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升丹阳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调查思考

时间:2019-05-13 23:2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升丹阳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调查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升丹阳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调查思考》。

第一篇:如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升丹阳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调查思考

如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升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调查思考

丹阳市委党校 林留兴 党的十八大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确立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丹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江苏省生态农业市”。同时,又是一座现代化工贸城市,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木业、医疗器械等产业规模较大。工业和农业争夺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矛盾较为突出。最近,笔者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升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示精神,对我市的农业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丹阳市坚持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战略,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市场化手段,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改革与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为1.98:1。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5万亩左右,总产首次突破10亿斤,达50.48万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64.16万亩,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19.31万亩;现有1个省级、11个镇江市级农业园区,农业园区已建成面积15.45万亩;农产品加工业单位已达248家,现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9家,镇江市级21家,丹阳市级48家,从业人员2.5万多人,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04家,年实现总产值279亿元,占全市工业的近14%。全市共组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15家,在苏南地区率先实现了镇区全覆盖。但农村的发展仍处于弱势,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副业化兼业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农业发展中缺乏科技、人才和资金,而这三大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怎样促使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要素相互流通,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制约了我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新型农民数量严重缺乏

近年来,我市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以“素质、技能双提升”为目标,深入开展“科普惠农兴村”培训活动,使一大批适龄农民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技术,但从整体上来看新型农民的数量和技能素质仍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全市农业劳动力大约为9.2 万人,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2010年仅为4.6%。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都不愿种田,而种田的农民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缺乏现代农业技术。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严重短缺,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

2、农民收入增长动力不足

2012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171元,同比增加1745元,增长13.0%,增幅相对2011年回落4.3个百分点。按照我市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到2015年必须达到22892元。这几年,农民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与城市居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速趋缓,农民非农收入增长面临很大挑战,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面临多重压力。特别突出的是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比例偏高,我市154个村还有117个村经营性年收入低于70万元,5788户人均纯收入低于6000元的低收入户。

3、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我市农村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到今年5月初我市才有了首个经工商部门登记成立的“家庭农场”。“农闲是工人,农忙是农民,家家种粮油,户户小而全”的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而小地块的生产有大型农业机械难以推广,打药治虫费时费力,种植成本高的弊端。由于把种田看成是副业,既不专又不精,粮食产量很难提高。而实行规模种植后,节本增效优势明显。要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必须尽快改变这种小规模作坊式分散经营现状。

4、高效设施农业比重偏低

高效设施农业项目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高效农业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近年来,随着高效农业的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三大载体”的建设,我市高效设施农业有了一定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但由于起步较晚,比重仍然偏低。2010年,我市高效设施农业占比只有6.29%,2011年达到12%左右。与一些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粗放阶段,现代化技术水平、行业人员素质、能源节约利用水平都有待提高。

5、农业生态环境急需保护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村庄河塘污染较严重。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从我市农村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主要的超标因子是氨氮和总磷。分析超标原因,一是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二是农业面源污染突出。据统计,我市每年化肥用量达89426吨,农药用量1375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水体中的氮、磷浓度的上升。三是少数企业直接将污水偷排到沟渠和河塘内,致使水环境污染加剧。四是少数人打着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幌子变相圈地搞农庄,导致污水和各种塑料废弃物在田野上随地乱扔。受到污染的水浇灌庄稼,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出路和对策 2011年底,我市被列入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为我市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

1、大力培训新型农民,提升种植养殖水平

如何解决“明天谁来种地、地怎么种”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重在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培训新型农民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的考核指标之一。要做好培训工作,首先政府要专门下发配套资金,科学合理地分解新型农民培训任务;其次要专门制定培训菜单,将农技人员和种养能手的“土专家”组成农民讲师团;还要根据产业特点和培训生源情况,采取乡镇集中办学与家庭农场、产业园区、高效农业基地个别办学相结合等多种办学方式系统办学,采取统筹运用师资力量集中理论学习与主要农时季节田间地头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学,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今后新型农民势必会成为现代农业的主体,政府要加大培养力度,培育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善于经营的种养能手。

