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会改革政府
改革政府
总评:该书的主要思路是:用“企业家精神”客服官僚主义。(这个从全书的案例解析中可以看出来,基本上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因为官僚主义主义制度的破产,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作者在批判美国官僚主义弊端的同时,根据美国一些州和地方政府的实践创新,提出“企业化政府”的理论。这一思想,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理论,同时也在世界各国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中发挥重要会主要的导向作用。这从克林顿对本书的评价中,可见这本书对美国政府改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作者在本书中,十分推崇在政府中用“企业家”式的人物,提倡发扬“企业家”精神,把企业管理的精髓移植到政府的中以彻底清算传统官僚体制的旧模式去重新塑造政府形象,改革政府。对此,作者提出了十条原则,这也是改革政府理论的主要思想。这些模式在重新审视当代政府角色,正确认识政府职能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
企业化政府理论认为即政府应该集中精力做好决策工作,把具体的服务性工作承包给私营企业和非盈利性机构去做。我觉得这对于我国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但是,认为向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是划桨,政府不需要去做也不应去做。这似乎有些绝对。关系国家切身利益,若让私人企业或非盈利性组织去做则难于负担。所以,在政府只负责决策的前提下,推向企业的服务性工作职能是有选择的,对于某些服务性工作如国家安全等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在我国,政府是既掌舵又划桨,只是航向把握正确与否,也是由政府说了算的。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为人民提供良好、全面的公共服务,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改革的目标,但是现在看来很多方面是政府没办法顾及和做好的。例如很多公益组织去做爱心慈善活动,但是仅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起到很大作用的。如果政府能起到良好的掌舵作用,同时自己也能身体力行的去做这些事情,效果可能会更好。
问题:治理理论和企业型政府理论的关系式什么?网络治理与企业化管理的联系?p202、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这种理念和方式也是可以借鉴的,但是要取其精华。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机制。将市场机制引入政府管理和改革中,通过市场力量变革,可以促进公共服务提供者之间进行竞争,提高效率,促进公共服务的垄断组织(在我国,就是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吧)对顾客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能够促进革新等等,可以提供更高的水平和质量的公共服务,确实比某些垄断组织提供的好。而且这个理念我国政府最近几年也是在发
展应用的。比如项目招标。近期铁道部放开民间资本投资铁路,铁路工程将全部在地方招投标,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的现状就是政府和事业单位仍然垄断大部分的公共服务,人民是没有太多的选择权的。这并不是说我国的这种情况不好,要根据具体国情分析。我们知道第一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会失灵,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且,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很多领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向私有化方向迈进。
而且,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明确政府的职能边界问题。只有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才应该发挥其宏观调控功能,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运行。本书中有强调公共部门要和私营企业竞争,我觉得这是不太可行的。这就直接模糊了政府的职能范围和边界。尤其在我国更是不可能。政府应该扮演的应该是引导、监督和调控的职能,如果政府都参与竞争,那和企业有什么区别?
3、是有使命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
以任务为导向,并且建立使命感政府相应的预算和人事制度、文化和责任制。但是作者在本书中没有提到具体实施细则,仅从个别成功的案例得出经验,其适用性有待检验。另外,我认为这个模式,实行起来比较难,尤其在中国。并且现在提倡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目标似乎是相冲突的。在我国发展建设不健全的条件下,本来部分政府和官员已经不依法行政,法律制定也存在空白,如果再按照企业化政府的理论,那恐怕更要乱了。至于说有使命感的政府,我国政府的使命和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理论上是这么说,恐怕没有多少地方的官员会把这个宗旨放在从政信念的首位吧!不敢否认的是供选择的理论中关于经济人的人性的假设还是很有说服力。
问题:有使命感的组织和有使命感的政府是说的同一个组织机构吗?我从书上看到的例子好像是,政府建立有使命感的第三机构来实现政府的使命吧!并不是政府本身。并且作者在这本书中,没有提到政府的使命到底是什么,作者在本书中自始至终也回避了政府的职能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我想,避而不谈政府的职能,一个前提都没有说清楚,总觉得缺少些东西啊
4、是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
这里面我比较推荐全面质量管理和按效果预算。这能使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更加透明化,也
能使财政资金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结果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对于这个观点对于我国政府解决我们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的质量。但是,在我国目前行政改革的发展阶段,按效果投入拨款,由于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问题,实行起来会有阻碍。并且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在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实际情况也不同,如果因为某些地方政府没有做好工作就不予投入拨款,这显然也是不公平的。目前我国的财政投入体制已经存在不公平性。
5、是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
有一句话:民主政府是为他们的公民服务而存在的。这是我们所认同的,作者认为应该把政府放在驾驶座上,就是顾客需要什么,政府就提供什么的意思。(我自己的理解),这才是体现人民是主人的理念。我认为政府提出的这个理念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很有启发意义。作者把公民比作顾客,虽然从宪法和法律意义上说,是降低了公民的人格,但是我觉得这只是在行政方式和服务理念上的变化,公明身份的本质和公民的权利并没与受到侵蚀。而且在我国这种以人的意志为主的官僚主义国家中,官僚政治的氛围和行政理念和人民的思想和心理还是很严重,满足顾客的需求理念的提出,我觉得是一剂思想的良药。其中,聆听顾客的呼声有很多方法和值得借鉴和效仿。
