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顺德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当前顺德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摘要:提高机关效能,政府创新,是顺德30年来改革发展精神的继承、延续和发展。从顺德开始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目前共有38个政府部门208个窗口对市民开放。通过推行并联审批制度,实行“一个窗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完成”,大大提高了顺德行政审批效率,深受企业和市民好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市民群众对政府服务和办事效能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涵义及其动因,根据顺德的政府工作现状,研究并分析了顺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及问题,提出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及其措施,对进一步转变顺德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带来帮助。
关键词:行政管理;管理体制;改革
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涵义及动因
(1)涵义界定
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含义,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以及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目前在我国尚无定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指政府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结构、功能、运行方式等所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行政系统对行政环境的适应过程
政府系统处在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位置,与整个社会环境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改革实际上是个充满活力的行政系统的重要存在方式。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个有目标、有计划的变革过程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于增强行政系统的活力,促进整体效能的提高,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展开,分步进行。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权利和利益的分配
行政管理是个行使公共权利的过程,也是个社会利益调控的过程。
(2)动因分析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受到行政系统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根植于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不断自我调整和改造的需要,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其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
1、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部动因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部动因主要是:①发挥行政功能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管理事务的范围不断扩大,自然要相应改革行政机构和行政机制,使行政功能得以顺利发挥;②对行政权力进行监控的需要。行政权力通常有自我膨胀的倾向,如不适当加以约束,则会偏离合理的权力轨道,难以遏制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官僚主义以及腐败行为;③调整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之间关系的需要。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组织的要求和个人的要求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协调因素甚至冲突。
2、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外部动因
外部动因主要是:①经济的动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作为上层建筑要
素之一的行政系统也要发生相应变化,以调整和完善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基础;②政治的原因。国家政治体制模式、政治力量格局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变化,往往对行政体制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行政体制进行改革;③科技的原因。科技的发展促使政府行政日趋专业化、技术化和职业化,这便要求行政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通过行政领域进行变革和创新。
二、顺德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及问题
(1)重要进展
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潮流形成的同时,顺德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近年来,顺德召开了推动政府创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动员大会,“重心下移,服务到位,限时办结,提高效率”是顺德推动政府创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努力方向。并明确指出了,要调整区、镇关系,理顺权责关系,增强管理效能,将管理权限最大限度下放到镇和街道。顺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提高机关效能,推行政府创新
转变政府职能一直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顺德政府职能转变迈出较大步伐,各级政府发挥作用的重点,正在逐步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并取得以下进展:①转变经济管理职能。顺德己初步建立了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市场在配置资源作用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加强了对市场的培育、规范和监管功能;政企分开迈出较大步伐,政府部门与所办企业实现脱钩,不再经商办企业,政府对国有企业管理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并且确定了下一步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案框架。②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随着经济建筑的加快,顺德政府着手大规模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条件、环节和内容,改革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顺德从1993年开始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01年2月区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启用,目前共有38个政府部门208个窗口对市民开放。通过推行并联审批制度,实行“一个窗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完成”,大大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深受企业和市民好评。其次顺德政府同时取消了大量的行政审批事项,政府主要依靠行政审批进行管理的模式正在发生实质性的转变。③公共服务市场化。按照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领域,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如在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交通、道路建设、城市公用事业等公共服务领域,允许和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如私营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投资建设或经营。④政府职能创新。顺德区各职能部门都在贯彻区委、区政府解放思想、强镇放权、重心下移、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的精神。其中经贸局、规划局、工商局等单位都频频有新举措。通过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挖掘了镇街的潜力、释放镇街的活力,理顺了与基层群众间的责权利关系,将政府的服务真正延伸到基层,延伸到每一位群众当中。