2、积极发展家庭农场,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家庭农场概念,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而家庭经营的特殊优势完全符合这种特殊性,家庭农场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激励,以及农产品质量追溯等问题,是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的一种主要经营形式。家庭农场将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最基本经营主体。

发展家庭农场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抓手,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比较效益。据农业部一项调查显示,现阶段种粮户的经营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25%以上。二是有利于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相对集中后,便于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事前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监管,事后对农产品进行安全检测。实现农产品生产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切实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三是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家庭农场的稳定性和适度规模有利于激发农户的科技需求和应用,农业科技和农户的对接更为顺畅,以农技推广和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最后一公里”更为便捷和高效。四是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生产便于规范施肥合理用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便于发展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逐步实现农业生态化。五是有利于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劳动者素质。可以有针对性地集中力量加大农业科技入户培训力度。此外,家庭农场可以充分发挥人才、资金和土地优势,是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优质平台。

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已经基本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有规模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家庭种更多的地已经成为现实。去年底,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74万亩,累计流转土地36.96万亩;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约21.91万亩,累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64.1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1.2%。

我市发展家庭农场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经营规模要适度,经营方式可多样。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要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上限,如果超过家庭经营能力,则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就会下降。并且规模越大,风险也越大。此外,还要根据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愿意当农场主的新型农民的多少来考虑规模。耕地是一种社会资源,涉及资源、财富的分配问题。比如说种150亩地,一年纯收入有八九万,就有人愿意干;种1000亩地,一年纯收入有六七十万,当然更愿意干。愿意种的人多了,就要有公平竞争,共享社会资源,也需要分担风险。家庭农场的规模和经营方式不能标准化,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还要根据种养品种的不同而改变,形式可以多样。农场的类型可以是专业农场,也可以是综合农场。家庭农场的多样化经营,有助于避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进入门槛要适当,退出机制需健全。推广家庭农场不能追求形式和数量,要根据丹阳实际,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明确的约束性政策和详细的退出机制。对大规模流转土地的主体,要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要防止非农户经营主体假借家庭农场之名大规模租赁农地,注册登记后套取项目资金;要防止没有经营愿望和能力的人,假借家庭农场之名拿到土地后转包,而有农业技术又愿意经营农场的人由于土地所限拿不到地。因此,家庭农场还应设置人才准入门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三是政策要优惠,法律来护航。出台并逐步完善针对家庭农场的用地、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政府给予的补贴要公开、透明,及时到位,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大多数农民不再依赖土地增加收入的行政村,政府可以指导村委会将农民手中的耕地流转到村集体,再由村委会和家庭农场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同时,要规范土地流转合同,事前要准入审核,事中要监督管理,规范土地流转过程,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要做好土地流转的法律与政策宣传工作,使农户能正确理解土地流转合同的法律含义,培养契约精神。对已签订合同流转出的土地,在流转期内,不得将土地收回;对无理取闹破坏家庭农场正常经营的行为要严厉处罚,使家庭农场主能够放心投入、生产与经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及耕种收服务。政府相关部门对家庭农场要要进行必要的监管,实行动态管理,防止转包转租和随意改变土地用途。对出现违纪违法行为的家庭农场,撤销其资格,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3、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十八大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是我市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途径,与传统农业相比,设施农业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这些都是我市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迫切需要的。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规模化进程。按照特色明显、规模适当、质量一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规划布局,以农业园区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重点,按照“市场运作、科技立园、政府引领、企业主导”的建设思路,加快园区建设,以此带动全市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二是提高农业科技和设施装备水平。重点是提高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科技化水平。加强“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搞好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实施好科技示范工程。三是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做大食用菌、蔬菜茶果、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链前伸后延,有效衔接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四是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更多农民投资高效设施农业。

