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点总结

时间:2019-05-13 03:1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重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重点总结》。

第一篇:教育学重点总结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从人类社会产生的那一天就产生的,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现象,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传承社会文化 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概念: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定义: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的社会化: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及各种社会规范,是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掌握社会生活本领,进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发展和完善个人的社会性过程。社会的个体化: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使他们逐渐形成独具特色而又相对稳定的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过程。教育学: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学习者,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教育影响: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的经本形式: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显示出了规范性和优越性。社会教育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著作 《大教学论》的问世,一般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现代第一部系统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实验教育学的代表是梅伊曼和拉伊

文化教育学的代表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观点:第一 教育即是生活,第二,教育即对学生个体经验的改造和改组,第三,学校即社会,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与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走向:1,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2 教育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善 3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托尔诺

观点: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的心里起源说:孟禄

观点: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观点:认为教育源于劳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非独立性,原始性,同一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与教育:1.具有鲜明地阶级性。2.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

社会与教育:1.内容上日夜丰富。2.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3.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相对扩大与增多。

近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国家化。2.初等教育义务化。3.教育世俗化。4.法制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1 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2 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 3 教育内容更趋丰富与合理 4 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 5 教育的社会功能日益增强,社会地位日益提升。

素质教育: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地位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各种因素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内涵: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科学素质,劳动素质)

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教育功能是客观的,它源于自身具有的潜在特性,教育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不只是正向地促进,也有负向的阻碍。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价值: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所揭示的是教育能够满足主体一定需要的属性,也就是教育对主体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功能经过价值选择后的结果,是教育功能的确定性指向

人的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积极向上的,又有消极向下的:既具有连续性的,又具有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

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

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的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人的发展做出了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人的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目的,受教育权,决定着教育体制和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通过宣传思想意识,制造社会舆论以巩固政权,能促进政治民主化

经济发展与教育: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技术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基础。

教育的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受制于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要依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德育:也称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同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通过多元化训练,促进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侠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德育任务:指通过德育活动,使个体在思想品德发展的质量和规格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我国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健康人格教育。

德育过程:是一个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的整体,认知与行动融通的过程,师生不断解决认知冲突和行为矛盾的过程,师生共同建构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过程。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教育过程,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学校德育原则:时代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疏导为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爱护相结合。

学校德育的方法:理论引导法、实践锻炼法、情境熏陶法、榜样示范法、心理咨询法。学校德育的途径:思想品德课程、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各类活动、网络德育。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给类教育机构、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诞生和发展的基本标志:国家建立相对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系统,承担部分教育经费,颁布教育法令,对教师培训,课堂内容和教育目标实施控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诞生和发展的核心: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素 学校制度的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我国的)

我国现代教育制度最初发端于19世纪中叶。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我国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对我国现行学制做出了规定:1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的国民基础教育。具有强迫性,普及型和免费性的特点 我国现行教育的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的性质:普遍性和基础性、普及性和义务性、公平性和均等性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1 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在“升学准备”和“生活准备”的矛盾测试中寻求新的平衡。2 改变过于注重统一规格的现象----在“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矛盾调试中寻求新的平衡。3 改变过于注重接受学习的现象-----在“师本范式”和“生本范式”的矛盾调适中寻求新的平衡

教师的职业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职业是以教育教学为职责、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职业 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 a 树立促进学生发b 树立面向学生的学生观c 树立主动、开放的教育活动观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a 热爱教育,忠诚教育事b 热爱学生c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3 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良好的文化素养 a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b 良好的文化素养 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能力 5 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生存的权利、人生权、安全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了解和研究学生、热爱学生和关心学生成长、民主地对待学生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角色期望。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指教师个体进入教育教学专业人员的纵向流程。1 师范教育,这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2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我国主要是由各级师范院校进行短期的系统培训工作。3 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为在职教师提供适合个体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

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综合、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的确立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内容的根本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决定因素)、社会文化传统、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动向 课程:是指有组织的教育内容。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蓝图,是学校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软件,是学校全部活动的预定程序。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大教学观,大课程观,课程与教学一体观。

课程的定义的几种典型观点: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计划: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国家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的,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后共进行了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教学不等同于教育

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学时智育的主要途径,但却不是唯一途径

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任务: 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3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过程的特点:1 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

2、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

3、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关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修正和补充,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上课:目标明确,类容正确,方法适合,语言清晰,组织的好,积极性高。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

教学原则是有效的进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篇:护理教育学 重点 总结

第一章 导论

1、教育的概念、本质和功能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专指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本质:教育是一种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功能: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2、教育学的概念和发展

