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略论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文章标题:略论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通过市场经济来加以实现,而市场经济则需要科学、合理、高效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作保障。我国加入WTO已经五年,入世后最大、最直接的挑战,是对政府管理制度和行政方式的挑战。因此,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建立一个讲法制、讲服务、讲效能和讲责
任的政府,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按照中央部署,各地、各部门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为突破口,以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对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一、在建设法制政府中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全国推行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据统计,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有80靠行政机关来执行,推进依法行政的重点在于行政机关。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管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多年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行政审批管理机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行政审批过多、过滥,手续繁琐,时限过长,暗箱操作,重许可、轻监管,缺乏公开、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等等,既导致了政府部门的效率低下,社会成本增加,更为行政权力提供了“寻租”空间,成为滋生某些腐败问题的温床,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度。
建设法制政府的核心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本质是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手段就是政务公开。近几年来,我国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一定成效。各地从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出台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就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审批管理机制进行了探索。集中清理和大量削减了审批事项,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尤其是纷纷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将清理后的审批项目集中进中心统一管理,规范运行,阳光操作,强化监督,促进了依法行政,减少了违法审批和不当审批。如安徽省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要求,推进政务公开,做到项目名称、法律依据、申报条件、申报材料、办理程序、承诺期限、收费标准、办件结果“八公开”,确定了审批事项的办理模式、办理流程和办理规范,把依法行政落实到行政审批的每一项具体环节之中,既方便了申请人办事,也有利于监督和规范工作人员的审批行为,避免暗箱操作,基本堵住了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深受群众欢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视察安徽省政务中心时指出:“集中办公是个好办法,方便老百姓办事,可以树立政府廉洁高效的形象。贵在坚持,重在提高。”
二、在建设服务政府中的作用
我国现行政府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按照部门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设置的,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往往分在不同的职能部门。部门机构重叠,效率不高。缺乏透明度,部分工作人员态度不好。群众到政府部门办事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更多的资源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在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难以到位的情况下,部分地方政府以建立政务服务服务机构和推进政务公开为切入点,率先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破题,打开了思路,找到了突破口。目前,全国已建立综合性行政服务中心2100多个,80县以上政府或部门建立了政府网站。安徽省市县都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大部分乡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村一级有便民代办点,形成覆盖全省四级政务服务网络,把政府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在服务大厅设置了咨询服务台,公布部门窗口分布图和审批事项办理流程,印制办事指南和审批范本;为申请人免费提供热水服务,做到来时有迎声,询问有答声,离时有送语,微笑面对服务对象。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的政府形象更加亲民,职能更加到位,服务更加周到。
另一方面,行政审批权的公开、集中行使,有效地促进了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保证了政府集中精力制定发展规划、投资公共基础设施、保护困难群体;各部门机关人员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为政府提供决策信息。同时,政务服务中心可以集中精力改进审批方式,优化行政环境,并将其规范、透明、高效的运作机制,向机关后方延伸,推动了整个政府部门的政风和效能建设,从而实现了政府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向服务型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三、在建设效能政府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优化发展环
境,地方政府在建立“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建立以规范、协调、监督为主要职能的政务服务中心,在政府职能部门序列之外,为整合部门审批资源,推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搭建了平台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一门受理,相关联办,现场审批,限时办结”的办理模式,实现了职能部门和办理事项在空间上最大限
度集中,解决了群众办事跑多门、盖多章、求多人的难题;二是部门间的行政许可和服务流程结合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督促政府部门减少办事环节,精简审批程序,压缩办理时限;三是采用集中办理、统一办理、联合办理的方式,整合部门内部审批资源,优化审批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四是政务服务中心通过计算机系统软件,按照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办件数量和日常考核等方面,对各服务窗口进行考核评价,有效促进了部门的效能建设。安徽省建设厅将分散在6个处室40多个审批事项,全部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并授予首席代表“即办权、受理权、协调权”,废止多个处室8枚审批章,统一启用窗口行政审批章,审批效率直线上升,现场办结率达到了83。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通过推行部门审批整体进中心、并联审批、缺席默认制等多项审批创新,做到了建设项目审批全程办结时限由原来200多个工作日缩短至25个工作日。
在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中,政务服务中心的出现以及审批方式的创新与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行政审批从分散到集中,从串联到并联,从无限期到限时办结,从部门及其内部机构分割审批到整体统一行使的转变。同时,与之配套的多层次立体监督和政务公开体系的建立,使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行为置于政务服务中心、监察机构和社会公众的多重监督之下,有效地制衡了体制弊端和部门利益,实现了阳光作业、诚信服务,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预防了腐败问题的产生,促进了廉政、勤政建设。
四、在建设责任政府中的作用
