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创新能力的调查报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全党要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强新本领。我认为,这里强调的“四个新”,核心在创新,离开了创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全党和党领导的各类权力机关、群团组织都要致力于创新,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尤其要重视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提高政府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政府创新能力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为了实现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我们党坚持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不是以党代政,而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权威和职能,去实现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如果政府的创新能力强,就必然能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政府工作生机勃勃,行政效能不断提高,确保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意图得到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反之,如果政府没有创新能力,思想僵化,不能突破旧观念、旧体制和老办法的束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不可能很好地得到贯彻落实,就不可能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偏离党的执政目标,使党的执政意图落空。这样,就将削弱党的执政能力。
提高政府创新能力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对于这些新问题和复杂矛盾,没有现成的好办法,只能靠各级政府发挥创新精神,通过创新才能提出好的对策和办法。只有创新,我们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政府创新能力的内涵
政府创新能力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发展理念的创新。经济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发展理念就不能一成不变。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发展理念。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的最大创新,就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政府发展理念创新的根本要求。如对农村工业发展,过去我们曾提倡“村村冒烟、户户点火”,企图走非城镇化工业发展道路。受资源和生态的限制,现在此路难以为继,要求我们只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农村工业向园区、城镇集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政策的创新。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都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制定出来的,社会条件和面临的问题变了,就要求我们的政策也要跟着变化,或用新政策取代旧政策,或对原有的政策进一步加以完善。三是行政管理的创新。要通过深化改革和规范行政行为,认真解决某些政府职能部门和领域存在着的“管理就是收费、执法就是罚款”等权力寻租的问题,防止“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行为复杂化”。四是公共服务的创新。重点是要解决好动力不够的问题,发动群众参与县、乡基层政府领导人员的考评工作,增强政府工作人员创新公共服务的动力;解决好财力不够的问题,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让基层政府有办事的财力;解决好地方政府包揽公共服务、力不从心的问题,通过改革将一些公共服务功能转向非政府组织,让社会力量承担和参与公共服务。
政府创新能力的源泉
政府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要从三个方面获得增强创新能力的源泉。一是制度源泉。政府的创新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要依法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和官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变过去的关门搞决策为开门搞决策,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使决策更为科学、更为民主,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二是人才源泉。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贤任能,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创新,通过他们的创新去带动政府工作的创新,实现政府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群众源泉。政府的所有创新都必须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脱离了群众的创造,政府的创新活动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采取设立市长热线电话、网上留言、听证制度、邀请市民代表旁听政府会议等措施,畅通政府与群众联系的各种渠道,让基层的声音、群众的声音全面地、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上来,成为制定政策、确定工作任务的依据。
政府创新能力的评判
一是要通过客观结果来评判,主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是不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行政活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是评价地方政府创新能力和工作的根本标准。具体而言,我们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要看消耗资源的产出效率、经济发展是否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后劲,还要看就业是否有增加、教科文卫事业是否有相应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否有提高、生态环境是否有改善。
二是要通过公众的主观感受来评判,主要看公众的满意度。政府的创新能力强不强、工作成效大不大,最终不能由政府自己说了算,而要由最广大人民群众来评判。为此,政府要推进政务公开,使政府的工作为人民群众所理解;要在分配
上兼顾效率与公开,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感受到发展的成果和实惠;要树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政府形象,教育广大政府工作人员勤政廉政,爱民亲民,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第二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情况调查报告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情况调查报告》
——以安顺金星啤酒厂为例
调查时间:2011年8月15日
调查地点: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调查对象:安顺金星啤酒厂
调查方法:走访调查法
调查人: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益严峻,一个企业能否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就是企业为了与时俱进,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总之,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永葆长青的根本秘诀。本文正是立足于企业自主创新对一个企业的发展的影响,通过假期社会实践调查,走访了贵州金鑫啤酒厂,了解了目前啤酒企业面临的一些困难及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使企业在困境中谋生,通过走访,我深深体会到了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主体
本人通过假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走访了安顺金星啤酒厂,对近年来金星啤酒厂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啤酒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走出困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调查。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对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为何进行自主创新的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就以我的调查,走访结果结合安顺金星啤酒厂浅谈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性以及目前啤酒行业面临的困难及金星啤酒厂如何摆脱困境,快速发展等。
2.1 企业为何要自主创新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企业创新就是企业为了与时俱进,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市场的占有范围,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当今社会企业发展的竞争角逐从根本上说就说创新能力的角逐。
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更应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
纵观当代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这一点。
2.2企业自主创新的好处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想创新等,简单来说,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体制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旧的体制的弊端,如科层制带来的信息传递不畅通;思想创新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领导者思想创新能够保障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员工思想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才会有前进的希望。当今社会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有立足之地,就必须紧社会发展节奏,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企业随时调整状态,来应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是不可缺少的,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异想天开,更不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瞎编胡造,而是把现有的条件、设施进一步优化升级。
2.3啤酒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酒类行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扰行业的问题。在本次召开的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三届五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着重指出,下一阶段,四个方面的问题有必要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需要积极寻找应对的方针和解决的办法,从而为企业壮大、行业发展铺平道路。
2.3.1标准化进程:要倚重企业的力量
随着标准化工作的不断强化和细化,标准对行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应引起行业关注。近几年,中酒协直接起草,或作为起草单位之一参与讨论、修改的标准就达几十个,这些标准基本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行业管理基础标准;二是原料和产品标准;三是专业装备标准;四是职业技能标准。这些标准的制订和修订,预示着今后国家对行业发展的标准化、职业化程度非常重视。各级协会和企业应立足于行业实际提出意见,使标准既具有先进性,又能顺利地执行,促进行业的发展。
标准化进程对于酒类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去其在规范企业生产、净化市场秩序等方面的重大意义,中国白酒目前在世界市场上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这一现状是与白酒悠久的历史、精良的工艺所不相符的,之所以形成这种反差,与长期以来白酒领域的标准体系不够完备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白酒要提升其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就必须加快白酒产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而制订完善独立的行业标准,就是这一进程的重要先决条件,只有从“轨道”上先与国际接通,才能保障中国白酒畅通无阻地驶向国际竞争的广阔领域。
2.3.2年份酒管理:让行业受益是最终目的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对年份酒要加强管理,目前方案在制定中。目的是规范年份酒生产,为消费者负责。酿酒企业在“年份酒”问题上应慎重而行。
众所周知,目前市场上的年份酒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情况,也许从初期阶段来看,某些企业可以借助不规范操作从年份酒上获益,但必须看到,酒类商品的卖点、诉求点是有限的,而年份酒来源于“酒是陈的好”这一传统认识,其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强大而持久的,但如果不对其市场情况加以规范治理,那么随着消费者理性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这一持续性卖点将面临夭折的危险,同时也有可能对行业的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连“酒是陈的香”这一古语尚且靠不住,好酒的卖点还能出自哪里?
