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农村信用社贷款过度集中情况的调查大全
对农村信用社贷款过度集中情况的调查
中国人民银行大竹县支行 何爱云
天润财经 [2002-07-03] 访问次数:10
在西部地区的不少县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县联社集中基层信用社资金发放贷款,导致贷款过度集中,进而影响其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本文以四川省东部某农业大县(D县)为例,从实际调查研究的角度来探讨这一普遍问题。
一、现状及特征
D县是一个百万人口的丘陵大县,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0%,属比较典型的西部农业县。该县农村信用联社集中基层信用社资金发放贷款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联社贷款总量过大。从“九五”时期来看,该县农村信用联社贷款(以下简称“联社贷款”)与全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以下简称“全辖贷款”)呈此长彼消的发展逻辑,联社贷款占全县信用社的比重从1996年、1997年的40%左右,逐年上升到超过50%,特别是近两年这一比重已直逼60%。即联社贷款大大超过了全辖基层信用社的贷款总和。
2.存贷比例极不平衡。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后,D县联社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其存贷比例年年攀升,贷款余额远远大于同期存款余额,当年存贷比从1997年的 4.86倍跃升至2000年的8.5倍。县联社一直处于一种严重超负荷的非正常经营状态。
3.贷款“垒大户’’现象突出。从最大一户贷款、最大十户贷款与资本金总额的比重看,县联社最大一户客户的贷款余额占联社资本金的比重从1996年0.5倍逐渐发展到 2000年末的20.97倍。与此同时,最大十户客户的贷款余额是联社资本金总额的倍数也从1996年的2.49倍逐年上升到2000年末的35.14倍。可见,贷款过度集中于一个或几个贷款客户的程度和趋向十分明显。
二、影响及原因
贷款的过度集中必然导致风险的过度集中,客观地分析,贷款过度集中不利于信贷风险的分散。这就好比把一筐鸡蛋集中放在了一两个蓝子里,其潜在的风险和隐患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从长远发展看,贷款大户一旦出现问题,势必危及信用社的经营和生存。事实上,从D县信用社近几年的不良贷款占比情况看,虽然2000年末不良贷款占比较 1996年降低了近30个百分点,但是占比下降并不是因为不良贷款下降所致(其不良贷款绝对数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是主要靠增加大量的新增贷款来“稀释”原有不良贷款后形成的。
从辩证与发展的观点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县联社方面的原因,也有基层信用社方面的原因。
从县联社方面进行考察,不难发现有以下因素影响其贷款经营行为。一是政策因素。根据现行金融政策,农村信用合作社吸收资金存在着利率倒挂的问题,客观上迫使信用社急于为资金找出路。二是主观因素。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信贷经营由过去的“撒胡椒面”改为现在的“收拢五指、握紧拳头”,集中贷款发放权限。贷款集约经营本无可厚非,但实际操作上却有所偏差,片面理解了集约经营的涵义,由此造成了贷款面相对过窄,贷款过于集中的现实问题。三是机制因素。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贷款权力过于集中,信贷约束机制不健全、相互制约监督不力,使得贷款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集体审批程序和手续程序难以落实,农村信用合作社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有关规定被搁置一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和促进了贷款过度集中的最后形成。
再从基层农村信用社方面进行考察,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选择问题。一方面,贷款难发放。据对D县120户农户的典型调查表明,在寻求信用社贷款支持方面,农民普遍存在着一种高需求与低行为并存的行为特征,从而使得基层信用社想发放贷款也难以进行。加上近年来经济相对不景气、乡镇企业效益下滑等因素的影响,基层信用社贷款无好的项目和企业。另一方面,贷款不愿放。县联社对基层信用社贷款发放加大了考核力度,基层信用社贷款权限过小,信贷责任约束过于硬化,束缚了基层信用社手脚,降低了规章制度的激励效果,从而使得基层信用社情愿只吸收存款,承担着继续亏损的经营后果,也不愿主动地去发放贷款、营销贷款。这实际上是基层信用社把支持“三农”的重担上交给了县联社,并最终导致和形成了县联社不得不集中全县资金,积极寻求贷款项目获取效益的一种经营策略取向。
三、对策及建议
1.端正经营方向,明确信贷服务总体思路。
国际经验表明,信用合作社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服务社区,为相对弱势的群体提供尽可能多的金融服务。从这一基本内涵可以看出,农村信用合作社必须端正经营方向,采取措施扎扎实实地为本乡(镇)广大的农民、广阔的农业和广泛的农村经济服务。信贷服务的总体思路也必须基于和源于这种基本思想,贷款品种及服务方式的创新也只能基于这种思想进行,而不是将贷款集中发放给几个贷款大户。县联社要转变工作作风和思路,不能再搞集中发放贷款,而应引导和支持基层社强化“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小额贷款方式使用的广度、深度,制订科学合理的操作细则和考核办法。当前需要强调的是支农贷款增幅要有所上升,支农面必须有所增加和扩大,不断提高基层信用社的贷款比例,均衡全辖信用社存贷比例。这既是支持“三农”的现实需要,也是分散信贷风险的必然选择。
2.严格贷款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要认真贯彻执行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有关规定和业务操作规程,严格贷款管理。对因历史原因形成的贷款集中的问题,要分析查找原因,制定计
划积极予以纠正,坚决杜绝新的“三外”资金发生;新增贷款,必须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有关规定发放,对违反规定、集中贷款“垒大户”的问题要严肃查处,不搞“下不为例”,切实控制信贷风险。
3.强化责任约束,健全完善贷款运作机制。
一是实行动态的贷款放收责任约束机制。对贷款的发放,既不能一味地强调责任约束,完全包放包收,也不能过分强调集中,把基层信用社贷款权限全部上收。应实行有限额的放收制度和利益引导机制,避免过多的责任与相对较少的利益相并存的运行悖论,影响基层信用社经营的积极性。二是健全完善相互监督制衡机制。对大额贷款(比如20万元以上)的申报、立项、调查、审批和发放过程中,要坚持审贷分离、贷款“三查”等制度,坚持民主科学决策,审贷委员会实行“一人一票”,避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集中发放贷款,积累和潜伏信贷风险。三是试行贷前公示的社会监督机制。大额贷款发放前,县联社要在一定范围(如本社区)内公示。主要是公示贷款对象的资信状况,贷款金额、用途、期限及种类,以及贷款审查、决策等基本程序等内容,接受群众咨询和监督,尽可能地避免决策失误。
