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经验材料

时间:2019-05-13 05:0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经验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经验材料》。

第一篇: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经验材料

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经验材料

从2000年,××市即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任)制,同时,积极探索推行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加强思想引导,营造舆论促改革

一是调查研究,深入剖析问题。改革之初,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状况进行了一次全

面调查研究,对传统分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迫切性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形成调研报告,并印发到相关事业单位开展学习讨论,为推行改革作了比较充足的舆论准备。二是树立典型,强化示范带动。对××市人民医院等改革启动较早、成效较好的单位,我们积极帮助他们进一步规范、完善改革,并作为典型对其改革的经验作法与成效进行大力宣传推介,为其它单位推进改革树立样板,清除顾虑。三是宣传政策,形成改革共识。改革之初,主要是配合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宣传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精神。2002年,又及时向全市事业单位转发了湘人发[2002]118号关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文件。还结合实际,出台下发了《××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促改革

一是成立了专门班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了××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制定了《××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解决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二是加强了部门配合。我们制定了《××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了成员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工作职责。相互配合,整体联动,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落实了改革责任。建立了分管市级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领导联点指导制度。由责任人负责联系点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宣传、方案制定、制度落实、社会稳定等工作,层层落实了改革责任和任务。

三、规范管理模式,创新机制促改革

事业单位体系繁杂,数量众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分配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行。为此,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较好地解决了问题。一是转换经营管理体制,促进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2000年以来,我们通过调查,立足市情,界定职能,理顺关系,撤销了40家事业单位;有效地将90家事业单位合并为31家,由“小而全”变为“少而精”;将56家以生产经营为主、从事中介服务和适宜按市场机制运作的事业单位实行转体,使其退出了事业单位范畴,组建为企业或非企业。通过这次改革,使我们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二是改革经费划拨方式,促进改革实施。对部分事业单位,我们改革以往按人头拨款的方式,变为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能、工作量等,参照市场行情,确定拨款总额,类似于政府向事业单位采购相关公益服务。这种财政经费拨付方式的改变,有效促进了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观念的转变和分配制度的搞活。三是严格聘用制度,理顺用人关系,促进改革实施。理顺用人关系可以说是搞活分配制度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们在全市大力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在一中实行校长年薪制等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四、抓好跟踪服务,加强调控促改革

一是及时提供具体指导。针对改革过程中发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对口联系,及时掌握,认真研究,及时处理。二是严格控制工资总额。三是妥善调节分配差距。确定工资分配比例,高低不能突破1:5,并在审批方案时,严格把关。四是认真开展监督检查。

第二篇:某县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经验材料

某县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经验材料

某县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经验材料

文章转载自网

近年来,××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行了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分配制度改革的复杂性,注重加强部门配合,形成改革合力,较好的克服了改革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取得了良好成效。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充分发挥人事、财政等主要职能部门作用,抓好宏观调控

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情况复杂,政策性强,既要放权搞活,又要讲究公平,确保稳定。为了确保改革规范有序进行,我们主动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配合,充分发挥对改革的宏观调控职能,防止改革偏差,有力促进了改革的全面实施。人事、财政作为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职能部门,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改革之初,人事和财政部门组织力量对全县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召集各方面代表进行讨论座谈,在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学习消化上级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出台了《××县深化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方法和具体要求。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积极主动深入基层,对各单位的改革进行现场指导,及时答复疑问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近两年来,县人事局和县财政局直接参与指导了家试点单位分配方案的制定。文章转载自网

二是加强总量控制。控制总量主要是防止行业差距拉得过大,和防止财政拨款经费的滥用。对于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我们按人员编制核定工资总额,要求各单位应在总额限度内搞活,不得随意突破。对差额拨款、有自主收益的单位,规定可以根据效益状况及单位性质按比例提取部分收益用于内部分配。对于经费自筹的事业单位,允许其在单位平均工资额不超过全县上平均工资水平倍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经济效益自主决定分配。

三是严格方案审批。我们要求全县各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收入分配方案时,要充分酝酿,广泛听取意见,并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人员大会通过,再报县人事、财政部门审批。人事和财政部门对各单位改革程序的规范性、分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审核把关。对操作程序不规范的,及时指出并帮助纠正;对达不到搞活要求的,要求进行完善;对改革中最低收入与最高收入比例显失公正的,要帮助进行调整。

