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改革隐忧

时间:2019-05-13 23:3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率改革隐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率改革隐忧》。

第一篇:利率改革隐忧

利率改革隐忧

[导读]过去银行业“坐地收钱”的历史,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而一去不复返了。

1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等一系列决定,这标志着推动近10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进入关键阶段。

这一措施的出台,距离李克强总理在有关会议上谈及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刚好过去整整一个月。

作为调节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元素,利率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今年以来持续加速的中国金融改革,也在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后,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此次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最直接的目的,被业内人士解读为是为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经济增长。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是大多数业内人士对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评价。这一评价的依据是,目前银行信贷大多数仍在基准利率以下,而按照过去央行所设定的以7折基准利率下限发放的贷款在市场中更是难觅踪影。完全放开贷款利率,对于银行业短期来说影响并不大。

但这一举措的象征意义在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释放了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和力度的信号,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

利率实现市场化后,最直接的冲击将是银行业,过去由非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所催生的令银行业利润丰厚的存贷利差,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而一去不复返。在获得定价权的同时,银行业将发现自己置身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自身的经营业务水平、风险管理,将被迫要上一个新的台阶。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银行业在竞争压力下,采取高息揽储、过度放贷、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等非理性行为,在这方面,日本和美国等经历完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发达国家提供了前车之鉴。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央行仅放开了贷款端利率,而没有放开存款端利率,体现了其一贯的审慎风格,也恰恰反映了央行对于上述可能风险的担忧。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这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标志着改革正式进入深水区。对于仍在前行中的中国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仅仅是这一庞大工程的第一步,接下来,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每一步都将是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将在更大程度上考验决策者的智慧,对于身处其中的金融机构来说,无异于一次洗礼。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19日晚间,央行公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更预示了中国金融改革正在步入新阶段。

今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加速。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有关会议上谈及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便进一步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目标。

6月份发生的“钱荒”,让市场领略了即将到来的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波冲击,也进一步印证了推进金融改革的迫切和决心。

不到半个月后,国务院办公厅便于7月1日公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上早在2004年便开始启动。当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开存款利率的下限管理,放开除城乡信用社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并首次允许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9倍。

随后在2012年的两次利率调整,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当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两次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降0.5个百分点,上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降0.56个百分点,下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而最新的利率市场化举措,则是将贷款利率下浮区间0.7倍的限制完全取消,实现了在贷款端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利率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在金融体系中起到释放信号,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在充分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中,金融资源能够实现优化配置,并起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一个非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利率所能发挥的上述作用微乎其微,还将导致资源错配、银行业缺乏改革动力、实体经济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经济在结束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目前进入一个中速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经济需要尽快解决此前的一系列遗留问题,诸如产能过剩、去杠杆化等,而过去过于倚重“三架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而相对忽略消费作用的经济增长模式,目前看来已经不可持续,拉动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使“三驾马车”均衡前行,是中国经济接下来要走的道路。

而利率市场化,对于调整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也能起到内生性的关键作用。在非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的框架下,资金的成本并不能客观反映市场对资金的真实供需状况,大型的国企、央企更容易获得贷款,并继而出现过度投资、产能过度扩张等问题,而长期被压抑的存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分析认为,这种高存贷利率差是中国国内消费持续低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

在利率市场化后,将更能反映市场中资金的实际供需状况,有利于金融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在央行公布放开贷款利率前5天,其行长周小川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利率市场化后,原先贷款难的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在市场化的利率体制下,银行或许将通过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来弥补以较低利率放贷给大型企业的利润损失。

“从宏观一些的角度来看,这次利率市场化举措,可以被看做是对实体经济的一次刺激政策。”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说,“国有企业面对的有效利率将更低,有利于帮助经济在第三、第四季度获得进一步增长动力。”

高盛集团也指出,总体来看,此次贷款利率下限取消的政策,与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相吻合,即为企业减轻财务负担,并促进经济增长。

银行业或面临洗牌

此轮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直接的冲击对象将是银行,过去银行业“坐地收钱”的历史,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而一去不复返了。

