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根本保证,是纠正和防止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贯彻好《纲要》精神,落实好“十一制”要求,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突破思维瓶颈。当前,一些组织和干部群众对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还存在一些顾虑和思想障碍。比如,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思想还一定程度存在;有的担心改革会削弱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处理不好党管干部原则与走群众路线的关系;有的存在求稳怕乱的心理,担心改革会影响干部队伍稳定,等等。这些思想是十分片面的,将严重影响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要解除这些顾虑和思想障碍,必须从解放思想入手。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道工序,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的干部工
作观念,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推进改革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提高贯彻落实《纲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要认真做好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听取干部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上”与“下”,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改革发展大局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制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的瓶颈,进一步开阔思路,从原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跳出来。
第二,要营造良好氛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涉及到干部的切身利益,是一个敏感度很高的问题,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和议论,甚至会遇到一些阻力。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及时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改革氛围,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阻力为助力。要加强学习引导。通过知识竞赛、中心组学习等形式,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要加强正面宣传。改革过程中,如果正面的声音跟不上、听不到,负面的东西就会出来混淆视听、干扰改革。要坚持公开透明,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作用,及时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加强舆情监测,防止不当炒作。要注重总结报道改革实践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对各种探索创新要多鼓励、少争论,多宽容、少挑剔,着力营
造鼓励改革、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三,要注重制度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力。要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提出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十一制”要求,着眼于宏观和全局,找准突破口,注重从制度层面加以改革创新,做到既有深化改革的措施,又有相关政策的配套,既重点突破,又全面推进。要突出树立干事创业的的用人导向,认真探索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改革创新,注重从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建设中发现使用干部,切实做到“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要积极探索机关“退二线干部”管理办法和离任退职村干部的养老管理办法,依靠他们的工作经验,继续发挥好在维护基层稳定、促进基层发展上的余热。同时,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好改革规划,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循序渐进,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第四,要稳妥有序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积极稳妥,循序渐进,使之朝着有利于扩大民主的方向,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的方向,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方向推进。首先要广泛调
研,对症下药。制度的制定来源于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把握,必须深入实践,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查摆现有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症下药,找出改革的办法。其次要循序渐进,有序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干部人事工作从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客观规律,积极稳妥地推进,切忌急于求成。要从条件成熟、能够办到的事情入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推进。
第二篇: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新的形势下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在深化认识、把握内涵、宣传教育、躬身实践等四个方面下功夫,为促进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要在深化认识上下功夫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各级干部、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自觉做到“五个认清”,即认清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认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认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认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标杆,明确新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分清美丑的新要求;认清自己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肩负的重要责任,努力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增强践行“八荣八耻”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二、要在把握内涵上下功夫
