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市法治淮安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法治淮安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是一篇关于会议讲话的范文,由中国范文网编辑收集整理!免费提供,希望能够帮助您。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电视电话会议,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部署法治淮安建设任务,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有力的保障。马上,市委丁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讲五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全面把握法治政府的理念和目标。从宏观层面来讲,法治政府应该包涵“有限政府”、“透明政府”、“诚信政府”和“高效政府”的基本理念。所谓有限政府,就是政府权力有限,只有在法律的权限内才能获得行为的合法性;政府职责与职权相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必追究。所谓透明政府,就是政府行为是依据具有明确性和可预测性的法律作出的,并且暴露在“阳光”下;政府信息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应当全部公开,把公开作为监督政府行为、杜绝腐败和保障公民权益的利器。所谓诚信政府,就是政府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和正当程序,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行使自由裁量权应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谓高效政府,就是政府应积极履行法定职责,遵守法定时限,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把执政为民体现在行政活动的各个环节。从微观层面来讲,建设法治政府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一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职能基本到位,规范、协调、透明、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二是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三是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基本建立;四是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利益彻底脱钩,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政府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得到有效实施,监督效能显著增强;五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观念明显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照这样的理念和目标,可以清醒地看到,我市法治政府建设任重而道远: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情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时有发生;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尚不健全,权力与利益挂钩、与责任脱钩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治;一些机关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所有这些,都与加快发展的形势形成了较大反差,与依法治市的要求形成了较大反差,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形成了较大反差。所以,我们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二、突出重点,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当前,要重点解决好政府管理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凡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社会能够自律管理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政府就不要管。政府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帮助协调解决土地、资金等企业无法解决的生产要素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凭其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一些困难和矛盾。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依法规范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和职责权限,努力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等问题,实现政府职责、机构、编制的法定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此外,要把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作为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跟踪反馈等制度。重大问题、重大决策、重点项目,要在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进行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对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肃追究责任,真正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
三、完善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之必行”是我们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关键所在。针对我市实际,当前要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目前,我市正在积极开展综合执法以及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要在认真总结前一阶段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努力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行政执法必须由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的合法委托,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公开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收费标准、办事结果以及举报投诉的方式,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还执法者一个清白。三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执法。认真贯彻《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建立健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主要行政行为的程序性制度,把保障公民的陈述申辩、听证、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等权利作为健全行政执法程序的重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法随意性,避免执法扰民。
四、加强监督,确保行政权力的正确运用。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执政为民,必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只有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政府工作人员才不会滥用权力。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都要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要进一步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完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所属各部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经常性的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行政执法巡查制度。要按照“依法公开、真实准确、注重实效、方便群众、有利监督”的原则,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范围,规范公开内容,完善公开形式,特别是要通过政府网站,及时向社会公布政府决定、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和服务事项,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方便群众监督。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政务公开成为我市行政机关一项基本的工作制度和施政方式。
五、凝聚合力,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推进。一是领导干部要增强法律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支持执法部门严格执法,决不能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废法。二是要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行政执法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执法效果,也事关政府形象。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要求,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要实行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不合格的一律不得上岗执法,对极少数执法犯法、徇私枉法、欺压百姓的,要严肃查处。三是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重法律、遵纪守法的观念和意识,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自身权益,营造全社会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同志们,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淮安,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建设法治淮安、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在全市法治淮安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xiexiebang推荐)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电视电话会议,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部署法治淮安建设任务,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有力的保障。马上,市委丁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讲五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全面把握法治政府的理念和目标。从宏观层面来讲,法治政府应该包涵“有限政府”、“透明政府”、“诚信政府”和“高效政府”的基本理念。所谓有限政府,就是政府权力有限,只有在法律的权限内才能获得行为的合法性;政府职责与职权相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必追究。所谓透明政府,就是政府行为是依据具有明确性和可预测性的法律作出的,并且暴露在“阳光”下;政府信息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应当全部公开,把公开作为监督政府行为、杜绝~和保障公民权益的利器。所谓诚信政府,就是政府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和正当程序,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行使自由裁量权应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谓高效政府,就是政府应积极履行法定职责,遵守法定时限,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把执政为民体现在行政活动的各个环节。