在过去的非市场化利率体系下,银行坐拥利润丰厚的存贷利差,旱涝保收,没有丝毫的改革的压力和动力,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尽管从短期来看,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对目前银行业来说冲击并不大,因为在目前信贷状况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利率水平总体高于基准利率水平,距离触及下限还有较明显的距离,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国所有贷款中,只有11%的利率水平位于基准利率以下,几乎没有任何利率水平在此前央行所设定的7折水平。

但众多分析师指出,这一新政策的出台,从长期来看,必将对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监管当局将利率的定价权交还给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将它们推向了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这一举措实际上倒逼银行业整体在服务水平、专业管理方面要迈上一个新台阶。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原先享受的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窄,这将给银行业利润带来直接冲击,为了应对这一变化,银行业将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弥补由存贷利差缩窄而带来的利润损失,原来银行不屑一顾的中小企业,或许将成为它们新的“上帝”,这与央行希望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提高小微企业信贷的可获得性的初衷是吻合的。而向小微企业贷款,银行业在迎来机遇的同时,又不得不面临新的挑战,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参差不齐,这就要求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也要相应地有一个质的飞跃。

此次利率市场化措施,并没有触及存款利率,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反映了在当前情况下,央行一贯的审慎风格。

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和关键步骤是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但目前的市场状况,并不具备全面放开存款利率的条件。

“这次没有涉及存款方面,是慎重的做法。”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说。

“在当前市场资金比较紧张的时候,贸然放开存款利率,可能带来高息揽储大战和部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锋说,“存款利率市场化必须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才会择时推出。”

对于银行业来说,存款无异于其业务发展的根基。新任招行行长田慧宇在最近的一次内部会议中一再强调,“大力抓存款不仅是利润增长的需要,也是流动性管理的需要。”

从这个角度,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央行此次并未放开存款利率。在不合适的时机下,盲目放开,可能导致银行在争夺存款时,采取一些非理性行为,从而伤害行业的整体秩序,进而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冲击。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后,储贷机构获得了涉足新业务的许可,但其本身由于流动性不足,管理水平和风控意识较差,加上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投资垃圾债券等风险因素,最终导致大量储贷机构倒闭,爆发了储贷危机。

而日本当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则使得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的现象。一时间,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增规律,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小银行纷纷破产。

不断迈进的利率市场化步伐,也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不适应竞争,注定会被淘汰,这是市场规则的一条铁律,或导致银行非理性行为 资本项目开放未成熟

尽管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在经济调结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平安证券指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迫于竞争压力,可能引发银行冒险经营,过度信贷,做出不审慎贷款决策,倾向于以高利率、高风险项目提供信贷以获得高额回报,一旦经济衰退,这些企业就会拖欠债务和破产,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大增。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显示,信贷膨胀往往和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相关。发展中国家75%的信贷膨胀和银行危机相关,85%的信贷膨胀和货币危机相关。

利率市场化还可能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剧金融脆弱性。利率市场化以后,如果利率提高,比如阿根廷和智利,在逆向选择效应下,市场上将只存在高风险的借款人,而厌恶风险、安全的借款人将倾向于改变自己的项目性质,使之有高风险和高收益性,这种“风险激励效应”将加重道德风险。

上述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后,需要金融机构在面对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的环境下,能够做出理性化决策,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利率市场化,很大程度上将考验金融机构管理者的智慧和风控意识。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这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标志着最容易的部分已经完成,改革正式进入深水区。这一表态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接下来的过程和步骤将面临更为复杂和艰巨的环境。

光大证券首席分析师徐高三个月前曾发表评论称,中国目前并没有准备好利率市场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徐高认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显性化是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当这个条件尚不具备时,强行推进利率市场化很可能恶化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放大金融风险、并扭曲金融价格体系。

所谓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目前储户的存款由国家兜底,几乎没有风险,而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储户将会对风险的边界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哪些风险是银行和自己承担的,哪些风险是政府承担的。

实际上,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政府已经发出明确信号。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自己的著述中提到,中国明确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在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2012年8月,央行在《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目前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7月15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一个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会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为小型金融机构创造与大型金融机构公平竞争的环境。