首先,从荣辱观的思想渊源来看。“荣”和“辱”作为一对道德范畴的概念,自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文化精神活动开始便紧紧伴随着人类。荣辱是荣誉和耻辱的合称。“荣”即荣誉,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褒扬与嘉许,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积极评价。“辱”即耻辱,是社会对个别行为的贬抑与嘲弄,体现了社会对个人或社会外部对社会内部的精神打击。荣誉代表着社会舆论或公共权威对某个人或集体的行为所赋予的精神价值。它既可以通过奖品、奖金、奖状、奖章来体现,也可以通过勋章、头衔和称号来体现,还可以通过社会舆论的赞扬来体现。与荣誉不同的是,耻辱是人的自我价值感遭到损害或人的自尊受到打击时产生的情感。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明体现。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科学而合理地回答了荣辱观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仅为我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奠定了思想基础,指明了方向,而且还为我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提供了价值判断标准。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八荣八耻”道德规范,言简意赅,易懂易记,切实可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它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它是对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崇高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写照。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大力倡导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道德规范,争做一个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人。
三、要在宣传教育上下功夫
在宣传内容上,要大力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县市各部门贯彻落实具体举措和进展成效,宣传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鲜活经验。在宣传形式上,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作用,通过开辟专栏、发布广告、专家讲评、发表领导电视讲话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同时,要通过悬挂张贴标语,举办墙报板报,开展文艺汇演,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向广大机关干部、群众进行宣传,努力营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浓厚舆论氛围。在宣传措施上,要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机制,纳入各级宣传职能部门的考评内容;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与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教育,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争做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
四、要在躬身实践上下功夫
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道德培养,带头躬身实践。一是要把道德建设作为能力培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厚德才能载物。对领导干部来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因此,要把道德建设作为各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着力强化奉献意识,过好名利关;强化公仆意识,过好权力关;强化敬业意识,过好苦乐关;强化廉洁意识,过好钱物关;强化家庭意识,过好女色关;强化法规意识,过好人情关,自觉“慎独”、“慎微”,树好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二是要落实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八荣八耻”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可以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天天面对,事事相关,需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道德规范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和行为之中,自觉做一个有良好道德的人。三是要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唱响主旋律,大力弘扬正气,抵制各种不健康文化。要切实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明确明辨是非、美丑、功过的标准,旗帜鲜明的支持“八荣”,反对“八耻”,自觉追求真善美,拒斥假恶丑,自觉坚持和发扬优良风尚,抵制和纠正不良行为,齐推为荣之事,同斥为辱之行,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三篇: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新的形势下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在深化认识、把握内涵、宣传教育、躬身实践等四个方面下功夫,为促进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要在深化认识上下功夫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
述,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各级干部、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自觉做到“五个认清”,即认清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认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认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认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标杆,明确新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分清美丑的新要求;认清自己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肩负的重要责任,努力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增强践行“八荣八耻”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二、要在把握内涵上下功夫
首先,从荣辱观的思想渊源来看。“荣”和“辱”作为一对道德范畴的概念,自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文化精神活动开始便紧紧伴随着人类。荣辱是荣誉和耻辱的合称。“荣”即荣誉,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褒扬与嘉许,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积极评价。“辱”即耻辱,是社会对个别行为的贬抑与嘲弄,体现了社会对个人或社会外部对社会内部的精神打击。荣誉代表着社会舆论或公共权威对某个人或集体的行为所赋予的精神价值。它既可以通过奖品、奖金、奖状、奖章来体现,也可以通过勋章、头衔和称号来体现,还可以通过社会舆论的赞扬来体现。与荣誉不同的是,耻辱是人的自我价值感遭到损害或人的自尊受到打击时产生的情感。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明体现。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科学而合理地回答了荣辱观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仅为我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奠定了思想基础,指明了方向,而且还为我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提供了价值判断标准。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八荣八耻”道德规范,言简意赅,易懂易记,切实可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它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它是对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崇高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写照。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大力倡导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道德规范,争做一个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人。
