺口的预测工作。一旦有支付危机的苗头和倾向,要随时向上级报告。2.督促和帮助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制定统一的业务经营基本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和风险监测制度。3.继续开展以机构调整和加强内部管理为内容的资不抵债农村信用社综合治理工作。

(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通过建立新的社员代表大会,选举新的理事、监事组成理事会、监事会,聘任主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在信用社内部形成分权决策制度。同时,强化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内部控制管理是在特定的治理结构下,对有关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的决策、制订、组织实施和协调的制度安排。内部控制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安排,应满足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全面性、集中管理、独立性和程序性等几个基本原则的要求。

()八一些现实可用的措施

大力推行小额贷款

小额贷款风险低,周转快,可稳步提升信用社的收入,吸纳资本,提升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这就要求信用社改变经营模式和方法,信贷面向大众,简化信贷手续。为最广大的社区和农民群众提供简单快捷的信贷。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进而慢慢接触信贷危机。

大力政治不良贷款

这是切实可行并且必须实施的政策,资产的流失严重会更加加剧不良贷款的增多,必须通过适当的方法较少或者解除不良信贷。其产生的不光只有资产的流失,还有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力,信贷信誉以及经济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君.贷款风险分类原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2] 陈兴荣.商业银行授信管理实务讲座.中国金融.2000年第11期至2001年第12期

[3]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

[4] 武捷思.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5] 陈中启,杨德新,黄羡柳.现代商业很行资产负债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

[6] 杨家才.规范与创新:中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选择与出路.中国金融.2003年第1期

第四篇: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农村信用社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次深刻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握好防范操作风险,信用社就能健康良性发展;把握好防范操作风险,信用社就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把握好防范操作风险,就能使农村合作金融立于不败之地。

把握好防范操作风险,本人认为构筑好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强化操作风险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采取以会代训、专门短训等形式,加强对员工的操作风险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要积极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充分利用案例材料,认真组织员工学习和培训,剖析典型案例,以案释法。

二是加强操作风险管理,让制度真正落实到位。进一步创新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制度管人、约束人,用制度规避操作风险,使其不能为、不敢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杜绝操作风险。要定期对要害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强制休假,坚决执行定期轮岗和岗位交流制度,做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防。实践证明,这是基层营业网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也是防范操作风险最有效、最重要的举措。

三是开展业务大检查,大力排查各类案件隐患。要在全辖范围内对近年来储蓄、会计、信贷等业务有关情况组织一次全面的自查,及时发现、解决风险隐患问题。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办,重点是信贷专项清理检查工作。

四是扎实开展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有效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靳飞)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农村信用社如何防范

操作风险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但在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过程中,操作风险如影相随,是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针对农村信用社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防范操作风险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管理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农村信用社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构筑起防范操作风险的道德防线。

2、加强岗位培训。岗位培训是规范操作行为的有效途径,要把管理水平、操作技能、规章制度、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结合起来,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避免因操作水平低而造成的风险行为。

3、加强岗位交流、轮换。通过对重要岗位的交流、轮换,形成人员优化流动机制,达到自我控制的目的。

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在防范操作风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核心业务方面,建立信贷、财务会计、资金营运、中间业务、计算机管理等制度;在监督保障方面,建立稽核监察、安全保卫等制度,建立基层主管轮岗轮调、重要岗位强制休假等制度,力求将各种引发操作风险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使操作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同时,要增强制度执行力,确保制度执行的严肃性、权威性,有效防范操作风险。

三、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

农村信用社要建立一支独立、高效的稽查队伍,强化稽核功能。

1、是要加强对案件高发单位和易发部位及可疑人员经

办的业务进行专项、重点稽核检查,达到控制操作风险的发生。

2、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大非现场稽核检查力度,并结合现场稽核情况综合分析评价,有效防范操作风险。

3、是严格监察员工个人行为。对重点人员、重要岗位

和敏感环节的人员八小时内外行为都要实行严格监控。在强化监督检查的同时,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下载浅谈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及其防范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及其防范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班级:109060401 学号:10908060107 姓名:郝敏 摘要:近年来, 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网络全球化和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使得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变得越......

    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防范(大全五篇)

    对于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信用社 XXX 农村信用社由于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加上管理体制未能真正完善、产权不明晰、内部管理相对薄弱、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的等多......

    农村信用社防范操作风险之我见

    农村信用社防范操作风险之我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频发,不仅给农村信用社造成巨大损失,公众舆论对农村信用社的内控能力产生质疑。因此,对处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向股份......

    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一)技术与环境方面的风险 公司千辛万苦中标,按业主要求进场后,存在以下风险,且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 一是征地拆迁不落实,许多建设项目仓促上马,大量的征地......

    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5篇模版]

    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 摘 要]近年来,随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复杂程度不断加剧,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管理理念错误、管理构架不健全......

    银行内控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

    银行内控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一、信阳农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信阳农行新一届党委成立以来,把内控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操作风险的管控能力有了较......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研究【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国内银行业的突飞猛进,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银行发展的需要。想要在日益激烈......

    浅议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浅议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特点及其在农村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导致了农村信用社贷款操作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危害性逐步增加,风险占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