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发展改革三者关系

时间:2019-05-13 05:0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稳定发展改革三者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稳定发展改革三者关系》。

第一篇:稳定发展改革三者关系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始终贯穿30多年改革历程。能否科学把握三者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决定着下一个十年的改革成败。

“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论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时,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体现了中央对改革形势的准确判断,为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遵循。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就难有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祉。放眼世界风云,政局动荡、社会**,让许多国家失去发展机遇,人民陷入深重灾难。回顾中国故事,改革开放的航船之所以能够乘风破浪,中国现代化的事业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正是由于我们正确把握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获得现实基础,这是历史与实践给我们的深刻结论。

30多年后的今天,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交融的态势更加明显。我们所攻坚的改革任务,啃的是硬骨头,涉的是大险滩;所面对的发展形势,是过关夺隘的关键阶段,中流击水、不进则退;所面临的稳定环境,是世所罕见的经济社会双转型,是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的相互叠加。经济增长的速度略微调低,便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医疗改革的节奏稍稍调整,就招来公众的质疑;一些从长远看有利于地方发展的大型项目,会因各种反对呼声无奈下马。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复杂关系与艰巨挑战前所未有,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科学把握,认真处置。

如何理解三者的“统一”?如果说,30多年前的改革,人心所向、阻力甚少,是“人人受益、无人受损”的帕雷托改进;今日之改革,早已不可能“皆大欢喜”,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可承受度,成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必须坚持的三个维度。力度不能小,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革命。速度不能慢,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保持持续发展仍旧是必然要求。承受度不能冒,总结改革渐进式推进的成功经验,必须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不断推进。

怎样把握三者的“结合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彰显了改革发展的指向。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改革的主体、发展的目的、稳定的基石。改革的唯一价值,是为人民而改革。发展的唯一目标,是为人民而发展。如果改革的红利不能体现在百姓切身利益上,发展的结果无法惠及群

众,稳定的环境离开了民意基础,那么改革就必将失去动力,发展就会失去意义,稳定也无法真正实现。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下一个十年全面深化改革时依然需要坚持的逻辑前提。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航船一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二篇: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学习参考

问: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在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具体参见课本P169)

第三篇:《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概论论文》

函授站:安徽水院站

专业: 土木工程

姓名: 阿信

学号: AHG2012529

成绩 :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纵观新中国发展概况,相信我们都很有体会!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三十几年的历程。新中国在这三十几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下,使得如今我国在国际上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为我国书写了一页新的篇章!而之所以能取得这些辉煌的成就,与我国领导人正确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关系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我个人看来,要使得我国持续又好又快稳定发展下去,必须继续认真的贯彻落实这三者关系。

国家要发展离不开人民,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与不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因此,当我们都在搞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因该对一些落后的制度以及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而在改革与发展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稳定的进行改革,怎样稳定的搞好发展。总而言之,怎样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这三者定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是总揽全局的首要问题。因此,必须对怎样处理好这三者关系引起重视。

我们国家要搞好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要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为了加快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崭新的尝试,所以它必须要求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是我国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人口大国,其中有将近四分之三的人生活在农村,因此要想长久稳定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好社会主义经济,那就必须把关注民生,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一个重要方针来抓,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这样才会有好又快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当然,我们要进行改革和发展,必须得依靠于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邓小平同志曾经也说过:“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

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了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通过改革才能理顺各种经济和社会体制之间的关系,充分的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只有使得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有效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维持各民族稳定,汇聚各民族力量于一体,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稳定,而保证社会稳定最根本的因素是加快改革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曾经也讲过:“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搞好发展和改革,在改革和发展推动下维持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总之,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与保证,而改革与发展又是稳定的物质基础,它们这三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都知道,我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因此,在我个人看来,要想在这一阶段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任务是极其重大的。所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积累的经验和原则。首先,我们要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其次,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最后,要始终不渝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超级农业大国,其中生活在农村的占很打的比例。为此,我国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坚持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的工作原则,要坚持以着力于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总而言之,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支撑,稳定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邓小平文选》

3.《邓小平理论概论》

第四篇:论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论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现在的中国,很多专家学者,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都在讨论一个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来的一个问题,既:怎样看待和处理我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也有自己的理解。

首先,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紧迫性和其重要性。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12个重大关系。这12个重大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来说是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意义的12对矛盾。其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又是全部矛盾关系中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关系。而党的十五大报告更是直接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现今的中国,尤其是在改革开放32年之后的今天,在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上升以及GDP达到世界第二强的关键时刻,就更需要也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改革是动力