过去,在行政审批工作中,很多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审批上,不同程度存在“重审批、轻监管”或者“只审批、不监管”的现象,市场准入很难,而一旦进入却又无人监管;行政机关行使审批,往往只有权力,没有责任,个别部门甚至以批代管,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全面发挥。有些行政机关受利益驱动,利用审批乱收费,有的工作人员甚至“没有好处不办事、有了好处乱办事”。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调公开、公平、公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凡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必须实行社会公示或听证,考虑实际效果和可操作性,避免决策失误或侵害群众利益。坚持“谁审批、谁负责”,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为加强对行政审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了严格的窗口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监察部门向中心派驻人员,对进驻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洁行政进行监督检查,对各窗口单位依法办事情况实施监察。政务服务中心推行柜台式办公,阳光操作,面对面服务,有助于消除对政府工作的神秘感,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使权力变成了责任和服务,密切了政府和公民的关系。公开的办公环境,有助于职能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和良性竞争,使内部的管理和监督与社会监督相衔接。这种运行机制,既拓展了公众监督政府的途径,提高了政府公信力,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暗箱操作,铲除了吃拿卡要的生存土壤,实现了反腐倡廉的关口前移。
政府机关的政风评议、效能监察、目标考核,也都把政务公开和窗口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政府机关、基层群众、政(行)风评议员、投诉受理机构等对有关部门进行明察暗访和综合测评。这些措施,从源头上加强了政府系统的廉政建设,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管理和对市场的监管力量,消除了过去行政机关不同程度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提高了行政效能,把违法必究、有错必改的政府服务责任落到了实处。
五、存在问题与建议
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加强政府建设,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实践中,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在思想认识方面。长期以来,政府过分强调管理职能,忽视服务职能,重审批、轻监管,重权力、轻责任的观念一时难以转变过来。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政务公开的有效形式,如何在构建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发挥更大作用,在认识上还有一定差距。在管理体制方面。目前在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情况下,地方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以及怎样管存在模糊认识,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制约了政务公开、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深入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仍有一些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还需作科学、准确的界定。如政务公开的概念和内容、形式的定义及分类,行政审批的涵义和原则等。对行政审批的内容如何公开、公开什么?没有统一、规范、明细的规定和要求。
为此,我们建议:
(一)理顺工作体制和机制
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是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建议建立全国上下统一、协调一致、功能齐备的政务公开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和政务服务中心管理体系,明确机构名称、建制、职能,建立健全工作体制和机制,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建议国务院尽快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是我国政务公开工作法制化的标志。目前,有些地方担心过早出台政府信息公开地方性法规,可能导致立法上与国家不一致,影响了地方政务公开法制化进程,使工作出现被动局面。
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吸收和借鉴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制定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的法律法规。
(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调整部门内设机构职能,做到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与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对接。同时,通过授权(或委托)窗口、成建制进中心、并联审批、联网办理等途径,增强进驻中心窗口的办事能力,进一步发挥政务服务中心的功能。
(四)发挥政务公开的综合作用
把政务公开与完善政府运行机制相结合,促进依法行政;把政务公开与科学整合行政资源相结合,降低行政成本;把政务公开与效能建设相结合,提高机关行政效率。特别是要把政务公开与电子政务相结合,丰富政务公开的形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略论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政府建设中的作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略论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篇:政务中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政务中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2014年,我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立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为基础,以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限“四减少”为核心,以创新行政审批方式为主线,以推行并联审批、联合审批、网上审批为重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继续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制定并下发了《XX县精简行政审批项目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XX县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方案》,对全县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新一轮清理。经初步审核,我县拟定取消行政审批项目8项(部分取消4项);调整行政审批项目6项(6项合并为3项);下放乡镇(街道)2项;中省垂管单位保留实施行政许可项目7项,非行政许可3项;调整管理方式36项(行政许可35项,非行政许可1项);根据我县实际情况暂停办理无办件量的行政许可项目29项;新增行政许可27项(因承接省、市下放的18项;另因法律出台或修订等原因新增9项);清理规范后,拟定县本级保留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181项,非行政许可项目12项。与清理前相比,行政许可项目减少了51项,非行政许可减少了4项。使保留实施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更加符合国家、省里的要求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抓好审批事项规范成果运用。按照“应进俱进”的原则,对清理后继续保留实施的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县、乡两级政务中心和湖南省网上政务服务系统办理。目前,有近20个与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密切的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到乡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点)办理;有450个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网上审批基本实现了部门全覆盖、事项全覆盖、流程全覆盖,截止11月6日,全县已办理网上政务服务事项81000余件,办件量居全市第一。
(三)优化审批流程。一是探索流程再造。大力简化审批环节。推行公共服务事项“即来即办”,对仅需形式审查的,应逐步做到1个工作日内办结。实行一般事项一审一核,复杂事项承办、审核、决定三级审批。部门内部股室会签,确实需要的,实行内部并联办理;无实质内容的,予以取消。二是推行并联(联合)审批。对涉及多部门、多层次、多审批事项和办事环节的重大投资项目,建立“统一规程、操作顺畅、协调有序、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变单个项目逐一审批为多个项目同时联合审批,实现总时限由103个工作日缩短为联合审批总时限60个工作日,企业设立类审批由承诺件改为即办件,大大提升了审批效率。
