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

时间:2019-05-13 05:3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

第一篇: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

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其中的每一个效应,都给我很多的启发。现就其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节,来谈谈我粗浅的体会。

当我们接触到新的人和物,或到了新的环境,我们可能会自然不自然的对周围的人、物和环境,作出初步的评价。而且这种初步的印象在一定时间或者是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甚至会影响到今后我们与这些人的交往和合作关系。这就是这本书上说的首因效应。

以前的时候,有个同事曾说过,开学之初的每一次分班,都会给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新生的机会。他们或者借助于老师的改变,而一改自己拖沓懒散的恶习,成为积极上进、知事明理的好学生;或者遇到了投缘的同学知己,给了自己莫大的帮助,从而脱胎换骨、改头换面,变得善解人意、人缘倍增。

作为老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往往也会根据学生的第一表现来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甚至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对待他们,左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了学生的一生和前途,看来我们得小心一些了。尤其是看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节,今后我们得摘掉这样的有色眼镜,既要看学生的第一表现,也要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点进步来评价他们,从正面以积极的心态和语言来教育学生,以造就他们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如果一旦有的学生坠入生活和学习的低谷,我们也可以根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近因效应的理论来教育他们。因为无论是成绩的提升还是人际关系的改善,都是与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分不开的。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来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人际交往,提高学习成绩。因为老师和同学们除了注意自己的第一印象,还特别关注周围人的近来的表现。

在批评教育学生时,除了苦口婆心的对学生讲理(也就是给他一巴掌)之外,别忘了最后再给他一个甜枣,设身处地的说,这是为了他好,否则我也不会这么批评教育你。再结合学生的近来的一丁点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予以表扬并提出希望。使他忘掉之前的一巴掌之痛,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一章给人的启发还远远不止这些,也恳求大家原谅我这些粗浅的认识。

第二篇:近因效应案例

近因效应:相貌平平却自信

案例:毕业生小林是个相貌平平的小男孩,到一个单位参加面试,进考场后,考官只轻描淡写地问了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是哪个地方的人等几个问题后,就说面试结束了。正当他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小林立刻回答:“你们并没有提出可以反映我的水平的问题,所以,你们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我!”考官点点头说:“好,面试结束了,你出去等通知吧。”结果是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

点评: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其实,考官第一次说面试结束,只是做出的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查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首因效应”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鲇鱼效应:组织应聘显活力

案例:小陈是班长,他希望班上同学都能尽快地有个好工作,所以每次参加应聘活动,他都会成为热情的组织者,在应聘场上,帮助同学出谋划策,并让男同学为女同学在热门单位拥挤的招聘台前开路,一起递上简历等。他的简历还没递出,就有几个单位主动来询问他的情况,有一个单位发现他和自己单位的用人需求对口,立刻就问他有没有意向到他们单位应聘。

点评:小陈无意间展示了“鲇鱼效应”。鲇鱼效应源于一个典故。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可上市的沙丁鱼只有一位老渔民捕的鱼是活的。其奥秘在于:他在捕来的沙丁鱼中掺了少量的鲇鱼,使得捕来的沙丁鱼一直保持兴奋状态,活蹦乱跳的,所以能卖出高价。“鲇鱼效应”在人才学中泛指与众不同的人、能给群体和企业带来活力的人。这样的人最受欢迎。招聘时,特别是在人才市场上有众多毕业生时,招聘人员会非常注意观察每一个人的表现,应聘者中,谁最有活力,谁最有创意,谁最受青睐。集体面试时,也一定要注意“鲇鱼效应”。如果轮到你发表意见时,要力求主旨明确,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方能脱颖而出。

晕轮效应:“班门弄斧”读画报

案例:小刘是个专科生,和一群本科生、研究生一起到外贸单位应聘,他知道如果就那样简单地递交简历,肯定没有一点希望。他想了个点子,在中午招聘人员吃午饭时,他拿了一张全英文版的画报在招聘台前,有滋有味地在那儿阅读。当招聘人员被彩色画报吸引过来之后,他就用流利的英语给他们讲画报上有趣的故事,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招聘人员收下了他那只有“专科”学历的简历,他也成功地被招进了这家单位。