三、要在宣传教育上下功夫
在宣传内容上,要大力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县市各部门贯彻落实具体举措和进展成效,宣传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鲜活经验。在宣传形式上,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作用,通过开辟专栏、发布广告、专家讲评、发表领导电视讲话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同时,要通过悬挂张贴标语,举办墙报板报,开展文艺汇演,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向广大机关干部、群众进行宣传,努力营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浓厚舆论氛围。在宣传措施上,要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机制,纳入各级宣传职能部门的考评内容;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与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教育,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争做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
四、要在躬身实践上下功夫
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道德培养,带头躬身实践。一是要把道德建设作为能力培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厚德才能载物。对领导干部来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因此,要把道德建设作为各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着力强化奉献意识,过好名利关;强化公仆意识,过好权力关;强化敬业意识,过好苦乐关;强化廉洁意识,过好钱物关;强化家庭意识,过好女色关;强化法规意识,过好人情关,自觉“慎独”、“慎微”,树好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二是要落实到日常工作生活
中。“八荣八耻”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可以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天天面对,事事相关,需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道德规范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和行为之中,自觉做一个有良好道德的人。三是要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唱响主旋律,大力弘扬正气,抵制各种不健康
文化。要切实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明确明辨是非、美丑、功过的标准,旗帜鲜明的支持“八荣”,反对“八耻”,自觉追求真善美,拒斥假恶丑,自觉坚持和发扬优良风尚,抵制和纠正不良行为,齐推为荣之事,同斥为辱之行,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四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之举。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在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上下功夫,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搞得好不好、成效怎么样,最终要以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否得到合理使用、选人用人上的不良风气是否得到有效遏制、广大党员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否满意及满意程度来衡量。我们要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对待,积极参与,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一是实行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可对各乡镇和县直局级班子进行工作绩效考核,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既考核总量,又考核增幅;既突出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又兼顾民生改善、资源环境等工作的全面发展;既尊重领导评价,又重视群众评议,有效强化了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的意识。上级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综合评比后三名的单位,取消单位主要负责人评优资格,并实行诫勉;对考核位次前列的单位主要负责人优先提拔使用。
二是实行干部考核票决制。不断探索创新科级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对干部考核采取群众测评和领导班子成员民主测评相结合,分别按测评优秀率的30%和70%加权计分,再与本单位当年绩效考核位次折算后计算总分,依据得分高低,提出差额人选,提请
党委会进行票决。通过上下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评优的干部群众认可,为区委选人用人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三是推行定期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公开选调工作人员制度。可采取“公推竞岗”的方式,选拔了各级领导干部。同时拿出部分科级领导岗位在较广的范围内进行公选。同时坚持每年从基层公开选调工作人员到区级有关单位工作。
四是民主推荐后备干部。根据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结合领导班子考核、绩效考核、换届考察和科级干部考核,在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定期民主推荐科级后备干部,丰富干部工作信息,形成千部队伍梯次结构,做到备用结合。对推荐的人选,经考察确定后,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广泛听取意见。为搞好后备干部培养,落实培养措施,定期对后备于部开展学习培训、实践锻炼,让他们经常参与中心工作,增长才干。
第五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几篇文章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
毫不动摇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当前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能否正确对待和切实抓好这项工作,是对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履职能力的现实检验。必须以辩证思维谋全局、抓落实。
一、既提高认识又抓紧落实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首先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的高度决定改革的力度,改革是活力之源。不改革不可能有活力,不可能有人才辈出的局面。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虽然经过几十年来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唯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逐步解决。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党的事业增添活力。改革是治本之策。现在干部人事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顽症和弊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要靠深化改革。群众是改革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群众最希望推进改革。这两年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有提高,从总体上看,群众对改革的举措是拥护的、是赞同的。但工作仍有不足,群众对此还有意见。要顺应干部群众的期盼,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向前进。
