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杜志雄 檀学文
安徽省继率先开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后,继续开农村综合改革先河。该省自2000年开展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于2001年即开始实施乡镇机构改革,2005年实施三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到2006年10月为止,安徽省已经在18个县(市、区)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本文对到2006年10月份为止安徽省的改革试点情况包括主要做法、成效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初步回顾和分析。
一、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
1.安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基本情况。2005年6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的意见》,决定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以深化三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一个转变、三个建立、一个改进”,即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建立“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以及改进农村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改革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第一,适当调整了乡镇区划和村级规模,在税费改革已经减少乡镇和行政村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乡镇和行政村的数量。试点县的乡镇数量从363个减少到265个;行政村数量由6153个减少到4685个。第二,精简并调整乡(镇)党政机关内设机构,将原有的乡(镇)机构统一调整为3~4个办公室。截至目前,试点县乡镇的党政内设机构由改革前的1475个减少到905个,乡镇行政编制精简2137个。第三,积极尝试推进乡镇领导体制改革,党政正职实行“一肩挑”、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大量精简了乡镇领导职数,改革后的乡镇领导职数一般为7~9名。试点县共减少乡镇领导职数2138名,减幅达48.1%;已有49.4%的乡镇实行了党政正职“一肩挑”,其他乡镇也正在陆续实施中。第四,尝试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改革后乡镇一般设置3~4个事业单位,数量从改革前的2601个减少到1251个。第五,广泛推行乡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即在乡镇设置为民服务中心、在村设立代理点,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改革在建立“能上能下”的“选官”机制、“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建立为民服务中心,减少乡镇的行政和事业人员编制、分流富余人员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2.安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经验。第一,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明确。始终把调整政府职能、为农民提供高效、低成本服务的目标摆在第一位。这次综合改革的直接动因是,税费改革以后,基层政府已从大量的“催粮、催钱”等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工作重心和职能具备了向提供公共服务转变的条件。省、市、县三级政府出台的有关文件中,均要求通过体制的变革和机制的创新达到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的目标。改革措施也基本体现这个指导思想。乡镇领导体制改革中提倡党政正职“一肩挑”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后,同一项工作就只有一位分管领导负责,解决了以前党、政主管领导分别负责却又分工不明确、决策周期长、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弊端。各试点县政府根据政事分开和公益性与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对乡镇政府的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进行了精简和调整,通过设置社会事务办公室突出了政府社会服务的职能;通过将事业单位承担的管理职能、公益服务职能和经营性功能的剥离,将原“七站八所”整合为若干服务中心以承担公益性服务职能。乡镇一级通过新建乡镇便民服务大厅(中心)和相应的村级代办点为农民办理各项事务提供免费、“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效率、节约了办事成本。
第二,改革的具体模式多种多样,容许试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选定改革模式和进程,允许尝试和创新。如休宁县在全县设置8个农技中心站,并在每个乡镇设置为民服务中心;铜
陵县撤销站所后,将必需的服务人员充实到三个办公室中,不再专门设置服务中心;宁国市和舒城县在每个乡镇分别设置经济技(农业)术服务中心和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以执行原来的职能;南陵县则直接撤销所有“七站八所”,将其人员和事务全部推向市场,不再设置服务中心。
第三,积极探索为民服务机制的创新。首先,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初步引入政府公共服务,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从“花钱养人”向“花钱养事,以事养人”的新机制转变。改制后的为民服务中心不再是政府的一部分,而是成为政府服务的采购对象,和政府签订采购服务的合同,完成目标后才能得到全部的合同款项。目前,各地实施较多的是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服务。一些地方还在尝试其他公益事业和服务政府采购的做法,如休宁县是一个茶叶大县,考虑下一步对茶叶病虫害防治也实施政府采购的办法。其次,在网络建设方面,各地正在建立县、乡镇、村三级主体构成的“执法上收、服务延伸、网络健全、机制优化”的为农服务新体系。有些地方还配合事业单位改革,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直接到村任支部书记、农技服务员、综治信息员等,实现了为农服务重心的下移。
二、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成效初步表现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得到整合,乡(镇)政府职能开始向服务型转变,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增强,试点地区的农民群众也从服务方式创新中初步尝到了实惠。然而,鉴于改革的复杂性,在到目前为止的改革进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在深化改革和扩大试点时给以充分重视。第一,目前的改革试点主要是来自上级政府的推动,来自基层的动力不足。各地改革试点的进度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比较滞后,有些地方还是有为改革而改革的现象,改革的初衷难以实现,一定程度上存在偏离改革目标的倾向。