不过存款保险制度,仅是利率市场化走向最终阶段的一个阶梯,多位央行高层曾公开表示,将SHIBOR培育为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建立完整的货币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曲线等工作,都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而这些前提条件显然在短期内还难于达成。因此步子迈得大的银行,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真正到来前,很可能会积累难以预测的风险。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利率市场化另一大重要意义,在于其被视为中国取消资本进出中国限制,以及允许汇率浮动的必要步骤。

在两个月前举办的“2013人民币国际化全球论坛”上,与会人士认为,逐一启动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改革并推动资本项目开放或是最佳路径选择。尽管资本账户放开值得期待,但对风险要保持高度警觉。其中,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是避免资金套利的重要前提。

根据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台湾等 7 个经济体的经验,其中的5 个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短期内都发生了国际资本的异常流动,这说明利率市场化对国际资本流动有显著影响。同时,发生国际资本流动异常的国家和地区其资本账户都是开放的,而没有发生国际资本流动异常国家的资本账户大多处在管制状态下,这说明利率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需要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

“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两者协同推进有助于减缓资本流动的冲击,防止在市场化进程中出现利率和汇率剧烈波动的局面。”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

总体来看,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改革的推进,相互之间存在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连平认为,尽管目前我国在宏观经济稳定、金融监管完善、外汇储备充足等四个方面基本满足了条件。但他指出,我国在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方面程度还不高,而价格机制的市场化对于资本项目可兑换也非常重要。(腾讯财经

第二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非常荣幸参加“欧洲货币”的中国会议,感谢会议的主办方:中国银行、欧洲货币集团、汇丰银行hy;,也感谢会议的其它支持者。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有效运作金融市场(MakingFinancialMarketsWork)”,题目很有意义。在中国,金融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基准收益率曲线。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利率市场化改革。早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2000年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今年10月份召开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总的方向明确以后,我们需要澄清一些概念上的认识。有人以为,利率市场化就是所有利率都由市场决定。这个理解不够准确。应当说,利率市场化指的是商业性利率由市场决定,而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所运用的利率不在此列。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二是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过去管理的利率品种很多,近年来,通过放开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三是先后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目前,人民银行管理的外币利率品种已经很少了。五是中资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行大额定期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

然而,相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整体步伐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较慢。认识没有跟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一提到利率水平高低,有人会习惯性地从资金成本上找答案,而不是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从“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角度去考虑。这与我们改革早期进行商品价格改革时对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解犯有同样的毛病。再有,一些人在利率水平的价格决定机制中缺乏对风险补偿的考虑,还没有建立风险升水的概念。此外,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艰巨,需要利率政策给予适当的扶持也是一方面原因。

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明确的方向。下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推进,我们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每次都讨论这个议题。大致有以下考虑:

首先,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目前,在中央银行的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区别不同情况,划分了五种贷款浮动幅度: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可以在中央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0.9~2倍区间浮动,其它农村信用社可在0.9~1.5倍区间浮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率可在中央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0.9~1.3倍区间浮动,对大企业可在0.9~1.1倍区间浮动,还有少数大企业不上浮、只下浮。现在,这已不能满足资金供求关系和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也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在得不到担保抵押的情况下贷不到款。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是逐步放宽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主要是扩大向上浮动的范围,使银行有更大的利率管理自主权。

关于贷款利率下浮,前面已经提到最低下浮系数为0.9。对于一些很好的企业,当然有可能争取到更优惠的利率,但我们可以鼓励大企业去发行公司债,促进公司债市场更大的发展。公司债市场利率应有更大的浮动区间,可以由市场选择是否能够获得更低的利率。

第二,存款利率应当允许向下浮动。我们已经尝试了少量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向上浮动的做法,这有特殊的背景,也引起了一些争论。

中国在金融机构监管方面还未严格执行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也没有设立足够的及时校正措施(PCA)。有的金融机构运行较差,资本侵蚀严重,流动性不足,倾向用更高的利率吸收存款。从而出现这样的情况:越是高风险金融机构,越有可能高息揽存,导致财务负担越沉重,往往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在资本充足率监管得到严格执行之前以及及时校正措施有效建立之前,存款利率上浮是需要谨慎的。

