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20题

时间:2019-05-13 05:3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技术经济学20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技术经济学20题》。

第一篇:农业技术经济学20题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解: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联系生产实际,运用经济学和技术科学的基本原则,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方式研究农业生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相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以取得最佳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是以研究农业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为目的,寻求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

2.是寻求生态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

3.是解决农业技术措施与农业资源之间矛盾的科学。

4.是解决农业技术措施、技术制度、技术政策之间矛盾的科学。

2、试分析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含义极其提高途径

解:经济效果: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或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指农业技术措施、技术方案、技术政策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及贯彻时,劳动消耗同取得的劳动成果之间的价值量的比较。

提高途径:主要是增加产品生产和减少劳动消耗两个方面,五种途径。1.在劳动成果量一定的情况下,减少劳动消耗,才能提高经济效果。经济效果↑=劳动成果→

劳动消耗↓2.在劳动消耗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劳动成果量,才能提高经济效果。经济效果↑=劳动成果↑↑

劳动消耗→3.在劳动成果量和劳动消耗量同时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在劳动成果的增加量大于劳动消耗的增加量时,才能提高经济效果。经济效果↑=劳动成果↑↑

劳动消耗↑

4.在劳动成果增加,劳动消耗量减少的情况下,经济效果可以明显提高。

经济效果↑↑=劳动成果↑

劳动消耗↓5.在劳动成果量和劳动消耗量同时减少的情况下,只有在劳动成果的减少量小于劳动消耗的减少量时,才能提高经济效果。经济效果↑=劳动成果↓

劳动消耗↓↓

3、简述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的关系

解:技术效果是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种生产成果。按照技术在生产应用中的转化进程,技术效果可分为中间效果和终极效果。

技术中间效果:无劳动产品

技术终极效果:技术应用进程的深化,有劳动产品

二者共同点:都是生产的自然结果,都不计量和评价技术的生产成果同劳动耗费与劳动占用之间的关系,只有自然属性。

在技术经济范畴,技术效果是经济效果实现的基础,经济效果是技术效果的最终体现。但是,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关系存在同步性和矛盾性。

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矛盾

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效益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上的需要与技术上的可能之间的矛盾

因此,对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必须求得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这是进行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准则。

4、如何理解经济效果的基本概念

解:经济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1.经济活动过程中获取的有用性成果、收益性成果和受益性成果的评价。

2.对单位资源的投入效率、节省及替代稀缺资源程度的评价。

3.在分析微观和宏观经济效果时,特别注重投入和产出最佳经济比值的研究,以实现对有限资源要素的最优化利用的目标。

4.经济效果的概念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 经济效果=劳动成果/劳动消耗

5、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原则

解:1.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统一的原则

2.局部经济效果与整体经济效果统一的原则

3.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生态效果统一的原则

4.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的原则

5.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统一的原则

6、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程序

1.农业技术经济评价项目的选择

2.农业技术经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3.农业技术经济项目评价选优

4.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报告的撰写

7、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的构成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一般有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和生态效果等三个方面的指标构成。

社会效果指标 :包括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标、国民收入指标、为社会完成特定目标的指标、收入分配指标

经济效果指标 :包括总产值和增长率指标、产品质量指标、利润率指标、投资效果指标、生产要素占用或消耗生产率指标等

生态环境效果指标: 包括光能利用率指标、绿色植物覆盖率指标、土地复垦率指标、水土流失治理率指标等

8、农业生产函数的概念与特点

农业生产函数的概念:指在特定的农业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农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它是用数学形式描述农业生产过程中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图表、曲线或数学表达式。它以简化的形式再现农业生产过程,其目的在于确定在既定条件下生产要素合理的投入数量和比例,从而达到提高要素利用效率,获取最大产量或利润的目的。

1.农业生产画数反映农业生产的周期性。

2.生产画数表明的投入一产出关系是一种统计相关关系。3.农业生产画数反映的是既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的投入一产出关系。

4.农业生产画数是对农业生产过程高度简化的数学模型。

5.农业生产函数中变量的纯质性。

6.农业生产函数通常应该采用连续可导的函数,以便使用边际分析方法。

9、农业生产结构概念及调整和优化的一般原则

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不同的产品品种之间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1.农业生产结构应以市场为导向,与市场的供需状况相适应。

2.农业生产结构应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惊和社会经济资源,以保证最大限度地

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农业生产结构应能符合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的要求,以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

4.农业生产结构要能保证国家全局性的、长远性的利益,同各地区的局部性的、眼前的利益的正确结合。

5.农业生产结构要因地制宜地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

10、阐述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概念并说明实现了技术效率并不等于利润最大

化的原因

技术效率,就是在生产技术不变、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生产成本的百分比。

技术效率是全部经济效率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达到经济上的有效,一个生产单元或称为决策单元必须首先在技术上是有效的。

利润最大化要求生产单元根据现有投入量生产最大的产量(即技术效率),根据每项投入的相对价格来进行恰当的投入配置(即投入的配置效率),根据产品的价格来生产适当的产品(即产出的配置效率)。

11、什么是技术创新?其基本类型包括哪些?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一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

按照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划分为: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技术系统变革

按照技术创新的内容分为:产品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生产设备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

按照技术来源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引进创新、合作创新

按照技术生产要素分为: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型、中性型

12、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有哪些?