第二,综合改革的配套机制和后续保障措施尚不够完善,如何继续推进和巩固具有不确定性。如“花钱买服务”的做法虽然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由于购买对象还比较单
一、缺乏竞争压力;况且他们还是要从财政领取基本工资,因此这种改革只能是临时的措施。另一方面,乡镇机构的编制和岗位确定后,富余人员原则上都将合理地分流。通过竞争上岗的行政和事业人员将面临年度考核和两年或三年一次的竞岗。届时考核不合格者和竞岗不胜任者如何处置又将成为新的问题,如果只是单纯的内部调换岗位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况且,乡镇行政编制属于国家公务员,受公务员法约束,法律规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也会对综合改革的原则构成挑战。
第三,乡镇综合改革根本目标是提高乡镇政府为农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和制度保障,但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提高还有待深入探讨。对于农民来说,目前改革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上,其他效果短期内还难以体现。乡镇领导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模式能否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和适用农业技术还有待于观察。
第四,综合改革主要还停留在在乡镇层面,县及县以上机构基本没有变化。基于我国政府机构自上而下的科层结构,仅有乡镇级机构改革,下改上不改,在上级政府部门均强调本部门重要性、要求设立相应机构的压力下,乡镇机构改革还存在体制复归和反弹的可能。另一方面,上级政府和部门对乡镇的考核机制也无根本变化,还是以考核经济发展指标为主。乡镇仍然存在谋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这种潜在的职能定位自然会影响综合改革的成效。
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切实增强为农民服务能力。第一,应积极稳妥地把乡镇机构和领导体制改革影响深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协调发展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虽然面临着一些难题,但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势在必行,乡镇机构和领导体制改革绝对不能退缩和反复。同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规划目标,农村综合改革也是长期的任务。对此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要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和设计。需制定阶段性改革目标,稳步推进。
第二,综合改革的目标应是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从这个定位出发,乡镇一级所应履行的政府职能仍是非常重要的。但它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县与乡镇之间究竟应如何进行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合理分工,目前还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了解到,目前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要在现有改革基础上强化乡镇政府的服务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应充实乡镇政府;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很多地区,乡镇政府的行政职能已经没有必要,可以把乡镇改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以履行其服务职能,从而进一步简化乡镇政府。我们认为这两种模式并非相互排斥的关系,它们可能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改革要因地制宜,不可搞一刀切。同时,也应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和做法,开展深入的研究,为地方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第三,从长期看,农村综合改革必须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但目前还是要以乡镇层面改革为主,可以尝试县、乡联动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已经触及到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二次分配、投资体制、人事制度、评价标准和部门利益等重大问题。由于农村综合改革是国家行政体制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只有国家整体改革的推进才能真正保证农村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然而国家层面的改革难度更大,进程更长,不可能一步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改革应着眼于自身内部机制的改善,在联动改革方面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尝试进行县级机构改革,通过改革确立县乡两级治理新架构和合理的责权分工。
第四,在实施农村综合改革、政府逐步从市场和经济领域退出之后,应高度重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及其他市场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将合作组织真正培育成农村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和各类农业合作组织都可以为农民提供服务,其中后者是农民的自我服务组织。虽然,政府应当承担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主要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需要事必躬亲。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可以花钱养事,花钱买服务。当前改革中尝试的“花钱买服务”还只是针对从事业单位改制过来的那些准公共机构,具有局限性。实际上,农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民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机构,最了解农民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最具备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的激励机制。政府可以释出一定的公共资源,将自己需要干但干不了,或是干得了但成本高的事委托给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通过这些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的目标。
第二篇:农村综合改革问题
农村综合改革问题