6、是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
书中提到:政府要有收益而不收费,即政府不应仅仅靠预算度日,而应具备一种“投资”观点,学会用各种形式集资,赚钱,为回报而投资,变管理者为企业家,变花钱政府为赚钱政府。这显然与政府的职责和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政府的追求的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利益,如果政府像企业一样为回报而投资,将集资,赚钱作为主要目标之一,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会使政府产生及其存在的合法性受到怀疑,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不过提倡不浪费还是很值得借鉴的,在我国政府部门的浪费部门太大了。
问题:各地政府进行风险投资,创建私营金融公司,我不禁要问:这还是政府吗?政府到底扮演的是何种角色?这与政府本身的职能是否相背离?最近我从网上看到一篇报道,是说重庆公安局也要上市了吗?评论还是持批评的态度的。我到不以为然。我认为政府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取得的收益,同时能把取得收益用之于民,也是可以的。只是目前在我国不可能实现。
7、是由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
这个原则使我产生共鸣。之前在案例课上,我国很多案例都是因为没有做好预防工作才产生问题的。直到出现的问题严重化了,才去想办法解决。这种轻预防的观念尤其需要转变。本书中提出建立有预见性的政府,重视预防而不是治疗很有启发意义和实用性。本书中p164”使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钱治疗,;在做出决定之前,尽一切可能考虑到未来”。连接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源就是要处理好长远发展和短期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是,我国目前仍然是以衡量GDp做作为评价一个官员或者地方的主要指标,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长远利益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的观念是非常落后的,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GDp仍然是主流。
8、是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这与第二个原则授权与社区是相同的,与治理理论是相融合的。
本书认为政府应仿效企业领导者的作法,将集权式的管理权下放,将政府的层级节制模式变为参与协作模式,实行参与管理。权力下放的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权力因地制宜得到有效合理的应用,我国的行政改革也在实行权力下放,这是大势所趋的。但是书中在主张将集权式的管理权力下放的同时,忽略了对下放权力的控制这一问题,这会权力下放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本书中主要提到分权给雇员和协作组织,最后提及分散联邦政府的权力,由此可以看书作者十分注重企业精神在政府的应用,但从制度和国家层面的分权讨论的不是很多。
结合我国的实际,我认为,分权是趋势,但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很好的实践。首先,政府不愿意权力下放,能不放就不放,二是使政府愿意下放权力,承接权力的人也未必有能力、有资源去利用和发挥其作用。我国公民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公民和第三部门自制能力和参与能力都不足,加上历史传统的问题,这使分权在我国实践起来有难度的。
另外,分权并不一定都会带来好的工作效果,可能会加重社会的腐败和不公,而且也会使集体化的决策更困难等等。而且在本书中对雇员和参与协作组织授权,作者没有提及有关的激励约束机制,怎样保证权利得到正当和有效的使用等问题。
问题:关于企业家精神,仇和这个是是否可以说是一名政府机构中的企业家?就目前了解的看,他身上具备很多企业家的精神。
问题:对于中国的行政模式的途径选择,那次请教老师,老师说过中国式以人的意志为主的官僚主义模式,这和西方的科层制官僚主义是不同的,加上我也看了一篇文章,这位学者认为企业化政府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是有限的,现代官僚制才是我国现阶段的理性选择,要借鉴企业化政府的理论,完善现代官僚制,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可取的。我也总感觉我国的行政改革和发展好像中间差了一个阶段,企业化政府似乎是跨越了那个阶段来到中国的。呵呵!不知道老师的观点是什么,想请教一下。
本书是切实结合实证分析和美国的情况,是完全为美国政府写的,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它的思想也受到很多学者和实践者的批评。相信企业型政府理论还会不断的被实践所检验。
例如查尔斯.古德塞尔提出的十条针锋相对的原则:(1)政府应该由人民通过选出的代表来控制,而不是企业家(2)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满足企业家的自我(3)政府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活动,而非依据目标或任务二活动(4)政府应该与私营企业的主要股东合作而非任何一种合伙人合作(5)政府既要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又应该具有公共责任心(6)政府活动的社会效果固然重要,但必须尊重政府雇员(7)政府采用私人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以不违反机会平等和公众监督原则为前提(8)建华繁文缛节是对的,但是不能破坏基本规范和法定程序
(9)减轻财政负担的设想是可行的,但是不能无视必要的行政开支(10)处理公共问题应具有创造性,但不能让少数人中饱私囊。
登哈特夫妇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的基本理论内涵:(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2)追求公共利益;(3)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4)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5)承认责任并不简单;(6)服务,而不是掌舵;(7)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纵观全书,在本书的前九条原则中,都贯穿了以市场为导向这个价值,掌舵、授权、竞争、结果导向、顾客导向、预见性、分权等其实都是借用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式该改造政府的,追根究底还是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的。西方国家运用这种思想进行行政改革,效果良好,成效显著,因为我们现在和他们时代与国际背景相同,信息社会对政府管理提出的高要求压力的也
相同。政府也面临着部分类似甚至更严重的困境,急需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但是本书是切实结合实证分析和美国的情况,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和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等与我国区别很大,所以尽管很值得我们学习,在我们思考问题时也应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中国的现状出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二篇:改革政府--读书笔记范文
《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
------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戴维〃奥斯本(David Osborne),被誉为“政府再造大师”,《民主的实验室》一书的作者,经常为《华盛顿邮报》、《治理》和其他刊物撰稿。他极力主张高效率的政府,长期担任共和党和民主党主要政府领导人和候选人的顾问。