1.创新周期较长,2.创新风险大,3.与土地利用紧密相,4.创新内容具有阶段性,5.创新成果的公共产品性质

13、农业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有哪些方面?

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政府,农业推广机构,农民,农业服务机构

14、简要说明技术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的区别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一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

农业技术创新:是指从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方法和新生产组织模式设想的产生,到普遍推广所引起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利用效率的提高,并表现为农产品产出量的增加与供应能力的增强、生产成本的降低或农业服务水平的改善,包括新思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复杂的创造过程。

15、农业技术选择的概念及其原则

特定的地区、企业或者农户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考虑内外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可能得到的技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技术的过程。

必须坚持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标准,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可行,综合评价最优。必须坚持社会有益、资源节约。必须有益环境改善、生态平衡。

16、农业技术扩散的含义及其运行机制

农业技术扩散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农民如何一步步采用新技术,而是指农业技术被人们普

遍采用的过程,它是由众多的个人采用新技术决定的结果,通常指在较大的区域中群体农民对技术应用的行为总和,是总括意义上的技术运动。

农业技术扩散系统运行的总过程遵循着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并由下列三个子过程构成:供给子过程、交流子过程、采用子过程。上半部分为信息运行扩散模式,这一模式中各环节的意义和功能为:

(1)信息源即信息来源。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从第八章农业技术选择与扩散事信息资料加工的机构都属之。传播者即指在传播中具有收集信息、传播发散信息的个人(如推广人员)和群体组合(如技术推广站)。

(2)信息是人的精神产物的外化和内储。在农业技术传播中,信息则主要是指农业科研成果及各种有用的农业信息。信息载体是信息内容的论述和表现形式。

(3)渠道或途径在农业技术扩散中依据是否需要中介过程可将其分为直接途径、中间途径以及两者结合途径。

(4)接受者是与传播者相对应的,是从传播媒介中获取信息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农业技术传播中,接受者主要是农民。

图8—4的下半部分为技术扩散总过程的三个子过程:

(1)供给子过程。技术扩散的供给者不仅是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也可能是其他地区、其他行业的。不过推广人员是农业开发过程中重要的技术传授者,因此,为明确起见,可以把推广人员当作模型中的传播者。供给子过程又可分为若干步骤,技术成果产生后,首先从因地制宜的原则出发进行项目筛选,然后进行试验,包括小试和大试,再进行示范,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引起采用欲望,拉动新技术的需求。

(2)采用子过程。技术采用一般需要经过五个阶段,即直感、产生兴趣、估计、第一次试验、采用或放弃。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步骤可以没有或与其他步骤合并在一起。

(3)交流子过程。是在扩散过程中,交流子过程和采用子过程双方发生交流活动的过程,交流的主要内容是新技术信息,技术供给方或采用方主动的技术信息扩散和吸收努力是技术扩散赖以实现的基本要素。

17、农业技术扩散的规律

大量关于技术扩散的实证研究都表明新技术扩散过程可以用S型曲线来描述,也就是说已经采纳新技术的潜在使用者占所有潜在使用者的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呈现S型曲线变化,即开始时缓慢,然后进人快速增长期,随后当技术达到成熟时增长再次缓慢,这时大多数潜在的应用者都已经采纳了新技术。

18、农业技术扩散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农业技术扩散没有明确的目的或目标。农业技术推广则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行为,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扩大新技术的采用率。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除农业推广人员的有意识自觉行动外,还会受到政府或者新技术研制部门的指派和委托,他们共同推进农业生产和产量和经济效益增加。

2.联系:农业技术推广能够加速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扩散是农业技术推广的结果。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起着主导作用,先进的技术如果离开农业技术推广,则难以迅速扩散和普及。

19、农业技术市场的含义与构成狭义: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进行技术商品买卖的场所

广义:农业技术成果的流通领域或农业技术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它是指把农业科技成果纳入到整个经济活动和商品流通中,与其他商品一样进行交换和流通,最后将其转化、物化到农业生产中去,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广义的农业技术市场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科技成果的传