从微观层面来讲,建设法治政府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一是政府与市尝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职能基本到位,规范、协调、透明、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二是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三是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基本建立;四是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利益彻底脱钩,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政府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得到有效实施,监督效能显著增强;五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观念明显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照这样的理念和目标,可以清醒地看到,我市法治政府建设任重而道远: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情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时有发生;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尚不健全,权力与利益挂钩、与责任脱钩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治;一些机关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淡雹不依法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所有这些,都与加快发展的形势形成了较大反差,与依法治市的要求形成了较大反差,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形成了较大反差。所以,我们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二、突出重点,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当前,要重点解决好政府管理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凡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社会能够自律管理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政府就不要管。政府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帮助协调解决土地、资金等企业无法解决的生产要素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凭其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一些困难和矛盾。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依法规范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和职责权限,努力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等问题,实现政府职责、机构、编制的法定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此外,要把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作为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跟踪反馈等制度。重大问题、重大决策、重点项目,要在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进行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对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肃追究责任,真正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
三、完善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之必行”是我们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关键所在。针对我市实际,当前要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目前,我市正在积极开展综合执法以及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要在认真总结前一阶段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努力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行政执法必须由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的合法委托,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公开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收费标准、办事结果以及举报投诉的方式,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还执法者一个清白。三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执法。认真贯彻《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建立健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主要行政行为的程序性制度,把保障公民的陈述申辩、听证、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等权利作为健全行政执法程序的重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法随意性,避免执法扰民。
四、加强监督,确保行政权力的正确运用。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滥用和~。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执政为民,必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只有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政府工作人员才不会滥用权力。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都要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司法监督、新闻~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要进一步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完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所属各部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经常性的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行政执法巡查制度。要按照“依法公开、真实准确、注重实效、方便群众、有利监督”的原则,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
第三篇:在小城镇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点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制定下发了中发1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们今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纲领性文件。中央11号文件提出的10个方面的问题和要求,涵盖了小城镇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理解和把握文件的精神实质,特别要按照文件要求,切实解决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用文件指导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尤其在认识上要清醒看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新世纪解决“三农”问题、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把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作为一个大战略来实施,绝不是心血来潮、头脑发热,而是适应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选择。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结束了长期的短缺经济,出现了买方市场。农产品的充裕供给,农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特别是一些专业大户、工商大户,具有资本扩张和改善生产生活的强烈要求,这是我们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深厚基础和内在原动力。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日益扩大,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体制保障和组织基础。产业化经营、城乡融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小城镇建设具备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可以说,加快小城镇建设是顺应民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举措,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所有这些,无疑向我们展示了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因势利导,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引导到小城镇建设上来,采取超常措施,加大力度,推进发展,使小城镇建设更好地走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互兼顾、协调发展的路子。为此,要突出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牵涉部门多,覆盖领域广,因此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基础和前提。中央11号文件指出:各级政府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求,抓紧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就要求我们,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与本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衔接,与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依据当地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小城镇建设功能定位,不搞一律模式。规划目标要积极稳妥,切忌盲目性。从我省来看,全省小城镇建设要分开层次,中心城市周边卫星城、重点建制镇和一般乡镇,都要有体现不同功能和作用的具体规划。要首先搞好试点镇的建设规划,大县应规划5—6个,中小县3—4个,作为试点,率先建设,带动全局。试点镇建设和百强镇建设要协调统一起来,规划要充分体现超前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注意发挥区位和经济优势,具体要规划到人口规模、产业定位、城镇功能、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这项工作要由体改办、建设厅组织力量,一个县一个县帮助去搞。凡是纳入省里规划的重点镇,都要有专家帮助规划设计,规划一经制定完成,必须固定下来。做到换班子不换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扎扎实实地把小城镇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好鼓励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环境不宽松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关键原因。这就要求必须从体制、政策、宏观环境等方面为小城镇建设创造条件,保证其快速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省“十强镇”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政策》,今年省政府又下发了《全省小城镇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最近,根据中央11号文件,又研究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即将以政府文件正式下发。各市、县也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第四篇:在全市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6月30日,国务院召开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并发出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和《通知》精神,动员部署全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会后,市政府还将印发《重庆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近期工作意见》,大家务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水平。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这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对重庆而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尤其重大,要求尤为迫切。第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重庆特殊市情所决定的必然选择。