四是改革统发机制。工资由财政统发、打卡到人的传统做法,不利于扩大用人单位的分配自主权和搞活内部分配。为此我县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紧密配合,决定对所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中浮动部分予以缓拨,只按月发放固定部分和津贴。活的部分,由财政部门按学期或拨付到各单位,由各单位自主进行分配,并规定必须进行搞活。

二、积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抓好分类管理

事业单位数量众多,情况比较复杂,但行业特征比较明显,同行业的事业单位共性较多。为此,我们在推进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注重积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分线分块指导和推进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是依靠主管部门,开展分类试点。我们针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与教育、卫生、建设、宣传等主管部门一道,分别选择县九中、县人民医院、县环卫处、县广播电视局四个不同性质类别的单位进行分配制度改革试点,重点联系,对口指导。对试点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措施,组织力量研究解决办法,并总结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由各主管部门牵头,在本行业内推介试点单位的作法,以点带面,逐步铺开。

二是联合主管部门,搞好分线指导。我们与县教育局联合,专门研究确定了全县各学校搞活内部分配的大致原则和方法,坚持“按劳分配、优教优酬”的原则,采取绩酬挂钩、量化管理、定期考核、奖惩兑现的措施搞活了教师队伍内部分配。与卫生局密切配合,在县直医院全部推行了搞活效益工资的改革,充分发挥各单位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分配方案。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红十字会医院等硬、软件设施较好的医院实施“四定一奖惩”管理办法。即:定人员、定支出、定任务、定奖金提取比例;按行政、医疗、护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结果进行奖惩。在乡镇卫生院推行了“基本生活费奖金”的收入分配模式。对于其它战线已经实行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允许其实施因事设岗、按岗定酬,完全按经济效益决定分配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核,送人事和财政部门审批备案后执行。

三是督促主管部门,落实分块推进。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强化部门责任,实行分级督导把关。对行业特征比较强的大系统,如教育、卫生等,我们要求各主管部门要紧密结合自身行业特点,研究制定帮助下属单位搞活分配的指导性意见。对各单位初步改革方案,由各主管部门进行预审把关,帮助完善。在整体推进过程中,以主管部门为责任主体,

第三篇:市广电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验材料

顺应时势着眼发展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市广电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验材料

近几年来,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指示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局事业单位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顺应时势,着眼发展,稳步推进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聪明才智,调动了各

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顺时应势,抓好试点,稳妥推进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

早在年,*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之时,我局就确立了广播电台的发展思路,在体制机制方面实行全新的动态管理模式,在干部人事与分配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并向社会公开招聘了*名首批编辑、记者、播音员和主持人。从此,*人民广播电台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不断面向社会吸纳人才,又不断向社会输送人才,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措施,使电台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年,我局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广电局关于有线与无线电视台合并的文件精神,顺利完成了*有线电视台与*电视台两台合并的工作,成立了新的*电视台,并以两台合并为契机,本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于200年初,在*电视台实施了以“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全员聘用”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在局党组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下,*电视台除组织上任命的台长、副台长外,中层以下干部职工全部实行了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全员聘用。经过严格有序的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演讲、民主测评、考试考核和组织考察等程序,全台0多名干部职工找到了体现自身素质、有利于发挥个人特长的合适岗位。

改革是顺应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我局通过抓好*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总结“两台”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改革的力度,按照“科学、效能、稳妥”和“无缝接轨”的要求,顺应时势,在全局事业单位全面推开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使改革由试点向全面、由单项向配套稳步推进,全局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实行了以“双聘制”(聘任、聘用)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改革,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和“岗动薪变、薪随岗动”的人事与分配制度,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自主灵活、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唯才是举、量才是用、淘汰冗员、提高效率的问题。200年,市局机关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拿出个内设科级职数实行公开竞聘上岗,优化了队伍结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着眼发展,科学管理,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