递、渗透、扩散、推广、应用的科技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商品的交易、流通、转移的组织方式。构成:

1.技术商品:农业技术市场的客体。技术市场活动的物质基础

2.卖方:农业技术商品的生产者。各类农业科研单位和高校

3.买方:农业技术商品的消费者。主要指农业生产企业

4.中介者:农业技术市场经营机构,包括常设性科技市场、技术商店、各种农业科技咨询公司、科技开发公司等

20、农业技术价格的构成1.基础费用。也叫技术开发费用,是技术价格中的主要部分,64%

2.技术服务费用。主要指技术输出方向技术输人方派遣技术服务人员所需要的费用。15%

3.项目设计费用。技术输出方在收到技术输入方的项目询价后,要根据技术输入方在询价书中提供的具体参数和技术要求,进行项目的设计。这项工作由技术的供应者和项目的承包商共同完成。5%

4.项目联络费用。项目联络费用是指在合同谈判、开箱检验、索赔处理等人员的往返旅差、食宿、工资等费用。7%

5.技术资料费用。技术资料费用是指技术输出方为输入方准备的技术说明书、操作维修手册、报价的有关解释资料以及与项目有关的法律、条例和参考资料等所需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大约占技术价格的4%。

6.技术培训费。技术输出方为输入方的实习人员提供技术培训所需的师资、行政管理、学习资料等费用。这部分费用约占技术价格的5%。

第二篇:农业技术经济学简答题

农业技术经济学简答题

现代技术的概念已经延伸到三个方面:1技术的活动领域扩大了,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2在技术原理的形成和整个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知识的因素增加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3技术活动中的物质手段,不仅包括原来意义中的硬件,而且包括运用硬件的软件。技术进步的作用表现在:1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2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3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技术经济研究领域存在哪些特殊矛盾:1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和矛盾2技术措施、生产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和矛盾3生产措施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和矛盾4技术措施与使用条件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2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系统研究方法3具体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研究。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力汇总技术要素组合、运用及其发展的经济效果和条件。主要特征:1综合性、系统性、数量性、比较性、预测性、决策性、优选性经济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劳动的节约程度,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利用程度。经济效果的具体内容是: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支付的有用性成果、收益性成果和收益性成果的评价;单位资源的投入效率以及代替稀缺性资源的考察3对投入产出最佳比值的研究。简述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之间的关系:存在普遍的一致性,但是同时存在着矛盾性,主要包括: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经济上需要与技术上可能之间的矛盾。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有: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相关性、持续性、综合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什么是农业生产资源报酬递减,其原因是什么:农业生产资源报酬递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资源报酬开始是递增状态,在生产资源投入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则呈现报酬递减状态的规律。原因是:1农业生产力是各生产要素的综合作用,其

大小不是由最高能力值的要素水平决定,但人们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并不知道各种要素的投入比例是否合理,可能会造成盲目投入,那么,某种要素的过剩投入将会出现报酬递减2农作物、禽兽以及土地对追加的各种投入都有一定的容纳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在确定课题项目时,应该注意一下原则:选择农业生产中带有关键性的技术项目;优先选择其产品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并且产品的社会需要量大的项目;优先选择政府和农民最需要解决问题的技术项目;选择难易适当的项目;优先选择成果可以计量,完成时间可以界定,责任可以明确的项目。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劳动消耗方面的资料;研究对象的劳动成果方面的资料;研究对象的技术效果方面的资料;研究对象的可行性方面的资料。农业技术最优方案的实施程序包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程序;要经过试点、示范、逐步推广;要不断检验和修正农业技术方案。农业技术经济指标具有下列作用:有助于衡量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优劣,深入揭示去的这种经济效果的技术原因和经济条件;有助于对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做比较系统、全面而又简明的评价,防止主观随意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有助于在评价工作中准确反映被评价的农业技术的经济效果,不至于把其他工作的效果也算进去,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有助于比较系统的认识各种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便于针对不同评价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当的指标,总之,设置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对具体问题的评价,而且有利于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此外,还有助于发现新的有特定意义的指标,以扩大评价的视野和分析的深度。在设置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实用;系统、全面;简便、易行。比较分析法的原则和条件有:劳动对象的可比性,资源的可比性,技术功能的可比性,消耗费用的可比性,价格指标的可比性,时间的可比性,空间的可比性,特定因素的可比性。连环代替法的局限性有:1连环替代法测定某一因素变动对分析对象的影响时,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客观经济现象并非如此,各个因素相互联系、制约、变动,因此,分析的结果就带有一定的假定性2如果各个分析因素排列的顺序改变了,虽然各个因素影响的总结任然等于分析对象,各个因素对分析对象影响的正反方向也不变,但是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绝对值,将随排列顺序的改变而改变。应该注意的问题:1要正确判断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并按其重要行的次序进行排列和顺序代替,进行分析计算2连环代替法对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分析并不是十分精确的,同时分析时总是有一些因素是包括不全的,因此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重要参考,但是,还不能救次作出最终的判断,还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得出更切合实际的结论。一般分析方法的重要性表现在:首先,经济现象的复杂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比较简单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也就是包含的经济变量少、涉及的时间短的经济问题,就应该采用一般分析方法;其次,一般方法具有对数学知识要求不多,数据容易收集,用常规计算工具计算的特点,因此,容易掌握、便于推广、花费不大,省人力、省人力、省费用、省时间,这符合我国经济管理水平的现状。综合评分发的特点是:1利用各个项目或方案的各指标值进行评价,抽象掉了各个指标的具体形态,使项目或方案间指标值此优彼劣、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情况,在统一指标这个唯一标准中统一起来2可以把各项指标的数值用一个指标反映,以便进行概括性或总体性评定,这对于方案优选很有必要3通过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体现了各项指标在项目或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以较好的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技术、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经济效果的主要方向4不仅能够反映各项指标的优劣,而且可以综合地反映出各项目或方案的经济效果的优劣,进行多层次的综合评分,把各项指标值统一在加权评分中,使