2、提升行政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
顺德政府通过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行电子政务是适应信息化时代政府管理活动的需要,顺德政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不仅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还可以改变了顺德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了顺德政府的流程。
3、提高了职能部门效能建设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顺德政府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主要工作,抓住顺德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发展等一些热点问题,立意高远,有的放矢,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操作性,有力地体现了
顺德政府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精神,切实有效地做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政府职能作用。
4、全面实行依法行政制度
顺德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为基本方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广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行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保障了公民权利的基本法律,政府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的全面加强。
5、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
顺德全面推行和倡导政务公开,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尽可能地公布各种政务信息,包括法律政策公开、办事程序规则公开,并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发布政务信息,增强政府管理的透明度。
6、建立民主参与制度
顺德政府各部门还推行重大事项和政府官员任免的社会公示制度、重大事项的听证制度、专家和社会参与政府决策的咨询论证制度、对政府各部门所在地居民公开评议制度等。根据市民参与对政府的评议,进行奖惩处理。
(2)主要问题
1、仍然依靠行政手段,服务意识差且淡薄,思想观念落后
仍然传统地认为,自己是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政府管理就是控制、审批、监管、处罚;社会是政府的对手,民众是被管制的对象;仍然高高在上,只要发号施令,就会一呼百应,民众不敢不从。这种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顽固不化,和当今时代发展的步伐格格不入。此外,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不够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滥用职权、执法犯法、拘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相当严重,人民群众极为反感。
2、不善于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
仍然习惯于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事务,习惯于办事情发指令、批条子。过多依赖直接手段,很少使用间接手段,仍喜欢人治管理,觉得依法办事束手束脚。有的想依法办事,却又因为不懂而无法依法办事。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不够,管理经济重审批,轻监管,办事手续、程序、规则繁琐。政府机关管的事情过多,部门之间职权交叉、重复,造成互相推楼、扯皮,甚至“依法打架”;对自己规定的权力比较具体、责任比较抽象:对老百姓规定的义务比较具体、权利比较原则;行政审批过多、过滥,存在行政性垄断、“自费行政”、靠权力吃“杂粮”、权钱挂钩的现象。一些政府部门“屁股指挥脑袋”,自觉或不自觉地找事、争权,如在立法工作和行政执法活动中争那些能给本部门、本系统带来“实惠”的审批权、发证权、收费权、罚款权。什么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效能、统一全都免谈,由此产生权力“寻租”现象,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滋生腐败。
3、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理的去管
管理越位、缺位、错位,体现在社会治安、城市交通、立法、社会保障、收入差距、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科技开发等方面。加入WTO后也一样存在成本过高、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办事缺乏透明度、行政审批烦琐、权钱交易及腐败滋生蔓延等现象。
4、政企职责仍然没有分清,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依然存在政府过多地关注微观活动,对宏观的把握和引导严重不足。如过分关注企业、医院、学校、工程具体
经营管理建设的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和关注点过分地投向了微观领域。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不够,宏观调节手段运用不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过多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管理无序化、政府包揽过多、社会中介组织还没有充分发挥有效作用。
5、计划性依然较强
过去那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和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政府体制似乎仍然存在。如热衷政绩,自己上项目,上大项目,投资建了多少工程,投入了多少资金。体现在公路建设、铁路建设、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程、旅游设施,信息工程、城市标志建筑的建设上,在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方面思路创新不够。政府仍然想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实行无所不包的直接管理,以指令性计划和强制性措施进行组织实施。对体制和机构的多次改革,并没有使政府摆脱“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
三、深化顺德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及措施
(1)思路取向
1、政府责任——从“无限”到“有限”
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在观念上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政府全能的思想,总以为政府什么都能办,大小事都找政府去解决。政府”或“全能政府”的旧理念,真正确立“有限政府”的新理念。按照“有限政府”的新理念,一是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要大力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因为一个完备的市场机制和一个有效能的政府都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二者缺一不可,关键是如何有机协调和配合。二是在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要变传统的控制取向为服务取向,在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必要管理时,注重充分发挥社会潜能,发挥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共同治理结构。