需要解释的是,允许一部分农村信用社进行存款利率上浮试点是有特殊原因的。当时,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很多资金,但不能直接用于“三农”服务。由于邮储有自身的优势,也有政策方面的优势,为了使农村信用社能够

在吸存上与之竞争,以便有利于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于是在政策上允许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上浮。目前又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今年8月起,新增邮储转存款利率政策进行了调整,农村资金竞争的矛盾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因存款利率上浮,利差收窄,一些农村信用社反映财务上出现困难;再有,另一些不享受上浮政策的县域金融机构认为存在不平等竞争。因

此,存款利率上浮的政策须认真研究和评估。

我们也看到,在中国很少有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下浮,而国际上很多银行的存款利率低于中央银行调控利率。中国存款利率之所以不易下浮,原因之一是我们的金融监管还不能严格执行巴塞尔协议,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过度膨胀似乎还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目前,银监会正积极准备并将推出更加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约束。当这样的办法有效实施以后,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本金补充有困难的情况下,就必须考虑减少风险资产的增长,如不能有效降低资产的风险权重,则不得不相应适当收缩资产负债表,因此就会产生存款利率下浮的可能性。

第三,进一步增加利率放开的品种。有些利率品种是否有必要进行管制,或者是否有必要设定过窄的浮动区间,是需要重新认真考虑的。

三、逐步建立有效的基准收益率曲线。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很重要的作用将是下一步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基准收益率曲线。目前我们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存在的问题是,期限品种结构不够健全,收益率的市场化决定程度不够高。例如,短期债券品种相对较少,长期收益率理性化不够,看来显得偏低。下一步,通过把品种补齐,增加一些政府债券或一些债券的替代品种,使短、中、长期都有良好的、充足的债券产品,减少行政力量的作用,慢慢增加市场深度,这样,逐步建立有效的基准收益率曲线,为金融机构及各个金融市场运作提供有效的利率基准。

四、货币市场利率

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货币市场利率。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交易量大,比较有效,其中,主要的货币市场工具,特别是同业拆借和国债回购,对利率的形成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当然,货币市场的很多参与者也需要不断增加经验,增强判断力。比如,中央银行有些货币政策工具是作用于短期货币市场的,去年以来,在短期货币市场中,中央银行通过一些货币市场工具来吸收流动性,主要是为了对冲外汇储备占款,但是,货币市场上的一些分析报告却没有充分强调外汇储备占款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之间的相关关系。当然,这中间也存在透明度的问题,因为市场上只能看到每个月外汇储备的变化。应该说,外汇占款这一因素近来一直是中央银行票据是否发行及发行量大小的重要依据。

需要提到的是,对中国货币市场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个特有因素——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发行。我们的股票首次发行时需要实际资金认购,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这也是中国特有的阶段性产物。这样,当发行大盘股或有股票连续发行时,短期内货币市场会受到影响,因为冻结了很多流动资金,导致短期利率波动非常剧烈,给人们的分析判断也带来困难。但从总平均情况来看,我们的货币市场还是稳定的。需要加深认识中国货币市场,也需要更准确认识市场利率的波动。

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首先,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职能,如金融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哪怕是小的偏差,都会使整体经济的效率损失很显著。

第二,中国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就业压力非常大。中国每年须解决大约1000万新增就业,其中有大学毕业生,有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后从农村转移的就业人口,还有结构性改革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很多外国朋友听到1000万这个数字后会非常吃惊。总之,中国就业压力巨大。近年来的统计数字表明,解决新增就业的最主要贡献来自于城镇中小企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利率政策如何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其获得贷款或其它渠道的融资,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这项重要任务的推进。

最后,中国于2006年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包括市场准入、客户范围和人民币业务。中资金融机构目前有一个弱项,就是产品定价的能力差,特别是贷款产品定价经验不足,因为过去利率方面管制多,没有机会去做。今后几年,中国金融机构需要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在产品定价方面更多地进行实践,积累经验和基础数据,使其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今天谈的这些,希望与大家共同讨论,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2003年12月3日在中国银行、欧洲货币、汇丰银行联合举办的“中国:有效运作金融市场”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第三篇:浅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解读[模版]

