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读书心得
读《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有感
读完《人民教育》中的这篇文章后,思绪万千,顿感手中的笔重有千斤,作为普通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要探讨“中国基础教育”的出路在何方这无异于蚍蜉撼大树——有心却无力。不用与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比较,单是自我反省就能列举出很多弊端,如:重视分数,轻视能力;重视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等。这些造成了我们的学生本应是对学习抱有渴求、探索的热情变为了学海无涯苦作舟了。面对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
一、默默接受现实,循规蹈矩,随波逐流。
二、脱离桎梏、披荆斩棘,开创新的局面。选择第一种的大有人在,因为它省时省力,没有挑战也就意味着没有风险。后者的选择必定是新道路的开辟者,有乘风破浪的勇气;有高瞻远瞩的卓识;有敢为天下先的胸襟和抱负。正所谓是不畏前人栽树之艰辛,只为后人乘凉之惬意。幸运的是我所在的这所学校正是开路者的先锋,走在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列。这里的孩子学习不在是填鸭一般乏味无趣,而是有着自主探求合作学习的的乐味在其中。也许会有人问只有一所学校改变、一节课的不同,对于整个中国教育而言就如一滴水滴进了大海,激不起任何涟漪。还记得有则寓言故事:一个人不停地将搁浅在沙滩上的小鱼抛下大海,别人看到了说:“停下吧,这样做大海不会有任何改变啊。”那人却说:“我虽然改变不了大海,但是我却能改变小鱼的命运。”我们现在不就是在做着改变小鱼命运的事情吗?孩子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这不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希望看到的吗?
既然选择远方,就要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课改之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基础教育会成为我国的骄傲,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与美国不再有差距。
第二篇: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
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
从中美教育比较获得的一些启示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 王 红
(发表于《人民教育》2011年第9期)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美国基础教育为参照对象,获益颇多;但同时,我们对美国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模糊甚至误解的地方。当我们把这种模糊与误解带入教育改革时,不仅对改革无益,反而可能把我们引入一些误区。笔者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和美国范德堡大学皮博迪教育学院合作,先后组织了九次中美中小学校长双向交流活动。活动中,中美双方校长的观念碰撞,给了笔者很多启示。
基础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基础”?
到美国之初,很多中方校长认为:我们的大学也许比不过美国,但我们中小学生的“基础”却远比美国中小学生的“基础”好。证据之一,就是我们中小学生在各种国际性的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无数,普遍比美国学生好。由此,很多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总体上比美国好。
一言以蔽之,我们“输在了终点”,但至少“赢在了起点”。事实真是如此吗?
范德堡大学号称美国南方哈佛,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中国留学生。活动中,我们安排中方校长与该校的中国留学生对话,让他们从留学生的感受和对比中去了解美国基础教育。
中方校长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们在觉得在美国,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留学生的答案往往是:“学习方法、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
原来,在和美国同学的共同学习中,留学生们发现,过去国内老师辛辛苦苦教给自己的“牢固的知识基础”,现在几乎派不上用场。美国同学自主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上手很快,而自己总要慢半拍;一些理工科的学生更郁闷,自己过去在国内是尖子生,是站在“前沿”的,但在美国学习却让他们体会到了会了什么是“基础工作”——在实验室里,他们往往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真正最关键、最富有创造性的环节往往被善于创新的美国同学抢了先,他们因此戏谑地说:“国内学习的基础让我们成了‘基础’!”
