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州市以搞好试验区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编者按: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当前农业部和我省都在部署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温州市作为浙江省第一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探索形成了很多成功经验,目前已被获批成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
温州市以搞好试验区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温州是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第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曾经探索了许多成功经验。进入“十二五”发展新时期,该市紧紧抓住国务院部署推进第二轮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把深化温州试验区工作作为推进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来抓,围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试验课题,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创新思路、大胆实践,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及12个配套文件(即“1+12”文件),着力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工农、城乡关系良性互动,再树温州农村试验区新形象、再创新辉煌。其主要做法:
一、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促进城乡要素无障碍流动
实行“三分三改”主要是把原来纠结在一起的复杂关系理清楚,分类改革、综合实施,让要素能够在城乡自由流动,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民转变为市民、农村转变为社区、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三分”,即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一是政经分开。指把村“两委”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开,把农村居民社会成员身份和经济成员身份分开,保障村级组织坚强有力正常运转和社员
正当合法权益。二是资地分开。指把非土地资产与土地资产分开,为分类处置创造条件,使各类资产能够正常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三是户产分开。指把户口与产权关系分开,使农民在农村所享有的各项权益不因户口转换而改变。“三改”即股改、地改、户改。一是股改。指对村级集体经济中的土地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而土地资产则建立土地合作社。实行股改以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与村“两委”脱钩,农民对自己拥有的股权享有自由处置权。二是地改。主要是三句话:农用地“三不变”流转,即农用地在权属性质不变、用途不变、量质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流转;宅基地助农民进程,即宅基地的使用物权可以变现,也允许农民跨行政村(镇)异地置换城镇房产或异地建房,用来帮助农民进镇入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与国有土地同质同价。三是户改。指户籍制度改革,即以实有人口、实有住所为依据。按居住地登记,剥离依附在户口制度上的身份、职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附属功能,还原户口本来的社会管理功能。
二、以中心镇建设为平台,强化统筹城乡发展节点支撑
把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围绕建设温州大都市区构架,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大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推进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要素向能手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中,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平台。一是构建“1650”大都市区城镇体系新格局。就是建设1个主中心,把以市区大罗山为中心,包括鹿城、龙湾、瓯海、瓯江口加洞头、瓯北包括上塘在内的区域,建设成为人口、要素、经济、产业等各方面高度集聚的大都市核心区;建设6个副中心,在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沿海地区建设4个大城市,在文成和泰顺两个山区县建设2个生态型中等城市,形成大都市副中心;建设50个区域性中心镇,并最终发展成为小城市。二是实施乡镇撤扩并。在大都市主中心、副中心地区实施撤乡镇建街道,规划建设若干个区镇合一、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大都市功能区,每个功能区30-50平方公里左右,实行管委会领导体制,下设若干个街道;同时各县(市、区)全面实施乡镇撤扩并,建设若干个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区域性中心镇。经过调整,全市262个乡镇总数减少2/3左右,每个乡镇人口原则上达3万人以上。这项工作将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三是扎实推进扩权强镇。按照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以“权力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高配”为主要内容,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中心镇管理和发展能力,做大做强中心镇。
三、以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为抓手,引导农民进镇入城
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引导农民跨行政区域到规划小区建房,鼓励农民到中心镇集聚,实现农民空间的位移,为推进以“三分三改”为核心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创造了条件。把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统筹城乡改革的牵引工程来抓,以中心镇为单位,千方百计加快推进步伐,确保从今年开始每年至少启动建设100个新社区,2012年前完成21.8万户改造建设任务,到2015年农房集聚改造率达到30%。一是一镇一试点。各县(市、区)在起步阶段确定一个试点镇,每个镇确定一个试点新社区,开展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取得成功经验后面上推开。二是一镇一规划。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的标准,高起点、高标准编制镇域总
体规划,明确产业、居住、公共服务和现代农业等功能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中心镇建设1个主集聚区、X个中心村新社区的“1+X”总体框架体系。三是一镇一政策。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根据市、县两级出台的指导性政策意见,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以镇为单位制定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措施。四是一镇一平台。以镇为单位整合现有资源,通过行政划拨资产的改性、评估、增值、注资等途径,组建新农村开发建设公司,搭建镇级投融资平台,负责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融资。
四、以深化其它改革为配套,保障农民安居乐业
坚持把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作为最终目标,全面深化其它配套改革,切实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真正使农民和市民拥有平等的公民待遇和地位,让农民进城后能够安居乐业。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创业带就业、促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全民社保的覆盖面,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体系,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城乡一体的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制度,建立兼顾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广覆盖、多层次、城乡贯通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机制,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制。三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扩大和深化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加大保险支农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财产的资本化,深化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创新涉农担保方式,实现农村资产自由变现、交易、流动,释放农
村财产的信用资源。四是建立健全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按照群众自治、管理有序、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生态和谐、文明祥和的要求,合理布局农村新社区,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设置社区组织构架,积极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逐步以社区格局取代以村组为单元的农村社会组织格局。
五、以强化领导为保障,推动试验区改革各项工作落实
深化新一轮农村试验区工作,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是温州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推进城市化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对温州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曾先后三次参加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选题讨论,按照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确定10个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形成了“1+12”实施文件,各县(市、区)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认真实施。坚持“书记抓试点”,全市确定11个试点镇,由各县(市、区)委书记亲自挂帅直接抓。二是强化机制建设。加强各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协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各方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把农户转化率、农房改造率等指标列入党政班子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统筹城乡改革、农房改造建设、中心镇建设等作为县(市、区)“互看互学”和市直部门“互学互比”活动的重点项目,完善考核监督机制。三是营造浓厚氛围。把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系列政策举措列入党校培训内容,全面开展培训工作。加大政策和工作的普及性宣传力度,强化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营造浓厚的改革发展氛围。
