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复习知识点

时间:2019-05-13 05:2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点复习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点复习知识点》。

第一篇:重点复习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说哲学。哲学的大题从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均可出题,所以每个知识点的原理方法论都要掌握,哲学也最好复习。

第二,经济生活里

1、价值规律,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3、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4、消费的反作用,5、公司的经营与发展,6、就业,7、效率与公平,8、财政的作用,9、国家宏观调控,10、对外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政治生活里,1、答公民的大题里要包括权利义务和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2、民主决策的意义,民主管理的意义,3、答政府的大题要包括:国家性质、政府的宗旨原则、政府职责,政府的依法行政。

4、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人大制度,还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民主的统一。

5、党的地位,性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依法、民主、科学执政)

6、人大的地位和职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文化生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文化的作用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4、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5、文化的创新

6、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第五、经济学常识

1、斯密和李嘉图的观点

2、罗斯福、凯恩斯和新自由主义的思想

3、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各自特征(美国、德国、日本)

第二篇:会计基础复习重点知识点

会计基础复习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

1.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2.会计核算的环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3.会计核算的工作:记账、算账、报账。

4.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6.会计核算四项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具体地说: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7.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可靠性(客观性或真实性)、相关性(有用性)、可理解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内涵及举例)

8.会计核算方法:1)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2)复式记账;3)填制凭证和审核凭证;4)登记账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9.会计法规:1)会计法;2)会计准则;3)会计制度(三者层次)

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

第三篇:毛概知识点复习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开放的统一。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

法、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0.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级政策

4、积极坚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和平改造解决了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系。(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先进生产力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2)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

7.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8.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1、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2、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之,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9.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

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11.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1、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3、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

12.近代中国国情。

1、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

2、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并没有是中国发展成资本主义国家。

13.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17.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则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

义?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20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总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2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2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6.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第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第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第四,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7如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3、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8.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四篇:2014年高中化学一轮复习重点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

1.优先挥发原理

当蒸发沸点不同的物质的混合物时:低沸点的物质优先挥发(有时亦可形成共沸物)。

2.优先书写原理

大多数有机反应(亦有少数无机反应),反应物相同,在同一条件下可发生多个平行反应。但写方程式时,要写主要产物。

3.优先溶解原理

若一种试剂加入到含有多种沉淀的混合物中时,溶解度大的物质先溶解。

4.优先结晶原理

当将含有多种微粒的溶液蒸发掉一定量溶剂或改变溶液温度(一般为降温)时,溶解度小或溶解度变化大的物质优先析出。

5.优先操作原理

(1)装置安装: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2)加物质,先固后液。

(3)制气体:先验气密性,再装药品(一般)。

(4)气体净化:先洗气净化,再干燥。

(5)制气结束:先撤导气管,再撤灯。

(6)可燃性气体:先验纯度,再点燃。

(7)H2还原CuO的实验:

实验开始先通氢,排净空气再点灯,实验结束先熄灯,试管冷却再停氢。

6.优先鉴别原理

鉴别多种物质时:先用物理方法(看颜色,观状态,闻气味,观察溶解性);再用化学方法:固体物质一般先溶解配成溶液,再鉴别;用试纸鉴别气体要先润湿试纸。

7.优先吸引原理

①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间作用力>非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间作用力

②化学键>氢键>分子间作用力

③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共价型分子,分子量愈大,分子间作用力愈大。

8.优先考虑原理

中学化学中的许多问题是对立统一的,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所以我们考虑问题时,不但要全面分析,而且要优先考虑主要方面。

9.优先放电原理

电解电解质水溶液时,阳极放电顺序为:活泼金属阳极(Au、Pt 除外)>S2->I->

Br->Cl->OH-> 含氧酸根离子和F-。即位于前边的还原性强的微粒优先失去电子。只要有水,含氧酸根离子和F-就不能失去电子。阴

极:Ag+>Hg2+>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2+>K+即位于前边的氧化性强的微粒优先得到电子。只要有水,一般H后面的离子不能得到电子。

10.优先氧化原理(强者先)

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多种还原性物质,则加入一种氧化剂时,优先氧化还原性强的物质。

11.优先还原原理(强者先)

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多种氧化性物质,则加入一种还原剂时,优先还原氧化性强的物质。

12.优先沉淀原理

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存在几种能与所加试剂形成沉淀的离子,则溶解度(严格讲应为溶度积)小的物质优先沉淀。

13.优先吸附原理

任何固体都有吸附气体和液体的特性。但不同的固体物质对不同的气体或液体吸附能力不同,吸附能力大者优先吸附。

14.优先吸收原理

用干燥剂干燥气体或用液体化气体时,优先吸收溶解度大的气体或易被吸收的气体。

15.优先中和原理

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当加入一种碱(或酸)时,酸性(或碱性)强的物质优先被中和。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熟石膏:2CaSO4·.H2O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食盐:NaCl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缓泻剂)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绿矾:

FaSO4·7H2O干冰:CO2明矾:KAl(SO4)2·12H2O漂白粉:Ca(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

ZnSO4·7H2O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OH)2CO3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波尔多液:Ca(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OH)2和S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NH4)2(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乙炔)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 HCHO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 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油酸:C17H33COOH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OH)3——红褐色沉淀Fe(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Fe(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

末FeS——黑色固体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 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 Cu2(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Mg(OH)

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 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Na2O2—淡黄色固体 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 氢氟酸:HF——腐蚀玻璃N2O4、NO——无色气体 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13、HF腐蚀玻璃:4HF + SiO2= SiF4+ 2H2O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H2——淡蓝色火焰H2S——淡蓝色火焰CO——蓝色火焰 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

蓝色[Cu(OH)2]黄色(AgI、Ag3PO4)白色[Fe(0H)

2、CaCO3、BaSO4、AgCl、BaSO3]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四、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指示剂

PH的变色范围

甲基橙

<3.1红色

3.1——4.4橙色

>4.4黄色

酚酞

<8.0无色

8.0——10.0浅红色

>10.0红色

石蕊

<5.1红色

5.1——8.0紫色

>8.0蓝色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

Au3+ >Ag+>Hg2+>Cu2+ >Pb2+ >Fa2+ >Zn2+>H+ >Al3+>Mg2+ >Na+>Ca2+ >K+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I->Br– >Cl->OH->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3 CO32-+ 2Al3++ 3H2O = 2Al(OH)3↓ + 3CO2↑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例:电解KCl溶液:2KCl + 2H2O == H2↑+ Cl2↑+ 2KOH配平:2KCl + 2H2O == H2↑+ Cl2↑+ 2KOH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2PbSO4 +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 Pb –2e-→ PbSO4PbO2 +2e-→ PbSO4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应为:负极:Pb + SO42--2e-= PbSO4正极: PbO2 + 4H++ SO42-+2e-= PbSO4 + 2H2O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

为: 阴极:PbSO4 +2e-= Pb + SO42-阳极:PbSO4 + 2H2O-2e-= PbO2 + 4H++ SO42-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 Si、SiC、SiO2=和金刚石。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金刚石 > SiC > Si(因为原子半径:Si> C> O).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MnO4->Cl2 >Br2 >Fe3+>I2 >S=4(+4价的S)例: I2 +SO2 + H2O = H2SO4+ 2HI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NH3、HF、CH3CH2OH。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

(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

2、Fe(SCN)

3、Ag(NH3)+、[Cu(NH3)4]2+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38.9C。),;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密度最大(常见)是Pt。

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乙二酸 >甲酸 >苯甲酸 >乙酸 >碳酸 >苯酚 >HCO3-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2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

[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

2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NH2O)、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也可同Cu(OH)2反应)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 —— 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 HCHO —— 4Ag ↓ + H2CO3反应式为:HCHO +4[Ag(NH3)2]OH=(NH4)2CO3 + 4Ag↓ + 6NH3 ↑+ 2H2O26、胶体的聚沉方法:(1)加入电解质;(2)加入电性相反的胶体;(3)加热。常见的胶体:液溶胶:Fe(OH)

3、AgI、牛奶、豆浆、粥等;气溶胶:雾、云、烟等;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27、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8、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

29、在室温(20C。)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微溶;小于0.01克的——难溶。

30、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1%。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石油主要含C、H地元素。

31、生铁的含C量在:2%——4.3% 钢的含C量在:0.03%——2%。粗盐:是NaCl中含有MgCl2和 CaCl2,因为MgCl2吸水,所以粗盐易潮解。浓HNO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固体NaOH在空气中易吸水形成溶液。

32、气体溶解度: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第五篇:自考西方经济学00139知识点复习重点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导论

