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六枝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情况的调查
关于六枝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情况的调查
高汉祥
〔内容摘要〕 作者通过对六枝特区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社及到目前为止存贷款等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 农村 信用社 改革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银行六盘水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科副科长
六枝特区农村信用社是2002年国家确定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单位,自2003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五年来,取得了什么成效?还存在哪些不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最近对六枝特区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1、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社
六枝特区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农村信用社有郎岱、木岗、新窑、中寨、岩脚、新场及龙场等七个社,他们覆盖了六枝特区17个乡镇、251个村、余40万人口。利率市场化改革实施后,改革社活期存款利率上浮15%,定期存款利率上浮18%,贷款利率上浮69%(当时未搞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社,可上浮50%;改革社允许,再上浮19%)。
六枝特区农信联社为适应下属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六枝特区农信联社,下辖有12个法人社、10个分社,加上本部共计23个机构,分布在六枝特区13个乡镇(很多乡镇无农村信用社及其它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靠住在别处的农村信用社覆盖,效果不好),业务主要覆盖六枝农村及城镇中小企业,其覆盖经营范围是全辖19个乡镇,39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为50.9万人,全辖总人口数为65万余人。
2、各利率市场化改革社改革前及到目前为止存贷款等的增长情况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
1、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抗风险能力有了质的变化。经过三年多的改革,六枝联社资本充足率从改革前2002年末的-2.5%提高到2006年末6.45%,提高了8.95个百分点;股金余额从2002年末的378万元增到2006年末的2611万元,净增股金2233万元,整体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2、法人治理结构明显改善
初步形成 “决策、经营、监督”三权分离、相互制衡、均衡约束的管理模式,法人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2003年6月30日取消了信用社一级法人资格,实现了统一法人的联社一级法人管理模式,在六盘水市率先实现了统一法人的联社一级法人管理方式,内部管理得到了强化,将竞争机制引入了工资分配和管理人员选拔中,分配制度、财务制度、人事制度等的改革都进一步深化,企业素质大大提升。
3、资产规模不断壮大,信贷支农能力进一步加大,支农服务功能有所增强。截至2006年末,六枝特区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63124万元,比2002年末上升48614万元,增长335.02%;市场份额为28.02%,比2002年末的14.38%上升13.64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54450万元,比2002年末上升39391万元,增长261.58%,市场份额为48.41%,比2002年末的27.56%上升20.85个百分点。
4、职工收入大幅上升。在补历史旧帐而开支巨大情况下,因营业收入增加明显,2002、2003、2004、2005、2006年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75万元、1579万元、2167万元、3227万元、4000万元,使职工收入与业绩挂钩而增长成为可能,2006年的职工月收入,已比改革前的2002年增长两倍多。
5、电子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质量及设施明显改善,实现了业务操作微机化,存取款的全省通存通兑联社通过统一各营业场所内外布置、装修、员工着装,统一在营业场所设置便民设施,统一实施电子化、微机化等,使企业服务设施及质量明显改善,电子化水平显著提高,企业实现了全特区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操作微机化,存取款全省通存通兑。企业形象明显提升,六枝农村信用社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已成为六枝名声最响、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贷款。在农村信用社系统,也成为六盘水市及贵州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一面旗帜,作为六盘水市农村信用社代表进入贵州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会,多次在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工作会上介绍经验。
6、高利贷受到明显抑制,民间借贷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在经济过热的严重影响下,经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冲击,民间借贷利率水平仍明显降低,改革前一度猖獗的年利率水平50-60%的高利贷已基本绝迹,民间借贷利率水平也由过去的一般25-35%的年利率水平降到20-30%,借贷市场也明显缩小。
7、改革提高了金融机构和社会对利率市场化的认识水平和接受程度,为基层人民银行在推进利率改革和在管理利率市场化方面积累了经验,为利率市场化的继续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存在问题
1、改革效果不显著
由于试点社都基本上是位于无其它金融机构的边远农村地区,缺乏横向比较参照。但与辖区本系统未试点改革社比,则发展速度反而不如未试点改革社。在该地农村信用社业务份额占比,则因城区社发展远比位于边远农村地区的试点社迅速,而使试点社业务份额占比反呈下降情况。
改革前的2002年末,列入改革试点的农村社存款占全六枝农村信用社的48.13%,贷款占49.57%;到2006年末,进行试点改革的社存款占全六枝农村信用社的45.31%,贷款占40.62%,分别下降了2.82和8.95个百分点。
从农业贷款占比看,改革前的2002年末各项贷款中,农业贷款占比是95.9%;2006年末各项贷款中,农业贷款占比是75%。2006年末农业贷款占比,比改革前的2002年末下降27.94个百分点。信贷支农比例及对信贷支农重任度呈下降之势。
造成改革效果不显著的原因:
一是利率上浮水平过低,使改革效果不显著。
