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服务,努力提升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整体运作水平
强化服务,努力提升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整体运作水平
统一认识,稳定推进
今年是海安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第二个年份,进一步落实县
委、县政府各项惠农政策,努力提升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整体运作水平,不断积累和推广我县农业保险试点经验,是我公司服务海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按照上级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会议部署,立足长远,抓好当前,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强力的责任感,完成县委、县政府交给的任务,努力推进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统一步骤,协调工作
我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和各乡镇保险所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上级公司有关
文件精神把握今年全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各项政策要点,结合我县试点工作实践,把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统一到省政府的文件要求上来。努力加强与政府的协调沟通,及时向县政府汇报,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实施意见,协助县政府做好2008年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通过工作上的协调、步调上协同,在强化政府主导的同时,努力引导各放尊重商业经营的内在规律,共谋规范发展,为全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推开积聚经验。
统一条款,强化服务
今年我先政策性农业保险使用全省统一的条款、费率,现行条款、费率已经省政府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组审议通过。我司根据上级公司要求关于承保、理赔和农网建设的要求,科学配制人力资源,确保日常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到位。在各镇成立“三农”保险服务点,根据出险时灾害事故达到报案出险情况,配备了手提电脑、照相机、防毒面具及救护面具,努力协调气象经农技兽医,蚕桑部门索取有关保险标的的专业技术资料,进一步细化水稻、小麦、油菜、能繁母猪理赔定损流程及标准确保运行流畅,真正做到政府满意,人民群众满意。
谢谢
2008.10.22
第二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
武汉市农业局
付明星
(2010年7月9日)
摘要: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武汉都市农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提升武汉都市农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武汉农产品加工业这些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加工龙头实力不强、品牌创建落后、精深加工不够、产业外向度不高等薄弱环节。对此,必须在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完善机制等方面下大功夫,把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武汉
都市农业
农产品加工业
对策建议
自本世纪初起,武汉开始进行建设都市农业的探索和实践。2006年10月,《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正式出台,标志着武汉都市农业建设步入快车道。本文试图阐述武汉都市农业建设中重视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武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提出下一步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对策建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武汉都市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1.1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构建都市农业产业体系的需要 建设都市农业,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从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分离的传统生产性农业向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在一起,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丰富农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形成较高程度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进而打通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区隔,诱发和整合仓储、运输、保鲜、包装、营销等相关产业,构建完善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1.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的需要。农民是都市农业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是都市农业建设的根本。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将原料基地的农户纳入企业的产业体系。由于当前农产品市场对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的较高要求,企业为了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就会利用自身的技术、管理、信息等优势,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发送科普读物等形式培训农民,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进而以企业的先进经营理念影响农民、以企业的现代管理方式引导农民、以企业的诚信经营实绩引领农民,逐步转变农民 的种养观念和生产经营理念,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的现代新型农民。
1.3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的需要。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大多数初级农产品的供给逐步都从短缺走向了过剩,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如何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国际经验和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由直接消费初级产品为主向间接消费加工食品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4000美元,正处在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阶段,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从“温饱型”阶段开始向“享乐型”阶段转变,饮食需求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个性化的新特点,市场上出现的从吃水果向喝水果、从喝牛奶向吃牛奶等方面的转变,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注脚。当前农产品消费市场上的新变化,要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之相适应,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然会给农产品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1.4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发挥武汉都市农业辐射示范功能的需要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内容是按 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以武汉市为主体,发挥武汉在城市圈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同时增强武汉城市圈内“1+8”城市在产业、金融、交通等方面的关联度,通过改革缩小城乡差别。这就要求武汉都市农业不仅要发展自己,还要以辐射示范、引领区域农业发展为己任。
近年来,武汉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科技、人才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科技与管理创新,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输出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科技成果,向武汉城市圈及中部地区展示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已基本形成产业特色明显、优质高效和持续增长的都市农业框架,成为中部地区主要的农业物流信息流、农产品加工、种子种苗繁育和农业科技示范中心。
1.2.3 武汉都市农业的辐射示范领域重点是农产品深加工 首先,这是由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处于农副产品短缺状态,三年自然灾害更是给国人带来了深重的劫难。为国民的温饱提供产品一直是我国农业的第一要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农业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使我国农产品产量逐年大幅度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粮食、油料、蔬菜、畜禽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已经由长期紧缺转变为基本饱和丰年有余的状态。人们衣食需求从吃得饱、穿得暖,已经转变为吃得好、穿得美,这就 要求农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国民的消费需求变化,把农产品深加工摆在重要的位置。