点评: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甚至是弱点。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应聘的成功,就如专科生小刘一样。当然,在运用这一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环”效果,那种虚妄的行为,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第三篇:管理心理学分析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范文模版)

管理心理学解读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摘要: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均是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它们在很多人际交往领域均有体现。如何在生活、管理中运用好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值得我们思索。

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叫做社会知觉,它是指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在社会知觉的概念中,印象形成有几大效应,其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虽然是两个心理学术语,但其实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如先入为主、以貌取人的现象就体现了首因效应,而与好朋友因小事闹别扭则体现了近因效应。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两种心理效应及其运用,再简单地做一下对比分析。

(一)首因效应

① 首因效应的概念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它是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许多人习惯称之为“第一感”。② 案例引入理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就是首因效应。同样,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这些都是首因效应在生活中的具体写照,可以说它我们思维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倾向性。

③ 首因效应的理论解释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的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理论上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到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为,最先接受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总的说来,大脑处理信息的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④ 如何把握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并不是难以改变的。就如我们听多了不要以貌取人后,当评价陌生人时就会提示自己不要以貌取人,自主控制首因效应的强度。⑤ 首因效应的运用

既然首因效应对我们的认识有很大的作用,如何将其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在日常交往过程中,1 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至少让人看起来干净整洁。整洁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并不总是准确。人们交往种所谓“先敬罗衣后敬人”就是这个原因。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外表的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外貌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外貌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虽值得商榷,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无论外在和内在,我们应该格外注重。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让自己显得落落大方,倘若还能做到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举止优雅,可谓是锦上添花,一定会在对方心里得个高分。并且这一印象会长时间地左右对方未来对自己的判断。

在管理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首因效应。比如老板给一个新员工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如果老板在一开始能够对新员工多一些理解与帮助,让新员工感到温暖,那么要留住员工的心也就容易很多,通俗地讲就是“胡萝卜政策”。反之,如果要给员工留下严肃谨慎的印象,那么一开始对工作的要求也就不能马虎。

(二)近因效应

①近因效应的概念与解释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系列材料后进行回忆时,对该系列中的最后几个项目的回忆与对它们的识记相距时间最短,因而是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这种观点用改变识记与回忆之间间隔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得到证明。延缓回忆对首因效应没有影响,但却消除了近因效应,这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促成了近因效应。在人的知觉中,如果前后两次

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

②近因效应的体现

近因效应多体现在我们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例如两个学生本来相处得很好,甲对乙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就属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③近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使我们仅仅根据人的一时一事去评价一个人或人际关系,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妨碍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常常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影响了我们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

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改变原有看法,作出错误判断,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软弱瘫痪,最近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近期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

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④近因效应的把握

如前所述,在人际交往中,近因效应在印象的形成中对人际知觉的准确性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交往过程中最后接受到的信息往往会更改或是覆盖之前既有的信息,进而影响着对他人印象的形成。所以,一个人给他人以好的印象并不难,难的是维护自

己在他人心目中已经形成的好的印象。这就需要自己不断地努力,不做有损自己既有好的形象的事,以使自己给他人的近因效应与既往保持一致,或是更好。

但是,近因效应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当近因效应形成后,如若进行延缓回忆,并在延缓期间加入干扰性的作业以防止复述,这种已经形成的近因效应便会减弱甚至消失。这就告诉我们当个体发生了错误,给他人以坏的近因效应后,只要我们处理的得当就有可能挽回印象的损失。

所谓的处理得当,首先要充分暴露事实真相,以消除他人各种可能的疑惑,这样才能达到延缓他人对你有过的错误的回忆;其次是要坦诚面对他人,在尽可能解疑释惑的同时,让自己在各方面做的比过去更好,而不总是纠缠在原有的问题之中,以实现减少他人对你曾经的错误的再复述;最后,所谓的处理得当还要求有坚持的恒心,绝不是通过你一两次的短暂的努力就可以迅速消除他人已经形成的近因效应。应该通过自己更进一步的努力表现,在他人的心目中形成新的近因效应,你与他人的交往才有可能走向和谐。

