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的脸谱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时间:2019-05-14 08:1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虚伪的脸谱读《天朝的崩溃》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虚伪的脸谱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第一篇:虚伪的脸谱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虚伪的脸谱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尽管《天朝的崩溃》是老师强烈推荐书籍,并咱们必须完成读后感。但是,一翻开书,便犹如着了魔法,爱不释手、无法停止,所以,才短短十几天,我便看完了整本足有六百页的巨著。

阅读《天朝的崩溃》,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完全不会让人崩溃。尽管里面有详尽严谨的数据,有一丝不苟的对比、有细致认真的逻辑推断,但是,作者更像是一个故事能手,是琦善、林则徐、道光帝等人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读后,我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看法被颠覆了,完全改变了我原本的根深蒂固的看法及想法。这种感觉就好像,已经非常非常习惯一个人的样子、面貌,但是突然发现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的脸谱,是虚伪的脸谱,只有通过大量信息才可以撕开虚伪的脸谱,还原其本来面目。

在《天朝的崩溃》这本书中,琦善的例子在我印象中最为深刻。

琦善其人,在史官的笔下、民众的口头相传中,是个罪大恶极、万恶不赦的贼子。为何琦善“恶名千里”?只因为他身后竖着一个大木牌,上面打字清晰地书写着“卖国贼”三个大字,所以每一个路过的人都有权利向他吐口水么?在“卖国贼”三个字的渲染下,琦善被逼拥有了一张“千人嫌、万人恶”的脸谱,仿佛他生来便是卖国的命运,仿佛他生来就注定要遭人唾弃。他的脸谱,就这样被轻率地固定和流传下来,烙印进民众的心理、中国的历史长河里。

但是《天朝的崩溃》用平和温柔的笔触轻轻掀去了琦善虚伪的脸谱。在支持琦善其“卖国”言论中,作者列出四点,一次反驳其弛禁、打压林则徐、拒绝援兵、私割香港四事。作者毛海建从卖国动机、史书史信、逻辑推理完美又严谨地将四项罪名一一否定,让我寻不到反驳的理由。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戴着“卖国贼”虚伪面具的无奈臣子,看到了琦善由于“妥协”而无辜被世人谴责的失落、失意及心酸。

作者毛海建有句话说得非常好,深入人心。“道德的批判最是无情。而批判一旦上升至道德的层面,事情的细节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之余细节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教训更是成了毫无用处的废物”。

我深表认同。琦善的妥协,在今日世人眼光下再正常不过,众所周知,谈判,谈得就是双方的妥协。但是,在当时民众的思想水平普遍较低、外来消息闭塞的情况下,是没有人站出来为琦善辩解的。也许,站出来的后果同样是沦为“卖国贼”,同样是被民众所攻击。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大家都宁愿把话烂在肚子里,也没有人愿意趟这趟浑水。

天朝、乃至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把人钉在道德的十字架上,永世不得翻身”的情况?我想儒家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进一步僵化民众思想,使民众普遍形成了僵硬、愚昧的是非观及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懦弱性格。再加上有识之士的稀少,别有居心之人的蓄意蒙骗,导致民众不了解所有来龙去脉就轻易将琦善等人盖棺定论。正如作者茅海建写的“知识给人以力量,愚昧也给人以力量,有时甚至是更大的力量”。

好在,茅海建先生用坚实的史实考证基础,为广大读者还原了历史本来面貌,帮助广大读者“意当时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由此可见,只有历史真相才可以撕去被民众误读的“历史脸谱”。

以前听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时不以为然,但是自从阅读了《天朝的崩溃》,便深以为然。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大家还记得“范跑跑”么?当年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与其他挺身而出牺牲生命挽救孩子的老师相比,“范跑跑”的行为的确不那么光彩。范老师,当时还是一名人民教师,在地震来临之际,他得第一个念头不是保护“祖国的明天”,而是“保护自己的生命”。于是,他率先冲出教室,成功地活了下来。

咱们先不论“范跑跑”行为是否恰当,但瞧瞧人们扣在“范跑跑”头上的巨大帽子,就很是吓人。例如“跑调的理想主义者”,让我觉得着实上纲上线了、夸大其不道德行为了。在我看来,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人做出“保护自己”的决定是一种本能,是合理的行为,是可以被大家所理解的。但咱们为什么一定要苛求“范跑跑”留下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呢?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我们为什么为了他的选择而过分指责他呢?