我局在推进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中,注重结合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实际,着眼发展,科学管理,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各项激励机制。几上几下反复酝酿,先后制定了《关于实行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实施办法》、《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竞争上岗实施办法》、《人员分流实施办法》以及出精品上大台激励措施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各单位结合实际相应制定了量化考核、目标管理、绩效挂钩等配套制度。

在干部管理上,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实行组织任命与聘任相结合。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组织程序与规定,区别不同情况,除组织任命的单位班子成员外,其他的中层干部和新提拔的单位班子成员全部参与竞聘,经竞聘后由局党组聘任,并明确聘任期限和享受的待遇,原则上实行年一聘,到达聘任期限由组织对其进行重新考察,并实施新一轮的竞聘,对达不到同职级责能规定要求的实行解聘。*人民广播电台从200年实行频率总监负责制开始,对个频率的总监、副总监等个中层岗位全部实行公开竞聘。*电视台在200年实行全员聘用制的基础上,于200年进行了新一轮的频道总监、副总监和部室主任的公开竞聘,有位同志从原来的中层岗位上调整下来,有名同志通过竞争新聘任提拔到中层岗位。*广播电视报社按照市局的竞聘方案与要求,对各部室负责人也进行了竞争上岗。从而一批年青而富有活力的同志得到提拔和重用,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用人制度上,实行凡进必考、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即对按照政策规定安置进入广电系统的人员一律实行考试、考核、考察的“三考”制,对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等重要岗位的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参与竞争,择优聘用。凡“双聘”人员在平等自愿、公平择优的基础上,确定人事关系,明确单位与个人之间的义务和权利,签定聘用合同,单位可以按照聘用合同的条款解聘职工,职工也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进行辞聘,畅通进出口,确保能进能出。*电视台在200*年新一轮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中实行了定员定岗定职责,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制片人岗位实行公

第四篇: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部分:收入分配和工资基本概述

一、收入分配概述

(一)收入的概念

何谓收入,收入就是生产要素提供服务的报酬,可分为国家财政收入、集体经营收入和个人收入。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

(二)个人收入的类型

个人收入就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1、劳动收入:即工资、奖金、津贴等。

2、财产收入:即利息、利润、租金等。

3、转移性收入:即来自政府的再分配收入,如各种保险、补贴等。

(三)分配的概念

何谓分配,分配是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经济学家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称为资源配置过程的四大环节,关系这四大环节是全部经济学的核心)。

分配分为生产资源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 ⑴、生产资源的分配

生产资源的分配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分配,是在生产前进行的。⑵、生产成果的分配

生产成果的分配是生产后的分配。生产成果分配又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类。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分配方式。工资是我国社会成员取得收入的基本方式。其中,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一般属于初次分配,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属于再分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一般属于再分配。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与社会成员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也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紧密相关。

(四)收入分配的作用

收入分配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1、保障性:基本的收入分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保障

2、激励性:激励性的分配可以更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效率性:效率性的分配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源配置,增加社会财富和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二、工资概述

(一)工资的概念

工资是作为劳动报酬按期(或按件)付给劳动者的货币和实物。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是职工根据按劳动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原则,从社会领取到的个人消费品,其货币形式就是货币工资,实物形式就是实际工资。

(二)工资的职能

1、经济职能

就是依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分配个人消费品。通过工资的高低水平,引导和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满足的提高人们的经济生活需求水平。

2、社会职能

就是依据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关系的特点,管理方式以及社会等因素,协调各类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三)工资的作用

1、工资是劳动者个人及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

凡参加劳动的职工,都能得到工资。劳动是职工获取工资的唯一手段。职工工资水平的高低和负担人口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到职工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社会劳动者的维持和生产力的发展。

2、工资是调节社会劳动力的经济杠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行政手段调整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已不可能,必须同时依靠工资手段,从物质利益上对某些地区、行业、部门的工作予以鼓励,使人们愿意到这些部门工作。

3、工资是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手段

(四)工资的主要形式

工资形式中计量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的方法。工资形式按照一定的标准计量每个职工的实际劳动量和劳动贡献以及应得的工资,把劳动和贡献与报酬有机地结合起来。