其次,这是由区域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实际决定的。中部六省,几乎都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产量大。仅以粮食为例,2004年中部粮食总产1.48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32.6%,近几年全粮食增产的56%以上来自中部。但相对广东、浙江、福建、上海、山东、北京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显得较为落后。以湖北和广东作对比,2009年粮食、油料、蔬菜作物产量,湖北分别为2309.1万吨、314万吨、3200万吨,广东分别为1314.5万吨、84.6万吨、2567.2万吨;而同期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湖北为
亿元,广东为
亿元。由此可见,中部地区要想实现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跨越,必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最后,这是由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决定的。自武汉实施都市农业建设以来,市政府把农产品加工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实行优先发展战略,从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政策扶持、服务环境等方面下大气力加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60家,产值达到850亿元,形成了以汉口精武、中粮、光明、高龙、如意、益海嘉里、统一、希望等为龙头的禽类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水产、蔬菜、油脂、粮食和饲料加工八大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武汉在中部地区已 经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排头兵。此外,武汉还具有区位、交通、市场、物流、科教等方面的明显优势,理应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功能,引领武汉城市圈及整个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2.1 发展特点
2.1.1 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近几年,在各种有利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2009年,全市46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850亿元,比2007年的500亿元净争350亿元,年均增长35%。依托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增强,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头,乳制品加工能力达到45万吨,粮食、饲料加工能力分别达到60万吨、240万吨,蔬菜、水产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90万吨、14万吨。通过加工业的带动,全市共发展农产品正规化基地(连片规模2000亩以上,水电沟路渠等设施配套)93万亩,网络农户45.6万户,连接基地面积339万亩,畜牧养殖小区173个。
2.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这几年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市场需求旺盛、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逐步淘汰市场趋于饱和、附加值低的加工 品种。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禽类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水产、蔬菜、油脂、粮食和饲料加工八大产业集群。通过加工业的带动,武汉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种植业板块、畜牧养殖小区和水产片带,全市蔬菜、畜牧、水产、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占到农业经济总量的85%以上。一是特色的种植业规模大。全市鲜玉米、鲜豆类、鲜花生、鲜薯类和两用油菜、优质稻、种子稻生产规模发展到120万亩。二是先进的园艺业迅速发展。全市瓜菜种植面积发展到537万亩,总产1269万吨,以苗木花卉、茶叶、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规模扩大到130万亩。三是集约的畜牧业步伐加快。全市年存栏(笼)1万头以上生猪、3000头以上奶牛、10万只以上蛋(肉)鸡、10万只以上水禽的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发展到173个,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综合水平达到65%以上。四是高效的水产业异军突起。全市河蟹、鳜鱼、鮰鱼、小龙虾等名优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了130万亩,名特优水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8%。
2.1.3 龙头企业实力增强
2009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934个,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5家,省级龙头企业4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企业平均销售收入1.18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103家,比上年增加35家;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52家,比上年增加22家,其中益海嘉里(武汉)浪 油、武汉统一、武汉双汇、武汉中粮4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2.1.4 加工园区建设提速
近两年,武汉农产品加工“一区五园”规划稳步实施,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加工区2009年引进新项目22个,引资14.6亿元,园区内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黄陂武湖农产品加工园被授予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园内入驻涉农企业60余家;汉南卓尔农产品加工园一期已经建成17栋标准厂房,引进8家企业;蔡甸姚家山农产品加工园正抓紧进行三通一平,已引进2家企业;江夏大桥农产品加工园已正式开始基础设施建设。
2.1.5 标准化生产初见成效
近年来,武汉农产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一是强化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个,近30万亩,培育了蔡甸莲藕、洪山菜薹、梁子湖螃蟹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打造精品名牌。将农产品加工纳入全市科技重大专项,由政府“埋单”对重点项目进行攻关。全市已有30多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组建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建立了19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聘请全市各大专院校的专家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咨询、指导及培训。市政府出台政策,对获得 省级以上农产品品质认证、管理认证、名牌产品称号的,分档分级进行奖励,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创造了一系列精品名牌。目前,武汉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湖北省名牌27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产品548个。
2.1.6 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接千万农户,一头联接市场,要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这几年,武汉抓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施行契机,鼓励和扶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至2009年底,全市依法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3家,出资额达到71054.42万元,共有登记成员7128人,联接带动19.57万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市场”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模式和“基地+专业合作社+市场”的生产经营服务模式,解决了企业和市场与农户的利益联接问题,加工龙头企业获得了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农户获得了稳定的产品需求和价格保障,从而使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条拉得更紧。2.2 存在问题
2.2.1 加工企业规模偏小
尽管武汉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良好,但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经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作坊,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更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即使是规模较大的125家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放在全国范围内看,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规模依然偏小。2009年武汉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只有4家,排在第一的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与杭州娃哈哈集团的432亿元、河南漯河双汇集团的400.7亿元相比,差距很大。非龙头企业则大多受规模的限制,无法进行现代化生产,也无力开拓外面的市场,只能靠自己产品的低价销售占据农村或本地市场,使得收益甚微,企业难以支撑,生命周期较短。