浅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要】从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推出一系列的利率改革措施,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道路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我国央行目前推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选择的是渐进模式,并以货币市场和外币作为改革的突破口。1996年,国家在上海建立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了同业拆借率,将交易利率交由市场决定;与此同时,国债发行也引入市场机制,由承销商竞价确定发行价格。其次是贷款利率和保险公司大额存款利率,1998年10月和1999年9月,央行两次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9年7月,央行放开外资银行人民币借款利率,同年19月又进一步放开对保险公司期限5年以上、存款金额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大额协定存款利率。然后是外币利率,2000初,央行明确提出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并从2000年9月21日起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计结息方式。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300万美元以上或等值其他外币的大额存款,其利率水平有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外币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先声,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决定权交由市场,由市场资金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间接调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来影响利率水平,从而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上下限、以同业拆借和短期国债利率为市场基准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显然,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

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利。利

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

二、为什么要推行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关键,也是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利率自由化是历史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学说告诉我们,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反映供求关系,为资源流动提供信号,最终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市场经济学说则将利率看作最重要的价格。因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资本的价格。资金作为一种投资、生产、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使用的生产要素,其价格机制影响的不是某一局部市场的供求平衡,而是整个社会的供求状况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率具有调节国民经济结构,引导资金投向,调节社会储蓄与投资,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等重要功能。利率升高时,储蓄收益增加、投资和消费收益减少(因为获得资金的成本增加了),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随之减少,经济过热就会缓解。当资金需求过淡,资金市场供大于求,供给方又会降低利率,从而激发资金需求再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随之兴旺。世界主要的市场经济国

家无一例外地将利率政策作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甚至在许多国家,利率几乎是唯一经常运用的宏观调控手段。

三、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蕴藏着风险,也孕育着机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留给中资银行的过渡期已为数不多,而能否用活利率杠杆,能否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银行资金,也是中资银行能否在未来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可能产生多方面的风险,它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对国有银行经营的重大影响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有利于促进完善的金融市场的形成,为国有银行创造比较规范的经营环境。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这些都将为国有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进一步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同时,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间、乃至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只有银行的预算约束强,内部风险、成本控制制度健全,定价科学合理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这将迫使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根

本性变革。

(三)银行利率风险和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银行利率风险的扩大。利率变化对银行是有利还是不利主要是看资产和负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但是不管利率上升还是下降,利率缺口必然伴随着利率风险。进一步说,利率变动的风险要求银行能够对其进行控制,而银行控制风险能力的强弱又产生了对利率的控制风险。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与利率管制下相比,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银行经营的影响更大,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

(四)加大了银行的竞争压力和经营压力,利差缩小。

利率市场化将加大银行的竞争压力,将导致市场份额的重新分割。银行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对客户资源的简单争夺,而是扩展到与存款与贷款以及相关的中间业务领域。银行的实力、信誉、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将成为银行竞争的关键。最近这几年,国内银行间的竞争加剧,地方性银行和国有银行已经展开了“贷款营销”,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竞争手段,许多大企业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的利差持续下降,经营收入减少。

(五)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

业务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传统主导业务的萎缩和非利差型业务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为争夺存款,存款利率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其贷款利率又会趋于下降,银行传统主导业务的比重将会逐渐下降。与此同时,必然会有大量的新型金融产品出现,那些不受利率波动影响和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将获得较快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权加大,商业银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定价自主权,这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大上升,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在客观上对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创新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和压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的机会。

(六)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

利率市场化促使国有银行经营管理部门自觉关注贷款市场的运行趋势,根据客户与银行所有业务往来可能带来的盈利、客户的经营状况、银行提供贷款所需的资金成本、违约成本、管理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四、商业银行如何去应对这场竞争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