教育学(pedagogy):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发展阶段:(1)早期:《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学专著(2)发展: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确立了班级授课制;1809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以心理学、伦理学为学科基础,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和教学阶段理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与社会发展(熟悉框架)

(1)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社会物质生产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具有促进作用;性质为社会物质生产是教育的基础并起决定性作用

(2)教育与社会政治: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为政治服务;性质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推动教育的发展;教育传播和普及文化;性质为文化与教育关系是相互部分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的内涵及作用

(1)遗传因素:指通过某些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作用:遗传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个体后天因素:个体出生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身心特征。作用:个体后天因素赋予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3)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作用:社会环境是使人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基本条件。

(4)个体实践活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都要通过个体实践活动来实现。作用:个体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5)教育作用:教育对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对个体发展方向的引导;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教育可使受教育者在短期内达到当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为人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5、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顺序性要求循序渐进,阶段性要求从前到后。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要求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proximalzone:维果茨基认为个体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独立解决智力的任务;另一种是个体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借助他人的指导和帮助所能达到解决智力任务的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过渡阶段即为~)。(2)身心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成熟速度是不同的。注重关键期,即身心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3)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4)身心发展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6、护理教育学的概念、护理教育的任务及护理教育的基本特点(理解)

护理教育学(nursingpedagogy):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应用学科。

任务:(1)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2)开展护理科学研究和护理教育研究(3)发展社会服务项目

基本特点(理解):(1)专业性质和任务的特点:培养各层次护理人才(2)教学内容的特点:综合性及整体性(3)教育组织与方法的特点:注重实践(4)教育管理的特点:层次多、部门多、参与管理的人员多。

7、护理教育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

国外:兴起与发展(1)1860年,南丁格尔成立世界第一所护士学校—圣托 马斯医院护士学校。(2)1909年,3年制护理本科课程开始于尼苏达大学

(3)1924年,第一个以大学为基础,以授予学士学位为目标的护理学本科专业教育成立于耶鲁大学护理学院。

高等护理教育(1)1916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率先授予护理学硕士学位(2)1924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开设了第一个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3)1934年,纽约大学开始了第一个护理学哲学博士项目(4)1960年,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大学开设了第一个护理学科学博士学位教育项目(5)2001年,肯

塔基大学开设了第一个护理学实践博士教育项目。

国内:(1)1888年,在福州医院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2)1920年,成立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高等护理人才的学校(3)1983年,天津医学院成立护理系(4)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获准正式招收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系获得批准独立二级学科护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第二章 护理学专业的教师与学生

1、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基本属性、权利与义务(理解)

基本属性:(1)具有发展潜能(2)具有发展需要(3)具有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权利:人身权、在校学习阶段的权利、临床实习的权利

义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共性义务、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特定义务

2、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职责、护理教师的职业素质(熟悉)

特点:(1)劳动的高度责任心;(2)劳动的复杂性a.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多 样性b.影响学生发展的途径具有多样性c.教育内容的传播具有较高的专业性 和技巧性。(3)劳动的繁重性a.担负的任务具有多样性b.劳动空间的广泛性 和时间的无限性。(4)劳动的长期性,效果的滞后性a.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b.教育规律决定教育劳动效果的滞后。(5)劳动的创造性 a.因材施教进行有区别的教学b.创造性的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c.创造性的组 织加工教学内容d.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教育影响e.灵活运用和教育机智。(6)劳动的示范性与感染性a.劳动的示范性b.劳动的感染性。职责: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职业素质(熟悉):(1)护理学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a.对待护理教育事业的道德b.对待学生的道德c.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d.对待自己的道德(2)护理学专业教师的智能结构:a.知识结构b.能力结构(3)护理学专业教师的心理品质:a.理解学生:移情理解(empathicunderstanding指护理学专业教师应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敏感的觉察他们的知觉,体验他们的感情,从而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b.与学生相处:积极期待(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c.了解自己

3、护理学专业师生关系的基本性质及良好的护理学专业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基本性质:(1)师生在教学内容上是授受关系(2)师生在职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3)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第三章 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

1、教育目的的概念以及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教育目的(aimsofeducation):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

依据:(1)客观依据:①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生产力、生产关系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2)理论依据:

①个人本位论:A.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B.主要观点:

a.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自然素质);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在道德或价值上是“向善的”。b.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实现个体的自然潜能,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c.个性的压抑和催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C.小结:教育的目的应根据人的发展需要来定。D.评价:a.进步性:重视人的自然素质和自身的需要,强调教育个性化,这符合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需要。b.局限性:把人同社会的关系割裂开来,只看到人的自然性的一面,忽略了人的社会制约性。