2.2.2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武汉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还是近些年的事情。由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尽管近些年武汉充分发挥科教大市的优势,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拿出大笔资金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总体来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与武汉的资源禀赋、科教优势、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应。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不多,企业瞄 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全市除3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2.2.3 品牌创建相对滞后
虽然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创造的产值较为可观,并形成了八大产业集群,但精品名牌少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只有爱帝针织内衣和统一果汁饮料2个中国名牌,均于2004年评定,此外,汉口精武鸭于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自2004年以来,6年时间内,武汉市没有培育出一个农产品加工业中国名牌。上述3个品牌,不论是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都强差人意。爱帝针织内衣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高,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6.9亿元,实缴税金1420万元,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武汉统一果汁饮料得以上榜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了台湾统一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虽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实缴税金1.4亿元,但与娃哈哈、汇源果汁、可口可乐等行业巨头相比,差距很大;汉口精武鸭2009年销售收入才4.6亿元,实缴税金也只有724万元,显然还处于成长初期。
2.2.4 精深加工较为薄弱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我国只有45%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占80%,我国只有30%。以上两项指标,湖北省和武汉市目前尚无权威数据可查,但有专 家推算武汉市分别为55%和40%左右。从武汉市已经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八大产业集群来看,粮食、油脂、蔬菜、水产、饲料等半数以上的产业集群以粗加工为主,即使是以深加工见长的乳制品、猪肉制品和禽蛋制品产业集群也存在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拉得不长,加工产值在行业中占比较小等问题。以粮食和水产加工为例,武汉市2009年粮食总产139万吨,湖北省粮食总产达到创纪录的2039万吨,武汉市仅有佳宝糖业1家规模以上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该企业年转化大米26万吨、玉米12万吨,虽然转化量占到武汉市粮食总产的27%,但武汉市早已推行压棉减粮的种植政策,粮食总产已减至历史的低点。若放到全省看,其转化量只能占到2%左右。2009年武汉市水产品总产42万吨,湖北省达到340万吨,而武汉市水产品产业集群的年加工能力只有14万吨,且有相当比例属于粗加工,即使满打满算,只能消耗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4%。
2.2.5 产业外向度不高
2009年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创汇1.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亿元,只占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1.2%。而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30亿元,和武汉市同年水平基本持平,但其农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160亿元,占该市全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30%。可见,外向度不高是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武 汉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业发展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
2.3 有利条件 2.3.1 农业资源丰富
武汉市现有耕地 309 万亩,宜林地 160 多万亩,荒地、滩涂近10 万亩,水面 320 万亩,其中可养水面 180 万亩,土地资源丰富;2009年粮食总产139万吨,油料总产20万吨,蔬菜总产666万吨,果用瓜总产604万吨,生猪出栏260万头,鲜奶产量12万吨,禽出笼4960万只,水产品产量42万吨,农产品品种多,产量大。湖北省共有耕地4803万亩,养殖水面1100万亩,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淡水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粮、棉、油、猪、禽、蛋、菜、果、茶、食用菌、魔芋等,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可资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所用。
2.3.2 区位交通优越
武汉位于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历来有“九省通衢”的美誉,东去上海,西抵重庆,南至广州,北上北京,距离均在 1200 公里左右,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是我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
2.3.43 科教优势明显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拥有大专院校 52 所,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452 家,两院院士 48 名,各类专业技 术人员 50 多万名,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和植物所、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农科高校(包括涉农院系)、科研院所 20多家。
2.3.4 政策扶持有力
今年中央1号文件从多个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和支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将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市场需求空间;“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政策措施有利于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量足、质优、安全的加工原料;“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加工企业与农户形成良性利益机制,实现互利双赢等等。200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意见》,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了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环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武汉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基本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措施将更加直接和有力。加快武汉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未来几年,是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武汉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为,多管其下,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为武汉都市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1 科学规划,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体系
围绕全市优势农业主导产业,着力发展猪肉制品、乳制品、禽类制品、水产品、粮食、油脂、食用菌、蔬菜等八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切实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实行大、中、小企业并举的方针,在培植一批各行业加工大龙头、形成产业支撑的同时,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特的加工群体,逐步形成大、中、小型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猪肉制品加工。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饮食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生猪精深加工,以生猪养殖小区为依托,做大做强武汉双汇、武汉中粮、武汉升阳等猪肉制品加工企业和品牌,逐步形成小包装分割肉、不同风味的精包装熟食制品和西式火腿等深加工产品和多个产品系列。2015年,达到年出栏生猪300万头、屠宰加工生猪400万头的规模,使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猪生态养殖、交易和猪肉制品加工中心。
乳制品加工。充分认识乳制品市场的广阔前景,加快惠尔康扬子江武湖扩建和武汉九州乳业建设,着力开发风味酸奶、高钙特浓奶、铁锌钙奶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液态奶产品和牛初乳口服 免疫蛋白深加工产品,做大做强湖北友芝友、武汉光明、武汉惠尔康扬子江等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品牌。2015年,达到年加工乳制品60万吨的规模,实现乳制品产业跨越式发展。
禽类制品加工。充分发挥武汉“百湖之市”的资源优势和“汉口精武”的品牌优势,大力推进亿只鸭产业工程,加快汉口精武水禽种苗、养殖、屠宰和深加工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羽绒、鸭肠、鸭血等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做大做强汉口精武、武汉飘飘、华发羽绒等禽类制品加工企业和品牌,逐步形成禽类产业的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现代化加工、一体化经营。2015年,达到年加工禽类1.2亿只的规模,使武汉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禽加工中心。