由于利率改革试点中,活期存款上浮15%,定期存款利率上浮18%,贷款利率上浮69%(未搞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社可上浮50%,改革社允许再上浮19%)。利率上浮水平过低,缺乏足够吸引力,使资金未因利率上浮而出现较明显的趋利流动,这从本系统未试点改革社存款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试点改革社存款增长速度。二是试点社位于过于边远落后农村地区,使改革效果不显著。试点社都是位于边远落后农村地区的社,所处环境资金非常有限,能吸引资金少,外地的要流入则因交通不便等带来的成本,把上浮幅度过小增加的利益抵消,而不再有吸引力,影响了应有的资金筹集效果。
三是在资金筹集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在资金供应不足的边远落后农村地区,贷款扩张能力自然受限,贷款利率改变对产业结构所起的调控作用也难以显现。
四是新政策的冲消。随后不久出台的允许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远超出试点社所允许的范围,使试点社的优势丧失,冲消了试点社贷款利率上浮的改革优势。
2、选择区域过于狭窄
一是改革试点中,由于所选择试点区域都属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调,经济落后地区,使改革试点对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难以体现。
二是改革试点中,由于所选择试点区域都基本上无其它的金融机构(7个社中,只有一个社服务区域有农行一营业所),使改革试点对金融机构影响情况难以体现,其经验失去进一步指导利率改革借鉴意义。
3、管理僵化,使改革试点与不改革一样成事实上的固定利率制,影响改革效果
4、改革和随后的其它改革交织,影响了改革效果及效果的客观评价
一是试点改革不久,主管改革的人行就开始了银监分设改革。结果,一方面主管改革的人行忙于自身分家,无暇顾及此利率试点改革;另一方面,主管部门的货币信贷和农合,原属人行一家,在银监分设后分属两家,其互相配合不仅不如原属一家时,而且都还需一个适应期,管理落空,使得试点改革自不免要虎头蛇尾,效果大打折扣了。
二是试点改革与以成立省联社为特色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交织,影响了改革效果及效果的客观评价。
以成立省联社为特色的农村信用社改革,首先就是从新分出成立的银监划走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职能,使新分出的银监管理农村信用社的部门,继续无暇顾及利率试点改革工作。其次,成立省联社后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以省联社扮演商业银行总行角色的改革,以扮演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抓大放小策略为特色的改革,以花较大代价迅猛扩张并抢占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抓大放小后退出市场为特色的改革。结果,一方面是利率试点改革被这些改革冲淡,重要性下降,不再被重视,试点改革农村信用社抓此工作的力度大大降低,影响改革效果;另一方面,以花较大代价迅猛扩张并抢占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抓大放小后退出市场等行为,使试点改革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被放到了次要位置,信贷支农重要性明显下降,本该因利率试点改革带来的信贷支农增大被弱化,本该因利率试点改革带来的利润明显增长被不惜代价迅猛扩张所冲消。六枝农村信用社2002、2003、2004、2005、2006年度,营业收入逐年上升,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75万元、1579万元、2167万元、3227万元、4000万元。但在营业收入如此上升情况下,由于补历史欠帐和新成立省联社为求统一、迅猛扩张及树形象、与政策要求对赢亏进行人为操作等,使新增开支巨大,造成营业收入大增情况下,盈利没有明显改善,甚至于下降,影响了改革效果的正确评价。六枝农村信用社2002年实现盈利111万元,2003年亏损717万元,2004年实现盈利120万元,2005年实现盈利100万元,2006年实现盈利180万元。
三是与人民银行的扩大农村信用社贷款上浮幅度的改革交织。试点改革不久,人民银行的扩大农村信用社贷款上浮幅度改革就开始了。而且,其贷款允许上浮的幅度,又远大于试点改革得到的贷款上浮幅度,使得试点改革社因此也只能执行新的贷款上浮幅度,使试点改革在贷款方面失去价值,仅剩存款一个方面而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
5、试点改革单位工作积极性不高
在效果不显著情况下,试点改革单位可以通过申请扩大试点区域及扩大上浮范围的方式增强效果的。但是,一方面,由于试点改革不久,就发生了成立省联社改革所带来的改革单位负责人大变动情况,原单位负责人全部调出,使试点改革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因换负责人带来的被搁置问题,试点改革在试点改革单位因此陷于停顿。
另一方面,对试点改革负管理责任的单位,人行更因银监分设和成立省联社改革,而与农村信用社距离越来越远,管理落空,试点改革单位在管理上失去监督制约,使试点改革单位工作积极性低问题也就难于克服。
四、建议
1、扩大试点改革区域
把试点改革过于限制在资金稀少缺乏金融机构基本是独家经营的区域,无论从吸引资金以增强资金实力,还是观察因此带来的对金融机构竞争的影响,目的都难于达到。从调查情况看,一方面,扩大试点改革区域势在必行,否则改革就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扩大试点改革区域也切实可行。为使改革稳妥起见,应采取逐步扩大试点改革区域措施,来扩大试点改革区域,以获得良好的改革效果。试点改革区域扩大,可先扩大到接近城区的农村信用社;再扩大到城边直至城中心的农村信用社。在目前这种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县域经济情况下,就是对其它金融机构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反响也不大。
2、加大改革力度,扩大上浮或下浮范围
加大改革力度,扩大上浮或下浮范围,不搞过于谨慎改革。既可使改革效果真正显著,也能获得有价值的管理经验。扩大上浮或下浮范围,将现允许的活期存款利率上浮15%,定期存款利率上浮18%,统一提高到25-30%。并将人行各级的审批权扩大,以避免过去的管理死板形同固定利率的情况再次出现。即实行,存款利率上浮超出30%,而在50%以内的,由改革的农村信用社所在地的人行县支行审批,并报其上级中支备案;超出50%而在70%以内的,由所在地的中支审批,并报其上级的省会中支或分行备案;超出70%的,由省会中支或分行审批的新方式。贷款利率则执行现行已基本是全面放假的统一规定。
3、授权试点改革单位一定幅度,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行调节
为增大试点改革灵活性,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试点改革。应允许实行改革的农村信用社有一定的利率上浮或下浮自主决定权,以合理及时调节利率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试点改革。可允许实行改革的农村信用社,在存款利率上浮方面,可在30%以内有按实际情况随时自主决定上浮或下浮水平的决定权;
4、选择合适时机,力避干扰
为使试点改革真正发挥作用,在新的改革实施时,应选择合适的时机,而避开各种政策推出比较多的时期,以保证改革不受其它工作的影响而正常进行,也使其效果的评价易于进行。
5、加强对试点改革的管理
针对试点改革单位工作积极性低问题,应加强对试点改革的管理工作。人行管理利率改革信贷部门应通过利率检查管理、将试点改革情况与发放支农再贷款等挂钩,以及与负责监管的银监、负责直接管理的省农村信用社等单位联合进行管理等方式,加强对试点改革的管理工作。负责监管的银监,则应将试点改革情况列为监管重点内容进行管理。作为其直接领导负责直接管理的省农村信用社,应将试点改革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中来进行管理。
