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济为什么会崩溃》有感

时间:2019-05-13 05:2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经济为什么会崩溃》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经济为什么会崩溃》有感》。

第一篇:读《经济为什么会崩溃》有感

读《经济为什么会崩溃》有感

国庆假期,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经济为什么会崩溃——鱼、美元和经济学》这本书改变了我对经济学的一些看法,它是一本用漫画的方式的阐述经济兴衰之原因的经济学普及读物。在有关这一主题的书籍中,此书恐怕是最为通俗易懂的一本。

近年来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经济危机,究竟是“自由放任”造成的结果,还是福利国家的恶果?让我们看看这本书是如何解释这一问题的。

不少人以为,福利国家是民主国家的选民们选择了“高税收,高福利”模式的结果,殊不知,选民们喜欢的其实并不是“高税收,高福利”,而是“低税收,高福利”,他们更愿意把那些承诺只给予不索取、或者多给予少索取的人选上台。

但是政府并不创造财富,怎么可能多给予少索取呢?只能靠“变魔术”,这一魔术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让政府可以凭空“变”出大笔的钱,用来支付福利开支,同时又不必增加税收。而且在通货膨胀早期,市场上忽然有了大量的钱可以用于投资或消 费,而物价尚未开始上涨,这时很多本来无利可图的投资项目都能得到投资,失业率降低,经济一片欣欣向荣,政府的支持率也会提高。至于通货膨胀的长期后果 ——经济繁荣期过后的衰退期会更加漫长、更加痛苦——那往往是我下台之后的事了。凯恩斯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是要死的;而政治家们则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 是要下台的。

更重要的是,通货膨胀并不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政府多发钞票之后,政府和与政府关系密切者首先拿到新钱,当他们拿这些钱去投资和消费时,商品价格 还没有上涨,通货膨胀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净收益;而那些不幸远离政府权力者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已经上涨之后才能拿到多出来的钱,通货膨胀对他们来说是净 损失。因此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税收,是有权者从无权者口袋里抢钱的手段之一。通货膨胀误导投资者把大量资本投入政府偏爱但未必有效益的项目中(例如 有政府支持住房次级贷款项目和学生贷款项目等等),而另外一些生产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商品但是得不到政府偏爱的项目则会投资不足,这就造成了大规模系统性的 错误投资。这些错误投资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经济繁荣期过后的衰退期会有大批企业倒闭,经济危机就是这样爆发的。

那么,政府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时,政府需要增加开支来刺激就业吗?要知道,如果没有通货膨胀,政府每增加一分开支就必须增加一分税收,那么政府增加开支就不可能起到增加就业的作用。政府增加开支之所以能够增加就业,其原因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变相降低了工人工资,因此就业增加了。通货 膨胀制造短时间的虚假繁荣而把经济衰退的痛苦推到未来,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经济危机时需要减税吗?需要,但是减税的前提是必须减少政府开支,平衡预算。如果只减税而不减少政府开支,这相当于要求政府继续制造通货膨胀。

在经济危机尚未结束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读读这本书。这本书对我们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牺牲长远。

本书作者试图一改传统经济学晦涩冗长又堆积数字的写法,而采用漫画+故事型的叙述手法将一般经济学概念传递给普通大众而非经济学从业人士。

近年来,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为首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使全球经济陷入了21世纪以来最为恐慌的境地,而对这次经济危机引发的原因,经济学家们还莫衷一是,究竟是“自由放任,缺乏监管”的华尔街模式的原罪,还是一些“高福利高税收”国家经济模式的恶果,作者并未就其原因做深入探讨,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试图解释经济崩溃的原因。

在人类历史上,政府这个组织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而随之诞生的,本质上,政府应该行使民众所赋予的权利,应该代表了绝大多数民众的声音。在这个前提下,民众有自由,也有权力来监督政府的所作所为,而政府也应该有相应的程序来保障人民的这种自由和权益。

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利益的往来,一旦政府尝到了脱离监管的权力所带来的滋味,政府就宛如一头脱缰的猛兽一样,再想把它锁进牢笼可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了。