4、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必须要更新观念,树立大局意识,转变工作方式,引导全社会参与农业经营。为此我们要做好已下两点: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具备农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一是要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扩大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缓释肥、绿肥和秸秆综合利用的面积。实施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处理、田间沟渠氮磷生态拦截等工程,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农业物理防治,开展植保专业化服务,引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二是要推广应用生态农业新技术,积极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畜牧业开展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积极推广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三是要继续推进绿化造林,以构筑林业生态体系为目标,制定好绿化规划,加快绿化造林步伐。绿化造林以村庄、道路、河道、农田林网、高效农业园区绿化等方面为重点,尤其要突出抓好村庄绿化。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实行一票否决,避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生态再次遭受污染。形成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废弃物循环再生化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2)、加大经费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建设生态文明乡村需要大量资金,政府有责任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但政府不可能全部包揽下来。必须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多方面的作用,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费投入机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和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空间优势结合起来,鼓励城市企业和工商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

5、充分发挥政府保障作用,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一是要政策扶持。粮食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扶持,首先要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其次,根据我市实际,出台促进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资金、项目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于经济薄弱村,要给予特别的扶持政策,积极开展“扶村帮户”活动,今年,选派市级机关干部到经济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蹲点开展扶村帮户工作,就是一项固本强基、促进发展、造福农村的务实之策。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提高整体功能。三是组织保障。促进粮食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整合资源,发挥好组织保障作用。把粮食生产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充分调动乡镇领导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我市能否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难点在“三农”。我们要立足优势,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农民得到实惠,农村得到发展,农业得到提升,让广大农民拥有幸福感,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二篇:加快推进宜宾县农业现代化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推进宜宾县农业现代化的调查与思考

宜宾县课题组

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宜宾县是一个百万人口的丘区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因此如何有效地推进宜宾县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宜宾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不断增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宜宾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打造西部经济强县,构建和谐宜宾县”的总体部署,在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全县农村经济总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民素质、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为宜宾县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农村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宜宾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村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6亿元,比去年增长7.4%;实现农业增加值26.4亿元,农村劳动力人均创造增加值4400元。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粮油产量连年丰收,2008年全县实现粮食产量47.65万吨,比上年增长2.5%。油料产量2.83万吨,比上年增长6.9%;畜牧业托起了农村经济半边天,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7.6%,生猪出栏155万头,全县人平1.5头,小家禽出栏1750万只,人平17只,肉兔出栏603万只,人平6只,另外蔬菜、水果、茶叶、水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了城乡居民的需要。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宜宾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40元,比上年增加588元,增长14.5%,与全省的平均水平4121元相比,高519元。

第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二、三产业日渐繁荣。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不断发展油菜、花生、蔬菜、茶叶、水果、蚕桑等经济作物,粮经比例不断优化。农业总产值中,林牧渔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达到73.1%。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不断增加,2008年达到24.6万元,使39%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实现劳务收入16.3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815元。

第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宜宾县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积极引进、培育、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努力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县龙头企业已达到40家,其中市级生产龙头企业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2008年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85亿元,实现利税7515万元。全县巩固和发展各类专合组织171个,会员达4.93万户,带动农户率65.73%,依托专合组织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

第四,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宜宾县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新品种,普及和推广了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在种植业上狠抓水稻高产示范片建设,实施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积极推广“双高双低”油菜品种,狠抓蔬菜的标准化生产等,同时加强测土配方施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全县农作良种覆盖率达到95%,农业新技术普及率达到88%。畜牧业良繁体系加强,全县生猪杂交改良面已达98%,其中三元杂交改良面已达80%。良种兔的推广面达到100%。积极开展渔业养殖技术推广,提高了渔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巩固和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兴办林业科技示范基地,搞好科技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全县狠抓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粮油、莲藕、晒烟、花生、辣椒、花椒等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第五,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宜宾县不断加强农业基础投入,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完成病险水库保险加固整治,提高水利工程蓄水能力,蓄水可达6610万立方米;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积极抓好标准良田建设工程;抓好乡村道路建设;修复改造提灌站,积极推广农业机械,2008年完成机耕作业48.5万亩,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3.9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22%,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第六,农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近年来新建通村公路680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80%的村通达客运。全县实现村村通电话、户户通电,村村通闭路电视。安全卫生饮用水达到80%,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40%。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增强,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宜宾县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宜宾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任务还很艰巨。虽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由于农业生产受传统农业的影响较深,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程度,饲料转化率等较低,决定了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还处在初级阶段。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第一,农业和农产品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产品基地中优质和品牌产品少,建设规模小,集约化水平低;大宗农产品质量不高,注册农产品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差,技术装备和加工水平不高,产加销联接机制不完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要求。

