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试行办法
贵州省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我省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保障制度,对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实行救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是指对农村独生子女死亡或者伤残的家庭、以及节育并发症的家庭,由政府给予资金上的救助。
第三条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是指:
(一)农村独生子女户子女死亡或者伤残的家庭。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情况:本人及配偶均为贵州省农业人口;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的独生子女户;独生子女死亡或者伤残鉴定为三级以上;妻子年满49周岁以上的。
(二)农村节育并发症的家庭。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情况:本人及配偶均为贵州省农业人口;因施行计划生育手术产生并发症鉴定为三等以上的。
第二章农村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及节育并发症的认定
第四条农村独生子女死亡以村(居)民委员会或乡级以上医疗部门或公安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为依据。
第五条农村独生子女伤残以该子女持有中国残联统一制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鉴定为三级以上残疾的为依据。
第六条节育并发症以该申请人持有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鉴定小组作出的《鉴定证书》、鉴定为三等以上的为依据。
第三章救助对象确认程序及备案年审
第七条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确认程序:
(一)本人申请;
(二)村(居)民委员会审议并张榜公示;
(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初审并张榜公示;
(四)县(市、区、特区)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审核确认并公布;
(五)市(州、地)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对县(市、区、特区)人口计生行政部门上报材料复核后,上报省人口计生委备案。
第八条省人口计生委与财政等部门对各市(州、地)人口计生行政部门上报的确认对象进行监督检查。
第九条县(市、区、特区)人口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年审。应当每年组织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对救助对象进行入户调查,查验子女生存状况、救助金领取情况,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在其《贵州省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证》上加盖年审专用章。对因死亡、子女数量变化、户籍迁移等需要退出的对象办理退出手续。对确认错误的救助对象取消其救助资格,追缴已经领取的救助金,收回《贵州省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证》,注销个人救助金帐户。
第四章救助金标准
第十条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救助金标准:
(一)独生子女户子女死亡或者伤残鉴定为三级以上的:从妻子年满49周岁起,本人及配偶均按每人每年不低于960元的标准发给救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已超过49周岁,之前子女死亡或
者伤残已有鉴定结论的,从该试行办法行文之日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之前子女死亡或者伤残没有鉴定结论的,从该试行办法行文后作出结论之日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
(二)节育并发症鉴定为三等以上的:并发症对象本人按每年不低于960元发给救助金,直到亡故为止。试行办法行文之日前作出鉴定结论的,从试行办法行文之日起发放;试行办法行文之日后作出鉴定结论的,从作出鉴定结论之日起发放。
第五章救助资金来源、管理及发放
第十一条国家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未实施前,所需救助金按基本标准由省级财政承担60%,市(州、地)和县(市、区、特区)二级财政共同负担40%。省级承担的60%部分,从每年年初省财政下达省人口计生委的省级计生专项资金中安排。国家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办法实施后,省、市、县三级财政承担比例另行确定。
第十二条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资金管理及发放办法。
(一)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资金通过“计划生育利益导向资金”专户归集后,委托代理发放机构依据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救助对象名单,建立救助对象个人账户,将救助资金拨入救助对象个人账号,直接到人,确保资金运作安全。
(二)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金每年发放一次。
(三)市(州、地)人口计生行政部门每年9月15日前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下一年度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对象相关信息,同时上报省人口计生委。省人口计生委审核汇总各地资料后,于9月30日前送省财政厅,经省财政厅复核后,省财政厅、省人口计生委共同下达各市(州、地)当年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金(省级负担部分)专项资金预算指标。
第六章部门职责
第十三条按照“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四权分离的运行机制,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尽其责。救助对象资格确认,由人口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公安、民政和残联等部门支持;救助资金的筹集和管理,由财政部门负责,人口计生行政部门予以协助;救助资金发放,由代理发放机构负责,财政部门和人口计生行政部门予以配合,财政部门对救助资金发放额度、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接受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七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试行办法由省人口计生委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本试行办法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贵州省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试行办法政策性解释(写写帮整理)
贵州省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试行办法政策性解释
一、本人及配偶均为贵州省农业人口
(一)农业人口以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户口为依据。即户口登记地址在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村(居)委会,依法承包农村责任田土、2005年1月1日以前缴纳农业税费并承担农村公益劳务、没有纳入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范围。
(二)丧偶或者离异现无配偶,本人为农业户口的。
二、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的独生子女户
(一)已办理结婚登记。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没有配偶的男女,符合结婚的实质条件,但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为事实婚姻。1994年2月1日以后,男女双方应当依法办理结婚登记。
(二)子女出生时,夫妻双方年龄均不低于同期法定婚龄。
(三)收养子女行为符合同期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1992年4月1日以前符合我省计划生育相关政策收养子女,群众也认为是父母子女关系的,为事实收养;1992年4月1日以后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规定收养子女的为合法收养。
三、独生子女死亡或者伤残
(一)独生子女死亡,是指夫妻曾经活产生育子女,同时存活的子女数(含收养的子女和继子女)未超过一个,子女死亡现无子女。以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乡级以上医疗部门或者公安部门出具的子女死亡证明为依据。
子女下落不明,未经法院宣告死亡的,不认定其死亡。
(二)独生子女伤残,是指夫妻曾经活产生育子女,同时存活的子女数(含收养的子女和继子女)未超过一个,现存一个子女,该子女持有中国残联统一制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鉴定为伤残三级以上的。
四、妻子年满49周岁以上
(一)婚姻存续的家庭,妻子年满49周岁。
