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回顾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二是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过去管理的利率品种很多,近年来,通过放开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三是先后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目前,人民银行管理的外币利率品种已经很少了。五是中资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行大额定期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总之,从制度方面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近中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二、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的原因
(一)目前我国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利率弹性较低,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
(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债利率未发挥带动作用。目前我国各种金融市场之间还处于相互分割状态,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度各不相同,因而中央银行以金融市场为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不理想。
(三)作为资金需求方———企业,尚未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企业行为未完全市场化,预算软约束,对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信号反应不敏感,加之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三角债”严重,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几乎丧失。
三、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措施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国际经验,我们对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提出如下措施:
(一)加快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的改革,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
(二)积极创造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促进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三)采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小行、后大行;先调整幅度、后彻底放开;循序渐进的方式。
(四)继续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第二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非常荣幸参加“欧洲货币”的中国会议,感谢会议的主办方:中国银行、欧洲货币集团、汇丰银行hy;,也感谢会议的其它支持者。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有效运作金融市场(MakingFinancialMarketsWork)”,题目很有意义。在中国,金融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基准收益率曲线。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利率市场化改革。早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2000年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今年10月份召开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总的方向明确以后,我们需要澄清一些概念上的认识。有人以为,利率市场化就是所有利率都由市场决定。这个理解不够准确。应当说,利率市场化指的是商业性利率由市场决定,而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所运用的利率不在此列。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二是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过去管理的利率品种很多,近年来,通过放开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三是先后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目前,人民银行管理的外币利率品种已经很少了。五是中资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行大额定期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
然而,相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整体步伐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较慢。认识没有跟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一提到利率水平高低,有人会习惯性地从资金成本上找答案,而不是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从“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角度去考虑。这与我们改革早期进行商品价格改革时对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解犯有同样的毛病。再有,一些人在利率水平的价格决定机制中缺乏对风险补偿的考虑,还没有建立风险升水的概念。此外,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艰巨,需要利率政策给予适当的扶持也是一方面原因。
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明确的方向。下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推进,我们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每次都讨论这个议题。大致有以下考虑:
首先,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目前,在中央银行的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区别不同情况,划分了五种贷款浮动幅度: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可以在中央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0.9~2倍区间浮动,其它农村信用社可在0.9~1.5倍区间浮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率可在中央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0.9~1.3倍区间浮动,对大企业可在0.9~1.1倍区间浮动,还有少数大企业不上浮、只下浮。现在,这已不能满足资金供求关系和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也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在得不到担保抵押的情况下贷不到款。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是逐步放宽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主要是扩大向上浮动的范围,使银行有更大的利率管理自主权。
关于贷款利率下浮,前面已经提到最低下浮系数为0.9。对于一些很好的企业,当然有可能争取到更优惠的利率,但我们可以鼓励大企业去发行公司债,促进公司债市场更大的发展。公司债市场利率应有更大的浮动区间,可以由市场选择是否能够获得更低的利率。
第二,存款利率应当允许向下浮动。我们已经尝试了少量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向上浮动的做法,这有特殊的背景,也引起了一些争论。
中国在金融机构监管方面还未严格执行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也没有设立足够的及时校正措施(PCA)。有的金融机构运行较差,资本侵蚀严重,流动性不足,倾向用更高的利率吸收存款。从而出现这样的情况:越是高风险金融机构,越有可能高息揽存,导致财务负担越沉重,往往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在资本充足率监管得到严格执行之前以及及时校正措施有效建立之前,存款利率上浮是需要谨慎的。
需要解释的是,允许一部分农村信用社进行存款利率上浮试点是有特殊原因的。当时,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很多资金,但不能直接用于“三农”服务。由于邮储有自身的优势,也有政策方面的优势,为了使农村信用社能够
在吸存上与之竞争,以便有利于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于是在政策上允许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上浮。目前又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今年8月起,新增邮储转存款利率政策进行了调整,农村资金竞争的矛盾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因存款利率上浮,利差收窄,一些农村信用社反映财务上出现困难;再有,另一些不享受上浮政策的县域金融机构认为存在不平等竞争。因