1、稀缺性:经济学中,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相对有限性被称为资源的稀缺性。

2、生产资源(生产要素)包括:①劳动或劳动时间;②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③由这两种原始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品(机器设备)。(劳动、自然资源、资本品)

3、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使用既定的生产资源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数量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即它反映了资源稀缺对社会可以提供商品数量的限制。

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

4、机会成本:是指因选择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造成的代价。

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5、西方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人。

6、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思想:一是资源是稀缺的;二是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

7、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即社会利用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生产哪些产品,产量有多大。在论及选择的合理性时,通常以选择者特定的目标加以衡量。第二,如何生产,即采用何种生产方法进行生产。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再次与决策者的目标有关。一个常用的判别标准是生产费用为最低。第三,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社会要决定每个人或群体在最终产品中所获得的份额。

8、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涉及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第二,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第三,货币的稳定性。

9、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经济社会面对稀缺资源作出有效的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而且要研究这些稀缺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其总量决定及其变动趋势以及稳定性等问题。

10、经济制度就资源配置方式而论,差异主要表现在决策结构、动力机制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有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制度。

11、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自由放任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个人自主行动;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

12、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特征:首先,从决策上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分散决策;其次,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或经济单位被赋予了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再次,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通过价格涨落而传递的;总之,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家庭或个人以自身满足为动机,以市场价格为信息,自主决定每种产品的购买量;生产者以利润为动机,根据市场价格决定生产方式以及购买投入的数量;家庭和生产者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

13、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是指中央当局或机构决定生产什么的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并且指定分配的规则。

14、混合经济制度:指由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混合而成的经济制度。*

15、市场并不一定总能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看不见的手”有时会引导经济走上错误的道路。首先,市场机制有效地运转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尤其是市场自由竞争的规则。其次,由于市场经济中决策主体条件的限制以及分散决策本身的缺陷,使得个人的最优结果未必是社会的最优。第三,市场竞争信奉能者生存,但人们在能力上的差异使得市场运行的结果可能在政治或社会道德上不能被接受。第四,自由选择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使得市场机制有时会发生剧烈的震荡。

16、西方经济学要研究既定经济制度下,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如何作出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利用。

17、微观经济学:指以整个经济制度中的各个家庭和厂商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为研究对象,考察单个产品或投入的市场的价格形成,并由此说明社会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也被称为“个体经济学”。

18、宏观经济学:指以整个经济的总体行为,考察作为整体的市场表现,说明社会的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也被称为“总体经济学”。

19、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首先,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事实上,微观经济学中成立的结论在宏观经济学中未必存在。

上篇

微观经济学

第二章

供求分析概述

20、需求: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首先,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是特定市场条件下意愿的选择,不是被迫的。其次,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是有购买能力的意愿。此外,需求又是针对一系列可能的价格而论的。

21、需求一般可以由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表示出来。

商品的需求表是一张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与相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序列表。

需求函数:指以QD

表示消费者对特定商品的需求量,以P

表示商品的价格,则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可以表示为QD=D(P),这一函数就表示了消费者对某种特定商品的需求,称为需求函数。线性需求函数:QD=a+bP,表明价格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按固定的比率b发生改变。

22、需求规律: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这就是需求规律。需求规律意味着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数值。

23、需求规律的特例:第一,消费者需求某种商品的数量不受该商品价格的影响。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数量轴的直线。第二,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变动极其敏感,以至于价格升高时消费者的需求量为0,而价格降低时需求量趋向于无穷大。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第三,消费者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而增加。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这种商品为吉芬商品。

24、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消费者对收入和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政策。

25、消费者的偏好进行一般性的数量讨论是困难的。第一,偏好变化无常。第二,偏好因人而异。

正常商品的特征是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低档商品或劣质商品的特征是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需求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减少。

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区分是基于消费者的收入而言的。

如果两种商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相同的需要,则这两种商品就是互为替代品。在两种商品具有替代关系时,一种商品价格变动与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

如果两种商品相互补充,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则称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26、需求量变动:由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的变动。

需求变动:由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消费者在每一可能价格下所有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而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商品本身价格下降,那么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同时,如果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增强、收入增加、替代品价格提高或互补品价格降低等,消费者的需求就会增加,整条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27、供给:生产者对一种商品的供给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28、生产者对某种商品的供给可以由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加以表示。

供给表:是表示各种可能的价格与生产者相应的商品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序列表。

供给曲线:表示由所有可能的价格与相应于这些价格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的组合点描绘出来的一种曲线。

供给函数:是表示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相应于商品价格变动而变动的函数关系,它反映了生产者对商品的供给。它可以表示为Qs=S(P),其中Qs

表示商品的供给量,P

表示商品的价格。

29、供给规律: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的供给量就越大;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供给规律意味着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数值。

供给规律的特例:第一,无论商品的价格有多高,生产者供给既定数量的商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数量轴的直线。土地。第二,在一个特定的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给任意数量的商品。生产者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自来水。第三,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生产者的供给量减少,即生产者的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劳动

30、影响供给量的因素:价格、生产者的目标、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政府的经济政策。

31、供给量变动:由价格变动引起的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的变动称为供给量变动。

供给变动:由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生产者在每一可能价格下所有供给量的变动称为供给变动。

32、均衡:在经济体系中,一个经济事物处在各种经济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如果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的各种力量能够相互制约或者相互抵消,那么该经济事物就会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并将保持这种状态不变,此时我们称该经济事物处于均衡状态。

按照均衡分析的范围,均衡可以划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依照分析中是否涉及到时间因素,均衡分析可以划分为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33、市场均衡:指市场供给等于市场需求的一种状态。

34、均衡价格:当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市场价格使得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这一价格称为市场均衡价格。

35、均衡数量:均衡价格所对应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36、供求规律:指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需求增加使得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增加;反之,需求减少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供给增加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反之,供给减少使得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减少。供求规律也可能出现特例。

37、弹性是以一个经济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应于另一个经济量变动的百分比来反应经济量之间的变动的敏感程度。X对y的影响程度可以由弹性系数加以衡量:弹性系数=y变动的百分比/x变动的百分比,可以消除经济量的计量单位的影响,又可以考虑到这些经济量本身的大小。

38、需求的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相对于该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率。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ed=—△Q/△P·P/

Q

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第一,价格弹性系数ed=0,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完全无弹性,或需求无弹性。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数量轴的直线。第二,0〈ed〈1,需求缺乏弹性。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关于价格的相对变动不敏感。第三,ed=1,需求为单位弹性。第四,1〈ed〈+∞,需求富有弹性。第五,ed=+∞,需求为无限弹性,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于价格轴的直线。相应的称为完全无弹性、缺乏弹性、单位弹性、富有弹性和无限弹性的商品。一般地商品可以被粗略地划分为缺乏弹性和富有弹性两种情形。

需求价格弹性大小影响因素:个人的偏好、商品可替代的程度、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

需求价格的弧弹性是以某种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价格和需求量为基础计算出来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Q2-Q1)/(P2-P1)·(P2+P1)/

(Q2+Q1)

需求价格的点弹性衡量了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相应于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率,需求量变动率的反应程度。ed=—dQ/dP·P/

Q

在一个特定点上,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需求曲线相对于价格轴越陡、相对于数量轴越平缓,则价格弹性值就越大;反之,需求曲线相对于价格轴越平缓、相对于数量轴越陡,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但是,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弹性值不仅取决于需求曲线的斜率,而且与需求曲线上的特定点有关系。特别地,即使在一条倾斜程度相同的线性需求曲线上,需求的价格弹性也不相同。在斜率相同的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上,价格越高,弹性值越大,价格越低,则弹性值越小。

39、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于消费者收入的相对变动,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em=△Q/△m·m/

Q

如果商品的收入弹性em>0,该商品是正常商品;em<0,该商品是低档品或劣质品。对于正常物品,em>1,该商品是奢侈品;em<1,该商品是非奢侈品或必需品。

需求收入的弧弹性系数em=(Q2-Q1)/(m2-m1)·(m2+m1)/

(Q2+Q1)

需求收入的点弹性系数em=dQ/dm·m/

Q40、需求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于相关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的敏感程度。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ec=△QA/△PB·PB

/

QA

如果一种商品关于另外一种商品的交叉弹性系数大于0,则二者之间是替代关系;反之,如果交叉弹性系数小于0,则二者之间是互补关系。

41、供给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相应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商品供给量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供给弹性系数通常为正数值。

供给弹性的分类:第一,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es=0,供给无弹性。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数量轴的直线。第二,0〈es〈1,供给缺乏弹性。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关于价格的相对变动不敏感。第三,es=1,供给为单位弹性。商品的供给曲线是一条过原点的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第四,1〈es〈+∞,供给富有弹性。第五,es=+∞,供给为无限弹性,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价格轴的直线。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生产技术的类型、生产能力的利用状况、生产成本因素、生产者调整供给量的时间。