工资的形式比较多,如计时工资、计时工资、资金、津贴、补贴等。但最基本的是计时和计件工资,其余的是对这两种基本工资形式的补充。

1、计时工资:是根据劳动时间来付劳动报酬的工资形式。即在一段时间内,根据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和生产经验等各种因素,先评定工资等级,然后按个人的实际劳动时间发给相应的工资。计时工资适用于劳动难以用精确的数量和质量来进行计算的部门和行业

2、计件工资:根据劳动者成果支付报酬的工资形式。计件工资可以不受职工个人条件的限制,计算工资的方法比较简单。

(五)工资的主要构成

工资的构成是指组成工资总量的各个部份及其在工资总量中的比重。工资一般由三个部份构成,即基本工资、津补贴性工资、奖励性工资。

1、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工资构成中基础的和主要的部分,是确定职工退休金、抚恤金等项目和主要依据。决定基本工资的因素包括职工的技能、熟练程度、劳动复杂程度、责任大小、劳动环境以及不同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考虑到职工资历、工龄、学历等。基本工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从各类人员的关系上体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

2、津贴补贴性工资 津贴性工资。是指对特殊条件下工作工作和生活保障和额外劳动的补偿。其种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1)特殊工作环境工作津贴;(2)政策性补贴;

(3)对额外劳动的补偿。

3、奖励性工资

奖励性工资。是对职工超额劳动者或作出的突出贡献的报酬。

(六)工资水平与影响因素

1、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的高低不是人为决定的,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直接地对工资水平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2、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可能提供的报酬,经济发达,国民产值越高,财政收入越高,工资水平也就越高。

2)、劳动者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劳动者本身素质高、能力强、就应获得较多的报酬,领取较高的工资。(这属于生产要素决定分配的部分)。

3)、劳动者主观努力程度。“按劳分配”根据个人付出的劳动,做出的贡献决定工资水平。在同等劳动条件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3、价格因素。工资的高低。在购买消费品时有最明显的体现,确定工资水平时,必须考虑到消费品和价格高低。

除以上因素外,社会心理、城乡关系等也都对工资水平高低有影响。

第二部分:收入分配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收入分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 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收入分配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它具有能动性和被动性两种属性。收入分配和生产、交换、消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环节,是生产和流通的桥梁,解决得好,生产就能持续发展,经济就会繁荣昌盛;解决得不好,生产就会停滞不前,经济就会混乱不堪。

1、收入分配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 收入分配取决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收入分配的前提的保证。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决定了用于收入分配这块“蛋糕”的大小。收入分配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我们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把“蛋糕”做大,才能切出更大的分额用来进行分配。所以邓小平同志生前一再强调说“发展是硬道理”,是非常精辟的,大家知道,我国建国以来进行过的四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都是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状况好转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经济发展的比较快,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提高的幅度也大。

2、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这几年国家多次调整机关和企事业的工资以及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需求不足,增长乏力的现象,通过增加工资扩大内需,引导消费,拉动经济的需要。实践证明,收入分配政策是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次收入分配对人才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将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地区,有利于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比如上海、北京、深圳等高科技产业就比多;而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则可利用劳动成本低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内蒙古、新疆等在毛纺、制衣、食品加工等产业多些。再次,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3、收入分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

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利益分配的调整。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体制的转型,必然要求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我国农村改革,企业改革的实践都证明,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抓手。

(二)收入分配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收入分配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它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1、收入分配具有显著的制度特性,与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它是社会基本制度的一个内容,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同的分配制度。不同经济体制决定了不同的分配方式。我国的社会发展历程和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在收入分配上,既要坚持效率优先,也要兼顾公平。搞好收入分配,解决好工资问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稳固政权,长治久安的需要。

2、搞好收入分配是改善人民生活的主要手段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党的一贯的奋斗目标,也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改善人民生活涉及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而增加工资收入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亿万群众奔小康的基本手段。只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实现。