2.3.3啤酒瓶问题:行业和消费者利益并重
对啤酒行业而言,啤酒瓶问题是啤酒行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存在分歧意见大,不但玻璃瓶制造业和啤酒行业的立场和意见不同,就是在啤酒行业内,企业间的意见也有大的差异。
2.3.4化解啤酒原料危机:延伸麦芽产业链
2006到2007年间,啤酒原料价格一路飙升,国际啤酒大麦的最新报价已经超过400美元/吨,与此同时,我国甘肃、东北、江浙等几大主产区的啤酒大麦早已销售一空。受啤酒大麦短缺的直接影响,大麦麦芽的价格一路飙升,目前国产大麦麦芽已经从3000元/吨涨到5000元/吨以上,进口大麦麦芽从3400元—3600元/吨涨到6000元—6200元/吨,原料危机给国内的啤酒生产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生产压力,有的企业更因此陷入生存危机。
针对以上啤酒产业面临的共同困境,金鑫啤酒厂严格按照有关的规定,积极采取措施,对产业结构进行积极地调整,实现了生产的现代化和市场的规模化,对啤酒瓶进行回收利用,针对原料紧缺问题积极探索出“企业——农户”一条线的模式,不仅为地方节约了资源,缩减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为企业谋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结尾
企业自主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战略的突破口。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啤酒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人均啤酒消费已经达到国际平均水平。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啤酒行业竞争的方式已经由过去主要依靠价格竞争转为主要在品牌、服务、渠道、战略、资本等方面的竞争。同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啤酒吨价持续攀升,行业盈利能力增强。且从行业特性来说,啤酒行业与白酒、葡萄酒和黄酒相比,具备诸多显著的优势。2009年至2012年,啤酒行业面临着较好的发展际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给行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发展战略,为啤酒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中国啤酒行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面临很多的问题。例如:随着国内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啤酒推广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由于人力成本上升、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等因素,国内厂家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出口的拉动效应越来越差;加上同类产品的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国内啤酒推广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然而啤酒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内在来看,决定于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企业的战略定位等各个方面,但实际上,相同规模、相同经营范围的企业,在以上几方面是非常难以拉开差距的。能够真正改变企业竞争格局的,实质上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品牌、一个是渠道,只有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打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响亮的品牌、建立起比竞争对手更完善的渠道,企业才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作为一家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企业,贵州金鑫啤酒产自始至终把企业的发展同地方经济命脉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寻求双方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为安顺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更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是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使得金鑫啤酒厂的发展一度面临巨大的挑战,在企业领
导阶层的英明领导下,企业大胆创新,摸索出一条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生存的新思路。金鑫啤酒厂立足于啤酒产业依赖市场原则的经济指向,勇于创新,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酿制出不同的产品,仅仅依赖就将消费市场,逐步向外扩张的战略思路,迅速占领了市场。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成就。
第三篇:论政府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和部署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提高“五个能力”的明确任务,那就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决定》指出,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强新本领。这里强调的“四个新”,核心在创新,离开了创新,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全党和党领导的各类权力机关、群团组织都要致力于创新,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尤其要重视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现代经济学上关于创新比较完整的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首先提出来的,他对创新定义了三个层次:一个是创造,一个是再次发现,一个是重新组合,都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把创新的意义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质上,创新也是我们党历来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创新的最高境界;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必须通过创新来实现。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执政五十五年来的六条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也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创新的一个基本要求。
从一个区域来说,创新是发展的火车头。区域创新的主体包括很多层面,既有各种社会组织,各个企业,也有社会公众个人,还有政府(也可泛指现在的党政组织体系)。在所有的创新主体中,政府居于引导地位。温家宝总理在谈到中国国情时讲了一个乘除法的比喻,他说,中国有13亿人口,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是一个小数字;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是一个大问题。在区域的创新发展体系中,也有这样一个乘除法,当政府创新能力强的时候,它对于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具有乘数效应,将会扩张区域的创新能量,极大地促进区域的发展;当政府创新能力弱的时候,它对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具有除数效应,将会抑制区域的创新能量,阻碍区域的发展。
讲政府创新与区域发展这一主题,必须回答好四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增强政府创新能力、从哪些方面增强政府创新能力、靠什么来增强政府创新能力、怎样评判政府的创新能力。
一、为什么要增强政府创新能力
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三个迫切需要:
第一,提高政府创新能力是执政党实现长期执政的迫切需要。中央之所以高度关注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早在延安时期,黄炎培先生就对毛主席提出过历史兴亡的周期率现象,“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古今中外,很多政党的沉浮起落,很多政权的兴衰更替,无不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像苏联共产党执政70多年,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但几乎一夕之间,土崩瓦解;像中国的国民党,号称“百年老店”,也丧失了执政权;像满清政权,创造了康乾盛世的辉煌,最后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分析其中的原因,根本的一条就是因循守旧,没有与时俱进;固步自封,没有改革创新。可见,创新能力是执政能力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体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政党,它的执政能力必然受到质疑,严重的就会被群众所抛弃,为时代所淘汰。而政府创新能力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政府的行政职能,去实现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如果政府的创新能力强,就必然能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保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意图得到实现。反之,如果政府没有创新能力,思想僵化,不能突破旧观念、旧体制和老办法的束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可能很好地得到贯彻落实,就不可能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群众的利益,从而偏离党的执政目标,使党的执政意图落空。这样,就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影响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二,提高政府创新能力是加快区域发展的迫切需要。区域发展与区域创新密切相关。前面说过,政府创新在区域发展中居于引导地位,引领着区域发展的潮流。国内外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十九世纪中叶之前,日本的国力大大落后于中国,但他们通过“明治维新”,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起来,并在甲午海战中战胜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甲午海战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2004年是甲午海战110周年,惨痛的教训值得记龋1929年到1933年间,美国爆发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经济持续4年大萧条,罗斯福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复兴,奠定了二战胜利的基矗上世纪70年代末,小平同志倡导并推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20多年持续发展的新局面,现在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确实是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是革的贫穷落后的命。由此可见,政府的创新活动,往往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相对较小区域的发展与进步,同样也是这样。现在,国内各个地方发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样的宏观背景,甚至同样的基础条件,有的地方发展很快,有的地方发展较慢,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地方党委、政府的创新能力强不强。这些年,江苏南部地区发展势头迅猛,创造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有名的“苏南模式”。以苏南“四小龙”为例,有的人讲,他们的发展,只不过是机遇的垂青罢了。像江阴是抓住了企业上市的机遇,现有上市公司14家,在国内证券市场形成了著名的“江阴板块”,被誉为“华厦A股第一县”;昆山是抓住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有54个国家和地区在该市投资了2600多个项目,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5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23家在昆投资;张家港是抓住了企业
改组改制、做大做强企业集团的机遇,一个县级市拥有10大集团企业和50多家骨干规模企业;常熟是抓住了商贸兴市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机遇,2003年日均新增民资超过1800万元,个私经济总量达到168亿元。我看,苏南的发展不像开始办特区那样,得到过国家很多的政策优惠,基本上是靠自己的善于创新、敢为人先,闯出来的。像他们抓的这些机遇,应该说是每个地方都有,为什么苏南抓得住,别的地方抓不住?关键还是敢不敢抓、会不会抓,这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反映。现在苏州也很不简单,一个地级市,前后三任市委书记提拔为省长,有人说苏州是省长的摇蓝。苏州也确实吹得起牛皮,以占全国0.9‰的国土面积(8488平方公里)、4.5‰的人口(584万),创造了占全国2.4%的生产总值、2.5%的财政收入、7.7%的利用外资总额,在全国排名,包括直辖市,苏州的GDp居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工业总产值居第二,仅次于上海。很多人都去过苏州,我感到他们上得这么快,除了地利之外,关键是苏州人,特别是各级领导者思想超前,反应敏锐,抓住了搞乡镇企业、搞开发区、搞招商引资等一次次机遇。从**自己的情况来看,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很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领导集体抓得早一点,抓得紧一点,抓得主动一点,效果就比较好,如果前怕狼,后怕虎,一遇到阻力就退缩,机会就会错失,结果也大不一样。像长常高速公路,当时上面的规划只修到益阳,到**要等几年才建。市委、市政府认为这项工程事关重大,不能拖,向国家和省里表达了我们的决心,即使我们自己挑土修路,也要把高速公路通到**,后来还是争取到了这条路的及时建设。正是有了长常高速,才有了现在正在建设的常张高速、常吉高速和规划要建设的常邵、常岳和**到荆州的高速,有了**的全国高速公路枢纽城市地位。
第三,提高政府创新能力是更好地适应转轨转型的迫切需要。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利益关系调整最剧烈的时期,是社会矛盾暴露最充分的时期,也是各级政府的创新能力面临最严峻考验的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必将开辟我国持续协调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这既是我们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进步,从国际上看,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分界点。因为,在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会出现很多经济社会问题,包括就业不充分的问题、收入差距大的问题、社会保障低的问题、道德规范弱的问题等。有些国家和地区应对得当,从这里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有些国家和地区应对失措,像拉美地区,达到了这一水平后,出现了严重的结构失衡和经济动荡。中国的情况和其它地方不同,内部更是千差万别,如何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如何适应自身的特点,这些都对各级政府的调控、管理和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二、从哪些方面增强政府创新能力
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因此,提高政府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区域发展。政府的所有创新活动必须围绕发展来展开,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发展理念的创新、经济政策的创新、行政管理的创新和公共服务的创新。通过这些创新,为区域发展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
1、创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的创新具有基础和核心意义,政府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发展结果。在创新发展理念上,要坚持“两不三把握”,既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也不能头脑发热、急功近利;必须把握时代要求,把握客观规律,把握现实条件。我的认识是:
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发展理念。最近,我看到国外学者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邓小平的猫变了颜色》,文章就我国新的发展理念转换作出了评论,说邓小平曾经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开启了中国20多年飞速发展的阶段。而现在新政府的理念是:猫的颜色也很重要,尤其需要一只绿色的猫和一只透明的猫。绿色的猫是指注重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透明的猫是指建立诚信机制、务实政府以及有效的监督体系。姑且不论这样一种“猫的颜色”的比喻是否贴切,但这也从一个层面道出了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在发展理念上的时代变化。发展理念的变化,有的是对过去理念的一种否定,像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对“~”期间“以阶段斗争为纲”的一种否定。有的是对过去理念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像现在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这样。如果没有20多年的发展成果,现在讲科学发展,就没有基矗
不同的发展地区,需要不同的发展理念。就我掌握的一个资料,中国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4万亿美元(人口12.92亿),位于美国(10.9万亿、人口2.91亿)、日本(4.3万亿、人口1.27亿)、德国(2.4万亿、人口0.82亿)、英国(1.8万亿、人口0.59亿)、法国(1.7万亿、人口0.6亿)、意大利(1.5万亿、人口0.57亿)之后,居全球第7位。此前,中国曾经排在第6位。不管第6位也好,第7位也好,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我们的8倍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增长8%,美国只需要增长1%左右。如果考虑人口因素,美国的人口只有我们的五分之一,我们的差距更大。我们要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国内不同地区的发展也是这样。内地一个市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沿海一个县的经济总量,有的内地一个县的经济总量,还不如沿海一个镇。这样大的差距,当然需要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央提出目前的宏观调控,不搞“一刀切”,不搞“急刹车”。温总理指出,要全面、正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像我们这样一些内陆地区,不完全是速度快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想快快不起来,想热热不了的问题,往往国家一搞宏观调控,就调控到我们这些地方,一刀切下来,总是切的沿海的“尾”,切掉内地的“
头”。因为我们这些地方发展总是要慢一拍,同时对国家宏观政策的依赖性比较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比较大,国家一关紧信贷闸门、土地闸门,我们就感到吃紧。所以如何把这种调控当成一种机会利用好,积极地应对,对我们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总觉得,这一轮宏观调控,如果应对得好,对我们是有利的。现在你到沿海地区去看,到处是工厂,土地的利用基本上到了极限,没有什么空间了。再发展,他们必然搞产业转移,这就是规律。我们必须把握规律,抓住机遇,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和“台港澳”的产业转移。2004年,**的发展很快,GDp增速达到13.2%,居全省第二位,是十五年来最高值,这主要得益于全市上下按照实施千亿工程、建设工业**的要求,坚持走工业强市之路。今后,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工业强市、民营富民进程,牢牢把握全面发展靠经济,经济发展靠工业,工业壮大靠民营、靠招商,民营和招商靠环境这一发展主线,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
不同的发展领域,需要不同的发展理念。近些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很快,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实施了一种经营的理念,把城市当作一个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广泛地引进市场机制,激活了城市发展的各种要素,包括土地、公共资源以及其它无形资产。尽管对经营城市在学术界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年来,政府的财政没有直接拿多少钱,但城市变大了、变高了、变美了,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像我们近年来相继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今年又获得“中国魅力城市”称号,老百姓还是满意的。“三农”问题,也是上上下下很关注的问题。2004年以来,中央、省里先后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像取消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粮食直补等等,农民群众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从根本上来看,解决“三农”问题,还必须要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道理很简单,只有农民的数量减少了,农民才能够更加富裕;只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了,农村经济才会更加强壮。但是,城市化、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我们这样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地区,实践起来更不容易。解决“三农”问题,长远来看要朝这个方向逐步去努力。现阶段,还要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上作文章,尽可能多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生产环节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关键是要抓加工、抓流通,通过抓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抓流通,让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卖出去,卖得好价钱。在搞活流通上,靠一家一户不行,必须建立协会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常我认为,“一家一户小生产,千家万户大流通”,是适合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主要的经济模式,这也是我思考化解“三农”问题的基本线索。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组织这方面的工作,效果也比较好。
2、创新经济政策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用经济政策促进发展,推进工作,符合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党委、政府在经济发展政策的运用上也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说以“置换产权、置换身份”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2000年4月在我市全面推开,这在当时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理论和政策还没有正式出台的情况下,是比较超前的。我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发动群众,制定了80多个具体政策规定,包括改革成本的筹措、职工的经济补偿、企业资产的处置、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剥离、离退休职工的社保医保,等等。经过4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基本完成,共涉及300多家企业,近20万职工的改革,总的来看进展比较平稳。经过改革,绝大部分企业产权重组,恢复了生机,企业增加了效益,社会增加了就业,职工增加了工资,政府增加了税收。更为重要、更具有长远意义的是,通过这一场改革,企业转变了机制,职工转变了观念,政府转变了职能。在招商引资上,我们也是通过一些政策措施来推动。前几年,我们出台了“三全一奖”的优惠政策,就是凡是进入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企业,土地全送、规费地方部分全免、所得税地方部分全返,按投资额的1%由政府奖励引资有功人员。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很有吸引力的。也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发展中的地区搞了这样一些政策,人家发达地区、发达国家也是搞这样的政策。我今年到欧洲去招商的时候,到了英国曼彻斯特市,就是工业革命初期,“羊吃人”圈地运动中发展起来的那个城市,他们的城市也有鼓励招商、税收返回的政策,因为招了商,就会增加就业,就会减少失业的救济,对财政是有利的。在农村经济政策上,我个人认为,在全额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现在有必要也有条件推行“五个一”的政策,即减少一块税收,减少针对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的各项税收;放开一块政策,放开土地流转政策;挂上一块欠帐,对农村基金会欠款实行挂帐;取消一块基金,取消粮食风险基金,减轻粮食主产区的不合理负担;增加一块投入,国家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道路和水利建设的投入。使整个农村经济轻装上阵,让广大农民阔步奔小康。