这样的对比,另人心升感慨:我们在终点输了,在起点也不见得“赢了!”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不如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也不见得就比美国高。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作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究竟应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什么样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一词中,对 “基础”的基本内涵:“人在未来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起点。”中美双方没有根本的分歧,但对于基础的具体内容,中美双方则有着不同的理解。
按照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基础”是指“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三基”),我们把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定位为扎实的“知识体系”而美国人责认为,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的核心不在于知识体系。而在于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体系”。
这两个体系有什么差别呢?知识体系强调的是“学会”,而“能力体系”强调的是“会学”。强调“学会”的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是沉甸甸的“基础知识”,而强调“会学”的美国基础教育体系,学生离校时带走的是充足、轻松的思维空间和浓厚、持续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所以,当我们自称“基础好”时,美国人也在宣称他们“基础好”。究其原因,就是中美双方对“基础”的理解不同。那到底孰优孰劣?我们可做一个最基础的判断:在中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小学生常常抱怨大学的入学考试误导和制约了中小学的教育,大学则抱怨中小学培养的学生缺少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和动力。而在美国,却很少见到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相互抱怨。一般来说,美国大学认为美国的中小学还是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说,尽管中国的中小学生为学生奠定了很扎实的知识基础,但未必是学生进一步发展和学习的必需基础,相反,过多过重的知识学习,常常会压抑和挫伤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就拿现在大家都很关注的创新人才培养来说,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创新所需要的基础,并不是知识性基础而是美国中小学特别关注的好奇、探究、兴趣、质疑等为核心的能力性基础。正如《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并不是出研究成果的主要因素”,“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是进行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思想条件。”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中小学较好地履行了它们的“基础”功能,学生的基础不是“弱”而是“强”。
世界著名数学家,成桐先生,曾针对“中国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得多,只是创新能力差一些”的看法,多次大声疾呼:“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值得我们再三深思。
第三篇: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县河镇中心学校 任筠
《正道》一片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分为挑战、均衡、素质3个部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和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西安所推行的大学区改革,毫无疑问是一个智慧、伟大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方案。这一改革方案,以强校带动弱校的方式,使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无疑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资源匮乏的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同时,大学区改革制度能够带来卓越的成果和飞速的进步,离不开西安各个学区长学校的敬业与奉献。纪录片中对西安市第一中学创新素质教育做法的报道,是学校依照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其主要改革内容有:
一、减免学生学杂费,严格执行一费制;
二、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
三、控制学生在校就读时间;
四、严禁学校乱收费、乱办班;
五、即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办法等等。
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大多数新教师,是欢迎新课程改革的,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是可以用他们来影响老教师的。但由于新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等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在改革过程中,对他们要进行较多的指导和帮助。如何把他们调动起来,才是决定改革的关键。
还要说的是,年轻教师对课改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应该把年轻人应有的活力带入校园,尽可能多地应用一些新理念新方法到实际教学中,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那些保持观望态度的同事。当然,具体涉及到的一些为人处事,就不好说了。一句话,在利己不损人的条件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当涉及到个人利益时,那就要考虑清楚了。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立足于课堂。在新的课改形式下,没有新的教学理念做指导就无从谈课改。观念一变天地新,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在教学中,我们坚持践行“两个为主,三个转变”的理念:“两个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为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充分认识: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不然,将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只能让学生自己明白事理。“三个转变”即:教学目标的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教学目标多元化转变;老师角色的转变:有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接受知识向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知识的结论转变。
真正的教育改革,应当体现在教室之中、教材之中、教学过程之中。教育改革的执行者都是一线教师,要想教育改革切实有效,就需要教师们具有坚定的执行力:“教育改革—这就是我的事情!”
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不断强化教师的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思想的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洋思、杜
郎口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加强校本研修。各教研组挑选学科骨干教师率先进行课堂改革,并发挥其引领、辐射作用,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构建新型的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和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结构和程序虽然不同,却都是在学生的“学”上做文章。我校围绕学生认知规律,确定了“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是:导学、议学、讲练、巩固练习、教学后记。重点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打环节。
实施“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制度。对未能完成“堂堂清”的同学,由小组长利用中午、下午时间进行补差,还有问题的由教师负责,努力做到“日日落实”:利用周四下午课外活动统一安排周测,每科限时40分钟,进一步查漏补缺争取做到“周周落实”:利用月考及考后分析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过程的督导、检查,实现“月月落实”。
总之,教育应该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一棵树捍卫另一棵树。关注个体,关注生命,关注学生人格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第四篇: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看法
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看法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其主要改革内容有:
一、减免学生学杂费,严格执行一费制;
二、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
三、控制学生在校就读时间;
四、严禁学校乱收费、乱办班;
五、即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办法等等。
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当前基础教育为我们提出了四个信号:
一、国家将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基础教育必须是政府全面承担的教育;
三、基础教育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学校的职能就是抓管理抓教学教育。