(二)丧偶或者离异的家庭,本人年满49周岁。
五、节育并发症的家庭
是指因施行计划生育手术产生并发症,经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鉴定小组出具《鉴定证书》、鉴定为三等以上的对象本人。
六、国家实施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后,重新明确我省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对象确认条件。
第三篇:本溪市农村医疗救助办法(试行)
本溪市农村医疗救助办法(试行)
2008年10月14日 15时46分70
主题分类: 劳动人事 食品医药 农业农村
“医疗救助”
本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本溪市农村医疗救助办法(试行)》的通知
本政办发[2008]95号
各自治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本溪市农村医疗救助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本溪市农村医疗救助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医疗,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省政府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医疗救助是政府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对农村社会救助对象予以适当医疗救助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农村医疗救助是指农村困难居民在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政策后仍然就医困难的,由政府给予资金补助和医疗机构给予诊疗收费优惠。
第四条 农村医疗救助应遵循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规范运作,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衔接,城乡医疗救助统筹协调,政府救助与社会扶助、医疗单位减免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民政部门在政府领导下,负责农村医疗救助的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农村
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管理和监督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对提供农村医疗救助的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对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
乡(镇)政府(含辖有农业人口的街道办事处,下同)、各医疗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村医疗救助的有关工作,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帮扶活动。
第二章 救助对象
第六条 具有本市农业户口并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下列人员,为医疗救助对象。
1.经县(区)民政部门批准并颁发《农村五保供养证》的农村五保对象;
2.经县(区)民政部门批准并颁发《辽宁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的农村低保对象;
3.经县(区)民政部门确认未享受公费医疗或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在乡老复员军人、三等甲级(含三等甲级)以下伤残军人、烈属(含因公、因病牺牲军人家属)和带病还乡退伍军人(以下称优抚对象);
4.市政府规定应予救助的其他农村贫困居民。
第七条 本办法实行后,被批准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五保对象,自被批准的下一季度起享受医疗救助。救助对象被停止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五保待遇的,自被停止的下月起不再享受医疗救助。
第八条 救助对象凭《居民身份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五保供养证》、《定期抚恤证》、《定期定量补助证》、《残疾军人证》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享受农村医疗救助待遇。
第三章 救助形式和标准
第九条 农村医疗救助主要形式:
1.资助参加新农合。为救助对象缴纳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不需本人申请,由县(区)民政部门直接办理)。
2.门诊医疗救助。救助对象在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其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政策和定点医疗机构按政策规定减免后,个人承担的费用由政府按照50%给予救助,每人每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为60元。家庭成员中救助对象可以共享(优抚对象只限本人),门诊医疗救助不计入个人账户。
3.住院医疗救助。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含住院分娩),其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政策和定点医疗机构按政策规定给予减免后,个人承担费用(含住院起付线的费用)由政府按照50%给予救助,每人每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为2000元。住院救助只限救助对象本人享受。
4.定点医疗机构减免收费。免收救助对象挂号费、门诊诊察费,CT、MRT、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住院治疗的床位费、手术费在规定服务中准价格基础上减免20%。
5.提高住院补偿比例。救助对象住院补偿的比例,在新农合规定标准基础上提高5%。
6.对农村五保对象实行全额救助。救助对象中的五保供养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和住院治疗,对其享受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政策后个人负担部分,政府给予全额救助,最高救助限额按照门诊救助、住院救助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救助对象自然内可以重复享受门诊和住院两种医疗救助待遇,结余资金不转入下年使用。
第四章 结算程序
第十一条 由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为农村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
第十二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坚持首诊负责制和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努力减轻救助对象的医疗负担。
第十三条 救助对象享受救助的医疗费用范围,应当符合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的规定。凡不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范围的医疗费用均不在救助范围之内。
第十四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减免审批程序,并在就诊大厅明显位置向社会公布,为救助对象减免提供服务。对救助对象的减免项目和金额要纳入其会计核算,以正确反映已发生的减免金额。
第十五条 救助对象发生的门诊、住院医疗费用,在最高救助限额内,只交纳个人应当承担部分,政府救助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医疗费用超过最高救助限额的,超出部分由救助对象个人负担。
第十六条 救助资金和医疗机构减免费用必须在救助对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上详细记录,并由救助对象签字。
第十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垫付的救助资金,由医疗机构在医疗终结后,持相关资料和救助对象签字材料,向县(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提出申请。经县(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初审符合条件的,报县(区)民政部门审核后并提出拨款计划,由县(区)财政部门按月拨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再由经办机构拨付给定点医疗机构。
第十八条 救助对象确因病情需要,到市及市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应当经定点医疗机构出具转诊证明,经县(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批准,其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垫付,医疗终结后,再到县(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按规定报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的同时,申请办理医疗救助。
第十九条 救助对象因急诊、急救在非定点或者外地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需自住院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报告,其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垫付,医疗终结后,再向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申请办理医疗救助。