3、创新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搞得好,对经济发展是一种促进;搞得不好,对经济发展是一种束缚。过去,群众曾经评论“xx、执法就是罚款”,在管理过程中,权力寻租的问题确实存在,“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行为复杂化”的弊端确实存在。有关专家统计,过去中央和地方五级政府一共管了48000件审批项目,其中中央政府有30000件左右。而发达国家中央政府的审批事项一般在3000件左右。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政府行政管理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从地方政府来说,创新行政管理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就是建设政务服务中心,把凡是面向投资者、面向企业、面向群众,有审批职能的部门集中起来,在政务服务大厅统一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把政务中心建设成为真正的办事中心、服务中心、便民中心。现在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了80多个部门,近500件审批事项。政务中心的设立实质上是对部门现有权力的一种调整和规范。看起来,执法的、审批的还是原来那些部门,但是他们的自由裁量权降低了,透明度提高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更小了,增强了监督,提高了效率。当然,在政务中心的管理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审批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内部的各个环节,集中办公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两头跑”的问题。另外一个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甚至法规与法规之间,扯皮的问题、权责不清的问题,还大量存在,造成了有利可图的都来管、无利可图的都不管的现象。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政务大厅是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一个有效载体,今后必须围绕群众的要求,来充实和强化政务大厅的内容,不能因为方方面面的意见而左右建设政务服务中心的决策,部门越是反响强烈,可能越说明大厅运行对基层是有利的,对提高行政效率是有好处的。另外,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能,还有一个组织结构创新的问题。就当前来看,地方政府在组织结构上仍然面临机构怎么设、职能怎么定、人员怎么减的问题。其中职能的界定更为关键,决定着机构和人员的调整。在职能的调整中,关键是要做好放权的工作。应尽可能将一些具体职能下放到市县一级政府;地方政府要向中介组织放权,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社会综合服务体系,把那些长期由政府包揽下来,做不好、做不了的职能放给社会中介组织;政府部门要向企业和公众放权,凡是企业能自主决定的事,就不由部门来审批,凡是群众能自治的,就交给群众自治,提高社会的自我服务和管理水平。
4、创新公共服务
现在,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老百姓在抱怨政府管得太多的同时,又时刻期望一个好政府的存在,每当社会出现某种无序现象,人们便将目光投向政府,期望政府能解决所有问题。老百姓期望的好政府,实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各级政府经济职能比较强,公共服务职能比较弱。通过2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这条腿长长了,但社会这条腿还比较短。政府在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欠了很多的帐,并且在城镇和农村形成了比较严重的二元分割。比较突出的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到GDp的3%,低于同一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城乡实际的失业率超过了10%,城镇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也不高;农村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前,创新公共服务要解决好“三个不够”的问题:一是解决好动力不够的问题。在县、乡基层政府领导人员的考评中要更多地让群众参与,增强创新公共服务的动力。二是解决好财力不够的问题。现在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县乡政府为了生存,自然地更多关注增加自身收入的事情,自利性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目标的实施,为公众目标工作可能演变为自己工作,这也是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财政体制设计上,要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要让基层政府有办事的财力。三是解决好能力不够的问题。地方政府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什么都包起来。政府不能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改革,将一些公共服务功能转到非政府组织,动员社会的力量参与。如启动民间资本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都是有效的办法。
三、靠什么来增强政府创新能力
也就是说,政府创新能力的源泉在哪里。我感到,主要是三个源泉:
一是制度源泉。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制度更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根本性,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走向反面。政府的创新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主要是民主决策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和官员的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在民主决策上,对一些影响大的事项,我们要变过去的关门搞决策为开门搞决策,实施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在决策中尊重规律、尊重专业、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二是人才源泉。创新必须以人才为中心。凡是创新氛围浓的地方,必然是人才集中、思想活跃的地方。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内陆地区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形成了一种越是经济发展水平低,越是留不住人才;越是留不住人才,越是发展不起来的恶性循环。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认真地思考用什么办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这些年来,我们已经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尽可能以优厚的待遇和创业条件,吸引各类人才来**建功立业。今后,在这方面落实的力度还要更大一些。讲到人才,还有一个最大的人才群体,那就是我们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干部。现在这部分人还没有真正做到各尽其能。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贤任能,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创新,通过他们的创新带动政府工作的创新,实现政府创新能力提高。
三是群众源泉。我们的所有创新都必须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脱离了群众的创造,政府的创新活动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此,我们必须畅通政府与群众联系的各种渠道,让基层的声音、群众的声音全面地、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上来。2004年,我们已经开通了“12345”市长热线,每天接到群众电话几百个、上千个,有反映问题的,有要求解决困难的,有提意见的。包括政府网站上的市长信箱,也是一样。有些问题我们能够解决的,立即帮助他们解决;不能解决的,也向群众做好解释,形成政府和群众一种良性的沟通机制。这些,都必须很好地坚持下去。
四、怎样评判政府的创新能力
主要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评判:
一是客观结果的评判,主要看发展的协调度。总的来说,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评价地方政府的工作。那就是,经济有质量的增长。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总体的进步,包括生产率的提高,能耗的降低,就业的增加,收入分配的改善等。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更多的精力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社会和谐程度全面提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高度关注民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社会保障,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及时化解
各类社会矛盾,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厦建立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基础之上。发展环境得到优化。从广义上讲,发展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硬环境以及体制、政策、人文等软环境,只有这些方面的环境都得到优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优化。
二是主观感受的评判,主要看公众的满意度。政府的创新能力强不强、工作成效大不大,最终不能由政府自己说了算,而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为此,政府要树立四种形象:为民的形象。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在分配上兼顾效率与公平,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和实惠。务实的形象。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树立求真务实的良好政风。透明的形象。要推进政务公开,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使政府工作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廉洁的形象。自觉将政府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有效遏制~现象的发生。
三是自身状况的评判,主要看运转的敏捷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效率提高。要推进行政审批提速,推动全能政府、规制政府模式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模式的转变。反应快速。政府的效能不仅表现在平时的办事效率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突发危机事件的处理上。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危机管理体制,包括组织决策和指挥系统、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物资准备和调度系统、人员培训和技术储备系统,做到有备无患。手段创新。吸收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建设电子政府,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上网作业。政令畅通。政府作出的决策,下达的政令,各级各部门能够坚决服从,立即贯彻执行,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四篇:关于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的调查报告1
关于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的调查报告
10秋行政管理专科 高志辉
调查目的: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和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当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是一项十分迫切,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为使政治体治改革能健康发展,所以进行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查时间:2012年3月5日—4月15日
调查对象:林业局相关部门
调查地点:清涧县林业局
调查方法:访谈、会议座谈等
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当前改革的大好形势下,创新政府行政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显得十分紧迫。为此,本人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考查、个别走访、翻阅资料、会议座谈等方法,在清涧范围内对创新政府行政管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及本人建议报告如下。
一、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我国政府目前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体制方面的,也有历史方面的,还有政治方面的,总的来看,目前政府行政管理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
1、行政职能部门职能转变不够
调查时发现许多职能部门职能仍未转变,找不准位子、定不准调
子、突出表现为一是纵向管理力度强,横向服务弱。在农口部门调查的项目中可以看出,管理格式化,项目审批繁琐,管理方式机械,管理制度不严,服务态度冷、硬,服务措施不力;二是职能错位,许多主管部门把行政管理职能和技术指导服务混为一谈。例如三农建设项目和一些开发项目都由行政主管部门自己立项,自己实施,架空技术部门,形成实施单位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而技术单位人才闲置无事,有些单位为完成项目,只好采用借调的方法来弥补技术上的缺失。这样一方面失去了项目应有的监督,另一方面削弱了项目的科技含量;三是定位不准,形成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重复管理,重复投资。如清涧红枣基地建设本属林业部门管理,但由于红枣生产目前效益较好,且建设容易,见效快,许多部门为适应自己需求,不顾管理范围和自身能力可否,抢抓管理,结果造成管理混乱,项目审批重复,投资分散,政出多门,各行其事;四是机构设置重复,职能重迭。如县委设有组织部,政府设有人事局,县委设有宣传部,政府设有文化局,县委设有农工部,政府设有农业局。再如林业局下设红枣技术推广站,却又成立了红枣服务公司等等现象,其结果是一方面人浮于事,业务相互扯皮,投资相互竟争,另一方面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表面看都在抓红枣基地建设,实质上是抓而不紧,甚至无人抓。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形成不作为或乱作为;五是技术力量十分薄弱,服务三农建设能力十分脆弱。如林业局下设红枣技术推广站现有职工33人,其中技术人员仅有7人,占总职工人数的21%。在7人中高级工程师2人,已离岗。工程师2人,助工3人,年龄均在45岁以上,知识老化,很难胜任。
2、政府部门依法不力,执法不严
通过对公安、工商、纪检等部分行政执法单位调查,政府部门在行使行政管理过程中依法不力,有法不依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执法不严,违法不纠。如许多执法人员对国家颁布的禁令视而不顾,闻而不行。表现最为普遍的是国家对公安执法人员的禁酒令颁布多时,却在许多地方有令不禁,形同一纸空文。公安人员酒后驾车,酒后执法现象较为普遍。再如国家三申五令强调减免学生费用,但许多学校却变着法收费,真可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政府部门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是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金钱化。一些公职人员,权力部门执纪执法“吃、拿、卡、要、诈、罚”现象时有发生。有一居民反映,在自己原来的窑上加盖二层,以解决子女住房,保护旧窑洞。仅办申批手续就等待近一个月,请吃一千多元。仅盖一公章,来回奔波往返三次。“吃、拿、卡、要”也成办事的潜规则,“诈、罚”现象也时有发生;三是执法机械化,缺少法律服务意识和人性化执法。笔者亲眼目睹一老太婆在自家院内种少量黄瓜,自食有余,拿到菜市场想卖点钱,不到四斤黄瓜,执法人员非要收取2元管理费(每斤黄瓜0.6元)不行。老太婆一怒之下,将黄瓜倒入垃圾坑内。另有一农民手提一筐苹果,边走边叫卖,还未出卖,却被一执法人员遇见,要罚10元钱,双方在争执中,执法人员折断价值18元的一杆称。如此缺少人性化的执法无凝是对“草根”经济发展的限制和对“草根”群体生存的威胁。
3、权力过于集中
我们党曾经提倡过一元化领导,但目前许多部门却把它变成一人化领导。权力高度集中,大小权独揽已成为许多部门的顽症。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一是许多副职和干事办事缺乏主观能动性,造成办事相互推诿、扯皮,办事效率差。有些急事、特事,经三请示,两汇报却耽误了期限;二是职业道德差,办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三是职责不清,权责脱节、责利脱节,使得有些人有利则办,无利推诿,唯利是图,有些人掌握着个别领导的把柄,所以我行我素,领导也不敢问责。