一些政客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不惜做出一些极尽短视的决定,一方面承诺选民高福利,一方面承诺低税收。毫无疑问,这样的政治主张总是能够收获选民的欢迎。

事实上,政府机构的一部分重要职能应该是建立一套合适的机制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其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为了兑现对选民的承诺,一般政府有以下几种手段:

1)开发新型产业,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

——优点是经济发展不受危机型产业拖累,大规模的实体经济能够容纳大量的投资和风险;缺点是发展周期长,风险大,不可控;

2)缩减政府开支,平衡政府财政预算;

——优点是可督促政府实现预算平衡,使纳税人资金合理利用。

缺点是执行周期长,见效慢。

3)开动印钞机器,为市场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优点是容易实现,短期之内有效抑制经济衰退。缺点是后患无穷。引起的通货膨胀会像无底洞一样吞噬老百姓的积蓄。

一旦开动印钞机,政府手上可凭空多出一大笔钱,既支付了国民的高额福利,又不用向国民提高税收,一举两得。在通货膨胀早期,市场上有了更多的流动资金,要么通过投资来拉动就业率,要么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短期之内看起来人们就业率提升,经济欣欣向荣,政府支持率也会提高,一副多赢的局面。

至于发型大量钞票所带来的长期后果,是没有人有时间考虑的。正如法国享乐国王路易十四的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而对于现任政府而言,应该改成“我下台后,哪怕洪水滔天”。

更重要的是,通货膨胀并不是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初期政府会将印发的钞票投入到政府紧密相关的组织里去,当他们拿着这笔钱去投资或者消费时,商品价格并未上涨,这比钱对他们而言就是净收益。当这笔钱沿着产业链走到市场终端时,整个市场货币流动性过剩就集中出现了,价格开始全面上涨,来百姓手中同样的钱能买到的实际价值已经打了折扣。换句话说,通货膨胀完成了一轮将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袋子成功掠夺进政府钱包的过程。

同时,通货膨胀开始之时,政府印发的钞票大量的投入到了吸纳空间大、规模杠杆高的行业中去,比如基建工程和房地产行业,而这些行业又往往需要资本的不断注入,一旦经济发展放缓,其中的企业很容易被第一波浪头吞掉。而从事一些基础生产性消费品的产业则无法得到政府的偏爱,在经济繁荣时刻并未得到有效发展,一旦经济衰退,同样没办法支撑经济大盘。

那么,政府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呢,除了前面提到的1、发展新产业,2、削减政府开支,政府还能以什么方法来应对呢?

政府为了增加经济衰退时期的就业率,一般会采取增加支出,如果不印发钞票,政府只能通过税收获取,而增加税收在一个民主国家往往很难执行。这也正是政府如此钟爱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刺激恰恰提高了就业率,带来了经济繁荣的虚假景象。但如果政府依赖延续性的通货膨胀,这恰恰是饮鸩止渴,悔之晚矣。

所以,最现实有效的情况是,减少政府支出,降低企业税收,激励更多的企业积极开拓新产业,挖掘新的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

第二篇:读《金融大崩溃》有感

谈判金融危机

——读《金融大崩溃》有感

然磬

崩溃,崩溃,是美联储和金融大鳄高级谈判家们印向的结果,是这个连美国政都无法约束的,不属于美国人民的“超级银行”的最后呐喊。

《金融大崩溃》第二版讲的是国际金融大鳄盘旋在危机边缘的故事,雷曼兄弟倒闭到银行国有化,从投资银行的兴起到疯狂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崩溃,从国家与国家的较量到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作者梅森用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预测分析能力,讲着天衣无缝的金融战争的故事。

这个世界从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开始,就没有安分过。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所牵连,都希望能从深层次上理解并解释这场危机的成因。与此同时,政府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无论何处方式,都或多或少的摊薄了现有的财富。出于心理上的防御机制,还是希望能找出一种全新的思路,在保持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提下,能彻底解决这场危机。在贪婪的银行家的鼓动下,废除1933年银行法,放松管制,解除了套在老虎头上的枷锁。逐利本性,促使银行家揭开了次贷的潘多拉盖子,引发了埋葬自己的危机。热钱在次贷危机中撤出,在政府焦头烂额之极,又掀动了大宗商品的泡沫。在应对这一方式过程中,单纯的货币刺激,财政刺激,以及量化宽松等方式都粉墨登场。虽然中断了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周期的衰退周期,但是以货币供应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不过就是用通货膨胀替代了萧条而已。财政刺激,量化宽松等政策形成以刺激行动和复苏乏力为特征的第二阶段危机。随后第三阶段形成了二次衰退的威胁,希腊,塞浦路斯陷入通货紧缩,竞相采取阻碍全球化发展的退出政策。在新自由主义陷入困境时,他们迫切需要采取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或阐述资本主义发…