重庆作为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内陆特大城市,人口多、资源相对紧张、环境承载力较弱,人均主要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全国而言,资源矛盾尤为尖锐,生态环境压力尤为沉重。比如,人均耕地只有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二,人均林地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人均草地仅有全国水平的1/40,可开发水力资源只占全国的2。由于很多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消耗的大幅增长,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日俱增,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的矛盾必将进一步突出。这样的基本市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第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重庆作为我国的典型的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直辖以来,我们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资源节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从1998年的1.85吨标煤降至目前的1.5吨标煤,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1998年的54提高到目前的68.4。但是,总体上,重庆资源短缺和浪费状况仍然严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日益尖锐的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大的环境保护压力,将对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第三,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重庆的奋斗目标,是抓住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惠及全市3100万人口的小康社会。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我们预计,到2020年,全市GDP将达到1万多亿元,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这个目标是宏伟的、振奋人心的,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但是,按照目前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资源消耗水平计算,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是一个庞大的数量。我们决不能以竭尽资源来实现发展目标。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到保护资源和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和永续利用资源,是富民兴渝、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因此,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以高度的责任感,高度的自觉性,全面地切实地推进我市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要抓好的重点工作第一,大力节约能源一是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启动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二是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认真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重点抓好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领域的节能降耗,督促重点耗能企业抓好节能工作。三是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优先发展运量大、速度快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快淘汰高耗能的破旧运输工具;强化货源的组织调度,积极发展大宗散货专业化运输和多式联运等现代运输组织方式,不断提高运输效率。四是积极推进建筑节能。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严格执行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推广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推动现有住宅、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五是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
推广高效节能冰箱、空调、电视、电脑等环保型电器,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的标准。六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快实施嘉陵江、乌江等流域水能开发,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搞好风力发电项目规划建设。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力度,大力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第二,大力节约用水一是积极推进城市节水设施建设。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强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加大工业用水回收处理和重复利用设施的投入,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力争到2007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到2010年提高到80。二是加强水资源治理和保护。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水功能区和排污口的实时监测和管理,重点做好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切实解决好因鸡、鸭、鱼养殖业带来的小流域污染问题,增加可利用水源的范围和总量。三是加强水资源价格调控。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合理调整供水价格和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搞好阶梯水价试点工作。四是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加强水资源宏观分配指标和微观取水定额指标研究,合理确定居民生活用水基本定额、工业企业和市政行业用水定额,对超定额、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收费。五是推进农业节约用水。加速大中型灌区改造和配套,提高节水灌溉面积比重。加大节水耐旱农作物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力度,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六是加强节水技术开发。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推进重点耗水行业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三,大力节约原材料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加强矿产资源统筹规划,编制铝土矿、锰矿、锶矿、钡矿、硅矿等重点矿种勘查及开发规划,坚决消除无序开发的现象,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强对冶金、石化、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原材料消耗核算制度,促进边角余料、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提倡节约木材。积极开发木材代用品,并加大对废旧木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大力节约包装材料。倡导简洁实用型包装,避免过度包装,推广包装回收利用技术。加快发展散装商品,建立完善散装水泥推广体系。第四,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先进规划理念,立足重庆市情,提高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从规划源头把好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关口。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坚持“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加强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大力实施耕地沃土工程建设,搞好中低产田土改造。进一步落实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标准,提高开发区的容积率和工业园区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大力发展都市楼宇工业。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大闲置土地回收处置力度。盘活分散的存量土地。充分利用荒山、荒沟、荒滩、荒坡等“四荒地”。第五,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产业。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积极推进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轮胎、废家电、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系统,推进垃圾无害化综合利用。抓好煤矿瓦斯、粉煤灰、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冶炼钢渣、化工磷石膏、锰尾矿、铬渣等工业废物利用。力争到2007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2010年提高到85。继续积极推进秸杆综合利用。第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规划,培育循环型产业体系。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总体原则,合理确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形成循环式的生产模式。加快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引导企业广泛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重点加强铬盐、锶盐、电镀、锰、造纸等行业的污染防治,从源头上减少废物产生。引导开发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逐步形成企业或产业之间的循环生态网络。
三、建立健全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长效机制建设节约型社会,利在当代,功及千秋,是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的庞大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先进的产业和技术,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强有力的管理制度来保障。第一,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产业体系。建立节约型产业体系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前提。目前正在编制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有针对性地制订一批促进节约的专项规划。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经济,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通过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等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大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型、环保型、节约型产业。第二,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技术体系。科技进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础和支撑。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以技术进步促进资源节约。通过设立技术进步基金等方式,鼓励、引导企业采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提高全市资源节约整体水平。要加强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发布国内外节能、节水、节材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信息,为企业和广大市民提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服务。