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摘要: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管理范畴。本文将集中论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政府执行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涉及政府执行力的相关方面以及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具体措施。关键词:政府执行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行政问责制
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行政执行的几个方面
1、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还在与健全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完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加强决策的公示、听证制度,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这就涉及到判断力和实现结合力的方面。任何地方政府都必然有其具体情况,如果把上级精神生硬理解并生搬硬套加以应用,那就必然会带来政策执行上的负面效果,要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正确行使政府的执行力,就不能够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不顾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意见武断决策,应该建立合理的自学和评估机制,架起那个人民的监督意识并建立公示和听证制度。实现政府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上级精神联系地方实际,这本身就是在加强政府的执行力。
2、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和经济法制建设
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这就涉及到政府执行力的持久力方面。在对上级精神做到良好的领会并加以判断和结合以后,就要矢志不移的贯彻下去,这就需要强大的持久力来保证实现。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依靠的就是行政执法体制的不断完善,做到有法可依。
3、完善对行政管理权力的监督机制和政府机构设置
强化对决策和执行环节的监督,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实行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这就涉及到纠错能力的培养方面。对于干部的绩效考核就是对其防错和纠错的能力的监督。对于机构编制和行政效率的科学管理就是对行政管理全过程的评价和避免错误监督在组织设计上的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救灾组织结构上保证了预防和减少政策执行失误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提高政府的执行力
1、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强约束性
《行政许可证》通过立法将职能转变的要求转化为强制性的具体规则,这几位各级政府转变职能设定了可供实施和操作的西安市渠道和途径,也为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职能转变情况提供了易于识别的判断标准。在政策执行与法律实施之间构建了有效的履带,从而把上级精神的导向性、软约束性与法律的明确性、强制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政策执行的操作性和监督性,也保证了起长效性和持久性。
2、必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法制化
1988年改革开始实行“三定方案”,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对行政机关职能的界定、内部机构设置和编制规模都有很大的制约,但“三定方案”毕竟既不是法律、也不是法规,中央多次提出的“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工作程序的法定化”的任务。因此,我国今后的政府执行力的加强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通过法律程序进行,改革的成果应该上升为法律规范,以保证成果的可持续性。
3、明确改革的有限目标,合理安排、有序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受到现实的制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在中央和地方,改革所能达到的目的是有限的,不能指望通过模式化的改革解决所有的问题,满足所有的需求。政府改革会更多的想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方面倾斜,但限于各级政府财力以及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这就需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原则,合理安排、有序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努力加强结合力,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对于能够给企业、基层和社会公众带来实惠的一些领域的政策执行,要优先考虑。
4、加快建立绩效预算制度与绩效审计制度
加强对政府政策执行力度的评价,是当代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其评价标准是伴随着绩效管理和绩效预算而定出现的,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包括政府执行力是否有效,效果在哪里,在哪些方面应当凋整,以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政策执行力的讨论提供基础材料;同时,在评价中,还能发现政府工作漏洞并加以改进,增强排错力。
以上四个方面,对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转型,如果忽视加强政府执行力的必要性,可能会导致人们对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效果的怀疑,而且极有可能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长期性。因此,在意科学发展观落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邵景均,高度重视提高政府执行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6.7 【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3.10.14
第二篇:论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目录
摘要„„„„„„„„„„„„„„„„„„„„„„„„„„(1)
一、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2)
(一)税费改革的目的„„„„„„„„„„„„„„„„„„(2)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2)
二、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3)(一)乡镇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3)(二)乡镇政府法定职权的缺失„„„„„„„„„„„„„„(3)(三)乡镇政府职能履行面临的主要问题„„„„„„„„„„„(4)(四)乡镇政府提供给农村的公共产品短缺„„„„„„„„„„(4)(五)乡镇政府财政危机的严重性„„„„„„„„„„„„„„(5)
三、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对策„„„„„„„„(6)(一)乡镇政府要更新管理理念„„„„„„„„„„„„„„„(6)(二)乡镇政府要合理划分事权„„„„„„„„„„„„„„„(7)(三)乡镇政府要理顺财税管理体制„„„„„„„„„„„„(7)
(四)不断推进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8)参考文献„„„„„„„„„„„„„„„„„„„„„„„(11)
浅谈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农业税费已经取消,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的经济与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我国能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文通过对我国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索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文章首先分析我国当前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接着分析我国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我国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对策。要解决我国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出现的问题,必须规范我国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乡镇