第二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非常荣幸参加“欧洲货币”的中国会议,感谢会议的主办方:中国银行、欧洲货币集团、汇丰银行hy;,也感谢会议的其它支持者。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有效运作金融市场(MakingFinancialMarketsWork)”,题目很有意义。在中国,金融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基准收益率曲线。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利率市场化改革。早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2000年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今年10月份召开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总的方向明确以后,我们需要澄清一些概念上的认识。有人以为,利率市场化就是所有利率都由市场决定。这个理解不够准确。应当说,利率市场化指的是商业性利率由市场决定,而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所运用的利率不在此列。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二是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过去管理的利率品种很多,近年来,通过放开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三是先后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目前,人民银行管理的外币利率品种已经很少了。五是中资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行大额定期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
然而,相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整体步伐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较慢。认识没有跟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一提到利率水平高低,有人会习惯性地从资金成本上找答案,而不是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从“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角度去考虑。这与我们改革早期进行商品价格改革时对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解犯有同样的毛病。再有,一些人在利率水平的价格决定机制中缺乏对风险补偿的考虑,还没有建立风险升水的概念。此外,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艰巨,需要利率政策给予适当的扶持也是一方面原因。
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明确的方向。下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推进,我们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每次都讨论这个议题。大致有以下考虑:
首先,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目前,在中央银行的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区别不同情况,划分了五种贷款浮动幅度: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可以在中央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0.9~2倍区间浮动,其它农村信用社可在0.9~1.5倍区间浮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率可在中央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0.9~1.3倍区间浮动,对大企业可在0.9~1.1倍区间浮动,还有少数大企业不上浮、只下浮。现在,这已不能满足资金供求关系和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也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在得不到担保抵押的情况下贷不到款。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是逐步放宽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主要是扩大向上浮动的范围,使银行有更大的利率管理自主权。
关于贷款利率下浮,前面已经提到最低下浮系数为0.9。对于一些很好的企业,当然有可能争取到更优惠的利率,但我们可以鼓励大企业去发行公司债,促进公司债市场更大的发展。公司债市场利率应有更大的浮动区间,可以由市场选择是否能够获得更低的利率。
第二,存款利率应当允许向下浮动。我们已经尝试了少量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向上浮动的做法,这有特殊的背景,也引起了一些争论。
中国在金融机构监管方面还未严格执行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也没有设立足够的及时校正措施(PCA)。有的金融机构运行较差,资本侵蚀严重,流动性不足,倾向用更高的利率吸收存款。从而出现这样的情况:越是高风险金融机构,越有可能高息揽存,导致财务负担越沉重,往往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在资本充足率监管得到严格执行之前以及及时校正措施有效建立之前,存款利率上浮是需要谨慎的。
需要解释的是,允许一部分农村信用社进行存款利率上浮试点是有特殊原因的。当时,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很多资金,但不能直接用于“三农”服务。由于邮储有自身的优势,也有政策方面的优势,为了使农村信用社能够
在吸存上与之竞争,以便有利于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于是在政策上允许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上浮。目前又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今年8月起,新增邮储转存款利率政策进行了调整,农村资金竞争的矛盾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因存款利率上浮,利差收窄,一些农村信用社反映财务上出现困难;再有,另一些不享受上浮政策的县域金融机构认为存在不平等竞争。因
此,存款利率上浮的政策须认真研究和评估。
我们也看到,在中国很少有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下浮,而国际上很多银行的存款利率低于中央银行调控利率。中国存款利率之所以不易下浮,原因之一是我们的金融监管还不能严格执行巴塞尔协议,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过度膨胀似乎还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目前,银监会正积极准备并将推出更加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约束。当这样的办法有效实施以后,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本金补充有困难的情况下,就必须考虑减少风险资产的增长,如不能有效降低资产的风险权重,则不得不相应适当收缩资产负债表,因此就会产生存款利率下浮的可能性。