②社会本位论:A.主要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柏拉图B.主要观点: a.人的本性是社会性(政治性、经济性或文化性);b.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个体是构成它的“材料”;个人的发展是为国家或社会事业献身;c.教育目的是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起码的政治品格、生产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C.小结:教育的目的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制定。

D.评价:a.进步性:重视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社会化,从教育角度肯定社会的需 要和价值,稳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b.局限性:强调社会的秩序的一面,忽略 个体潜能和自然性,没有认识到个人能动性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的作用。将受

教育者当成被加工的“原料”,违背人道主义原则。③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A.人的全面发展(all-rounddevelopment):指智力和体力、个性和社会性、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统一的发展。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a.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b.社会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可能性;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以及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最新表述(熟悉):“实现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1)我国的教育是培养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2)我国教育是以素质发展为核心;(3)我国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是方向,智育是核心,体育是基础,美育是重要组成部分。

3、正确处理我国教育中的一些关系(理解)

(1)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的关系:相互独立;辩证统一,是一个有机整体。(2)正确处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3)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的关系(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的个性形成的过程);(4)正确处理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概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目标体系:(1)教育目的(国家);(2)培养目标(各级护理院校);

(3)课程目标(各门课程);(4)教学目标(课程具体目标)。

培养目标(trainingobjectives):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教学目标(objectiveofteaching):指教学中师生预测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与学双方都应努力去实现的。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理解):(1)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领域: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3)动作技能领域: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第四章 护理教育的课程

1、课程(狭义)、显性课程、隐性课程、课程目标的概念以及课程的功能(理解)。

课程(curriculum):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显性课程(explicitcurriculum):学校有计划实施的课程。

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是一种潜在的教学,不列入课程计划,却可对学生的知识、信念、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课程资源(特征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课程目标(curriculumobjective):是课程实施应达到学生发展的预期结果。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课程的功能(理解):(1)学校培养人才规格的具体体现;(2)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3)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相关内容。(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

概念: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其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结构性和简约性。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理论依据:斯宾塞“教育是为未来实践准备”。编写方法:教育目标、各门学科的现有水平。优点:科学性、系统性、规律性和先进性。缺点:分科过细,易忽视学科间联系;强调知识体系,忽略学习者因素。(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

概念:指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课程,其特点是生活性、实用性和开放性。活动课程是一种现代课程形式。理论依据:杜威“教育就是生活”。

编写方法:围绕学习者的动机解决当前的问题,课程具有偶发性质; 优点:注重学习者动机、兴趣,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缺点: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3、课程计划的定义及组成要点,学年制、学分制、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

课程计划(instructionalprogram):是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安排,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和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

组成要点:培养目标是制定课程计划的依据,课程体系是课程计划的核心,各门课程学时分配和各教学环节安排是课程计划的表现形式。

学年制(academic-yearsystem):是学年学时制的简称,是按学年或学期安排固定的课程进度组织教学,学生读满规定的学年、科目和学时数,且考试合格达到既定的标准,方可毕业并获得证书的一种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creditsystem):是一种把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修满所规定的最低学分数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的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

课程标准(syllabus)又称教学大纲: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及要达到的要求、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第五章 护理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1、学习的概念及其各学习理论的说明。

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用动物实验研究学习的人,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a.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使有机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b.巴甫洛夫条件作用学习理论(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

c.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强化理论【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刺激增强反应的概率;惩罚:通过给予某种不愉快的刺激以抑制反应发生的概率】

(2)认知学习理论:a.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通过相应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及其联系)b.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先备知识和观念建立起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必须具备的两个先决条件: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和学习内容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能够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遗忘规律:速度先快后慢,内容先多后少)认知学习理论的共同点:a.从学习的过程来看,把学习看成是复杂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b.从学习的结果来看,主张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反映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c.从学习的条件来看,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注重学习的认知性条件,如过去经验、背景知识、心智活动水平等,注重学习过程中信息性的反馈等。

(3)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来进行学习。班杜拉是该理论的创始人。在见习过程中应用的是该理论。(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行为反应,具有认知性,不依赖直接强化)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其发展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如:契约学习(合同学习)、PBL。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构成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创建人:维果茨基、皮亚杰、杜威。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a.学习的结果:围绕关键概念形成网络化的认知结构;b.学习的过程:学习者从不同背景和角度出发,所进行的独特的、非一致性的信息加工活动;c.如何促进学习:强调自我探索、协作学习。)