人们易于选择适合适当当地生产、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最优方案5综合评分法是把客观经济分析与主观判断结合起来。简述生产函数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1以生产弹性为1和0为转折点,将连续投入变动资源的整个生产函数划分为三个阶段,生产函数三阶段的划分是确定生产资源投入量合理区间的重要依据。各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一阶段,是生产弹性大于1时,即从原点到平均产量最高点为止。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因而引起平均产量逐渐提高,总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投入资源增加的幅度,因此,只要资源条件允许,就不应该在这个阶段停止投入资源,否则,会是固定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个阶段被称为生产的相对不合理阶段;第二阶段:生产弹性大于0小于1时,即从平均产量最高点到总产量最高点之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际产量低于平均产量,因而引起平均产量逐渐降低,总产量增加的幅度小于资源投入增加的幅度即出现报酬递减,在这个阶段内,总产量按报酬递减形式继续增长,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在一定限度内,继续投入资源仍可以获得收益,资源投入量的最高点,既可以获致最大收益的点,就在这个阶段内,因此,称为第二阶段为生产的合理阶段。第三阶段,生产弹性小于0时,即在总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以后,也就是边际产量转为负值以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内,越增加资源投入越减产,这是生产的绝对不合理阶段。农业生产函数的特点有:反映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生产函数表面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一种统计相关关系;生产函数反映的一般是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的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函数是对农业生产过程高度简化的数学模型;农业生产函数中变量的纯质性;农业生产函数通常采用连续可导的函数;农业生产函数定义域和值域均为正实数,值域具有最大值的特点。在选择生产函数形式时,通常应该遵循以下三条原则:函数形式要符合生产特性;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来选择和应用生产函数模型;在不影响精确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自变量数目,简化模型。规模经济和比例报酬的区别是: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是否发生,所观察的是产出水平改变,所有投入不需按比例发生变化,而比例经济与比例不经济是否发生,所观察的不仅是产出水平改变,每项投入都必须与其他投入以同一比例变化。技术商品寿命周期可划分为生长、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一阶段是生长阶段。由于是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技术成果刚引入,技术商品厂家出于试制投产阶段,用于技术培训、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经费较多,产品生产和销售较少,因此,成本高,效益低。这是技术商品商业寿命的开始阶段。二阶段是成长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后,生产工人已经掌握了新技术、新工艺,生产效率提高了,成本下降了,销售量迅速增长,经济效益迅速提高。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这个阶段技术商品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生产不仅稳定,而且产量高,技术设备等都充分发挥了作用,市场销售量已经达到饱和,产品销售增长缓慢,为稳定销售,应做好广告宣传工作,做好销售服务。第四阶段是经过成熟阶段之后的衰退阶段,原有的技术商品已经进入陈旧期,市场上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改进、更新产品,原技术商品进入寿终阶段,市场销售量不断减少,经济效益下降,最终被新技术商品所替代。农业技术商品的特征包括:交易的特殊性;农业技术商品的使用价值无性损耗突出;农业技术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时间是较长;农业技术商品生产和应用存在高风险。农业技术贸易的基本形式有:技术转让与引进,其具体形式有成套设备引进与转让,合作生产,补偿贸易,合资经营;技术许可证贸易,其形式有专利许可证贸易,专有技术许可证贸易,商标许可证贸易,技术诀窍许可证贸易;技术咨询与服务。影响农业技术价格的因素主要有:研究开发成本;技术商品的法律状态和寿命周期;技术商品的成熟程度;市场的供求关系;技术转让的次数;技术利用的预期增殖费用;技术转让费用。农业技术贸易的特征有:农业技术商品交易的局限性;农业技术商品价格低;地域的差异性;购买主体分散。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地位和作用:1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速农业产业化2深化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转变农业科技运行机制3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科教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4推动农业科教成果的引进和输入,加速我国农业科技商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农业科技成果经济评价的特点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科研、推广、生产各环节共同活动的结果;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相对的经济效益;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损耗和使用价值的丧失要决定与无形损耗;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冬天的经济效益;对科技成果所作的经济评价,常带有估测的性质。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意义表现在:1确定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资方向;2加强科研、推广和生产三环节之间的协调;3加强农业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条件:1科技成果主体2市场需求3产业政策4企业内部条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产业化项目的局限;技术可控性差;难以跟上国际科技产业化的步伐;市场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拉力相对较弱。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标志有:实现产业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必须是一种物质产品,该类产品具有技术含量较高、可控性较强、新颖性、有使用价值、适于规模化生产、能在市场流通并有市场竞争力等特点;科技成果产业化应是多项同类成果的集合,其产品是多系列、多品种、多规格的,可促进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或形成新产业;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产品要具备“三化”,即生产技术规模化、产品规格标准化、同类产品品种系列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以科技产品为对象,是科技和经济全程结合的活动。农业科技成果经济评价的原则有:1整体效果最佳原则;2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4科学简明、适用原则。农业技术政策的基本特征:综合性特征;地域性特征;适用性特征;战略性特征;公益性特征。农业技术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农业技术政策是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盘;农业技术政策是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的行为准则;农业技术政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保证。

