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状况及水平调查

时间:2019-05-12 21:3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状况及水平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状况及水平调查》。

第一篇: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状况及水平调查

今年以来,××市农村信用社认真执行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政策,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在利率政策执行中立足于农村、农民和农业,依靠自身优势和政策支持,发放贷款支持地方经济,并按照人民银行的有关利率政策规定实行不同利率档次。该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状况总的特点是:两头高,中间低,即执行最低和最高利率浮动区间的贷款占比高,分别占贷款总额的 57.93% 和 29.21%;而中间价(1,1.5 区间的贷款比较少,仅占贷款总额的 12.86%;与年初比,执行低浮动利率的贷款增加,资金价格有所下降,贷款利率总体水平呈平稳下降趋势,但利率总体水平较高,信贷资金价格在城乡间的差异明显;存贷款利差扩大,农村信用社的盈利水平明显提升;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对农户贷款意愿未产生较大影响,调查显示,有95%的农户贷款需求不因利率的浮高而减缓需求意愿。

一、利率浮动存在的问题

(一)高浮动利率政策不符合我国“农情”,加重了农民的利息负担。目前农信社向农民发放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可上浮到 230% 以内,而其他商业银行向城市居民、企业单位发放贷款,利率上浮大多在30% 至60%之间。农信社吸收存款与其他商业银行利率相同,但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却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只考虑了农信社的局部利益,却损害了“三农”利益。

(二)贷款利率上浮缺乏合理依据。首先,利息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制定的依据是资金使用的利润水平。农民是弱势群体,社会平均利润的占有水平极低,贷款利率浮动却最大,显失公平。其次,近几年农信社发放贷款的资金,有一部分是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县联社占用使用支农再贷款 8000 万元,××县信用联社占有支农再贷款 4000 万元,此两家机构的信贷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相对于组织存款和拆借资金,其筹资成本较低,从成本考虑,贷款利率不应过高浮动。

(三)农信社贷款面向广大农民,农民的信用意识和抵押物普遍高于企业,且贷款期限短、额度小、风险分散,而商业银行贷款面小、额度大、风险集中。农信社贷款风险小于商业银行,但利率浮动高于商业银行,显然不合理。

(四)农信社贷款高浮动利率不利于行业公平竞争。农信社一统农村信贷市场,农民贷款只能求助于农信社,农民面对高利率有看法、但没办法。

(五)利率一浮到顶与逾期贷款罚息差距缩小,甚至高于逾期罚息,异化了借贷双方的信贷关系。旧贷到期,借新还旧,手续烦、费用大,能否贷得上还是个问题,有的贷户干脆还息不还本,认可逾期罚息。

(六)贷款利率浮动区问的确定未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其如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不同的贷款利率水平代表着不同的需求水平。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从贷款供给主体看,随着农业银行乡镇营业所的大量撤并,农村信用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几乎独家垄断了农村信贷供给市场,“三农”贷款别无选择。

二、政策建议

(一)合理确定利率浮动区间,加强利率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利率市场化政策需要以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为前提。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农村贷款利率的高低既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也事关政局稳定和民心向背。我们认为,从目前情况看,欠发达农村地区应适当缩小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首先,应根据地域和经济差异,实行有差别的利率浮动政策。基本的考虑是,区分东部与西部,东部地区执行较高的浮动利率,西部欠发达地区执行较低的浮动利率。其次,要充分利用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提供长期的低息资金支持。“三农”贷款带有一定的政策性,不能因为其具有高风险性质而实行高利率政策,相反,应从其负有政策义务的角度出发,给予相应的利率优惠。为体现这一特性,中央银行可考虑以较低的象征性等利率继续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提供较长期限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以优惠利率发放“三农”贷款。第三,应协调财政和税收等经济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给予税收、财政等政策扶持。为弥补以优惠利率发放“三农”贷款所造成的利差损失,建议国家对支农贷款利息收入在一定期间内实行营业税减免,对“三农”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二)尽快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实际的贷款定价机制和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一是要取消目前以用途为依据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定价模式,按照市场化、效益化、差别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建立综合反映客户信用状况、发展前景、经营管理水平和自身成本控制、效益核算、风险衬偿等情况的贷款定价机制,根据主要目标客户群,选择相应的定价模式,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水平,最终形成一套以成本效益为基础,市场价格为导向,降低利率风险和提高盈利能力为目标的定价管理办法,改变部分农信社目前存在的利率“一浮到顶”现象,遏制利率道德风险,用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现“扶优限劣”原则。二是可参照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的有关规定,续时收集、积累和分析相关数据,对近期的利率走势做出科学预测,通过控制贷款期限和结构,防止期限错配,逐步调整资产利率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体系,降低和规避利率风险。