危机到崩溃有一条明显的脉络:美元贬值,石油、贵金属、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接着信贷“失控”,股市、商品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贵金属交易市场建立大量的高位空头头寸;并且利用媒体制造出还要继续上涨的世界舆论点燃次贷的导火索“贝尔斯登”然后推波助澜:利用拯救次贷危机的名义大量增加流动性“大量投放美元”来进一步加剧美元贬值,使得次贷危机不断深入发展,在危机中不断以“收破烂”的价格收购拥有大量全球性资产的金融机构。

2008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这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干预。美国财政部也已经迅速采取行动,开始收购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发生在美国华尔街的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美国,也正在改变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国会山两周:美国7000亿救市案起死回生.虽然,“华尔街上那些贪婪的猪不值得勤劳的美国公众伸出援手”,但是迫于情势,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在几经挫折后终于出笼  政府必须对救援过程实施更严格的监管,并为因还不起贷款而面临房屋被没收的房主提供新的援助。几经拉锯,财政部在这两方面做出了让步。然而在对获得政府援助的金融公司高层薪酬实施限制方面,在美国国会就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提出的7000亿美元危机解救方案激烈辩论之时,以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John Cochrane为首的美国一百多位经济学家,联名给国会写了一封公开抗议信,反对财政部和美联储提出的这个方案。这封信征集到了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签名。但是,哈佛经济系只有四个人签了名,但没有一个是做宏观经济和货币金融专业的。普林斯顿经济系没有一个人签名。事情显然不像想象得那么简单。对于知识精英荟萃的哈佛和普林斯顿来说,沉默既是一种表态,又是一种谦逊。秘密或许还在于:领头提出这个解救方案的是这样两个人:保尔森和伯南克。他们,一个是华尔街当之无愧的代表,另一个,则是全美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当金融危机爆发之际,美媒体戏称,伯南克这个研究危机的经济学家终于派上用场了。如果最熟悉华尔街的保尔森和经济学家伯南克都无法拯救美国于危机之中,美国还能指望谁?

身为经济编辑记者和《卫报》(The Guardian)专栏作家的梅森即使十分新自由市场但并不心存绝望;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适应性的制度,这个制度已经到达了其适应能力的极限,” “一旦资本主义无法再适应技术变革,后资本主义必然到来。书中梅森的论述富于激情——他并不掩饰自己对全球精英的轻蔑——他的文章有时充斥着强烈的愤怒,以至于让人感到明显的讽刺。

书中描绘了许多关于经济学家伯南克的立场.这位有神童称号的美联储前主席,位居南卡罗来那州的头名。早慧的少年时代和知识上的优势,是他作为经济历史学家和理论家的本能。他曾对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时代和其他金融危机进行过研究。书中写道,伯南克比大多数人更清楚信贷体系如何运转,以及抵押贷款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知道何时运用降低利率平息信用恐慌,防止贱卖债务。他也更多地向美联储副主席、格林斯潘时代危机的资深人士唐·科恩以及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总裁蒂姆·加斯内寻求建议。伯南克的行为决定了他拥有评估金融危机风险,也决定了这何时会演变为一场经济危机的判断力和领导力的较量会议,他深知以及在危机到来之际,如何进行干预以应对危机。伯南克曾发表的一次讲话中提道,”一些大型投资银行以及私人投资者的疏忽,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乃至整个美国经济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关于美国的”双赤字“问题,伯南克认为,美国外债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常项目的实质性转变“,这种转变将这些国家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借款者变成净放款者。穷国的钱对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通过新版救市方案后,美国的融资来源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美国国债最大买家的中国,认购千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协助美国渡过难关。掩人耳目的救助计划是否只能得到泡沫的幻影。美国经济不是信心的问题,不仅仅是金融等虚拟经济的问题、而是真的出现问题了。