第三,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资源日趋紧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农用耕地日趋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已成为制约我县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速放缓。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年龄偏大,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只占20%。技能培训体系尚不够完善,与农民培训就业愿望不适应。由于技能、观念、家庭等多种原因,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在经过几年快速增长后已逐步放缓。

第五,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工返乡等,影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任重道远;2008年我县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仍然偏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偏低,工业化、城市化的带动作用不强,制约了农民收入长期稳定较快增长。

第六,农业投入仍然不足。资金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县级财政困难,项目建设资金落实困难,农业投入比重还比较低,特别是在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品种推广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第七,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当前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方式阶段,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知识大多是凭祖辈经验代代相传,农民观念保守,思想较落后,使得新技术的推广阻力较大。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这些现象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轻视农业,鄙视农民现象仍然存在,农村子弟的奋斗目标就是想方设法跳出“农门”,这就造成了农业人才缺乏,因为稍有才能的人就会远离农业,青壮年劳动只要在外打工能挣钱,基本不愿回乡经营农业,而回乡务农则是不得已的最终选择。

三、宜宾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和奋斗目标

据测算宜宾县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至少要到2030年,还有21年的时间。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产业化、国际化为抓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增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确保2030年宜宾县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宜宾县到2030年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增加值应达到12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12%,农村劳动力人均创造增加值6万元、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应达到80%以上;农副产品商品率应达到8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高产稳产农田占耕地面积达85%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降到3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0元,平均每年增长6.36%。

四、加快推进宜宾县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纵观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其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进步,二是不断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三是大力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四是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五是重视农业功能拓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县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今后一段时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第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一是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围绕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安全保障和水环境治理“三大体系”建设,加快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搞好河道治理和病险水库加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化为主攻方向,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集中培植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三是搞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要抓好现有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兴建一批集产品检验、分级、包装、贮藏、批发、加工、运销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农产品市场。四是要积极培育农村土地、资金、技术和农用生产资料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五是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要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大力提高宜宾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六是要积极建设农村信息网络,搞好规划,为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提供条件。

第二,加大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积极培植支柱产业。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进入新的阶段,要把调整的重点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根据我县的区位优势,培植一批主导和特色产业。一是加快农业区域结构调整,大力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比重。要充分发挥各乡镇的区域比较优势和传统特色优势,建设跨区域的规模专业生产基地,重点抓好粮油、生猪、肉兔、蚕桑、林竹、水果、茶叶、油樟、晒烟、花生、水产、蔬菜等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一批产业带和专业生产区域。二是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提高林牧渔业的比重。种植业内部,进一步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经济作物面积,使粮经作物面积比例进一步优化。要大力发展林牧渔业,继续抓好林业生态建设,林业重点工程和林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业,提高食草畜禽和特色水产品养殖的比重,力争使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三是加快农业品质结构调整,大力提高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比重。使农作物优质产品的比重达到90%以上,林牧渔优质产品比重达80%以上。