农业技术政策评价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生产可行性评价技术先进性评价;经济合理性评价;社会环境条件适应性评价;政策实施后果无害性评价。农业技术政策评价的原则有:整体性;时效性;规范性;动态性;区域性;可比性。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1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增产增收的关键因素2农业技术进步是实现农业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3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完善有重要的意义4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在农村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依赖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考虑因素:1农业资源的自然禀赋2农业发展的目标3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4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第三篇: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

题目: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院(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 农林经济与管理 学号: 2013516006 姓名: 李 支 东

教师: 程 钢

时间:二〇一六年六月十六日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摘 要: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如何把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逐步缩小安徽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整个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本文基于安徽省当前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找出适合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对策

一、安徽省农业概况

安徽省,简称“院”,位于我国东部,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全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安徽是农业大省,又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1.3%。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辨等自然灾害发生。全省省耕地面积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二、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

(一)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

通信宽带光缆及配套的营业服务网点已实现100%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完成基础通信"普遍服务”目标。数字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广播和电视农村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超过95%。

(二)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己初具规模。

形成了以“安徽农业信息网”、“安徽农网”、“安徽党员干部先锋在线网”、“安徽星火科技”四大门户为基础搭建了一个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信息平台,为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三)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基层信息服务体系。

①市、县科技、农业、气象等涉农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机构。②全省乡镇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多名,初步形成一支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③大部分乡村建有便民服务机构,成为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基层的有力保障。④农村信息服务手段不断拓展,大大提高了安徽农网信息的覆盖面。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工程进展顺利。

建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为520个合作社建立了个性化专业信息平台,建立了合作社信息员队伍,进行专门培训,统一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统一釆集信息、注册会员已达1200多个,是全国最大的农业网站群,被评为2009第六届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五)农业物联网项目初步建成。

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农业物联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祸阳、黄山区等10个县为重点示范县,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工作。2012年,安徽省被列为全国农业物联网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和50个示范点建设。

三、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

(一)政府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

国外农业信息的发展明确了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政府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和推动者。但是,从现阶段来看,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周期长,且高成本,基层政府热衷于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项目建设,不愿意主动参与农业化信息建设。不能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由于意识不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未能提供稳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由于农业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良好的信息网络体系支撑,农业信息化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

农业信息传播、普及的主要渠道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少,且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人才匮乏,难以提供高 质量的信息服务。表现在:(1)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2)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3)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希望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培训的同时,增加农资供应和协调产品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迫切需求。

(三)农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化程度低

农业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程度不仅直接决定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且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安徽省农业管理条块分割,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成性。同时,在数据库建没中指标设计不统一,特别是像农产品代码数据库、农业行业代码数据库等基础代码数据库尚未建立起来,致使国家和省级以及省级政府部门之间,在农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应用系统 发上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浪费;农业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很多急需的指标没有被纳人采集范围,比如很多农产品市场信息指标还没有科学涉及和全面覆盖。另外,信息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四)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畅