此,存款利率上浮的政策须认真研究和评估。
我们也看到,在中国很少有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下浮,而国际上很多银行的存款利率低于中央银行调控利率。中国存款利率之所以不易下浮,原因之一是我们的金融监管还不能严格执行巴塞尔协议,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过度膨胀似乎还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目前,银监会正积极准备并将推出更加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约束。当这样的办法有效实施以后,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本金补充有困难的情况下,就必须考虑减少风险资产的增长,如不能有效降低资产的风险权重,则不得不相应适当收缩资产负债表,因此就会产生存款利率下浮的可能性。
第三,进一步增加利率放开的品种。有些利率品种是否有必要进行管制,或者是否有必要设定过窄的浮动区间,是需要重新认真考虑的。
三、逐步建立有效的基准收益率曲线。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很重要的作用将是下一步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基准收益率曲线。目前我们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存在的问题是,期限品种结构不够健全,收益率的市场化决定程度不够高。例如,短期债券品种相对较少,长期收益率理性化不够,看来显得偏低。下一步,通过把品种补齐,增加一些政府债券或一些债券的替代品种,使短、中、长期都有良好的、充足的债券产品,减少行政力量的作用,慢慢增加市场深度,这样,逐步建立有效的基准收益率曲线,为金融机构及各个金融市场运作提供有效的利率基准。
四、货币市场利率
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货币市场利率。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交易量大,比较有效,其中,主要的货币市场工具,特别是同业拆借和国债回购,对利率的形成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当然,货币市场的很多参与者也需要不断增加经验,增强判断力。比如,中央银行有些货币政策工具是作用于短期货币市场的,去年以来,在短期货币市场中,中央银行通过一些货币市场工具来吸收流动性,主要是为了对冲外汇储备占款,但是,货币市场上的一些分析报告却没有充分强调外汇储备占款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之间的相关关系。当然,这中间也存在透明度的问题,因为市场上只能看到每个月外汇储备的变化。应该说,外汇占款这一因素近来一直是中央银行票据是否发行及发行量大小的重要依据。
需要提到的是,对中国货币市场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个特有因素——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发行。我们的股票首次发行时需要实际资金认购,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这也是中国特有的阶段性产物。这样,当发行大盘股或有股票连续发行时,短期内货币市场会受到影响,因为冻结了很多流动资金,导致短期利率波动非常剧烈,给人们的分析判断也带来困难。但从总平均情况来看,我们的货币市场还是稳定的。需要加深认识中国货币市场,也需要更准确认识市场利率的波动。
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首先,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职能,如金融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哪怕是小的偏差,都会使整体经济的效率损失很显著。
第二,中国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就业压力非常大。中国每年须解决大约1000万新增就业,其中有大学毕业生,有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后从农村转移的就业人口,还有结构性改革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很多外国朋友听到1000万这个数字后会非常吃惊。总之,中国就业压力巨大。近年来的统计数字表明,解决新增就业的最主要贡献来自于城镇中小企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利率政策如何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其获得贷款或其它渠道的融资,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这项重要任务的推进。
最后,中国于2006年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包括市场准入、客户范围和人民币业务。中资金融机构目前有一个弱项,就是产品定价的能力差,特别是贷款产品定价经验不足,因为过去利率方面管制多,没有机会去做。今后几年,中国金融机构需要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在产品定价方面更多地进行实践,积累经验和基础数据,使其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今天谈的这些,希望与大家共同讨论,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2003年12月3日在中国银行、欧洲货币、汇丰银行联合举办的“中国:有效运作金融市场”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第三篇: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展望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展望
一、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纪业务发展,完善做市商制度,提高市场流动性,四是要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易系统效率,提高市场透明度,特别是要全面推广债券柜台交易系统,扩大市场网络的覆盖面;五是要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相互融通,并促进各个子市场(如票据市场、大额存单市场等)的均衡发展,为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市场基准利率创造有利条件。
二、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定价机制,成本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了利率定价机制,强化了内部利率管理部门职能,明确了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了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如外币利率,各商业银行建立的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存款利率定价机制,主要是以国际金融市场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基准,同时适当考虑其他因素决定加(减)点利差(或浮动幅度)来确定。各银行总行通过对不同分行实行差别管理、分类授权等手段进行控制,风险由总行集中规避。但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经验仍显不足,制度有待完善。为此,应引导并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投入,重视并充分利用新的电子信息设备,采集、分析各种数据信息,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管理制度。
三、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
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否则,公众盲目追求高息存款,必然造成恶性竞争,埋下金融风险隐患。为此,一是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二是要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三是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增强监管能力和调控能力,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保障
放开利率管制,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关部门要能够适应新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进行审慎性监管。否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利率监管。各金融机构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本系统利率,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调整等。人民银行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调控,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五、改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垄断化局面,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较高的市场份额降低了市场竞争充分程度和市场利率弹性,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进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单一的金融所有制形式。为此,必须改变商业银行所有制结构,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以适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加快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提高市场竞争程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