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正确、有效的途径。改革开 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实现两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转变,解决好涉及长远性、全局性的两大课题,即;一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

邓小平同志在《邓小平文选》中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他又说: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 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 他向全党提出: 改革“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压倒一切的最艰巨的任务”。并且说: “我是主张改革的,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在谈到改革的基本内涵和内容时邓小平同志认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还进一步阐述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 还要从恨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 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而且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他又说:“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从小平同志的这些精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 改革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恨本动力, 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手段和途径。

二: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的真正目的,是发展,是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以及文化实力。归根结底,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只有也必须坚持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三重改革,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和有效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大国,理应对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仅没有发挥一个大国应有的作用和享受应有的尊严,反而被视为“东亚病夫”,尝尽了“落后挨打的”滋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因此,我们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充分显示出发展起来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

实践证明:只有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出来;只有发展了,我国才能尽快摆脱落后,进入世界现代化强国之列;也只有发展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更加稳定,社会主义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因次,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应牢牢把握机会,抓住机遇,争取经济更上几个台阶。

三:稳定是前提

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没有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发展和改革,试想一个动荡不安,兵荒马乱的国家,人民会有心思去大力搞发展,搞改革吗?怕是个个都逃离这个国家出去,当国际难民了。所以,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必要条件。这其中,稳定包括路线和方针两方面,它们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直白的说,路线和方针的稳定,即代表了国家政治的稳定,作为上层建筑,政治的稳定不光是有利于国家政局和党的政权,而且还有利于经济文化等下层建筑的发展和稳定——包括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的稳定以及教育、人权等方面的稳定。

因此,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发展经济,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要发展,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开放更无法提高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四: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改革、发展与稳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首先,改革是否成功,既影响发展的进程, 也影响社会的稳定。邓小平同志说:“改革的意义,就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

其次,发展是否健康, 既影响改革的进行, 也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能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改革的承受能力,减少改革的风险,有利于检验改革,有利于推进改革。如果发展不顺利、不健康,尤其是发展速度太快,形成“过热”,反而又会影响改革。

其三,社会是否稳定, 既影响改革的推进, 又影响发展的进程。稳定,是社会上一种相对平衡、均衡协调的运动状态。稳定是指政治稳定、经济稳定、人的稳定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基本条件,其中政治稳定是前提。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

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在强调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稳定的作用,并把稳定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他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一切从大局出发,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政局稳定。”当然,这里的稳定绝不是指死水一潭,了无生气,这就要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改革发展与稳定辩证地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 而且是个战略问题、全局问题它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要想始终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就必须在今后的道路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全局上,从总体上把握住方向和战略。也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要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总而言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立是全局, 把握好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稳定的程度, 使三者协调地向前推进,这就是使我们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第五篇:论生产技术质量三者关系

(转)论技术、质量与制造的相互关系

随着企业经营方式向着以市场、顾客为导向的历史性转变,品质管理也经历了从最初的事后把关、事中控制、事先预防的发展过程,发展到现在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制造、检验、技术等部门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么发展到今天,三者在质管量理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们咨询过的国内企业中,不论其经济性质如何,即使是美、日等外商投资或港、台与内地合资的企业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1。质量管理是质检部门的事情。技术部门只负责样品的制作和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以及工艺流程的编排,制造部门只负责生产的安排的进度控制确保交货期就行了;

2。质检部门和制造部门总是矛盾不断。制造部注重效率和成本而忽视产品质量质检部门一味地强调质量而不管制造部的难处;

3。质量管理队伍看似庞大却因为与相关部门不能协调合作,甚至互相推卸责任效果而导致效果不佳,虽然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但体系运行效果并不好。

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正确认识各部门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从以下几个环节加以说明。

一、样品制作及工艺流程的编排和作业指导书的编写

对于OEM即代加工型生产的企业来讲,可以说样品制作是质量管理过程的开始。通常情况客户下订单之前都会要求送样,只有样品通过后才会考虑下订单的,所以样品的制作也就至关重要了。客户要求打样会提供产品图纸,有的也提供样品,那么技术部门首先要根据客户图纸或对样品进行评审分析,包括:确定产品、过程特殊特性、工艺流程、编制控制计划(CP),列出产品材料明细表(BOM),制作模具以及工装以及检具,然后备齐材料开始制作样品。在样品制作过程中有一项工作是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就是做好相关的样品制作过程记录。以铸造企业铸件生产为例,如炉前熔炼、造型、浇注、热处理(存在时)等关键过程控制原始记录。对熔炼用的原辅材料、使用的模具以及工装/夹具、机器、熔炼设备等,还有在混砂、制芯、造型、熔炼、浇注清理、加工等制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等也应记录下来。所有这些都是编排工艺流程和编写作业指导书工艺卡的依据,最好是编排工艺流程的人员和编写作业指导书的人员能亲自参与制作样品。