2、政府权务——依法行使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也必须是负责任、讲法治的政府。一切政府机关和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对公民负责,对法律负责,真正担负起相应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乃至道德责任。按照这一要求,对公民来讲,法律没有禁止的行为,政府就不能禁止和干涉,否则就是侵权;对政府来讲,法律没有授权的事情就不能做,否则就是越权,而法律授权的事情必须做,否则就是失职。无论是侵权、越权还是失职,都构成政府违法,都要追究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如果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失,政府还要承担相应的国家赔偿责任。要通过建立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使“治国者先受治于法”,从而真正做到行政行为的实质合法、程序合法、内容合法。
3、政府管理——以效率为基础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制约,政府部门权力过分集中、组织机构臃肿、管理层次过多、行政法规不健全、干部人事制度不完善。长期以来在政府公共行政管理中形成了推诱扯皮、手续繁琐、拖拉延误、重程序而不重效果等机关工作作风,造成政府的行政成本高,行政效率低下。这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落后的行政方式,拙劣的行政手段,低下的行政效率,高昂的行政成本,无疑会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各级官员要树立效率观念,建立效率政府。只有高效率才能带来高收益,才能使政府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4、政府职能——体现服务宗旨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部门应该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机关工作人员却将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部门或个人营私舞弊甚至中饱私囊的工具,肆意侵犯公民利益。政府应该给企业建立宽松的环境,鼓励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政府应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每个政府工作人员应该意识到,他们的工资是纳税人给的,他们应该为每一个纳税人服务。没有纳税人,政府工作人员就没有了衣食父母。中国政府应该是为社会、企业和公民服务的政府。
5、政府行为——树立诚信理念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市场经济社会维系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纽带,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必要准则。这就要求政府行为要公正、公开、诚实、守信,政府要平等地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政府制定的政策和做出的决定要算数,不能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的大环境下,政府、企业和个人处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下,政府行为诚实可信才能树立起让公民信任的政府形象,才能有利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2)具体措施
1、进一步更新行政管理理念,重塑行政文化
首先,政府机构还可以进一步精简,行政人员编制还可以进一步压缩。因为政府管理一旦真正做到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那么政府职能主要就是以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形式,以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来管理公共事务。其次,应由传统行政管理向参与式公共管理转变。参现式公共管理不仅表现在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政治投票,选出代议制机构及其人员,还具体表面为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涉及其公共利益,也是就是民主行政参与。这种参与比政治参与更适用,涉及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不在由行政主体单方面说了算,必须体现公众的意志。实现控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最后,树立效能理念。使政府组织保持最大的整合效能,从而使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机制作用的过程中保证各种社会资源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益。
2、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权责体系
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市场而不再是政府,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要转化一部分职能由市场来取代,还权于社会,还权于人民。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得越快越好,市场经济就越发达越成熟。政府就能退出竞争性领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能,向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社会公平机制,缩小地区、地乡贫富差别,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重构政府组织结构体系,建立新型管理模式
按照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努力构建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结构体系,使之合理化。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首先,科学确定适当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这是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的重要一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尽量减少政府的管理层次,相应扩大机构的管理幅度,尤其要加强机关内部信息、咨询、决策、执行、监督五个部门的建设。在机构设置上,一定要以转变职能为基础,按照职能法定化原则再裁减或合并一些机构,特别是减少和改组专业经济部门,增设行使宏观管理职能的机构,加强管理的制度化、信息化和专业化。
4、改进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增强政府整体效能
首先要有科学决策思维,重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其次要充
分吸收社会各方面对政府决策的民主参与广泛听取各级人大、政协的意见,重视各级各类研究机构的作用,充分尊重吸收专家学者对政府决策的意见;最后还要大力吸收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其次,着力提高公务员录用考试和考核质量,在处理这二者的关系中以考试成绩为主、以考核结果为辅;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把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贯穿于公务员考录工作的全过程。此外,还得进一步健全公务员的培训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建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四、结语
顺德的发展成就,最深层次的原因和基础是源于顺德敢为人先、实事求是、重商实干、永远不停步的文化和观念。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及先进文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以上的改革实际,相信一定能把顺德的政府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何建中.顺德市行政模式改革简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11).[2] 胡著胜.顺德改革的经验及其启示[J].特区经济, 2000,(02).[3] 余斌.顺德市行政机构改革成功的经验与启示[J].地方政府管理, 1999,(03).[4] 黄新华.深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析[J].攀登, 2004,(06).[5]“强县扩权”——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悄然变革[J].开放潮, 2004,(07).[6] 傅小随.地区发展竞争背景下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管理世界, 2003,(02).[7] 唐铁汉,李军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06).[8] 孔昭林.论经济全球化对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2,(04).