⑤近因效应的运用

近因效应虽然有很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同样可以将其运用于生活中,谋取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忆的内容既有直观形象的,更有逻辑抽象的;既有生动丰富的,也有单调枯燥的。在同一个系列内,作了即时回忆后,系列尾部的内容通常都会有较中部明显的记忆效率,这对我们的学习将会有很大帮助。

而在人际交往中,既然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中占很大比重,就要在同事、朋友、同学等熟人间尽量不要把话说死把事做绝,时不时留下一点好印象。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以改变改善原来的印象,让近因效应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对比分析

近因效应是存在的,首因效应也是存在的,那么,怎么样去解释这种“矛盾”的现象呢?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人的主体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在主体价值系统作用下形成的印象,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被称为加重印象。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因此不熟悉或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而对于熟悉的人,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对他们

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

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第一组说,这是一个外倾型的人;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然后,让这四个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然易见的。在第三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也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四组普通把他想象为内倾型。第二段,给另外两级学生按上述第三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中间插做其他事情,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相反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我们从概念中也可看出,首因效应是不可避免而且持续时间很长的,而近因效应针对的并非是开始部分,而是末尾部分对中间部分的优势。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体现的时间和强度不一样。

应该明确的是,不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都是短期效应,据此决策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既然如此,只要善加应用,规避它们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它们的心理学价值,就会很好的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继而取得工作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第四篇:浅谈依法治国之效应

浅谈依法治国之效应

专业:诉讼法姓名:尹代媛学号:2009201060143

一、2009年所发生的一系列法律事件

近年来,非法“飙车”行为开始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出现,展现“汽车漂移一族”的电影《头文字D》的场景常常再现于现实生活。北京甚至出现过“二环十三郎”现象,即车主用13分钟“飙”完北京二环路。在上海,一些高架道路由于路况较好,也成为“飙车”主要场所。此次肇事车辆贴有三家汽车俱乐部的标志。车祸发生后,这些俱乐部纷纷撇清和胡某的关系。业内人士称,杭州的玩车人员分成“成功人士”和“富二代”两批。“富二代”这批人的年龄基本上在二十岁上下,有的还在念大学,但父母非常有钱。“这批小鬼喜欢出风头,最容易出事的也是他们。”

“牢头狱霸”,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自从发生“躲猫猫”事件以来,在云南省,一场自上而下的专项整治“牢头狱霸”的行动正在进行。

1.2006年7月23日,辽宁葫芦岛市看守所,半年前因“非法行医”被警方收押在此的小诊所女医生王爱民,在被拘留20多天后,没能走出那里。

2.2007年4月2日,因涉嫌受贿而被羁押在广西兴安县看守所的广西平乐县人民法院法官黎朝阳暴死看守所中。这是第一起全国法院工作人员被检察机关传讯而当场暴亡的案件。

3.2007年12月3日,因涉嫌盗窃自行车,17岁少年周增志被羁押在河南开封市看守所,8天后,带着满身的伤痕,周增志“猝死”看守所中。尸身上十几处烟头烫伤清晰可见。

4.2008年12月24日,河南省洛阳市看守所,17岁的服刑少年陈枫死亡,其死亡时“皮肤呈大面积的紫青色并伴有黑色斑点,双腿浮肿,双手及双脚浮肿,鼻腔流黄色液体,口吐白沫。”

5.2009年1月6日,因涉嫌抢劫而被羁押的年仅15岁的少年封林君死在了云南昆明市盘龙区第一看守所。

6.2009年2月13日,云南玉溪北城镇因盗伐林木被刑拘的男子李乔明在看守所身亡,警察称其是在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中不慎撞到墙壁“重度颅脑损伤”致死。“珍爱生命,不躲猫猫”