再如“冷漠的佛山人”一说,十八个路人,忽视了小悦悦的困境,没有及时挽救小悦悦的生命。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们仍然可以拍着胸脯说全体佛山人都非常冷漠么?也许,我们便不会将整个帽子扣在佛山人的头上了。

再看几年前去世的歌手迈克尔杰克逊,他生前几年并没有收到死后的荣誉。我还记得好几年前,关于他的胬童事件,各种媒体炒得异彩纷呈,他百口莫辩,没有一个人静下来听他解释。关于他的整容事件,民众又是自顾自蜚短流长,丝毫没有考虑到事情的真相。如今他去世了,死在医生的过失上,我们才明白他的伟大之处,我们才明白他内心的善良,对孩子的喜爱。一切都不是我曾经丢在他身上的词语那么污秽、那么不堪入目。这样疯狂不讲理的世人,我们难道不感到羞愧么!这样的我们,和百年前的中国旧民有什么区别?!

有些时候,我们心中简单评定“对”与“错”后,便将相关词汇丢在他人身上,一走了之,或者无所顾忌地宣扬开去。这些行径是草率的、不公平的、甚至是野蛮的。那样虚伪的脸谱,百害而无一利,小错汇成大错,会造成我们对他人的误读、对历史的误读。

茅海建先生还有一句话令我感触很深,他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而《天朝的崩溃》一书,指出了国人对历史中以琦善为代表的历史人物的误解,字里行间更引发了世人的思考。我们是不是犯了同样地错误?我们是不是犯了百年的错误?我默默思考。就现实意义这个角度,《天朝的崩溃》无疑是成功的。

脸谱化的历史,是每一个人最不愿意看到的。谁又一定是卖国贼,谁又一定是民族英雄,谁又一定是明君昏君呢?虚伪的脸谱源于已过时的道德诘难,源于过分简单武断的是非观念。我为琦善感到不值,为传统道德批判感到难过。而我认为,我们所可以做的,便是清除那已过时的道德诘难对人们看清历史真相所产生的蒙蔽作用。即掀开其虚伪的脸谱,显现其本来面目。

第二篇: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拨开迷雾看历史------《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还原史实

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茅海建先生他的成名作《天朝的崩溃》分析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朝廷中投降派当权,也不是因为有汉奸领路,但是中国仍然一败涂地,根本的原因在于清帝国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到战术思想、武器装备的全面落后。

这也许与我们一般的看法有些出入,但是茅先生用翔实的史料证实了他的观点。在被说服之余,我不禁深思:为什么我们对于这段历史有着如此多的误解?进而疑惑:难道那些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人物,都如此般严重偏离史实么? 历史教科书一贯被目以统治者宣传的感觉,然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一般的史学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不知不觉便跟随主流史观,而忽视了对历史真相的还原——例如史界一贯认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曾下令东北军不得抵抗。而1991年5月28日,纽约东北同乡会会长徐松林等八人访张学良时问,蒋介石是否下过手谕令张不抵抗,张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藉口。我下的指令,与蒋无关。