有这样一家公司,技术部有专门的样品小组制作样品,但却无相关的记录,工艺编排和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则另由专门人员来完成。工艺编排就只能是凭想象,或者等到批量生产时到生产线去看了再进行编排,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当然也就编写不出个什么样子了。如机加工作业指导书工艺卡大都是把客户提供的图纸照搬到本公司版本的图纸上来,根本就没有什么细节性的东西,每个工序、工步怎么操作,需要注意什么都没有说明。还有的因为客户图纸是通过中间商过来公司的,所以都是英文版的,也没有翻译过来,未曾经过必要的工艺转化,因此用这样的作业指导书去指导或工艺卡生产的结果就不可能使企业得到更好的效率。

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是制造部门生产的行为准则和依据。应该尽可能简单明了、便于操作者领会,并且要针对每道工序在样品制作时出现过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明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才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的作用,这也正是质量管理的根本目的所在。

样品制作及工艺流程和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的编排和编写,也不仅仅是技术部门的事情。工艺流程的编排务必要考虑到实际生产流程安排的合理和方便,制造部门在按工艺流程安排生产时若有发现不合理或不方便时,应和技术部门协商加以改进。而生产过程中肯定还会有异常情况出现或者觉得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也应该会同质检部门和技术部门做好异常处理后由技术部门对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进行完善,在注意事项中加以注明。质检部门也应该参与工艺的审查和样品的评审,由技术部和质检部门共同进行,根据客户的要求设定产品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标准,以便在正式生产时对生产过程实施监控。

二、制造部的任务就是要控制质量管理中的核心过程--制造过程

产品是企业制造过程活动的结果,作为企业对外形象代表的产品,它的诞生之地便是生产现场,是企业主要的增值过程。制造部门在企业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离不开其它部门的紧密配合。制造部门在生产时要考虑到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及安全生产等各个方面。那么到底要做哪些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呢?简单来讲有以下几点: 1.严格按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进行生产操作。进行有关作业标准的教育,提高作业者的操作技术水平,既提高生产效率,又保证加工质量;

2.配合质检部门做好产品首件检验和工序首件确认,确保在正常情况进行安全生产;

3.进行工序过程控制。工序过程控制是生产过程质量的基本职能,按工艺流程策划,安排好工序检验。采用控制计划确定的方法、频次判定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规定,质量数据波动是否在控制范围,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协同相关部门分析寻找不合格品的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品的发生和再次发生。要求和培养员工的自检习惯,做到“不合格品不流入下一道工序”;

4.做好在制品的管理,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和交付; 5.做好相关的记录,以备必要的追溯。

以上几点看似简单,要真正做好却不容易。有些工厂也有作业指导书,要么像前面说的那样让人不能理解,要么是作业指导书只停留在班组长手里或贴在墙上,而不是发放到具体的工序,这样一来作业指导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作用。

也有这样一家工厂,产品的首件检验和工序的首件确认都是由制造部门自己来完成的,只有例行实验才由质检部门的专门人员去做。本来应由质检部门来做的事情却落到了制造部门头上,此事一直争议很大,两个部门也曾为此闹不愉快。顾名思义,产品的首件检验是指批量生产开始时,从生产线下来的第一件产品应送交质检部门进行逐项的检验,以验证是否满足客户要求,确保在产品要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因此还是由质检部门来做更为妥当。

同样在这家工厂,尽管在各个重要一点的工序都安排了专门的检查人员,但产品质量却总是保证不了,最后不得不成立了全检组,对重要一点的客户产品在生产线加工,包括正常的检验,完成后施行全部检验。究其原因,除了其它原因引起的工人士气不高外,还在于对作业者缺少必要的培训,作业者对产品要求和检验的标准不明了,一些质量数据虚假,无法据此判定工序是否稳定,产品质量异常处理流于形式。有趣的是这是一家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工厂,所以说国内的认证有效性也值得商榷。

三、对产品流程的授权放行是质检部门的首要职责。

质检部门在制造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或者说做哪些工作呢?以下几项大概是必须要的。