特德•盖布勒(Ted Gaebler),国际著名的政府改革的理论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将“政府需要改革”这一理念传输给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许多外国政府,并帮助他们尽可能地解决政府所存在的问题。在过去的5年间,他担任了许多外国政府的顾问,并任职于美国联邦政府的10多家不同的部门和机构,特德•盖布勒曾任下列城市的市行政官:加州的圣拉斐尔市和维塞利亚市;俄亥俄州的万达利亚市;马里兰州的哥伦比亚市。他还是著名的公共部门管理咨询公司——盖布勒集团的总裁,和改革政府网络公司的合伙人以及美国公共管理研究机构的成员。本书简介:
《改革政府》一书详细地描述了我们当时代的最具革命性的观点——改革的时代已经来临。本书的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了美国的官僚主义弊端,同时提出了革命性的观念和措施来改革其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政府不应当成为一个庞大的无效率的机构这一点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而且,政府完全可以摆脱传统思维,通过挖掘企业家精神和自由市场的力量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例子,说明只要政府官员有事业心和创新精神,是可以严格按照预算来投入公共服务和设施,为广大公众服务,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的。无论是在学校、贫民窟,还是在环境卫生治理等等方面都大有可为,而且削减税收、提高服务机构效率也是可为可行的。阅读内容概括及总结感想:
《改革政府》一书总的来说在其理论基础之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而书中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十项改革原则,由于它们所构成的是一整个理论体系,彼此之间又有相互的内在联系,所以,为了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我理解进行总结概括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改革政府》一书针对美国当时背景下的无论是公营部门还是私营公司十分严重的官僚主义现象,并为此总结开出了十种“药方”,而作者提出的核心思想就是用“企业家精神”来克服官僚主义,对于《改革政府》一书,我将读书重点放在了对这十个改革原则的总结理解上,这十种“药方”具体是:(1)掌舵而不是划桨(2)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3)注重引入竞争机制(4)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5)重产出而非投入(6)具备“顾客意识”(7)重预防而是不治疗(8)有收益而不浪费(9)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10)重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依靠行政指令控制;以上十个方面是书中关于企业家政府理论中改革政府的原则。
将阅读过程中理解的十项改革政府原则进行理解概括:
(1)掌舵而不是划桨,针对这一条原则,政府应该集中精力做好决策工作,而把具体的服务性工作承包给私营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去做。这样,政府可以用政策吸引竞争者,保持最大的灵活性来应付变化着的环境。出色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个能够治理和实行治理的政府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治理的政府。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核心,在处理繁多的公共事务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做好决策上,而不是将重点聚焦在如何去实施执行决策。公共部门应该是掌握处理公共事务的方向上,将目光放得长远,而不是只会低头看脚下。
(2)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善于授权,鼓励公众参与。忽视民众的能力,只能是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市民对政府产生依赖。而政府需要做的是制定政策,鼓励自治,提供咨询,合理配置等等。联系上一个原则,一个治理的政府,需要一种能够积极调动以及调整社会资源的能力,公共部门由于存在信息掌握的不够全面,所以不可能也不能事无巨细的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全权由自己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那么不仅容易造成垄断,而且会无限膨胀政府官僚机构,寻租情况将会更加严重,导致严重且不可挽回的政府失灵。政府宏观上对公共事务的全局性掌握,能够使公共资源发挥更大更充分的作用。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我认为比政府关起门来搞管理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3)注重竞争机制,众所周知,垄断会导致效率的低下,而竞争是提高效率最直接的办法。但是,必须引入规范的竞争,否则同样会导致垄断和其他不公平。竞争机制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在使许多政府组织陷于瘫痪的官僚主义死结的方面,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部分。有效而适当的竞争能够促进机制的完善,促使其发挥更完善的作用。公共部门由于其公共性,重公共利益性,缺乏有效竞争是导致官僚机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并不是单纯只谈竞争,而是要注意有效的竞争才能发挥作用。
(4)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重复的规章制定,不仅没有达到防止错误的发生反而使得政府的活动变得缓慢,难以灵活应变。政府应当简单的界定它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根据其制定必要的规章和预算,然后放手让雇员去做,充分放权,达到内部驱动力(—任务驱动的政府)的效果,授予自主权利。通过先对于目标的确定以及制定必要的规章和预算,从总体上管理目标实现的方向问题,而不是将自身置于繁复的过程中,这样容易迷失方向,从而失去公共部门应该具有的职能的体现。
(5)重产出而非投入,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即依据产出测评与绩效目标来衡量各部门的业绩,并与工作报酬联系起来,政府把焦点放在后果控制上而不是投入上,遏制部分政府官员扩大预算与人员编制、扩张权力与利益等冲动。这样一来有效的控制官僚机构的盲目扩张,根据各公共部门的表现来给予评估和资助,在对政府某些行为结果的测量的手段措施正确的情况下,能够起到激励各公共部门提高自身绩效来获得更多的发展的资金以及动力。排除做的不好依旧能获得大量预算的不良体制的运行。根据产出的评估,能够促进公共部门资源的合理配置。产出好且多获得的预算就多,不然反之。
(6)具备“顾客意识”,奥斯本这里所谓的“顾客”就是指政府公共组织的的服务对象—公民。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即政府把公共服务对象重新界定为“顾客”,让顾客们来选择公共服务。根据目前公共部门的发展而言,需要重视民主能动性所能发挥的作用,应当充分尊重民主意见,政府的公共权力来源于民众,政府只是起到代理行使公共权力,既然如此,作为代理的公共部门必然要尊重公权力拥有者的意见。