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乡镇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最低层次的地方政权组织机构,但乡镇政府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的重要问题,它对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而伟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当前农村取消农业税使乡镇政府财政收入更加困难,以致一些乡镇政府几乎不能正常运转,作为一名乡镇工作人员,对此深有体会。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具有不完整性、直接性和执行性等特点。由于这些特点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完全暴露了当前我国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能行
使偏差、法定职权缺失、公共产品供给短缺、职能界定不够明晰、财政危机的严重性和普遍性等等。
一、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免除农村的农业税费与逐步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得农村各项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乡镇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税费改革的目的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农业税费取消以后,乡镇政府从过去直接下乡催收税费的工作中得以解脱,但由于旧体制中机制运行的惯性作用,加之改革成本投入不足,税费改革完全暴露了农村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乡镇政府管理职能还没有摆脱出计划经济的影子,导致乡镇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乡镇政府机构臃肿导致办事效率不高,随之而来的是乡镇政府财政的短缺,乡镇政府债务无力偿还,导致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因此,乡镇政府配合税费改革的同时要进行乡镇政府综合配套改革,还要处理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和谐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和农业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但农村的精神文明、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着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乡镇政府系统有效的实质性改革将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乡镇政府必须在反思已有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再探讨新时期改革的方向问题。
二、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地阻碍我国乡镇政府职能的发展,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
(一)乡镇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部分乡镇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在实施公共管理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只要有事情发生,就有乡镇政府来承担责任,乡镇政府成了万能的政府。此外,市政府对农村工作作出的有关决定或政策,市政府经常下派临时性任务,使得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有很大的随机性,造成乡镇政府职能错位。
(二)乡镇政府法定职权的缺失
乡镇政府的法定职权和机构设置应具备自主性、完整性和自治性。但乡镇政府的政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其很多职能部门只是市政府职能部门在乡镇政府设立的派出机构。这些权力性职能部门被从乡镇政府行政隶属关系中分离出去,必然造成乡镇政府职能被分解,拥
有的行政权力和手段受到限制,在乡镇政府工作中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不配合和不协调。因此,削弱了乡镇政府职能,导致其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水平降低。
(三)乡镇政府职能履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乡镇政府对乡镇卫生、文化、教育、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负有服务、协调、指导、规划的责任,但当前我国乡镇政府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已超出自身的职责范围。比如说乡镇政府干预过多,直接插手生产经济活动,有的部门运用行政权力介入竞争性领域。大部分乡镇干部给上级机关办事,依靠上级的指标工作,未能认真履行好所应承担的公共职责。此外,乡镇政府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但在涉及计划生育、征地拆迁、农业税征收等问题,单纯依靠上级政府职能部门无力完成,于是上级政府便以领导讲话或文件等形式,责令要求乡镇政府完成下达的任务。在这种压力下,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不惜一切代价使用不规范的公共权力手段,导致违法执法、越权执法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破坏干群关系,严重影响乡镇政府的形象和威信,降低了乡镇政府的公信力。
(四)乡镇政府提供给农村的公共产品短缺
乡镇政府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但由于过去以农补工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民急需的一些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相适应。有不少地方农村公路睛通雨阻,路况较差,大部分地区人
畜饮水困难,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同时,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减弱。因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开采建设导致水土的流失,从而引发了许多洪涝灾害、泥石流、农田被毁等问题。
2、当今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近几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在农村贫困地区试行义务教育“一费制”,使当地农民的教育费用负担有所减轻,但目前义务教育费用较高,农民根本无法接受。此外,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令人担忧,大多数小学的骨干教师由于工资、住房等原因,从而选择离开教学岗位,因此,农村教师队伍难以形成,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3、社会保障体系陷入困境。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虽然各级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比如说农村低保、优抚安置、教育救助、五保户供养等,但目前医疗保险和农村低保只在一些地方起步,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低,根本解决不了农村贫困的现状。
4、农村推广机构处于瘫痪的状态。农业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和推广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推广进程。基层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较低,而且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操作能力和熟悉程度不够,从而影响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本无法适应当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求。
(五)乡镇政府财政危机的严重性
乡镇政府的负债和财政赤字是全国性的焦点问题,在不发达的地
区极其严重,有些乡镇政府已经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已经出现难以支撑政府部门有效运作的困境。经济落后是造成乡镇政府负债的根本原因。
1、乡镇政府预算管理中支出过高。乡镇政府的预算形同虚设,普遍缺乏预算意识,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在管理效率和效益上考虑较少。很多乡镇政府公务消费如迎来送往的通讯费、接待费、交通费、干部培训费等支出较高。乡镇干部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导致行为的失范,挤占乡镇政府财政的公共支出。
2、乡镇政府财政职责过重。乡镇政府的财政能力减弱,但承担的各种公共服务、管理事务并没有减少,许多本来应该由中央、省、市承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都由乡镇政府来承担了,而乡镇政府在财政分成方面又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难免造成乡镇政府财政的困难。社会救济是带有收入分配性质的职能,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本应该由中央政府承担。但完全依靠乡镇政府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是根本办不到的。
三、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对策
乡镇政府既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种任务,又承担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当前乡镇政府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要完善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乡镇政府要更新管理理念