4、权力寻租现象不但没有遏制,反而愈演愈烈。商业贿赂已成为许多部门或人事管理的潜规则。政风行风腐败,毒化社会风气。更有甚者是玩忽职守,以权谋私,公物私化,公车接送子女上学是普遍现象。特权思想严重。车可以逆行,车可以随处停放。领导开饭馆,公安人员开麻将馆,公安执法人员办企业比比皆是。更有与不法分子同流合污者,有些公职人员确实达到祸国殃民的程度。
总之,上属种种表现,政府中的腐败现象的存在是其主要原因。有些人害怕政治体制改革后会影响手中权力和既得利益,从而积极阻挠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的进程。
二、创新政府行政管理迟缓的主要原因
综合调查结果,分析创新政府行政管理迟缓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
1、对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的内涵理解不深,从而对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的认识不足。调查结果表明,许多人对创新政府行政管理只有肤浅的认识。对于它的重要意义,深远影响,以及迫切性认识不足,对于它的创
新方法,创新模式以及创新思路理解甚少。为求平稳,宁愿保持现状,不愿创新管理。有些人的有些思想已成为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的障碍。
2、对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的措施不力
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由于是改革创新,所以就没有现成的典型经验,没有现成的模式照做,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显得苍白无力,没有具体措施保障。更有人持有观望、等待的态度,怕做错事,走错路,怕担风险,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3、政治素质不高,行业之风不正
由于受封建主义特权思想的影响,一些人一朝权力在握,就千方百计谋私,放松学习,不注意思想改造,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带入行政管理领域中视权力为金钱交换的筹码,最终丢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害怕创新政府行政管理后削弱或分散手中权力。
4、监督约束不力。
公共权力的滥用是影响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的又一原因。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有的制度不科学,有的法律法规有漏洞,改革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暂时的偏差,许多约束机制松懈,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所以在改革创新上缺乏力度,深度和广度,干部之间没有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和互相推动作用。
5、推动创新机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备。一些地方领导对行业管理不正之风认识模糊,把业务工作当作硬指标,把创新政府行政管理当作软
指标,所以对创新工作抓而不紧,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客观上影响了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的进程。同时社会分配的不公也是导致创新政府行政管理迟缓的又一原因。因分配不公,面对社会上先富起来的部分收入偏高的人,使一些人心理失衡,从而办事吃拿卡要,贪污受贿,徇私枉法,应付工作;缺少服务意识。
三、对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习,提高对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的认识。我们要认真学习温加宝总理关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有关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及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对政治改革的认识,提高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意识和自觉性,为创新政府行政管理建言献策,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2、建立诚信政府,改变干部的党风、行风
遵照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耻八荣指导思想,树立干部队伍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不断改造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改变机关作风,行业作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建全和完善监督机制,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建设诚信政府,让老百姓信的过,放下心。
3、精减机构,实行精兵简政
要下决心精减和合并重迭机构,机关实行精兵简政,解决机构臃肿,鱼大池小的问题。据调查,乡镇一级人员超编50%以上,事业单位人员超编60%以上,几乎所有单位和部门超编。平均50—100农民就要供养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如此庞大的队伍难免影响着创新政府管理的进程。建议撤销乡镇一级政府和市级一级政府,变我国五级政府为三级政府,和世界各国接轨。
4、加强执法力度,创新行政执法体制
实行综合执法,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和执法队伍膨胀等问题。政府成立综合执法局,打破执法垄断,垄断执法,实行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服务型执法。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树立“顾客是上帝”“公民同样是上帝”的思想。
5、完善规章制度,调节劳动分配
完善规章制度对于规范国家工作人员行为十分重要。落实制度对减少行业不正之风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调查中群众反映,多少年说要实行干部能上能下,一票否决的制度,但从未见到那一个干部因玩忽职守而降职成下马的。出现问题一是调离,二是库存,三是另任。今年应提倡制度上墙,项目公示,建立工作台帐,为了保证所有制度的落实,当前应及时调节劳动分配。解决国家公职人员收入过低,与先富起来的人相比的心态失衡。解决金钱的诱惑力,生活互相攀比的思想,注重公平,讲求实效,加大工资改革力度,提高公职人员待遇。但对垄断性行业的职工收入做出政策限制,缩小个体性收入差距。
第五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 查 人:
为了全面了解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创业前准备的现状, 研究调查各大高校、政府、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重视和关注程度,最近,我们通过问卷形式为主,网上搜寻材料为辅开展调查活动。
从调查问卷中抽出几份题目进行分析,例如第二题,您关注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调查中,经常关注,很清楚的大学生占10%,偶尔关注,比较清楚的大学生占30%,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知道一点的大学生占45%,一点也不知道的大学生占15%。从这里体现出现在的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虽然占比较大的比例,但经常关注的大学生只占10%,所占比例较小,说明大学生关注国家政策是有待加强的。
而第三题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 ?调查中,考虑过的大学生占97.5%,完全没想过的大学生占2.5,正在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占0%,已经尝试过创业的大学生占0%。从这里体现了创业的问题对大学生不是什么与他们毫不相干的事情,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思考过创业的问题。而第十题您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 调查中,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大学生占47.5%
没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大学生的占52.5%。其中,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次数一般在1-2次。从这体现出大学生参加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比例相对较小,大学生对此的关注度还不够,还有待加强改进。们是作为一个课外业余任务来完成,经过一番网上浏览、网上问卷调查发现这个课题的具有很大的研究性,社会、国家和高校的关注度极大。由于我们小组在资金、人力、物力、时间、个人学历等因素的限制,调查难度远远超过我们申请课题前的想像。对于我们大专生来说,要作到大范围且研究的极大深度同时极具学术性,是不怎么现实的。因此,出于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我们组员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网上搜集相关材料等形式,调查自己本校的大学生,其结论和数据也是具备科学性,确保实践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提升作品质量。