(三)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尽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为营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解决目前农村地区由于金融机构数量少、功能差而造成的服务缺位、竞争不充到和金融抑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培育和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形成一个服务于“ 三农”的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以期通过多元竞争,实现信贷资金价格的合理化。

(四)加大利率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正常的利率竞争行为将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但垄断等特定市场结构下的竞争定价,有可能导致供需结构的扭曲。因此,必要的政策引导和干预,是确保政策落实和市场有序运行的关键。监管当局和人民银行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要求,以银业“三法”为依据,通过窗口指导、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等,加大对农信社执行浮动利率情况的监督检力度,引导和监督其正确执行利率政策,促进其制定合理的利率价格,并支持其利用利率手段改善经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五)做好宣传工作,为浮动利率政策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基层人民银行应充分充分发挥服务职能,立足基层实际,做好利率政策的宣传、调研和信息反馈工作。要组织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宣传利率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和重要意义,让他们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农村金融营业网点的工作人员,也要利用储蓄和收贷、收息的机会,做好耐心、细致的利率政策宣传解释工作,让农民及时知晓和正确理解现行利率政策,为人民银行宏观调控和自身业务经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历年央行关于贷款利率浮动规定一览表

历年央行关于贷款利率浮动规定一览表2012-07-02 18:22:25|

时间段下浮幅度上浮幅度详细

20% 各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规定的可上浮20%、下浮10%的浮动幅度,依据产业政策、产品结构、信用评估后效益等级确定实行有差别的浮动利率。

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含信用社)流动资金贷款利率

10% 的最高上浮幅度由现行的20%下降到10%;城市信用社(含城市合作银行)由现行的30%下降到10%;农村信用社由现行的60%下降到40%。各金融机构对流动资金贷款利率的下浮幅度仍为10%不变。

1993.08.01-1996.05.15 10% 1996.05.16-1998.10.30 10% 小型企业20%、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现

大中型企业

10%

行的10%扩大为20%,最低下浮幅度10%不变;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为50%。1999年4月2日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人民币利1998.10.31-2003.12.31 10%

1999.04.02-2003.12.31 10% 县以下金融机构率管理规定》,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由20%扩大

30% 到30%;

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

70% 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不变。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

模大小分别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政策性银行贷款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贷款利率不上浮。

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不再设定上限,贷款2004.01.01-2004.10.28 10%

城乡信用社

130%,其他不

封顶 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

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

自6月8日起:(1)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04.10.29-2012.06.07 10%2012.06.08-20%不封顶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调查

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调查

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调查2007-12-12 17:30:05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调查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调查(2)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关系到农民增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年月~日笔者在河南省许昌市就县域金融服务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许昌市地处中原农业人口万占全市总人口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在传统农业地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已出现转机如果能够妥善处理一些深层次矛盾农村信用社将能够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一、农村信用社经营已出现转机

年以来在人民银行的指

导下农村信用社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思路严格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风险防范经过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其经营终于走出了低谷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