《金融大崩溃》这本书最吸引人的是关于欺骗和权力的故事。伟大的奥地利学派罗斯巴德说的那样,”货币当局制造了泡沫并导致未来的惊恐,后来的货币当局只好用更多的货币来补窟窿。货币不是中性的,是维护过去生产结构的,而是权力式的,是可以重新塑造新的生产结构的。“ 美国政府利用权力强迫债转股互换或免除债务。也许这有一些侵犯私人财产权的味道,但跟保尔森式的救市相比,它更道德,也更有效。不过,对于那些犯下错误的金融企业来说,由纳税人来救市具有免费性,因而更具吸引力。但很显然,华尔街渗透和控制下的美国是不会这样做的。

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欲望是无限的。资本运动始终以资本增殖为其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资本逻辑从未改变,只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表现形式——资本的形态在变。就像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由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重心转移一样,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公共资本以及资本未来其他新形态的出现,越来越更为广泛地表现为取决于社会的需求——欲望体系的变动趋势,以缓解和分散根源于资本逻辑的社会冲突,从而使之能够持存,实现永无止境的增殖目的,直到冲破资本主义制度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的极限。书中的冷血的资本主义者一边为了实现永无止境的增殖目的,一边成为一个哲学家或心理学家,赢得政治信任,懂得与最小成本换来妥协。但到达极限,道琼斯股指也为雷曼的陨落做出了自己的反应,大跌的步调。现在新的资本增值的方式是不段扩充衍生品所带来的风险,通过其发挥的杠杠作用,导致了难以控制的增值的欲望的和系统风险。不能否认金融衍生品工具本身是人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不要因为危机因噎废食。经济发展模式转轨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通过促进经济虚拟化来促进合理配置资源催化生产力更快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说起金融危机的根源,有新自由主义体制论、经济结构失衡论、人性贪婪说、资本主义制度论以及金融体系缺陷论等等。其实这些结论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存在一定内在联系。在人性贪婪的诱导下,新自由主义体制和金融体系实现的强化更加”脱域“的资本愈多地趋向投机,加剧经济结构失衡。金融危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书中对新自由市场采取批判的立场,如同书中说谢尔曼可以在趁人切蛋糕是就收集黄金屑,负债对美国人没有约束力,相反是借之来获侥幸之利的方式。美国很多州的房贷通常是”无追索权“贷款,如果房屋业主断供,债权人可以收走房产,但他们却不能用其他的资产或收入来弥补欠款,这培育美国消费道德,缺少责任感。

长期看,全球增长前景暗淡,人口红利和追赶红利等惯用方式逐渐失效,中国把投资增长模式走到极致,美欧把货币宽松模式走到极致,资源终是有限的,这导致全球在危机中不停的谈判和博弈,在一国内和一国外,大家都谈判着新的利益分配方式,不能对十分细微的变化熟视无睹,学会捕捉预警信号,学会改善狭隘的眼光,如同英国退欧一样。

全球面临严峻的结构性矛盾,我们要看清”现实“,也许此刻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危险的新时期".

第三篇: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拨开迷雾看历史------《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还原史实

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茅海建先生他的成名作《天朝的崩溃》分析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朝廷中投降派当权,也不是因为有汉奸领路,但是中国仍然一败涂地,根本的原因在于清帝国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到战术思想、武器装备的全面落后。

这也许与我们一般的看法有些出入,但是茅先生用翔实的史料证实了他的观点。在被说服之余,我不禁深思:为什么我们对于这段历史有着如此多的误解?进而疑惑:难道那些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人物,都如此般严重偏离史实么? 历史教科书一贯被目以统治者宣传的感觉,然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一般的史学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不知不觉便跟随主流史观,而忽视了对历史真相的还原——例如史界一贯认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曾下令东北军不得抵抗。而1991年5月28日,纽约东北同乡会会长徐松林等八人访张学良时问,蒋介石是否下过手谕令张不抵抗,张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藉口。我下的指令,与蒋无关。