(7)有收益而不浪费,企业家政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一种“投资”观点,要变管理者为企业家,变花钱政府为赚钱政府。政府重视以物质奖励来调动部门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管理人员都转变成为企业家。与此同时做节约型政府,高效发挥自身作用。以低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运作。(8)重预防而不是治疗,政府应该有预见能力,即政府要有预防意识、预防对策,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问题累积到不可收拾以后才来解决。它们制定战略规划,建立预算制度,尽其所能地考虑未来的发展问题。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往往对于公共问题的“治疗”要比预防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都要多,而企业型政府一长远的目光来看待发展,提前预见可能的发生,从而未雨绸缪。这样公共部门在面临紧急问题时能够有时间以理性的方式的解决,避免慌乱决策造成的损失。
(9)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政府下放权力,积极采用参与式管理,赋予一线工作人员以较大的自主权,造就能够快速多变的工作环境,同时建立新的报告、监督和责任机制,既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又大大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结合当前发展,一再强调参与机制,一方面能够减少政府决策层的压力,另一方面发挥前沿信息的能动性,重视基层信息。
(10)重市场机制调节而不是仅靠行政指令控制,通过市场力量来进行变革,即政府工作运行主要依赖市场机制而不是官僚政治机制,政府运用一系列促进市场运行的措施来规范市场,调动各社会组织与个人的积极性。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力量来进行变革。组织市场来完成公共事业的目标,这是政府完成其目标的一种强有力的和经济的方法。政府的行政指令也会失灵,重视发挥小政府而大社会的作用,能够给有效避免政府失灵以及市场失灵带来的危害。政府所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是规范,是指导而不是全权代替市场机制,政府是不可能做到的。
通过阅读,并且总结概括政府改革的十项原则,亦即企业家政府的十大特征,从以上原则中看到作者将政府看作一个企业,从经营的角度认识政府的精神。与此同时,政府也并不能完全像企业一样来经营,作者也做了一些阐述。但是,企业家的很多精神对政府管理都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所以本书的重点是政府如何运作,而不是政府应做什么。尽管西方国家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与我国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但我国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西方政府所面临的矛盾。因此,我们所能切实做到的是从他们的经验中借鉴有益的东西。同时,作者并没有将企业家政府理论视为完美无缺的终极真理,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可以帮助我们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政府、以及政府改革。
对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效率是一再强调的问题,由于公共部门本身不具有除公共收入(税收)之外的经营收入,所以,对于有限的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是体现公共部门作用的重要方面。正如作者对于竞争机制的重视,从我个人观点出发,我赞同作者对于竞争机制的可以有效改善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的质量。在公共部门中使用竞争机制同样也要注意规范竞争的重要性,垄断与竞争长期以来都是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中必须要平衡好的两个方面,由于垄断与竞争是两个相对的状态,从我的认知范畴出发,我认为不能单一的向某一方面极端靠拢,而是应该找到一个均衡状态来使垄断和竞争彼此联系以及制约着发展。规范竞争在公共部门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使垄断与竞争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够同时发挥作用。公共部门一方面需要活力而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最基本的公共性,不当竞争必然导致公共性的缺失,那么就违背了公共部门本身的原则宗旨,所以竞争的度的掌握是需要全面考虑与权衡的。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部门同样面临着改善效率的问题,一个强有力的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所需要的是活力,效率以及灵活的运作模式,而企业型政府的模式又为具体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构建与发挥内部的经济化或内部的市场化作用来保障体系运行,行使公共使命。企业精神就是针对改善“官僚主义”这个长期影响公共部门健康发展的旧体制的一剂良药。作者指出了政府更多的是要避免以前的官僚政治、官僚机制,更好的为民众服务。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写这本书的背景,是切实结合美国政府所存在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我们阅读并且借鉴某些思想的时候结合自身问题进行分析,才是理论发挥作用最有效的方式。就现实状况而言,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组织,需要持有为“顾客”服务的理念,才能被接受,在保证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同时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激发公共部门的生机活力也是十分迫切的要求。
第三篇:改革政府读后感
曾于前年经老师介绍读过一遍由美国行政学者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撰写的《改革政府》,感受颇深。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读者的对象是那些知道政府出了毛病,又不明白是什么毛病的人;是那些粗略的看到改进方法,有没有把握怎么样吧改进方法付诸实施的人”,也许我就是那种人。它不像其他书目讲述一些抽象而又深奥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而是以举例子来告诉我们政府应该这样改革。今天我又将此书看了一遍,自是比上次理解得更深刻。
一百多年前,官僚主义制度曾经凭借它超过其他任何组织形式的纯技术上的优越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我们对政府的要求也逐渐地提高,然而官僚主义制度的弊病却层出不穷:部门重叠、结构臃肿、行动迟缓、效率低下、刻板而且无人情味,显然,它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了。政府丑闻、财政赤字、政府债务无不宣告了官僚主义制度的破产。当前我们的政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作者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共提出了十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但纵观全书的主要思想,应该是用企业家精神来克服官僚主义。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行政学者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深入考察美国政府改革实践,写出了著名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倡导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让政府利用私营企业中好的管理方法来提高政府效率。其中提出这样的主张:“不争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不强求政府做什么而着眼于政府怎么做,不纠缠征税多少花钱多少而讲究适当征税花钱得体,不辩论政府办事的动机而着重政府办事的后果。”他们不仅描绘出一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的蓝图,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造政府的方法。