乡镇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两个条件的基础之上:一是人民对政治
权威的服从。二是乡镇政府决策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政府管理理念,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正确对待手中的职权,由包揽一切的全能管理转变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确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从而更大限度地谋求社会公共利益。
(二)乡镇政府要合理划分事权
从我国乡镇政府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乡镇政府必须提供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公共生产服务产品、公共生活服务产品、公共安全产品、社会发展产品和管理服务产品等。因此,现阶段乡镇政府应当承担的主要职能是:直接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中的环境治理、防病减灾、公共治安等,公共生活服务产品中的公共卫生,公共生产服务产品中的公共土地、水利设施、科技信息服务等,以及社会发展产品、公共管理服务产品。这些产品中有的是跨地域性或全国性的公共产品,比如说环境治理、水利设施、防病减灾、社会发展产品、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等,中央、省、市应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政策作保障,委托乡镇政府提供,以确保提供的有效性。其他产品则可由中央、省、市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或通过市场化、民营化的形式提供。市级以上政府应强化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切实解决公共服务的城乡失衡的问题,弥补历史的欠帐。
(三)乡镇政府要理顺财税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乡镇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作为乡镇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独立的乡镇政府财政管理体制。一要完善分税制。
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分税制。适当扩大乡镇政府的税权,以增强乡镇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能力。二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从目前我国农村的状况来看,如果没有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要依靠乡镇政府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根本办不到的。要通过理顺财税管理体制,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以农民为主转移到以政府为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三要调整预算编制方法,健全支出监控新机制。要实行综合的财政预算,把乡镇政府的各种收入统一纳入财政管理,细化支出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的约束力,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
(四)不断推进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后,工作运转机制需要重新确立,要重视各个部门的实用功能,从而强化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维护稳定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建立高效运转、管理规范的新型运作机制。一是建立统一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明确党政职责。确定乡镇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乡镇党委会,乡镇政府所有的重大事项均由乡镇党委会决策,镇委书记在抓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计划生育、党务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镇长在主持乡镇政府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财源建设、发展经济和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建立乡镇干部新的工作责任制。镇领导干部要明确职责,明确工作任务,明确职权范围,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每项工作明确第一责任人,体现利、责、权相一致的原则。三是建立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激励机制。市政府要确立十项重点工作分解到各个乡镇政府,市委、市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目标管
理责任状,而乡镇政府又将其重点工作分解到每一个乡镇干部,同时实行职责挂钩的责任追究制度,结合乡镇干部的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进行严格考核。建立正确的干部导向机制,对业绩突出的乡镇干部给予提拨、奖励、表彰重用。从而使乡镇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合力增强、思路清晰,从而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强化管理,提高效率,把提升服务水平、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推进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遵循务实管用、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有利于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为根本目的,并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根据上述原则和目标,应从合理设置乡镇政府党政机构、合理划分乡镇政府行政区划、合理划分乡镇政府行政职能、加强乡镇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整合乡镇政府行政资源、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决策机制、压缩乡镇政府财政供养人员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入手,推进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是一项政策性和政治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大胆创新,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前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乡镇政府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者,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必须巩固和发展税费改革的成果。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是推进乡镇政府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和乡镇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
参考文献:
1、徐旭川:《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农村财政与财务,2005。
2、李燕华:《我国乡镇政府负债的成因》,统计与决策,2007。
3、寇凤超:《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集团经济研究, 2006。
4、包宗顺、徐志明:《乡镇财政的困境与解困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6。
5、夏永祥、邵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与机构改革》,农村经济问题.,2006。
6、左 然:《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创新》,瞭望新闻周刊,2006。
第三篇:提高政府执行力
提高政府执行力
执行力是目标与结果直接的纽带。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执行力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政府的执行力更成为决定民族兴衰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的执行力也不是一天炼成的,而是在严格制度的规范下逐步打造出来的。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科学界定和规范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职能,形成有效的政府协调机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大的国家,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着眼于提高执行力,中央应在强调大政策方针一致性的同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则要在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形成统一的决议之前,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反映和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但决议一经形成,就不能以任何借口阻滞政策的贯彻落实。强调政令统一,并非要求盲从,更不意味着扼杀地方和部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政府官员问责制。问责制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制度保障。在一些地方,行政不作为已成为影响政府执行力的突出问题。对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加强对行政过程的监督检查,对盲目决策、违法行政、执行不力和效能低下、疏于管理和处置不当等行为进行问责,强化行政过程的制度约束。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着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政府工作人员素质高低,决定着政府执行力的强弱。应当承认,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势在必行。