4.加强金融监管,控制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人民银行县支行直接担负着监管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任,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变事后监管为事前监管,变对结果的监管为对过程的监管。凡是县联社大额贷款审批等业务工作的重大会议,县支行要派员列席参加,监督其依法合规操作。要加强常规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充分发挥报表体系的风险预警作用。适时运用警示提醒、处罚监督、“窗口指导”、道义劝说、戒免谈话等金融监管方式,切实加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监管,有效控制和逐步化解贷款过度集中隐藏的风险,促进农村金融的平稳健康发展。
来源:《金融参考》2002年第5期
第二篇:民间贷款对农村信用社影响
快易贷指出民间贷款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1、民间借贷风险性较大,容易冲击正常的农村金融秩序。由于民间借贷多为私人之间的协议,大多没有信贷担保和抵押,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强,对风险的产生页无从控制,因此隐藏了极大的风险,对正常的农村金融秩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2、民间资金影响农村信用社贷款安全。
一方面可使资金所有人少交或不交个人所得税和利息税;
另一方面还可让借款人隐藏这部分负债,降低负债率以获取农村信用社贷款,这样借款人既可以获得民间资金,又可获得信贷资金来满足其生产经营需求,但却造成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从而直接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安全。
3、对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产生的一定的冲击作用。
第三篇:对某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调查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调查报告
对西部某县级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调查
一、调查说明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业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产,以中间人或代理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业务并收取服务费用的业务。由于中间业务以其独有的对资本无需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能强等特点,在银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受到广泛而高度重视,成为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重要业务领域、中间业务正被快速抢占和瓜分。快速发展中间业务是农村信用社信用提高和业务发展的重要标志。
结合中间业务的特征和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在电大教末期,根据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
调查目的:掌握该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基本的建议。
调查时间:2011年1月中旬到2月底。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报表分析、实地问卷和发放调查表等方法。
经过调查,笔者认为,此次调查基本上准确掌握了该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展的现状。现将本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展情况以及问题分析陈述如下:
二、调查内容
(一)发展现状
1.起步较晚,项目单一。该市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是从2000年后开展的,2000年时以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扣利息税为标志,中间业务得以开展;2002年下半年开始代收国税业务;2003年开始代收地税业务、代收网通手机费;2004年代收移动手机费;到2010年9月底止,可以说该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一年一个台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2.中间业务收入逐年增加,但比例较低,还处于一种较低水平。根据统计,2010年该市全辖区营业总收入为3545万元,中间业务收入为7万元,占总收入的0.08%;2010年该市全辖区营业总收入为4135万元,中间业务收入为16万元,1占总收入的0.39%;2006年该市全辖区营业总收入为4346万元,中间业务收入为30万元,占总收入的0.69%。而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各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平均水平为8.5%,最高的金融机构占比达到17%,外资银行占比更高,最高的占比达到60%,平均占比也达到41%。就该市农村信用社总体而言,由于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中间业务发展规模小、范围较窄,还处于一种较低水平。
3.技术手段较高,专业人才匮乏。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性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它的拓展需要建立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而且还要求有一支专门的人才进行管理。目前,该市农村信用社和其他专业银行相比虽形成庞大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现有技术基本上能满足全市通存通兑以及大面积网上支付和客户资料查询的市场需要,但缺乏一些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队伍,人才素质低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1.业务构成单一,收入水平低。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中间业务种类越来越多,但是该市农村信用社仅限于代发工资、代收税款、代扣利息税、代收电话费、代办保险等业务品种,构成比较单一,基本上以传统的中间业务为主,以上这些代理业务本身的效益很低。据调查,代发工资、代收税款手续费提取比率为零;代扣利息税的手续费提取比率为2%;代收电话费的手续费提取比例为4%;代办保险的手续费比率略为高些,也只有8%。以上这些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98%以上,一些如银行卡、保管箱、委托业务、证券等科技含量高、收益性好的新兴中间业务基本上尚未涉足。
2.对中间业务战略性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基层农村信用社主任受传统经营思想的束缚,在发展中间业务的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在对中间业务的定位上更是有偏颇,没有把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平等对待,而是把中间业务当作次要业务,甚至把部分中间业务作为从属于存贷业务的附属业务,把中间业务当