一、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村税费改革经过六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专门面向农民的各种税费,初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关系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总体要求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解决遗留问题,扎实稳步推进;加强调研总结,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实践,实行重点突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并做好农村综合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套衔接。
三、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当前,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以此带动农村的各项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的总要求是: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原则要求,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加大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
四、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执行和落实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各项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取消农业税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取消农业税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减少的收入给予适当补助,省级财政和有条件的市(地)、县(市)也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五、稳妥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
各地要继续按照中央要求,高度重视和扎实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健全和落实对县乡领导干部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考核制度。要在合理划分债务类别、加强监察审计、规范乡村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清理核实债务底数,锁定旧债,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化解债务的优先顺序,区别轻重缓急,注意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债务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
六、创新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
各地要继续坚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部门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强化约束机制,深化改革,创新制度,不断推进基层民主,不断健全法制保障,做到预防与查处相结合。要严格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等的管理,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出台、项目公示的审核。深入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建房、殡葬、计划生育等方面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的专项治理,重点加强对农业灌溉水费电费、排涝排渍收费等经营性收费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生产性收费的监管。加强对村级组织收费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开支范围和标准。
七、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
第三篇:对目前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目前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的调查与
思考
对目前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的调查与思考2007-02-02 21:56:0
1被喻为中国农村继土地革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农村革命的税费改革,重新调整和规范了农村的分配关系,保护了农民的利益,给丧失活力的农业生产和丧失希望的农民带来了生机。但是在税费改革的贯彻和逐渐深入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湖北农村税费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到宜昌和黄冈农村,就税费改革前后农民的负担情况和税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的对象涉及农户和村、乡(镇)、县(市)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调查形式主要是座谈和访
问。通过调查与研究,我们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税费改革给农民和农村经济带来了希望
税费改革简化了名目繁多的税费项目和各种摊派,农民只需交三笔钱:第一,农业税正税及附加。农业税正税的计税方法是以年统计年报中的农作物平均产量,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统计误差打折后,作为计税常年产量,税率为,计税价格元公斤,计税面积以第二轮承包面积为依据,农业税附加按正税的征收。第二,一事一议的筹资。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用工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筹资额每人每年最高不得超过元,筹劳每劳每年最高不得超过个标准工日。第三,谁受益谁负担的费用。原用于村内统一组织的抗旱排涝、防虫治病、恢复水毁工程等项开支的共同生产费,按照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由受益农户据实承担。
以下表⒈表⒉表,是枝江市马家店
镇的五个村税费改革前后农民的负担情况。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到,税费改革的确使农民负担有大幅度的下降。上述五个村税改后的负担均大大低于往年的负担水平。该镇共个村,农民平均负担额下降了以上;团风县减幅更大,税费改革后全县农村负担减幅为,亩平负担由元减到元,人平负担由元降到元。
税费改革重新调整和规范了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它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农民从中看到了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政策指向,因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不少从前不愿种田外出打工的农民现在返乡种田。另一方面,税费改革也增强了基层组织依法行政和农民依法纳税的意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干群矛盾。