第三,加大培植规模龙头企业的力度,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宜宾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3:1,而发达国家达3:1以上。因此,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县要把培植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来抓。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兴办龙头企业。要利用入世后,发达国家产业资本向我国转移的机遇,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引进外资、工商资本和民资来我县兴办或改造嫁接龙头加工企业,不断提升我县龙头企业的层次和规模。到2030年全县力争培育出10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其中超30亿元的2个。二是创新运行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发展活力。龙头企业要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鼓励龙头企业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整合生产要素,组建成大型龙头企业。要主动与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跨国公司攀亲,甘当配角。三是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税收、用地等方面予以倾斜,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加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客商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四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吸取美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曾经有相当多的大公司大企业试图经营大规模农场,最终相继以失败告终的教训。不论是世界农业发展的规律,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都已证明,家庭经营是最适合农业特点的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保护农民基本权益的有效形式。龙头企业主要应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可以搞一定数量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而不必去租赁大面积的土地直接经营。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让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有助于防止无地农民集中城市,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四,加大农业外向推进的力度,加快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入世后农业的竞争,已不单纯是国内市场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国际市场的竞争。一是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从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到加工、包装等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使我们的最终产品能与国际大市场接轨。其次,要吸收外国资本、技术和设备,武装我县农业,提升我县农业的档次和水平,要逐步建立农业外向型开发区。三是要加大农产品创牌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农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争创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农副产品名牌。四是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抓住国外大型超市集团纷纷抢摊国内市场的机遇,积极寻求农副产品销售合作,进而打进国际市场。至2030年全县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自营出口额要占农业总产值的15%以上,年递增12%以上,农副产品商品率由目前的65%提高到85%以上。

第五,加大农业科技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农业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科技化。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主动与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所挂钩协作,大力引进开发和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材料,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高传统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要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加强关键性、重点性技术研究,加快技术的组装、集成和配套,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园区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基地、结构调整的带动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要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和充实农技人才队伍,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要全面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要加强新型农机具的推广,提高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到2030年,力争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畜禽、水产品良种率达95%以上,农机化水平达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以上。

第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空间。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让全县60多万农村劳动力守在80多万亩耕地上,农民根本难以致富,更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因此,要想致富农民,首先必须减少农民,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一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龙头加工企业,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转移农村劳动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二要有组织地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在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一批劳动力,要积极向国外、境外输送劳力。三要通过大力发展养殖业、发展高效立体种植业,在农业内部消化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经过21年的努力,全县农业劳动力70%转移到二三产业,使农业从业人员减少到20万人以下,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61%下降到30%以下,其中种植业劳动力达到劳均经营耕地20-30亩,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三篇:农村综合改革的思考

农村综合改革的思考

郭书田

【摘要】 农村综合改革要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规划,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真正转变政府的职能,这又必须与民主法制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因此,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必须上下联动,针对不同区域发展实际,分类推进。

【关键词】 农村综合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分类推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挪威城市区域研究所召开“新阶段的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国际研讨会”,讨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县乡村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三项。这三项改革是国务院提出来的,为此还在财政部设立了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指导这三项改革。讨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一、农村综合改革应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规划

这三项改革都涉及县及县以上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不能就乡村而论乡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下动上不动,越动越被动”、“下改上不改,改了还得改回来”。这话是基层干部说的,而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曾记得李铁映在辽宁期间,在海城县任县委书记,实行县级综合改革,力度很大,效果很好,但由于县以上的行政管理体制未动而在他离任以后复归原样。内蒙古卓资县委书记朱暄大刀阔斧实行县级机构改革,成效显著,受到国家体改委的重视,也由于县以上的机构未动而流产。李鹏在任总理期间,积极支持县级综合体制改革,目的是想用“釜底抽薪”的办法,自下而上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由于阻力极大,最终夭折。朱镕基总理领导的政府机构改革,虽然力度很大,人员减了一半,但职能转变问题并未解决。这就是历史经验。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曾参加国家编委

有关农口机构改革与综合部门关系的研究,深感部门利益十分强劲,很难统一认识。我曾讲过这样一句话:“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权力在手,寸步不让”。一起参加研究的同志都有同感。