2、学习的分类及教学

加涅按学习结果分为5类:

(1)言语信息(verbalinformation: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2)智慧技能(intellectualskills:是指人们运用概念及规则办事的能力)

(3)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gies:是指运用一些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来调节和控制人的认知行为和认知过程,并提高认知效率的能力)(4)动作技能(motorshills:是指通过练习所习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己身体运动的能力)【构成:a.认知成分:理解;b.知觉因素:发现线索;c.协调能力;d.个性与气质特征。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a.认知阶段:提供反应线索b.联结形成阶段:主要是通过练习c.自动化阶段。】

(5)态度(attitude: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及人、物或事等进行反应的心理倾向。)【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性。形成过程(凯尔曼):顺从→认同→内化。态度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对态度对象的认识、认知失调、个体要求形成或改变态度的心向)和外部条件(强化、环境的影响、同伴群体的影响)。认知失调是态度学习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4、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

(1)学习动机:【learningmotivation: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指使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构成成分:期待因素(能否完成)、价值因素(为何要完成)、情感因素(体验如何)分类:内部动机(为了学习而学习)和外部动机(黄金屋、颜如玉)】(2)认知结构:【概念:广义上指个体原有知识(或观念)全部内容和组织。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方法:改革教材结构,促进学习迁移;同类归纳,提高知识系统性;综合贯通,促进知识横向联系。】

(3)学习迁移:【transferoflearning: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分类:顺向和逆向迁移、正和负迁移、横向和纵向迁移】

(4)人格因素:【概念:人格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健全人格的标志:正确认识的自我、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心理控制点:(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与事业的那些力量的看法)和焦虑水平(适当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5、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1)教材的组织与呈现先行组织者:

由奥苏贝尔提出(2)课堂群体动力教师的领导方式与学习方式(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合作与竞争)(3)课堂纪律管理课堂问题行为

第六章 护理教学过程和原则

1、护理教学过程的概念、组成要素、特点、基本阶段、基本规律及教学的特征。

概念:nursingteachingprocess是护理教学双方为完成护理教学任务,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为中介所进行的共同活动的全过程,是使学生掌握护理学专业知识体系和基本护理操作技能,形成独立从事护理工作能力的过程。

组成要素:护理学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特点:(1)学生的认识主要是系统的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间接性);(2)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具有指导性);(3)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个性全面培养的过程(教育性)。

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教学的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评定学习效果。

基本规律:(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护理教学过程中最主要、最本质的关系)包括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二者的有机结合。(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学习知识必须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补充。(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形式教育论(theoryofformaleducation:认为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是无关紧要的)和实质教育论(theoryofmaterialeducation: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需专门训练)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发展。(4)知识教学与思想教学的关系:掌握知识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思想教育促进知识的掌握。(5)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教学必须以课内教学为基础。教学的特征:意向性、互动性、中介性、伦理性、教育性。

2、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教学原则(teachingprinciple):指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关系: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和直接反映。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是根本,而教学原则是由教学规律派生的。

3、护理教学原则体系及应用要求(了解)

(1)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3)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6)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7)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8)启发性原则;(9)量力性原则;(10)巩固性原则。

第七章 护理教学的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分类及选择的依据(熟悉)

教学组织形式(organizationformofteaching),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诸要素的组合方式,即包括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7 教学活动的场所等。分类: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小组教学、个别教学选择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

2、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备课的内容、上好课的要求。

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测量与评定。

备课的内容:(1)备知识--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教材要做到懂、透、化);(2)备学生--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方法等);(3)备教法--设计教学方案(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上好课的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恰当、表达清晰、组织得当、师生互动。

3、临床教学的概念、临床护理教学的目标及形式、临床教学的方法。

临床教学(clinicalteaching):学生把基础理论知识转变为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高质量护理所必须的不同的智力技能和精神运动技能的媒介。目标:(1)认知目标:基本理论知识、高层次认知技能(解决问题、评判性思维、临床决策);(2)技能目标:护理操作技能、护患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3)态度目标:专业信念、价值观、人道主义、伦理道德。

形式:(1)临床见习(2)临床实习

临床教学的方法:(1)体验学习法(2)临床带教制(3)临床实习讨论会(4)临床查房(5)病室报告(6)病例讨论会(7)专题讲座及研讨会

第八章 护理教学的方法与媒体

1、教学方法的概念、护理教学方法的分类、护理教学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methodofinstruction):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

护理教学方法的分类:(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练习法和实习作业法。(4)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法。