通过“一户一证、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大力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到××年月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发放农户小额贷款证卡户评定信用村个评定信用镇个累计发放小额贷款次累计投放小额信用贷款万元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万元。通过“一次核定、两年有效、限额授信、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全面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在自愿的基础上~家农户或个体私营户组成联保小组相互进行贷款担保大大降低了信用社贷款的风险推动了信用社贷款的投放。××年全市已建立农户联保小组个累计投放“小额农户联保贷款”次共发放贷款万元。大力开展“一联、三送、两促进”活动即每个信贷员联系家农户为农民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信用社增效。××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共联系农户户为农户送资金万元、送信息次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和热烈拥护。

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业务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在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县域经济的大环境下农村信用社在对农信贷投入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据统计在许昌市××年对农业的新增贷款中农村信用社贷款所占的比重高达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入加快了禹州市中药材园区、襄城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等“一园九区”的建设步伐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发放小额贷款的工作量比较大但利差大、风险小。把工作重点转到发放小额贷款上降低了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的风险提高了贷款资产质量。据统计许昌市辖区内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的不良资产率只有。即便出现信用风险经过努力其本息大部分还能最终收回贷款损失率很低。工作重点的转变还带来了经

济效益的提高。年全市家信用社中个联社、个法人社共有家信用社经营出现亏损累计亏损万元盈利信用社只有家共盈利万元。但到××年底全市家信用社家联社、家法人社中已有家实现了盈利共盈利万元较年增加万元。而亏损信用社家数已下降到家亏损额也下降到万元较年减少万元。预计××年全辖区赢利农村信用社将增加到家亏损信用社下降到家。盈亏轧差后全辖区农村信用社预计亏损额降将进一步下降到万比上年减少约。

表许昌市辖区内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的变化单位万元

与此同时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防范制度也不断趋于完善风险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加强原来那种忽视经济核算、忽视利润指标的粗放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已初步得到扭转。可以说目前农村信用

社的经营活动已出现了转机。

二、困扰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农村信用社经营出现转机决不意味着其未来的发展道路就是平坦的。当前尚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在困扰着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矛盾主要是

一不良贷款比率偏高、历史包袱沉重。据统计到××年底许昌市辖区内农村信用社共有不良贷款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这一比例不仅远远超过国际银行界通行的标准也大大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水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与农业银行脱离代管关系时农业银行有意识地转嫁风险贷款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并入信用社时也把部分不良资产带入了农村信用社年代初“上项目热”和“开发区热”时农村信用社受地方行政干预为了配合“大局”而发放贷款企业恶意逃废、悬空信用社贷款以及经营不善等。不仅如此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曾规定要对居民储蓄存款

实行保值补贴但贷款利率却没有相应提高。“国家出政策、金融机构买单”的结果就是保值补贴成了农村信用社的沉重包袱据统计仅保值储蓄一项农村信用社就多增加利息支出万元。在不良资产和政策性包袱的重压下农村信用社长期处在严重资不抵债的艰难境地。由于不能获得投资回报广大农民不愿意向农村信用社投资入股。再加上地方政府受财力所限难以大量投入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得不到补充法人治理结构得不到改善、科学的管理体制不能建立起来真正的经济核算更是难以得到贯彻。信用社的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二管理缺乏灵活性自主经营受到压抑。对农村信用社而言人民银行目前承担着监管者和托管者的双重角色。做为监管者人民银行审查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的任职资格、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调查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调查

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关系到农民增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2月10~24日,笔者在河南省许昌市就县域金融服务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许昌市地处中原,农业人口36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83.9%),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在传统农业地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已出现转机;如果能够妥善处理一些深层次矛盾,农村信用社将能够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一、农村信用社经营已出现转机

2000年以来,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农村信用社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思路,严格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风险防范,经过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其经营终于走出了低谷,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

通过“一户一证、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大力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到2002年12月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发放农户小额贷款证(卡)16,379户,评定信用村49个,评定信用镇1个,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05,169次,累计投放小额信用贷款24,381万元,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8,239万元。通过“一次核定、两年有效、限额授信、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全面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在自愿的基础上,5~10家农户或个体私营户组成联保小组,相互进行贷款担保,大大降低了信用社贷款的风险,推动了信用社贷款的投放。2002年,全市已建立农户联保小组25,000个,累计投放“小额农户联保贷款”156,960次,共发放贷款10,833万元。大力开展“一联、三送、两促进”活动(即每个信贷员联系100家农户,为农民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信用社增效)。2002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共联系农户113,693户,为农户送资金26,563万元、送信息84,569次,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和热烈拥护。