3、收入分配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是随着一部份人、一部份地区先富起来,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当然,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同和存在差异,在收入分配方面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合理的差距也是允许的,但是,这种差距如果不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影响我们党政治目标的实现。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会出乱子。”人们对于那些行业垄断、不正当竟争、投机倒把带来的高收入,是不满意的。所以,收入分配问题解决不好,总是一部份人收入高,大多数人长期收入低,甚至贫困,就会出现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4、合理公正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廉政建设 廉政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反腐倡廉是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政治问题,就是**的挑战。党的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情操,激励大家自觉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制度的作用在于建立健全一套管用的制度和机制。从这些年的情况看,受处分的公务员中经济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问题不能说是就是由分配引起的,但分配不合理容易诱发**。公务员的工资太低,不便于管理,也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通过体制创新努力铲除**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为反腐倡廉,为党的廉政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三)收入分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党中央要求全党“要抓紧做好培养、吸收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努力开创人才辈出的局面”。人才战略的核心,就是培养人才、吸收人才,用好人才,最大限度在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的事业要发展,就必须稳定和吸收优秀人才,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就需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就是要做好工资分配工作。在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我省的人才形势严峻,既难以吸引人才又难留住人才,其中工资偏低、待遇不高,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工资分配在人事人才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工资制度要服从于人事制度的总体需要,尤其是要适应用人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工资制度对于人事制度能否有效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在人才配置方面,工资起着导向作用,在人才的开发、使用和管理中,工资起着激励和保障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们择业观念、就业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变化,现在人事人才工作已不能单纯靠组织安排和行政命令,工资在人事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

(四)收入分配是党和政府一贯重视的问题 因为收入分配很重要,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和工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而且列入国家重要的议事议程,经常开会研究,作出一系列决策。

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工作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从06年下半年起,中央就着手研究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问题。中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听取专题汇报,提出明确要求。06年123456总书记亲自主持会议,就改革方案向**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征求意见。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经过反复研究作出的重大决策。

第三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

一、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建国初期—56年)

建国初期,我国工资制度比较复杂。党政群机关和军队基本仍是供给制。一部份建国后参加工作的机关工作人员实行了工资制;公营工厂职工有的实行供给制,有的实行工资制;对旧社会留用人员实行“原职原薪”政策。

1950年8月,国家召开全国工资改革会议,确定了改革工资制度的三条原则,第一,要在可能的范围内把工资改革得比较合理,为建立全国统一合理的工资制度打下初步基础;第二,照顾现实,做到大多数职工拥护;第三、全国先后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供给制,实行工资制,确定了以“工资分”作为全国统一的工资计算单位,并统一了工资的实物种类和含量,国营企业工人大多数实行了8级工资制。

二、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56年—85年)

1956年7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工资制度改革的决定》等文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工资分制,实行货币工资制,建立工资制度,全国划分为十一个类区,每一类区工资制,建立了工资类区制度,每区工资差额为3%,在企业,统一了工人工资制度。工业企业为8 级工资制,建筑企业为7级工资制。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主要实行了职务等级工资制。

三、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85年—93年)

1985年,全国再次进行工资改革。这次改革首先从企业开始。国务院发布《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规定了工资要与效益挂钩。6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发《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改革方案》,规定将原来实行的职务等级工资改为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

四、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93年—06年)

1993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79、85号两个文件,开始在全国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新一轮工资制度改革。我省94年2月25日,根据省政府办公厅下发[1993]86号文件精神,省人事局、省机关事业工改领导小组以“皖工改[1994]09号”文件下发了《安徽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改革制度套改办法的通知》。全省开始工资制度改革。至当年底,全省基本结束套改,新工资制度入轨运行。这次工改,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建国以来增加工资较多的一次。

93年工资制度改革主要特点:一是机关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分离,建立了符合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机关实行了“职级工资制”,基本工资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四个部分构成;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按五大类不同行业,建立了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二是建立了工资正常晋升机制。在职务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正常晋升工资档次和工资级别;在职务变动后,可以按新的职务晋升到相应的工资档次和级别中。三是建立了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和财力情况,对工资标准适时进行调整,以保证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稳步增长,提高生活水平。

这次工资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二是建立了工资正常晋升机制和工资动态调整机制。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工资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完善。四是事业单位津贴拉开差距,搞活内部分配逐步推开。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知识经济到来和人才战略实施,工资工作面临着很多新情况,不能很好地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工作的要求。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充分体现收入分配理论发展的新要求。第二,与改革的实践发展不相适应。第三,工资制度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五、第五次工资制度改革(06年至今)