在并无有力的证据下,此观点却被作为蒋的污点被大肆宣传,深

入人心。虽偶有人质疑,亦旋淹没于众口之下。一如于此,琦善,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的面目在久经描画之下,也趋于两极:好者极好,恶者极恶。而茅先生此书则如卸妆水般,抹去了遮盖与歪曲,还原了历史的真相。研究历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历史中的错误,在茅先生的书中分析了鸦片战争中从高层决策者到底层执行者所犯的错误,以及这些错误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危害。而且从书中可以看出清帝国对这次把中国带入世界的战争的反应实在是可以用无动于衷来形容。挨打之后,赔款、割地、丧失主权等等。清帝国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吸取根本的教训,而且整个帝国社会依然是那种自大自负的心态。其结果当然可以想象,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挨打,所以就有后来的一系列的列强侵华战争。在这不得不提一下清帝国的老邻居兼老学生—日本,日本向中国学习了1000多年几乎完全吸收中国文化,但是在其遭受列强侵犯的时候,整个国家与民族都是与清帝国完全相反的行动,他们开始放弃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吸取欧洲先进文化,整个国家呈现一派向上的景象,就这样这个一直以来是中国学生的国家反过来赶超老师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而要注意的是鸦片战争的发生时间比日本维新要早很多,但当时我们却什么都没干,就这样等着一次又一次的挨打,才有了一段又一段的屈辱史。在这,我不想做什么假设,历史更不容许假设,我只能说历史的意义就是告诫后人,警示后人。

启迪今日

在本书序言中,茅海建先生提到“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时光流

逝而意义日渐。鸦片战争则不然。”“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书中罗列了清帝国一系列的失误,最终发现,这些令人痛心疾首的失误,在当时的环境下原来都是情有可原,理所应当愚昧,主和派亦愚昧,皇帝、官员、平民都愚昧,上下一团黑,失败乃是必然。时至今日,钓鱼岛问题成为热点,不少人鼓吹要和日本打一仗,然而正如茅先生所言“对现代化的敌人,只能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取胜。”也许今天中国在经济方面已经可以和日本抗衡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自信和豪迈终于让我们动辄就有底气喊出对某国“经济制裁”的豪言壮语了。然而众所周知,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30年间,“单腿走路”的结果就是经济一枝独大而其他领域望尘莫及,尤其是文化建设的落后和二次改革的滞后,使得中国目前正陷入了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问题频出的尴尬境地。而这些,也正在阻碍着中国社会良性发展和进一步的全面现代化。而没有完全现代化的中国,想要收复失地并战胜现代化的日本,显然还不具时机,当然我们也相信中国终将会有这个实力。

如当年的大清一般,中国目前更重要、更紧急的是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再度陷入落后挨打的状态。最后祝愿我们的国家真的繁荣富强。

第四篇: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书报告 读完茅海建老师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之后,第一感觉是书写得很好看,少了历史专业书的那种枯燥,有一种非一口气看完就不罢休的冲动!

“天朝”直接指出了清政府的自大,“崩溃”却正表现出清政府无法避免的灭亡,暗含对于清政府腐败的讽刺。

书首先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方的实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包括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从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清政府无论从哪方面都弱于实力强大的英军。

一、清朝的兵力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当时的清军驻防分散,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并未建立现代化的成建制军队。而且当时的清军不论八旗还是绿营,鸦片泛滥,贪腐严重,战斗力都已经相当弱。而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显然这样是无法占据优势的。

二、从武器上说,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比对手差。大炮也类似,式样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铸造技术也落后,杀伤力小,更加难以置信的是有很多士兵还使用大刀弓箭,这些当然无法和尽力过工业革命的现代化的英军相比。

三、从战果上看,英军每次取胜都只付出极少的代价,损失最大的是在镇江,也仅仅有三十多人阵亡,而清军不论人力物力都损失惨重。指挥官中一品大员就死了四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自杀,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水陆提督陈化成战死,江南陆路提督余步云被斩首。二品大员中也有京口副都统海龄、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等人阵亡,这些都是清朝最能征惯战的将领。