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业务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在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县域经济的大环境下,农村信用社在对农信贷投入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据统计,在许昌市2002年对农业的新增贷款中,农村信用社贷款所占的比重高达99%!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入,加快了禹州市中药材园区、襄城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等“一园九区”的建设步伐,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发放小额贷款的工作量比较大,但利差大、风险校把工作重点转到发放小额贷款上,降低了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的风险,提高了贷款资产质量。据统计,许昌市辖区内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的不良资产率只有1%。即便出现信用风险,经过努力,其本息大部分还能最终收回,贷款损失率很低。工作重点的转变还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1999年,全市96家信用社中(6个联社、91个法人社),共有71家信用社经营出现亏损,累计亏损9029万元;盈利信用社只有25家,共盈利212万元。但到2002年底,全市100家信用社(6家联社、94家法人社)中已有74家实现了盈利,共盈利1041万元,较1999年增加819万元。而亏损信用社家数已下降到26家,亏损额也下降到2615万元,较1999年减少6414万元。预计2003年,全辖区赢利农村信用社将增加到82家,亏损信用社下降到18家。盈亏轧差后,全辖区农村信用社预计亏损额降将进一步下降到650万,比上年减少约60%。

表1许昌市辖区内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的变化(单位:万元)

与此同时,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防范制度也不断趋于完善,风险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加强,原来那种忽视经济核算、忽视利润指标的粗放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已初步得到扭转。可以说,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动已出现了转机。

二、困扰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农村信用社经营出现转机,决不意味着其未来的发展道路就是平坦的。当前,尚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在困扰着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矛盾主要是:

(一)不良贷款比率偏高、历史包袱沉重。据统计,到2002年底,许昌市辖区内农村信用社共有不良贷款190,630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51.49%。这一比例不仅远远超过国际银行界通行的标准,也大大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水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与农业银行脱离代管关系时,农业银行有意识地转嫁风险贷款;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并入信用社时,也把部分不良资产带入了农村信用社;90年代初“上项目热”和“开发区热”时,农村信用社受地方行政干预,为了配合“大局”而发放贷款;企业恶意逃废、悬空信用社贷款;以及经营不善等。不仅如此,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曾规定要对居民储蓄存款实行保值补贴,但贷款利率却没有相应提高。“国家出政策、金融机构买单”的结果,就是保值补贴成了农村信用社的沉重包袱,据统计,仅保值储蓄一项,农村信用社就多增加利息支出7,198万元。在不良资产和政策性包袱的重压下,农村信用社长期处在严重资不抵债的艰难境地。由于不能获得投资回报,广大农民不愿意向农村信用社投资入股。再加上地方政府受财力所限,难以大量投入,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得不到补充,法人治理结构得不到改善、科学的管理体制不能建立起来,真正的经济核算更是难以得到贯彻。信用社的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二)管理缺乏灵活性,自主经营受到压抑。对农村信用社而言,人民银行目前承担着监管者和托管者的双重角色。做为监管者,人民银行审查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的任职资格、督促其建立内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检查其经营的合规性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作为托管者(行业主管部门),人民银行又指导农村信用社开展业务(如转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等)。但这两种职能是相互冲突的。为了减轻监管方面的压力,人民银行就具有了抑制农村信用社活力的倾向。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编制乃至服务网点的调整,均须人民银行层层审批,费时费力,不利于信用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金融服务。就具体业务而言,许多特色农业(如花卉、药材)的生产周期超过1年,但小额信贷通常规定贷款期限不超过1年,难以完全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县域资金大量外流,经营环境需要进一步