第二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 8 月 19 ~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 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 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根源在于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如投资体制改革滞后,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投资项目,成为项目政府,导致盲目投资和低成本扩张;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对生产要素市场直接干预,导致证券和信贷方面出现问题;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社会公平和正义缺失,导致社会不稳定事件不断发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导致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正如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水平的关键,已经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体制保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政府管理和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成为重要的突破口。
二、关于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与会人员支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判断,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是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
将政府职能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产品按供求规律由市场及其市场主体提供,而公共产品由政府主导提供,政府要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公共安全、公共保障、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的公共服务。公共行政体制的本质是“公共服务”,以社会和公众的公共需求为导向,追求公平和正义。政府公共服务并不是要求政府将全社会的公共产品全部包下来。应该划定公共事业的边界,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可适度市场化,竞争性产品则市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应更为多元,可以由政府公共部门通过公共服务执行机构直接提供服务,也可通过外包等方式提供服务而由政府用采购等适当方式付费,或者增加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者,由政府进行监管。
政府职能转变的几个思路。一是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完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执法监管的职能,为市场主体与市场环境服务。政府只在市场失灵时进行宏观调控。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原则调整和转变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能和定位国有资本出资人机构。转变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职能,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将国家发展战略部门、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定位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形成国家发展战略、经济运行调节、财政税收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互相联动的宏观调控机制。属于地方在本区域内的局部性经济调节,由省级政府经济调节部门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框架内进行,建立中央全局性经济宏观调控为主、地方局部性经济调节为辅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完善市场规则尤其是市场准入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市场执法体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行业自律作用,把政府的执法“他律”与行业组织的行业“自律”结合起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二是政社分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改革和完善社会体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切实管好应由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要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提供服务。要实现政府调控机制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
府管理力量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
改革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消除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规范社会组织行为规则,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互动,共建和谐社会。通过社会组织,把劳资关系中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化解于企业,把涉及弱势群体的矛盾与冲突化解于基层,把群体性社会矛盾与冲突化解于社会。
三是政事分开,转变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能,构建公共服务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集中力量行使纯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组织好准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退出竞争性产品的经营活动和直接干预,构建公共服务组织,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是需要政府提供的三大核心公共服务。加快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实际需要的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制度,提供比较完善的教育环境、合格的教师队伍、科学的教育方式,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纠正基本医疗的市场化倾向,加大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尤其是基本医疗的投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公共服务组织主体是事业单位,改革和规范公共服务组织首先要改革事业单位。属于提供纯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不搞任何市场化运作,属于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可适度市场化。在对不同公共部门的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的同时,又要根据公共服务组织的共性对其进行规范的制度改革:一是政事分开;二是规范治理结构;三是实行信息公开,建立责任制度,在建立问责制的基础上按服务标准实施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
公共服务仅仅依靠政府的公共财政是不够的,政府要动员社会力量、社会资源推动公共服务,这既有助于缓解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又可以培育共同的公共价值,促进社会的团结与融合,提升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
三、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机制创新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机制创新问题发表了很多见解,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建立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机制。与会人员对于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对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创新作用给予肯定。同时,对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提出了一些建议:拓宽利益表达渠道,适当加强利益集团的力量,同时要采用立法的形式对这些利益集团的活动进行规范;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推动公共政策民主参与的公开化;创新民主参与方式,推动公共政策民主参与的有序化;健全民情联系制度,推动公共政策民主参与的经常化;健全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调研、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应该成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和重要规则,对“重大行政决策”的内涵给予科学界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的主持机构应中立,听证代表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的结果要有较强的影响力,不能只是走过场;建立健全决策监督与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建立与职位、职务、职权相一致的决策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决策人必须相应地承担与其“初始的解释权”相一致的责任。
第三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对策(一)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木宗旨,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服务型政府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善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府管理木质的概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求政府在管理方式上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转向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上来,从对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过多的管制转向为他们的服务上来。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的政府就是一个能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政府只有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与价值。而且,服务型政府不仅仅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各种服务职能,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的目标模式,是对政府管理的木质概括。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明显成效,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基木适应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但是,这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如政府管了不少不该管的事,有些该由政府管却没有管,或没管好的事。以审代管、直接干预经济活动、代替招商引资的事情依然存在;有法不依、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的现象依然存存在;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职能薄弱,部门权力和利益挂钩,权责脱节等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必须通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以
解决。
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将由政府管的事真正管好,管到位,将不该管的依法交给市场、法人、社会组织,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干扰。解决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加强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的监管,形成定位准确,关系顺畅、责权对称的完善政府职能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主动改革政府机构,协调推进政府职能与机构的配套改革,注重政府组织体制和制度创新,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当前由于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着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政府职能在机构中的配置不合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因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而引起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机构设置薄弱或是存在空缺,而且人员编制也比较薄弱;二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机构依然存在,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依然过多,有的综合职能部门出现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并重现象,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现象屡禁不止;三是负责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的部门设置不科学,存在决策、执行于一体的现象,监督又流于形式;四是机构设置过细,管理对象域管理事务重叠,出现多头管理,协调困难现象,成为我国政府职能与机构配套改革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因此,为解决以上政府机构问题,配合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需要继续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运行机制。1212(四)加强依法行政建设 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强化责任追究,健全监