(四)落实县政府办《关于公布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承诺办结时限的通知》(桂政办函﹝2014﹞22号)文件精神。对县本级保留实施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行政服务事项的审批时限大幅度压缩,所有审批服务事项的办结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50%以上,其中与项目建设及承接产业转移相关的审批事项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了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印制窗口《服务指南》等形式对外公布,严格执行限期办结制度,全面落实县政府办《关于公布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承诺办结时限的通知》文件精神,实现行政审批效率全省最高目标。
(五)对审批前置条件进行清理和规范。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开展行政审批事项前置条件清理和规范工作的通知》。对县本级保留实施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审批前置条件进行了梳理。对国务院部门规章和省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设置的前置条件,除涉及国策、国家公共利益、重大安全或环保等事项予以保留外,其余的一律取消;对能通过市场机制、行业自律、企业和个人自主决定以及事中事后监管等其他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一律取消;对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政府明确公布取消的,以及没有法定依据,由国家、省级部门自行设定或规范性文件、市级函复设定或重复设置的前置条件,一律取消;对实施机关内部可以自行查阅的材料、能通过法律手段实行监管的等,予以一律取消。下阶段,待我县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全面完成后,将对新公布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前置条件再进一步清理规范,并建立我县行政审批项目动态管理长效机制。
(六)巩固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一是狠抓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中心到位。抓好审批事项规范成果应用工作,对县本级保留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上级下放到县本级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和部分经济社会管理事项、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的前置审批事项或行政服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纳入到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全部进入湖南省网上政务服务系统办理。二是狠抓行政审批职能集中到窗口。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各类行政审批、公共服务、行政服务事项的职能基本上全部集中到了窗口,对个别因特殊情况暂不能集中到窗口的职能(特殊情况是指专业技术较强的技术审查、现场检测、现场勘验等,并且窗口技术力量无法满足工作要求的情况),各部门均予以书面说明,对承担该职能的股室名称、职责范围等予以明确并对外公告。三是狠抓审批权授权到窗口。在现有对窗口授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据统计,各部门授予窗口决定权的审批事项占本部门保留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的三分之二以上。
(七)做好政务中心排队取号和服务评价系统应用工作。在政务中心办事服务大厅安装了排队评价综合管理系统,设置排队取号机11台,服务评价器149个。建立健全了排队评价综合管理系统制度,对窗口工作人员作了硬性的规定“窗口工作人员不登陆服务评价器的,每次扣1分;窗口办件量与服务器评价次数不符的,每件次扣1分;在排队评价综合管理系统中被服务对象评议‘不满意’率占排队评价综合管理系统平均值达5﹪的扣5分;‘非常不满意’率达5﹪的扣10分。”从而督促服务窗口对排队评价综合管理系统正常使用,使用率达到100%。全年群众综合服务评价“非常满意率”达99%,实现了便民高效的窗口服务形象。自2014年6月进驻新的政务服务大楼以来没有发生一例因工作人员服务不周到、办事效率不高等引发的群众投诉行为。
第三篇:政务中台数字政府建设中作用初探
通过对数字政府发展的回顾,研究数字政府的特征,结合 IT 技术的发展,说明政务中台的建设是数字政府构建的重要技术支撑。结合上海市“一网通办”的建设历程,介绍了政务中台中业务、数据、应用 3 个方面的建设情况,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总结性的说明。
01 数字政府的发展历程
世纪 90 年代,英文文献中已经出现“电子政务(ElectronicGovernment)”和“数字政府(DigitalGovernment)”的概念,均是当时西方政府与 IT 企业合作的各种创新的概括。1998 年,在《21 世纪的数字政府》一文中,“数字政府”被定义为政府利用 IT 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改善为公众提供的信息服务。自 2005 年达雷尔·韦斯特出版《数字政府:技术与公共领域绩效》(DigitalGovernment:TechnologyandPublicSectorPerformance)以来,“数字政府”的概念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随着近些年 IT 技术的发展,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数字化对社会和政务服务的冲击不断加深,业务流程再造、在线电子政务、移动办事等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数字政府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当前,数字政府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以数据为中心,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府行政和服务的新模式。数字政府有以下 4 个特征:
(1)政府即平台。通过与公众、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共同创造、共同设计和共同交付的创新方式,政府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成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2)创新公共价值。数字政府超越微观层面以技术为中心的行政效率和服务能力等内部政府效益,更具有远见和洞察力,更注重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数字化转型中社会和公共效益的提升。
(3)用户驱动的服务设计。政府服务的重点从满足政府和政策需要向回应公众需求转变,通过服务设计和交付过程改变需求的方向,将满足用户需求作为工作重点,并以这种方式设计服务,为用户提供实际所需。
(4)数据治理与协同。强化数据资源统筹规划、分类管理、整合共享,实现公共数据资源一体化管理,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开展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随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已成为各种社会应用的核心,也是政府治理变革的基础,数字政府必然需要在技术上以数据为核心。传统政府主要是从供给侧角度,向大众(个人、法人)提供服务,而数字政府则是从需求侧,即从行政相对人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大众的需求,为每个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主动化的服务。因此数字政府是数据驱动的新型政府形态,以政务数据的整合和共享为基础,以大众的需求为主导进行政府管理升级和变革。
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政府,包括数字政府的核心、数字政府的基础、数字政府的价值、数字政府的关键和数字政府的实现 5 个模块。数字政府的核心是开放与参与,通过数据发布与开放、隐私保护与安全,让公众参与到数字服务设计、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参与到数字服务的满意度调查过程中。数字政府的基础是通过数据资源规划和共享,构建协同文化,实现数据驱动下的治理与协同。通过统一数字身份认证和用户驱动的服务设计构建灵活、主动与定制化的数字化交付服务,实现以数据为核心的服务与创新,这是数字政府的价值所在。数字政府的关键是决策与支撑。利用数据科学决策预测政策需求和对未来做出规划,是数字政府应对危机、解决核心问题的目标。数字政府的实现是能力与评价,通过数字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提升公共部门的数字素养,完成公共部门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技术的投入开发创新应用,不断完善数字文化建设,并对数字政府发展进行评价,促进数字政府能力的提升。
02 以数据驱动的数字政府技术架构
在传统的政务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初期一直是围绕办公自动化来进行的,并没有完整的顶层设计。此外,政务服务具有专业性强、流程环节多、处理情形复杂等特点,多以条线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如税务系统、公安系统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数据孤岛”情况。同时,各政务服务部门间的信息化水平也存在极大的差异。