下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有别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是影响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作为利率体系的中枢,商业银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能否成功应对改革显得至关重要。一是要尽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高效协作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包括准确预测利率走势、确定商业银行定价原则、严格内部授权和利率体系、提高对外谈判能力和建立快速反映和决策机制;二是要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包括建立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和利率风险转移和补偿机制,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三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研究客户金融需求的变化,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四是要加强金融产品定价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

五、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日益成熟

(一)、宏观经济运行日趋稳定

从西方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这是因为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烫平利率放开后宏观金融领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

(二)、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间接调控能力大大增强

(三)、货币市场建设日趋完善

(四)、金融稳定机制建设得到发展

这是一项牵动整个经济运行全局的改革,所以必须稳步推进,慎重行事,绝非一蹴而就,不可操之过急.利率市场的开放,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与整个经济开放的进程相吻合,同汇率、资本项目等 的开放联系起来考虑;利率市场的开放,要逐步探索,选择合适的品种和有利时机,应是有理论指导、有政策规范、有实施步骤的开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原则上应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目前,外币存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已经放开,放开农村存贷款利率的改革正在试点。不久的将来,央行将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等过渡方式,最终建立市场利率体系,实现利率市场化。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分析及建议

随着2000年9月21日外币贷款利率的放开,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将呈加速之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将我国利率进一步改革的进程安排得十分紧凑.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目前我国的这种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商品的价格,也使得利率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很多

人主张通过利率市场化来理顺金融商品的价格体系,提高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恢复利率杠杆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一个必然进程,谁也没有理由反对利率市场化,但目前我国宏微观经济环境都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过快推进。

1、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我国过去长期搞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许多方面都与成熟市场经济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利率运作主体行为不规范。(1)中央银行的独立自主性不强。中央银行并未真正拥有利率的制订权和调整权。(2)国有商业银行行为非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制度建设落后,银行的产权界定模糊,加上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没有利益驱动机制,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兼容,经营者非市场化选择的倾向很强,这是引致银行效率低下的根源所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非市场化行为的存在,即使利率自主权放开,银行也难以按照市场规律借贷资金。(3)企业的行为不规范。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未达到预定目标,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在国家的保护伞下安稳过日子,利率高低对其来讲并不很重要。

3、企业对利息的承受能力低下。

4、金融监管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因不能摆脱行政干预而缺乏超脱性和真实性。另外,监管标准、手段和技术也不能确保监管的信息质量和使金融机构采取稳健和审慎的经营原则。

二、为利率市场化积极创造条件

在我国这样一个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要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就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点而言,不是去设计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时间表,而应是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如前所述,利率市场化同一国的市场经济完善程度、金融交易主体的市场化倾向以及金融监管等外围制度环境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应从这些方面着手,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1、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从西方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应该说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熨平利率放开后金融领域乃至经济的波动。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但是我国的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发育都不完善,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利率的市场化。当然,深化市场经济的改革不仅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更需要经济主体行为的市场化。

2、培育利率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行为。(1)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并未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中央银行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在这种央行与政府关系难以理顺的条件下放开利率,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节利率。因此,现实的选择是:一方面,必须分离政府与央行的“天然”联系;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央银行自身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做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去调控商业银行利率和其它市场利率。(2)构建真正的商业银行。在市场化利率制度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充当央行货币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传导作用。对此,我们只有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才有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首先,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其次,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最后,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发布。此外,我们还应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组建一批新的商业银行,为利率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3)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

3、把握好利率改革的着力点。(1)增强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利率敏感性和弹性较低是我国七次利率下调效果不显著的根源。而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状况,一方面取决于利率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又取决于银行和企业的改革状况。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逐步放松管制,即放宽利率的浮动范围和幅度,另一方面要加快银行和企业的市场化进程。(2)明确利率调整目标。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利率变动的着眼点是整个宏观经济状况,而不是企业的利息支出负担问题,只有从国民