督机制,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原则,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第三,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一是政府要完善行政权力内部监督体系,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审计监察等监督。二是完善行政权力外部监督,完善执政党、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行政的监督。同时注重新闻舆论、公共舆论等监督,“要保障舆论监督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强调舆论机构的相对独立性与党对舆论机构的领导并不相悖。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维护稳定的前提下,要保证新闻媒体对重大腐败案件有采访、调查、报道、评论的权利,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干扰,新闻单位对舆论监督的报道实行独立负责制”1111。并同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及时发布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五)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首先,从审批管理制度的运作来看,我国已进行了几轮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减少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政府行政性审批,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从现阶段来看还不彻底,必须继续深化,从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的角度,依据合理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和责任性原则,对现有的各种行政性审批进行系统的清理。一是大力推行备案制和核准制,尽量减少和调整审批事项。凡是能由市场调节并能有效实施事后监管的审批事项,要坚决予以取消;对不属于国有资产或财政投入的建设项目,以及企业在自有资金、自主范围内的技改项目等,只要在国家产业政策许可范围内,就不再进行审批,实行备案制;对根据一定的条件进行资格、资质认定,或实行年审、年检、验收等事项,凡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有明确要求的,应取消审批,实行核准制。要按照简政放权、方便基层、方便群众的原则,凡是基层政府能办理的审批事项,坚决下放到基层政府管理。能由中介组织承担的事项,要转移到具备条件的中介组织。二是要积极改进审批的管理方式,提高效率。要规范审批行为,限定审批时限。对每一项审批、审核事项的内容、对象、条件、程序等要作出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定。对技术性比较强的事项,应制定具体的审批技术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要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大力推行一事一部门的管
理方式,即一项审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在部门内部则要统一指定一个科室负责办理,避免多头、重复审批;确需几个部门分别审批的,要规定一个主办部门,其他部门都要在一个规定的时限内办理完毕。要改进审批方式,提倡“一条龙”审批、“窗口式办文”制度。三是要斩断行政审批的利益机制。必须将行政审批与经济利益分幵,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机关财务集中结算制度,尽快统一机关公务员福利分配。四是要继续推广承诺制,切实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督。
其次,加快启动事业单位改革。政事不分是政府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端。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现阶段,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方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换国家事业职能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包办一切事业的局面,实现事业主体的多元化。凡是能面向市场经营的,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转换投资和管理主体,改革单一的产权结构。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国家公共事业与非国家事业的客观标准,把国家公共事业的范围局限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事务,局限于纯公共事务或部分半公共事务,以及政府认为需要由国家举办的带有基础性质的事业。逐步建立起国办、民办、社会办等多方兴办事业的新格局。二是实现政事分开,合理划分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职能,改变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方式。要实行国家事业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分离,规范政府与事业组织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建立起现代事业制度。
第四篇: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摘 要:十二五规划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就是要完善体制机制,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体制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我们必须要重视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能够完善并适应我们市场经济建设的行政管理体制。
“十二五”规划是党中央站在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高度.谋划中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其基本精神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五句话句话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就是要完善体制机制,尤其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有深刻意义的,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政府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的深刻认识与高度重视。所以就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六、十七大以来,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多年努力,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政府组织机构逐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明显改善;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稳步推进,行政监督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从总体上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行政体制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谋求社会、经济、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要要求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坚持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然之路。所以只有在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才能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正如胡锦涛同志提出: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支持
中国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这就是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果能顺利实现率先突破,这就会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制度保障
面对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所处的这个新阶段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新的发展,就必须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如果说推进国企改革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就是要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土地市场,需要在这些生产要素市场中弱化政府的行政干预。而且推进各项经济体制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转型的实际步骤,依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给予的制度保障。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注意事项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原则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相协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必须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清除市场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
行政管理体制则将致力于形成和完善能够使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有效运行的市场机制。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目前行政性垄断依然是阻碍市场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垄断和政府控制的经济,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过度扩张,国有经济几乎遍布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而行政性垄断不仅在基础产业、公用事业领域普遍存在,而且在许多竞争性行业中也大量存在。所以说要清除市场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就是要从财税、体制、投资等方面体制进行改革。就是要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一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二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改善经济调节,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规范市场执法,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快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管理和服务重点。中央政府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管理,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政府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与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配置各级政府的财力,增强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2、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同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精神,探索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架构,以解决层次、层级过多的问题,推进行政审批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政府与事业单位分开的原则,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
一是做好发展规划和计划、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的统筹协调,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整合完善行业管理体制,注重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在制定和组织实施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国家标准等方面的作用。完善能源资源和环境管理体制,促进可持续发展。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整合执法监管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是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根据各层级政府的职责重点,合理调整地方政府机构设置。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今后要严格控制议事协调机构设置,涉及跨部门的事项,由主办部门牵头协调。确需设立的,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