第三,进一步增加利率放开的品种。有些利率品种是否有必要进行管制,或者是否有必要设定过窄的浮动区间,是需要重新认真考虑的。
三、逐步建立有效的基准收益率曲线。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很重要的作用将是下一步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基准收益率曲线。目前我们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存在的问题是,期限品种结构不够健全,收益率的市场化决定程度不够高。例如,短期债券品种相对较少,长期收益率理性化不够,看来显得偏低。下一步,通过把品种补齐,增加一些政府债券或一些债券的替代品种,使短、中、长期都有良好的、充足的债券产品,减少行政力量的作用,慢慢增加市场深度,这样,逐步建立有效的基准收益率曲线,为金融机构及各个金融市场运作提供有效的利率基准。
四、货币市场利率
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货币市场利率。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交易量大,比较有效,其中,主要的货币市场工具,特别是同业拆借和国债回购,对利率的形成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当然,货币市场的很多参与者也需要不断增加经验,增强判断力。比如,中央银行有些货币政策工具是作用于短期货币市场的,去年以来,在短期货币市场中,中央银行通过一些货币市场工具来吸收流动性,主要是为了对冲外汇储备占款,但是,货币市场上的一些分析报告却没有充分强调外汇储备占款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之间的相关关系。当然,这中间也存在透明度的问题,因为市场上只能看到每个月外汇储备的变化。应该说,外汇占款这一因素近来一直是中央银行票据是否发行及发行量大小的重要依据。
需要提到的是,对中国货币市场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个特有因素——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发行。我们的股票首次发行时需要实际资金认购,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这也是中国特有的阶段性产物。这样,当发行大盘股或有股票连续发行时,短期内货币市场会受到影响,因为冻结了很多流动资金,导致短期利率波动非常剧烈,给人们的分析判断也带来困难。但从总平均情况来看,我们的货币市场还是稳定的。需要加深认识中国货币市场,也需要更准确认识市场利率的波动。
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首先,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职能,如金融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哪怕是小的偏差,都会使整体经济的效率损失很显著。
第二,中国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就业压力非常大。中国每年须解决大约1000万新增就业,其中有大学毕业生,有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后从农村转移的就业人口,还有结构性改革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很多外国朋友听到1000万这个数字后会非常吃惊。总之,中国就业压力巨大。近年来的统计数字表明,解决新增就业的最主要贡献来自于城镇中小企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利率政策如何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其获得贷款或其它渠道的融资,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这项重要任务的推进。
最后,中国于2006年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包括市场准入、客户范围和人民币业务。中资金融机构目前有一个弱项,就是产品定价的能力差,特别是贷款产品定价经验不足,因为过去利率方面管制多,没有机会去做。今后几年,中国金融机构需要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在产品定价方面更多地进行实践,积累经验和基础数据,使其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今天谈的这些,希望与大家共同讨论,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2003年12月3日在中国银行、欧洲货币、汇丰银行联合举办的“中国:有效运作金融市场”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第三篇:浅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解读[模版]
浅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要】从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推出一系列的利率改革措施,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道路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我国央行目前推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选择的是渐进模式,并以货币市场和外币作为改革的突破口。1996年,国家在上海建立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了同业拆借率,将交易利率交由市场决定;与此同时,国债发行也引入市场机制,由承销商竞价确定发行价格。其次是贷款利率和保险公司大额存款利率,1998年10月和1999年9月,央行两次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9年7月,央行放开外资银行人民币借款利率,同年19月又进一步放开对保险公司期限5年以上、存款金额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大额协定存款利率。然后是外币利率,2000初,央行明确提出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并从2000年9月21日起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计结息方式。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300万美元以上或等值其他外币的大额存款,其利率水平有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外币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先声,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决定权交由市场,由市场资金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间接调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来影响利率水平,从而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上下限、以同业拆借和短期国债利率为市场基准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显然,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