在并无有力的证据下,此观点却被作为蒋的污点被大肆宣传,深

入人心。虽偶有人质疑,亦旋淹没于众口之下。一如于此,琦善,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的面目在久经描画之下,也趋于两极:好者极好,恶者极恶。而茅先生此书则如卸妆水般,抹去了遮盖与歪曲,还原了历史的真相。研究历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历史中的错误,在茅先生的书中分析了鸦片战争中从高层决策者到底层执行者所犯的错误,以及这些错误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危害。而且从书中可以看出清帝国对这次把中国带入世界的战争的反应实在是可以用无动于衷来形容。挨打之后,赔款、割地、丧失主权等等。清帝国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吸取根本的教训,而且整个帝国社会依然是那种自大自负的心态。其结果当然可以想象,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挨打,所以就有后来的一系列的列强侵华战争。在这不得不提一下清帝国的老邻居兼老学生—日本,日本向中国学习了1000多年几乎完全吸收中国文化,但是在其遭受列强侵犯的时候,整个国家与民族都是与清帝国完全相反的行动,他们开始放弃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吸取欧洲先进文化,整个国家呈现一派向上的景象,就这样这个一直以来是中国学生的国家反过来赶超老师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而要注意的是鸦片战争的发生时间比日本维新要早很多,但当时我们却什么都没干,就这样等着一次又一次的挨打,才有了一段又一段的屈辱史。在这,我不想做什么假设,历史更不容许假设,我只能说历史的意义就是告诫后人,警示后人。

启迪今日

在本书序言中,茅海建先生提到“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时光流

逝而意义日渐。鸦片战争则不然。”“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书中罗列了清帝国一系列的失误,最终发现,这些令人痛心疾首的失误,在当时的环境下原来都是情有可原,理所应当愚昧,主和派亦愚昧,皇帝、官员、平民都愚昧,上下一团黑,失败乃是必然。时至今日,钓鱼岛问题成为热点,不少人鼓吹要和日本打一仗,然而正如茅先生所言“对现代化的敌人,只能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取胜。”也许今天中国在经济方面已经可以和日本抗衡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自信和豪迈终于让我们动辄就有底气喊出对某国“经济制裁”的豪言壮语了。然而众所周知,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30年间,“单腿走路”的结果就是经济一枝独大而其他领域望尘莫及,尤其是文化建设的落后和二次改革的滞后,使得中国目前正陷入了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问题频出的尴尬境地。而这些,也正在阻碍着中国社会良性发展和进一步的全面现代化。而没有完全现代化的中国,想要收复失地并战胜现代化的日本,显然还不具时机,当然我们也相信中国终将会有这个实力。

如当年的大清一般,中国目前更重要、更紧急的是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再度陷入落后挨打的状态。最后祝愿我们的国家真的繁荣富强。

第三篇: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书报告 读完茅海建老师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之后,第一感觉是书写得很好看,少了历史专业书的那种枯燥,有一种非一口气看完就不罢休的冲动!

“天朝”直接指出了清政府的自大,“崩溃”却正表现出清政府无法避免的灭亡,暗含对于清政府腐败的讽刺。

书首先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方的实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包括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从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清政府无论从哪方面都弱于实力强大的英军。

一、清朝的兵力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当时的清军驻防分散,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并未建立现代化的成建制军队。而且当时的清军不论八旗还是绿营,鸦片泛滥,贪腐严重,战斗力都已经相当弱。而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显然这样是无法占据优势的。

二、从武器上说,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比对手差。大炮也类似,式样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铸造技术也落后,杀伤力小,更加难以置信的是有很多士兵还使用大刀弓箭,这些当然无法和尽力过工业革命的现代化的英军相比。

三、从战果上看,英军每次取胜都只付出极少的代价,损失最大的是在镇江,也仅仅有三十多人阵亡,而清军不论人力物力都损失惨重。指挥官中一品大员就死了四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自杀,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水陆提督陈化成战死,江南陆路提督余步云被斩首。二品大员中也有京口副都统海龄、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等人阵亡,这些都是清朝最能征惯战的将领。

回顾整场战争,战争的失败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我们战后的反应。统治者继续沉醉于“天朝”的旧梦;朝臣们只关心自身仕途升迁;士子们依然闭门只读圣贤书,向往“治齐修平”;思想家囿于资料匮乏,对西方不甚了了,无力开启民智;“庶民”则依旧忙于各自生计,默默承受着因战败而带来的更加沉重的苛捐杂税„„整个“天朝”朱颜未改,依旧沉睡不醒。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列强联手,八国联军进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残酷命运,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边缘。直至80年后“五.四运动”民主渐开;再至107年之后新中国成立,才彻底摆脱被奴役的命运。