贯彻《规划纲要》,关键是抓落实。要以好状态抓住好时机。当前在抓落实中有几种不良心态值得注意。一是急于求成,认为改革能一蹴而就,缺乏量变积累的耐心,总想搞点大动作,制造轰动效应。二是厌倦情绪。认为改革没完没了,越改越繁琐,存在厌烦心理。三是消极保守。就是墨守成规,求稳怕乱,自我禁锢,习惯于走老路,满足于守摊子。四是信心不足。认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涉及传统体制,涉及干部的切身利益,难突破、难取胜。抓好改革,必须增强紧迫感,以坚定不移的政治态度、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致力长效的责任意识,抓紧落实。要毫不动摇地改。有效解决长期积累的顽症痼疾、新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出路在改革,希望在改革,成败也在改革。要毫不含糊地改。中央要求改的坚决改,点上成功的面上改,干部群众呼声高的大胆改,关键问题重点改。要毫不迟疑地改。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左顾右盼,光看别人怎么办,要自己干。改革可能会有阻力和风险,但不能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要敢于冲破一切妨碍人才脱颖而出、束缚人才茁壮成长的樊篱。
抓落实要遵循规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其固有的规律性。要遵循改革的规律、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干部群众的心理环境,暂时没把握的先行试点,一时看不准的深入研究。既要胸怀全局,又要心细如丝;既要大胆向前闯,又要稳步往前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要指望一项改革解决所有问题、一阵子改革永久解决问题,要加强对改革局势的研判和改革实效的评估,不断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干部群众最赞成的改革举措要坚持,最有意见的要改进,使改革得到多数人的理解支持,让多数人受益,形成人心思改革、改革顺人心的良好态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关长远发展大政、长治久安大局、长期执政大计,要有长远眼光,统筹谋划,整体推进。要有长效机制,好的改革举措要规范化、常态化。
二、既抓全盘又抓重点
《规划纲要》对今后10年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和要求,我们既要有全局观念,又要有具体安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同时要突出重点。用人上出的问题、干部群众提的意见,很多涉及提名环节。因此,《规划纲要》将规范提名制度列为重点突破项目。规范提名,重
点是规范党委(党组)特别是一把手的提名行为,对一把手的提名权要予以保证,但不能将一把手的提名权变为第一任用权。提名信息应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提名条件、程序、方式让干部群众知晓。实行责任提名,提名工作全程记实,明确提名人的责任。要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变印象认定为考核评定。杜绝“优点难甄别、缺点难发现、特点难总结、政绩难认定”的现象。要整合考评资源,切实解决多头、重复、频繁考评的问题,使考核结果既能选优,又能下庸,让出色者出众,无绩者无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干部群众认为近年来最有成效的改革举措,但选拔的质量有待提高。公开选拔不能唯分取人,分数高的不一定品德高、水平高;竞争上岗不能唯票取人,票的优胜者不一定是优秀者。要把考德、考能、考绩有机结合起来,始终把考德放在首位,好中选优,优中选适,让干得好的考得上,竞得上的服众,竞不上的服气。重视基层工作经历和基层领导工作经历,是中央作为保证党政机关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战略举措提出来的。《规划纲要》对县以上领导班子成员的基层工作经历和基层领导工作经历,提出了硬性的年限和比例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改善干部队伍的经历结构,把基层一线的干部选上来,把领导机关的干部派下去,作为一种常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和完善面向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制度。要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完善任用干部票决制度。票决制是党委推行用人决策民主的重要载体,是民主集中制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目前议决仍然是一些地方决定干部任用的常用形式,要加快推进改革,使这种状况得到及时有效的改变。
三、既重定制度又重守制度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既要重视制定制度,解决规则缺失的问题,更要重视执行制度,解决有规不依的问题。制度的效力在执行,威力在执行,生命力也在执行。这些年干部制度出台了许多,客观地说,不是所有制度都执行到位了。执行好制度,有三点很重要。一是敬畏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是非常严肃的规则,《规划纲要》的11个重点项目,其中很多有刚性规定,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把制度当作儿戏,想执行就执行,不想执行就不执行,更不能表面上执行,实际上执行“潜规则”。二是领导带头守制度。执行制度没有特权,领导者要成为制度的维护者和坚守者,不能成为制度的凌驾者和破坏者,不能把制度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不能把制度当作“钳子”,只修理别人,不端正自己。执行制度没有特例,任何因素均不应成为破坏制度的借口,不能搞下不为例。三是在坚守中完善制度。有的制度不管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不好用,增强制度执行力需要在执行中不断完善。比如,对干部的德怎么考察评定;班子取得的政绩,班子成员的贡献怎么区分认定;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不适宜的标准怎么确定,调整下来怎么安置;要看票又不唯票,怎么界定,等等。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破解之策,用实践成果丰富制度成果。
四、既要会做又要会说
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干部群众心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对社会信息多元化、舆论形成和传播方式多样化、干部群众知情诉求愿望增强带来的新挑战,要求我们又做又说、当说则说、说则说好。要把握改革基调,适度说。心中有底数,说话才有底气。组工干部要深入研究改革,对改革的原则、方针、目标、任务、要求和开展情况要了然于胸。比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方针和原则的内容,党管干部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方针,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改革方向,重大改革项目的推进和重大典型经验,等等,要做到心知肚明,灵活运用,并大张旗鼓地宣传。要研究传媒规律,善于说。组工干部要重视媒体、研究媒体、尊重媒体、善用媒体,掌握现代传媒的规律和特征,掌握改革的话语权,扩大改革的网络正面声音和社会影响力。要规范信息发布,有序说。组织部门要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改革信息。实行宣传统一归口管理,一个声音对外。重要的改革宣传必须按程序报批,防止炒作和误读误导。处理好改革信息的保密性和公开性关系,哪些能公开、哪些不能公开、在哪些范围公开,要有一个基本规范,能公开的及时公开,以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保密的,必须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保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严肃性。