1.产品的首件检验工序的首件确认。工序首件确认是指各工序开始作业时,最初加工完的半成品由质检员按规定进行确认有无异常,产品的首件检验前面已作解释,不再重复;

2.巡回检验。检验人员在制造现场的检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止不合格品的出现;

3.最终检验。最终检验属于事后把关的行为,但必不可少,完工的成品只有通过最终检验后方可出货。最终检验一般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

4.作好各种检验记录及其它与质量状况有关的记录。检验记录和其它与质量有关的记录是产品的符合性的证据,应该切实记录和按规定妥善保存;

5.进行可靠性管理。可靠性管理主要是指在模拟环境条件和使用条件下产品使用寿命的实验,如震动时效检验实验、破坏性检验实验等;

6.参与产品质量异常的处理,并对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跟踪,对其效果进行确认。

质检部门在进行各种检验工作时要认识到,他们的工作是发现问题而不是挑刺,如果单纯把检验工作认为就是要想尽办法找毛病的话,可能就会和制造部门之间产生很多矛盾。

有一家公司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检验队伍可谓庞大,每班组一名QC(质量控制人员),每两班组一名巡回检验员,每工段一名工艺督查员,另设有最终检验小组负责两个班组的产品放行。使人感到他们所属的部门有些不尽合理,QC属于制造部,巡回检验员和工艺督查员属于技术部,最终检验小组才属于质检部门。其中制造部QC和技术部巡回检验的工作性质几乎一样,所以有时就产生相互依赖的现象,出现问题时就互推责任,而工艺督查就主要是检查是否执行工艺标准和对质量异常的处理,和制造部门一起分析原因,最终检验就只是对完工成品抽样检验和把要进行例行实验的产品按规定送例行实验室。更让人想不明白的是,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异常的处理和质检部门没关系。原因是由工艺督查和班组长及工段长来分析的,对策是由班组长和工段长来采取和实施的,就连对策效果确认都是由制造部门来进行的,质检部门的工作就只剩下来料检验、最终检验、例行实验、质量例会和处理客户投诉了。这样一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职责不分责任不明,出了问题除了互相推卸责任外,就谈不上什么协调合作,要想把品质搞好也就是很难的事情了。

四、技术部是制造工艺过程控制的立法单位。

技术部门似乎和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是这样。首先技术部要根据客户图纸或对样品组织制造、检验等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分析、制订控制计划包括确定产品、过程特殊特性、工艺流程、列出产品材料明细表(BOM)、制作模具以及工装和检具,然后备齐材料开始制作样品,依据制控制计划(CP)做好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和各种技术标准的编制、发放、回收、修改和作废等工作,要保证发放给制造部门的是正确、有效版本。其次就是对在制造部门对工艺提出的质疑或不明白的地方,技术部门负有解释的责任,技术部门要认真对待制造部门的反馈,要与制造部门探讨对作业标准和工艺进行修改和完善。再其次就是配合制造部、质检部门对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对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提供意见。

五、跨越部门的过程--处理顾客投诉。

顾客投诉是谁都不想看到,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虽说是亡羊补牢,却也是十分必要的。对顾客反馈意见的收集和分析、对顾客投诉的处理毫无疑问应该由品质部门来主管。接到顾客投诉后,最重要的是采取补救措施和分析造成质量事故的真正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而不是追查责任由谁来负。如果这样,势必就会互相推卸责任对处理问题百害而无一益。

一家公司每当有顾客投诉,产品质量主管就在一份《顾客投诉处理报告单》上面填写好顾客投诉的内容,而具体的原因分析、应急措施、暂定对策、持久对策全部交给手下一个“能人”,曾经为此发生过不少矛盾,后来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决定,由质检部门会同制造部和技术部一同分析原因和制定改进措施,由质检部门跟踪实施情况和确认改进效果。

事实上也应如此。和制造过程出现的产品质量异常处理一样,都应该是各部门联合作战才对,因为问题的出现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加工不精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作业指导书或工艺有缺陷,而流入到顾客处的不合格品,产品质量检验部门就责无旁贷了。因此只有各部门紧密配合,发挥团队作用才能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各方面的因素,从而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最终达到顾客满意。

ISO9000-2000中所述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其中就有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全员参与、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等。企业在分工基础上,应当特别强调系统发挥团队作用。一个企业组织是一个由许多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开放系统,只有组织中的一切要素、工作或活动和谐地配合形成团队,才便于组织的整体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下载稳定发展改革三者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稳定发展改革三者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