原有政务业务相对固定、变化的频率低、周期相对比较长的情况也制约了技术架构的变革。随着政府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与加速,特别是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领域,上级要求和业务需求变化的频率进一步加快,为适应数字政府的发展要求,需对数字政府的技术架构进行变革,建立敏捷迭代、弹性扩展、适应数据开放及共享的新一代技术架构体系,通过共用一些能力,来快速响应各种变化的要求。
中台当前被视为一种新的架构方式,整合并封装了各种服务和资源。可以通过减层而不是加层的方式重构组织的业务及数据模型,融合基础设施资源平台,提供计算、模型、算法、搜索等技术能力,支撑业务逻辑。同时提供业务流程梳理,整合、抽取、重用业务服务,通过服务编排敏捷支撑组织的业务研发和运营。
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台并非横空出世的全新技术。20 世纪 60 年代,IBM 主机系统中已经有以 CICS为代表的中间服务事务处理层,由此慢慢演变发展成 20 世纪最后 20 年很红火的中间件基础软件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系统架构突破了单一企业、组织及地域的限制,应用同步和数据交换需要适应云计算及大数据的发展,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之下,从共用的中间件的整合出发,以能力共享为基石的中台概念最早于网站架构、金融系统中应运而生。2008 年,阿里巴巴创新提出“DT”的概念,强调数据分析和应用领域的整合复用及共享,大力推广数据中台的应用,以解决数据化运营问题,进而高效地实现数据赋能,在国内各界引领了新一轮的信息平台架构变革。
中台的出现将前台与后台的能力进行适配。将后台资源集成开放以响应用户的需求,将前台应用中的稳定通用业务能力逐步下沉至中台,提高前台的用户响应能力;又可以将后台系统中需要频繁变化或是需要被前台直接使用的业
务能力抽取到中台实现,为前台提供更强大的能力支撑。同时,基于中台服务架构,利用服务的可重用性,将技术与业务相分离,使政府部门信息化相关人员更关注于业务本身的流程和逻辑,而不必被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所绑架,这更有利于业务的创新。
在企业中,构建中台的目的是整合企业内的软硬件资源,支撑企业业务应用的敏捷开发和运营。我们做虚拟化、资源池、IaaS 等其实也都是为了整合资源,更方便地服务于企业业务应用。但这仅是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数据、技术组件、中间件平台等还是分散独立的单体。整合、集成是构建中台的直接简单的方式,但最优的方式是重构中后台的数据和服务以及支撑数据和服务的平台。
在政务领域,平台化是数字化领域的必然发展趋势。数字政府要通过平台化建设实现政府组织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 Gartner 发布的 2019 年数字政府技术成熟度曲线,政务领域的技术发展已经从单一技术点的应用,向整合化、平台化演变。数字政府技术平台的关注度和热度持续增加,有望在 2~5 年达到期望的顶峰。随着我国“互联网+电子政务”战略的实施,在逐渐完善顶层设计的基础之上,政务中台的应用广度将不断扩展。
03 海 上海“ 一网通办” 政务中台建设实践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挥信息化在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提出了全面实施城市信息化的基本战略。实施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仅对政府部门的自身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自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委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开展网上政务服务调查评估以来,网上政务服务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上海“一网通办”已经成为全国创新的标杆,提升了政务服务用户的“获得感”,在全国发挥了标杆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 年 7 月 10 日,《2020 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正式发布,上海“一网通办”经验作为经典案例被写入报告,在联合国全球城市电子政务评估排名中,上海首次进入前十,位列第九,达到了“非常高”水平。
自 2018 年 4 月 12 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正式揭牌以来,持续构建全市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制定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等技术标准及管理办法,实现了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上海市作为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提出建设“智慧政府”目标的城市,提出建成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构建全市数据资源共享体系。
“一网通办”的建设并非只是简单的信息系统建设,而是一项政府改革,是数字政府转型的重要抓手。“一网通办”突破原有的“零敲碎打、单兵突进”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向“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快速转变,构建了政府数据平台强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应用的发展新模式。
“一网通办”的核心就是一个“通”字,就是需要打通政务服务从老百姓到政务部门之间多种渠道的咨询、办事、服务的路径。从技术支撑的角度来分析,政务前台与老百姓紧密相联,需要重点关注用户体验,涉及线上门户、线下综合窗口,以及各种自助终端等;政务后台则主要是整合各政府部门的审批、流转系统等,提供全面、完整的行权和服务。而在此之间,则需要融合前后台,建立以微服务为基础的服务能力政务中台,起到中枢作用,并能适应政务服务需求发展,实现快速迭代、柔性扩展。
“一网通办”政务中台建设一直是秉承深化政府自身改革为突破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要抓手和具体实践,从业务、数据、应用三个方面持续构建中台能力,逐步形成统一标准、解耦建设、相互支撑的政务中台体系。这样有利于根据顶层设计、并行实施、快速有效地推进“一网通办”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地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统一的政务中台体系主要由以下 3 个部分构成:
(1)业务中台。以线上线下融合协同为目标,提供对线上总门户和线下综合窗口的赋能,形成“一梁四柱”能力架构:“一梁”是统一受理平台,把全市所有部门和区县的政务服务能力都集成在统一受理平台上;“四柱”包括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总客服、统一公共支付、统一物流快递。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用户单点登录、全网通办;统一总客服充分利用了原有 12345 服务热线;统一公共支付集成了银联、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统一物流快递采用 EMS、顺丰等物流体系构建闭环的政务服务。
(2)数据中台。数据中台通过数据归集、治理和应用,将分散、孤立的政务数据汇聚、整合成为标准统一、可共享应用的数据能力,不断促进政府能力的输出。当前在数据归集方面,已经实行全市公共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实现政府部门数据 100%归集。同时开展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以应用促治理,形成良性循环的数据治理机制,促进了整个政府的数据治理。通过中台的能力建设,打通国家、市、区三级数据交换共享通道,促进数据整合应用,“一网通办”为上海市每个注册用户打造市民主页、为每个企业打造专属网页。后台通过整合的数据,为每个市民和企业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主动化的服务。通过整合其在政府部门办的所有事项、享受过的所有服务为每个市民和企业建立档案数据,同时提供精准化的政策推送以及主动化的证照提醒、生日祝福等,此外也突破了一些政策化手段优化政府智能化服务,如智能客服。
(3)运营中台。依托“一网通办”向各区、各部门提供统一运营管控功能,便于各区各部门以内容、应用、能力三种方式接入统一的政务服务生态中。内容接入模式是各区、各部门按照应用中台内容接入标准规范进行区级、部门级事项标签标注信息、材料审查要点信息等政务服务内容接入,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利用成熟的“问”“办”“推”“档”能力面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主动化、智能化服务。应用接入模式主要将区级、部门级自研开发的特色属地化应用,以页面嵌入方式进行应用注册、测试、发布、上下架,接入市级平台;也可以按照应用接入标准规范以自研或
合作的形式进行应用的集成开发,并整合入市级平台,为各区、各部门用户提供专属的服务。能力接入方式则是基于模型接口将有特色的数据模型、关系模型、算法模型、应用模型等以标准 API 接口、标准能力页面的方式进行能力的注册、发布和上下架等,利用中台基础“问”“办”“推”“档”以及基础内容总库等能力对外提供服务支撑。
04 运营中台的实际应用
运营中台是“一网通办”政务中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务服务内容生产、内容运营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市、区两级以及各政务厂商形成内容、应用、服务良性生态圈的过程中起着支撑作用。运营中台的建设立足于政务领域的基础数据库,如人口库、法人库、事项库等,对各类服务人员提供后台运营管理的功能系统。在此基础之上,运营中台实现了对内容、应用、模型三大类政务场景服务能力的构建:
(1)内容接入服务主要基于政务知识库提供政策、问答、公共服务、政务百科、知识图谱、项目管理等各门类的内容接入标准接口,提供知识的清洗、分类功能,最终形成对“一网通办”的“问”“办”“推”“档”四大类功能的内容支撑。
(2)在应用运营的能力支撑方面,利用微服务的理念,制定低耦合度的服务开发标准,并开发构建应用自注册、自部署、自发现服务管理机制,对政务事项办理过程中智能化材料预检起到支撑作用。
(3)建立开放性的模型管理架构,有效解决在政务服务中,如何针对不同的行政相对人进行精准政策推荐的问题。运营中台建立开放性的模型管理架构,一方面支持将按平台标准开发的模型集成到中台中使用;另一方面,在遵循安全管理规范的前提下,支持以 API 的方式黑盒接入第三方的算法模型,有利于在算法知识产权保护和拓展模型应用场景间达到一种平衡。
除提供以上 3 种核心服务能力之外,运营中台同时提供效能管理、审计管理、消息中心、基础系统管理等能力,以及各项标准规范和安全运维保障制度。总体架构如图 1 所示。
自 2019 年以来,运营中台持续支撑以“一件事”为代表的上海市政务服务业务流程再造。以用户为中心,从需求侧出发将以往办事以职能部门审批的“一项事项”为中心,变为以企业和群众办理的“一件事”为中心,通过系统互通、数据共享、材料共用,实施以“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网办理、统一发证、一体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一件事”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改革,支撑线上“一件事”网上全流程办理,线下“一件事”综合窗口最多跑一次受理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新模式。
利用运营中台主要实现构建“一件事”主题配制系统,包括配置场景引导、配置该场景为“一件事”主题、配置场景办理区划、配置场景的申报须知、配置场景的地址等。同时在运营中台中可以完成一表配制工作,支持数据模型视图开发、数据复用管理、公共字段设定、事项表单管理、字典项管理、引导规则管理、场景字段排序、场景分类管理等,如图 2 所示。
通过运营中台,以“统一标准、统一入口、统分结合、共建共营”为运行原则和运行模式,实现了“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工作在全市落地应用,保证主题的业务一致性、流程一致性、体验一致性。市区两级可以批量创建群众和企业眼中的“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获取分发流转主题申报信息、与统一受理平台“一件事”主题受理模块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后台并行审批流程等内容和系统技术改造工作。目前已经上线运行“我要开饭店”“我要办犬证”等多项“一件事”,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05 中台建设成效及后续发展
“一网通办”作为上海首创的政务服务品牌,已经两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一网通办”总门户自 2018 年 10月 17 日正式开通以来,个人实名用户已超过 2921 万,法人用户超过 208 万,平台接入事项 2341 个,累计服务人次超过 21.87 亿,累计办件量超过 6042 万件,“全程网办”能力达到 84%,“最多跑一次”能力达到 95%。目前,上海“一网通办”已全面建成“一平台、多终端、多渠道”的服务体系,其中移动端“随申办”服务已全面覆盖本市常住人口,平均月度活跃用户数超 1000 万;2020 年创新发布的“随申码”,累计使用次数已经超 9 亿次,已经成为伴随市民工作、生活的随身服务码,在看病就医、交通出行等领域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
虽然上海“一网通办”在中台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依然需要不断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速数字政府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尤其需要在以下 3 个方面深化政务中台的建设:
(1)拓展服务能力。根据“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拓展除审批事项以外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夯实业务中台“一梁四柱”的能力,并依托“两页”(市民主页、企业专属网页)和“随身办”移动端,不断丰富应用场景,结合数字政府变更的需要加强服务赋能。
(2)提升智能化水平。基于服务模式从“通办”到“智办”的升级转变需求,研究知识图谱、NLP 自然语言、OCR 文字识别、符号规则与神经网络融合的混合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模式,开展 AI 需求数据归集,汇集基础数据;构建 AI 内容学习总库,为洞察分析提供标准学习内容支撑;基于电子政务云的能力,建设算法注册调用机制的统一服务中台,支持多种应用场景。
(3)强化数据质量和安全。不断深化数据全生命周期治理,加强政务中台的元数据管理能力,做到政务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用性和一致性。同时利用中台的权限基础能力,不断增强分级分类管理,明确数据提供者、使用者、数据管理、数据监管单位、数据运维等责任角色,梳理安全责任边界、责任范围、具体安全职责和义务,积极构建有利于政务数据健康发展的环境。
第四篇:浅谈发挥司法行政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xx《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发布后,一个学习贯彻《纲要》的热潮正在举国上下蓬勃兴起,《纲要》的发布,标志着依法治国方略在政府工作中的具体实施和运作,标志着本届中央政府组成人员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决心和信心,标志着政府机关由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依靠法律手段管理的根本转变。《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当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工作目标。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它任重而道远。司法行政在政府工作中担负着法治建设的职能,在面临着法治政府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同样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法治政府建设对司法行政工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司法行政在法治政府建设中,如何严格履行自身的职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法治政府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是面临的又一新的课题。一. 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司法行政要严格履行普法教育的职能,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行政机关人员和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是当务之急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对各级领导干部、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法律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在依法行政中,要知法懂法,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各项事务,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管理人员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也给司法行政在履行普法教育的职能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司法行政在履行普法教育的职能中,要始终把各级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管理人员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要研究和探索出一条与建设法治政府要求相吻合的普法教育的新路子。在普法教育的实施上,要力求做到规范化、制度化,把普法教育真正纳入法治政府建设的轨道上来抓,做到年初有计划,月月有安排,年终有考核。要坚持把自学和与培训相结合,把请专家学者举行法制讲座与组织集体讨论相结合,把学法与考试相结合,把普法教育的目标放在推动实现法治政府的目标上,用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来衡量普法教育的效果。司法行政部门要善于与人大取得联系和沟通,组织抓好领导干部任职前的学法考试工作,并把这一制度作为干部任免的一项程序和内容进行,并严格法律考试的质量关,以任职前的法律考试推动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学法考试也应纳入年终公务员的考核内容抓,对学法考试人员不合格要实行补考,补考不合格的年终评定应是不合格公务员。使普法教育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由过去的软指标变为硬指标,更能适应建设法治政府的新要求。在抓好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人员的普法教育中,还要抓好全体公民的普法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建设水平,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全体公民都学法、懂法、守法了,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就会加快,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也会水涨船高。同时,群众又是政府依法行政的相对人和监督者,对政府机关的违法乱纪行为有监督权、检举权、控告权和获取赔偿的权利等。因此,司法行政机关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送法进万家活动、以案释法讲解等手段和途径,深化广大公民的普法教育,在法治政府的建设中,确保广大公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使广大公民积极投入法治政府的建设行列。