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四次,虽然有一些成效,但不成功。改革的结果是机构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多,扯皮现象越来越重,以权谋私的腐败问题层出不穷。中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很难落实,这涉及国家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需要客观地也就是不带任何偏见地研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制度原因。我个人认为,在行政管理体制上仍具有计划经济管理的特征,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延续与发展。有两个重大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中央部门林立问题。党政之间与部门之间的职责严重交叉,为了协调,又增设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强调一项工作重要,就增设一个机构,或使机构升格,产生“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越滚越大的现象。而且随着法制建设的加强,形成中央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垄断化,垄断权力法规化。这样自然是机构重叠、头重脚轻,造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严重失衡。二是地方层次繁多问题。地区本来不是一级政府,而是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地改市(包括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盟改市)使地区变为一级政府,增加了与省级政府对口的机构。这样就使地方政府的层次变为省——市——县——乡四级。有人把村民委员作为“准政府”,就变成五级,加上中央一级共六级,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就自然会增加管理成本,降低运行效率,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官僚主义问题。随着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形成国家权力地方化,地方权力基层化,基层权力个人化。毛泽东在延安采纳了民主人士李鼎铭的意见,实行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减轻农民负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汲取国内外的经验,正确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发挥两个积极性。既要解决中央部门的垄断问题,又要解决地方“诸侯”的“割据”问题。解决部门垄断与“诸侯割据”两个问题需同步推进,缺一不可。应当下决心拆庙,不拆庙搬菩萨无济于事。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央的政令畅通,降低管理成本,减少运转环节,提高运行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堵塞腐败漏洞,实现国泰民安。“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历来为当地者所忌。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关键是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真正转变政府的职能。各级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从直接管项目和管资金的活动中解脱出来,杜绝“跑步(部)向前(钱)拉关系”现象,这方面的阻力最大,不解决这个问题,权钱交易与腐败问题难以杜绝。近几年来虽然废除了不少审批项目,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86件,在此之前已取消1806件,但仍然太多,还需加大力度,逐步将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有些政府机构变成行业协会,行使部分政府职能,人们称之为“二政府”。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必须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

一、民主决策,使人民真正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这方面的组织资源十分雄厚,而发挥作用不够,多流于形式。为此,一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协的作用,使其成为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众议院与参议院。要有广泛性与代表性,增加农民代表的比重,实现还权于民。二要充分发挥企业中的职工代表大会与股东代表大会的作用。三要充分发挥农村村民代表大会与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的作用。使这些组织行使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二、依法行政,由人治真正转为法治。为此,一要加强立法,制订法律由立法机关直接操办,摆脱部门的干预和影响。二要加强综合执法,改变多头执法现象,农业系统组织综合执法大队很有成效。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各类监督机构的作用,包括舆论监督等,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形成监督的稳定与长效机制。

三、农村综合改革分类推进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人口与地域面积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农村综合改革应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东

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大中城市郊区,城市化程度很高,农村综合改革应与城市改革统一规划与部署,基本上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城乡一体化。第二类是中部发展中地区,城市化水平大体为一半左右,农村综合改革应与此相适应,需要中央政府适当扶持。第三类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多为边远山区与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综合改革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基本上要依靠中央政府扶持。农村综合改革有几个共性问题需要解决,原则意见为: 

一、乡镇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县乡村财政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要同步推进。实行人权、事权、财权统一的管理体制,不要事权下放、财权上收,从而使事权与财权分离。村财乡管、乡财县管只能作为一种过渡,不是长久之计。

二、农村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完全是政府行为,人员、设施与经费都由财政拔款,根据上述不同类型地区分别纳入中央与地方财政预算。

三、乡镇机构的改革。我赞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分两步走的意见,第一步是小乡并大乡,调整行政管理职能,合并精简机构,减少人员;第二步将村民自治延伸到乡镇,实现乡民自治。可先在一些地方试点,取得经验。

四、乡镇的七所八站系县的派出机构,实行县、乡、双重管理,多为事业编制,应分情况处理。凡属执行政府职能的应由县直接管理,列入公务员序列;凡带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应转为企业经营,从事业编制划出,使公益性与经营性真正分离,各得其所。

五、乡镇机构的设置与人员编制,应根据上述三类不同地区分别确定,不要求都“上下对口”,避免“上下一般粗”现象。

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系政治体制改革的范畴,由于涉及权力结构的调整,阻力与难度甚大。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只能知难而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只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人员分流问题,改革一定会获得成功。