第二篇:申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模版]
集中力量、重点推进
从今年起,我们在全国农村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的这个古老税种已经终结,这件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但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解决其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探索。
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考虑乡镇政府职能问题,要从农村工作的现实状况出发,从农民群众的愿望出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行政体制的要求出发。重点强化三个方面的职能:
(一)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包括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权益,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
(三)是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加强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精简富余人员,是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要根据职能定编定岗定员,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竞争上岗。在人员精简过程中,要关心爱护乡镇干部,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积极性,不能简单推向社会。上级部门要大力支持基层改革,不得以机构“上下对口”,或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年终考核等手段,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为基层改革创造好的环境。
二、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要贯彻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方针,通过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保障办学经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实现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学上、都能上得起学的目标。当前,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中央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进行了调整,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这项改革既明显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有效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为农村义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二)是加快教育部门自身改革。我们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更要重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第一,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第二,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第三,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质量。
三、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另外,要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保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长。同时,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补助。中央和地方
财政给基层的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公务员工资改革、发展农村教育等补助一定要落实到位,不能把支出缺口留给乡镇一级。
要继续进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同时,要研究进一步理顺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努力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
乡村债务是摆在基层政府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乡村债务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要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当前关键是锁定旧债,防止出现新的债务。要从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最关心、矛盾最集中的债务着手,逐项突破,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负债。
农村其他方面的改革,也要统筹考虑。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直接关系到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和改革农村上层建筑,必须集中力量、重点推进。
第三篇: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2012 年 3 月 28 日,经国务院审批)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金融综合改革实验主要任务十二项:
(一)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 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
(二)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 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
(三)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 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
(四)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
(五)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 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支持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推 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
(六)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建立多层次 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温州辖区内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发 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租赁企业。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
(七)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依法合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文 化等产权交易。
(八)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推动更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 资。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再担保体系。
(九)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创新发展服务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保险产品,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 信建设,推动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市场监管。
(十一)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防止出现监管真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 性风险。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加强监测预警。
(十二)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清晰界定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责边 界,强化和落实地方政府处置金融风险和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责任。
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第四篇:搞好校本教研 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搞好校本教研 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大安市乐胜乡第一中心校 车晓光
自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实施以来,我校按课改的精神,从学校实际发展需要出发,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确定了以课例反思为载体,构建“问题-研究-实践-提升”模式的校本教研。
指导思想
1、突出“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新理念,及时发现、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以教研促教改,以培训促教研,形成教、培、研、改一体化。