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
“执行力”一词最早流行于国外企业界。所谓“执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执行力是“做”的能力,即企业选用合适的人去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就政府而言,所谓执行力,是指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决策政令的能力,也是指政府通过战略流程、人员流程和运行流程进行工作目标落实的系统化过程。它首先要求政令畅通和政令统一,各级政府必须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统一服从中央政府领导,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决定。同时,政府执行力也并非意味着下级政府只能跟在上级后面亦步亦趋,做法律政策的“传声筒”。它要求下级政府和官员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明确上级政府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
政府的执行力取决于公务员的执行力,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因素有公务员的观念、素质和能力、政府的体制机制、客观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要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可以多方面的采取措施,比如提高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强化机构建设,转变工作作风,破除官本位,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树立争取的权力观等等,但众多措施中改善体质机制,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执行力尤为重要。
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在提倡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是强化和明确政府责任、改善政府管理、建设责任政府的本质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对政府权力监督制约,提升政府执行力,建设效能政府的制度保障;也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
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行政问责制与开展绩效评估结合起来。绩效评估是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绩效评估的结果,行政问责才有可靠的依据。因此,要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实行政府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评估办法,促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要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导向作用和激励约束作用。
二是把行政问责制与行政监察、审计结合起来。要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对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
三是把行政问责制与政务公开结合起来。政务公开是提高政府效能、防止腐败的有效措施,也是开展行政问责的重要途径和保证。要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要以人民群众关心的事项和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四是把行政问责与依法行政结合起来。要研究把行政问责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推行行政问责制要与宪法、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相衔接并有所区别;要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权限,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
五是建立健全政府的责任体系。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主要职责,理顺并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行政首长及相关人员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形成完整的政府责任链条。同时,要按照有权必有责、权责相统一的要求,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使每一项职能、任务、每一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科学界定行政问责的内涵和外延,明确行政问责的主体、对象、重点、范围和方式;加强问责机制建设,明确问责程序。
六是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体系。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行政问责的体系。要规范行政问责的主体及其权限,解决由谁来问责、谁来监督的问题;规范行政问责的客体及其职责,明确责任种类及责任追究方式;规范行政问责的事由和情形,明确哪些行为应当问责,哪些行为可以免责;规范行政问责的程序,实现行政问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总之,从2003年以来我国加快了行政问责制的步伐,现如今问责制已经进入制度化时期,比如近日出台《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详细规定了问责的对象;问责的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五种方式;问责制不能代替党纪处分;问责决定向社会公开,免职一年内禁止新任相当职务等内容。
第四篇: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
申论热点: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
温家宝总理视察河南期间,随机停车走进洛阳市送庄镇西山头村的村民家中,当地村民李剑雷因不满洛阳市区禁止进城卖桃,向总理实话实说,总理现场办公,解决了送庄镇进城卖桃难题。在温总理过问农民卖桃难的当天下午,有关领导就在送庄镇召开了现场会。会上决定,向果农发放进城直销特别许可证,果农持证进入市场。果农进城自设摊点销售者,城管部门要执行首次不处罚政策,主动引导果农进入市场销售。向总理反映卖桃难题,送庄镇农民为自己争得了卖桃的便利,也为其他县种植瓜果的农民叩开了进洛阳市直销的绿色通道。洛阳市一夜之间就高效率地解决了桃农进城卖桃难题。
河南洛阳的这一幕,与几年前重庆云阳发生的事件非常相似,一位农村妇女拦下总理的车说实话,总理亲自帮她讨薪,第二天就拿到了被拖欠的工钱,“农民工讨薪问题也因此被提上了公共议程”……
由“讨薪”到“卖桃”,问题并非难到不可解决,也并非中央不让解决,一次次的重演,关键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缺乏执政为民的理念,缺乏执行力。“执行力”一词最早流行于国外企业界。所谓“执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执行力是“做”的能力,即企业选用合适的人去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就政府而言,所谓执行力,是指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决策政令的能力,也是指政府通过战略流程、人员流程和运行流程进行工作目标落实的系统化过程。它首先要求政令畅通和政令统一,各级政府必须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统一服从中央政府领导,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决定。同时,政府执行力也并非意味着下级政府只能跟在上级后面亦步亦趋,做法律政策的“传声筒”。它要求下级政府和官员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明确上级政府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执政之道,重在正确决策,贵在落到实处。执行出生产力、执行出竞争力、执行出创造力。提高政府执行力,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必须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改进不足点,主要从六个方面入手: ㈠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从真抓实干上入手。