水产品加工。充分把握武汉水产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和优化水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冻食品等,积极推进水产品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做大做强武汉高龙、黄陂海浩、武汉德炎、武汉高龙、武汉源香等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品牌。2015年,达到年加工水产品20万吨的规模。
粮食加工。充分认识粮食加工业对武汉的贡献和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提高粮食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加大对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支持粮食加工科技型企业开发果糖、生物酶、氨基酸等产品,支持武汉华丽环保等企业利用水稻、小麦废弃物开发环保产品和包装材料,支持武汉正达、武汉通威武汉希望等饲料加工企业提高对粮食的利 用率,延长粮食产业链。做大做强武汉统一、武汉佳宝、武汉中旺、武汉顶益食品等粮食深加工企业和品牌。2015年,达到年转化粮食100万吨的规模。
油脂加工。充分调动武汉地区油脂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扩大深加工能力,重点培植益海嘉里(武汉)有限公司、华泰植物油(武汉)有限公司、武汉中排粮油有限公司等油脂加工企业和品牌,在生产色拉油的基础上,发展专用油,逐步推广烹调油、煎炸油、起酥油等产品,开发油脂精炼副产品生产卵磷脂、甘油等高附加值产品。2015年,达到年加工油脂60万吨的规模。
食用菌加工。充分重视食用菌产业近年在武汉突飞猛进发展的新形势,围绕以新洲徐古为中心的百里食用菌生态长廊、武汉来福如意食用菌产业园、蔡甸汉中食用菌产业园、黄陂祁家湾谦森岛白灵菇生产示范园、江夏纸坊街食用菌产业园、洪山区青菱街杨林食用菌产业园等6大食用菌产业园,强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培植武汉长华、武汉高源、武汉如意、武汉天添等食用菌加工企业和品牌,加快食用菌生产全程机械化、品种优良化、加工延伸化、园区智能化步伐。到2015年,达到年加工食用菌30万吨规模。
蔬菜加工。充分挖掘武汉蔬菜生产、加工潜力,主攻净菜保鲜加工,加快淹制菜提档升级步伐,引进开发水生菜深加工,促进生鲜蔬菜加工产品上档次、上规模、上品牌。运用现代工艺,依托武汉如意、武汉新辰等企业和品牌,充分运用生物保鲜、真空气调保鲜等技术开发蔬菜保鲜产品,支持以富泰天乐、武汉香满园、武汉天慧、武汉世林福幸等莲藕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蔡甸莲藕”品牌,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藕汤、藕粉、藕面条、速冻鲜食籽莲、莲籽膨化食品等系列产品;扶植武汉小蜜蜂公司发展壮大,开发甜酸藠头、甜酸黄瓜等产品。2015年,达到年加工蔬菜150万吨的规模。
3.2 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围绕农产品加工中带普遍性、关键性、突出性的技术难题,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积极引导科研单位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合作;对重大农产品深加工科技攻关项目继续采取政府出资、对外招标攻关等办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对落后加工工艺的技术改造、配套完善和先进加工设备的研制与引进,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推广运用。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利用技术市场、星火培训、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等多种途径,发布信息,传播技术,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加大企业创新力度,培植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3.3 优化配置,建设稳定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优势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 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支持以新洲的食用菌、蔬菜、禽蛋,黄陂的生猪、芦笋、优质稻,江夏的名特水产、生猪、蔬菜,蔡甸的西甜瓜、莲藕,东西湖的设施蔬菜,汉南的名特水产、绿色食品(蔬菜)为主的区域板块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为农产品深加工业提供充足优质安全的原料。
3.4 完善政策,扶强重点骨干龙头企业
依托武汉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进、兼并重组等途径,培植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尤其是要鼓励引导现有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租赁、产业链延伸、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力争到2015年,全市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到2个;过30亿元的达到6个;过10亿元的达到15个。
抓住世界发达国家、地区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移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展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武汉。针对目前武汉具有较强资源优势,但尚无深加工龙头企业的领域,实行项目招标,引进企业开发,对农产品深加工重大项目建立资料库,实行上网推介,实行招商引资责任制和目标管理,结合农博会、展销会,组织深加工企业集中展位开展招商,力争每年有一批大型加工型项目落户。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适度规模的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新产品开发、重大技术攻关、品牌创建以及贷款贴息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允许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商标、农村土地经营权等开展抵押质押贷款。各区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安排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对纳入市农产品深加工业的重点项目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执行。扩大绿色通行证办理数量,对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武汉市境内行驶的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运输车辆,全部办理绿色通行证。优先保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和新建项目用电,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类别的专业化种养业项目,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各级监察部门和纠风办要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5 利益联盟,建立协作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机制
以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在全市大力推广“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市场”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模式和“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市场”的生产经营服务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专业种养农户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逐步建立起协作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开创在一体化生产经营中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良性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篇:深刻领会“七一”讲话精神 努力提升组织工作整体水平
深刻领会“七一”讲话精神 努力提升组织工作整体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做为基层组织部门,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狠抓贯彻落实,在服务大局、改革创新、致力民生的实践中,努力提升组织工作的整体水平。
----要把服务大局做为组织工作科学化的价值取向。组织部门承担着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何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好,是我们的政治使命和价值强化的具体表现。《讲话》中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组织部门必须学会用全局的眼光,准确定位、科学谋划各项工作,为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要按照“三服务、两满意”要求,主动寻找组织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党的组织资源对激活、配置、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作用,自觉参与到重要战线、重大项目、重点工作、重大决策中,凝心聚力配好班子,强化实践用好干部,人岗相宜聚好人才,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彰显组织工作维护大局、服务大局的能力。