目前,时效性、交互性强的信息发布与传输渠道尚未在农村得到普及,造成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作为农业信息的重要产生源,还没有被农民有效利用,面临严重的信息匮乏局面。电视作为农村信息发布与传播最主要渠道,信息供给缺乏针对性和交互性,以农民的被动接受为主,使用功能相对单一。在农村、邻居、亲戚、朋友间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农民获取信息主要渠道。

四、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创新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1、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难度大,需要多方配合与支持。针对当前农业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建设,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成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县级以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领导与管理。各市、县建立相应的工作协作机制,负责本地区工作的开展,上下呼应,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为农服务中的作用,务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2、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议程,积极争取财政专项和计划基建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①各级财政要加大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创建信息共享机制。②建立市场参与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由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参与为辅过渡到市场投入为主、政府主导为辅、社会广泛参与,实现投入多元化,建立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机制。③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对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通讯网络等费用,给予统一标准适当优惠,以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扩张,提高农村信息传播能力。

3、加强立法,规范监管

完善的农业信息立法和监管是农业信息化稳定发展的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一套完备的、有效的、稳定的、可信赖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信息市场,为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规范化的环境,促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建设

1、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服务站等单位涉农专家,建立全省农业专家信息库,依托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展专家信息服务;注重对现有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组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农村经纪人、技术能人、专职信息员的信息知识,注重发挥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村级兼职信息员作用。

2、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

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进留学生和国外农业信息人才到安徽省工作,努力提高信息人员的待遇,通过实验室、试验基地管理运营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创造能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同时,设计一种能有效激发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制度,稳定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

(三)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

1、建成统一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按照“统一标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发挥优势”的建设原则,全省已有的省、市、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共享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数据,以支撑平台上移,应用服务下延的方式,建成统一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挥涉农部门的人力、智力、信息资源优势,强化共享,减少投资,提高服务能力,通过手机、广播电视、语音电话、网络电视等多种手段,实现“融合”惠民。把安徽农业信息网建成全省农业综合门户平台。

2、构建农业共享信息资源库

以国家67个农业数据中心为代表,包括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产品价格数据库、农村经济数据库、农业项目数据库等,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标准、病虫草害、农产品市场、土壤、气象、水情、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村能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党员远程教育等基础数据。发应用智能化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技术,搜集涉农数据信息,整理分类后纳入省级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体系,供各部门共享和社会公众实时查询获取。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

1、健全基础信息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应用

加强覆盖城乡的数据传输网络建设,降低使用资费,使其更加贴近农民实际。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3G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向全省乡(镇)村的延伸,实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和数字广播电视网络覆盖100%的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互联网延伸到农业经营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积极探索合作运营机制,整合广播电视媒体资源,利用电信传输通道,选择部分乡(镇)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和行政村开展基于业务融合的“三网融合”试点,为用户提供集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多媒体信息服务。

2、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建设和总结

推广其他地区的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的经验,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应用领域,提升应用水平,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合作社社务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真正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全面推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 优质农产品,实现合作社产品网上销售、原产地供货、专业市场配送(农超对接)的一体化服务功能;加强与信息科技企业的合作,利用物联网,提升我省合作社生产、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我省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五)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1、农业物联网建设

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应用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决策智能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构建农业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从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规范化和网络化管理。①加强系统设计,切实做好规划,重点解决目前农业物联网发展项目零散、不成规模的问题;②加强高效、节能传感设备的研发,既要重视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更要处理好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关系;③加强农业生产阈值数据资源的积累和农业知识模型的引进开发,合理使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④加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培养,釆用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方式,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物联网建设。

2、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目前安徽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釆用自建平台或借助第三方平台的方式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近年来,安 省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但横向比较,在全国乃至中部地区并不领先。推进“电商村村通”,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

3、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村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互联网、电视网和卫星网三网合一的省级教育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加强教育电子政务、校务和教务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在全省范围内分批建设安全、可信、实时、高效的国家考试数字化指挥、管理和监控平台。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1]邵国荷.关于推进安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1,7(4):1-4 [2]杨萍.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优质发展之对策研究一一基于安徽省宣城市农业信息化的调研[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 403-404 [3]王成武.安微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1,(40):237-239 [4]徐光翔,黄世祥.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应用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48-150 [5]王成武.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1,(40):237-239 [6]姚美龙,周杨波.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安徽农业信息化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7):195-197 [7]王睿.浅谈安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乡镇经济,2005,(4):54-56 [8]梅方权.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22-26 [9]徐丽敏.试论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2002,(10):15-17