作吸收存款和占领市场份额的手段。因此没有把中间业务当作本行业的发展战略去研究,对中间业务定位上本末倒置。
3.人员短缺问题严重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目前信用社普遍存在人员短缺问题,以该市某信用社为例,该社共有5名职工,其中主任1人、信贷员1人、会计1人、出纳1人、微机员兼并帐监督员1人。这样的人员构成,在全辖普及柜员制的情况下,只能对外设一个柜员。而该社储蓄余额3300多万元、贷款2000多万元,因此业务量较大,每天仅存贷款业务量都在130笔以上,而每天代收网通、联通、移动电话费、手机费业务量多达80余笔,营业室外挤满了等候交费的客户,使许多办理存取款业务的客户迟迟不能办理,影响本身业务开展,存款一度出现大幅下滑。目前该市农村信用社28个营业网点,除部分营业部超过4个内勤人员外,其它信用社内勤人员都在4人以下,只能设1个对外窗口,因此柜面压力都很大。以代收电话费为例,大部分客户不愿意先存款,而是何时欠费何时交,欠多少交多少,因此营销工作非常难做。信用社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发展固定电话预存代扣业务,即与交费客户先签定预存代扣协议,开立存款帐户,然后把款存入该帐户,月末统一扣划,以减轻柜面压力,但也存在问题。本来月末划款成功,客户电话可以正常使用,但是常常因为网络问题划了款电话还不通,提示欠费,到电信方面查询,电信方面也查不清原因,只是说未见到款项。客户找到信用社问原因,有的客户甚至要起诉信用社,理由是信用社耽误了业务,必须赔偿损失,信用社只能耐心解释,赔礼道歉。这样不但没有减轻柜台压力,还增添了许多麻烦,损害了信用社的形象。
4.基础硬件设施还欠完善,影响中间业务开展。在信用社代收话费、手机费中,经常出现网络不通、存款业务与代收业务画面转换慢、代扣话费不成功等问题,让客户等待很长时间。还有交费后电话或手机仍欠费,到电信部门查询,业务员不予认真解释,简单的把问题推到信用社,让客户与信用社形成矛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信用社形象,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
(三)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在农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农村社会及“三农”需要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金融服务需求层次更高内容更多。同时入世后外资银行的进入,存贷款业务的冲击逐渐波及农村,中间业务更是占尽先机,为各类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如果不积极应对,早作准备,不但中间业务“蛋糕”享受不到,而且原有的“奶酪”也会被蚕食,因此,必须树立长远发展目标,找准市场定位,发展中间业务是实现农村信用社实行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化风险的有效手段,要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现代经济条件下与存贷业务并列的主业之一,从在竞争中图发展的高度来实施拓展中间业务的战略,在经营管理的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机制和动力机制,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快迅发展。
2.完善体系,规范机制。发展中间业务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体制上的支撑和政策上的扶持,特别是需要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努力。因此,发展中间业务的总体思路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市场交易规则和定价规则,加强规划、调控和监督,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目前农村信用社必须以联社为单位,最好是省联社或地(市)级联社,建立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分工负责、整体营销的业务管理体制,要组建专门部门负责中间业务的市场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做好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设计推广;负责中间业务的新产品宣传介绍和推销;负责全联社中间业务的协调与管理,包括制订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业务指导、统计分析、考核评比等;负责总结业务经验,组织经验交流,推动业务开展,负责选拔培训中间业务的专门人才等。
3.开发产品,强化营销。针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产品过分单一的现状,结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适时开发中间业务新产品是当务之急。农村信用社产品创新应坚持市场有需求,农村信用社有能力、业务有效益的原则,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农村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充分考虑农村信用社在机构网络、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条件,选
择那些适合市场需求、发展潜力较大、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品种。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集中力量抓好研究开发工作。
4.加大投入,提高素质。以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的技术依据,也是实现中间业务经营和处理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农村信用社要集中资金、集中科技力量开发相对完善的、与时代基本同步的符合农村信用社实际的计算机软件,更新落后的硬件设备,增添新型业务机具、加快中间业务网络建设。实现区域性、系统性联网建立信息共享通讯网络,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与此同时,要加强中间业务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农村信用社人员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要通过岗位练兵、脱产培训、优化增量等方式,加强中间业务人员的培育,提高员工素质。培养自己的通晓政策法规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调查
作品封面
作品名称: 关于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调查及对策研究 学院年级: 东方科技学院 2010级
作 者:
刘 继 鸿 指导老师: 高平安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2011年 2月
关于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调查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经历了五十多载的风风雨雨的农村信用社,尽管各项业务和改革进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提高,但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现有的社会环境和诚信条件下,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应当联系实际,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全盘工作以及不同的经营阶段的工作重点,开展与之相协调的文化建设活动。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文化建设