供给弹性并不只与供给曲线的倾斜程度有关。也与价格和供给量的组合在供给曲线上的位置有关系。

42、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是政府对价格进行限定的两种形式。

支持价格:又称最低限价,是指政府为了支持某一产品的生产而对该产品的价格规定的一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限制价格:又称最高限价,是指政府为了防止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43、税收负担分析:需求越缺乏弹性,既定的消费税中,消费者负担的比重就越大;相反,需求越富有弹性,生产者负担的部分越大。

44、需求弹性的销售收入:只有在富有弹性时,薄利才能多销。在需求富有弹性的价格水平上,降低价格;在需求缺乏弹性时,提高价格;最优的价格应当恰好使得需求弹性等于1。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45、欲望具备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愿两个条件。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被称为效用。

46、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首先假定,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可以用1、2、3等基数加以表示。其次,基数效用论又假定随着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获得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基数效用论提出了商品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概念。当收入既定时,消费者会权衡这些收入的不同用途可以产生的效用,不断地调整各种商品和劳务的组合。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47、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商品的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其欲望的一种心理评价,因而很难准确加以衡量,更难以对不同消费者的效用进行比较和加总。序数效用论假定消费者对消费商品获得的满足程度尽管不能准确地计量其数值。但可以按第一、第二、第三等顺序进行排序。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只要能对带来满足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序,就可以选择效用最大的商品组合。序数效用论通常借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并没有从本质上否定基数效用论。

48、总效用: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劳务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的总量。

49、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从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

50、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不断增加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消费者从增加的一单位该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是递减的,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用随着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不同的消费者消费同一种商品时边际效用递减的速度并不一定相同。同一个消费者消费不同商品时边际效用递减速度也会有所不同。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速度相当慢,通常把货币的边际效用看成一个常数。

51、消费者均衡:指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消费者选择商品组合获得了最大的效用满足并将保持这种状态不变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简称消费者均衡。

为了得到消费者实现均衡条件,基数效用论通常假定:第一,消费者的偏好保持不变。第二,消费者的收入保持不变。第三,消费者所消费商品的价格不变。

基数效用论得到的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并且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52、关于消费者对商品组合的偏好,序数效用论提出了以下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第一,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A和B,消费者可以断定,要么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要么对A的偏好小于对B的偏好、要么对A和B的偏好一样或者说对A和B的偏好无差异。第二,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A、B和C而言,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对C的偏好,那么,该消费者对A的偏好一定大于对C的偏好。第三,在其他商品数量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偏好于一种商品数量大的商品组合。

53、无差异曲线: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数量的商品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

无差异曲线通常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无差异曲线有无数多条,每条代表着消费者消费商品组合的一个效用水平,并且离原点越远,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第二,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通常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其斜率为负数值。

54、边际替代率:指在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第一种商品的消费可以替代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RCS1,2=—△Q2/△Q1

(度量一种商品对另外商品的替代能力)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密切相关。如果商品数量的改变量越向于无穷小,则边际替代率恰好是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55、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保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增加一单位该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逐渐减少的,即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增加,它对另外一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

一般情况下,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逐渐递减,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当边际替代率为0时,无差异曲线为一条水平的直线;边际替代率为常数,则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边际替代率是无穷大数,无差异曲线是垂直的直线。

56、预算约束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

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可以表示为两种商品价格之比的负值。

57、预算约束线的变动:第一,在两种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那么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将会平行移动。第二,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将会使得预算约束线旋转。第三,如果所有商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按同一比例发生变动,那么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位置不发生变动;如果商品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发生相对变化,那么预算约束线的位置发生的变动可以分解为上述第一和第二种情况。

58、消费者均衡点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位于预算约束线上,二是由预算约束线与一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所决定。

消费者的均衡条件:RCS1,2=P1/P2

P1Q1+

P2Q2=m。它表示,在一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为了得到最大的效用满足,消费者应选择的最佳商品数量组合应该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59、收入一消费扩展线:表示在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动,消费者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60、价格一消费扩展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其他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61、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应于一系列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62、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指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

63、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指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导致的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

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第四章

生产理论

64、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指厂商从事生产活动,目标是为了取得比生产所花费的成本更高的收入,以便获取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并力图使其最大化。利润是一个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为了简化分析,经济学把利润最大化作为厂商惟一追求的目标。

65、生产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首先,关于商品的价格。通常假定厂商索要它可以要得到的最高价格。其次,关于销售数量。通常假定厂商的销售量等于生产量。第三,关于成本。假定它只取决于生产的数量。

66、西方经济学中把生产过程中的投入称为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一般可以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67、生产函数: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厂商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他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68、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数量固定不变的时期。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相应于短期,生产要素投入可以划分不变要素投入和可变要素投入。在长期内,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的要素投入,故所有的投入都是可变投入。区分短期和长期的标准是生产者能否对全部要素投入作出调整。

69、常见的生产函数:(一)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以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进行的生产。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典型的特征是,两个生产要素投入之间是不能替代的。(二)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指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为分析美国的经济状况一起构造的一个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是Q=f(L,K)=ALαKβ,其中Q

表示产量,L

和K

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α、β为三个正的参数,并且通常0<α,β<1。首先,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一个指数函数形式,这类函数在数学上是比较容易处理的。其次,函数中的参数A、α和β具有明显的经济含义。A可以看成为是一个技术参数,A的数值越大,既定投入数量所能生产的产量也就越大。α和β分别代表增加1%的劳动和资本时产量增加的百分比,它们反映了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程度。

70、总产量:指一定的劳动投入量或资本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生产函数:指假如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投入量保持不变,比如K=K*,则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Q=f(L,K*),称上式为只有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生产函数。

71、平均产量:是每单位劳动或资本所生产的产量。

72、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或资本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7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随着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增的;但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数量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注意:第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的条件是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第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有在其他投入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可能成立。第三,边际产量递减发生在变动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

74、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首先,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呈现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其次,相应于先增加后递减的边际产量,总产量曲线也呈现出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边际产量等于0的点对应的总产量为最大。另一方面,边际产量也反映了总产量变动的速度。第三,对应于先增加后递减的总产量曲线,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也是先增加后递减的。并且,只要总产量大于0,平均产量就会为正数值,从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75、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劳动的投入量被分成三个区域:从0到L1为第一阶段;L1到L2为第二阶段;超过L2之后为第三阶段。在劳动投入量的第一阶段内,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劳动的边际产量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第三阶段,可变投入劳动的边际产量小于0,即增加投入不仅不增加产量,反而会促使产量下降。理性的生产者只会把劳动投入量选择在第二阶段上。第二阶段,即可变投入位于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曲线的交点以及边际产量等于0之间的区域,被称为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

76、等产量曲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

77、等产量曲线通常具有下列特征:(1)等产量曲线有无数多条,其中每一条代表着一个产量值,并且离原点越远,代表的产量就越大;(2)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3)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78、两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理性的厂商经济上合理的投入区域是等产量曲线递减的阶段。特别地,劳动的最大投入量为等产量曲线的切线平行于横轴的点;资本的最大投入量为等产量曲线的切线垂直于横轴的点,此时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无穷大。位于OI和OJ之间的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即为两种要素的合理投入区。

79、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可以代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用RTS

加以表示。劳动对于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RTSL,K=—△K/△L。边际技术替代率有时也被定义为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80、边际技术替代率与要素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边际技术替代率也可以表示为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一种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对另外一种生产要素(比如资本)的边际替代率与其本身的边际产量成正比,而与另外要素的边际产量成反比。

81、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每单位该要素所替代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是逐渐减少的,即一种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随该要素增加而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为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因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发生在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替代而且不完全替代的情形中。如果两种生产要素按相同的比例互相替代,则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如果两种生产要素不能相互替代,则等产量曲线要么平行于横轴,要么平行于纵轴。

82、等成本方程:表示在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花费相同的成本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首先,在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等成本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其次,如果厂商花费的成本总量或者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变动,那么等成本线也会相应地变动。成本增加,等成本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价格变动将导致等成本线旋转。

83、生产要素最优组合:表示厂商使用既定的成本生产最大产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点。当厂商从生产技术的角度考察劳动对资本的替代率与按市场价格衡量的替代率相等时,两种要素的投入比例达到最优。

84、生产扩展曲线:表示在生产要素价格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厂商成本的增加,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点描述出来的轨迹。生产扩展曲线由所有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所构成。厂商的生产扩展曲线表示,在生产要素价格和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的成本增加时,厂商必然会沿着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来扩展它的生产。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实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一致的。