(黄建国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创新干部考评机制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唐山市坚持把干部考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有力抓手,以考评理念的更新促进干部队伍思想观念的转变,以考评机制的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干部考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更新考评工作理念,在服务大局中找准自身定位
市委坚持把干部考评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来思考,置于全市“十二五”规划的战略全局中来谋划,努力发挥干部考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三种作用:一是科学发展的“风向标”。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来设置考评内容,通过强化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与生态环境优化等方面工作绩效的考核,着力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为自觉行动,切实将工作重心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到更加关注经济发展质量、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民生方面上来。二是转变方式的“加速器”。着力在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落实上下功夫,通过明确转型目标、落实转型责任、强化奖惩机制,引导、激励广大干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冲破旧有思维模式和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变考评的压力为党员干部的工作动力。三是选贤任能的“标准尺”。坚持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作为考核的基本标准和评价的基本依据,通过以科学发展的实绩考核评价干部,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选拔任用干部,着力选好配强科学发展的骨干力量,从而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二、完善考评指标设置,在引领发展中树立鲜明导向
一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点设置突破性指标。紧紧围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处于核心地位、亟待在短时间实现有效突破的攻坚项目设置,结合“十二五”期间唐山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重点考评资源型产业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等方面内容。二是在科学发展的支撑点设置基础性指标。主要围绕科技创新等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科学发展起重要基础和支撑作用、需要持续夯实基础的项目设置,结合唐山“十二五”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要求,重点考评科技研发投入、研发成果转化、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内容。三是在党的建设服务科学发展的切入点设置保障性指标。主要针对为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的党建工作设置,重点考评各地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四是在防范违反科学发展观行为的关键点设置约束性指标。主要针对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维稳等需要在“十二五”科学发展中强化刚性约束的项目设置,对约束性指标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通过构建突破性指标、基础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约束性指标互为补充、有
机联系、相互支撑的四维度指标框架,实现了显绩指标与潜绩指标相协调、发展目标与发展路径相统一,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向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有力增强了考评指标引领发展、促进转型的作用。
三、科学划分考评对象,在因类施考中考准考实政绩
为增强考评的针对性,唐山市按照单位特点和工作性质相近的原则,把被考评单位分为A、B、C三类,A类单位为县(市)区(包括开发区、园区和工业区等),B类单位为市直部门,C类单位为市属企事业单位,在此基础上还根据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区定位,进一步把A类单位划分为县(市)及主城区,中心区,开发区、园区、管理区,曹妃甸(新区、工业区),建设指挥部及管委会五小类。对不同类别的单位,在考评指标及权重设置上做到了各有侧重,实现了因类施考。如围绕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县域经济发展,对县(市)及主城区重点突出了农业农村发展、工业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发展等指标及其权重;围绕充分发挥开发区、园区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环渤海新型工业化基地中的龙头作用,对开发区、园区重点突出了科技创新、工业优化升级等指标及其权重;围绕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化城市,对各新城建设指挥部及管委会重点突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完善、产业聚集等指标及其权重等等。通过设置各有侧重的考评指标及权重,体现了“县区看发展、园区看创新、新城看品位、市直看服务、企事业看保障”的考评工作导向,增强了考评的针对性,为考实考准不同类别领导班子的科学发展政绩奠定了基础。
四、创新平时考评机制,在跟踪问效中推动工作落实
“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转型攻坚目标能否真正得到落实,取决于各级党员干部“转方式、调结构”的执行力。而提升干部执行力的关键,是建立起严密的目标分解、责任落实和跟踪问效机制,形成人人有压力、事事有落实的工作氛围。为此,唐山市从创新平时考评机制入手,探索建立了重点工作目标挂账式考评制度和考评、督导、调研“三位一体”的考评机制。通过建立领导班子重点工作目标挂账式考评制度,将全市“十二五”重点工作目标逐一分解到每一级领导班子和每一名领导干部,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实行跟踪考评、挂账督办和实时跟进,有力推动了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五、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在奖优罚劣中激发创业热情
主要是将考评结果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奖惩、调整使用挂钩。提拔重用干部从综合考评为优秀和称职等次的干部中遴选,优先从优秀等次的干部中选拔;综合考评为较差等次的领导班子,对确实负有领导责任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按规定程序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将领导干部的考评成绩运用到党委换届工作当中,使领导干部的考评成绩在换届考察对象的考察总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对连续三年综合考评等次为优秀或五年中有四年为优秀且一年为称职的领导干部,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列为提名人选。此外,还探索实行了领导班子综合考评成绩积分制度,通过在实施领导干部量化考评的基础上建立历年考评成绩积分,并运用数量线型分析技术对积分进行科学分析,与干部调整使用紧密结合,实现了考评结果从一次使用到长期使用、从单方面使用到系统使用、从反映干部的近期表现到反映干部的一贯表现,使考评结果对干部的激励作用更加持久。
(曹征平作者为中共河北省唐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整合考核资源 激发干部活力