读完整本书,对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只是像我们中学历史书上简简单单的几十页内容,它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屈辱,是我们世世代代应该铭记的~

一,我们所经受的历史知识教育,是如此的匮乏!而因此建立起来的历史观,又是如此的片面!我们只知道林则徐、关天培爱国忠君,是民族英雄;琦善、耆英,李鸿章等卖国,是民族败类。我们常常将爱国者流放、卖国者当道归结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事实上,林、关等人自有其自身局限;琦、耆之辈也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国积弱,而统治阶层不识世界形势且夜郎自大,结果并不是几个人就能改变的,战争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二,鸦片战争不久,与我们相似的日本,也遇到了和“天朝”同样的问题。1853年,美国的军舰驶入东京湾;第二年,迫于压力,日本开国,开始与列强

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但是开国之后,西方诸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涌来,刺激了日本统治者和国民,反倒引起日本民族不息的奋斗,完成日本历史上最大的转折—从落后的德川幕府时代,进入举世闻名的明治维新。1894年,经明治维新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日本,气势汹汹地打到了“天朝”的门口,效仿诸强,要求割地赔款并享受与列强在华同等的权利。从富国强兵的角度讲,日本成功了。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失败的民族仍有机会崛起,关键在于战后的奋发!两个处境相似的民族,被迫开国后不同的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结果,难道不发人深思?

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前提是我们应该知道这“史”的真相!以史为鉴,籍着清醒和正确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而后有所作为,才是必要和必须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关于鸦片战争的失败,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相,一个超越“爱国”和“卖国”简单道德评判的发人深省的真相。中国必须强大,才能不再遭受屈辱。毕竟,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落后挨打,仍是当今世界隐而不宣的内在逻辑。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也许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第四篇: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因此研究或者说接触近现代史最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茅海建先生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后,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

天朝的崩溃,光看其题目,就大致揣测出这是一本讲述清朝是如何走向灭亡的书,也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专制主义时代是如何终结的。其中的“天朝”,“崩溃”用得恰到好处而别有深意。“天朝”直接的指出了清政府的无知与愚昧,极强的表现出对清朝的讽刺,“崩溃则”表现出清政府的灭亡是无可避免的是不可逆转的。

 《天朝的崩溃》一书先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方的实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包括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从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清政府除了从gdp意以外无论从哪方面都弱于实力强大的英军。再从鸦片战争的起因看表面是鸦片引起的,但其根本可以从读者一句十分凝练的话得出: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西方平等待遇。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其次,它围绕一些晚清时期我们所认为的汉奸及英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琦善、奕山、牛鉴之流是历史上著名的卖国贼,如果把鸦片战争搬上京戏的戏台,他们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脸。而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则是一个个正气凛然的名字,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敌忾、共同对敌的架势。鸦片战争会失败,败在昏聩的皇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如果……历史必将改写。这是我们从课本里学到的鸦片战争史。

。关天培、林则徐的红脸,奕山、琦善的白脸,其实是经过后人的描画,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关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或者说林则徐的真实人物性格,只不过是一个被清政府官场蒙蔽的普通官员罢了;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连道光这个老皇帝,他当不好这个皇帝、眼界不高、谋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国是他自己的,总谈不上自己出卖自己。我们一直推崇的爱国派实力未必弱,被唾弃的投降派声音未必强;爱国派其实是主战派,投降派其实是主和派,更大的差异来自意见的不同;爱国派的立场未必是爱国,投降派的背景并非是卖国;真照爱国派的主张打下去,可能全璧江山都失与敌手。

之后,此书又对《南京条约》及其后续各种条约的签订过程与其后果进行描述,其中有一个令现代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细节。在虎门签定的《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关税等条款,并不象历史书上说的是英国政府强迫订立的,而是主和的官员自己追着英军要签一个对清政府有利的补充协议的结果,自己把英国人本来没有提出的要求拱手送人,人家当然受之不却。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例如领事裁判权的问题,他们要求“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商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因为“如何处理通商口岸的民、“夷”纠纷而不引发衅端,成为其心头大患。为了简单明了且一劳永逸地解决此难题,干脆将对英人的审判权主动拱手予英方。”