二、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司法行政要严格履行法律服务的职能,为各级政府的依法决策及依法行政当好顾问和参谋迫在眉睫在法制政府建设中,政府领导和各行政机关是否依法决策、决策是否失误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管理水平,关系到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因此,在法治政府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这一决策原则显示了政府和行政机关决策的责任性和严肃性,体现了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策失误要追究决策层的责任,这就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原则,它充分体现了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人民利益的严肃性和神圣性。为避免决策上的失误和提高决策的水平,政府领导和行政机关需要有一大批法律专业人士发挥顾问和参谋作用,司法行政担任着法律服务的职能,系统内部有一支长期从事法律服务的律师队伍、公证员队伍和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这三支队伍中涌现了一批法律服务的精英骨干,在政府的依法决策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囊团、顾问团、参谋团的作用,充分彰显法律服务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功能。首先,司法行政机关要组织法律服务精英骨干为政府的依法决策当好顾问和参谋。司法行政要担负起政府依法决策的顾问和参谋的重任,必须从律师、公证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中选出一支强兵强将,组成一支精英骨干队伍,为政府决策层提供最佳的顾问和参谋。同时,司法行政机关还需要对法律服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他们参与决策的本领,使法律服务精英骨干队伍为政府的决策播种一片绿荫。其次,搞好依法论证和调查考证工作。法律顾问队伍要至始至终参与政府的重大决策,要从决策草案的制定、修改、听证到组织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决策调整等诸方面给予法律指导和规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再次,组织精英骨干队伍参与政府机关的仲裁和行政复议工作。政府机关的仲裁和行政复议工作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依法仲裁和依法搞好行政复议工作是政府依法行政中一项取信于民的重要工程,它对于法治政府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司法行政要组织法律顾问团参与政府机关的仲裁和行政复议工作,依法规范和依法监督政府机关的仲裁行为和行政复议工作,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真正把政府机关建成法治机关、服务型机关、廉洁高效的便民型机关。第四,司法行政要从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转变管理法律服务的职能。法律服务队伍参与建设法治政府的活动,司法行政要对他们多关心,多服务,多帮助,为他们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设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法治政府的建设行列。
三、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司法行政要严格履行人民调解的职能,为建立新的矛盾化解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成功经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作用”。由于司法行政长期担负着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积累了化解社会矛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法治政府建设中,司法行政要为政府机关搞好矛盾化解工作发挥指导、示范的作用。同时,也要从法治政府建设的高度搞好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一是要协助政府机关搞好依法调解中的业务指导。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各种矛盾不断随之增长和上升。在法治政府建设中,行政机关要为矛盾的化解提供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服务。司法行政机关要有意识地为政府机关搞好调解工作进行培训,认真组织行政机关调解人员学习《人民调解工作条例》。在组织培训中,还可以采取组织现场观摩、查阅调解协议书等方法。使行政机关调解人员掌握调解的基本功,提高调解的能力和素质,在法治政府建设中成为有作为的行政机关。二是主动配合做好社会矛盾的调处工作。司法行政机关在政府机关矛盾的调解中,要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要组织调解骨干小组介入政府机关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在调解中,要向群众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作用和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要规范调解的程序和调解协议书的制作,对不履行调解协议的要督促履行义务。司法行政机关在政府机关的矛盾调解中,要发挥示范和诱导作用,确保政府机关的矛盾化解工作做到社会满意、群众满意、政府机关自身满意。使政府机关的矛盾调解成为社会调解组织的楷模和标杆。三是司法行政机关要从法治政府建设的高度建立新的社会大调解机制。当前,社会大调解机制正在各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立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司法行政机关要在建立社会大调解机制中探索新的路子和做法,为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社会矛盾化解作出应有贡献。
四、在法治政府建设中,司法行政要严格履行依法治理的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的作用义不容辞司法行政长期担任着普法依法治理的职能,法治政府建设既是政府法制部门的工作,又是依法治理工作的范畴。司法行政工作是政府法制建设的一个机构部门,履行着一个地区的法治建设的职能,一个地区的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都设在司法行政部门,司法行政担任着政府和社会法治建设的双重任务,因此,司法行政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发挥司法行政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司法行政要把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列入普法依法治理的规划和目标来抓,把法治政府建设的内容纳入依法治理的工作范围来考核,把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调解、依法管理等项工作全面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抓,定期组织检查考评、组织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同时,对法治政府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纳入普法依法治理的总结表彰范围进行通报表彰。以普法依法治理的开展,提高政府机关的依法行政水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二是要发挥司法行政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检查监督的作用。司法行政要充分发挥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作用,积极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检查监督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经常与人大部门、党委的宣传部部门、组织部门取得联系,协调组织力量对政府机关的依法管理、依法办案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每年要组织对办案人员的办案情况进行调查和考察,对案件当事人进行走访和了解,掌握和了解办案人员是否公正办案、依法办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检查监督促进行政机关公正执法,依法办案。三是要发挥司法行政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考核考评的作用。随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司法行政每年都要组织协调力量对政府各部门开展普法依法治理的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考评,特别是在完成了普法依法治理的五年规划的周期目标时,都要进行阶段性的考核考评。在普法依法治理的考核考评中,今后,也要将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的情况纳入考核考评的内容,并根据法治政府建设的内容,进行细化量化考核的标准,对考核不达标的不能参与先进的评比,以考核考评推进政府各部门的依法行政,确保法治政府建设取得辉煌成果。xx省xx县司法局法制宣传科电话:025—7214399