第四篇: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问题分析思考

一、《决定》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论述

《决定》中有三处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论述:一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二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扩大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三是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

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出台了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会议决定年内新增1000亿元,其中动物防疫体系7亿元,用于建设9600多个乡镇兽医站。

二、我县农村综合改革进展顺利

1、完成合村并组,提高村干待遇。今年磨市、壶瓶山、秀坪、维新等4个乡镇场完成了合村并组,所有乡镇场的合村工作全面结束,700多个村居合并为325个行政村,43个居委会。同时,按照“适度提高,兼顾公平,保障重点,尊重历史”的原则,出台了《**县2008年村级转移支付补助方案》,全县村级转移支付资金1754.08万元,将村平转移支付额度由原来的1.5万元提高到4万元, 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得到有效保障。

2、完善乡镇机构改革。采取考试测评等办法,精简乡镇财政所人员,共分流人员42人。本着积极负责的态度,按照“乡镇一点、主管科局一点、财政一点、个人一点”的原则,完成了农技站、林业站、畜牧站、水管站、广播文化站共900多名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了社会稳定。

3、积极化解“普九”债务。去年11月份以来,我们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成立班子,强化措施,扎实开展我县清理核实“普九”债务基础工作,共清理核实“普九”债务8456万元。目前,我县“普九”债务清理审核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审核,即将进入化解关键时期。县政府计划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筹措资金,建立偿还“普九”债务的专项资金,全力保证将按规定应由县财政负担的部分综合列入财政预算,不留缺口。

4、稳步推进中型水库改革。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将7座中型水库定性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将东方桥电排站和二个堤垸管理站定性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按人平70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目前,中型水库管理所人员已全部纳入社保范畴,47名退休人员已开始实行社保打卡发放养老金。中型水库和泵站、堤垸的在职人员将在今年12月底前可改革全面到位。

三、下段农村综合改革重点

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许多涉及农民利益、关系“三农”发展的改革内容都可以纳入其中。根据中央精神和上级部门安排,下段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改革工作:

1、尽快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一是三年内在全县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二是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将乡镇经管站纳入政府体系,做好养老保险接轨。

2、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加大宣传力度,保证经费、人员到位,争取明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继续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目前,大部分乡镇已进入发证阶段。由于这项工作的复杂性,需要进一步查漏补缺,尽量减少工作误差。特别是全家外出务工对象,要采取多种途径,确保核对到位。

4、积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充分认识这项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它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清理核实、锁定债务的基础上,筹集资金,分类指导,积极化解。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第五篇:申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模版]

集中力量、重点推进

从今年起,我们在全国农村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的这个古老税种已经终结,这件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但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解决其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探索。

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考虑乡镇政府职能问题,要从农村工作的现实状况出发,从农民群众的愿望出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行政体制的要求出发。重点强化三个方面的职能:

(一)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包括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权益,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

(三)是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加强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精简富余人员,是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要根据职能定编定岗定员,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竞争上岗。在人员精简过程中,要关心爱护乡镇干部,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积极性,不能简单推向社会。上级部门要大力支持基层改革,不得以机构“上下对口”,或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年终考核等手段,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为基层改革创造好的环境。

二、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要贯彻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方针,通过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保障办学经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实现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学上、都能上得起学的目标。当前,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中央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进行了调整,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这项改革既明显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有效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为农村义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二)是加快教育部门自身改革。我们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更要重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第一,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第二,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第三,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质量。

三、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另外,要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保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长。同时,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补助。中央和地方

财政给基层的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公务员工资改革、发展农村教育等补助一定要落实到位,不能把支出缺口留给乡镇一级。

要继续进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同时,要研究进一步理顺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努力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

乡村债务是摆在基层政府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乡村债务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要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当前关键是锁定旧债,防止出现新的债务。要从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最关心、矛盾最集中的债务着手,逐项突破,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负债。

农村其他方面的改革,也要统筹考虑。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直接关系到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和改革农村上层建筑,必须集中力量、重点推进。

下载如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升丹阳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调查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升丹阳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调查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