护理教学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的基本要求:

(1)讲授法:讲授应有目的性、科学性、合理运用语言、注意非语言行为、要理论联系实际、应有启迪性、要有系统性。

(2)谈话法:谈话前精心设计问题、谈话中善于组织谈话过程、结束后进行小结。(3)讨论法:讨论前做好准备、讨论中做好组织指导、讨论结束时做好小结。

(4)读书指导法: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要求,并给出思考题;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教会学生科学而高效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制定和完成阅读计划。

(5)演示法:做好演示教具的准备;演示前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演示时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演示的对象;演示应与讲解、提问密切结合;演示要适时。

(6)参观法:参观应服从教学目的和要求,根据教学大纲组织;参观前做好准备工作;参观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注意启发学生;结束后作总结。(7)实验法: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制实验计划;做好准备工作;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验小结。

(8)实习作业法: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在相应理论指导下进行;实习前制定实习作业计划;过程中加强指导;结束时进行检查评定。

(9)练习法:帮助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提高练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练习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提高练习的效果;过程中要巡视检查练习的质量;结束时要检查与讲评学生练习情况,使学生及时得到反馈,查缺补漏。

(10)角色扮演法:参与人数一般为2-4人,应事先确定并描述角色,创设的情景应尽可能真实;过程中加强指导和控制。

2、现代护理教学方法:PBL、微格教学(熟悉)

(1)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是一种以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作用特点: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的实质是以患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

(2)微型教学法: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受训者训练某一技能的教学方法。(作用特点:优点是目标明确、反馈及时、评价客观,是技能教学的较好方法;但存在教学组织困难、准备工作量大的缺点。)(3)情境教学法(4)自学指导法(5)发现教学法(6)行动学习法(7)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3、教学媒体的概念、分类

教学媒体(teachingmedia):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分类:(1)传统教学媒体:如教科书、标本、模型、黑板及图表等;(2)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片、电视机、语音实验室等。

第九章 护理教学评价

1、相关概念。

教育评价(educationalevaluation):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基础上,对教育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教育测量(educationalmeasurement):是指依据一定法则(标准)用数值来描述教育领域内事物的属性,是事实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teachingevaluation):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从而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教学评价的分类

(1)按评价目的、作用、时间分: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evaluation)、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总结性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

(2)按评价标准分:绝对评价(目标参照)(absoluteevaluation)、相对评价(常模参照)(relativeevaluation)、个体内差异评价(individualreferencedevaluation)。

3、教学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鉴定功能(4)激励功能

第十章 护理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道德、德育、德育过程、个性化教育的概念。

道德(moral):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德育(moraleducation):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简言之,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孙思邈--《大医精诚》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全面、系统的论述医德的专著。

德育过程(processofmoraleducation):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的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个性化教育(individualityeducation):培养个性化人的教育,是引导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发展的教育。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形成以主体性、创造性为本质特征的完美个性为目的。通过个性化教育,能使学生显示自己的独特价值,树立信心,形成创造性人格,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个性化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及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情,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道德意志,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到的目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行,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做出的反应。“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5)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3、德育的任务、内容、原则、途径、方法。(熟悉)

德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道德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4)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

德育的内容:(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2)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3)社会公德教育(崇孝、国民素质);(4)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5)诚信教育。

德育的原则:(1)共产主义方向性与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原则;(2)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3)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4)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5)严格要求与尊重热爱学生相结合的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8)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的途径:学科教育、课外活动(论坛、讲座)、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学习活动。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践锻炼法;(4)情感陶冶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5)自我修养:内自省、慎独;(6)品德评价: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操行评定。

第三篇:教育学重点(自己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教育规律: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认识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3、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

4、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公元前6世纪—16世纪)我国:《学记》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孟学派乐正克撰写 欧洲:《论演说家的培养》昆体良

(2).教育学独立形态的形成阶段(16世纪—19世)标志: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它是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1861年,英国,斯宾塞,《教育论》;梅伊曼,“实验教育学”(4)..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每个目标分为不同层次,由低到高排列。布鲁纳,《教育过程》命题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5、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6、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7、教育内容: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主要体现在: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阅览室、校园等)中。

8、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未来教育

现代教育的特点:6点:普及性、多样性、科学性、发展性、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统一、教育直接为现代科技发展所制约 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非生产性、专门化、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近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9、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10、影响人发展的基本要素: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3)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11、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2)社会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目的制定、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影响教育财政状况、影响受教育的权利、反作用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3)文化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人口因素、地域环境......1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的传递、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十分重要,它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和自觉规范)、发展