----要把改革创新做为组织工作科学化的动力源泉。创新,是组织工作的生命力。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思维方式、工作模式、行为方式的创新,才能在有效破解发展难题中,全面提升组织工作的整体实力。《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要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在思想观念上,我们要勇于破除封闭的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变机械思维为辩证思维,牢固树立开放式组织工作理念;在工作载体上,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优化资源抓整合,试点先行寻突破,品牌引领树典型,打好探索和推进的“组合拳”;在工作机制上,要积极探索公开选拔、规范提名、差额选拔、综合考评等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全面落实计划生成、自主选学、考核评估、资源整合等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扎实推进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人才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城乡统筹、创先争优、党群共富、服务民生等基层党建长效机制,以改革破解制约瓶颈,以创新激发内在活力。
----要把群众满意度做为组织工作科学化的检验标尺。我们党的基础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源泉在人民。《讲话》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组织部门只有牢固树立服务群众的理念,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才能确保满意度的不断提升。要大力实施民生工程,通过深化片区网格化管理、搭建为民服务平台、拓展党的组织覆盖、推进党群共建和结对共建等举措,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施富民工程上创先进、争优秀,在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困难救助、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发挥先进模范作用;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开展组织部长下基层、领导干部蹲点调研等活动,听民声、集民意,办好事、解难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第四篇:论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思考三稿
内蒙古财经大学双学士学位论文
论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思考
作 者 谢东艳 系 别 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 金融学 年 级 2010级金融八班 学 号 102122124 指导教师 辛桂华 导师职称 副教授
摘要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国家的根本问题,关系社会稳定,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解决了“三农”问题,就是解决了国家问题。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三农”问题之路,认清“三农”问题的本质,迫切需要国家政策和金融机构的扶持。农业政策性银行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弥补市场经济失灵的重要手段,在支持和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还不成熟,今后一段时间必须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关键字:农业政策性银行 农业 三农
Abstract
The agriculture,the countryside and the farmer question, are the national basic question, the relations social stability, the relations reform and open policy and the modernization general situation.Has solved “three agriculture” the question, has solved the national issue.Walks ha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lution “three agriculture” road of the question, clearly recognizes “three agriculture” the question essence, urgent need national policy and financial organ supportThe agricultural policy-type bank implements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s the government, the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the protection policy, makes up the market economy malfunction the important method, is shouldering the bounde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in the support and in the service agriculture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At present,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Policy-type Bank development is not mature, next period of time will have to innovate the idea and the method construction will suit our country national condition the agricultural policy-type finance system.Keywords: Agriculture policy bank Agriculture Three agriculture
目录
一、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概述................................................1
(一)农业政策性银行涵义..............................................1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1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必要性....................................1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地位..........................1
(二)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2
(三)金融业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2
(四)弥补商业性融资不足..............................................2
三、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2(一)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现状..............................2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3
四、强化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对策建议..........................4
(一)拓宽各种可能的融资渠道..........................................4
(二)调整信贷方向,拓展农发行的业务范围..............................5
(三)加强农发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健全运营机制..........................5
(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6
五、结束语................................................................6 参考文献..................................................................6 后记......................................................................7
论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思考
一、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概述
(一)农业政策性银行涵义
农业政策性银行,是以政府发起、组织为前提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配合和执行政府农业和农村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主要目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在农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资金融通,支持和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
1收入增加的一种特殊的金融行为。农业政策性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不仅局限于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还包括农村其他的产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三农”问题的主体,即农民、农村和农业。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作用主要是给农业生产以直接扶持、支持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扶持主要是通过发放大量的没有利息或利息较少的贷款,从而使农业生产有良好的条件,使农业生产成本降到最低,降低和分散农业生产的风险,使农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处于有利地位;对农产品价格的支持是农业政策性银行通过发放大量的没有利息或利息较少的钱给农户,从而有利于收购和储备农产品,使农产品在市场上不会缺货,价格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使农民可以接受生产农产品。其在扶持农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主要有扶持、诱导、补充三种职能。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必要性
农业生产没有良好的环境做后盾,对资金具有强烈的需求;融资者的利息负担能力低,管理困难,有不少贷款只能依靠农户的诚信状况。因此其他银行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愿望较低。另外,农业自身积累比较少,其数量远远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仅仅依靠财政资金和商业性金融中介机构的融资是不能满足需求的。由于农业生产各种不利的条件,农业的发展急切需要一定的资金对其进行支持,以改善其发展环境,而这就需要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为其提供帮助,使农业实现稳定良好的发展,使农民富裕。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地位