目 录
一、前言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二)合规管理职责不够清晰
(三)合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四)合规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三、加强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工作机制,与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体系相适应
(二)加强学习,提高信合员工队伍素质
(三)以人为本,增强信合员工对此项工作的认同感
(四)加强物质建设,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经历了五十多载的风风雨雨的农村信用社,尽管各项业务和改革进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提高,但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现有的社会环境和诚信条件下,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应当联系实际,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全盘工作以及不同的经营阶段的工作重点,开展与之相协调的文化建设活动。
当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是部分农村信用社仍存在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经营的做法,把精力集中于完成考核经营的任务和指标上,只注重市场营销和拓展,而忽视业务的合规性管理,甚至有些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二是部分员工的合规理念和风险意识不够深刻牢固,违规事项仍有发生,情面大于制度、习惯代替制度、信任代替管理等不良行为不同程度存在,制度执行力不强或执行存在偏差现象;三是存在重发展轻风险防范,重事后稽核检查,轻事前、事中的合规风险控制;四是部分员工是被动合规而不是主动合规,对规章制度认识不到位,导致存在明知道有些事情不符合规定,但存侥幸心理,违规作为。
(二)合规管理职责不够清晰。一是虽然目前县农村信用联社建立了合规管理部门,但是职责不够明确,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 造成合规文化建设浮在面上,深度和广度不足;二是虽然在各业务条线、各部门和基层信用社均设臵了合规风险管理岗位,但终因管理上存在盲点,“形似而神不至”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有的合规管理员,“有合规管理员之名,却无合规职能之实”未能真正履行合规管理职责,缺乏责任心。由于受利益的制衡使得基层合规管理岗对本机构的违规行为往往缺乏主动报告意识,影响了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合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制定、设计合规制度体系时,未能全面考虑、覆盖合规风险管理或者说合规文化内涵的各个层面。在大量的规章制度面前,还存在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导致花费大量人力、精力和财力设计出的合规制度成为摆设,合规文化建设成为人人都会说的一句空话;二是由于合规激励和考核机制缺失,导致为了完成业务指标急功近利,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
(四)合规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一是合规风险管理缺乏科技支撑。当前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技术与手段比较单一有限,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能有效识别和评估新业务拓展、新客户关系建立以及客户关系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等所产生的合规风险,对合规风险进行动态、持续的识别、计量、评估和管理的能力较薄弱,不能随时发现和提示风险点。虽参与改进、优化业务流程和新产品论证,但其技术和手段不能适应业务发展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需要,对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不能提供有效的合规性测试;二是尚未建立合规风险监测模型和指标,无法准确衡量合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以确定合规风险的优先考虑序列;三是缺乏合规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合规风险管理领域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合规管理职责落实不够。
加强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工作机制,与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体系相适应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形成有力的制度保障和长效工作机制,良好的机制基础是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实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能够对广大员工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一是建立内部共同利益机制。大力提倡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的企业精神,并可试行农村信用社员工模拟持股经营、风险抵押承包经营等模式,将员工的经济利益与信用社经营利益联系起来,共同进退,强化责任感和事业心。二是建立内部业务活动约束机制。对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活动建立系统规范的行为规则,实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强化风险控制能力。三是建立内部相互监督约束机制。在强化高级管理阶层的利益保障机制时,必须建立和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二)加强学习,提高信合员工队伍素质
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广大信合员工的自身素质,过硬的业务操作技能和扎实的自身修养和良好的文化底蕴。如果广大信合员工业务素质不高或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那么农村信用社讲创新、讲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在社内积极倡导加强学习的好风气,号召大家在政治上积极学习,在业务上开拓进取,从而让广大的信合员工逐渐树立起以学习为荣、以学习为乐的意识,这样一来就会对农信社的文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向纵深开展,农村信用社领导应鼓励信合员工积极参加技术职称考试、参加不同内容的培训和学习、引导他们在学习上自觉地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理念。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是一件很愿意做的事,因为只有学到了真本事,才能在日后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至被社会所淘汰。