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构建新型的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立足于课堂;
三、全面营造和谐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氛围,构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体系;
四、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和擅于学习,把学习转化成学生生存的自身需求;
五、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一般来说,多数老教师们往往是不认同的,因为长久的思维定势和教学经验影响着他们,改革意味着要抛弃很多过去他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东西,这在他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大多数新教师,是欢迎新课程改革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就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他们是很希望改革的。加上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是可以用他们来影响老教师的。但由于新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等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在改革过程中,对他们要进行较多的指导和帮助。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年教师,他们都是学校的骨干,也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骨干,他们中有的渴望改革,有的则是抵制,更多的人是观望态度。如何把他们调动起来,才是决定改革的关键。中年教师大都已经成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在改革过程中,具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我暂时还没想到什么好方法。
还要说的是,年轻教师对课改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应该把年轻人应有的活力带入校园,尽可能多地应用一些新理念新方法到实际教学中,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那些保持观望态度的同事。当然,具体涉及到的一些为人处事,就不好说了。一句话,在利己不损人的条件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当涉及到个人利益时,那就要考虑清楚了。
同时基础教育改革中将遇到的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掌管教育的部门领导的阻力,他们大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听不到学生们的心声了,说得严重一点,文革时期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不良影响依然在左右他们。这也是为什么改革迟迟不能推行的原因,说得不好听是有一大帮的老顽固在阻挡着前行的道路。
其次是受地域的限制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比如我们这里,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我们的基础教育依然如故,而且连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都未传达到一线教师手中,许多领导将文件锁进抽屉里,这是普遍存在的真实现象。
再次是农村与城市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农村教育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硬件资源的不足,教师水平不高与数量不够,学生流失等问题都是我们能看得到,却总是无法解决的。对农村学生的忽视,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而对农村生存状态的忽视,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悲哀!尽管国家提出“三农”问题,但农业人口那么多,短时间内怎么可能改变得了?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这一代最缺乏的就是信仰和理想,希望慢慢改变,能够相信我们的下一代将不再接受和我们一样的教育。让我们为这一共同目标奋斗,不需要一生,只要一个小时或一天也算是贡献。
总之,教育应该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一棵树捍卫另一棵树。关注个体,关注生命,关注学生人格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第五篇: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看法
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看法和意见
大塘镇里中小学 刘廷美 2014年5月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其主要改革内容有:
一、减免学生学杂费,严格执行一费制;
二、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
三、控制学生在校就读时间;
四、严禁学校乱收费、乱办班;
五、即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办法;
六、给予住宿生补助。
七、开展农村学生营养午餐等等。
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当前基础教育为我们提出了四个信号:
一、国家将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基础教育必须是政府全面承担的教育;
三、基础教育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学校的职能就是抓管理抓教学教育。
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构建新型的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立足于课堂;
三、全面营造和谐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氛围,构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体系;
四、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和擅于学习,把学习转化成学生生存的自身需求;
五、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一般来说,多数老教师们往往是不认同的,因为长久的思维定势和教学经验影响着他们,改革意味着要抛弃很多过去他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东西,这在他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大多数新教师,是欢迎新课程改革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就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他们是很希望改革的。加上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是可以用他们来影响老教师的。但由于新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等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在实施
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在改革过程中,对他们要进行较多的指导和帮助。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年教师,他们都是学校的骨干,也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骨干,他们中有的渴望改革,有的则是抵制,更多的人是观望态度。如何把他们调动起来,才是决定改革的关键。中年教师大都已经成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在改革过程中,具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我暂时还没想到什么好方法。
还要说的是,年轻教师对课改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应该把年轻人应有的活力带入校园,尽可能多地应用一些新理念新方法到实际教学中,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那些保持观望态度的同事。当然,具体涉及到的一些为人处事,就不好说了。一句话,在利己不损人的条件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当涉及到个人利益时,那就要考虑清楚了。
同时基础教育改革中将遇到的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掌管教育的部门领导的阻力,他们大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听不到学生们的心声了,说得严重一点,文革时期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不良影响依然在左右他们。这也是为什么改革迟迟不能推行的原因,说得不好听是有一大帮的老顽固在阻挡着前行的道路。
其次是受地域的限制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比如我们这里,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我们的基础教育依然如故,而且连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都未传达到一线教师手中,许多领导将文件锁进抽屉里,这是普遍存在的真实现象。
再次是农村与城市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农村教育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硬件资源的不足,教师水平不高与数量不够,学生流失等问题都是我们能看得到,却总是无法解决的。对农村学生的忽视,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而对农村生存状态的忽视,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悲哀!尽管国家提出“三农”问题,但农业人口那么多,短时间内怎么可能改变得了?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这一代最缺乏的就是信仰和理想,希望慢慢改变,能够相信我们的下一代将不再接受和我们一样的教育。让我们为这一共同目标奋斗,不需要一生,只要一个小时或一天也算是贡献。
总之,教育应该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一棵树捍卫另一棵树。关注个体,关注生命,关注学生人格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