14、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流动功能的区别于联系2)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教育是一种主体的实践活动,在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15、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1)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

16、义务教育的含义、时间: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义务教育法》做了修订,九月正式实施 义务教育法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证的公共性事业。第四章 教育目的

17、教育的目的:广: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18、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9、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培尔;社会本位论:那托尔普、涂尔干 20、我国教育的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我国古代教育目的:孔子:培养“君子”“贤子”;孟子: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明人伦”“大丈夫”近现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中国:我国教育在50-60年代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人才,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

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第五章 教育制度

22、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性学制

24、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演变: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1904年初,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北洋政府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统称“六三三制”,延用到建国初期。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25、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学校教育改革趋势:

1、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义务教育与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渗透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 第六章 课程

26、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7、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关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形式,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教科书又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8、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的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活动课程,是指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29、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30、课程改革的六个主要因素:1)转变课程功能2)优化课程结构3)更新课程内容 4)转变学习方式 5)改革考试评价 6)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 第七章 教学(上)

31、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32、教学的意义:1)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33、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34、教学课程的理论发展:

1)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思孟学派的《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一片教学论专著苏格拉底,“产婆术”,分两个阶段:诘问,助产2)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赫尔巴特,教学有不同于教育的特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席勒,把明了分为两个阶段,组成了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席勒的学生赖因(五段教学法):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合、总结、应用的教学过程。3)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杜威(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4)我国新时期教学过程性质的论争:主要观点(认识说、发展说、交往说、价值说、多质说)

35、教学过程的性质及规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具有: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36、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结语 第八章 教学(中)

37、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知道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38、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得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性质特点:目的性、双边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的和任务、内容特点、学生实际特点、教师自身素质、教学环境

39、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语言表述为主:讲授法 谈话法 读书指导法 讨论法 观察感知:演示法 实际操作: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研究法

讲授法优缺点及基本要求:优点(发挥教师主导地位,节约教学时间)缺点:(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3)讲究语言艺术。语言清晰等 第九章

教学(下)

40、教学组织形式:指未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分为: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41、班级授课制优缺点及特点: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便,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学科 特点:以班为人源单位以课时为时间单位 以课为活动单位 优点(5点):在于它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一个教师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相互帮助、相互竞争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 便于系统的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 5 能够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4点):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 4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获得。

4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5个):备课(基础环节);上课(中心);作业的布置和修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对课程的评价

常见的分类有以下三种: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式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44、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运用它来探明、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第十章 德育

45、德育概念:也即是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46、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能动的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47、德育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贯彻要求: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疏导原则(贯彻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基本要求: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机会的进行教育),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

48、德育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园活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校园生活

德育方法: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和制度 第十四章 班主任

19、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公正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带好班级,教好学生。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5)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7)评定学生操行

21、班主任素质的培养: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4)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6)善于待人接物

2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学生的劳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培养集体论,形成优良班风4)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第十五章 教师

23、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长期性、专业性 1)复杂性:首先,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其次,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再次,教育过程是复杂的。最后,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无论从哪个方面出发,教师的劳动都是复杂多样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必然会对教师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

2)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严格的师范习性。3)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活动必然会有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历艰苦的劳动和长期的积累。4)专业性:现代教师劳动的专业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随着国民制度重心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的转移,而不断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迅速发展。5)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桃李满天下”

24、教师的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教师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机智(教育实践知识)3)教师的能力结构: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创新能力 4)教师的人格特征:理解学生;和谐相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望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学习,自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25、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26、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

27、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8、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

29、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关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过程的研究表明,虽然师范教育对专业化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但许多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良好品质与才能主要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其成长是一个多阶段的连续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达到专业成熟,即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因素:社会环境 学校文化 个人经历 自我更新 30、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3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32、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近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论述题

1、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

答: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1)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2)规定学校教育的性质(3)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德育现实:一是德育目标相对滞后,二是教育内容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科学性,三是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四是教育方法单一,五是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社会现实往往与学校德育目标相异。