(三)以人为本,增强信合员工对此项工作的认同感
由于信合员工是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所以,在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力求把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自身经营效益和员工个人自身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充分调动广大信合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又要履行办社宗旨,服务“三农”,实现社农双赢,增强服务意识和全局理念。只有这样,广大信合员工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愿意投身本单位的文化建设,并以实际行动为本单位的信合文化建设做贡献。
(四)加强物质建设,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这两者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联系统一的,精神文化是通过物质环境等载体体现出来的,物质环境只有蕴含了一定的精神才能称得上物质文化。农村信用社的物质建设要体现“安全牢固、美观实用、温馨和谐、诚心服务”等内涵,不仅要在营业网点建设、安全设施的安装上下功夫,还要在办公生活设施的配臵上紧紧围绕这个内涵进行。农村信用社网点如果真正做到了软硬环境建设到位,就会大大激发广大信合员工爱岗敬业的热情。同时也会使农村信用社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从而确保农信社文化建设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在借鉴国际先进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企业文化,并将这种企业文化加以发展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在广大信合员工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内涵,为农村信用社尽快跻身国际一流银行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
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
之风险管理
一.何为贷款风险
贷款风险是指银行贷款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额不确定因素影响使银行贷款到期不能收回或无法如数足值收回从而使贷款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分类: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06年以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分类办法是按照四级分类,把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种类型,后三种合称为不良贷款。
2006年以后,农村信用社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五级分类管理制度,及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当前,农村信用社实际的是在综合系统网络中贷款分类按照四级分类,二在实际管理中使用五级分类的折中办法。
三.信用社贷款现状
当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是困扰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它不仅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自身效益和在社会上的声誉,而且也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乃至
金融、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防范化解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保证信贷业务正常运行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不良贷款占比高,贷款的流动性差。
2.贷款收息率低,贷款的效益性难以实现。
3.抵押贷款占比少,担保贷款留于形式,贷款的安全性难以保障。
四、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导致损失产生的可能性,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风险是指预期事物的不确定性,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预期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意外收益,即风险收益;二是预期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意外损失,即风险损失或风险成本。狭义风险仅指预期事物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损失。通常所谓经济风险仅指狭义风险,本文中的风险限制在狭义范围内。所谓贷款风险是指银行、信用社放出去的贷款不能按期收回,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它是风险的一种,具有风险的一般属性,信贷资金的运动是一种以“两权分离、按期偿还”为本质特征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即银行、信用社发放贷款所让渡的只是信贷资金的使用权,而所有权仍归银行、信用社所有。这一本质特征要求借款人必须按照事先协议到期归还贷款,以实现信贷资金的归流。但是,由于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内,会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借款人经营失败,造成银行、信用社的贷款不能收回,贷款风险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引发贷款风险的原因很多,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即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五.贷款风险的规避方法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