第五章 救助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二十条 农村医疗救助专项资金按照上救助对象的人数,每人每年按110元标准(不含缴纳参加新农合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由市、县(区)两级财政部门共同筹集,具体承担比例为市、县(区)5︰5。
第二十一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负责编制农村医疗救助资金需求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列入财政预算。
第二十二条 医疗救助专项资金纳入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专户,实行单独核算、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结余资金转入下年使用,不得挤占挪用。具体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要按规定向上级民政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报送资金使用情况及决算报告。
第二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经费。
第六章 监督检查和处罚
第二十五条 各级民政、财政、卫生部门要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定期开展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筹集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不列、虚列和截留、挪用、私分、贪污医疗救助金的违纪违法行为。
第二十六条 县(区)民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组织或者人员,每季度以村为单位公布农村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情况,供村民监督。
第二十七条 对骗取医疗救助资金的,由县(区)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追回被骗取的医疗救助金;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拒绝对救助对象进行医疗救助的,由卫生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九条 负责农村医疗救助的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市政府《关于印发本溪市农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本政办发[2004]118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范文模版]
财政部民政部关于印发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财社〔200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民政厅(局):
为了加强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根据《民政部 卫生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发〔2003〕158号)及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及时报告给我们,以便适时修订。
财 政 部
民 政 部
二○○四年一月五日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为了加强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根据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发〔2003〕158号)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试行办法。第一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是用于农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的专用基金。基金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专款专用、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管理和使用。
第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独立的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基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社会各界自愿捐助、利息收入等。
(一)地方各级财政每年根据本地区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财力状况,在年初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资金。
(二)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每年从留归民政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农村医疗救助。
(三)鼓励社会各界自愿捐赠资金用于农村医疗救助。
(四)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五)按规定可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其他资金。
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对实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困难地区给予资金支持。中央财政对中西部等贫困地区农村医疗救助给予适当支持,具体补助金额由财政部、民政部根据各地医疗救助人数和财政状况以及工作成效等因素确定。补助下级的预算资金全部通过国库划拨,预算外资金的划拨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用于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补助救助对象的大病医疗费用,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
第四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收支计划由县级民政部门商财政部门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民政部门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和上级民政部门报送收支计划执行情况。第五条 县级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以下简称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 ”),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核拨、支付等业务。县级民政部门设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核拨、支付和发放业务。
第六条 县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按季或按月划拨至本级财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经批准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彩票公益金应及时由财政专户划拨至“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县级财政部门收到上级补助资金之后及时全额划拨至“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社会各界的捐款及其他各项资金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及时交存同级财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
第七条 农村医疗救助的享受对象及救助金额,由个人提出申请,村民代表会议评议,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根据县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规定审批。经批准的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有困难的,由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给予资助,并对患大病救助对象难以自负的医疗费用给予适当补助。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经批准后支付。