第五章

厂商的成本与收益

85、厂商的成本又称生产成本,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厂商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出而用于购买生产要素的总费用。

86、机会成本:是指某项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放弃掉的机会所带来的成本,它通常由某项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加以衡量。

会计成本:指在一定时期内,厂商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出而用于购买生产要素的总费用。

经济学所论及的成本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指厂商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而用于生产要素购买的实际支出。隐性成本: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该厂商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特别地,对应于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无论是厂商自己的还是从银行借贷而来,在正常条件下都会获得一定数量的利润,即正常利润。在经济学家看来,一笔资金正常利润也应包含在成本之中。

87、会计利润:指厂商的销售收入与会计成本之间的差额。经济利润:指厂商的销售收入与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二者的差异在于会计成本中并不包含隐性的成本支出。与会计利润不同,厂商的经济利润中不包含正常利润。经济学中所指的利润是超出正常水平的那一部分利润,即超额利润。

88、依照考察时间的长短,西方经济学中区分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概念。短期是指厂商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期;长期是指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调整的时期。在短期,成本可以区分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在长期内,这种划分不再有意义。

89、短期总成本:指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付的费用总额,记成TC=FC+VC。

90、不变成本:指不随厂商的产量变动而变动的那一部分成本,记成FC。

可变成本:指随厂商的产量变动而变动的那一部分成本,记成VC。

平均成本:指每单位产量Q

所花费的总成本,记成AC,AC=TC/Q。

平均不变成本:指每单位产量Q

分摊的不变成本,用AFC

表示,AFC=FC/Q。

平均可变成本:指每单位产量Q

所花费的可变成本的数量,用AVC

表示,AVC=VC/Q。

边际成本:指增加一单位产量Q

所增加的成本量,通常记成MC,MC=△TC/△Q91、短期成本曲线是指厂商的短期成本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轨迹。

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一条U型曲线。AVC=r₁/AP₁↑↓

平均不变成本是一条逐渐递减的曲线。↓AFC=FC/Q↑

平均成本曲线也呈U型。

AC=TC/Q

边际成本曲线呈U型。MC=r₁/MP₁↑↓,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92、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1)边际成本曲线与总成本曲线和可变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在边际成本递减的阶段,总成本增加的速度递减,即总成本曲线越来越平缓;而在边际成本递增阶段,总成本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即总成本曲线越来越陡。边际成本曲线与可变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就是边际成本曲线与总成本曲线的关系。当产量逐渐增加到Q0时,厂商的总成本和可变成本曲线增长速度越来越慢,即越来越平缓;当产量超过Q0之后,总成本和可变成本曲线增长速度越来越快。(2)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边际成本曲线一定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93、长期总成本:指厂商在长期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付的费用总额,记成LTC。(Long长期)

长期平均成本:指从长期来看,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总成本,记成LAC,LAC=LTC/Q。

长期边际成本:指从长期来看,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记成LMC,LMC=△LTC/△Q。

94、长期总成本曲线被看成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长期总成本曲线LTC是一条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而且随着产量的增加,最初长期总成本增长较慢,而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长期总成本增加越来越快。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在LAC曲线上,每一个产量都对应着一个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之相切。

95、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的原因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发挥作用的结果。

96、规模经济:若厂商的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低于一倍,则称厂商的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

规模不经济:若厂商的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大于一倍,则称厂商的生产存在着规模不经济。

97、规模收益递增:如果成本的扩大是由于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而造成的,那么,若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倍数,则称生产是规模收益递增的。

规模收益不变:如果成本的扩大是由于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而造成的,那么,若产量增加的倍数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倍数,则称生产是规模收益不变的。

规模收益递减:如果成本的扩大是由于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而造成的,那么,若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倍数,则称生产是规模收益递减的。

规模收益递增是规模经济的一个特例,而规模收益递减是规模不经济的一个特例。

98、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主要有:(1)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2)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3)随着规模扩大,厂商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副产品。(4)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优势。

厂商的规模也并非越大越好。造成规模不经济最主要的因素是管理的低效率。同时规模过大也滋生内部官僚主义。

不能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说成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连线。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并不是所有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

99、总收益:指厂商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数量的乘积,记为TR=PQ。

平均收益:指厂商每单位产品平均获得的收入,可以表示为AR,AR=TR/Q。

边际收益: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入量,用公式表示为MR=△TR/△Q。

100、把厂商的收益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描绘成曲线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收益曲线。通常,厂商面临的需求或可以索要的最高价格与销售数量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两种情况:一是价格对厂商而言是一个常数;二是价格随着厂商销售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重合,并且都等于价格,而总收益曲线则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在厂商面临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时,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与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重合,因而它也向右下方倾斜;边际收益曲线是一条位于平均收益曲线下方的曲线;总收益曲线则是一条从原点出发先增加后递减的曲线。

101、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必然把产量选择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点,即MR=MC,这就是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只说明了应该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来决定产量,但利润最大化并不表示厂商获得的利润为正数值,在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这要看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状况。

第六章

市场理论

102、按市场上的厂商数量、产品差异、进入限制、厂商对价格的影响等因素,西方经济学把市场结构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按市场竞争程度,这些市场依次排列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极端,其他三个市场结构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处于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市场上的厂商分别简称为完全竞争厂商、垄断厂商、垄断竞争厂商和寡头厂商。

103、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1)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众多的厂商;(2)消费者需求和厂商供给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异;(3)消费者和厂商具有完全信息;(4)从长期来看,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这一行业。大部分农产品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高度为的水平直线。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为MC=

104、根据厂商面临价格的高低,作为代表的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市场均衡价格高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厂商获得超额利润。(2)市场均衡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的最低水平。厂商获得正常利润。(3)市场均衡价格低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但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亏损(4)市场均衡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

105、停止营业点:指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在该点上,厂商可以选择生产和停止生产。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一定向右上方倾斜。整个行业决定的短期市场供给曲线也向右上方倾斜。

106、依照于厂商进入对行业中厂商成本的影响,行业可以划分为成本递增行业、成本递减行业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成本不变行业。

成本不变行业:指随着行业中厂商数量(或者行业中总产量)的增加,厂商的成本不发生变动的行业。在成本不变条件下,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

成本递增行业:指随着行业中厂商的进入或者行业中总产量的增加,单个厂商的成本递增的行业。引起厂商成本增加的因素主要是厂商增加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提高。在成本递增行业中,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成本递减行业:指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行业中厂商成本逐渐减少的行业。造成行业成本递减的原因是行业在要素使用方面存在着规模经济,例如厂商数目增加使得每个员工的单位培训费用降低、分摊的公共设施费用降低等。在成本递减行业中,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07、市场运行的经济效率:指参与市场活动的厂商利用社会资源的程度。

108、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首先,从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分析。其次,从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看。第三,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通过价格的自由波动来实现的。但有关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过于严格。首先,众多的厂商假定要求每个厂商的规模很小,但小规模的厂商未必能使用大规模的先进技术。其次,产品无差异的假设也不能准确地反映消费者的不同偏好。第三,现实中较难找到对应的市场结构。

109、垄断市场是指行业中只有一家厂商提供市场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特征是:行业中只有一家厂商,而消费者却是众多的;第二,厂商提供的产品不存在任何的替代品;第三,行业中存在进入障碍,使得其他行业中的厂商难以进入。行业中出现垄断的原因有:首先,物质技术条件是行业中厂商数目甚至只有一个厂商的主要原因。其次,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是行业中形成进入障碍从而导致垄断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政府特许或专利制度规定。第三,厂商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的稀缺资源数量等自然因素也是形成垄断的原因。

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也就是需求曲线的下方。

按照市场需求的大小,垄断厂商可以处于获得超额利润、正常利润和亏损三种状态下的均衡。垄断厂商并没有明确的供给曲线。长期中,垄断厂商和垄断市场也没有明确的供给曲线。

垄断市场的效率:首先,垄断厂商为了自身的利润最大化,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提供产量,但由于垄断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向右下方倾斜,因而边际收益低于平均收益,从而低于价格。其次,垄断市场上市场价格高于厂商最低的平均成本。第三,由于垄断厂商不存在竞争的压力,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这无形中增加了社会的成本。

110、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1)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厂商;(2)厂商生产具有差别的产品,并且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存在极大的替代性;(3)从长期来看,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自由的。有别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关键性特征是该市场中的厂商提供有差异的商品。

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但曲线更为平缓。边际收益曲线也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

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是一个垄断者。垄断竞争厂商在短期内没有明确的供给曲线。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中也不存在明确的供给曲线。