一是大力构建学习的平台,将健康的信贷文化思想、行为及职业道德,通过人这一特殊载体进行有效传导和贯彻;二是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根据新时期信贷工作要求制定培训计划,让信贷人员针对性的不断“充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贷工作需求;三是通过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公开招聘、选拔信贷人员和加大培训力度等措施,把优秀的人才放在信贷岗位上;四是建立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通过科学设臵评定信贷人员等级、建立科学的信贷考核目标体系和信贷考核的激励机制,让信贷人员的工作实绩得到高额回报和实现个人价值,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切实执行信贷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对每笔贷款都必须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贷时严格审查、贷后尤其需要跟踪检查。
二是严格贷款操作规程,特别是对每笔贷款从申请―调查―审查―审批―发放―贷后检查―收回等每个环节的相关操作流程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细化各个环节的责任,全程监控每笔贷款的风险点。
三是建立主责任人制度,严格责任界定。主责任人制,即第一责任人制,是适应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需要,在实行审贷分离、明确岗位职责和部门职责的基础上,针对有决策权人在决策各环节中的作用及行为而承担责任的管理制度。主责任人制的建立,是对信贷决策各环节有决策权人管理责任的进一步明确,有利于规范信贷决策行为,有利于克服多年来信贷业务逐级报批而由一人承担责任或名为集体承担责任而实际无人承担责任的弊端,是信贷管理制度的又一个创新。通过建立主责任人制,进一步强化责任人的责任意识,确保责任人严格认真履行职责,共同为信贷业务的稳健发展负责,共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负责,共同为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负责,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信用社权限内办理的信贷业务,信贷人员为调查主责任人,业务副主任为审查人承担审查主责任、主任为审批决策人承担决策责任。经审贷小组审议通过的信贷业务,审贷小组成员共同为真实性和合规合法性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四是强化制度制约,严格责任追究。冷静分析多年来信贷管理不规范和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除信贷管理制度本身不完善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原因,那就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或追究不严,使信贷人员存有侥幸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了一边纠正一边违章或只查违章不认真纠正的不良习惯,可以说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为了确保信贷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尽快改变信贷人员的惰性思维,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调查、审查、审批各决策环节有关人员的责任,规范主责任
人的行为。
五是确保信贷管理的正面奖惩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有效执行。加强内部稽核监督检查,强化对客户的贷后监管,及时发现信贷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客户的风险状况。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序时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对重点社、重点人员存在的重点问题,重点进行检查,严格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始终对信贷违规现象形成高压态势。通过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使信贷人员逐步养成按制度办理贷款的良好工作习惯,转变重放轻管的工作作风。
3.建立内部评价体系。
首先,在明确责任,实时监控的前提下,应完善现有授权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信贷管理部门工作程序内容及应承担的责任,逐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减少干预行为,提高服务效率。其次,推广农户贷款授权、授信管理新模式。针对农户和其他自然人贷款,可以借鉴、推广农户授信联保贷款“一证通”做法,在推广过程中要加强基层社授信评定小组的建设,在落实贷款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兼容的考核机制,通过导入市场营销激励机制等手段,将经营绩效与基层社信贷人员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第三,建立农村信用社内部评级体系。可以在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中引入内部评级法。农村信用社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对科学识别、评价客户信用状况,优化客户结构,对信贷业
务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公司类项目贷款、大额贷款、微小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客户不同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并将信用评级标准按区域经济状况予以区分。建立大额授信客户、大额贷款风险集中度、关联交易和关系人贷款管理制度,科学评定客户授信额度,坚持发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完善授信管理制度。
第四,规范信贷档案管理。作为序时性真实反映信贷业务和信贷运行,明确信贷责任的信贷档案,是信贷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推进信贷管理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用社要加强信贷管理,当务之急是加快信贷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各级联社应优先确保一定比例的资金,重点加快基层社电子化建设进程,做好人员培训,提升基层社管理水平第一是稳步推进信贷管理电子化建设。要研究建立全社统一的信贷业务电子化处理系统,实现信贷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与维护,强化对业务处理流程的刚性控制。上级主管部门应牵头组织开发和推广,或研究论证现有已开发的信贷管理系统,或考察评估引进国内外银行同业先进的信贷管理系统。
第二是探索建立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要建立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对称性和充分性。建立信贷管理工作重点联系制度,加强与联系社之间的对话,将联系社作为试验的基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信贷管理网页,并及时把有关文件
和学习资料在网上公布,使之成为全社信贷管理人员学习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