一、主要内容: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改革政府》一书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包含的内容概括为十个方面: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即政府不是提供公共服务(划桨),而应是向各类非政府组织提供催化剂,引导社会前进,政府要积极扶持能发挥掌舵作用的新组织,向它们提供政策,援助资金,进行业绩评估。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即政府把公共管理控制权从官僚机构转移到社区,给广大社区公民授权,培养他们的自治意识与自治能力,使社区从依赖政府救助与庇护的问题成堆的“弱者”,转变成掌握自己命运的、强有力的“强者”,让社区的治安、卫生、住房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公共服务中去,即政府主动打破垄断,促进公共服务提供者展开竞争,视竞争为提高效率、振兴政府的重要手段,政府通过项目招标、合同承包等方式进行调控,促进公共服务的公正与高效。
4.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即政府行为的动力不是来自规章条文,而是来自政府的目标与使命。政府承担彻底清除各种过时规章的重任,通过控制预算总额,激活人事管理,使政府“由规则驱动型组织转变为任务驱动型组织”。
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即依据产出测评与绩效目标来衡量各部门的业绩,并与工作报酬联系起来,政府把焦点放在后果控制上而不是投入上,遏制部分政府官员扩大预算与人员编制、扩张权力与利益等冲突。
6.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即政府把公共服务对象重新界定为“顾客”,让顾客们来选择公共服务。政府经常调查顾客的需求,倾听顾客的意见,并及时做出灵敏反应,改善服务质量,建立一个真正方便公众的公众驱使型政府,而不是与之相反,仅仅方便机构运作的机构驱使型政府。
7.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即政府不仅要花钱在公共服务上,还要有利润动机、投资观念,运用合法渠道去挣钱。政府重视以物质奖励来调动部门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管理人员都转变成为企业家。
8.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即政府要有预防意识、预防对策,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问题成堆以后才来解决。它们制定战略规划,建立预算制度,尽其所能地考虑未来的发展问题。
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即政府下放权力,积极采用参与式管理,赋予一线工作人员以较大的自主权,造就能够快速多变的工作环境,同时建立新的报告、监督和责任机制,既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又大大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来进行变革,即政府工作运行主要依赖市场机制而不是官僚政治机制,政府既不是置身于市场之外任由市场自由运行,也不是用行政计划替代市场运行,而是运用一系列促进市场运行的措施来规范市场,调动各社会组织与个人的积极性。
二、探讨的问题 1.善治
政府治理指的是我们共同解决自己的问题和满足我们设施需要的实施过程。治理又称善治,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与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进一步法制化的进程。善治的五个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性。
2.私有化是答案之一,不是唯一答案
讨论政府的作用,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出发点。具体的各项服务可以承包或转移给私营部门,但是治理则不能这样做。我们可以把个别的掌舵性职能加以私有化,但是不能把治理的全过程都私有化。政府移交的是服务项目的提供,而不是服务责任的移交。
3.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
为达到一种公共目标而规范市场与让“自由市场”去解决一切的主张是恰好相反的——它是一种市场干预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自由市场这回事,如果我们所说的自由市场是指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的话。所谓合法的市场都是由政府制定的规章条文加以规范的。不受政府管理的市场只有黑市——恰恰是因为黑市是在政府权威之外运行的,所以黑市是由暴力操纵也是由暴力破坏的。规范市场同建立行政管理的官僚机构提供服务事业也是恰好相反的,它是第三种方式,既不同于自由派主张的行政管理计划,也不同于保守派所要求的政府置身于市场之外的做法。这是一种运用政府力量来影响私人做出决定以达到目标的方法,是一种典型的企业化治理方法,没有管理主义统治的有活力的政府。
4.“企业化政府”与“政府企业化”
企业化政府”与“政府企业化”这两个短语极易混淆,以至于在一些文献中被误认为是同义词而不加区别地相互混用。实际上,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企业化政府理论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又称为重塑政府,指对政府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技术来代替僵化的官僚体制,其目的是提高政府的效率与效用,达到公共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化政府”并不是“政府企业化”过程的必然结果,它们各有各的作用范围与作用方式,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地方政府企业化过程中为了不断提升竞争能力,也在不断地改善自身的行政效率。企业化政府与政府企业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政府本身管理模式的变革,而后者则是政府行为指向的变革。从语义上解释,“企业化政府”是一个名词,表示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状态;而“政府企业化”是一个动词,表示政府行为倾向的改革。
三、影响及意义研究
透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具有如下特征: 1.与行政环境变化相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新的时代,行政系统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以谋求与新环境的动态平衡。美国的原有行政系统是在工业化时代发展起来的官僚政治体制,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机构庞大、规章繁冗、浪费严重、效率低下,越来越让美国公众失去信心,各级政府于是被迫开始政府运行新模式的探索。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正好与信息社会的要求相适应,是时代变革的必然产物。
2.着重于政府如何运作: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化解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危机,因而它关注的主题不是政府应该做什么,政府应该为谁服务,而是政府如何运作。用市场竞争驱动型的合同管理替代传统的官僚制管理,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运行的总体模式,合同承包、业绩评估、后果收费、战略规划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运行的具体方法,与之相对应,公务人员的官僚行为也转化成为企业家行为。