第四部分:现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关于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

这次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涉及改革原则、基本内容和其他政策等方面。现着重对改革的基本内容作一介绍。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 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这次改革公务员职级工资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简化基本工资结构。将公务员现行基本工资结构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四项构成简化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两项构成。职务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工作职位大小,一个职务对应一个工资标准,为体现岗位职责的差别,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对应应不同的职务工资标准。级别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资历、职务和工作实绩,每一级别设若干个工资档次,公务员根据所任职务、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二是增设级别和调整职务级别对应关系。将公务员的级别数由现行15个增加到27个,各职务对应的级别数相应增加,科员、办事员从现在对应的6个级别增加到对应9个级别,副科级从现在对应5个级别增加到对应8个级别,给低职务公务员提供了充分的级别晋升空间。适当加大不同职务对应级别的交叉幅度,使低职务公务员能晋升到较高的级别。三是合理设计工资标准。既保证低职务人员适当的工资标准,又适当加大不同职务、级别的工资差距,形成合理的工资关系。四是完善正常增资办法。结合公务员基本工资结构的调整,相应调整公务员正常晋升工资的办法。公务员晋升了职务,相应提高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累计两年和五年考核合格,可以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和级别工资等级。按照公务员法规规定,将建立工资调查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工资调整的制度化、规范化。今后,国家将根据工资调查比较的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财政状况、物价水平等情况,适时调整基本工资标准。五是实行级别与工资等待遇挂钩。总的考虑是,既要缓解因职数限制而存在的晋升职务难题的问题,又要坚持条件,解决的面要适度。关于级别与工资等待遇挂钩问题的具体实施意见,由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另行下发。六是对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实行工资政策倾斜。县乡党政主要领导任职每满5年高定一级,既适当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工资待遇,又使其能更早享受级别与工资等待遇挂钩的政策,鼓励他们安心基层工作。具体实施意见由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另行下发。

为了实现从现行工资制度到新工资制度的平稳过渡,在深入研究、反复测算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改革方案的实施办法。考虑到调整了基本工资结构,工资运行机制相应发生了变化,为了进一步理顺各类人员的工资关系,这次套改方法是,职务工资按公务员现任职务进入新工资标准;级别工资按照现任职务、任职年限和套改年限规定,进入新的级别和档次。

在改革公务员职级工资制的同时,相应完善机关工人工资制度。技术工人现在实行岗位技术等级工资制,基本工资由现行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岗位工资、奖金三项构成。由于奖金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这次适当调整机关工人的基本工资结构,取消奖金,简化为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和岗位工资两项构成。技术等级(职务)工资根据技术水平高低确定,一个技术等级(职务)对应一个工资标准。岗位工资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工作质量确定,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三个技术等级和技师、高级技师两个技术职务设置,分别设若干工资档次。普通工人基本工资由现行岗位工资、奖金两项构成简化为岗位工资一项构成。同时,相应制定了机关工人从现行工资制度过渡到新工资制度的套改办法。

(二)完善津贴补贴制度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津贴现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地区性的,另一类是岗位性的。完善地区津贴制度,包括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这是调控地区工资差距的重要措施。

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主要反映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是扶持艰苦边远地区提高工资水平的主要措施。这项制度自2001年开始实施,目前共有15个省区市的719个县市区列入实施范围,实施情况总的比较稳定,但也存在范围、类别划分不尽合理等问题。这次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主要有四个方面措施: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施范围和类别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委托科研机构进行课题研究,选取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共7个指标,同时考虑国家安全等政策性因素,评价一个地区的艰苦边远程度,作为确定范围和类别的基本依据。二是适当扩大实施范围,增加类别。在现有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200多个县市区,将符合条件的地区纳入实施范围;将类别由现行4类调整为6类,合理体现不同地区艰苦边远程度的差别。三是适当提高津贴标准。扶持艰苦边远地区提高工资水平,缓解不同地区之间差距过大的矛盾。四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等情况的变化,定期对实施范围和类别进行评估调整,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及调控地区工资差距的需要,适时调整津贴标准,逐步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