第五篇:政务公开与透明政府
政务公开与透明政府
【政策导向】
要推进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赢得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今年政府投资力度大、新上项目多,要确保监管到位,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绝不允许利用扩大公共投资为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各级政府都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
——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概念解析】
政务公开是指政府机关主动或者根据相对人的申请公开或者使其知晓有关政务活动。具体而言,就是国家将法律规定的保密事项以外的政府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通过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公开,使人民在了解政府事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参与决策与管理,实施有效的监督。
透明政府,又称“阳光政府”,主要指通过立法和程序规定将政府掌握的个人与公共信息向社会公开,凡是公民有权接触并使用的信息,政府都有责任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向全体公民开放,供全体公民使用。其核心内容公民有知晓政府信息的权利以及政府有应公民要求公开相关信息的义务。
【热点回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范我国政务公开的首个法规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施行。《条例》是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而制定的,是中国立法史上第一部保障公民知情权、建设”透明行政”的专门法规。
四川“阳光”政务百姓更知情
电子政务实质推进。去年5月1日,省政府门户网站完成改版,加大信息公开版面,增开热点关注、常务会议等专栏。“实施八项民生工程”专题,及时公开政策措施、对象范围、项目安排、资金投向、执行进度、实施效果及下一步打算等,累计发布信息近2000条。全省已有115个县(市、区)实现新农合信息化管理,实现与省级平台的联网。全省21个市(州)、大部分县(市、区)开通了政府门户网站。省政府网站全年公开信息64895条。
2009年,省发展改革委两次值守“阳光政务”热线,先后围绕“灾后重建”、“拉动内需”、“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内容,与全川听众进行互动交流,对群众反映的19个问题在短时间内作了妥善处理。最令人兴奋的变化来自政务服务中心。据统计,2009年,随着全省统一的行政审批平台开始运行,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提速76.6%,现场办结率达98.5%,按时办结率达99.9%,群众满意率达99.96%。
湖北黄冈:政府信息公开领域“民告官”胜诉第一案
2008年10月9日,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人民法院宣判,公民徐建国状告黄州区交通局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一案中,原告胜诉。此案是今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以来,政府部门因为这一新条例败诉的“头一遭”。
随后原告徐建国接到了被告单位负责人的致歉电话和传真来的致歉信。而湖北省法制办也向媒体公开通报此案,以警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作为原告的普通公民可谓大获全胜,此案也由此成为在政府信息公开领域“民告官”胜诉的第一案。
学童绑架案折射出尴尬的信息公开
深圳市学童绑架案造成的人心惶惶,只不过再一次折射了信息公开的尴尬处境。一叶知秋,异地皆然。从河南南阳小伙王清申请信息公开,被接待部门以“球信息公开”骂了出去;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要求公开经济适用房信息,被郑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质问“替谁说话”,信息公开其实在很多地方都不容乐观。
而事实上,信息公开是公权机关的法定义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信息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及时发布”。贵州瓮安、湖北界首等事件也以雄辩的事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遮掩信息贻害无穷,及时准确的披露信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球信息公开”
截至目前,“球信息公开”可能是对政府信息公开尴尬现状所作的最简练、最精准、最直接、最彪悍的诠释。王清本人的经验就是现状的一个例证。王清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向全市181个政府部门申请公开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等信息,无奈行政复议、打官司、投诉啥招都用上了,7个月后才拿到最后一个回复,而且所有回复都无实质内容。
受《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大张旗鼓实施的感召,王清这样的“刺头”各地还有一些。今年4月,北京律师杨慧文也搞作了一次信息公开的“行为艺术”———向北京市73个政府部门申请公开“如何花钱”,结果只得到两个部门的明确答复。
【全面解读】
角度一:我国政务公开以来所取得的成效
自开展政务公开工作以来,政务公开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干群之间增加了理解,减少了误会,化解了矛盾,促使“热点不热、难点不难”。二是改进了作风,提高了公仆意识,增强了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三是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实行政务公开,一方面强化了群众监督和制度约束,另一方面增强了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铺张浪费和吃喝招待明显减少,乱收费现象受到很大遏制。四是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由于政务公开维护了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基层干部办事按照章法进行,从而使各项工作呈现出健康有序地正常发展。
角度二: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
政务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是推进政府转型,而政府转型的基本目标取向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内在地包含了民主、法治、责任、有限、透明、廉洁、效能等特征性要素。服务型政府首先应该是透明政府。政务公开不仅是建设透明政府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
政务公开可以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推行政务公开,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有助于正确了解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处理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化解社会矛盾。政务公开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推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政府的行政行为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可以降低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能够防止暗箱操作和权力滥用,有利于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立健全。
角度三:公众对政务公开的认知和参与程度不高
武汉大学学者对公众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是否听说过行政公开制度”,有35.8 %的普通公民表示“否”;当公民被问及“如果行政机关坚决拒绝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使您受到利益损害,您会怎样做”时,虽然有32.2%的公民选择了法定救济(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但有一些群众反映,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公民对司法审查特别是行政案件司法审查的信任度偏低,高额的诉讼费代理费以及冗长烦琐的诉讼程序都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角度四:从实施效果来看政务公开