农业是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的前提。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农 1贾康,中国政策性金融向何处去,中国经济出版社
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同时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也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变革。为使我国农业在国际上有竞争优势,扩大国际影响,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家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必须以建立健全和发展农业政策性银行为中心。
(二)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
我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非常多,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各不相同,在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情况下,国家给农业帮助的金钱还较少,需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政府通过采取各种政治、经济手段,有效解决单靠市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农业政策性银行更加健全,使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支农作用。
(三)金融业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在解决农民、农业以及农村问题的同时,农业政策性银行也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发展,不断地创新和进步。农业政策性银行要渐渐地加大其在农村地区的范围,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服务。在服务农业生产的同时,其自身也可以得到发展。
(四)弥补商业性融资不足
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帮助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贯彻和配合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通过政策性融资活动扶持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弥补由于市场失灵造成的农业生产的商业性资金投入不充裕,以帮助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又稳定的发展。
三、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现状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农业政策性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支农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国家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在帮助农业生产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责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三农的支持贷款可以简单地分为政策性贷款、准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三类。
1.政策性贷款主要用于粮棉油的收购业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的农业政策性贷款大部分都用于粮棉油的收购,其对于流通领域给予了很大的资金支持,从而使农业政策性银行支农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粮棉油收购贷款的实际使用者是粮棉油流通企业,农民只能间接的通过向流通企业出售粮棉油产品而获得一小部分钱。农业政策性贷款实际上只是增加了农副产品的卖的数量,而对于其生产没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农民来说,生产农产品所需要的钱还是没有增加,也没有直接与农业发展银行发生任何经济关系。2.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投入的情况
2007 年,经我国银监会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贷款、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流通领域建设的贷款。对于农村流通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贷款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截至2011 年3 月,农发行累计向349 家企业发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197.67 亿元。截止至2009 年末,支持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3.37 万公里,建设和改造输变电线路2.26 万多公里,复垦土地面积177 万亩。截至2010 年末,农发行涉农水利建设贷款余额达1037.41 亿元。2 3.商业性贷款帮助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所进行的商业性贷款主要有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3但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商业性贷款的规模比起政策性贷款的要小很多,而这也是农业发展银行利润很少的原因之一。在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的商业性贷款中,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所占的比例较大,而进行的其他商业性贷款的比例较小。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农村只有很少的金融资源、其生存的条件也不是很好、常常发生亏损,因此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已经从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退出,还留在农村的银行也只是简单的办理存款业务,而使得农村的许多闲置钱财都流向外面,对于“三农”投入很少。而具有政策性金融职能的农业发展银行,其在支持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表现的不是很令人满意,政策性银行的功能没有很好的行使。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总体“贫血”,农业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
对农业生产发展投入的资金比较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农发行的资金来源一般为:政府的财政资金,包括财政借款、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债券、4在所包括的业务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存款和财政性存款等。农业发展银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除了财政拨付的资金以外,其信贷资金的来源除了向中央银行借款,主要是通过人民银行下达指令性派购计划,从而使商业性金融机构购买其发行的金融债券筹集。可是农业发展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全部实现在市场上发行,购买者单一,经过商业金融机构过滤的资金,筹资需要很多的金钱。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国家财政对于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好。政府财政对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不够多,除了对粮棉油的收购贷款业务给予一定的补贴外,许多免税、补贴的政策并没有真正实行。
2.金融需求只能满足很小一部分
(1)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已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金融服务还不能满足农村的需要。由于金融机构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长时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能提供的金融产品非常少,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其他金融服务非常少。存款也仅仅是传统的定期和活期存款,贷款也只是对于种殖业和养殖业, 除了能够基本满足农业简单再生产贷款需要外,农民的消费性借贷也只能是依靠农民之间相互的借还。提供的有关农村生产的服务还比较的少,不够其需要。
(2)农发行业务范围很小,实力不足。1998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有关农业的许多贷款业务都划分给了农业银行,而它只是简单的负责农副产品收购后资金的供应和管理。由于农业发展银行只有一小部分业务,其支农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对农产品的 23 杨童舒,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问题探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6期 杨童舒,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问题探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6期 4 张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支农策略研究,内蒙古大学,2011年
支持只是停留在了表面的流通方面,而对于农产品的更深层次的加工不能提供很多的资金以帮助其发展。2004年后虽然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业务范围与以前相比已经很大了,但是其支农作用仍有一定的阻碍,在许多方面还是无法发挥其功能。而且农业发展银行本来建行的时间就较短,长期以来从事的业务又很少,本身实力不强,因此在支农方面其功能发挥的不是很好。