第四篇:农业技术经济学第9章复习题目

第九章

一、填空

1、农业科技成果分为()、()、()三大类。

2、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科研、()、()各环节共同活动的结果。

3、科研费用新增收益率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4、某一项农业技术的新增纯收益为100万元,推广费用和新增生产费用在新增纯收益中所占的份额系数为60%,这项技术的科研费用支出为30万元,则该项技术的科研费用新增收益率指标为()。

5、条件同上,假设推广费用和新增生产费用总支出为60万元,那么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为()。

二、判断

6、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绝对的经济效益。

7、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动态的经济效益。

8、科技费用是指科研费用和新增生产费用之和。

9、农业科技成果新增总产量指标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经济效益指标。

三、选择

10、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损耗主要取决于()

A、有形损耗B、无形损耗C、使用的年限D、技术转让的次数

11、某生产基地半干旱种植技术带来的农作物产量为12万吨,市场单价为2000元/吨,同类自然条件下种植带来的农作物产量为8万吨,市场的平均价格为1500元/吨。则新技术带来的相对经济效益为()

A、1.5B、4/3C、12000万元D、1/212、当某一转基因农作物,科研费为50万元,推广费为为20万元,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耗费为10万元,劳动成果折合为150万元,那么它的绝对经济效益为()

A、150万B、80万C、70万D、140万

13、某生产基地半干旱种植技术带来的农作物产量为12万吨,市场单价为2000元/吨,同类自然条件下种植带来的农作物产量为8万吨,市场的平均价格为1500元/吨。科技费用支出为8万元,则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指标为()

A、150%B、100%C、300%D、200%

四、名词解释

14、农业科技成果

15、农业科技成果相对经济效益

16、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指标

17、单产增量缩值系数

五、简答

17、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18、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地位?

19、农业科技成果经济评价的指标有哪些?

六、计算

20、某生产基地半干旱种植技术带来的农作物产量为120吨,市场单价为2000元/吨,同类自然条件下种植技术带来的农作物产量为80吨,市场的平均价格为1500元/吨。该半干旱种植技术的科研费用、推广费用和新增生产费用分别为6万元、4万元和2万元,那么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指标为多少?

(1)假设本成果的推广单位应计新增纯收益的份额系数取值为0.6,计算科研费用新增收益率指标?

(2)假设本成果的使用单位应计新增纯收益的份额系数取值为0.2,计算新增生产费用新增收益率指标?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材料题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宏观经济政策?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遏制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扩大内需(即消费)。重点是通过增加中央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保持货币信贷供应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等措施,增强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投资方面,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积极调动社会投资。实施两年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新增投资1.18万亿元,重点用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保护、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同时,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和领域,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政府鼓励项目的建设。消费方面,重点放在增强消费能力、发展消费热点、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预期等方面,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优抚对象的待遇水平,较大幅度增加各项涉农补贴。开展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积极拓展农村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完善汽车等消费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政策障碍,稳定和增强居民的消费预期。

(二)振兴产业(即投资)。重点是组织实施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十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实规划中提出的近120项政策措施。一是加大信贷支持,调整税收政策,实施重要产品的收储,稳定生产,稳定市场,支持企业渡难关。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比如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打造船舶工业新的竞争优势。三是加快改革创新,鼓励兼并重组,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三)科技支撑(即生产技术)。重点是支持和引导各类要素向加强自主创新集聚,围绕扩大内需和产业振兴加强科技攻关,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在新一轮经济上升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一是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调整科技经费投入结构。积极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方式,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更多的中小科技企业参与重大专项的实施。二是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工程建设,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建设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基地,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三是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产品,结合重点产业振兴,推广应用一批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自主创新技术。在农业和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业领域,选择一些市场前景好的技术和产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同时,建立人才和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业。

(四)社会保障(即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重点是积极促进就业,健全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安排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注重发挥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灵活的就业机制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重点做好就业困难群众、零就业家庭和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援助工作,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抓紧出台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启动实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行扶贫政策。三是提高全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重点是抓紧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此,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同时,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

(理论依据:国民收入组成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穷人和富人的消费倾向方向))请自行扩展发挥!!