为建立促进地区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共毕节地委出台了《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管理办法》(“双考”是指对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进行工作实绩考核和动态跟踪考核;“双评”是指民主测评和社会公认度评价;“双挂钩”是指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使用和工资奖金挂钩)等文件。通过整合考核资源,强化激励约束,激发干部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整合考核管理机构,实现管事与管人相结合地委组建了实绩考核办,归口地委组织部管理。各县市区也比照整合成立了县市区实绩考核办。全区地县两级实绩考核办的成立,加强了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考核管理,从机制上保证了管人与管事相结合。地委在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实绩报告及应用制度中规定:干部选拔任用时,实绩考核办要向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提供选拔对象近三年的工作实绩,重点根据其近三年主要工作指标的增比进位情况签署可否提拔的意见。通过整合考核管理机构,做到了公平选拔看“成绩单”,解决了过去干部考核中存在的议人与议事相脱节、管人与管事相分离的问题。
二、整合职能部门优势,实现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与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相结合对目标体系实行统一考核,采取相关职能部门提出考核指标与实绩考核办审核相结合的办法,克服了考核指标“多、繁、杂、重”的问题。年初,地区实绩考核办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和研究,按照“考精、考实、考准”的原则提出考核目标,再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办法修订完善后报地委审定执行。通过这种方式,使目标的制定既体现了地委、行署的总体要求,又反映了考核单位的职能职责特点;使被考核者既能“跳起来摘桃子”,又避免了不切实际地压指标。年中,由实绩考核办牵头适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有关工作进行督查考核,并将考核分值折算为领导班子和责任领导的考核得分。年末,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提供考核单位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实绩考核办按对应的目标分值折算为考核对象考核总分。通过整合职能部门优势,使目标体系的制定和考核更加科学合理,有效规避了“多头考核”、“重复考核”现象,切实解决了基层单位年终疲于应付考核的问题,减轻了单位的负担,促进大家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
三、整合督查考核资源,实现目标考核与动态跟踪考核相结合“双考双评双挂钩”考核管理办法整合了地区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办、督查机构和职能部门“四位一体”的督查力量,加大了对考核单位主要工作目标、地委行署阶段性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实施等情况的动态跟踪考核力度。按照考核管理办法的规定:地委领导及地区人大工委、政协工委主要领导对各县市区,地区四大班子领导对地直分管联系部门年内要分别进行一次以上的督查并作出定性评价;地区实绩考核办、督办督查局、地直相关职能部门将地委、行署要求纳入动态跟踪考核的重大事项进行督查督办后作出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意见按“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等次分别对应相应的分数折算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动态跟踪考核得分。通过整合督查考核资源,将年终考核与平时经常性考核结合起来,改变了过去年终考核“一锤定音”的做法,切实提高了考核工作质量,全面推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四、整合评价主体,实现组织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为了将组织评价与群众评价结合起来,考核管理新机制建立了“上评下、下评上、横向评、纵向评、群众评”的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上评下”即地区四大班子领导对县级领导班子的评价,“下评上”即单位干部职工及下属单位领导成员对本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评价,“横向评”即地直与县市区之间、地直部门之间的评价,“纵向评”即县市区直对口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地直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评价,“群众评”即委托地区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服务对象及人民群众中随机抽样对考核对象的公认度评价。这一体系按照评价主体与考核对象的知情度、关联度和责任度,合理确定评价主体中不同层面意见的权重,按有关规定将评价结果折算为相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得分。通过整合评价主体,建立立体式、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既扩大了考核工作中的民主,又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
五、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实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为了解决由于考核单位职能职责不同、工作任务轻重不等导致考核结果不公平的问题,在考核管理办法中明确将考核单位划分为县市区、地直党群政务、执法监督、社会发展、经济管理和省垂管部门进行分类考核。年终,根据被考核对象得分高低,分类别将被考核对象评定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次。评定为优秀的,以地委、行署名义通报表彰;连续两年优秀的,拟作为转任重要岗位或提拔建议人选。评为基本称职的,进行诫勉谈话,一年内不得提拔重用;评为不称职的,改任非领导职务或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使用。评为基本称职、不称职的按有关规定扣发年终一次性奖金。通过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真正使干部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不再一样。
“双考双评双挂钩”考核管理新机制实施以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一是在干部执行力和落实力上取得新提高。新机制对未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履职作为不力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视情形实施黄色或红色预警,做到“紧盯不落实的事、预警不作为的人、问责不称职的干部”。截至目前,已对8名县级领导干部实施了黄色预警,有效地提高了干部执行力,推动了工作的落实。二是在转变干部作风上取得新进展。新机制要求各级干部在汇报、沟通和安排工作时,必须讲清楚“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什么时间完成、达到什么效果”五个要素,切实做到让上级能指导、同级好协作、下级可操作、督查有目标、问责有依据。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风等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三是在干部“能上能下”上取得新突破。考核管理新机制实现了对考核对象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选拔任用看“成绩单”,让干部“上”上得理直气壮、“下”下得心服口服。四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取得新成效。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600.85亿元,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实现127.57亿元,增长39.6%,全区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秦如培作者为中共贵州省毕节地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