基本思路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校本教研的中心,立足本校,充分调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把教研的重点放在教学和课堂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课例反思上,利用自我反思的形式,反思教学中“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教师讨论,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形成专题研究,以便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改善教学行为。
坚持科学性、实效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拓展课程资源的空间,凸显学校和教师的个性,因此,校本教研地发展,要遵循教育教学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立足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把问题根植与教师和班级中,尊重教师、学生的意愿,追求研究问题的实效性、针对性。
具体实施过程:
1、建立健全组织,负责研讨、培训、考核、验收工作。
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各村小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结合问卷调查、筛选、论证,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选择教研课题,形成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的教研网络。
3、通过课例反思,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一、以课例反思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
课改的成败最终体现在课堂上,“问题”也来源于课堂,把课例反思作为切入点,通过课例反思,才能较好的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检验新理念在实践中的落实,并及时发现、反思、研讨、解决课改中的问题。
自我反思体现的是教师与自己的对话,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校把案例反思贯穿在“问题-研究-实践-提升”的过程中。
课前反思。学校领导精心组织筹划,引导教师反思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收集整理教师普遍关心和困惑的教学问题,然后确定教研专题,在此过程中,一时注意把握问题的来源,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问题”,而不是“假想的问题”。二是注意把握如何把问题转化为研究专题,确定教研专题。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问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关注某个有价值、有必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而且一个人短期内解决不了的,才将其转化为研究专题,进行集体攻关。例如,高秀民老师在教学中发现有许多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把铅笔长说成是20米,一袋500克盐说成是500千克的现象,甚至在描写爸爸的作文中写到“爸爸身高在170米-180米之间”,于是他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产生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具体的“数感”,于是就开展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经验。鲁华老师在习作指导中发现学生在写作文是经常不愿意写,再就是写空话,无真情实感,于是就开展了《注重发展个性 激发写作兴趣 写自己的文章》的课题研究。同时根据课改新理念,我们确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等二十个专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不仅仅像以往一样,只停留在本节课的得失原因上,而是要深究教学策略、整体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落实情况,这样要求教师结合具体课例将理性认识、应对策略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然后再思考实施操作策略的整个过程,着力解决运用策略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丰富操作策略。
二、完善机制,保证校本教研的开展
学校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以中心校为中心,以村小、年级组为基本单位,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力量,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研究者。为确保校本教研有序的开展,应建立和完善相应制度。如:教研管理制度、教研论文奖励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考核与奖励制度、教研例会制度等。
同时教管人员要参与到教研之中,负责组织实施,使得每项活动都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监督四落实。
三、培研结合,促进校本教研开展
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积极组织教师业务培训,把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针对性,体现层次性,注重实效性,坚持引导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与改革的反思中成长,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求自身发展,以求学校持续发展。开展“三个一”活动,每人每学期参与一项教研课题研究,每月积累一篇典型案例或心得体会,从中确定有价值的教研课题二十多个。
1、强化教师的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强化教师学习力度,认真落实教师培训任务,确保培训质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规定性学习与选择性学习。
在教师地学习中我校采取了规定性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规定学习是指:在学习中要学习教育局或进修学校推荐的书籍,如,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等。
选择性学习是指教师在学习中可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性的学习相关的理论。
2、互动研讨
互动研讨是一种围绕典型案例进行的、突出教师参与的培训形式。方式是:集体听课、分组讨论、大会交流。过程是:首先是在集体听课中布置思考问题,如:这节课体现了那些新课程理念?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如何在不同可行中渗透新理念等。其次,围绕课例进行讨论,谈自己的收获、感悟,与授课教师一起探讨、研究、解决问题。
3、案例反思
根据实际有意识的收集、提炼典型案例,有针对性的组织专门的案例分析,让教师讲自己的故事,反省自己与他人的实践,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并有所感悟,形成经验。
四、实效
经过以课例反思为载体,通过“问题-研讨-实践-提升”模式的校本教研的实践,基本实现了“一个中心”、“两个转变”、“三个提高”即,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和提高了教师创新实践能力。
(一)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这些有效途径,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已经开始体会到它的作用与价值。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显现出来,教师们善于从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现象进行考察研究,乐于扮演教授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热心于把课堂教学实践与新成果、新理念联系起来,缩短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距离,成为了紧跟时代、孜孜以求、与时俱进的研究性、学者型的新形势下的教师。
2、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
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打破了自我封闭的现象,促进了教师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宽松、平等、和谐的研究氛围,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现自己、发扬个性的平台,教师的许多问题得到及时的回应,教师的经验得到关注与分享,是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成功感,提升了内在的价值。
3、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转变
通过“问题-研讨-实践-提升”这个过程,反思是教师的有效经验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同时反思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了影响,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以及自我上有了深刻的变化,教学行为更加合理。
(二)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由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学行为的转变,学校也得到了发展。一些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先后有1人成为省级骨干教师、3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有7人成为县级骨干教师,有5篇论文先后在国家、省、市发表刊登;《学生发展性评价案例》的研究成果被评为教育部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与有效模式研究与实验”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的课题研究分别获白城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和大安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命线,也是我们长期思考探索的课题,我们将不懈的努力、不懈的追求。
第五篇: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绥滨农场
北大荒历史文化遗产地理标志
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绥滨农场
位臵:黑龙江省东北部
时间:1948年
推荐理由:著名作家鲁迅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绥滨农场的改革试验也是一样,他们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参考的前提下,凭着他们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全国农垦单位的改革上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如果说绥滨农场的改革试验是试金石,那么可以说今天的绥滨农场已经走向新的里程碑,两万绥滨人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实现、跨越、超越、卓越的目标,在绥滨农场发展史上书写出最美的华章!