幸运儿变成阶下囚当天上午8时20分左右,梁丽如常在机场候机大厅里打扫卫生。当她第一次走到19号登机柜台时,看到垃圾桶附近有两个女乘客带着一个小孩在嗑瓜子,她们中间有一辆行李车,车上放着一个类似方便面箱的小纸箱。过了五六分钟,两位旅客急急忙忙跑进安检门。梁丽第二次来到19号柜台垃圾箱旁,看到那个小纸箱还在行李车上,以为是她们丢弃的,左右看看也没有人,就顺手把小纸箱当作丢弃物清理到清洁车里。然后梁丽继续在大厅里工作。约9时左右,梁丽走到大厅北侧距案发现场约79米远的16号卫生间处,告诉同事曹某称自己“捡”到一个纸皮箱,里面可能是电瓶,先放在残疾人洗手间内,如果有人认领就还给人家。深圳机场月收入仅千余元的清洁工何丽,因为在垃圾箱旁捡到一箱价值超过300万元黄金首饰,而因此可能被判盗窃罪而面临无期徒

刑。这件事在社会和法律界都引起震动和热议。

备受各界瞩目的“邓玉娇刺死官员案”,定于今日在湖北巴东县法院一审开庭。记者获悉,巴东检方将以故意伤害罪对邓玉娇提起公诉。检方认为,面对不法官员的侵害,邓玉娇在阻止中致人死亡,但其行为超出了必要防卫的限度,属于防卫过当。不过检方同时认为,邓玉娇具有自首情节。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理念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现实生活中,有的习惯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对不同身份的人给予差别待遇。这种思想和做法实际上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残余。其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将自己凌驾于党、国家和人民之上。那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别人,不管自己,将自己视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从根本上背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我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违法者必须受到追究是法律尊严的重要体现,也是法律权威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人违了法却能逍遥法外,那么,法律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就不可能树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都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的准则。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任何法律、法规、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下

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全国性法律相抵触。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法律权威的重要标志。当前,有的地方和部门从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一些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法治原则的“土政策”、“土办法”,搞“你有法律、我有对策”,不仅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必须坚决反对和有效制止。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切实解决执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

(三)严格依法办事

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对于一切国家机关特别是专门履行执法、司法职责的政法机关来说,严格依法办事意味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1.职权由法定。职权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法性基础。职权法定原则要求,执法机关的权力必须来自法律具体而明确授予,执法机关必须在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履行职责。

2.有权必有责。即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有权必有责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使权力要对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负责,法律授予了权力,同时也就意味着赋予了责任;二是被法律赋予了权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尽职、不作为,就是失职渎职,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政法干警都必须坚决克服那种权力在我手,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既要慎用手中权力,还要用好手中权力。

3.用权受监督。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是一切法治社会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我国宪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了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要受到监督的原则。政法机关掌握着与公民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利密切相关的执法大权,这种重要权力一旦被腐蚀滥用,将直接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政法机关的权力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整个行使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和制约。

4.违法受追究。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权威与尊严的重要体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对执法者的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起对执法犯法者的严厉追究机制。只有执法者的违法行为都毫无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惩罚,才能给整个社会树立依法办事的良好示范。

三、如何防止依法治国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法律后果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公安工作的指导,把公正执法,一心为民思想真正落到实处,我省公安机关将突出强化五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政治思想教育培训,落实执法为民思想。我们将结合公安一「作面临的形势,向广大民警讲清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他们自觉投身于法治理念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学习热情,并将公安民警中的先进典型作为深化执法为民思想教育的生动材料,切实作好宣传;把在专项整改活动中查摆出的反面典型案例进行深刻剖析,搞好警示教育,以塑造公