回顾整场战争,战争的失败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我们战后的反应。统治者继续沉醉于“天朝”的旧梦;朝臣们只关心自身仕途升迁;士子们依然闭门只读圣贤书,向往“治齐修平”;思想家囿于资料匮乏,对西方不甚了了,无力开启民智;“庶民”则依旧忙于各自生计,默默承受着因战败而带来的更加沉重的苛捐杂税„„整个“天朝”朱颜未改,依旧沉睡不醒。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列强联手,八国联军进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残酷命运,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边缘。直至80年后“五.四运动”民主渐开;再至107年之后新中国成立,才彻底摆脱被奴役的命运。

读完整本书,对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只是像我们中学历史书上简简单单的几十页内容,它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屈辱,是我们世世代代应该铭记的~

一,我们所经受的历史知识教育,是如此的匮乏!而因此建立起来的历史观,又是如此的片面!我们只知道林则徐、关天培爱国忠君,是民族英雄;琦善、耆英,李鸿章等卖国,是民族败类。我们常常将爱国者流放、卖国者当道归结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事实上,林、关等人自有其自身局限;琦、耆之辈也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国积弱,而统治阶层不识世界形势且夜郎自大,结果并不是几个人就能改变的,战争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二,鸦片战争不久,与我们相似的日本,也遇到了和“天朝”同样的问题。1853年,美国的军舰驶入东京湾;第二年,迫于压力,日本开国,开始与列强

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但是开国之后,西方诸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涌来,刺激了日本统治者和国民,反倒引起日本民族不息的奋斗,完成日本历史上最大的转折—从落后的德川幕府时代,进入举世闻名的明治维新。1894年,经明治维新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日本,气势汹汹地打到了“天朝”的门口,效仿诸强,要求割地赔款并享受与列强在华同等的权利。从富国强兵的角度讲,日本成功了。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失败的民族仍有机会崛起,关键在于战后的奋发!两个处境相似的民族,被迫开国后不同的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结果,难道不发人深思?

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前提是我们应该知道这“史”的真相!以史为鉴,籍着清醒和正确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而后有所作为,才是必要和必须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关于鸦片战争的失败,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相,一个超越“爱国”和“卖国”简单道德评判的发人深省的真相。中国必须强大,才能不再遭受屈辱。毕竟,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落后挨打,仍是当今世界隐而不宣的内在逻辑。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也许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第五篇: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因此研究或者说接触近现代史最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茅海建先生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后,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

天朝的崩溃,光看其题目,就大致揣测出这是一本讲述清朝是如何走向灭亡的书,也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专制主义时代是如何终结的。其中的“天朝”,“崩溃”用得恰到好处而别有深意。“天朝”直接的指出了清政府的无知与愚昧,极强的表现出对清朝的讽刺,“崩溃则”表现出清政府的灭亡是无可避免的是不可逆转的。

 《天朝的崩溃》一书先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方的实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包括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从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清政府除了从gdp意以外无论从哪方面都弱于实力强大的英军。再从鸦片战争的起因看表面是鸦片引起的,但其根本可以从读者一句十分凝练的话得出: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西方平等待遇。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其次,它围绕一些晚清时期我们所认为的汉奸及英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琦善、奕山、牛鉴之流是历史上著名的卖国贼,如果把鸦片战争搬上京戏的戏台,他们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脸。而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则是一个个正气凛然的名字,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敌忾、共同对敌的架势。鸦片战争会失败,败在昏聩的皇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如果……历史必将改写。这是我们从课本里学到的鸦片战争史。

。关天培、林则徐的红脸,奕山、琦善的白脸,其实是经过后人的描画,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关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或者说林则徐的真实人物性格,只不过是一个被清政府官场蒙蔽的普通官员罢了;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连道光这个老皇帝,他当不好这个皇帝、眼界不高、谋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国是他自己的,总谈不上自己出卖自己。我们一直推崇的爱国派实力未必弱,被唾弃的投降派声音未必强;爱国派其实是主战派,投降派其实是主和派,更大的差异来自意见的不同;爱国派的立场未必是爱国,投降派的背景并非是卖国;真照爱国派的主张打下去,可能全璧江山都失与敌手。