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退出,为农村信用社开展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也带来了资金大量流出的问题。由于收缩放款,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只得把大量闲置资金上存,再加上邮政储蓄的吸存,就形成了县域经济资金大量外流的局面。据统计,近5年来,许昌下辖各县(市)资金流出规模平均每年增加41,547万元。特别是1999年以来,资金流出量每年都在增加,2001年和2002年的增量甚至达到7.9亿元和6亿元的高水平。由于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得不严重依赖政策性贷款的支持。据统计,2002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净投放的农业贷款(56,312万元)中,将近60%(32500万元)为上级下发的政策性贷款。不仅如此,社会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诚信观念不强,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变相逃废债务乃至执法不严的问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赢了官司却输了钱”的现象。

表2许昌各县(市)资金外流规模增幅变化(单位:万元)

(四)管理水平低,员工素质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质,在计划经济时期,很少有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分配到农村信用社工作。当有可能通过“双向择业”引进所需人才的时候,农村信用社则因经济效益差、工资福利水平低而难以招募到业务发展所急需的人才。这样就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员工素质偏低的局面。据统计,许昌市辖区内6个信用联社、100个法人社24,549名正式员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只有22人,具有大专学历的员工仅有402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函授和自学性质,其专业方向与其所从事的工作无直接关系)。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实力的薄弱,直接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对现代技术的采用。目前,农村信用社大部分还是手工操作,这不仅导致效率低下,还使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风险控制方法难以得到应用,从而导致管理上出现盲区和潜在漏洞。

(五)规模小,创新能力差,服务水平落后。虽然信用社共同出资成立了县信用联社,并由信用联社对各信用社行使管理职能,但农村信用社是基本的经营核算单位,更是独立的企业法人。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范围通常只覆盖一个乡(镇)。过小的辖区、偏低的员工素质决定了各信用社乃至信用联社的创新能力很差,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在防范金融风险、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确定操作规程、引入现代管理技术、乃至加强相互协调和合作等方面,信用社都严重依赖外部力量(如人民银行等)的帮助和推动。目前,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农村信用社防范、控制信用风险的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对于如何防范来自利率波动等方面的风险,农村信用社则没有相应的整体化思路。另外,由于经营网点覆盖范围过小,农村信用社的汇兑业务必须通过层层代理才能实现。一笔汇兑业务,由农村信用社办理,通常需要3天,而国有商业银行当天甚至几分钟之内就能办妥。汇路不通畅、汇票签发难已成为制约其对公服务的突出因素。

三、对策性建议

当前,伴随着金融组织结构和经营战略的大调整,农村信用社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只有解决了上述深层次矛盾,农村信用社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服务于社员。

(一)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发展方向,适时推进对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目前,我们仍把农村信用社定位为“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但实际情况却是:(1)从资本金构成看,由于农村信用社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农民和经济实体并不愿意入股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多来自政府投资和职工入股;(2)从监管角度看,农村信用社所适用的,也是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如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本充足性分析、流动性分析、收益分析等);(3)从历史经验看,产生巨额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忽视了经济核算的极端重要性;(4)从国际经验看,财务上的可持续性是小额信贷机构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而所谓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就是指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收入(包括政府补贴)在弥补经营成本之后还有适当盈余。因此,应当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发展方向。在对其历史负担进行适当处理之后,通过股份制改造,把农村信用联社改组为商业性的小型金融机构,同时取消各信用社的法人资格,变两级法人为一级法人。

(二)采取措施,解除农村信用社沉重的历史包袱。前面已经提到,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和不良资产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据统计,在许昌市,仅支持“上项目热”和“开发区热”、城市信用社和基金会归并、农行转嫁所产生的不良贷款就达168,431万元,占不良贷款余额的88.36%。对于国有银行因政策、体制原因而形成的历史包袱,国家已采取了剥离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性、体制性不良资产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要求其自行消化,就会人为形成一个对农村信用社极不公平的外部环境。进一步讲,完全靠扩大存贷款利差、用信用社的盈利消化这些历史负担,不仅需要较长时日(甚至还会出现信用社的微薄利润不足以偿付不良资产的巨额利息,最终导致历史欠账越滚越大的现象),而且其实质是把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转嫁到农民头上,这和中央“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是直接相悖的。