地区附加津贴主要反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消费水平的差异,国家对地区附加津贴实行分级管理,对各地的地区附加津贴水平进行调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项制度目前尚未实施。考虑到建立地区附加津贴制度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研究和理顺多种利益关系与因素,为稳妥起见,先在清理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对津贴补贴进行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经验,再提出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的具体意见。岗位津贴是国家对在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给予的倾斜政策。国家对岗位津贴实行统一管理,除国务院和国务院授权的人事部、财政部外,任何地区、部门和单位不得自行建立岗位津贴项目或调整岗位津贴实施范围和标准。

(三)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在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同时,针对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岗位因素体现不足、与机关挂得紧、收入分配政策不完善、调控机制不健全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适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宏观上注重公平,微观上体现激励,关系合理、秩序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使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相关系。岗位绩效工资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

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是基本工资的主体部分。与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相适应,根据各类岗位的特点,在现行各职务序列基础上,分别对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设置不同的岗位等级,对同一层级专业技术岗位进行适当细分,以体现不同岗位等级之间的差别,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为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根据本人岗位执行相应的工资,做到“对号入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暂行规定和实施办法,并拟定了分行业实施的指导意见,配合这次改革先后印发。

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实行“一级一薪,定期升级”。根据实际运行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对不同岗位规定不同的起点薪级,每年考核合格,可升一个薪级工资。基本工资中增设体现资历因素的部分,是近年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普遍要求。设置薪级工资,有利于工作人员经考核随工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工资,鼓励大家做好本职工作。

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主要体现工作人员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在基本工资外设置绩效工资,有利于进一步加大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的力度,增强工资的激励功能。国家对绩效工资进行总量调控,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享有分配自主权,使绩效工资与工作人员表现、业绩相联系,合理拉开差距,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将绩效工资总量与单位完成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及考核情况相联系,促进事业单位不断提高公益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避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取消现行年终一次性奖金,将一个月基本工资的额度以及地区附加津贴(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建立前暂按规范后的津贴补贴)纳入绩效工资。

二是实行新的工资分类管理办法。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单位类型不同实行工资分类管理,但要与改革后公务员工资水平基本匹配。各类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事业单位的分类由中编办提出办法后,先进行试点,再逐步推行。目前,暂按现行的工资管理分类办法办理。

三是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适应聘用制改革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在运行机制上与机关彻底脱钩。根据考核结果,将两年晋升一档工资改为每年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建立基本工资标准和津贴补贴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水平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四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和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是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体现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进一步完善各项激励措施,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充分调动高层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收入分配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既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加强引导和调控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此项工作情况比较复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选择一些单位先进行试点,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拟定具体办法。

五是健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改革现行高度集中的工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地方和部门的管理权限,分极管理,分级调控,充分发挥地方和部门的作用。完善收入分配调控政策,加强工资收入支付管理,将事业单位发给职工的收入纳入调控范围,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

第五篇: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浅析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麟游县卫生局

我县位于宝鸡市东北部,属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有乡镇以上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所有卫生专业人员人。

×年以来,我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贯彻落实国家组织、人事、卫生三部委

和省、市组织、人事、卫生三部门《关于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精神,紧紧抓住制定方案、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协调指导、深化提高等关键环节,坚持以人为本,谋求发展,大胆实践,锐意创新,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关键环节,在全员聘用制、分配制度等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截止目前,县级所医疗单位基本按计划完成了人员聘任等改革任务,并逐步向乡镇卫生院延伸。使县级医疗单位逐步建立起了富有竞争与活力的人事管理和分配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全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活力,提高了各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基本做法:

推行全员聘用制,建立竞争用人机制。我县在专业技术人员聘约化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坚持按需设岗:一是合理设置机构,定岗定编。按岗定编,确定了所医疗单位的内设机构,岗位设置,拟定了“三定”方案,重点压缩行政后勤科室,合理设置机构。二是逐级聘任,竞争上岗。按照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各单位根据科室和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数量,公布岗位和任职条件,先由应聘者自愿报名,经资格审查、考试考核、演讲答辨、民主测评等环节后,由院长聘任中层干部,随后由科室负责人根据岗位设置选聘本科室工作人员,并签订聘用合同。目前,县级所医疗单位名干部职工通过竞聘已上岗。三是畅通“出口”,妥善分流人员。我们将在竞聘中的未聘、落聘人员分流安置作为聘后管理的重点,采取清退临时工、进修学习、提前离岗等办法进行分流安置。共提前离岗人,顶替临时工作岗位的人,进修学习人。

