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重点笔记3
第七章 教 学(上)
本章重点:
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教学的过程的结构(简答)
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简答)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述)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包含哪些方面?P108—109 3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或说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或说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P109
(二)2(1)(2)
(1)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个体的认识范围,加快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4、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一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简答)4点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6、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创造才能是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7、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不仅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简答)
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引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4、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象,参与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
5、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6、赫尔巴特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观点,主张把知识涵养与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简答)
教学过程有哪几个基本阶段?P119—120(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领会知识,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论述)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怎样理解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如何组织学生复习?
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
6、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学记》提出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均体现了教学的 循序渐进原则
7、试述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8、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9、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谈话法:问答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第八章 教学(下)
本章重点:备课 上课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
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重点)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应如何备课?
(1)钻研教材(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阅读有关参考书)
(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由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等。将这些研究、分析结果,纳入课时计划。)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教师怎样写好课时计划(教案)?
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3、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课的类型划分依据是教学任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类型可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如何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6点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4、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
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
3、班级授课制(也叫集体教学或课堂教学)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 ●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P139—140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第三节 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 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
4、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讲,有两条途径:(1)结构化策略(2)问题化策略
第二篇:教育学笔记
1心理起源论-孟禄---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义模仿就是最初教育的发展 劳动起源论-恩格斯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交往起源论—叶澜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A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孔子《论语》主张“学而知之”“有教无类”
{苏格拉底“产婆术”教学法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做一个0产生思想的“产婆”。B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首次提出创立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广泛的课程体系。{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现代教育学之父。
C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以经验为中心而不是知识体系为中心。
3关于教育学的意义〈案例分析〉?
A有助于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B有助于师范生科学的理解教育现象 C有助于指导师范生的教育实践
D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根基的建立
{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形成
4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行为都是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5教育的基本要素(填空题)
A三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措施 B四要素 五要素 六要素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影响 6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本质特性:1教育是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活动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饿社会实践活动。7教育的基本形态
A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B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C原始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 8教育对社会的政治 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 A教育为社会的政治 经济制度的培养所需的人才。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9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A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文化背景使教育呈现差异
。。。。影响着课程内容和教育内容
。。。。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 B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统 保存的功能
。。。。。。。。选择功能
。。。。。。。。交流功能
。。。。。。。。创造功能 10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制约的关系 A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B人的身心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解答〉?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下规定着人的发展。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强化作用。学校教育能加快人的一般发展进程。
1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阶段性;具有不平衡性。
13教育功能的意义: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对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其作用用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14教育功能的类型
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划分: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性质上划分:正面的教育功能和负面的教育功能 从教育功能的形成划分:显性的教育功能和隐性的教育功能 15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论述题》? A教育与社会生产里发展的关系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律与速度。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措施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了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教育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a教育是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 b教育是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c教育是科学生产与再生产的基础 B教育与社会政治 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b.…………………………………….目的 c.…………………………..受教育权
d………………………………教育的体制和教育的内容 16教育方针的内容
a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培养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
B教育针方针是提出了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c教育针方针指明了实现教育目的根本途径 d教育针方针确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17全面实现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
我国目前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a.培养社会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规格 c.培养全面发展又有个性发展创造精神的人 d“提高全民素质”是教育所努力的方向 18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有 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各组成部分的关系《解答
首先,任何一部分都有自己的任务 内容和功能,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特定作用 其次,各育在教育活动中彼此联系 相互参透,共同发挥育人作用。19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侠义的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目的,指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规格,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的总的规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的意义: a.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指针 b.教育目的规范着教育过程 c.教育目的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 d.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活动的最终指标 20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A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即个体在体力和智力获得尽可能多多方面的 分配 自由和统一的发展的人。
B“三个面向”的确立是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指导。
21全面教育能力:教学工作能力 德育工作能力 信息获得的处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教育科学科研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2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容 专业理想的建立 专业知识的拓展 专业能力的发展 专业自我的形成 23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社会的成员之一 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
24新课程环境下的饿的师生关系构建 师生人际关系----民主 和谐 师生情感关系---理解 信任 师生教学关系---交往 互动 25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具体策略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与合作 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树林教师威信 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学生的优点 善待尊重每一位学生
26义务教育的特点:普遍性 强制性 免费性
27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提高全民素质的使命。28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专业地位 经济地位 政治地位 职业声望
29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 创造性 示范性 长期性 群众和个体的统一性 时空的无限性 30现代教师的专业素养
A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B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丰富的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 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C科学的教育理念;知识观 学生观 教学观 发展观 课程观
31课程的概念:课程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标下,以一定的教育内容的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过程 32课程的基本理论流派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论,杜威
永恒主义课程论,赫钦斯,啊兰,利文斯通 要素主义课程论,巴格莱 结构主义课程论,布鲁纳 人本主义课程论,罗杰斯 构建主义课程论,皮亚杰 后现代课程论,多尔 33 课程类型
根据课程开设的要求划分:必修和选修课程 根据知识体系组织方式划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组织重心划分:学科和活动课程 根据课程表现形式划分:显性与隐性课程 根据课程的管理权限划分:国家 地方 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目标的产生划分:预设和生成课程 34课程编制的结构: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的编写 35影响课程的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科学技术 学校的性质和任务 教师和管理者的素质 学生的特点 3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案例分析〉?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造就新型公民