第八条 用于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合作医疗的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从“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核拨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并通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为其办理有关手续。经县级民政部门批准的救助对象大病医疗费用补助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按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核拨至民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由县级民政部门支付给乡镇人民政府发放,或由县级民政部门通过银行、邮局等直接支付给救助对象,也可以采取其他社会化发放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第九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救助对象、救助金额等情况应通过张榜公布和新闻媒体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必须全部用于农村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对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民政部、财政部根据需要,对各地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
第十条 发现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对故意虚报有关数字和情况骗取上级补助的,除责令其立即纠正,并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外,将根据情况减拨或停拨上级补助资金。
第十一条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办法。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财政部、民政部负责解释。
第五篇: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法规分类号】2*** 【标题】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财政部;民政部 【颁布日期】2004.01.05 【实施日期】2004.01.05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农牧业财务
【文号】财社(2004)1号 【题注】 【正文】
为了加强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根据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发〔2003〕158号)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一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是用于农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的专用基金。基金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专款专用、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管理和使用。
第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独立的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基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社会各界自愿捐助、利息收入等。
(一)地方各级财政每年根据本地区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财力状况,在年初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资金。
(二)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每年从留归民政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农村医疗救助。
(三)鼓励社会各界自愿捐赠资金用于农村医疗救助。
(四)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五)按规定可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其他资金。
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对实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困难地区给予资金支持。中央财政对中西部等贫困地区农村医疗救助给予适当支持,具体补助金额由财政部、民政部根据各地医疗救助人数和财政状况以及工作成效等因素确定。补助下级的预算资金全部通过国库划拨,预算外资金的划拨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用于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补助救助对象的大病医疗费用,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
第四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收支计划由县级民政部门商财政部门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民政部门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和上级民政部门报送收支计划执行情况。
第五条 县级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以下简称“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核拨、支付等业务。县级民政部门设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核拨、支付和发放业务。
第六条 县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按季或按月划拨至本级财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经批准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彩票公益金应及时由财政专户划拨至“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县级财政部门收到上级补助资金之后及时全额划拨至“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社会各界的捐款及其他各项资金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及时交存同级财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
第七条 农村医疗救助的享受对象及救助金额,由个人提出申请,村民代表会议评议,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根据县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规定审批。经批准的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有困难的,由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给予资助,并对患大病救助对象难以自负的医疗费用给予适当补助。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经批准后支付。
第八条 用于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合作医疗的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从“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核拨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并通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为其办理有关手续。经县级民政部门批准的救助对象大病医疗费用补助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按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核拨至民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由县级民政部门支付给乡镇人民政府发放,或由县级民政部门通过银行、邮局等直接支付给救助对象,也可以采取其他社会化发放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第九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救助对象、救助金额等情况应通过张榜公布和新闻媒体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必须全部用于农村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对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民政部、财政部根据需要,对各地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
第十条 发现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对故意虚报有关数字和情况骗取上级补助的,除责令其立即纠正,并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外,将根据情况减拨或停拨上级补助资金。
第十一条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办法。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财政部、民政部负责解释。*** 国家信息中心【国家法规数据库】提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