多数地方公开的信息大部分局限于事务性、程序性的公开,这些并不是公众希望得到的信息。对于决策程序、决策依据的数据和资源,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的热点、难点问题,诸如单位财务收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及选拔任用、职称评聘、资源配置等很少做到完全公开、透明。所以说目前政务公开的质量不高,避重就轻。
角度五:政务公开存在实施难度
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过程中仍存在着随意性和非法制化的现象。政务信息是否公开或什么时候公开,完全受制于政府主要领导的权威批示和行政认可,政务公开的行政化和人治化色彩仍十分浓厚,导致重要政务信息的半公开和滞后公开现象,人民群众仍然难以得到及时而真实的政务信息。另外,对应当公开而不予公开的责任主体,多停留于内部行政追究,缺少面向社会的法律追究机制,这导致相关责任主体对政务公开的不重视。
角度六:政务公开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关系
政务公开制度的实施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法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影响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作用,二是制约作用。法制的健全可以有效地保证政府依法行政等等,这些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务公开制度的有效施行。
角度七:我国政务公开的民主法治环境的不足
一是政府工作人员“官本位”思想严重。政务公开要求政府能主动公开其政务信息,而政府公开其信息的行政行为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二是我国公民参与意识、参与能力不足。三是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存在障碍。从实际操作来看,政务公开的法治环境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在制度执行的表面性。即在执行过程中不够深入,还处于极其表面的层次,不少地方的措施只不过是简单的便民措施,离真正的政务公开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问题汇总】
第一,认识不够到位。相当一部分单位的领导干部对政务公开的认识还带有片面的“清官意识”,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政务公开对于沟通政府与群众之间信息、规范政府自身行政行为方面的作用。热衷于作表面文章,把若干项政务内容按时间要求公布一下就算完事。
第二,公开不够主动。目前虽然政务公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些涉及权力运作的核心部分,如“人、财、物”调配处理等重要事项,政务公开还没有完全自觉主动地开展。
第三,形式不够规范。个别行政单位的领导“长官”意识浓厚,自己认为可公开的就公开,认为不便公开的则不公开,或是无关紧要的公开,紧要的不公开,随意性较大。
第四,内容不够全面。有的地方,政务公开内容少,也不能经常、及时地更新。政务公开栏一挂几年,长期老样子,没有什么新内容。
第五,机制不够合理。中央和省上明确提出,推行政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政府办公厅(室)组织协调、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既抓组织协调,又搞监督检查,在组织协调上错位,在监督检查上缺位,削弱了各级政府推行政务公开的主体意识,忽略了政府办公厅(室)在政务公开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职责,弱化了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的作用。
【解决对策】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应及时建立政务公开领导机构,配好工作人员,要明确行政权力的行政组织是实施政务公开的主体,各单位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责任。要健全工作机制,把政务公开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规则,做到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把不属于国家秘密的事项全部向群众公开。要制订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案,明确深化政务公开的工作部署和要求,随时研究解决政务公开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突出公开重点。政务公开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难度较大。公开的内容大体有4个方面:一要公开办事的依据和办事的程序以方便群众办事,公开办事的结果以显示公开、公正,让当事人放心。二要公开重大决策,以便于群众广泛讨论,献计献策,使群众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三要公开收费项目、财务收支,使群众参与监督,防止不廉洁行为发生。四要公开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诸如干部的廉洁自律状况,干部选拔任用、就业和住房的政策等等。同时要把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和最容易产生不正之风、滋生腐败的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权、钱、人”管理部门,政务公开重点应是资金的安排、项目审批、人事变动、规划政策等内容。要督促各级行政机关制定政务公开目录,实行目录管理。在制定目录时,必须严格审核把关,把公开的事项全部列入公开目录,并向社会公开,以此规范各单位政务公开重点。
三是丰富内容形式。要围绕行政主体基本情况的决策、执行、监督的程序、方法、结果等事项,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内容。政务公开内容要及时更新,要做到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政务公开形式要不断创新,要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工作,提高内、外网建设水平,提高政务信息发布的及时性,要采取多种多样让群众知晓、受群众欢迎的公开形式,在利用好现代通讯技术设备的同时,要注意尽可能创造机会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交流。
四是强化督促检查。一要加强层级监督,各行业各部门不仅要做好本身政务公开工作,还要督促下属单位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二要加强专门机关的工作督查,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政务公开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督促各级行政机关认真抓好落实。三要加强法律和制度监督,可以通过人大代表视察政务公开的形式,督促政务公开工作。四要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积极探索扩大广大群众有序参与和监督政务工作,尽可能让老百姓参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
五是建立健全制度。其一,各级政府要对政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形式、阵地、管理等方面。制定严格的制度,督促政府部门严格执行。其二,制定和完善对内公开制度,让内部职工监督本单位按规定落实政务公开,把对外公开与对内公开结合起来。其三,健全和完善检查、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政务公开工作。其四,建立动态管理制度,包括对过时无效制度的废除,也包括现有制度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各种新制度的创新,使政务公开工作做到与时俱进。
六是理顺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办公厅(室)要切实负起组织协调责任,为本级政府推行政务公开当好参谋助手,督促协调政府部门做好政务公开的具体工作。建议将各级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设在各级政府法制办,充实工作力量,抓好经常性工作。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政府办公室组织协调工作和政府部门在落实政务公开工作中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要明确检查重点,不能介入政务公开的具体工作,真正当好“裁判员”。严格责任追究,对政府部门不认真履行政务公开的,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责任。通过理顺工作机制,促进政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综上所述,推进“政务公开”,建设公开透明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政府
服务人民大众的能力。推行“政务公开”既是新形势下加强政府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营造和谐关系的必然要求,更是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在本质的充分体现。同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多工作要做,既需要改革攻坚,解决矛盾,又要从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出发,逐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政务公开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