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利。利
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
二、为什么要推行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关键,也是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利率自由化是历史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学说告诉我们,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反映供求关系,为资源流动提供信号,最终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市场经济学说则将利率看作最重要的价格。因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资本的价格。资金作为一种投资、生产、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使用的生产要素,其价格机制影响的不是某一局部市场的供求平衡,而是整个社会的供求状况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率具有调节国民经济结构,引导资金投向,调节社会储蓄与投资,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等重要功能。利率升高时,储蓄收益增加、投资和消费收益减少(因为获得资金的成本增加了),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随之减少,经济过热就会缓解。当资金需求过淡,资金市场供大于求,供给方又会降低利率,从而激发资金需求再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随之兴旺。世界主要的市场经济国
家无一例外地将利率政策作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甚至在许多国家,利率几乎是唯一经常运用的宏观调控手段。
三、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蕴藏着风险,也孕育着机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留给中资银行的过渡期已为数不多,而能否用活利率杠杆,能否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银行资金,也是中资银行能否在未来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可能产生多方面的风险,它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对国有银行经营的重大影响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有利于促进完善的金融市场的形成,为国有银行创造比较规范的经营环境。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这些都将为国有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进一步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同时,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间、乃至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只有银行的预算约束强,内部风险、成本控制制度健全,定价科学合理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这将迫使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根
本性变革。
(三)银行利率风险和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银行利率风险的扩大。利率变化对银行是有利还是不利主要是看资产和负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但是不管利率上升还是下降,利率缺口必然伴随着利率风险。进一步说,利率变动的风险要求银行能够对其进行控制,而银行控制风险能力的强弱又产生了对利率的控制风险。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与利率管制下相比,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银行经营的影响更大,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
(四)加大了银行的竞争压力和经营压力,利差缩小。
利率市场化将加大银行的竞争压力,将导致市场份额的重新分割。银行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对客户资源的简单争夺,而是扩展到与存款与贷款以及相关的中间业务领域。银行的实力、信誉、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将成为银行竞争的关键。最近这几年,国内银行间的竞争加剧,地方性银行和国有银行已经展开了“贷款营销”,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竞争手段,许多大企业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的利差持续下降,经营收入减少。
(五)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
业务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传统主导业务的萎缩和非利差型业务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为争夺存款,存款利率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其贷款利率又会趋于下降,银行传统主导业务的比重将会逐渐下降。与此同时,必然会有大量的新型金融产品出现,那些不受利率波动影响和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将获得较快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权加大,商业银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定价自主权,这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大上升,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在客观上对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创新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和压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的机会。
(六)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