二、税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顺民心、合民意的举措,深受老百姓拥护。但是,这
项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实践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第一,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问题。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好的制度安排,是对乱收费乱摊派的制约,它促进了乡村精简机构的改革。但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也需要一定的资金,忽略乡村组织的经济利益就可能阻碍税费改革的顺利推进。以枝江市团结村为例,村里每年的支出情况如下:管理人员工资元,办公费元,五保户供养元,短期借款利息元,老干部补贴元,接待费元,合计元;全村共有耕地亩,税改后应上交农业税及附加元,其中农业税附加元返还给村里作为可支配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将管理人员及其工资压到最低限,接待费压到最低限甚至不接待,也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硬缺口,使村组织的运转受到制约。这一资金硬缺口如不能妥善解决,也可能重开收费之门,使减负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农业税税率问题。税费改革
前的农业税税率在左右,税费改革后,过去的镇统筹并入到新的农业税中,农业税税率因此大幅度提高为。综观世界各国税收制度,只有中国和越南单独针对农业征收农业税。在其他国家,农业是与工业一样纳入增值税的税种征收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农业都采取
了优惠政策,使农业实际负担的税率大大低于增值税的基本税率。如法国为%,德国为%,卢森堡为%,荷兰为%,奥地利和比利时为%,美国更是对农业实行补贴政策,鼓励农业生产。我国农业如果按照增值税计算,假定物质生产费用占总产值的一半,产量和价格与实际相符,农业税及附加就会相当于净产值的以上,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农民的负担水平。
第三,作物常年产量的确定问题。政策规定,农业税计税常产是以年五年的实际平均产量折合而成,并保持长期稳定。而这五年正是农作物产量相对较高的五年,利用高峰期的产量为计税依
据有其积极的一面,有利于鼓励农民增产增收。但是在自然灾害严重和实际产量很低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使用这一偏高的计税基数就缺乏其合理性了,而且过去的统计年报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分,如何打折以保证村与村之间、镇与镇之间和同等条件的土地之间税负的平衡也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第四,计税土地面积的确定问题。按照规定,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应以农民第二轮承包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确定。但是由于多年来兴办集体公益事业、农民私人建房、长江大堤加固和移民等很多占地都没有办理手续进行核减,造成现有耕地面积与计税面积的出入较大,出现有税无地的现象。
第五,一事一议的筹资问题。税费改革后,面向农民征收的镇统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被取消,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基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主要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一事一议这一制度安排一
方面是对村组织的制约,另一方面保证了农民参与决策集体事务的权利和农村事务的民主化。然而事实上,村干部反映,一事一议在操作上很难落实。一方面,村民素质参差不齐,在议的过程中往往是切身利益决定态度,因此一事一议难以经村民大会通过;另一方面,即使一事一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同意,资金也难以收齐。从村民的角度看,他们则担心一事一议成为新的乱收费乱摊派借口。
第六,债务的化解问题。目前,村级债务相当普遍,而且相当严重。以枝江
市为例,全市个村,村级负债总额达到亿元,村平万元。这些欠债大多是过去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和各项达标升级活动形成的贷款,还有一部分是民间高利贷即村组织向农户借的钱。税费改革堵死了乡村通过集资、加码、收费等渠道偿还债务,而大多数村既无企业又无其他经济实体,财力紧
张,还债更加困难。尽管政策规定不能以债抵税,但村里欠农户的钱不还,农户以债抵税的行为就难以避免。
第七,产生新的税负不公的问题。税费改革前农业税是按地征收,三提五统是按人征收,现在一律按地征收,使农民负担由人口向土地转移,人多田少的农户减幅大,而人少田多的农户减幅小,有的农业大户甚至增加了税负。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改革不利于土地向种田大户的集中,农村的规模化生产可能受到影响。不种地的农民在外打工或者从事工商业收入相对较高反而不负担或少负担,种地的农民收入低但继续负担或多负担,这种税负不公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负面影响。
三、对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思考
农村税费改革不仅涉及到国家、集体与农民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也涉及到农村上层建筑的重大变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方
案的同时要重点推进配套改革,没有配套改革或者配套改革滞后,税费改革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逐步完善计税方法。一是由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工作组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实地丈量、核实现有耕地;二是将这次税费改革中打折的办法,继续作为以后计税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工具,制定规范的打折办法,如在遇到较大自然灾害、农作物价格和产量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多打折,以保障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三是综合考虑农业税按人头和田亩征收,二者各占一定比例,比如按人田各半的原则征收。
第二,兼顾好减轻农民负担和维持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两个方面。保护农民利益是税费改革的根本目的,但农村基层组织又是改革方案的具体执行者,只有两头都兼顾了,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中央财政拿出亿元用于税费改革中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但这一转移支付应该如何使用?我们认为,转移支