具体目标:1转变课程功能2调整课程结构3精选教学内容4改变教学方式5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6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37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以引起 维持 促进学生学习,以使学生通过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完善的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实现身心发展的和谐统一,加强学生个体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活动。38教学的基本任务 学生个体一般性发展
对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科学能力或技能的发展 思维技能与品质的发展 研究与学习技能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态度 观念 兴趣的发展 欣赏与审美的发展 适应与习惯的发展 个体独特性的发展 39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师生个体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过程的统一 教学过程是师生课堂交往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过程的统一 4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41教学工作实施的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 优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平定 4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案例分析》 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直观性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尽里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原则 4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 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法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三篇:教育学笔记
1名词解释
1.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5.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9.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3.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4.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5.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16.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17.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老龄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18.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19.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20.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21.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22.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23.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24.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 25.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6.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序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7.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叙谈,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28.特朗普制:这种教学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9.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30.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31.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32.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33.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34.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产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35.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度量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36.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37.效度: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 38.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39.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序,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40.论文式测验:是通过出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规律:所谓规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4 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但是,如果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经验汇编,仅仅满足与教育经验的介绍,那就会否定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这也是错误的。
5、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发展历程)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自奴隶社会初期开始,在中国经历了三四千年。代表著作包括《论语》、《学记》,其中《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西方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所有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在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自17世纪开始,1623年英国学者培根首次将教育学划分为一门独立学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阶段中,教育学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重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育学问题。但
由于历史局限性,教育理论还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地步。)(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等经验学科逐渐兴起,这些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教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其中最著名和影响较大的有:1861年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20世纪初以德国梅伊曼和拉伊为代表的“实验教育学”,美国实用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杜威的教育学说,使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20世纪以来,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出现了一些很有影响的著作,有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等。)(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智力开发和运用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发展经济的主要因素,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新的教育的改革,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在理论上日益深化,在内容方面也更加丰富。代表著作有美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之,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理论的源泉,而且是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教育学是在实践和理论相互作用、不断反复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着的。
6、怎样运用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去研究教育问题?常用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就是“你掉屎桶”→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你掉进屎桶就知道方法了。(1)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2)调查法:就是通过调查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调查法工作步骤:①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步骤和方法。经常采用的调查的方法:观察、谈话、问卷(3)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教育上的实验,在实验前应进行周密地考虑,精心设计,作出周详的方案,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假定,要把假定建立在对历史、现状的周密调查研究上,假定实验后效果一定比之前效果有显著优点,否则将对实验者发生难以弥补的损失。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及时记录并长期保存。实验结束后应写出详细报告。
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的,系统或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的学校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区别?(西南师)广义上的教育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有的教育,而狭义上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再结合各自概念来回答
2、简评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北航)指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人们在表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侧面来表述其内涵的:一是从教育者培养人的过程来谈,如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一是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谈,如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2)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新一代身心发展的工具,教育对人的发展细分起来,应有三层涵义:第一,人是人,人不是动物,人生下来就带来了人在进化、在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历史的烙印。年老一代为了维持和延续人们的社会生活,使新生一代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和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就把积累起来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新生一代。因此,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第二,人的本质不仅是它的自然实体,人还是社会的实体。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第三,人在其现实性上,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自觉地改造自然,没有什么改造自然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借以传授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自觉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资产阶级的一些学者,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动物也有教育,企图否认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是反科学的。总之,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
4、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南大03研):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者(武大04研):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睹的活动,它是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离开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北航03研):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挑选那些符合教育目的、最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相互关系: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5、现代学校教育与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1)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囿(yòu)于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2)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促使现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教育是从古代教育发展来的,与古代教育有某些共同特征。但现代教育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发展的,具有区别于古代教育的特征;同时由于现时代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差别,因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是在商品经济占主体地位、科技高度发展、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因而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生产性→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民主性→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性→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发展性→现代学校教育更注重智力发展,重视人各方面的潜能,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1、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华中师大04)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②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状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④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总之,应该承认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同时也要反对遗传决定论。(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他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 ~
名词解释 1.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2.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
行动纲领。3.德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
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5.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简答题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答: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1)对事业无私奉献;(2)对学生,真诚热爱;(3)对同志,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第四篇:333教育学笔记绝密资料各科重点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教育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3.教育目的
4.教育制度和学制 5.活动课程 6.学科课程 7.教学 8.教学计划 9.教学原则 10.教学策略 11.教学方法 12.教学模式 13.德育 14.德育过程
15.教师“角色丛” 16.教师专业发展 17.学校管理 18.校长负责制
二、简答题
1.教育基本要素的作用有哪些?