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之间。首先,垄断竞争市场的价格高于厂商的边际成本,因而生产的产量并未使得社会福利为最大。其次,从价格与平均成本最低点的关系来看,在长期中,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与平均成本曲线相切,因而厂商索要的价格仍高于最低的平均成本。第三,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由于存在竞争,厂商具有降低成本的动机和压力,从而厂商有促进经济效率的方面,垄断竞争市场表现出来的低效率部分地被市场上积极的竞争所抵消。同时产品差异的竞争迫使厂商不断推出新产品,改进旧产品,使得市场充满多样化,也就更可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偏好。垄断竞争市场在现实经济中被接受。

111、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只有少数几家厂商提供产品供给的一种市场结构。基本特征是:(1)行业中只有少数几家大厂商,它们的供给量均占有市场的较大份额;(2)厂商的决策相互影响,因而任何一家厂商在作出决策时都必须考虑竞争对手对其行为所作出的反应;(3)厂商的竞争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价格竞争外,也有数量竞争,因而市场价格有时相对稳定。大多数汽车行业

112、古诺模型也称古诺双寡头模型。古诺模型假定行业中只有A和B两家寡头厂商,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并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使得自身利润为最大的产量。双寡头竞争的最终结果是每个厂商生产市场总容量的1/3,市场价格为1/3。这一产量与价格组合被称为古诺双寡头模型的均衡。在行业中寡头厂商的数量为m的情况,古诺模型的均衡产量为: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市场总容量·1/(m+1)。缺陷是厂商的最优行为是以竞争对手的产量不变为条件的,古诺模型并不是寡头行为的一般分析。

113、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对寡头厂商行为的假定是,当一家厂商降低价格时,所有其他的竞争对手马上作出反应,相继降低价格。而当一家厂商提高价格时,所有其他的厂商并不随之提高价格。厂商的需求曲线是折弯的。寡头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在价格处折了一个弯。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在处是断开的,对应于小于产量的需求曲线,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较高,而对应于大于的产量需求曲线,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较低。寡头厂商的成本曲线具有典型的U型形式。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说明了寡头厂商不会轻易改变价格的行为特征。与许多寡头市场上价格相对稳定现象相一致。缺陷是并没有说明最初的市场价格是如何确定下来的。与古诺模型一样,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也并没有作为寡头市场均衡分析的一般结论。

114、卡特尔模型:卡特尔:指厂商明确签订有关市场活动的合作组织。在卡特尔中,参与市场活动的各个厂商往往签定有关价格、产量和销售区域等事项的明确协议。典型的卡特尔组织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一般说来,为了整个卡特尔组织的利润最大化,卡特尔组织会按照所有成员的边际成本都相等的原则分配产量。但是,由于各个成员的经济实力不完全相同,从而获得产量配额的机会也不均等。一般认为寡头厂商和寡头市场并没有明确的供给曲线。

115、寡头市场的经济效率介于垄断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之间。寡头厂商在生产数量和技术使用方面是缺乏效率的。其效率比垄断市场高。寡头市场上往往存在着产品差异,从而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由于寡头厂商生产规模较大,便于使用大型先进的生产技术,而激烈的竞争又促使厂商加速产品和技术革新。寡头厂商又有有效率的方面。

第七章

要素市场理论

116、引致需求:指由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而引发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厂商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有短期与长期之分。(间接需求)

117、完全竞争厂商是指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仍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要素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价格等于该要素的价格。

118、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使用量所增加产量的价值称为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

119、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一样,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对于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产品价格提高,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产品下降,要素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120、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由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沿横向相加得到的市场需求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若产品价格提高,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若产品价格下降,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120、劳动是厂商生产所使用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表现为每单位劳动时间的工资,即工资率。劳动的均衡价格,即均衡工资率,取决于劳动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劳动的需求由厂商使用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决定。

121、劳动的供给来源于劳动者或家庭部门。对应于特定的工资率,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是由劳动者的选择行为所决定的。劳动产生负效用,而闲暇产生正效用。

122、当市场工资率变动时,劳动时间也会随之变动,从而得到工资率与劳动时间之间的对应关系,即这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123、劳动供给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给劳动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商品(或收入)和闲暇时间的不同组合。无差异曲线无数有多条,离原点越远,代表的效用值就越高;它们两两不相交;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RCSl,m=—△m/△l,它表示,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劳动者增加一单位闲暇时间愿意放弃的收入量。

124、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效用,劳动者按照闲暇对收入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劳动价格的条件选择闲暇时间。

125、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指工资率变动对于劳动者消费闲暇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工资率提高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供给量增加。

126、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指工资率变动对于劳动者收入从而对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影响。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时间减少。

127、一般来说,工资率较低时,工资率提高对于劳动者的收入影响不大,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因而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工作较少的时间就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水平,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强度增加,超过替代效应,从而使得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右下方倾斜。因此,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者的供给曲线呈现向后弯曲的形状。

128、尽管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但市场供给曲线却通常并不向后弯曲。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仍向右上方倾斜。

129、均衡工资率:指劳动的市场需求与供给相等时决定的工资率。

130、资本:指经济系统中生产出来的又被用于继续生产商品和劳务的物品。资本的形态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有形资本主要包括:居住和非居住建筑、机器设备以及厂商的各种存货等;无形资本是指以非物质形态提供生产性服务的那些商品,如厂商的的商誉、新技术等。

131、资本有两个特点:(1)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的,因而它的数量是可以改变的;(2)资本作为投入要素,目的是为了以此而获得更多的商品和劳务。衡量资本的大小只能在一定时点上进行。通常使用资本存量的市场价值来衡量资本的大小。资本存量在一定时间内受投资和折旧的影响。投资是增加资本存量的一个流量。折旧是减少资本存量的一个流量。

132、利息率:是厂商使用资本的价格,它是每单位资本品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利息。资本的价格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品所提供“服务”的价格。

133、资本品的供给:家庭最优储蓄的数量是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进行最优选择的结果。储蓄量取决于利息率。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市场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134、均衡利息率:指资本的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相互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利息率水平。在均衡点,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正好等于厂商给予贷款人(出租人)的报酬。

135、土地的价格取决于土地的需求和供给的均衡。土地的价格是指厂商租用土地的价格,即地租率,而非土地本身的价格。就一种用途而言,土地的供给量是固定不变的。土地的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土地的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均衡的地租率。土地的地租率取决于土地的边际产量和产品的价格。首先,土地的边际产量受到土地本身质量和生产技术的影响。其次,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格影响地租率。

136、租金:指具有固定供给的一般资源的价格,并不局限于土地。

137、准租金:指短期内固定不变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益(率)。准租金等于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准租金最大时,经济利润也达到最大。厂商是依照于准租金最大化并且大于0来选择产量的。这是推广准租金的意义之一。

第八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138、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假定其他市场的情况不变,单独分析某一市场(或经济单位)的价格和供求变动的一种分析方法。

139、一般均衡分析:指把经济中的所有经济单位和所有市场相互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分析其均衡及其相互影响的分析方法。

140、一般均衡价格:指如果所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同时处于均衡,那么经济处于一般均衡,使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的价格就是一般均衡价格。

141、瓦尔拉斯定律:指当把所有的市场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时,无论商品的价格是多高,经济中所有的支出总和一定等于所有的收入总和,这一结论就是瓦尔拉斯定律。通过瓦尔拉斯定律不可能直接求出n种商品的价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存在着n个价格,它们恰好使得经济中的每个市场同时处于均衡,即一般均衡价格是存在的。

142、通常作为评判经济运行效果的标准是效率、公平、稳定和增长。

143、帕累托最优状态: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经济社会在不影响其他成员境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

帕累托增进:指如果经济社会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受到损害的条件下使得某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则社会福利得到增进。(帕累托最优改进)

144、为了得到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西方经济学中采用埃奇沃斯框图作为工具加以说明。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是,两个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满足帕累托最优标准的配置不止一个,所有两个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都符合这一条件。把所有切点连成的一条曲线称为交换契约曲线。

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是,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两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在埃奇沃斯框图中,两种产品所有等产量曲线的切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点。所有连成的一条曲线为生产契约曲线。

145、产品转换曲线:又称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使用既定生产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它向右下方倾斜;二是它由原点向外凸出。

146、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也简称为产品转换率或边际转换率:它表示在社会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商品1

而必须放弃的商品2的产量,通常表示为RPT1,2=—△Q2/△Q1。产品的边际转换率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147、生产与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是产品转换率与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时的边际转换率。

生产与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一般表述为: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等于这两种商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完全竞争市场在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意义下是有效率的。

148、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经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力图追求个人满足,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但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社会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的效果更大。斯密颂扬的看不见的手在完全竞争市场发挥作用,实现资源有效率的配置,最终导致社会不可能在不影响他人境况的条件下而使得某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论证这一点。