3.信贷管理体系还不是很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
商业性贷款业务开始的时间比较晚,它的许多特点和规律都与政策性的不同,应该针对其具体的特点和规律而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建立起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体系。同时,商业性贷款的管理手段也比较落后,风险的预防手段也明显落后于国内外的同行业,而且商业性贷款管理的科技水平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在责任的具体落实上,各级管理行和基层承担的相应风险不明确,最终形成权责不清的状况。4.缺少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
虽然当前我国对银行的法律保护措施不断加强,但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工作做的不是很到位。农业发展银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法律保护还是仅仅只注重表面形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立法措施和保障。对于农业发展银行来说,并没有规定明确的开展业务活动的边界,除了简单的办理粮棉政策性业务外,其他的业务活动还正处于摸索的阶段,严重的影响了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和履行职能。农业发展银行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其很难满足“三农”问题的资金需要。
四、强化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对策建议
目前,要想解决我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其关键在于又快又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和使农民富裕,另外,新农村建设的许多方面都离不开金钱的支持,而这些只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客观上需要金融资金的投入和帮助。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领域,不仅商业性银行很薄弱,政策性银行也很薄弱。这种“双薄弱”的制度安排存在严重缺陷,仅仅依靠扩大业务范围、转变体制机制是不可以解决的,必须以创新的观念和科学的方法发展属于自己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不能只关注表面形式、增加业务,更要注重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使农村政策性银行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一)拓宽各种可能的融资渠道
1.增加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在财力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瓶颈”的情况下,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的能力有限,因此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政策性金融贷款来解决农业发展缺少资金的问题。中央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及时增加和补充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以增强其支农后劲,确保农业的发展有充裕的资金支持。
2.吸纳国外的先进经验,开展吸收储蓄存款的业务。农发行可以在一些地区开展储蓄存款业务,但要将吸收的资金用于农业贷款,同时加强监管,确保将吸收的存款用在“刀刃上”,避免农发行出现流动性问题。同时农发行的储蓄业务也有利于其建立现代化的银行制度。
3.设立国家农业发展基金,并且由农业政策性银行进行专项管理和使用。其来源主要有四:即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从经营性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从经营性基本建设项目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改革农产
品购销体制,将以往用于消费和流通领域里的财政补贴作为农业发展基金的一项主要来源。
4.可以利用政府担保从国外借款。主要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一国际农业开发委员会、国际农业组织等;亚洲开发银行及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各种低息、优惠、援助性质的开发性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此外,也可以利用政府担保在外国发行债券,以筹集长期资金。
(二)调整信贷方向,拓展农发行的业务范围
1.针对农业类企业的风险资金支持。此类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可以自己进行,也可以在自己的担保下让别的机构帮助开展。这类风险资金是为了满足小额信贷所无法满足的农村生产领域的资金需要。这在国外是有先例的,如玻利维亚的“农村发展计划”和“公司投资计划”,因为农村地区较高的运作成本和风险妨碍了这些资金向农村的投入。
2.支持开展农业保险或者再保险。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不景气是因为缺乏各种相关的政策支持,所以各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展此类业务,而且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险也未涉及,并且也没有制订其他与农业险有关的政策。政府可以组建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也可以委托其他银行开展这项业务。
3.开展各种各样的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可以利用自己接近农业企业的优势,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收购有潜力的农业企业或者为这些企业潜在的并购者提供一些咨询的建议,或者是自己寻找一些好的企业,然后由自己或者其他机构把这些企业收购。农发行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单单为了挣钱而是为了使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4.农业贷款担保、再担保和票据贴现业务等中间业务。这些业务的开展将有利于需要金钱的农户顺利地从其他金融机构借到所需要的金钱。而农发行不但可以从中挣到因帮助农户和金融机构的钱,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将钱投到农村,增加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资金。因为如果商业银行能从这些农户中挣到钱,有利可图,它就会自己继续进行此项活动,主动与农业发展银行建立业务联系。经过一段时间,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就可以建立良性的互动。
(三)加强农发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健全运营机制
1.完善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依据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管理职能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内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逐步完善业务体系,使业务系统管理更加有组织和规范;逐步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垂直管理体系,明确清晰的规定各个分行在垂直管理体制中的职责分工;对于各级行要给予符合自身情况的相应的权力。
2.完善内部经营机制。逐步研究与改进与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发展模式相协调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管理目标考核体系;做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内部监督工作;完善有关信贷资产的保全措施,建立符合实际情况且能够实行的预防风险的机制。
3.根据“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特殊的贷款实行特殊的信贷政策。对于收购资金的贷款将继续按照现行的政策执行。伴随着政策向农业生产领域的倾斜,农业政策性银行应积极吸收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其他银行的先进经验,建立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项目贷款管理措施并严格执行,将信贷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监管和考核评价办法以及规定,使农业发展银行的各种经营行为更加规范,依法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尽早制定有关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法律和条例,使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和活动更加合法。制定清晰的法律法规可以防止不良分子钻空,防止因政府的补贴而使得人们因贪小便宜而道德上出现问题,使农业发展银行保持稳健,持久运行。
五、结束语
农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如今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资金投入的不足和无效。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信贷供给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的力度,无疑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能使农业政策性银行更好的担负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担负起保护、支持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责任,应该对农业政策性银行进行深层次改革以实现其自身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康,中国政策性金融向何处去,中国经济出版社
2.杨童舒,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问题探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6期 3.张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支农策略研究,内蒙古大学,2011年
4.陈荣,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后记