安队伍道德高尚、作风优良、爱岗敬业、执法公正的良好形象。同时,认真制订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督查指导联系制度,不断推动法治理念教育在基层民警和办案一线得到落实。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更好地履行维护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的职责,推进平安龙江、法治龙江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培训、考核,着力提高全警法律素质。我们将紧紧抓住提高执法素质这个关键,建立一整套领导干部和民瞥主动学法、苦练内功的教育培训机制,使队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维护稳定和指导工作,切实履行好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要以全警参与、重在基层、立足岗位、注重实效为原则,深人贯彻公安部《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法律学习培训规定》,结合各自实际,采取领导集中培训、一线执法民警分期培训及远程教育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培训考核内容,着眼于法律法规、办案水平的提高,着眼于现代法治理念的确立,进一步建立培训考核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执法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我们要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完整和统一的基础上,在制定制度和完善机制中,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条款中,创新思维,跳出执法看执法,把公安执法活动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谋划,放到维护稳定的大局中去落实,建立一种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公安执法工作新机制,通过不断完善执法制度体系,努力把各项执法活动纳人制度、规范的有效约束之中。同时,立足制度层面解决执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积极 探索和建立规范民警执法行为的长效机制,有计划、分步骤地健全完善执法制度 体系,并根据新形势的需要,深人调研,积极创新.努力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解决执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遇到的新问题,从源头上保障执法质量,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我们将按照公安 部“狠抓基层基础建设,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坚持不懈,一抓三年”的总体部署,把基层公安机关和科、所、队执法质量建设作为重点,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打牢执法基础,苦练执法基本功,使基层民警的每一个执法环节、每一个执法行为都有章可循,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执法质量和水平。一是把执法质量、执法水平作为考核班子、衡量基础业务工作、检验基层基础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使各级公安机关领导重视执法基础建设。二是完善统一考录选用制度,在省级公安机关统一考录民誓和选调民警工作中,加大法律知识的考试、考核力度,鼓励民替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执法能力。三是提高公安决策水平,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公安机关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推进公安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四是深人基层所队调研,积极提供法律服务,广泛听取执法一线民替、管理相对人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执法需求,面对面的指导,手把手的帮教.帮助解决基层执法疑难问题,建立健全调研制度,切实提高调研质量。五是帮助、培养、创建“执法示范单位”,发现、推广执法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引导、推动基层公安机关抓好执法工作。

(五)进一步强化执法检查考评工作,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我们将把执法质量考评、案件审核测评、执法档案、个案监督作为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的重要抓手,加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将执法责任及质量考评与执法责任追究相结合,实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使民警对执法违法、侵害群众利益的事不愿为、不敢为、不能为,以保障各项制度、机制真正落实到位。同时,认真总结完善公安机关自2001年建立执法质量考评制度以来的工作,摸清基层执法基础工作、执法基本功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执法工作的突出问题,积极主动围绕提高执法质量开展考评工作,把执法工作的好差、执法质量的高低、执法效果的优劣,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坚决落实法制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凡是执法质量考评不达标的单位,一律取消评选先进的资格;凡是对公安执法工作抓的不力、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领导不能被提拔重用;凡是连续两年执法质量考评不达标的,单位主要领导要引咎辞职。

第五篇:家教体会之一二

家教体会之一二

故城县郑口第一小学张雪梅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所在,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有出息是每一位家长的理想和愿望。孩子的健康成长受着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孩子从出生起在家中,与家里亲人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下面我就家教的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读书兴趣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使孩子愿意去做,才能做得好。在我原来任教的班级里,有一名学生,叫李其贺。非常喜欢看书,他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历史、地理、人物传记┅┅只要有时间,就会随手拿起一本书来读,而且一读起来就很入迷,我经常碰到他爸爸陪他去书店看书,或者把他放到书店自己在那看书,回家时再去接他。大量的阅读,为他的写作积累了素材,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最头痛的作文,对于他来说却是轻松自如的。受他的启发,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选择一些内容生动有趣、有吸引力的故事,给他讲读,有时候,还把他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编成故事讲给他听,这样不但能增长他的知识,还能培养他的阅读兴趣,而且帮助他明白些做人的道理。随着年龄长大,内容逐步加深,还提出一些故事中的问题,让他思考,如果他不懂就再讲读一遍或给予适当的提示,让他养成爱思考的习惯,这个方法收益颇佳,不仅扩大了他的词汇量,而且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丰富了他的情感。在他小的时候就能运用很多形容词来描述他所见到的事物,如见到电视里的火灾镜头会用“浓烟滚滚、烈火熊熊”来形容;要下大雨了会说“乌云密布,大雨就要来临”;看到小鸡、小狗,他说:“动物是是我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到读一、二年级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词汇,我就不再给他讲、读,而是让他自己看书了。现在书已经是儿子的好朋友了,读书成了儿子的享受,一种休闲。