3.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认为公私部门管理有相融合的一面,将私营企业的有效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门,如打破政府垄断,通过公开竞标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与目标管理、成本—效益分析、物质激励等等,对那些商业性公共服务,则完全采取私营化、企业化的方法去经营管理,这使政府效率大大提高,为政府管理注入了许多新内容。
4.重新探索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的实质仍是如何最妥善地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它对传统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界定,认为政府不应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而应是讲究质量、追求效率的“企业型”组织,政府公务人员应是有责任心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既是提供政府收入的“纳税人”,也是享受政府以公共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工作应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务。
四、总结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一方面是美国特定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的一般规律。西方国家运用这种思想进行行政改革,效果良好,成效显著,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国际背景,同样使我们倍感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倍感信息社会对政府管理提出的高要求压力。因此我们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公共管理经验,合理吸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的精华,如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管理领域,在管理中注重结果而不是投入,放松规制,实行分权管理、公众参与式管理,发扬公务人员的探索与创新精神等,从而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效率与管理水平。
企业家政府理论在其风靡欧美之时也遭到了一些尖锐的批评有针对性的对理论提出了质疑。所以,我们应该用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企业家政府理论,在我们思考问题时也应该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中国的现状出发,根据中国的发展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决不能照抄照搬。
第四篇:《改革政府》读后感
《改革政府》读后感
20世纪90年代中,美国两位作者合力出版了Reinventing Government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极大的重视与轰动,并引领了当时美国政府的重大改革。
今天,在张岚老师的推荐下,我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这本名作。不求迅速大成,但求略解西方管理理念。
政府改革是当今世界共同的课题。在自诩政府民主有效的美国尚且寻求改革,管理尚且混乱落后的中国政府就更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和学习。目前中国而言,各级政府机构繁杂,权责不明。庞大而低效,强势却低能。政府部门已越来越成为人民攻击的对象而不是受其支持拥护。
读了《改革政府》这本书,我首先体会到的就是西方的学术研究的生动和严谨。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两位先生通过大量鲜活的事例和精确的数据生动描述了美国的官僚主义弊端,同时又提出了革命性的观念和措施来改革政府。说明只要政府官员有事业和创新精神,是可以严格按照预算来投入公共服务与设施,为广大公众服务,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的。无论是在学校、贫民窟,还是在环境卫生治理等等方面都大有可为,而且削减税收、提高服务机构效率也是可为可行的。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戴
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两位先生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包含的内容概括为10个方面: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 而不是“划桨”,即政府不是提供公共服务(划桨),而应是向各类非政府组织提供催化剂,引导社会前进,政府要积极扶持能发挥掌舵作用的新组织,向它们提供政策,援助资金,进行业绩评估。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即政府把公共管理控制权从官僚机构转移到社区,给广大社区公民授权,培养他们的自治意识与自治能力,使社区从依赖政府救助与庇护的问题成堆的“弱者”,转变成掌握自己命运的、强有力的“强者”,让社区的治安、卫生、住房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公共服务中去,即政府主动打破垄断,促进公共服务提供者展开竞争,视竞争为提高效率、振兴政府的重要手段,政府通过项目招标、合同承包等方式进行调控,促进公共服务的公正与高效。
4.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即政府行为的动力不是来自规章条文,而是来自政府的目标与使命。政府承担彻底清除各种过时规章的重任,通过控制预算总额,激活人事管理,使政府“由规则驱动型组织转变为任务驱动型组织”。
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即依据产出测评与绩效目标来衡量各部门的业绩,并与工作报酬联系起来,政府把焦点放在后果控制上而不是投入上,遏制部分政府官员扩大预算与人员编制、扩张权力与利益等冲动
关于6,7,8章节内容,给我以较大的感触,我将结合中国现实对之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其三章标题分别为:
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
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
一个合理睿智的政府,应当是有预见,懂收益,从民生出发满足群众需要。而不是出于官僚政治、各项指标的需要。就像是现在的中国,我们或许应该从民生出发,迫在眉睫的遏制以房价为代表的物价上涨问题。而不是拼命的,通过牺牲民生为代价进行所谓的“保8”。这些政治指标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根本毫无意义。百姓关心的只是我能得到怎样生活,我的生活质量又是如何。而当前中国的状况如何呢?房价泡沫,物价飞涨。有个笑话说的很有创意那就是在当今社会唯一不涨价的物品就是高考英语听力中的衬衫价格依旧是“九镑十五便士”,在物价普遍飞涨的今天人们普遍感受到生活的压力。而且,可以负责任的说。经过核查,在中国除了一些类似大米小麦的生活必需品外,包括通讯费,手机,电器,汽车甚至球鞋,电影票等等物价都是远高于国外的。而房价,在考虑收入水平之后更是高达美国的数十倍。即使不考