利率市场化促使国有银行经营管理部门自觉关注贷款市场的运行趋势,根据客户与银行所有业务往来可能带来的盈利、客户的经营状况、银行提供贷款所需的资金成本、违约成本、管理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四、商业银行如何去应对这场竞争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
下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有别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是影响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作为利率体系的中枢,商业银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能否成功应对改革显得至关重要。一是要尽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高效协作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包括准确预测利率走势、确定商业银行定价原则、严格内部授权和利率体系、提高对外谈判能力和建立快速反映和决策机制;二是要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包括建立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和利率风险转移和补偿机制,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三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研究客户金融需求的变化,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四是要加强金融产品定价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
五、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日益成熟
(一)、宏观经济运行日趋稳定
从西方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这是因为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烫平利率放开后宏观金融领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
(二)、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间接调控能力大大增强
(三)、货币市场建设日趋完善
(四)、金融稳定机制建设得到发展
这是一项牵动整个经济运行全局的改革,所以必须稳步推进,慎重行事,绝非一蹴而就,不可操之过急.利率市场的开放,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与整个经济开放的进程相吻合,同汇率、资本项目等 的开放联系起来考虑;利率市场的开放,要逐步探索,选择合适的品种和有利时机,应是有理论指导、有政策规范、有实施步骤的开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原则上应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目前,外币存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已经放开,放开农村存贷款利率的改革正在试点。不久的将来,央行将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等过渡方式,最终建立市场利率体系,实现利率市场化。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分析及建议
随着2000年9月21日外币贷款利率的放开,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将呈加速之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将我国利率进一步改革的进程安排得十分紧凑.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目前我国的这种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商品的价格,也使得利率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很多
人主张通过利率市场化来理顺金融商品的价格体系,提高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恢复利率杠杆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一个必然进程,谁也没有理由反对利率市场化,但目前我国宏微观经济环境都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过快推进。
1、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我国过去长期搞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许多方面都与成熟市场经济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利率运作主体行为不规范。(1)中央银行的独立自主性不强。中央银行并未真正拥有利率的制订权和调整权。(2)国有商业银行行为非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制度建设落后,银行的产权界定模糊,加上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没有利益驱动机制,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兼容,经营者非市场化选择的倾向很强,这是引致银行效率低下的根源所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非市场化行为的存在,即使利率自主权放开,银行也难以按照市场规律借贷资金。(3)企业的行为不规范。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未达到预定目标,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在国家的保护伞下安稳过日子,利率高低对其来讲并不很重要。
3、企业对利息的承受能力低下。
4、金融监管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因不能摆脱行政干预而缺乏超脱性和真实性。另外,监管标准、手段和技术也不能确保监管的信息质量和使金融机构采取稳健和审慎的经营原则。
二、为利率市场化积极创造条件
在我国这样一个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要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就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点而言,不是去设计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时间表,而应是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如前所述,利率市场化同一国的市场经济完善程度、金融交易主体的市场化倾向以及金融监管等外围制度环境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应从这些方面着手,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1、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从西方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应该说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熨平利率放开后金融领域乃至经济的波动。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但是我国的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发育都不完善,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利率的市场化。当然,深化市场经济的改革不仅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更需要经济主体行为的市场化。