(三)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1)适当放宽对贷款利率上浮的限制。小额信贷方式灵活多样,手续简便,但其交易成本相对较高,适当提高贷款利率上浮界限,可以使小额信贷在弥补经营成本之后,仍能保持一定的盈利,从而增强其自主发展的能力;(2)多渠道拓宽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具体措施包括:使支农再贷款规模与资金流出量相挂钩,建立起支农再贷款持续增长的机制;减免农村信用社的储蓄利息税;允许农村信用社适当提高储蓄存款利率;允许条件较好的农村信用社进入资金市场等;(3)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具体包括:适当减免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和所得税,放宽对核销贷款损失的限制等;(4)适当增加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主权。在强化管理、严控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农村信用社在用人、网点设置方面的自主权;增加其在利率、贷款期限的自主权。

(四)成立省(市)级的行业协会,切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调查

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关系到农民增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2月10~24日,笔者在河南省许昌市就县域金融服务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许昌市地处中原,农业人口36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83.9%),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在传统农业地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已出现转机;如果能够妥善处理一些深层次矛盾,农村信用社将能够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一、农村信用社经营已出现转机

2000年以来,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农村信用社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思路,严格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风险防范,经过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其经营终于走出了低谷,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

通过“一户一证、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大力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到2002年12月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发放农户小额贷款证(卡)16,379户,评定信用村49个,评定信用镇1个,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05,169次,累计投放小额信用贷款24,381万元,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8,239万元。通过“一次核定、两年有效、限额授信、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全面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在自愿的基础上,5~10家农户或个体私营户组成联保小组,相互进行贷款担保,大大降低了信用社贷款的风险,推动了信用社贷款的投放。2002年,全市已建立农户联保小组25,000个,累计投放“小额农户联保贷款”156,960次,共发放贷款10,833万元。大力开展“一联、三送、两促进”活动(即每个信贷员联系100家农户,为农民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信用社增效)。2002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共联系农户113,693户,为农户送资金26,563万元、送信息84,569次,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和热烈拥护。

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业务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在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县域经济的大环境下,农村信用社在对农信贷投入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据统计,在许昌市2002年对农业的新增贷款中,农村信用社贷款所占的比重高达99%!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入,加快了禹州市中药材园区、襄城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等“一园九区”的建设步伐,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发放小额贷款的工作量比较大,但利差大、风险小。把工作重点转到发放小额贷款上,降低了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的风险,提高了贷款资产质量。据统计,许昌市辖区内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的不良资产率只有1%。即便出现信用风险,经过努力,其本息大部分还能最终收回,贷款损失率很低。工作重点的转变还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1999年,全市96家信用社中(6个联社、91个法人社),共有71家信用社经营出现亏损,累计亏损9029万元;盈利信用社只有25家,共盈利212万元。但到2002年底,全市100家信用社(6家联社、94家法人社)中已有74家实现了盈利,共盈利1041万元,较1999年增加819万元。而亏损信用社家数已下降到26家,亏损额也下降到2615万元,较1999年减少6414万元。预计2003年,全辖区赢利农村信用社将增加到82家,亏损信用社下降到18家。盈亏轧差后,全辖区农村信用社预计亏损额降将进一步下降到650万,比上年减少约60%。

表1许昌市辖区内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的变化(单位:万元)

与此同时,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防范制度也不断趋于完善,风险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加强,原来那种忽视经济核算、忽视利润指标的粗放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已初步得到扭转。可以说,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动已出现了转机。

二、困扰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农村信用社经营出现转机,决不意味着其未来的发展道路就是平坦的。当前,尚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在困扰着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矛盾主要是:

(一)不良贷款比率偏高、历史包袱沉重。据统计,到2002年底,许昌市辖区内农村信用社共有不良贷款190,630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51.49%。这一比例不仅远远超过国际银行界通行的标准,也大大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水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与农业银行脱离代管关系时,农业银行有意识地转嫁风险贷款;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并入信用社时,也把部分不良资产带入了农村信用社;90年代初“上项目热”和“开发区热”时,农村信用社受地方行政干预,为了配合“大局”而发放贷款;企业恶意逃废、悬空信用社贷款;以及经营不善等。不仅如此,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曾规定要对居民储蓄存款实行保值补贴,但贷款利率却没有相应提高。“国家出政策、金融机构买单”的结果,就是保值补贴成了农村信用社的沉重包袱,据统计,仅保值储蓄一项,农村信用社就多增加利息支出7,198万元。在不良资产和政策性包袱的重压下,农村信用社长期处在严重资不抵债的艰难境地。由于不能获得投资回报,广大农民不愿意向农村信用社投资入股。再加上地方政府受财力所限,难以大量投入,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得不到补充,法人治理结构得不到改善、科学的管理体制不能建立起来,真正的经济核算更是难以得到贯彻。信用社的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二)管理缺乏灵活性,自主经营受到压抑。对农村信用社而言,人民银行目前承担着监管者和托管者的双重角色。做为监管者,人民银行审查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的任职资格、督促其建立内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检查其经营的合规性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作为托管者(行业主管部门),人民银行又指导农村信用社开展业务(如转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等)。但这两种职能是相互冲突的。为了减轻监管方面的压力,人民银行就具有了抑制农村信用社活力的倾向。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编制乃至服务网点的调整,均须人民银行层层审批,费时费力,不利于信用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金融服务。就具体业务而言,许多特色农业(如花卉、药材)的生产周期超过1年,但小额信贷通常规定贷款期限不超过1年,难以完全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县域资金大量外流,经营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退出,为农村信用社开展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也带来了资金大量流出的问题。由于收缩放款,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只得把大量闲置资金上存,再加上邮政储蓄的吸存,就形成了县域经济资金大量外流的局面。据统计,近5年来,许昌下辖各县(市)资金流出规模平均每年增加41,547万元。特别是1999年以来,资金流出量每年都在增加,2001年和2002年的增量甚至达到7.9亿元和6亿元的高水平。由于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得不严重依赖政策性贷款的支持。据统计,2002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净投放的农业贷款(56,312万元)中,将近60%(32500万元)为上级下发的政策性贷款。不仅如此,社会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诚信观念不强,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变相逃废债务乃至执法不严的问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赢了官司却输了钱”的现象。

表2许昌各县(市)资金外流规模增幅变化(单位:万元)

(四)管理水平低,员工素质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质,在计划经济时期,很少有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分配到农村信用社工作。当有可能通过“双向择业”引进所需人才的时候,农村信用社则因经济效益差、工资福利水平低而难以招募到业务发展所急需的人才。这样就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员工素质偏低的局面。据统计,许昌市辖区内6个信用联社、100个法人社24,549名正式员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只有22人,具有大专学历的员工仅有402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函授和自学性质,其专业方向与其所从事的工作无直接关系)。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实力的薄弱,直接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对现代技术的采用。目前,农村信用社大部分还是手工操作,这不仅导致效率低下,还使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风险控制方法难以得到应用,从而导致管理上出现盲区和潜在漏洞。

(五)规模小,创新能力差

下载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状况及水平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状况及水平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调查

    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关系到农民增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调查

    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关系到农民增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调查

    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关系到农民增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模型初探[优秀范文五篇]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模型初探 【摘 要】 通过对我国现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模型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具?w业务特点,提出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应综合......

    县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

    **县农村信用社 人民币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 (讨论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管理,提高贷款综合收益以及市场占有率,本着“服务„三农‟,发展自......

    关于六枝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情况的调查

    关于六枝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情况的调查高汉祥〔内容摘要〕 作者通过对六枝特区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社及到目前为止存贷款等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

    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的可行性分析

    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已成为讨论很热的话题。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有利于其适应利率市场化,使之和其他金融机......

    对放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的思考

    对放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的思考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金融主渠道的作用。然而,在我国金融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