1、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我个人认为道德能力在能力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为道德不仅事关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德育排在“德、智、体、美、劳”之首,可见其重要性。一个人如果道德能力强而其他能力弱一点,他至少会有所作为;但如果其他能力强而道德能力弱甚至是差,那他就会危害社会,能力越强,危害越大。同时,国家治理社会的手段主要是法律和道德,二者的职能和调整范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无法约束或约束不到的地方,只有通过道德来约束,所以党和政府才提出以德治国。从这个角度说,道德能力是基础和前提。同时,道德能力是当代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道德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心理状态的调节,当然,毫无疑问,一个人的道德能力的形成,是其养成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前提。首先,中小学生大部分是六七岁至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变化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理解事物及判断是非的能力也较弱。使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为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三是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2、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答: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1)对事业无私奉献;2)对学生,真诚热爱;(3)对同志,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3、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4、试结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含义及意义?答:含义:1)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的、优良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不良的或低劣的素质。2)素质教育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以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为背景的现代教育。3)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全体学生,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意义:(1)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2)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举措。3)素质教育是儿童身必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5、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答: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有:

一、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强调知识的炎夏别性和安排学校的计划性,注重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同学生的要求,强调区分和适应学社感的个别差异。

二、艺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科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符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小学,中学认识发展的特点。

三、学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精选传统的学科内容,更新教材,引进现代化的成果以培养升大学的学生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学科的划分更细,内容更抽象。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设置的课程,影响深远而广泛的社威,其特点是,以儿童为“生活”或经验为课程的中心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经验,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

6、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试分析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

答: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b、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活动。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c、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有:a、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b、人对教育的需要性。这是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个体的儿童期是未成熟的时期,教育能够帮助儿童达到成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不仅人类个体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亦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

7、青少年身心发展与教育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务必通过青少年的内部因素,即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实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8、试论教育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答: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 ⑷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 ⑴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⑵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⑶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⑷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9、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答:(1)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2)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对教育事业浓厚的兴趣、先进的价值观、良好的性格,(3)高尚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和同事之间的友好协作。(4)深厚的知识基础。包括高深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丰富的个体实践知识。(5)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灵活的组织教学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进行教育的能力、一定的知识创新能力。(6)具有适宜的教育行为。包括民主的管理风格、合理地运用规则与奖惩、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的作用。

10、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答:原则的含义: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3.举例,略。

11、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任务。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12、联系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答: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1)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力求整合这两种教学理论,使教育向理想化方向发展。

第四篇:教育学考试重点总结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

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

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

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

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

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阶级性②道统性

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

主导地拉。

3.近代教育16世纪以后,教育变化(1)国家

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

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二战以后(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学记》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2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4.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业(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三)作业检查与批改:布置作业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①测验目标②试题类型.供答型和选答型③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④评价 41.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别教学制(二)班级授课制:优缺点(1)有利于经济有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

政治的关系。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

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

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

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6.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是现

代教育的代言人,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

是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主张

“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以儿童

中心主义著称。

7.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

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受教育的权

利(3)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

济制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

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

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

可以促进民主

9.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

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

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

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

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

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

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

知识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

学知识(2)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

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

素。人力资本理论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1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

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

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

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

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

们关子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

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

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使

因材施教的思想真正成为现实。其次,信息

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第三,信息技术

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使教育中无法

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有

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14.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

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2)教育

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

可以传承文化:教育对文化的创新功能;教

育对文化的融合作用。文化水平影响教育

水平;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文

化变迁影响着教育发展变革)

15.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

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四种基

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

想成分。

16.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

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17.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

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

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1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

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

1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①遗传素质是

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

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

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③遗传在人的发

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①为个体的发

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

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

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

是消极的.被动的(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①学

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

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

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

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

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

个性的功能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20.教育目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

用(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

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21.制定教育目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背景(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22.我国教育目的表述:1999年6月,中共

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25.学生的社会地位①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②受教育权。上课权.获得物质帮助权.获得公证评价权.学生的申诉权.其他权利 26.学生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27.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8.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29.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惟方式和方法论(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0.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育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一人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3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3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一)教学计划①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②构成.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二)教学大纲(三)教科书 33.课程实施的结构:①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②分析教学任务: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特性: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因素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4.教学的一般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36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规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三)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的统一(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37.教学过程的结构①引起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38.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一)直观性原则(二)启发性原则;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三)巩固性原则(四)循序渐进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9.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讲授法基本要求是: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二)谈话法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导④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三)讨论法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③做好讨论小结。(四)演示法(五)练习法(六)实验法 40.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①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二)上课(1)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三)分组教学制(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42.教学策略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4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型策略 44.德育具有①社会性。②历史性。③继承性 45.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①政治教育②思想教育③道德教育④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46.德育过程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 47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8.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一)导向性原则(二)疏导原则(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贯彻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49.我国德育的途径①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③劳动④共青团活动⑤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50.我国德育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⑤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51.认知模式

1、理论假设(1)道德发展论(2)道德教育论

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1)道德两难问题及设计(2)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3)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四种提问的策略:升华性问题.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澄清与总结.角色扮演问题与策略