各区县、各部门要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通过举办信息发布会、展览会和技术交流会等方式,加快推进成熟的资源节约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第三,建立完善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强节约型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和科技政策研究,建立完善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机制。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制定促进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的投资消费政策,取消一切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相关规定。进一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油、气、煤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体制改革。要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和土地调控杠杆,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促进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第四,建立完善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跟踪国家节约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情况,加快研究制定我市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资源综合利用、垃圾回收处理、循环经济发展等规章和办法。参照国家标准,结合重庆实际,制定严格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标准体系,科学监测资源节约程度和水平。建立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健全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完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把资源节约纳入政绩考核范畴,建立节约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第五,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监管制度。目前,我市生产、消费各个环节之所以普遍存在大量浪费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监管不力。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对重点企业和宾馆、饭店等重点单位,要加强资源节约标准、规定的执行情况检查,发现问题督促及时整改。坚决淘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和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从源头上严把审批关,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强煤电油气等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统计分析和信息发布,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服务。
四、加强领导,全民参与,确保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第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安排好各项重点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对本地区、本部门节约型社会建设情况负总责,切实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按照市政府印发的《意见》及其目标任务分解,建立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并要把资源节约纳入政绩考核指标,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第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市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围绕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各项重点工作,建立资源节约活动协调机制。同时,要加强对区县部门的指导,深入开展节约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重点企业、企业集团的作用,共同搞好资源节约活动。第三,政府带头,做好表率。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力度。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精简各类会议,严格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降低办公成本。市级各部门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走在全市前列,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各级政府都要采取严格的节约措施,突出抓好节约用电、用水等工作,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现象。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自觉发挥好个人表率作用。第四,广泛宣传,全民参与。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和监督,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节约型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增强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各类学校要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普及资源节约知识,增强资源节约意识,提高资源节约的能力。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建言献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促使节约型社会建设真正走进单位,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融入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和生活。第五,加强督促,狠抓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认真总结推广本地区本部门资源节约的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市政府、各区县、各部门都要加强指导和督查,一级查一级,一级抓一级,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单位都切实得到落实,切实见到实效。让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在小城镇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一、科学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牵涉部门多,覆盖领域广,因此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基础和前提。中央11号文件指出:各级政府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求,抓紧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就要求我们,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与本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衔接,与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依据当地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小城镇建设功能定位,不搞一律模式。规划目标要积极稳妥,切忌盲目性。从我省来看,全省小城镇建设要分开层次,中心城市周边卫星城、重点建制镇和一般乡镇,都要有体现不同功能和作用的具体规划。要首先搞好试点镇的建设规划,大县应规划5—6个,中小县3—4个,作为试点,率先建设,带动全局。试点镇建设和百强镇建设要协调统一起来,规划要充分体现超前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注意发挥区位和经济优势,具体要规划到人口规模、产业定位、城镇功能、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这项工作要由体改办、建设厅组织力量,一个县一个县帮助去搞。凡是纳入省里规划的重点镇,都要有专家帮助规划设计,规划一经制定完成,必须固定下来。做到换班子不换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扎扎实实地把小城镇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为小城镇建设注入动力。改革是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源泉和活力所在。深化改革要从解决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问题出发,着力于体制创新。一是要建立起新的小城镇管理体制。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条块关系。驻镇机构能下放的要放给镇管理,不能下放的要实行镇协管,要不断强化政府的协调服务功能。二是改革财政体制,调动小城镇生财聚财和当家理财的积极性,赋予小城镇培育财源的能力,支持政府功能的完善。三是改革镇政府机构。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精减机构、压缩冗员。四是合理调整布局,有选择地撤乡扩镇。有的乡镇只有几千口人,有的乡镇一地两府,布局不合理,阻碍了经济发展。对于这样的乡镇,要有计划地撤并重组,扩大强镇的经济总量、人口总量,促其加快发展。五是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创新。要按照中央11号文件要求,吸引更多的农民进镇务工经商,探索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总之,要想方设法,通过各项改革措施,调动方方面面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小城镇建设的更大发展。
三、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定位结合起来。小城镇建设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必须选准产业定位和市场定位,培育特色经济,开发特色产品,形成主导产业。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强化小城镇建设的产业支撑力度。我省在农副产品加工、长白山资源开发、绿色食品等方
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小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优势,靠特色经济突破,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模式。要突出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统一,产业定位和市场需求统一,城镇功能与区位优势的统一,绝不能简单地把小城镇建设看作盖几栋楼、修几条路。要注意做好产业发展这篇大/article/dangtuan/“ target=”_blank">思想,拓宽思路,用市场机制活化民间和社会资金,用群众手中的钱去建设发展小成镇。一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产业政策、公平竞争、土地管理、税收征管、信息咨询、审批服务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使个体私营经济在小城镇中能有一个更快的发展,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采取多种方式,外商内商一起招,多种方式一起上。要通过展销会、洽谈会、发布会、网上招商等多种渠道招商引资;要积极组织引导企业集团和外商到重点镇对接项目;要利用国家鼓励东西部合作的有关政策,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契机,组织小城镇与沿海经济发达镇结成对子,采取引资建厂、聘请能人、学习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同时,要注意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好鼓励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环境不宽松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关键原因。这就要求必须从体制、政策、宏观环境等方面为小城镇建设创造条件,保证其快速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省“十强镇”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政策》,今年省政府又下发了《全省小城镇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最近,根据中央11号文件,又研究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即将以政府文件正式下发。各市、县也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