正文:在黑龙江与松花江两江汇合处的三角洲,有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农垦小城镇,这就是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绥滨农场
二十多年来,作为全国农垦系统唯一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
试验区,两代绥滨人不仅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打造出文明富庶的新绥滨,也以他们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精神,圆满完成了以建立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为核心内容的一期改革实验,并按照国家深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继续进行了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管理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的二期改革试验,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在国家、省、总局
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绥滨农场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排除各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坚定不移的兴办家庭农场,稳定和完善大农场
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全国农垦系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国有农场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发展经济、社企分开、社会
和谐的新路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
用,也在全国农垦系统改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改革试验区建立的历史背景
绥滨农场于1948年建场,是黑龙江垦区最早建设的农场之一,到1982年,由于经营体制,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农场经济发展缓慢,甚至一度陷入困境。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从1982年开始,绥滨农场以超凡的胆略,进行了兴办家庭农场的初期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1994年,当时的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后补委员温家宝来到农场视察,对绥滨农场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从1985年开始,绥滨农场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农场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形成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质格局,通过全面兴办家庭农场,为农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也为农场下一步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深入探索国有农场经济体质改革,坚持以兴办家庭农场为基本经营模式,巩固完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最科学、最活跃的经营体制,根据中共中央发[1987]5号文件和中
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厅字[1987]8号文件精神,经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正式确定绥滨农场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据报道,当年,我国在10个省自治区建立起14个规模不等、项目不同的农村改革实验区,我省还有其他两个实验区,分别为尚志县、苇河林业局。
二、第一期改革实验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1987]82号文件《关于建立绥滨农场综合改革实验区方案》中明确指出:按照中共中央[1986]8号文件精神,围绕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和推行各种经济承包制,完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破除企业内的大锅饭,增强企业活力。要在改革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将国有农场和家庭农场这两个层次都达到规范化。在规划试验期的1987年—1990年,农场工农业总产值预计将从1968年的3177万元增加到5170万元,四年增长60%,年均增长12.8%,经营利润四年平均预计实现250万元以上。(改革前35年平均亏损57万元,1985年—1986年平均盈利130万元)家庭农场人均收入四年预计平均达到800元以上。
根据农场经营的实际,农场改革实验的主要内容为:实现家庭
农场规范化、国营农场规范化,实现土地集约经营上的突破和农工商综合体上的突破。具体的说:一是进一步完善职工家庭农场和家庭农场生产协作体;二是进一步完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三是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经营水平;四是进一步开展多种经营;五是进一步发展农工商联合体。
通过第一期改革试验,农场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得
到进一步完善,工商运建服企业的改革稳步推进农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兴办家庭农场在垦区全面铺开。
三、第二期改革试验的总体构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
绥滨农场在圆满完成第一期改革试验任务后,根据1994年4月19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第八次会议精神,于1994年4月开始第二期改革试验,并对第二期改革试验内容进行了论证立项,同时制定了《绥滨农场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综合改革试验方案》,第二期改革主要包括产权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计划试验期为七年,分三步推进:第一步1995年至1996年,构建现代化农业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第二步1997年至1998年使农场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经济主体,第三步1999年至2000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的企业制度。
主要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以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
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财会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核心的现代农垦企业制度,使国有农场真正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多元化经济主体并存的经营体制。建立以政企分开、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基础的企业作为独立经济法人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承担经济责任的农工商实业公司。
根据国家改革试验办公室提出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绥滨农场第二期改革试验的基本内容为,其一: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国家所有
权、企业法人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个人所有权,在农业上进一步完善和确立家庭农场的投资和受益,风险承担主体地位,巩固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家庭农场致富奔小康,逐步提升农场的综合实力,工商运建服企业通过股份、兼并、租赁、转让、拍卖、破产等方法,改造原有场办企业、实现经济成分多元化、经济主体多元化,推动农场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其二:管理体制改革,将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从农场经营管理中分离出来,成立绥滨农垦社区管理委员会,在绥滨农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比照地方政府、行使完全的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行“公司加家庭农场”的模式,把农场建成农工商实业总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其三: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第一期试验项目中这两方面的改革,按农场、场内企业、家庭农场、个人等不同层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体系建设,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促进生产的社会化和规划,全面发展农场经济。
著名作家鲁迅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绥滨农场的改革试验也是一样,他们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参考的前提下,凭着他们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全国农垦单位的改革上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如果说绥滨农场的改革试验是试金石,那么可以说今天的绥滨农场已经走向新的里程碑,两万绥滨人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实现、跨越、超越、卓越的目标,在绥滨农场发展史上书写出最美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