3、简要的评论(1)认知模式的缺陷(2)认知模式的启示:科尔伯格对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发合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发展性原则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我国学校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52.体谅模式:围绕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1)设身处地(2)证明规则(3)付诸行动。53.社会模仿模式: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 54.班级管理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55.班级管理模式①常规管理②平行管理③民主管理④目标管理 56.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一)①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57.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8.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9.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0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建设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培养目标.二是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1)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61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五篇:教育学重点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教育不是人特有的--发过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教育是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与要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需要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延生,我国

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即为

学校教育,指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制

度化的、专门性的实践活动。

人的发展规律与教育:阶段性和顺序性,全面性和差异性;差异性:由于受到不同的遗传、环境、教育等影响,不同人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现代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观,要以整体、和谐的眼光关注人的发展,实现作为一个完善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开发学生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弘扬个体生命的主体性,促进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发展。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观要求个体通过德育、智育、美育追求自身的道德品质、智力能力、情感态度

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塑造真善美三位一体、相互融合的理想个性;通过体育和其他各育的密切配合,促进个体身心的统一发展;改善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在现代教育中树

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观,从而培育出个体的健全和谐的人格。

现代教育对经济的作用: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提高劳动力生产能力的主要手段;教育

是科学技术的生产手段;教育是发展,创造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

政治对现代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

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得总要求,教育目的对教育任

务、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至关重要。教育目的确定以后

教育事业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向预定目标进行。教育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大致有以下几

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教育目的,第二层次为培养目标,第三层次为各育目标,第四层次为

各级各次的目标,第五层次为单元教学目标,第六层次为课时目标。

教育目的的分类:以制定教育目的的主体指向分类标准分为正规的教育目的和非正规的教育

目的,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以制定教育目的结果指向的分类标准分为终极性

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以制定教育目的存在方式指向分类分为应然目的和实然目的。现代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基本依据:个人本位论以西方为代表主张根据个人的完善与

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社会本位论一我国威代表主张根据社会

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学活动

教育的法律层面的目标: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和建设者

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

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P115

教育制度的特点具有强制性、宏观性、历史性、理想化、客观性、时代性。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

系。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和相互之间

衔接关系。学校教育是制度化最高的教育,被称做正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制度也是现代

教育制度的核心。

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的趋势:义务教育的时间延长;中等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高等教育扩大招生普及高等教育;发展终身教育思想。

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是以教书育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高民族素质为己任的教育专业人员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乐业爱岗的敬业精神,诲人不倦的爱生精神,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共事精神,勤奋努力的进取追求。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基本知识、能力和相关心理素质,其中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科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实践知识;教师的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能力;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师生关系的构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原则为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和谐共享;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观条件为师生的认识与态度,客观条件为教师的素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策略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提高教师修养健全教师人格、以情动人。课程:指在学校教育情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有客体性、教育性、系统性的特点

现代课程实施的策略:1)给与学校课程实施的自主权;2)创设良好的课程实施外部环境3)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

课程设计:指以一定思想为依据,对课程的基本要素进行组织和安排,并形成课程方案的过程。课程设计有学科中心取向、学生中心取向和社会中心取向三种。课程设计的模式主要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情景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知识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观: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知识经验。教师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建构知识,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并进行引导。

教学设计的内容:广义的教学设计包含了对学校教学全部内容的设计。狭义的教学设计则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与活动的具体设计,包括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情况、安排教学时间、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评价六个基本方面。

教学方法: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使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教学方法的选择的依据:1,教学的规律和原则;2,教学目的和任务;3,课程内容和特点;4,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5,教师本身的可能性;6,时间和空间的条件;7,班集体的特征;8,教学环境和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程度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运用讲授法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而且能结合知识的传授,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参观法和实习作业法。

现代课堂管理的内容: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空间管理、课堂时间管理和课堂制度管理。现代班级建设的内容:班级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

下载教育学重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重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重点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3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

    教育学重点

    填空题 1.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是《学记》 2.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阐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新教育大纲》 3.古希腊教育“七艺”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

    教育学重点归纳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评价自我标准 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课程设计要求:1、合目的性2、合科学性3、合发展性课程设计程序:(泰勒原理)1、确定教育目......

    教育学重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 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

    教育学考试重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

    美术教育学重点

    美术教育学重点 ——高教版《美术教育学》重点 作者尹少淳1、 美术教育的划分方式:(p53) (1) 按场所划分——学校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 (2) 按年龄划分——少年儿......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一、教育重点: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