付资金要全额用于税费改革,并适当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转移额度;其次要根据地域进行村组合并精简村组干部,找到保护农民利益和基层组织高效运转的最佳结合点。
第三,摸清底数、分清责任、分类化解村级债务。化解债务首要的是不发生新的债务,然后在清理核实债务底数的基础上,区别情况,分类处理、逐步化解。对无本生息、虚列债务采取挤水化债;对农户欠款根据农民承受能力分批分期清欠;对高息贷款采取与债权人协商的办法降息化债;以村的名义为企业贷款形成的债务划转由企业偿还;关停的村办企业和其他闲置资产以拍卖的形势变现化债;实行债权债务互抵以化解部分债务;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和债务偿还能力。
第四,制定制度,保障一事一议。在现阶段,应有相应的措施来保障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落实。如安徽省就制定了《安徽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
筹劳条例》,使一事一议的筹资方式有法可依,同时避免出现新的乱摊派现象。
第五,加快乡镇机构改革,确保精简人员、节省开支。农民税费负担沉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层政府机构庞大,预算入不敷出,所以各种收费、集资、摊派泛滥成灾。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下决心大幅度压缩靠摊派养活的庞大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如黄冈市在推进配套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四个先行:乡镇机构改革先行,以放活、退养、转岗、清退的形式分流以上干部;调整学校布局先行,乡镇办中学、联村办高小、村办初小,教师实行竞争上岗;村级管理制度改革先行,精简村组干部至每村人;压缩乡镇行政支出先行,在现有基础上压缩。而有的地方的机构改革,编制虽然压缩了,但财政支出并未减少。在实现了人员精简之后,要做到减人与减支结合,精简、分流人员要逐步与财政断奶。
第六,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体制,优化资金的支出结构。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确定乡镇财政的收入和支出体系,量入为出。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县市区财政预算,按照规定统一发放教师工资。同时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开支,如精简各类检查评比活动,取消村级招待费,压缩摊派性的报刊杂志征订数量等。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近几年乡村收入减幅较大,有的基层干部有畏难情绪,对税费改革持观望的态度;广大农民虽然拥护,但是对于能否长期减负仍然心存疑虑。因此,税费改革一定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就失去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而没有广大基层干部积极工作,改革的实施就失去了组织保障。因此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坚定改革求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要发动和鼓舞基层干部经受这次改革的考验,也应为改革做出相应的奉献。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也不能千篇一律地
根据条条框框去解决,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农民参政议政,找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解决办法。
第四篇:对农村赡养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赡养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以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为例
向培年 周玉华
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近年来在接触农村矛盾纠纷中涉及赡养纠纷占纠纷总数的三分之一,且呈上升趋势,2009年开年上班的第一天归州司法所就接待了4起赡养纠纷,反映的都是老人的生活无着落,子女不尽赡养义务问题,涉及家庭内部矛盾很深,且解决的难度很大,农村赡养问题已成为归州镇农村老人现实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8年归州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0元,大部分农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但是农村部分老人的赡养问题是当今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影响到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产生赡养纠纷的原因
产生赡养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各个村、各个家庭有不同的情况,但也有一定的共性,笔者所在的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目前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引起养老及赡养纠纷。
1、农村贫困引起的赡养问题。
农民务农经济收入低,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加之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农产品价格又不稳定,农民增收不明显,农村老人的社会养老保障还不健全,引起了部分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老人赡养难,尤其是体弱多病的老人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归州镇农村主要产业是柑橘脐橙,2007受冰雪灾害的影响30%的农民欠收或绝收,2008年受四川广元蛆柑事件的影响,全镇4万吨柑橘平均价格不足0.4元/市斤,农民亏本销售,生产生活普遍存在问题。家庭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对于归州镇农村25000人口,一部分贫困仍是面临的主要问题,老年人成为无产者。为了抚养子女和子女成家,父母倾其全力,有的甚至将
房子、生产资料、积蓄以及家里所有生活用品全部都分给了子女,自己轮换在子女家住,负责衣、食、住,随着父母逐渐年老,不能为家庭生活出力了,病也多起来了,真正成了子女家庭的“负担”,使本来就贫困的子女们不勘重负,迫于无奈无法安排好老人的生活,有的甚至虐待老人,停止对老人的微薄供养,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连基本生活就无法保障,这是归州农村赡养纠纷中的普遍现象。
2、家庭分家析产纠纷引起的赡养问题。
在赡养纠纷中大多是因分家析产所产生的,有的老人在儿女分家时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导致家庭财产(包括生产资料)分割不均引发矛盾,人为使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积怨,多子女家庭中的一个子女对老人不尽赡养义务,其他子女就相互观望,相互推诿,对老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致使老人的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这是赡养纠纷中的普遍现象,这类纠纷占赡养纠纷的30%,如向家湾村村民吴某5个子女,为家庭矛盾及分家析产纠纷导致生活无着落,去年过年时还到政府要饭吃,通过村、镇、司法所、法庭等单位和部门多次上门调解都收效甚微。老大说老人给老二分的田多些,应该老二养老;老二说老人给老幺分的财产多些,应该老幺养老;老幺说家庭生活困难,自己基本生活就保障,无法承担养老任务。子女一个个这样你推我让,最终受伤害的就只有老人,真正印证了“两个老人抚养了八个孩子长大,但是八个孩子成家了养不活两个老人”的道理,这是归州赡养纠纷的一个典型例子。