三是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相关财政政策。认真执行政府组织法律法规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配合制约机制,加强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3.推进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如何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以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成为制度创新的新课题。目前“十二五”期间将在探索社会运转和社会服务新机制,形成一套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方面做出努力。同时,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精神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新型体制机制格局。
4、做好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所以说我们要认真组织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抓紧制定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议事协调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方案,制定和完善国务院部门“三定”规定,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我们更要严肃纪律,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防国有资产流失,要重视研究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舆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它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方方面面的,同时也影响着各种各样利益。所以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和发展。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在“十二五”发展过程中实现率先突破。
第五篇:浅谈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浅谈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摘要“十一五”规划从“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未来五年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完善体制机制是谋求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体制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站在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高度.谋划中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其基本精神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立足科学发展是对“十一五”时期发展方向的总体要求,着力自主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完善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社会和谐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发展的环境条件,这四句话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深刻领会这四句话的精神实质和相互关系,成为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其中,完善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十一五”规划中被列为“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首位,这就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已经升华到一个新的战略层面。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支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持,中国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经过2O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果能顺利实现率先突破,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
2.行政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否则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正如胡锦涛指出: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制度保障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新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例如:推进国企改革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投资体制改革就是妥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投资权限,给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且二大的自主投资的空间。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土地市场,就需要在这些生产要素市场中弱化政府的行政干预。另外,电信、铁路、电力等基础产业要开放市场、打破垄断,首要条件仍然是政府职能转变。因此,推进各项经济体制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转型的实际步骤,依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给予的制度保障。
二、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应注意解决的基本问题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这就是我们最基本的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制度是建国几十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执政经验的总结,必须坚持这种经济制度,完善这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应成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机的一部分。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清除市场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如果说前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使被旧体制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得以释放.今后的改革则将致力于形成和完善能够使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有效运行的市场机制,创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目前,行政性垄断依然是阻碍市场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垄断和政府控制的经济,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过度扩张,国有经济几乎遍布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而行政性垄断不仅在基础产业、公用事业领域普遍存在,而且在许多竞争性行业中也大量存在。行政性垄断使权力直接介入市场,不仅难以通过市场力量来打破。而且往往构成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主要障碍。因此要清除市场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从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各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4.必须着眼于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改革本身就是为了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多数人在改革中不断获益。要明确人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起点;人民广泛参与改革,改革才能成功;成功的改革要求分享改革的成果,任何改革都有受益者和受损者。扩大受益者,减少受损者,并使受损备件到相应的补偿.改革才会成功。当前,我国贫富差距加大,弱势群体有所增多.改革与多数人利益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把主要注意力放到协凋重大利益关系上,放到社会再分配上,放到着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上,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1.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推进行政层次和行政机构改革
政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一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当然提供公共产品并不等于自己去生产);二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刨造者。“人民剖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三是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而不应该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左右。在这个前提下.改革和完善政府职能要突出理顺“四个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要明晰政府边界.凡应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决策的事情应严格由它们决策.政府不应“越俎代庖”。凡是应该由政府承担帕辜f古,政府责无旁贷.不能“缺位”。针对当前政府工作存在的“错位”现象.要强凋由“经济管制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即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各级政府要有意识地做到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不包办企业决策,不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同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精神,探索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架构.以解决层次、层级过多的问题,推进行政审批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政府与事业单位分开的原则.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
2.推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如财政税收改革、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等。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根据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应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科学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并相应调整收支关系。财政支出结构应根据“五个统筹”的精神进行调整,逐步降低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方面的比重.增加用于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支出。要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在税收制度改革方面,应着力改进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探索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以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
3.推进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市场化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在这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迁面前.应该说社会体制改革是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如何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以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成为制度创新的新课题。“十一五”期间将在探索社会运转和社会服务新机制,形成一套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方面做出努力。此外.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精神,“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新型体制机制格局。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影响着各种各样利益,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和发展。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实现率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