从调查问卷和现场人员访谈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帮扶机制。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客户联络、社会沟通等,尤其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一方面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另一方面主要是就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创业技能进行全面培训,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的帮扶作用不可小视。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的出台,对于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帮扶的持续性需要关注。此外,大学生创业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府的帮扶作用,社会应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去逐步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管国家政策、高校、社会环境如何,我们认为最重要在于大学生自己,因此大学生主体不容忽视。
下面给大学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
从前面所讲,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创业者具备一些核心的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要有创业观念、有才、有胆、有识,同时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困难,这些高要求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想走上创业之路,就必须按照创业者素质的培养规律,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锤炼自己的胆子,同时培养自己的创业人格、创业者思维和创业意识与技能,克服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积累型”、“继承型”,掌握的死知识多,运用的知识少,胆子小,生存能力差的人才类型。
实践证明,创业者素质的培养是有规律的,其成长也是有过程的。而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之都是创业者成长的捷径,中国有句俗话:“一年学成个庄稼汉,三年学成个生意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注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锤练自己
要树立自信、自强、自主、自立意识。自信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条件去开创自己未来的事业。自信赋予人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创业的成功者,尤其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更需要自信。自强就是在自信的基础上,通过企业的实践,不断增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磨炼自己的意志,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敢说敢当,敢作敢为,不贪图眼前的利益,永远进取,使自己成为强者。自主就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性思维能力,不受传统和世俗偏见的束缚,不受舆论和环境的影响,能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善于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自主还要有远见、有敢为人先的胆略,能把握住自己的航向,自立就是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业的基础。
(三)广泛获取创业经验
如今,不少大学都开设了创业指导课,教授创业管理、创业心理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打好创业知识的基础。大学图书馆也提供创业指导方面的书籍,大学生可通过阅读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
其次,创业是目前媒体报道的热门领域,无论是传统媒体,如报刊、新书、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媒体,每天都提供大量的创业知识和信息。一般来说,经济类、人才类媒体是首要选择,比较出名的有《财富人生》、《创业家》、《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以及“中华创业网”、“中国创业论坛”等专业网站。此外,各地创业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机构的网站,也蕴藏着丰富的创业知识。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创业知识,往往针对性较强。
(四)注重自身能力的综合培养
大学生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创业。创业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与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对人的能力要求很高。从事创业的人既要懂经营,又要善管理,既要能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又要当机立断,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既要能言善辩,又要能谈判公关,既要能开拓创新,又要不怕挫折、困难。因此,创业能力的综合性很强,其中要有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经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公关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谈判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21世纪教育的4个支柱”,并把其作为开启未来人生大门的四把“钥匙”。“学会认知”就是教人掌握认知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方法、手段,培养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驾驭处理复杂突发事件、危机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管理能力。“学会生存”就是要不断增强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培养人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等。因此,大学生要主动树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从而使自己在创业时“走得出”,“站得住”,“干得好”。
(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
实践环节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其次,大学生还可通过参与社团组织活动、创业见习、职业见习、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市场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并磨练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三,商业活动无处不在,大学生平时可多与有创业经验的亲朋好友交流,甚至还可通过Email和电话拜访自己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向一些专业机构咨询。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往往比看书本的收获更多。通过这种人际交往途径获得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将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益无穷。其四,投身于真正的创业实践。在毕业前后进入创业启动阶段,可以单独或与同学轮流租赁或承包一个小店铺,或加工、修理、或销售、服务等,在真刀真枪的创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这些活动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为大学生提供应对挫折,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促进大学创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