3、打工潮引起的赡养纠纷。
打工潮的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子女们纷纷外出打工,留下妇女、老人和孩子,子女不给老人基本生活保障,老人孤立无援。经统计归州镇有近4000人的打工者,现如今,城市并非他们原本想象的那样遍地都是黄金,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打工族的收入仅能维持自己日常生活和子女上学读书,难以给在家看守门户的父母汇款寄物,这类纠纷占赡养纠纷的10%。如香溪村村民胡某三个子女2个外出打工,其中一个在南非打工,外出的2个子女不履行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导致在家里的一个子女也停止了对老人的供养,各级组织多次协调未果,无奈之举老人只好到法院起诉,但也因二个儿子不能到庭法庭无法开庭审理此案。
4、其他事由引发的赡养纠纷。婆媳之间的口角问题、妯娌之间的矛盾问题、老人唠叨啰嗦、家庭内部的是非问题,个别老人的“非份”要求(如要求再婚、单独生活)等问题都是引发赡养纠纷的诱因,一旦这样纠纷的爆发受罪的也是老人,“断炊”是子女们对老人惩罚的杀手锏,老人们年迈体弱,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对于此类家务事情反复发生,基层干部往往也束手无策。
为让老年人颐养天年,国家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此法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受经济和人们法律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落实起来困难重重,导致法律要求与现实情况差距甚远,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赡养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要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律解决农村赡养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对现行农村养老主要方式的评价
当前秭归县归州镇农村为二种养老方式,一种为家庭养老,一种为社会养老。养儿防老是一种传统习惯,是养老的主要方式,社会养老是一种辅助形式,二者相互并存,形成农村养老体系。
1、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急待改变。随着我国农村社会和经济条件的迅速变化,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育子女费用增加,加上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就出现一对夫妇赡养四个老人的“四二一型家庭”。以往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养老来源,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同时居住方式的分离,如归州农村家庭很多子女外出打工、做生意,到归州集镇、茅坪县城居住,也意味着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生活缺乏等问题。
2、农村社会养老普及率较低,社会养老制度急待完善。目前,涉及归州镇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主要有以下形式:(1)、五保供养制度。五保供养制度是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五保供养对象在农村老人群体当中属特困人员,归州镇共五保老人137人,受益人员面较窄;(2)、优抚抚恤制度。优抚保障是国家对革命事业或国家安全做出贡献的军人及其家属的特殊社会保障。保障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归州镇有优抚对象92人;(3)养老储蓄或商业养老保险。这类人群在归州镇占总人口的2‰。归州农村真正有能力参加养老储蓄或商业养老保险的还是很少一部分。(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目前归州镇经济欠发达,自愿进行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仅占0.1%。可喜的2008年底秭归县人民政府下达文件制定政策,对农村退职干部、退职教师、下岗乡镇企业等特殊群体放宽年龄限制,在男60岁以前女55岁以前均可以购买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一出台,大快人心,从2009年3月26日至31日一个星期归州镇316人参加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保险资金近6百万元,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人们的热情高。
三、解决农村赡养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农民自身养老需求欲望的直接反映,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可及性受到冲击,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家庭的赡养功能,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势在必行。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性的支持,同时应加强宣传尊老的传统美德和子女应尽的义务,同时要加强立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子女的义务,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通过政策规范和宣传教育,增强家庭养老的社会认同感和能力,同时国家急需出台政策由家庭养老为主逐步向社会养老为主的转变。
1、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根本。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农民富裕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富有了,养老问题就会得到缓解。发
展经济,培养地方支柱产业,使农民增产增收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归州镇的支柱产业是柑橘脐橙,近两年受市场等多种因素的的影响,柑橘销售的附加值低,农民保本或者亏本销售,如何提高柑橘产品的附加值必须在产品质量、销售环节、产品深加工等环节上做文章,确实使农民富起来,养老问题自身就能得到解决。
2、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不能保障农村老人全部生活。在农村,家庭保障主要是依靠家庭全体成员共同承担风险,家庭保障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储蓄。但是,很多农民家庭收入只能满足基本生活支出,储蓄的数额极低,一旦生灾害难,完全无法应付,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受到了挑战。
近十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迅猛,而且呈现出十分明显的阶段性和累进性,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需要赡养的老龄人口增加。