积极探索,不断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我县结合实际,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行绩效工资制,即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和效益工资两部分,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将档案工资的作为基础工资固定发放,其余作为效益工资,由院科两级按照调节系数和绩效考核结果分配,并逐步扩大了效益工资比重,拉开了分配档次,形成了重实绩、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使同类人员的报酬拉开了差距。目前,个单位职工中月收入最高的超过档案工资元,最低的仅拿出勤工资部分多元,拉开了分配的档次,调动了职工学技术、比业务、比贡献的积极性。

二、初步成效:

优化了内部结构,实现了精干高效。通过改革,压缩了单位内部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加强了一线业务科室,使内部机构更趋合理,实现了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两所医院共精减压缩科室个,较前减少了。

优化了专业人员队伍,调动了全员积极性。通过实行聘用制和绩效制,使人员管理打破了干部工人身份限制、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和论资排辈的用人机制,形成了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动态管理机制,体现了高贡献、高技术、高风险、高工作量与高工资的一致性,体现了知识、技术、管理、贡献的价值,增强了岗位竞争机制,为每个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展示自身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更有利于卫生事业单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县医院今年首次引进了名医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激烈的岗位竞争机制,激发了广大卫生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深造,提高自身业务技能的积极性,县医院、中医院每年都有名中青年骨干自愿申请离职,功读研究生。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各医疗单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各单位综合服务能力水平明显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全县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县医院××年门诊病人人次,住院患者人次,床位使用率达,业务收入较上年增加了;县中医医院年门诊量达万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

三、几点思考

改革出动力改革出效益。经过两年改革,两所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医院投资万元建成了全县唯一的传染病区并投入了使用,去年又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称号,今年又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县中医医院投资万元建成了平方米的住院楼,相继添置了意大利进口的彩超、全自动血球技术仪、救护车、煎药机等价值多万元的医疗设备。院容院貌显著改观,医疗设备不断完善更新,业务量和职工工资大幅度增长,服务患者满意率达到以上,全县上下形成了“比技术、学理论、赶骨干、帮低年资、超负荷运转”的热潮。虽然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卫生改革的社会大环境不协调,除部分企业外,其它事业单位的改革尚未启动,卫生部门实行改革阻力较大。

二是客观政策不配套,改革缺乏必

要的政策支持,改革成果难以巩固。人事聘用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目前我县人才市场档案代管机制尚未形成,新进人员档案管理无法交接。加之社会保障机制没有形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无法落实到位,给广大职工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骨干流失时有发生。

三是大量离退人员给医院背上了沉

重的包袱。医疗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数量较大,其工资、医疗费等全部由医院承担,国家不给任何补贴和预算,离退人员已成为医院十分沉重的负担。加之人才交流机制不活,改革中的富余人员和落聘人员安置不能交给社会,只能单位自行消化,实行离岗或改做其他工作,实际上是还在变相供养。

下载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经验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经验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经验材料

    **市地处东南沿海,现辖5个城区、6个县、2个县级市和1个经济开发区,常住人口656万人。自2001年1月1日正式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全市以强化基础管理和稳步扩面为重点,医保改......

    分配制度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1.收入分配公平的判断依据应当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经济领域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缩小收入差距、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是一项......

    分配制度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 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可以概括为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的互动过程,财富如何被创造与分配,是社会进步水平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国民收入作为财富“流量”的概念,如......

    某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验材料

    某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验材料2001年以来,××县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块实施、逐步到位”的总体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5......

    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

    人事局关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汇报

    人事局关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汇报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项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传统的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已经明显不适应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影......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关问题解答[大全五篇]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关问题解答 1、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 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分配制度改革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增强内部活力和激发内部潜力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我县教育、卫生、广播、水电、交通等部门结合本单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