之后,此书又对《南京条约》及其后续各种条约的签订过程与其后果进行描述,其中有一个令现代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细节。在虎门签定的《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关税等条款,并不象历史书上说的是英国政府强迫订立的,而是主和的官员自己追着英军要签一个对清政府有利的补充协议的结果,自己把英国人本来没有提出的要求拱手送人,人家当然受之不却。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例如领事裁判权的问题,他们要求“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商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因为“如何处理通商口岸的民、“夷”纠纷而不引发衅端,成为其心头大患。为了简单明了且一劳永逸地解决此难题,干脆将对英人的审判权主动拱手予英方。”

而对于三元里抗英斗争,从书中列举的材料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正牌的历史书上写着,老百姓是多么的爱国,英勇杀敌。

事实上是,当清军和英军在珠江上激战时,很多老百姓木然的在岸上围观。

老百姓和英军开战,因为英国人挖了他们祖坟,QJ了他们的女人。

战果也由击毙数人,被夸大至数百人,而击毙的所谓英军头目,更是为了邀赏而进行的谎报。而后来的以讹传讹既是受了当时各级官员出于各种目的谎报的错误信息诱导,同时也是后期革命斗争宣传实际需要的结果。

历史的真实就是这么让人失望的,但这就是历史。

。。。

读完《天朝的崩溃》我在想我们和他们有什么不同:

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说法和今天的中国面临全球化、地球村的现状有什么不同?我们引进无数条相似的生产线,和他们照着西洋图示造炮有什么不同?我们牺牲环境、牺牲信仰发展生产力,和他们主张西学为体、中学没用有什么不同?我们口口声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他们按天朝方式办外交有什么不同?

我在想历史到底该怎么写?怎么读?

作者强调指出,“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而一切出于“愤恨”、“不服输”或其他目的而对历史进行的“神话”或“鬼话”的实践,已经超越了历史研究的范围,只能白白浪费历史的宝贵财富。

对历史真相的执著。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可惜49年后中国的历史学界到今天,才开始多一点客观地还原历史真相,而60、70、80,乃至90年代的大众都被迫长期戴上一副政治正确的眼镜,取下眼镜来,竟还觉得眩晕、慌张,对历史真相,恐怕非有点执著的精神不可。

历史演变轨迹的呈现。我们从小的历史课说:人类社会必经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直至共产主义。而真实情况确实:要放宽历史的视野,大历史是螺旋形上升的。

:“知识给人以力量,愚昧也给人以力量,有时甚至是更大的力量。”书中作者用黑体字写到,我也用此来结尾吧!

下载读《经济为什么会崩溃》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经济为什么会崩溃》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3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201011010107丁力 对于鸦片战争,我们一般所了解的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么两三页纸的内容,大致包括禁烟运动、 琦善等的卖国活动、关天培等的以身殉国、三元......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2000字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2000字原创: 将离这是一本读来颇为厚重的书,不仅指近六百页扎实的史料考证和客观的人物分析,更是指茅海建先生在书中所提出的思考。在读的过程中稍有感触,......

    读《为学》有感

    读《为学》有感“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是清代彭端淑说的,有错吗?读了《为学》,我心里就......

    读《为学》有感

    ~-7-9 字数:716昨天我看了清朝作者彭端淑写的一篇文言文——《为学》。文言文注解,我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两个和尚去海南的故事,用简练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是上......

    虚伪的脸谱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虚伪的脸谱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尽管《天朝的崩溃》是老师强烈推荐书籍,并咱们必须完成读后感。但是,一翻开书,便犹如着了魔法,爱不释手、无法停止,所以,才短短十几天,我便看......

    读《建筑经济》有感

    读《建筑经济》有感 读完《建筑经济》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这是一本指导工程建筑来实现其最高经济效益的学科,经过通读之后,我对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的认识有了更准确的定......

    读《体验经济》有感

    令人难忘 才能拥有忠诚度 ——读《体验经济》有感 小孩子为什么喜欢吃肯德基?是他们所用原料独特,还是做法让其美味非常?相信都不是。不论是薯条还是炸鸡,肯德基用所用原料不会......

    读《为学》有感五篇

    读《为学》有感7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