六、解决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
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进行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的分配。对于西部落后地区和国家应扶植的行业、产业和企业存在着资金流出或不足的问题。为此,必须理顺财政职能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提高利率与汇率变动的联动性,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加大,必须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此外,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宏观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利率改革进程还要考虑与国际收支政策,特别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政策的协调,应按照先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然后实现利率市场化,最后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次序进行,以有利于我国掌握经济金融发展的主导权,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展望
“十二五”,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将是坚持以债务工具发展及债务工具利率市场化,来促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只有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才能实现最终的利率完全市场化。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一是要进一步扩大人民银行的自主决策权。利率市场化成功以后,人民银行将不再直接决定和管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而是将参考宏观经济的变化来制定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控制和影响市场利率的水平,这就要求人民银行要建立起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二是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帮助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不再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成为一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此时,中央银行将会面对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要想灵活的运用这些工具,人民银行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加大对金融市场利率的分析和监测,适时调整基准利率。
(二)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有效防范金融市场风险为了能够有效防范市场化利率条件下储户面临的金融风险,应该尽快出台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加快制定金融机构的破产条例制定,从而防范银行出现挤兑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主要是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特别是一些小额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能够平稳运行。一旦利率市场化后,我国的所以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都将面临着同样的市场风险,而且如果银行业的信息产生不对称,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现象。因此,为了降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一项必做的“功课”。
(三)建立和健全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机制为了有效防范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还应建立和健全银行间的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机制。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市场对于信用类衍生产品一直存在着争论,市场普通认为,信用衍生产品本身并不是带来危机的主要原因,只是由于使用不当,使得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事实上,金融危机以后,国际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其中包括向简单产品的回归、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标准协议文本、推动票息的标准化、完善中央清算制度,增强市场的透明度等。这些变革,给我国发展衍生产品市场带来了启示。我国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面临的状况与国际市场不太一样。欧美市场是发展过度,而我们却是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产品种类不全、市场规模小、创新机制不完善,并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极大扩展了直接债务融资的规模,改善了市场的融资结构,增加了定价有效性和避险的手段,对促进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定价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以及宏观调功能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市场基础利率建设一是完善利率生成机制,提高利率定价基准公信力。建立以利率为基准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提高利率报价的科学性。逐步扩大利率报价行范围,提高利率的代表性,增加大型保险公司、政策性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等,以满足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对资金价格的需求和供给。完善利率的生成机制,提高利率的报价准确性,将所有报价行的报价加权平均生成利率,并尽快将 利率同实际交易联系起来,对市场的套利行为进行纠正。积极发展长端交易,提高利率期限结构的完整性。二是完善利率传导机制,提高利率的定价基准渗透力。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完善利率的形成基础。扩大利率的基准定价范围,提高基准利率的传导效率。扩大利率基准在票据贴现、短期融资券、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定价中的应用和推广。三是改善利率的运行环境,消弱利率定价基准噪音干扰。建立激励与约束机构,促进成员自律。进一步弱化股市、汇率对利率的干扰。进一步加大利率的宣传力度,增强基准利率的告示效应。四是以债市为突破口推进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环节,由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有赖于高效稳定的债券市场,未来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债券市场仍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篇:《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的读后感
《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
考》的读后感
对于周小川行长提出的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将会对我国今后的经济起到一定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制度,利率是官定的利率,全国只有一家银行,而且在银行利率体制中,利率档次很少,不同档次之间的利差很小。种种原因导致了中国市场的利率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而当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之际,所面临的首要市场经济问题就是如何调整过去以来长期的的利率水平状态。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利率改革政策,经过23的努力,我国的经济已经是名列世界前茅,GDP更是跃居世界第二,然而利率改革确实成效甚微。一直以来,利率水平都是由国务院决定的这次人民银行对利率的调整表明中国利率形成以出现背离计划体制的态势,更表明这就是中国利率放开的起点。