2、培育利率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行为。(1)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并未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中央银行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在这种央行与政府关系难以理顺的条件下放开利率,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节利率。因此,现实的选择是:一方面,必须分离政府与央行的“天然”联系;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央银行自身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做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去调控商业银行利率和其它市场利率。(2)构建真正的商业银行。在市场化利率制度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充当央行货币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传导作用。对此,我们只有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才有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首先,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其次,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最后,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发布。此外,我们还应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组建一批新的商业银行,为利率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3)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
3、把握好利率改革的着力点。(1)增强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利率敏感性和弹性较低是我国七次利率下调效果不显著的根源。而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状况,一方面取决于利率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又取决于银行和企业的改革状况。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逐步放松管制,即放宽利率的浮动范围和幅度,另一方面要加快银行和企业的市场化进程。(2)明确利率调整目标。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利率变动的着眼点是整个宏观经济状况,而不是企业的利息支出负担问题,只有从国民
第五篇:关于农村信用社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简要分析
关于农村信用社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简要分析
哈城郊联社电子银行部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策权交给货币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箭,既有风险又有好处,它可以促进银行走市场化的道路,加快改制,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健全,但也可能因银行风险管理不善造成系统性风险。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农信社应加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发展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等措施来应对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促进
1、促进了农村信用社扩大存款规模,增强经营实力
农村信用社主要是靠壮大存贷业务求得生存和发展,其中,组织资金是基础。实行利率市场化就给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开辟了有效的途径,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使用浮动利率的手段,刺激农民和集镇居民储蓄,增加单位存款吸引力,不断扩大存款规模,增强经营实力。
2、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灵活经营,增强竞争能力
金融行业竞争十分激烈,而竞争的焦点主要还是存款业务。各家商业银行凭借“响亮”的品牌、畅通的结算渠道,先进的电子化网络,综合的服务功能竞争,使农村信用社望尘莫及,使农村信用社在金融同业的竞争中失去了大部分市场和客户。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农村信
用社就可以通过灵活地浮动存款利率,形成自身独特价格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引导资金流向,增强竞争能力。
二、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使得农信社的生存空间变得异常狭小。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被政府管控多年的利率政策将全面放开,这对于盈利结构以传统存贷款利差的农信社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应对利率市场化中采取的策略时往往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的融通,这样使得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经营发展变得异常艰难。
2、利率市场化下传统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
一直以来,农信社都是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核心、经营利润依赖于利息收入,业务发展过度依赖于农户存贷款的经营模式,业务结构单一。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放开,单一的存贷款利息差不能满足农信社生存的需要,迫切需要农信社调整经营战略及业务结构,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应对市场化的考验。
3、利率风险成为农村信用社面对的主要风险。