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149、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原因主要有垄断、公共物品和外部经济影响。

150、垄断使得社会福利受到损害。三角形FEmEc的面积度量了垄断造成的社会损失。垄断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从而社会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较多的成本。垄断厂商往往会采取各种形式的维持垄断的措施。为了寻求额外的利润而进行的活动被称为寻租行为。寻租本身不仅要花费成本,而且会滋生政府腐败。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

151、反垄断法又称反托拉斯法:是政府反对垄断及垄断行为的重要的法律手段,也是规范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行为的根本大法,也被称为经济宪法。

152、行业的管制措施主要包括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

价格管制:即只规定二个低于垄断市场价格的管制价格或最高限价。

价格和数量管制:即既规定厂商索要的产品价格又确定厂商的产量。

自然垄断:指在行业中,规模经济在很大的产量范围内存在,以至于相对于市场需求所决定的范围而言,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平均成本逐渐减少。通常需要大型的资本设备和大量的固定要素。城市自来水公司、公用电话局

153、公共物品:指具有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的物品被称为公共物品。

排他性:指某个消费者在购买并得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之后,就可以把其他的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商品的利益之外。

竞争性:指消费者或消费数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生产成本的增加。

154、外部经济影响,又称为外在性:指某一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所施加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正向外部影响:指一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外部影响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积极的影响,无偿为他人带来利益。

负向外部影响:指一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消极影响,对他人施加了成本。

私人成本:指一个经济单位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需要支付的费用。

社会成本:指全社会为了某项经济活动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从事该项活动的私人成本加上这一项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施加的成本.155、解决外部经济影响的政策主要有税收和补贴、企业合并以及明确产权这三种手段。

科斯定理可以概括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最初的产权赋予谁,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进一步,最初权利的规定对最终结果并不是至关重要的。但其隐含的条件是,首先,谈判必须是公开的无成本的,这在大多数外部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其次,与外部经济影响有关的当事人只能是少数几个人。科斯定理并不能完全解决外部经济影响问题。

下篇

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理论为基础

第十章

国民收入核算

156、宏观经济学:指以整个经济的总体行为,考察作为整体的市场表现,说明社会的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学科。

157、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简写为GDP。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生产的最终商品的总价值。第二,国内生产总值通常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价值,它不包含以前产品的库存等。第三,国内生产总值只包含那些作为最终产品进入消费和生产领域的产品,因此不包含中间投入的产品。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包含有形的最终产品,而且要包含无形的劳务,比如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法律服务等。最后,由于最终商品和劳务是各种各样的,因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示出来的。

一个国家的国民在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被称为国民生产总值,简写为GNP。

支出法:是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用以测算GDP的方法。GDP=C家+I私+G政+(X出口-M进口)。利用支出法测算GDP简便易行,应注意:第一,有些支出项目不应计入GDP中。包括对过去时期生产的产品的支出(如购买旧设备)、非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的支出)以及对进口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应计入。第二,避免重复计算。中间产品不应计入。

收入法:是用出售最终商品和劳务获得的收入来测算GDP的方法。GDP=个人收入+租金+利息+利润+间接税+折旧=C消费+S储蓄+T税收。利用收入法测算GDP,同样需要注意,首先,销售上一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取得的收入不计在内。其次,与生产无关的收入不计在内,例如出售股票和债券及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能算作接收者的收入。

158、国内生产净值NDP:是国内生产总值减去资本的折旧。实际折旧很难得到,在应用中把GDP等同于NDP。

国民收入NI:是各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它等于国内生产净值减去间接税。

GDP=NDP+折旧=NI+间接税+折旧

个人收入PI:是指个人从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它等于狭义的国民收入减去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和公司未分配利润,再加上正府和厂商对个人的转移支付、政府对个人支付的利息净额。

PI=NI-保险税和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转移支付+政府支付的利息净额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个人最终能够自由支配的收入数量,它等于,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和其他非税支付。

PDI=PI-个人收入所得税-其他非税支付

159、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表现为投资等于储蓄的均等。

160、名义GDP: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而按一个不变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

折算:指数等于名义GDP

与实际GDP

之比。

第十一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161、消费函数:以C

表示消费水平,Y

表示国民收入,则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形式表示为:C=C(Y),这一函数被称为消费函数。

消费曲线:表示家庭消费数量和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消费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越来越越向于平缓。在消费曲线与两条坐标轴之间的45。线相交于A点。在A点左边,消费大于收入;而在A点的右边,消费小于收入;在A点,消费等于收入,即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

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所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每单位收入的消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APC=C/Y,它说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状况。

162、边际消费倾向:指家庭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MPC=△C/△Y,它说明了收入变动量在消费变动和储蓄变动之间分配的情况。一般地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小于1的。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但消费增加的速度慢于收入的增加,这意味着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163、在分析短期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时,尤其是在不考虑边际消费倾向作用的条件下,消费函数可以由线性消费函数表示为C=a+bY,其中a,b

是常数。a被称为自主性消费,它不受收入变动的影响;bY是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它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引致消费:指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它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自主消费:指不受收入变动影响的消费。

164、储蓄函数:假定S

表示储蓄,则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S=Y-C(Y)=S(Y),这一函数被称为储蓄函数。储蓄可正可负。

平均储蓄倾向表示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边际储蓄倾向表示增加的收入中储蓄增加所占的比重,平均储蓄倾向也可正可负。但总小于1。边际储蓄倾向一般为正数值,但小于1,不过,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储蓄倾向呈递增的趋势。

APC+APS=1165、储蓄函数也可以简单地表示为线性形式:S=Y-C=-a+(1-b)Y,其中,(-a)就是自主储蓄,它不受收入的影响,(1-b)Y是由收入引致的储蓄,而(1-b)是边际储蓄倾向。即b边际消费倾向

MPC+MPS=1

储蓄曲线:表示储蓄数量和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166、投资:指增加实际资本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新的建筑物、耐用设备以及增加或减少存货等。投资有总投资、重置投资和净投资之分。

重置投资:指用来补偿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在价值上以提取折旧的方式进行。

净投资:指扩大资本存量进行的固定资本和存货投资。

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个贴现率,该贴现率恰好使得一项资本品带来的各项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价格。

投资函数:以I

表示经济中的投资,表示利息率,则投资函数可以表示为I=I(r)。投资是利息率的减函数。

投资曲线:表示投资量随着利息率变动而变动的一条曲线。I=I0-dr,I0不随利息率变动而变动,称它为自主投资。(-dr)由利息率变动引发的投资,称为引致投资。特别地,如果投资只包含自主投资,那么投资曲线就是一条水平的直线。

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投资等于储蓄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均为:=(a+I0)/(1-b)

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为:=(a-bT0+I0+G0)/(1-b)

167、投资乘数: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投资乘数定理:△Y

=△I/(1-b),当投资增加时,国民收入会以1减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倍增加,投资乘数k=1/(1-b),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乘数定理的结论成立条件:首先,投资乘数效应是长期变动的累积。其次,在投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资本品和劳动力。投资乘数定理往往在萧条时期才成立。

168、政府购买乘数:指由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政府购买乘数定理:△Y

=△G/(1-b),政府购买乘数k=1/(1-b)。

税收乘数:指由税收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税收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比的相反数。

税收变动对国民收入的总效应为:△Y

=—b△T/(1-b)。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乘数为[—b/(1-b)]。

平衡预算乘数:指在政府预算保持平衡的条件下政府购买和税收等量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恰好等于1。

平衡预算乘数为政府购买乘数与税收乘数的和,其数值等于1。

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都是双向的。这些乘数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169、两部门经济中的产品市场的均衡:IS

曲线:表示使得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的利息率

r与均衡产出

Y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曲线。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投资增加或者储蓄减少,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投资减少或者储蓄增加,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I

(r)

=

S(Y)

在包含政府部门的经济中,政府增加购买或减少税收,使得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政府减少购买或增加税收,将使得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与利息率

170、利息率是由货币市场的均衡所决定的,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市场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因此,又称为流动偏好。产生流动偏好的动机主要有三种: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货币的交易需求由国民收入决定,并且随着国民收入增加而增加。

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指人们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从整个经济系统看,货币的预防需求也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递增。

L₁=L₁(Y)=kY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把握有利的生息资产而在手边留有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原因在于有价证券市场上价格变动可以使购买有价证券者获利或者蒙受损失。货币的投机需求量与有价证券的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股票价格一般随利息率的下降而提高。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市场利息率,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化。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但是,随着利息率的不断下降,货币的投机需求并不趋向于0,而是越来越平缓,原因在于人们的“流动偏好陷阱”。