而周行长也从几个方面归纳了推行利率改革的必要性。首先是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这中间他提到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并且我国市场化改革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尊重企业定价权,利率市场化的要点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通过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就可以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也反
映了客户有选者权。更重要的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产品会出现更多的差异化,同类产品可能有不同的品牌、规格和目标群体。不同金融机构对同一项目、同一客户的风险判断也会出现差异,这些差异在其金融产品的定价中会得到反映。同时利率市场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一个需要,它对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必要的影响。
其次周行长提到的是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进程。他指出我国目前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在2004年之前我国分几步放开国内外币存款利率,并且扩大银行的贷款定价和存款定价权,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可以下浮,下不设底。同时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更多的企业可以选择发行票据的企业债来进行融资,其价格已经完全不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
周行长还讲到的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我们都知道利率市场化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因此要有一个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金融机构在正当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通过竞争来定价,虽然定价可能会有偏差,但是因为有竞争,有多样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有多个机构,总体来讲会产生合理的均衡价格。而市场竞争首先一个条件是要有财务硬约束,而不是软约束。尤其是我国,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市场约束并不是十分有效,对存款人的隐性担保还普遍存在。除了硬约束,还要防止“病号型”或者“重病型”
竞争,就是有问题的机构可能更加冒险,用不正常的利率进行竞争。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发现,一些金融机构在出现问题时,往往通过高息揽储或发行一些高收益产品获取资金,以掩盖资产负债表出现的问题,企图继续残喘,并寄希望未来有机会缓过气来。这些都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在那同时银行的客户要接受和认可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要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要逐步降低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就需要不仅考虑存贷款利率的确定,还要考虑与存贷款有关联或有替代性的中间业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定价。对于一些中间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总有些人主张要继续进行高度管制,或者一些客户出于对定价的不满而批评银行,并寄希望于找政府干预。因此,如果利率名义上市场化了,而与中间业务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定价却不放开,则会出现新的扭曲,商业银行也没有足够的激励去发展中间业务。因此我们要推动整个金融产品与服务价格体系的市场化,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任何改革和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政府和媒体的宣传,因此政府和媒体的宣传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也很重要。
最后他提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们也要考虑的8点内容。一是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让它们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二是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确立达标金融企业必须具备的硬约束条件,不达标的企业就是约束程度不够;三是要有实现正当公平的竞争主体,既包括银行,也包括客户等市场竞争者;四是要考虑逐步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
五是尽量避免银行产品的过分交叉补贴;六是要大力加强对客户的宣传教育;七是建立健全自律性竞争秩序;八是进一步确立市场定价权,使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风险定价的能力。我们要认真思考他所总结出的8点问题,在以后的进程中要时时注意,避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更好地推进利率市场化。
目前我国的经济仍处于转型阶段,可能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那些都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们所要面对和克服的,因此我们坚定不移有规划有步骤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第五篇:浅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解读[模版]
浅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要】从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推出一系列的利率改革措施,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道路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我国央行目前推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选择的是渐进模式,并以货币市场和外币作为改革的突破口。1996年,国家在上海建立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了同业拆借率,将交易利率交由市场决定;与此同时,国债发行也引入市场机制,由承销商竞价确定发行价格。其次是贷款利率和保险公司大额存款利率,1998年10月和1999年9月,央行两次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9年7月,央行放开外资银行人民币借款利率,同年19月又进一步放开对保险公司期限5年以上、存款金额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大额协定存款利率。然后是外币利率,2000初,央行明确提出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并从2000年9月21日起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计结息方式。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300万美元以上或等值其他外币的大额存款,其利率水平有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外币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先声,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决定权交由市场,由市场资金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间接调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来影响利率水平,从而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上下限、以同业拆借和短期国债利率为市场基准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显然,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
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利。利
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