利率市场化使得农信社不仅面临传统的信用风险,而且利率风险也将加大,流动性管控更加困难。随着利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农信社面对的利率风险会逐步增加,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也逐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考虑利率波动对自身资金的影响,还要考虑利率风险对经营策略的影响。利率管理不仅是涉及自身资产价值的波动,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种业务发展的策略。
三、农村信用社推进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障碍
1、经营理念陈旧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缺乏主观能动性
利率作为金融产品的价格,是金融市场中最敏感、最活跃的因素,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农村信用社形成产权结构明晰、法人治理完善、管理体制健全的机制,能够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主体。但从农村信用社的现状看,距离这一要求还相去甚远,其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经营理念落后,对利率改革的认识不足,缺乏内在动力。就目前状况来看,依然存在组织机构不完善,民主管理基础薄弱,股权结构单一,产权不够明晰,“三会”制度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并未从本质上发生变化。
同时,一些农村信用社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利率改革,还没有从单纯地执行官方利率转换到自主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上来,对利率管理水平的提高、定价能力的改善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利率市场化和即将到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可能带来的冲击,仅仅把利率市场化当成提高贷款利率水平、扩大利润增长点的捷径,重视短期效益,而忽视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远效应。
2、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低且利率风险防范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处于严格管制状态,农村信用社对利率风险的认知程度不高,相对于支付风险、信贷风险而言,利率风险显得抽象而陌生。目前农村信用社对利率风险量化分析和利率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贷款利率成本核算、风险补偿和风险定价的有效运行机制和操作体系,利率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同时,农村信用社也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在利率风险的控制和转嫁中处于不利地位。
3、利率管理操作难度大且现有人员素质难以满足要求
一是利率的准确定价存在困难。在当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特别是社会信用意识薄弱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地位,难以全面掌握贷款人的各项信息,贷款利率定价的重要参照数据不足,使利率定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二是缺乏系统的数据积累和支撑,定价经验不足。农村信用社实行定价目前仅是刚刚起步,对影响贷款定价的各因素的权重、标准的确定缺乏系统性数据积累,也缺乏历史经验作参照,标准难以掌握。三是利率定价管理人员缺乏。农村信用社现有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控制的专业人员,在对贷款人进行贷款利率定价和贷款风险评估中难以把握,从而对利率定价和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四、农信社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1、加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调整业务结构。
当前农信社的大部分业务都是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经营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农信社承担的利率风险越来越大,同时由于中间业务的不发达,农信社缺乏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手段。在应对市场利率化过程中,农信社应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如投资理财、提供担保、代理保险、代理基金等,拓展业务经营空间,不断开掘新的增长点,实现经营结构和收益结构的多元化,从而有效规避金融风险。
2、提升金融产品定价能力。
利率市场化下,存贷利率成为货币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存贷款利率利润空间的下降,使得农信社的生存空间变得狭小。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时,农信社显得底气不足,经验不够,定价策略不够明晰,甚至会采用高于平均水平的存款利率来招揽储户。高额揽储的背后,必然会导致高风险贷款的投放,从而为农信社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率风险。因此,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定价机制的建设,加快存贷定价机制、服务定价机制和授权定价机制的完善,是农信社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迫切要求。
3、深化农信改革步伐,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利率市场化的号角已在我国正式吹响,但是,由于治理结构不完善、信用风险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以及缺乏有效的防范风险工具等多方面的原因,利率风险管理问题尚未列入农信社日常经营管理中。因此,对于农信社而言,必须从单纯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到既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又关注利率风险的轨道上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
4、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积极应对人才竞争。
前农信社利率政策仍处于央行的管制之下,从业人员缺乏利率风险意识,缺少利率风险基本原理和控制技术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农信社应大力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金融知识培训,提升金融知识储备,强化风险意识;同时还要加强与高等金融院校的人才培养合作,积极引进高素质,打造专业化的优秀人才,增加
行业竞争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