第五篇: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改革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它利率基本放开,由市场即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它不仅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而且要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我国的利率改革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这是由我国市场经济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它的方向就是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利率则基本放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多层次的、充分体现和反映市场经济特点及要求的利率控制系统。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顺利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也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进一步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比较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发育和形成之中,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规模不大,市场主体单一,融资工具少,市场机制不健全,运转效率低下,造成金融市场的垄断和分割,资金不能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银行之间以及各金融子市场之间有效进出和自由流动。特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分割与脱节,打断了资金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循环,造成金融资源的刚性配置、结构性失衡和寻租行为。在加快我国金融统一市场建设,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中,利率的市场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我国资金流通和运作的中心是银行,银行改革的成功与否对整个金融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国银行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商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在银行体制改革方面合理界定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相应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银行经营机制转换方面强化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市场导向管理的转变,推动银行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行为、经营方式创新,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 08保险3班陈玥 40805144

发展为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对银行的特殊重要性更加明显

3、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金融机构参照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掌握一定的存款利率浮动权是货币政策顺畅传导的条件之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其中又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作来实现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经济杠杆,对国家有效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利率市场化,就不可能真正形成连接个人、企业、银行、财政等金融市场主体的有效途径,也不可能产生利率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和反馈机制,利率的杠杆作用就会完全失效,政府很难获得真正的市场价格信号,任何间接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可能遭受失败。

4、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加入WTO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根据WTO金融服务协议的要求,WTO各成员方都要按照市场准入、非歧视性、公平竞争和扩大透明度的原则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对加入WTO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做出了具体承诺和开放时间表,“入世”后两年我国将对外资银行放开所有人民币公司业务、五年后放开所有人民币零售业务。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国外银行的现代管理水平和资金技术实力必然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了尽快实现国内金融业的转轨,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对接,客观上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二、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实现利率市场化目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与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的完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和金融监管能力相协调。

1、坚持正利率原则、渐进性原则和次序性原则,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央行利率调控体系。利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应强化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而且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改变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调控方式。

2、理顺目前利率体系中存在的扭曲关系。由于目前利率决定方式的多样化,利率关系扭曲现象存在,要通过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股票市场,使资金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有效流动,使利率水平和结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以便利率政策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完善货币市场,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敏度。统一竞争的货币市场有利于商业银行和各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货币当局的货币控制能力。银行间市场的交易主体以商业银行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份额较小;且交易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向其他机构提供资金,交易主体单一,难以形成真正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性自然降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敏度自然难以增强。

4、继续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就是要以建立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为目标,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对市场影响最大的一项利率制度改革,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因此,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形成机制中的非市场化走向市场化,最终实现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化利率。

5、加快建立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之后,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一些新兴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都将同样面对市场风险和自身的经营风险。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必须建立与利率市场化配套的存款保险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的信心,有效防止挤兑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在商业银行经营失误时,也能减轻其倒闭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提高金融体系的信誉和稳定性。

下载利率改革隐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率改革隐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的利率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读后感

    《中国的利率改革与利率市场化》读后感 文章讲述了中国利率政策的变革历程,从政府对利率实行管制到逐步向实现利率市场化目标前进过程中的得与失。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

    《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的读后感

    《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 考》的读后感 对于周小川行长提出的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将会对我国今后的经济起到一定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我国在改革开放......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展望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展望 一、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

    关于改革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的通知

    关于改革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的通知字号大中小2000-08-25 00:00:0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银发[2000]267号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

    关于六枝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情况的调查

    关于六枝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情况的调查高汉祥〔内容摘要〕 作者通过对六枝特区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社及到目前为止存贷款等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其经验教训(五篇模版)

    利率市场化及其经验教训 一、对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考察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特点是以国债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展开的。日本在二战后很长时期内一直推行低利率政策,以维持国......

    大学生网贷现象隐忧

    大学生网贷现象隐忧 动动手指万元贷款到账2016年2月12日,还在欢欢喜喜过春节的海口经济学院的马文博(化名)同学却陷入了被催债的危机,面临每天不断攀升的高额贷款滞纳金和“再不......

    夫妻店的治理隐忧

    夫妻店的治理隐忧 本文作者:上海经邦咨询 王俊强 (总经理) 提起夫妻店,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间店面狭窄、装修简单的街头小铺,极少人能够将其与“豪华气派”的上市公司对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