L₂=

L₂(r)

171、流动偏好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指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预计利息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最高点,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以至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限大。

172、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和货币市场的利息率,其中货币需求与收入同方向变动,与利息率反方向变动。

173、货币供给:指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政府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货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只包括硬币、纸币和银行的活期存款,广义的货币还包括定期存款。政府发行的货币是名义货币,即按照货币的面值计量的。经济中的货币供给m=名义货币量M/价格总水平P。货币的供给量与利息率的高低无关。货币的供给可以认为是一个政府可控制的常量。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平行于利息率的直线。

174、利息率的决定:如果货币需求增加,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从而均衡利息率升高;货币需求减少,均衡利息率下降;货币供给减少,均衡利息率上升。特别地,如果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处于流动偏好陷阱,即货币需求曲线趋向于水平,那么无论货币供给有多大,市场均衡利息率都倾向于保持不变。

175、货币市场的均衡:LM

曲线:是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

176、产品、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

模型:使得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收入Y

与r的组合,一定满足下面的两个条件:I(r)=S(Y),m=L1(Y)+

L2(r),上式被称为IS-LM

模型。由于IS曲线及LM曲线部分地取决于政府可控制的因素,政府可以通过政府可控制变动对IS曲线及LM曲线的位置加以调整,从而影响均衡国民收入和利息率。

177、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动偏好和预期收益不足是导致总需求不足从而经济萧条的病因。利用政府的控制量扩大总需求,从而增加收入。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178、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179、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通常以劳动的就业与失业状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的尺度。充分就业不是所有劳动者都能就业的状态,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可能存在失业。首先,年龄在16岁的人口中包括就业者、失业者和不属于劳动力的人。就业者是指有职业的人;没有职业但在寻找职业的人是失业者;没有职业而不寻找职业的人不属于劳动力,其中包括退休的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有能力但丧失寻找工作信心的人。就业与失业者构成了劳动力。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失业一般分为四类:季节性失业、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随着季节变换而出现的失业,磨擦性失业是指正处于从一个工作到另外一个工作过渡之中的劳动力。结构性失业则是指由于劳动供求结构变动所产生的失业。周期性失业则是指由于劳动需求下降而导致的失业。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充分就业目标就是围绕着降低周期性失业来制定的。

180、价格水平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也不是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即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价格指数是一定时期为基年表示的若干商品价格水平上升的幅度。依照于统计中选取的商品种类不同,价格指数包括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等。

181、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即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或者人均收入的增长。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相互一致的。

182、国际收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

183、依据斜率的大小可以把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水平区域、垂直区域和中间区域。

萧条区域:指LM

曲线与收入轴水平的一段区域,货币需求处于流动偏好陷阱的状态,称为凯恩斯区域,在这一区域内,市场利息率处于最低水平,经济处于萧条状况,因而又成为萧条区域。

垂直区域又称为古典区域:指LM

曲线与收入轴接近于垂直的一段区域。(财政政策无效)

中间区域:指在水平区域与垂直区域之间的区域。

在凯恩斯区域内,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在古典区域内,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在中间区域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

184、财政政策: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185、财政:是一种分配制度,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而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依照税收对象的不同,税收可以分为所得税、财产税和货物税。依照纳税方式区分,税收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所得税、财产税等属于直接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属于间接税。根据税率的变动来划分,税收又分为累进税和比例税。所得税往往采用累进的税率征收,营业税、财产税等采用固定的税率征收。

按照按照偿还期的长短不同,可以区分为短期债券、中期债券。

按照支出的补偿性区分,财政支出可以区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的转移支付。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社会保险、救济及其各种补贴。

186、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各种制度规定本身可以对经济产生稳定作用,这种自动稳定作用通常被称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财政制度的自发稳定作用一般来说缓和经济波动的能力较弱,并且需要较长时间。

187、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又称为能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状况逆经济风向采取的变动财政收入水平的政策。政府调整财政收支的手段主要有在个:一是改变政府购买水平;二是改变政府的转移支付;三是调整税率。

紧缩性政策:指在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采取的压缩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抑制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188、制约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政策滞后问题。政策滞后:是对经济运行采取的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对这一运行状态的滞后。(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政治上的阻力。

189、货币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政策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的供给进行管理,从而影响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一样,政府的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制度实现。

190、中央银行:是国家的货币权力当局,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高主管机构。主要有三大职能: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191、商业银行:是面向厂商及个人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金融组织,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存贷款利息差额,赚取最大的利润。

192、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制度规定:首先,法定准备金制度。准备金率:西方银行制度中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按一定比例以现金的方式保留起来,以作为储户提取存款的准备金。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准备率,由于准备率通常依法规定,因而上述准备金制度也被称为法定准备金制度,其中的准备率被称为法定准备率。指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其次,再贴现制度:指商业银行为了取得现金,将自身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规定商业银行所经营的信贷业务的各种条件,以便控制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及规模。

193、相机抉择:又称为能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状况逆经济风向采取的变动财政收入水平的政策。

194、货币政策:指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的政策。

195、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变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来实现。其他手段有:道义劝说、严格或放宽信贷条件、贴现配额。

存款创造乘数:如果法定准条金率为rd,而银行系统最初存款数量的改变量为△D,那么,银行系统中存款改变量最多可以达到△D/rd,即银行系统中存款的改变量为原有存款量的1/rd

倍,则1/rd

被称为存款创造乘数。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手段被称为是最严厉的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手段。

196、一般来说,由于调整法定准备率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程度很大,因而在实践中较少使用。变更再贴现率可以间接地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在实践中较为常用。公开市场业务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因而在实践中最为常用。

197、货币政策效应的局限性:(1)流动偏好陷阱。(2)时滞的影响。(3)货币政策手段本身的局限性。货币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间接手段,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大于对收入的影响。

第十四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

198、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即总需求曲线表示经济中均衡的总支出量随着价格总水平变动而变动的轨迹。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

总需求函数:指以Y

表示使得经济处于均衡的总支出AE的水平,P

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Y=AD(P)。

Y=C+I199、总供给曲线:表示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提供的产出量,即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中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总产出量随着价格变动而变动的轨迹。依照于要素价格相应于价格总水平作出的调整,总供给曲线可区分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初随着价格总水平提高而平缓上升,但当价格总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总供给曲线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接近于是一条垂直的直线。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在长期中,经济稳定在潜在的产出水平上,价格变动对总供给量还会产生影响。

200、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有:第一,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通常把它们视为随机的因素忽略。第二,技术变动。一般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此外,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总供给函数:以Y

表示使得经济中的总产出,P

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供给函数AS

可以表示为Y=AS(P)。

201、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指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202、从短期来看,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简单地区分为两种情况:(1)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平缓区域;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的状态。(2)总需求曲线相交于垂直区域。表示经济处于繁荣的状态。在长期中总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价格总水平,而不会改变产量或收入。

滞胀:指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状态。

203、在短期内经济可以处于萧条、滞涨和繁荣的状态,即在短期内经济会出现波动,而在长期内,经济的长期趋势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潜在水平上。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在短期内,相机抉择的政策,适时地变动总需求,即在萧条时期增加总需求,而在繁荣时期则减少总需求,以熨平经济波动。在长期内,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状态,因而政府的总需求管理政策也就不再必需。

204、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一、“古典”传统与凯恩斯革命。“古典”的传统,经济中存在自发的调节力量,使得经济趋向于充分就业状态。凯恩斯革命,一方面,凯恩斯以三大心理规律解释了经济中总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凯恩斯的革命也在于他对总供给方面的说明。二、货币主义。第一,货币最重要,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货币的推动力是造成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第二,货币存量是货币推动力的可靠的度量标准。第三,在现代货币制度下,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货币存量的变动,即货币政策最有效。(一)新货币数量论(二)自然率假说。自然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性条件下达到均衡时所对应的失业率或就业率。(三)政策分析。首先,货币主义否定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认为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产生“挤出效应”。其次,货币主义也不赞成执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第三,主张单一货币规则。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是,使得货币供给量按一个既定的速度增长,这一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之间的分歧:第一,二者在影响总需求的因素方面存在分歧。第二,二者对经济中总供给行为的看法方面存在分歧。第三,上述分歧反映在政策方面。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理性预期假设,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经济量预先所作出的估计。第一,人们对经济量的预期是无偏的,即预期不会出现系统偏差;第二,人们在形成预期过程中会使用所有可以利用的信息;第三,这些信息包含经济理论,从而预期期与经济理论的分析结果一致。四、供给学派。(一)恢复萨伊定律,主张“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二)降低税率,刺激供给。高额的边际税率会对经济产生三方面的负作用: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阻碍投资,降低资本存量;使得税收收入下降。拉弗曲线(三)放松政府干预,加强市场调节(四)降低政府开支(五)执行限制性货币政策。五、新凯恩斯主义。基本假定是非市场出清和经济当事人的最优化与理性预期。非市场出清是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如果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不能按照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变动,就存在名义粘性。实际粘性是一种工资、价格相对于另一种工资或价格的粘性。解释包括:菜单成本论、交错调整价格和交错调整工资论、不完全竞争论、市场协调论、劳动市场论和信贷配给论。劳动市场论看来隐含合同、局内人的压力、效率工资等是工资粘性的原因。