虑收入问题,美国一套一百平米的别墅也要远便宜于上海北京一套普通一百平米的公寓房。那为何中国的物价会如此之高呢? 根结还是出于政府。问题在于政府没有藏富于民,政府没有通过各种手段将钱交给企业交给百姓,而是控制在政府手里。当然这对国家而言是有好处的,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对人民,对民生而言,这是很有伤害的。以电影票为例,美国3亿人口拥有3万多家电影院,美国人人人都热衷于看电影也有能力去消化电影费用。而中国13亿人口却只有区区3000多加电影院,人们出于生活压力,并没有多少支出是可以支付在娱乐方面。除了热恋中的男女,人们普遍没有周末去影院的习惯。而制作电影是需要成本的,一部电影100个人看和1000个人看那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假设电影制作成本是1000元,那么1000个人每人一元钱就能收回成本,而100个人看的话则必须讲票价提至10才能保证不亏。就是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中国人越来越少去看电影,而票价又因此越来越贵。薄利多销在中国并不适用。
而政府现在推行的四万亿计划在本人看来也不是那么合时宜的。四万亿用在哪里?政府的报告告诉我们将投入于公路铁路的建设,尤其是西部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诚然,对于西部高速公路的建设可以消化掉市场超过2亿吨钢筋,10亿吨水泥的生产过剩也能解决掉大量劳动力,在很大程度缓解产能过剩。顺利解决保8任务。据数据显示,08年钢筋水泥拉动中国GDP为57%而09则直接飞升之71%可是请问,修完之后怎么办?你的公路
修完之后有车开么?现今的西部状况有那么多车能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么?建完之后还能消费掉那么多钢筋水泥么。空置的无用的高速公路是产能过剩,生产的无法继续消化的钢筋水泥更是产能过剩!那时的中国就将缺乏新的经济点,全面陷入产能过剩的时代。因此,现在政府需要做的不是一味依靠钢筋水泥拉动GDP去完成所谓的保8任务,而是要合理的市场分流引导企业正确转型找到新的生产热点经济热点去拉动经济藏富于民!这才是有收益有事业心的政府。着重预见而不是为了安一时而不顾未来。政府不应当成为一个庞大的元效率的机构,因此中国政府完全可以摆脱传统思维,利用当前经济大动荡的机会,通过挖掘企业家精神和自由市场的力量,促进企业转型,藏富于民,来实现真正的重大改革。
第五篇:改革政府读后感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改革政府读后感。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包含的内容概括为10个方面: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 而不是“划桨”,即政府不是提供公共服务(划桨),而应是向各类非政府组织提供催化剂,引导社会前进,政府要积极扶持能发挥掌舵作用的新组织,向它们提供政策,援助资金,进行业绩评估。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即政府把公共管理控制权从官僚机构转移到社区,给广大社区公民授权,培养他们的自治意识与自治能力,使社区从依赖政府救助与庇护的问题成堆的“弱者”,转变成掌握自己命运的、强有力的“强者”,让社区的治安、卫生、住房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公共服务中去,即政府主动打破垄断,促进公共服务提供者展开竞争,视竞争为提高效率、振兴政府的重要手段,政府通过项目招标、合同承包等方式进行调控,促进公共服务的公正与高效。
4.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即政府行为的动力不是来自规章条文,而是来自政府的目标与使命。政府承担彻底清除各种过时规章的重任,通过控制预算总额,激活人事管理,使政府“由规则驱动型组织转变为任务驱动型组织”。
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即依据产出测评与绩效目标来衡量各部门的业绩,并与工作报酬联系起来,政府把焦点放在后果控制上而不是投入上,遏制部分政府官员扩大预算与人员编制、扩张权力与利益等冲动
但是我个人认为,纯粹的理论不能应用到实际当中,不能为现实的社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是没有什么生产力价值的,改革中需要更多的是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这本书的很多例证都阐明了改革实践中政府引入企业精神的巨大作用,但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过于完美的结果,好像是只要政府机关引进了企业精神,一切弊病(例如官僚主义、文山会海等等)都能够药到病除了。在本书中作者所列举出的例证肯定是那些能够证明其论点的例子,而对那些不能够证明其论点甚至可以反驳其论点的案例则视而不见,这是本书例证中的明显弊病。正像英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切尔.黑尧所写的那样:带有某种价值偏好的人们总会对那些自己所钟爱的东西产生兴趣,而那些明明存在着的而很遗憾的并非为政策制定者的官僚们所偏爱的社会问题则永远进入不了政策问题的范围。因此,我们在借鉴西方的某些有价值的见解和做法的同时,也要注意我们国家的国情。毕竟西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而我国尚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因此,我们只能有选择的吸收,不能全盘照搬。我们在工作中就需要采用一种“理论+实证”的研究方法,即采用理论推导和实践支持相结合的形式,才能在改革中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正确的方向和方法。
以上是我对本书的一点观后感。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政府都进入了新一轮行政改革的热潮,在这轮浪潮中,各国政府的改革战略及范围、规模、力度都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相似的基本倾向,就是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革或重塑政府,这就是美国的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特勒在其著作《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中的主题,该书成了一九九三年开始的美国“重塑政府”改革的理论基础,克林顿总统曾给予高度评价:“美国的每一位当选官员应该读这本书,我们要使政府在九十年代充满新的活力,就必须对政府进行改革。该书给我们提供了改革的蓝图。阅读了《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这本书,受益匪浅。
纵览全书,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特勒十分推崇在政府中任用“企业家”式的人物,并提倡发扬“企业家”精神,为的是彻底清算传统官僚体制的旧模式,为政府的运行注入新鲜活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事务。这种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宗旨就是试图把企业管理的精髓移植到政府中来,通过改变官僚政府内部的管理机制和内部驱动力,来达到重新塑造政府形象的目的。企业家政府理论说明了政府的本质及其存在的必要性,指出政府是我们用来做出决策的一种机制,是我们解决共同问题的方式,对于一切文明社会来说,政府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客观存在的社会公共问题需要政府来解决,读后感《改革政府读后感》。但是,随着西方世界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或信息社会的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变化,它的基本原则受到严峻挑战,并在实践中逐渐失效或过时。作者在该书中指出了美国的官僚主义和官僚体制的严重性,并给予了严厉批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这本书严厉批评了美国的官僚主义,书中所批评的“官僚主义”是指烟囱工业时代盛行的老式官僚主义,这种官僚主义政治体制式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当时社会发展缓慢,等级制严重,只有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而做出千篇一律的决定。这种传统的政治体制推崇“理性和效率”,但常常以社会效益为代价。面对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传统的官僚制政府组织形式已经无法时应时代的要求,产生治理危机也就在所难免。然而,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政府工作的人,而在于他们工作所在的体制。该书指出要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就必须改革政府的不良机制。