而对于三元里抗英斗争,从书中列举的材料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正牌的历史书上写着,老百姓是多么的爱国,英勇杀敌。

事实上是,当清军和英军在珠江上激战时,很多老百姓木然的在岸上围观。

老百姓和英军开战,因为英国人挖了他们祖坟,QJ了他们的女人。

战果也由击毙数人,被夸大至数百人,而击毙的所谓英军头目,更是为了邀赏而进行的谎报。而后来的以讹传讹既是受了当时各级官员出于各种目的谎报的错误信息诱导,同时也是后期革命斗争宣传实际需要的结果。

历史的真实就是这么让人失望的,但这就是历史。

。。。

读完《天朝的崩溃》我在想我们和他们有什么不同:

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说法和今天的中国面临全球化、地球村的现状有什么不同?我们引进无数条相似的生产线,和他们照着西洋图示造炮有什么不同?我们牺牲环境、牺牲信仰发展生产力,和他们主张西学为体、中学没用有什么不同?我们口口声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他们按天朝方式办外交有什么不同?

我在想历史到底该怎么写?怎么读?

作者强调指出,“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而一切出于“愤恨”、“不服输”或其他目的而对历史进行的“神话”或“鬼话”的实践,已经超越了历史研究的范围,只能白白浪费历史的宝贵财富。

对历史真相的执著。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可惜49年后中国的历史学界到今天,才开始多一点客观地还原历史真相,而60、70、80,乃至90年代的大众都被迫长期戴上一副政治正确的眼镜,取下眼镜来,竟还觉得眩晕、慌张,对历史真相,恐怕非有点执著的精神不可。

历史演变轨迹的呈现。我们从小的历史课说:人类社会必经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直至共产主义。而真实情况确实:要放宽历史的视野,大历史是螺旋形上升的。

:“知识给人以力量,愚昧也给人以力量,有时甚至是更大的力量。”书中作者用黑体字写到,我也用此来结尾吧!

第五篇:读《天朝的崩溃》有感3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201011010107丁力

对于鸦片战争,我们一般所了解的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么两三页纸的内容,大致包括禁烟运动、琦善等的卖国活动、关天培等的以身殉国、三元里抗英运动、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标题。《天朝的崩溃》通过详细的考据,把过去这些标签还原为一个个分明的细节,使我们有机会跳开所谓的“盖棺定论”对事件进行重新的审视。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主和派和主战派并不象我们今天理解的那样是抗争和投降的争议,其实更多是政策上的分歧。当时的“剿”“抚”之争更多是道德层面的考量,至于双方实力的评估、情报的收集、技术方面的准备却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一、主战的官员是愚昧的:

他们认为“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战争最主要的制胜因素不在于‘器物’、而在于‘人心’,即所谓‘正心’、‘诚意’可以‘平天下’„„英军的‘船坚炮利’只不过能逞威于海上,而清军在虎门等处海岸、江岸的接连败仗,关键在于主帅和将士们的胆怯。身心处在中世纪的人们,自然不会从近代军事技术、战术、军队编制、作战指导等一系列的变化中看清真正的原因。”

于是,在实际政治运做中,理学成为可怕的教条„„事实真情,反显得不那么重要,往往处于从属的地位。一切决策的依据,似乎不再是事实本身,而是先哲们的教诲。在这种情势下,掌握事实真情的人们,远没有掌握理学真谛的人们有力量,若正面交锋,必不堪一击。在当时主“剿”官员的奏议中,我们可处处看到此种“理性”的张扬。所以,失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发生,却没有一个人从技术上吸取教训。

二、主和的官员也愚昧:

《南京条约》就不多说了,败军之师本来就没有多少条件好讲。而在虎门签定的《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关税等条款,却并不象历史书上说的是英国政府强迫订立的,而是主和的官员自己追着英军要签一个对清政府有利的补充协议的结果,自己把英国人本来没有提出的要求拱手送人,人家当然受之不却。例如领事裁判权的问题,他们要求“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商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因为“如何处理通商口岸的民、“夷”纠纷而不引发衅端,成为其心头大患。为了简单明了且一劳永逸地解决此难题,干脆将对英人的审判权主动拱手予英方。”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而对于三元里抗英斗争,从书中列举的材料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斗争的原因更多是出于保家,而不是卫国,因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观念在当时还并没有形成。战果也由击毙数人,被夸大至数百人,而击毙的所谓英军头目,更是为了邀赏而进行的谎报。而后来的以讹传讹既是受了当时各级官员出于各种目的谎报的错误信息诱导,同时也是后期革命斗争宣传实际需要的结果。

“实现近代化”的理论着实不新,但一百几十年过去了,远有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近有“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文化大革命,都是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反动,都是曾得到一定范围内大多数国人拥护和支持的政策。今天的我们也还能见到中西文化体用之争,还能

看见东方即将压倒西风的狂妄,还能看见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自信,甚至还有建设儒教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鼓吹。作为学术的研究自然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作为实践的指导却是被包括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内的历史教训明确指出是死路一条。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书中重申“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是有它现实意义的。吃了几天饱饭就颂唱太平盛世,忘记曾经的苦难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长期用《环球时报》武装头脑的民族,只会徒增世人笑柄。犯过错不要紧,可怕的是犯错后不思改悔,反而是刻意抹杀。民族的集体记忆里不能总是充斥着权力的扭曲与膨胀,不能总是缺乏自我忏悔、自我反省的意识,历史不能一再地重蹈覆辙。记忆过去,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要真正能够走出历史阴影,实现社会和解与和谐,要做到的是“不计前嫌”,绝非“不记前嫌”。“不计”是种选择后的宽恕,“不记”是对历史的谋杀。“当历史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茅先生在书中所作的扎实的努力,是值得关心近代史学科发展的人们真诚的鼓励的。

感谢《天朝的崩溃》还了历史一个真相,让我们感受到演变的轨迹,对这段历史,它的综合与解释理性中含着热忱痛切,令人悚然心惊。愿写历史的人多一些执着,愿读历史的人多一些信仰。

下载虚伪的脸谱读《天朝的崩溃》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虚伪的脸谱读《天朝的崩溃》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2000字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2000字原创: 将离这是一本读来颇为厚重的书,不仅指近六百页扎实的史料考证和客观的人物分析,更是指茅海建先生在书中所提出的思考。在读的过程中稍有感触,......

    《天朝的崩溃》读后有感5则范文

    《天朝的崩溃》读后有感作者:2017321班 张亚奇当读完本书后,我对这段距今已近二百年的发生于"天朝上国"的耻辱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无疑在这段历史中应当有很多的罪人被钉......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正视历史,让明天更有希望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自然包含着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批判的意味”。这句话出自该书的自序,其中包含了众多意味。并不是为......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高鹏飞 化工学院2011级口腔1班2011041125 657253873@qq.com 从小到大除了课本基本上几乎没怎么看过什么书,让写读后感时也只能现读,搜来搜去,感觉《天朝......

    《天朝的崩溃》书评

    失败的教训 ——读《天朝的崩溃》 《天朝的崩溃》一书是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研究鸦片战争的成果,该书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观念解析鸦片战争并着重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可是当今......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鸦片战争悄无声息的开始,却响如枪炮,摧残着国人的身体与灵魂,打开了闭关锁国已久的清王朝的大门,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茅海建所著的《天朝的崩溃》这......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作为一个理科生,对于鸦片战争,我一般所了解的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么两三页纸的内容,这次在王老师的引荐下,我读了《朝的崩溃》这本书,了解到很多很多我以前所......

    《天朝的崩溃》5篇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早就听说了茅海建先生写的这本著作,但是一直都没有看,利用这段时间,认真阅读了下,发现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讲的是鸦片战争这个背景,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