09——10年为应对通货膨胀,我国应该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极其理论依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一种调节总需求的宏观间接控制措施,目的在于影响总需求,并促使总需求更近于维持充分就业和物价比较稳定所需求的水平。在经济出现总需求过度,并造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时,便采用限制性货币政策来抑制这种通货膨胀。

1.提高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减少从而货币供应量就会减少,从而减轻货币贬值压力,减轻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

2.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政府债券:央行卖出政府债券时,资金回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减少,准备金的变动引起货币供应按乘数发生变动,从而货币供应减少,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导致投资成本增加和存款增加,投资、缩减,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减轻通货膨胀。

3.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一方面使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进而通过乘数减少货币供应,从而稳定币值。

4.道义劝告:央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影响通货膨胀预期。

以上举措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需求量,使货币市场达到重新平衡。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当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从而抑制总支出。当财政向银行透支,引发赤字财政型通货膨胀时,需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

1.在短期内增加结构性税收: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减轻经济过热,税收增加时通过税收的负乘数效应,控制国民收入。

2.减少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减少政府购买支出,降低社会总体需求,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3.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在社会总支出水平过高时,商品、物资供不应求,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总需求水平,已达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4.增加总供给:建立农产品运输的低成本绿色通道,减少大部分农产品和其他短缺产品的出口,加强利用政府储备调节农副产品价格的作用,政府可以考虑通过增加进口部分农产品以建立更加充足的储备,等等,政府借此措施增加总供给。

控制总需求和增加总供给双管齐下,以求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

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1.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预期效应:2007年1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4万亿元,从理论上看,存款准备金率每上升0.5个百分点,可冻结资金约1700亿。而2007年1月之后存款准备金率经9次上调,由9.5%上调至14.5%,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冻结资金约1.7万亿,而依据货币乘数的原理,在理论上央行可以冻结的资金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防止信贷资金泛滥,缓解控制流动性过剩问题。此外在三项货币政策工具中,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更加直接、作用范围广、政策时滞时间短、央行调控的主动性更强。而且存款准备金率具有非常强的告示效应,存款准备金率的一再上调表明了中央的调控态度与调控决心,进而间接影响微观个体的投资预期。

2.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应局限性:首先,金融创新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的力度。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调高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相应减少或增加,从而收缩或扩大信用。这里,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相对固定,这样才能对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做出反映。金融创新破坏了这一前提条件,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和创新工具轻而易举地通过货币市场调整其超额准备。超额准备弹性的增大,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度减弱。其次,政策的时滞效应影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的短期效果。

完善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途径

1.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首先,目前我国央行对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都支付较高的利息,这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利润来源受到影响,同时过高的存款准备金也会削弱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因此,央行应加大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的改革,确定合理的准备金利率水平,正确发挥其对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其次,我国目前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上的不足也是弱化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央行应该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以避免商业银行人为压低存款余额的现象。

2.推动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资金合理配置的基础,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也是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强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提供金融市场运行的信息,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通畅,使存款准备金政策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应该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加强利率这一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应尽量避免上调存款基准利率,这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热线大量涌入。

3.加强与其他政策配合:加强存款准备金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另外两个工具,即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的配合,相互弥补,相互促进。此外,还要加快企业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竞争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更加畅通,进而提高它的效果。

下载农业技术经济学20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技术经济学20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经济学题A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 专业名称:农业推广 考试科目:农业经济学(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农业2.复种指数3.土地报......

    经济学题2

    1、在编制预算时,不考虑上年度财政收支指标,而是根据预算年度国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保障政府职能实现的需要进行预算编制的形式是 A、增量预算B、零基预算C、赤字预算D、复式预......

    农业技术

    优质鲜食甘薯配套栽培技术 南方城市的农村一般都以种植水稻和红薯为主。为了提高产量,提供了栽培的技术。 甘薯营养丰富,养分平衡,营养价值不低于米、面,经保鲜贮藏可做到周年供......

    宏观经济学题及答案

    第 1 页 共 6 页 第一章结论 复习思考题: 1.重要概念:超长期;总供给曲线;实际GDP的趋势线;长期;总需求曲线;产出缺口;中期;菲利普斯曲线;潜在产出;短期;增长率;通货膨胀;增长理论;经济周期;消......

    02_10经济学真题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一 2010考研真题 政治经济学部分 一:辨析 股份制是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说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二:简答题 1.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2.社会主......

    经济学基础典型题

    1. 瑞士斯沃奇公司开发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手表,使手表销量增加了而价格并没有下降,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解释该公司成功的原因 1. 答案: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其是指在......

    农业技术总工

    职位标签: 农业技术指导( 种植 园艺 花卉 农林) 职位职能: 农业技术总工 职位描述: 职位描述: 1、负责农业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与生产管理工作。 2、现场技术指导:负责生产基地作......

    农业技术教案

    第一单元 种植水稻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农业产生中常见农作物的现代种植技术,包括水稻、玉米、脱毒马铃薯、油菜、烤烟、油桐、茶树、柑橘、葡萄、豆类蔬菜、白菜类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