《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这本书为政府提出了十个“药方”或者说是十大基本原则或基本内容:一是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二是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三是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四是有使命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五是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六是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七是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八是由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九是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十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这十大原则构成《改革政府》前十章的标题,每一章开篇都用一位著名人物或是有影响力的人物的话作为引言。奥斯本和盖布勒在书中对这十个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并在第十一章中加以汇总组合。全书脉络清晰,由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用企业家精神来克服官僚主义,通俗一点讲究是一物降一物。当然,本书所说的企业家精神并不是要求政府官员都去当私营公司的经理。、,用私营公司来代替政府实现全盘私有化,而是借鉴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方式,因为,企业家能把资源从生产率和产出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即用新的形式创造出最大限度的生产率和实效,不是去追求风险,而是追求机会。以上十条原则是该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看成是十种模式,这些模式在重新审视当代政府角色、正确认识政府职能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因此,理论一问世在西方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然,企业家政府理论在其风靡欧美之时也遭到了一些尖锐的批评有针对性地对理论提出了质疑。所以,我们应该用全面、客观地、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企业家政府理论,因为该理论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政府的新视角。结合我国今天的改革实践,奥斯本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很多方面依然具有生命力,并且对我国的改革实践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下是我对该书的几点感想。政府的作用事掌舵而不是划桨:即政府应该集中精力做好决策工作,把具体的服务性工作承包给私营企业和非盈利性机构去做。这样政府可以居高临下,用政策吸引竞争者,保持最大的灵活性来应付变化着的环境,出色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是,认为向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是划桨,政府不精通此道,所以政府不需要去做也不应去做。联系实际,这似乎有些绝对。从各国行政改革的实践可以看出,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服务性工作,如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国家安全等,由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且关系国家切身利益,若让私人企业或非盈利性组织去做则难于负担;何况,这些公共服务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私人边际收益(成本)与社会边际收益(成本)不相符、因其成本和收益无法在公民之间均等地划分而存在“免费搭车”问题,等等。这些特点决定了这类服务应该由政府来提供。所以,在政府只负责决策的前提下,推向企业的服务性工作职能是有选择的,对于某些服务性工作如国家安全等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私人企业毕竟追求的永远是利益,难免不会为了一己私利而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一点,政府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认识清楚,千万不能过于放松警惕。在该书的第九章,认为政府应该是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即政府应仿效企业领导者的作法,将集权式的管理权下放,将政府的层级节制模式变为参与协作模式,实行参与管理。书中提到,分权机构有多优越性:分权机构比集权机构有更多的灵活性,对情况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能迅速地做出反应,全力分散的机构更有效率,更有创新精神,更有责任感等等。因此主张政府应削平复杂的层级组织模式,通过参与式管理,分散公共机构的权利,分散联邦政府的权力。当然,全力下放的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权力因地制宜得到有效合理的应用,但是书中在主张将集权式的管理权力下放的同时,忽略了对下放权力不可缺少的对等物,处理不好这一问题,则权力下放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以次为鉴,我国的政府改革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实施对权力的有效制约。
书中第七章,有收益而不收费:即政府不应仅仅靠预算度日,而应具备一种“投资”观点,学会用各种形式集资、赚钱,为回报而投资,变管理者为企业家,变花钱政府为赚钱政府。这显然与政府的职责和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政府的本质决定了政府必须侧重能够选择公共利益、长远利益而非经济利益、暂时利益,政府不可能像企业一样为回报而投资,将集资、赚钱作为主要目标之一,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否则,政府产生及其存在、发展的根基就将受到质疑,社会将会乱套了。当然,理论也不是真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法国小说家马塞尔??鲁斯特曾经说过:“发现航程的真正之道并不在于寻找新的土地,而在于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事务”。那么,我们就借鉴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当代政府的改革吧,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理论,从而实现理论的一次又一次飞跃。以上观点,由于本人学识尚浅,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还有待完善。通过读这本书,我发现自己懂得知识太少了,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读更多的书,开拓视野,增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