感谢我的导师辛桂华老师,本论文的撰写工作都是在我的导师辛老师的直接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辛老师对我论文思路的完善和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我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辛老师还在我论文资料的搜集方面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她严谨的学风、渊博的知识和执着的敬业精神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让我受益终身。借此机会,真诚的感谢辛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教诲。
第五篇:**市强化五项措施 提升综治和平安建设整体水平
**市强化四项措施
提升综治和平安建设整体水平
**市综治办
近几年来,我市全面落实省和伊春市综治工作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综治和平安建设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落实,全市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形势持续平稳,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提高,我市自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平安县(市)以来,连续10年保持这一综治荣誉;连续6年被伊春市委、市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标兵单位;连续4年经伊春国调队抽样调查,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
一、坚持齐抓共管,落实综治责任,不断强化组织保障措施
近年来,我们把落实责任作为提升综治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取得了实际效果。一是强化责任落实。进一步完善了主要领导负总则、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一岗双责”的平安建设领导体制,每年都逐级签订党委、政府、综治委成员单位综治工作责任状,并将综治工作作为评价乡镇(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形成上下共担的责任落实机制。二是强化综治工作考评。去年以来,我市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考核指标进行了整合精简,但综治考核项目一直作为重点考核指标,我们对所有签状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并运用“一票否决”、“挂牌整治”等手段,推动领导责任制落实。目前,综治签状单位已经覆盖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中省及伊春市直单位、区域内重点企业。三是强化统筹协调。通过建立健全综治委成员单位述职、情况通报、联席会议等制度,发挥综治委成员单位在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使各部门围绕平安建设的目标要求,分领域、分系统、分行业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形成了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二、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源头防范,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密切关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出现的矛盾纠纷,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一是建立涉稳信息研判机制。确定公安(交警、网安)、国安、信访、安监、610办等7个部门,围绕国家安全、社会治安、信访稳定、公共安全、舆情管控等内容,每个月进行一次情报信息预警研判,重点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上半年,共研判和处置重要涉稳信息23条,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和隐患,做到了提前预警和有效化解。二是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调解。坚持末端处置与前端治理相结合,以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非正常到省进京访、重大刑事案件、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大矛盾为重点,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着力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联动工作体系,乡镇基层司法所总结出了“熟、理、情、德、防、活、了”七字调解法,被广泛运用在人民调解工作实践之中,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截止2016年4月末,全市基层调解员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20起,调处成功率达96%。三是推进信访机制改革。落实诉访分离制度,及时将涉法涉诉访导入司法程序解决,对其他类的信访事项,也通过发挥乡镇维稳工作中心、社区(村)维稳工作站以及基层司法所、法律援助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社会矛盾导入导诉平台作用,引导社会矛盾当事方通过法律渠道反映诉求,解决矛盾。四是全面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了决策前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机制,重点在征地拆迁、涉农利益、劳资纠纷、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市公共服务管理等方面完善了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专家咨询论证等制度,确保各项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三年来,我市共评估农业农村、城市建设、道路改造、工业发展等方面的重点项目70多项,全市没有因风险评估不到位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信访事件。
三、加强打防管控,突出集中整治,努力提高对社会治安局势的掌控能力
围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大力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一是加强严打整治。按照“什么治安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的原则,对盗抢骗、黄赌毒等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行动,预防和减少了重特大刑事案件的发生。在近几年社会矛盾集中凸显、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全市刑事案件保持了逐年下降的良性趋势。截至4月份,全市共立刑事案件95件、治安案件124件,分别同比下降30.5%和6.5%。因社会治安环境等重要评价指标优良,我市被命名为全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二是全面提升防范效果。加强了街面巡逻防控机制建设,将特警路面巡逻、刑侦大队便衣巡逻、派出所辖区民警重点区域巡逻相结合,有效增强了治安巡逻的震慑力。针对反恐防暴形势,成立了**市反恐防暴大队,有力提升了涉恐案件应急处置能力。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省内第一个集城市技防、数字化城市管理、交通电子警察“三大系统”为一体的城市监控系统,建成以来,依托这一平台破获了多起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显著提升了社会治安防控智能化水平。三是加强网络安全和舆情管控。建立了互联网舆情动态监测、研判、会商、预警工作机制,有效提高网上发现、控制、处置有害信息的能力。去年以来,妥善处置了两起利用网络串联非访事件(站前社区退伍军人网上串联集体进京非访、“伊春知青联盟群”网上计划上铁路拦截火车),并快速侦破了一起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案(李某在**吧发帖称在**商厦放置了炸弹),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四是加强公共安全重点领域集中整治。将综治工作向保障民生安全领域倾斜,由综治部门牵头,开展了食品安全、校园安全、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集中整治,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每年的国家、省两会期间,综治部门都牵头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重大矛盾纠纷排查,确保重要政治活动期间的社会稳定。
四、加大投入,完善功能,不断夯实综治基层基础
把健全基层网络作为提升平安创建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综治基层基础。一是着力改善社区办公条件。三年来,市政府投资1900多万元,新建了5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3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办公用房。投资130万元,改造了**镇东岗社区服务中心(1000平方米),改扩建工农乡北星村、桃山镇石长村两个社区(每个500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基层社区工作环境。我们还为每名社区综治工作人员月增资200元,社区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二是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按照提升居民自治工作水平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我市各社区服务中心以健全完善服务功能为重点,努力拓展服务领域。目前,社区服务由过去单纯的社会救助、劳动保障、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文化教育、基层党建等方面拓展到再就业服务、体育健身、综合治理、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便民利民等全方位服务,使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得以提升,社区服务管理的职能作用也得到加强。三是推行社区治安联防模式。充分发挥治保、调解、治安联防等基层组织的作用,使群众共同参与到社会服务管理中来。例如针对刑释解教、社区矫正、重性精神病人等重点人群,我们加强警民联合管理,每个重点人员确定1名包片民警、1名社区协管员为包保人,“2对1”做好重点人员情况摸排、信息反馈、定期随访等服务管理工作,多年来,我市没有因重点人员失管失控制而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和刑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