二、为什么要推行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关键,也是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利率自由化是历史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学说告诉我们,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反映供求关系,为资源流动提供信号,最终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市场经济学说则将利率看作最重要的价格。因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资本的价格。资金作为一种投资、生产、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使用的生产要素,其价格机制影响的不是某一局部市场的供求平衡,而是整个社会的供求状况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率具有调节国民经济结构,引导资金投向,调节社会储蓄与投资,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等重要功能。利率升高时,储蓄收益增加、投资和消费收益减少(因为获得资金的成本增加了),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随之减少,经济过热就会缓解。当资金需求过淡,资金市场供大于求,供给方又会降低利率,从而激发资金需求再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随之兴旺。世界主要的市场经济国
家无一例外地将利率政策作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甚至在许多国家,利率几乎是唯一经常运用的宏观调控手段。
三、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蕴藏着风险,也孕育着机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留给中资银行的过渡期已为数不多,而能否用活利率杠杆,能否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银行资金,也是中资银行能否在未来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可能产生多方面的风险,它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对国有银行经营的重大影响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有利于促进完善的金融市场的形成,为国有银行创造比较规范的经营环境。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这些都将为国有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进一步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同时,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间、乃至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只有银行的预算约束强,内部风险、成本控制制度健全,定价科学合理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这将迫使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根
本性变革。
(三)银行利率风险和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银行利率风险的扩大。利率变化对银行是有利还是不利主要是看资产和负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但是不管利率上升还是下降,利率缺口必然伴随着利率风险。进一步说,利率变动的风险要求银行能够对其进行控制,而银行控制风险能力的强弱又产生了对利率的控制风险。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与利率管制下相比,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银行经营的影响更大,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
(四)加大了银行的竞争压力和经营压力,利差缩小。
利率市场化将加大银行的竞争压力,将导致市场份额的重新分割。银行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对客户资源的简单争夺,而是扩展到与存款与贷款以及相关的中间业务领域。银行的实力、信誉、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将成为银行竞争的关键。最近这几年,国内银行间的竞争加剧,地方性银行和国有银行已经展开了“贷款营销”,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竞争手段,许多大企业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的利差持续下降,经营收入减少。
(五)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
业务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传统主导业务的萎缩和非利差型业务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为争夺存款,存款利率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其贷款利率又会趋于下降,银行传统主导业务的比重将会逐渐下降。与此同时,必然会有大量的新型金融产品出现,那些不受利率波动影响和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将获得较快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权加大,商业银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定价自主权,这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大上升,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在客观上对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创新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和压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的机会。
(六)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
利率市场化促使国有银行经营管理部门自觉关注贷款市场的运行趋势,根据客户与银行所有业务往来可能带来的盈利、客户的经营状况、银行提供贷款所需的资金成本、违约成本、管理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四、商业银行如何去应对这场竞争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
下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有别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是影响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作为利率体系的中枢,商业银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能否成功应对改革显得至关重要。一是要尽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高效协作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包括准确预测利率走势、确定商业银行定价原则、严格内部授权和利率体系、提高对外谈判能力和建立快速反映和决策机制;二是要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包括建立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和利率风险转移和补偿机制,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三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研究客户金融需求的变化,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四是要加强金融产品定价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
五、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日益成熟
(一)、宏观经济运行日趋稳定
从西方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这是因为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烫平利率放开后宏观金融领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
(二)、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间接调控能力大大增强
(三)、货币市场建设日趋完善
(四)、金融稳定机制建设得到发展
这是一项牵动整个经济运行全局的改革,所以必须稳步推进,慎重行事,绝非一蹴而就,不可操之过急.利率市场的开放,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与整个经济开放的进程相吻合,同汇率、资本项目等 的开放联系起来考虑;利率市场的开放,要逐步探索,选择合适的品种和有利时机,应是有理论指导、有政策规范、有实施步骤的开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原则上应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目前,外币存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已经放开,放开农村存贷款利率的改革正在试点。不久的将来,央行将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等过渡方式,最终建立市场利率体系,实现利率市场化。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