二、重视意志品质的培养

许多家长把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好差的标准,这是不太应该的,尽管学习成绩的好坏常常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是光看成绩还不全面。因为决定孩子发展的因素很多,除了学习,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其中我觉得意志品质的锻炼相当重要。一方面要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儿子的头脑还算聪明,长得倒是人见人夸,所以有时候难免露出骄傲自满情绪,学习也随之放松,这时我就会告诉他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使他懂得学无止境,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帮助他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记得他在四年级时,有一次期末考试不理想,回到家里很不愉快,本来有说有笑的他一声不吭,饭也吃不香,甚至偷偷地落泪,我马上察觉他情绪不对,就问儿子“是不是考试没考好?”儿子点点头伤心地说“妈妈,这次考得都不太好。老师说这次我可能评不上‘五三好学生’了。” 听了儿子的话,我没有责备他一句,而是诚恳地安慰他:“这次考不好,评不上‘五好学生’都没关系,还有下次呢,关键在于错在什么地方,这些地方是你不懂还是粗心?”然后拿出试卷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同时鼓励他要有自信,遇到挫折与失败,要勇敢面对,找出原因,慢慢克服。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三、要讲究一个“信”字

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也要讲一个“信”字。说话算数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我和儿子有一次出去吃饭正好碰到我班一个同学在和别人下象棋,他很羡慕,“妈妈,我也想和李玉哲下下象棋”,我随口说“好啊,有时间我把他接咱们家,你俩下一回”。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做到。看着儿子疑惑的眼神,听着他一遍遍的追问,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我终于带着儿子到他们家拜访了一次,还把李玉哲接到我们家陪儿子玩了一回。通过这件事,让孩子懂得了答应过的事情必须要做到!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理安排时间也非常重要

别的家长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非常喜欢看电视,一回家书包一扔,电视机前面一坐,等

你催了一次又一次才很不情愿地拎起书包去做作业。我儿子自从上一年级开始晚上就从不看电视,只有到了周六周日才看,而且如果我有事外出,留他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他会隔一段时间给我打电话汇报:“妈妈,我已经做完了某项作业了,可以看会电视休息一会了吗?”在得到允许后他会很自觉地看十至二十分钟的电视或者休息一会。

总之,所谓家教,各家有各家的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氛围,引导帮助孩子树立人生目标,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

下载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 忙里偷闲,认真拜读了领导推荐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编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

    绿色建筑设计之烟囱效应资料5篇范文

    绿色建筑设计 --------动态节能技术 在静态节能技水中,其中一项设计思想是“提高幕墙气密性能减小热量对流损失”。而动态节能拄术是在采用静吝节能技术构建的建筑幕墙基础上......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之六——产业转移效应研究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之六——产业转移效应研究学者们大多是从产业转出区效应和产业承接区效应的角度进行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而较少社会效应或环境效应的角度进行产业转移效应的......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体会心得(精选五篇)

    五埭小学 蔡斌斌 在师范读书时及参加小学教育自考中,由于学习的需要,学习了几本有关心理学的书籍。但书中那繁多的,枯燥的名词,丝毫提不起我的兴趣。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班主任工作之体会

    是智慧的结晶,它具有自我教育功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班主任、教师强有力的助手,在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在保证良好的教育教学效率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

    读书论坛之体会

    读书论坛之体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句千百年来的古语,向世人证明了读书的重要性。是啊,读书对于世人已然重要,那么对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

    乡镇工作之体会

    乡镇工作之体会 吾有一朋友,在乡镇任主要领导。仕途上,他是一支绩优股,可谓春风得意,锦绣前程,成为一方诸侯指日可待。就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忽然传闻他已向组织提出了辞呈,后......

    学习商务礼仪之体会

    学习商务礼仪之体会 班级:财经学科部物流111班姓名:陈惠珊学号:7043711022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