国家应该出台政策,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参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模式进行,坚持“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的原则在3--5年内使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其缴费标准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秭归县本次对特殊人群进行的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是按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及20%工资基数核定的标准缴纳的,2008年的缴纳标准为2040元,一次性补齐原欠款人平近20000元,如果农村全面实行社会养老统筹制度,在目前所缴纳费用的基础上,其统筹款个人缴纳的部分要降低50—70%,确定一个最低底线基数和最高上线数,特殊困难人群应该给予减免,享受的保险额比例根据缴纳费用的多少支付,不然绝大部分农村的农民无法承担如此巨额费用。
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坚持全体农民人人参与的方向,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不断更新完善,彻底根治农村赡养及养老问题的顽症,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3、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化养老事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增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慈善意识。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院等公益事业,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农村老年事业。
4、加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营造有利的居家养老支持环境。要制定落实各种优待政策,如对百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长寿补贴等,同时,在全民中进行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实现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5、立法保障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权利。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要依靠制度建设。我国到目前没有一部单独的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使农村养老制度的不能很好的得到落实。我国法律体系中农村中老年人处于底层,权利少,义务多,尤其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使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得到宪法和法律的切实保障。
6、加强对农村的法制教育,加大对老年人的维权保护力度。
农村普及法律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结合赡养纠纷的解决,各级组织和部门要采取部门联动、诉调对接等方式和方法在农村院子和屋场召开化解纠纷的协调会,学习《婚姻法》、贯彻《老年人权益保护法》,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媒体对全体农民进行尊老教育,自觉培养全民尊老、养老意识,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对虐待老人的案件,公安、司法要加大立案、查处、打击的力度,确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作者:向培年 男,48岁,湖北省秭归县司法局归州司法所所长,大专文化。
周玉华,女31岁,湖北省秭归县归州国土所所长,大专文化。
第五篇: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简报
第23期
(总第23期)
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9月30日
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汇报会在庐江县召开
9月26日,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汇报会在庐江县召开。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财政厅厅长陈先森代表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今年以来的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就年内农村综合改革提出了安排意见。各市汇报了改革试点进展情况,庐江等部分县(区)交流了典型经验和做法。
赵树丛对今年以来的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予以充分肯定。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制定和实施农村综合改革
方案,重点抓好四个专项改革,并不断进行巩固、完善和提高,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深化改革,探索创新。要继续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各项工作。要探索建立改革载体,因地制宜,找准改革的突破口。要善于典型引路,认真总结推广先进地区的典型经验,条件成熟后全面推开,积小胜为大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农村综合改革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工作。
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各市政府分管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负责同志以及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部分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等参加了会议。
报: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办公厅,省农村综
合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 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省政协主席、副主席。
送: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
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负责同志,各市党委、政府、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编办、教育局、财政局、农委,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及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