2.人的发展规律性对于教育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3.简述活动和交往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4.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5.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6.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性质? 7.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8.德育过程的知情意行的关系。
9.如何理解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 特别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这一章的题目!
第二部分
中国教育史
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 2.京师大学堂 3.鸿都门学 4.监生历事 5.苏湖教法
6.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二、简答题: 1.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2.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3.简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4.王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 5.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6.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7.简答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8.颜之推关于旱期教育有哪些论述? 9.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 10.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论述? 1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12.简答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13.简答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14.简答晏阳初“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15.“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分析论述:
1.论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2.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3.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4.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5.宋代书院制度的产生及其教学特点述评。6.论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最近发展区 2.先行组织者 3.有意义学习4.程序性知识 5.元认知 6.成功智力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3.简述需要层次理论。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1.试述维果斯基理论的教育启示。
2.论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3.试分析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模拟试题
第四部分
外国教育史模拟题
名词解释: 1.恩物
2.设计教学法 3.道尔顿制 4.泛爱学校 5.有机教育学校 6.作业 简答题:
1.“苏格拉底方法”。
2.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3.简述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4.什么是现代人文主义教育?
5.简答《费里教育法》的相关内容。6.什么是教育性教学原则?
7.简要介绍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8.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教育上的特色。9.简答终身教育思潮的理念。
10.简述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原则。11.简答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12.什么是改造主义教育?
13.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4.简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始末。15.简述裴斯泰洛齐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分析论述题:
1.请阐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分析论述美国《国防教育法》的产生背景及其内容 3.论述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4.论述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5.论述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及其启示 6.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第五篇:教育学重点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教育不是人特有的--发过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教育是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与要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需要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延生,我国
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即为
学校教育,指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制
度化的、专门性的实践活动。
人的发展规律与教育:阶段性和顺序性,全面性和差异性;差异性:由于受到不同的遗传、环境、教育等影响,不同人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现代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观,要以整体、和谐的眼光关注人的发展,实现作为一个完善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开发学生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弘扬个体生命的主体性,促进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发展。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观要求个体通过德育、智育、美育追求自身的道德品质、智力能力、情感态度
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塑造真善美三位一体、相互融合的理想个性;通过体育和其他各育的密切配合,促进个体身心的统一发展;改善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在现代教育中树
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观,从而培育出个体的健全和谐的人格。
现代教育对经济的作用: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提高劳动力生产能力的主要手段;教育
是科学技术的生产手段;教育是发展,创造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
政治对现代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
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得总要求,教育目的对教育任
务、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至关重要。教育目的确定以后
教育事业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向预定目标进行。教育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大致有以下几
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教育目的,第二层次为培养目标,第三层次为各育目标,第四层次为
各级各次的目标,第五层次为单元教学目标,第六层次为课时目标。
教育目的的分类:以制定教育目的的主体指向分类标准分为正规的教育目的和非正规的教育
目的,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以制定教育目的结果指向的分类标准分为终极性
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以制定教育目的存在方式指向分类分为应然目的和实然目的。现代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基本依据:个人本位论以西方为代表主张根据个人的完善与
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社会本位论一我国威代表主张根据社会
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学活动
教育的法律层面的目标: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和建设者
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
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P115
教育制度的特点具有强制性、宏观性、历史性、理想化、客观性、时代性。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
系。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和相互之间
衔接关系。学校教育是制度化最高的教育,被称做正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制度也是现代
教育制度的核心。
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的趋势:义务教育的时间延长;中等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高等教育扩大招生普及高等教育;发展终身教育思想。
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是以教书育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高民族素质为己任的教育专业人员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乐业爱岗的敬业精神,诲人不倦的爱生精神,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共事精神,勤奋努力的进取追求。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基本知识、能力和相关心理素质,其中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科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实践知识;教师的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能力;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师生关系的构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原则为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和谐共享;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观条件为师生的认识与态度,客观条件为教师的素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策略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提高教师修养健全教师人格、以情动人。课程:指在学校教育情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有客体性、教育性、系统性的特点
现代课程实施的策略:1)给与学校课程实施的自主权;2)创设良好的课程实施外部环境3)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
课程设计:指以一定思想为依据,对课程的基本要素进行组织和安排,并形成课程方案的过程。课程设计有学科中心取向、学生中心取向和社会中心取向三种。课程设计的模式主要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情景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知识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观: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知识经验。教师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建构知识,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并进行引导。
教学设计的内容:广义的教学设计包含了对学校教学全部内容的设计。狭义的教学设计则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与活动的具体设计,包括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情况、安排教学时间、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评价六个基本方面。
教学方法: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使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教学方法的选择的依据:1,教学的规律和原则;2,教学目的和任务;3,课程内容和特点;4,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5,教师本身的可能性;6,时间和空间的条件;7,班集体的特征;8,教学环境和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程度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运用讲授法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而且能结合知识的传授,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参观法和实习作业法。
现代课堂管理的内容: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空间管理、课堂时间管理和课堂制度管理。现代班级建设的内容:班级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