第十五章

经济增长理论

205、经济增长: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供给量的增长,即总产出量的增加。首先,增长必须在两个时点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时点的长短对增长幅度有决定意义。其次,经济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变动率作为衡量指标。

经济增长率:假定经济中的实际收入(总量或人均)为Y,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改变量为△Y,那么经济增长率G

可以表示为G=△Y/Y。

经济增长是指实际国民收入或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经济结构等许多方面的优化。

206、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作为消费品,也可以作为资本品;(2)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和资本K,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相互不能替代,每单位产量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数量保持不变;(3)生产规模收益不变;(4)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保持不变;(5)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6)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

207、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本存量K

和总产出Y

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即K=Y,其中

被称为资本-产出比。

储蓄率:指经济中储蓄占收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s=S/Y,其中S

表示储蓄,Y

表示收入。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G=△Y/Y=S/,当经济处于均衡时,国民收入增长率等于该社会的储蓄率除以资本产出比。

208、哈罗德模型还用实际经济增长率、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说明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实际增长率:指经济中实际实现的增长率,它由实际的储蓄率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按GA=s/A

决定,其中GA

是实际增长率,A

表示实际的资本-产出比。

有保证增长率:指经济中的储蓄被资本家意愿的投资全部吸收时所能实现的增长率,它由实际储蓄率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所决定,用公式表示为Gw=s/w,其中GW

是有保证增长率,w

表示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一产出比。

(意愿的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Gn

反映了经济所需要的劳动力增长的情况,通常被假定为不变的常数。

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经济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这一稳定增长路径称为“刃锋”。

GA=

Gn,GA=Gw209、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1)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和资本K,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不可以完全替代,因而每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服从递减规律;(3)生产过程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4)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保持不变;(5)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6)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关键性假定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性特征。

210、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sf(k)表示人均储蓄量;n是人口增长率,k为人均资本量,nk表示新增人口按原有的人均资本占有资本所需要的资本量;表示人均资本的增加量。整个经济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按原有的人均资本水平装备新增加的人口,即资本广化,另一部分则是增加每个人的人均资本占有量,即资本的深化。经济社会所有的储蓄被用作为资本的广化和深化。

211、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经济稳定增长条件是=0或sf(k)=nk,当人均储蓄量恰好等于新增人口所需增加的资本量时,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212、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不发达经济的含义: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储蓄率和降低人口增长率来提高人均收入量。

213、导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要素投入量和投入要素的生产率,即单位投入要素的产量。

214、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一)劳动投入量首先表现为就业人数。

劳动质量的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正常劳动时间的缩短;二是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三是劳动者年龄、性别构成的变化。

(二)资本、土地投入量:厂商用于生产的建筑物和设备;

非农业住宅建筑;存货;本国家庭在国外的资产;外国人在本国的资产。

(三)单位投入要素的产量,促进变动的因素有三个。

首先,资源配置的优化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因素。资源配置的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和独立经营者向工资劳动者转化两个方面。其次,规模经济也是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因素。最后,知识进步对单位投入要素的产量产生重要影响。知识进步包括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知识的进步以及运用知识的速度提高。

215、经济增长率的分解:

产出增长率可以分解为技术增长率、劳动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贡献的和,并且劳动投入增长和资本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值α和β。

第十六章

通货膨胀理论

216、通货膨胀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和显著的上涨。

217、物价指数:表示某些商品的价格由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变动程度。

消费物价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零售价格上涨程度的指标。

批发物价指数:是衡量厂商使用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批发价格上涨程度的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是衡量一切商品和劳务价格上涨程度的指标。

通货膨胀率:指从一般价格总水平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上涨率。

温和通货膨胀:指年物价上涨率在10%以内的通货膨胀。

奔腾通货膨胀:指年物价上涨率在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超级通货膨胀:指年物价上涨率在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

平衡通货膨胀:指所有的商品价格按同样的比例上升的通货膨胀。

不平衡通货膨胀:指不同种类的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不同的通货膨胀。

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指往往由某些突然的原因引起,人们对价格上涨的幅度不能预知或不完全预知的通货膨胀。

预料到的通货膨胀:指由已知的原因引起,并且通货膨胀的幅度为人们所预知的通货膨胀。

218、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一是收入财富分配效应,即收入和财富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再分配;通货膨胀首先会对工资薪金阶层产生影响。其次,通货膨胀使得以利润为收入者受益。再次,通货膨胀使得以利息和租金为收入的人受到损害。最后,通货膨胀使得退休人员遭受的损失最大。二是产量和就业效应,即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通货膨胀对产量、就业和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效应。代价主要表现:一是相对价格的变动对资源配置带来扭曲;二是增加了人们经济行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219、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需求增加,二是成本增加。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超额需求的通货):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原因主要有三个: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一)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的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二)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指厂商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三)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指由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而造成的成本增加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指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通货膨胀惯性:指除非受到其他的冲击,通货膨胀倾向于持续保持相同的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通货膨胀惯性。

预期:指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的一种估计。

220、价格调整曲线又称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的交替关系。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21、价格调整曲线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二是通货膨胀率为0时,经济中存在着一个“自然”的失业率;三是一项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同时实现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双重目标。

221、价格调整方程:通货膨胀率随着时间变动而变动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表示经济在第t期的通货膨胀率,表示经济单位对第t期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以z表示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以Yt表示经济在第t期的总需求量,Y*表示潜在的总产出量。g和h分别表示相应于成本推进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率的调整系数,通常假定为常数。如果忽略供给方面的冲击,简化的价格调整方程:表明,当总需求高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存在使价格上涨的压力;当需求低于潜在产量时,存在使价格下跌的压力。,ut表示经济在第t期的失业率,对通货膨胀率所产生的压力由表示出来。反映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率升高,失业率提高,价格向下调整。在失业率等于0时,通货膨胀率也会因为通货膨胀预期而持续。

222、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主要有制造衰退和收入政策。(一)人为制造衰退也往往借助于财政或货币政策手段来减少总需求。政府制造的衰退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越快。通过大规模制造衰退来实现低通货膨胀率的方案为“冷火鸡”,通过小幅度制造衰退来逐渐逆转通货膨胀的做法为渐近主义。假定衰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系数是0.4,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10%,人为地制造5%的衰退,即相应于潜在的产出水平,使经济中的总需求减少15%,即(Yt-Y*)/Y*=—5%,则下降到10%—0.4*5%=8%。(二)收入政策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主要包括:①价格和工资管制:指政府严格控制工资和价格的做法。②收入指数化:指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指数化可以是被百分之百的指数化,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百分之百的指数化是指工资按物价上升的比例增长。可以消弱成本推进和通货膨胀,其作用是相当有限的。收入指数化政策往往被用来减少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③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以政府规定的一个恰当的工资、价格增长率为标准,如果工资或价格的上涨率低于这个标准,工人或厂商将获得税收优惠;如果超过这个标准,他们将受到增税的惩罚,鼓励逆转通货膨胀的行为。

下载重点复习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点复习知识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三国演义重点知识点复习20题

    《三国演义》复习1、《三国演义》 董卓 被其亲信吕布所杀,余部由李傕等人率领,有关他的歇后语:(1)董卓戏貂婵 ——死在花下;(2)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2、董卓得势后收 吕布 为义子,......

    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1试述国际贸易的作用 2简述国际分工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3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4试述对外贸易政策积极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5简述侵略性贸易保护主义的特......

    报关重点知识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报关含义: 报关范围:货物物品 和运输工具 无论进口出口 都需要先报检 自理报关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区别 进出境运输工具舱单 4,货物物品抵港......

    税法重点知识点归纳

    税法重点知识点归纳: 一、总论部分: 1,税收部分: 1)税法角度定义税收:p6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公共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利,依法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活动或手段。 2)税收三大......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1.经济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2.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

    素质教育知识点重点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

    高三生物复习重点知识点:细胞的分化

    高三生物复习重点知识点:细胞的分化 细胞的分化 名词: 1、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014年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基础复习重点知识点

    2014年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基础复习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 1. 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2. 会计核算的环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3. 会计核算的工作:记账、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