真抓实干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第一要义。要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立说立行、精益求精、务求高效。凡是县委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已经确定的事情,必须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凡是面向社会的行政许可和管理事务,必须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牵头单位负责制,提高审批效率。继续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巩固和完善“进一道门办好,交规定费办成,在承诺日办结”的行政审批模式。规范政府工作流程,实现管理高效化、运行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
㈡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从开拓创新上入手。
开拓创新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动力源泉。我们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敢闯才能创新,创新才能突破,突破才能前进。善于用创新的方法,创造性地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是执行力的最高境界。要善于把中央的大政方针、省市的决策部署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实施决策的原则性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统一起来,努力在结合中作文章、理思路、亮新招、出实绩。特别是当前,房县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工作千头万绪,我们要把精力集中到抓大事、攻难事、办实事上来,勇于尝试新办法,敢于寻找新途径,善于集中各方力量和智慧,力争在重点、难点工作上取得新突破。
㈢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从领导带头上入手。
领导带头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关键所在。各级各部门负责人要敢于叫响“向我看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抓执行、促落实。要做带头执行的表率,“一把手”应该由督促执行向率先执行转变,成为抓执行的“示范”;要做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的表率,切实提高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能力和水平;要做团结协作的表率,做到加强团结、维护团结、珍惜团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干事讲配合,做事讲宽容,形成同心同德、相互支持、共同奋斗的局面;要做廉洁自律的表率,廉洁自律不仅事关党和国家的事业,而且事关个人的政治前途,要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树立清正廉洁形象。
㈣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从提高素质上入手。
提高素质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基础。要鼓励和激发广大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提高公务处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强教育培训,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苦练岗位技能,克服“本领恐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争做本岗位、本行业的行家里手。要勤奋自学,多学业务和各种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政策水平,增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勤奋自学的典范。要学以致用,着眼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坚持边学习边思考,边思考边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和促进工作的举措。
㈤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从健全机制上入手。
健全制度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有力保障。要立规矩,文件的下发都是致力于强化工作机制,建立规范制度,健全行政体系,落实行政责任。要重评估,绩效评估是谋发展的手段,将目标进行分解,强化责任界限,注重督办评估,确保完成目标任务。要追责任,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对于政府部门存在的执行上级机关决策和部署不力、违反规定进行决策、不认真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等问题予以问责,形成责任体系的奖惩效应。
㈥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从强化监督上入手。
强化监督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有效手段。政府执行力的提高,除了依靠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督以外,还要更加重视社会监督,利用公众舆论和期待压力推进执行力的提高。要确保民众的知情权,广泛的知情权是行使有效监督权的保障。要确保民众的参与权,充分利用沟通渠道,广泛征求群众对政府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问计于民。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支持社会舆论监督。
政府的执行力取决于公务员的执行力,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因素有公务员的观念、素质和能力、政府的体制机制、客观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要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可以多方面的采取措施,比如提高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强化机构建设,转变工作作风,破除官本位,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树立争取的权力观等等,但众多措施中改善体质机制,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执行力尤为重要。
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在提倡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是强化和明确政府责任、改善政府管理、建设责任政府的本质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对政府权力监督制约,提升政府执行力,建设效能政府的制度保障;也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
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行政问责制与开展绩效评估结合起来。绩效评估是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绩效评估的结果,行政问责才有可靠的依据。因此,要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实行政府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评估办法,促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要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导向作用和激励约束作用。
二是把行政问责制与行政监察、审计结合起来。要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对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
三是把行政问责制与政务公开结合起来。政务公开是提高政府效能、防止腐败的有效措施,也是开展行政问责的重要途径和保证。要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要以人民群众关心的事项和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四是把行政问责与依法行政结合起来。要研究把行政问责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推行行政问责制要与宪法、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相衔接并有所区别;要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权限,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
五是建立健全政府的责任体系。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主要职责,理顺并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行政首长及相关人员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形成完整的政府责任链条。同时,要按照有权必有责、权责相统一的要求,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使每一项职能、任务、每一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科学界定行政问责的内涵和外延,明确行政问责的主体、对象、重点、范围和方式;加强问责机制建设,明确问责程序。
六是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体系。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行政问责的体系。要规范行政问责的主体及其权限,解决由谁来问责、谁来监督的问题;规范行政问责的客体及其职责,明确责任种类及责任追究方式;规范行政问责的事由和情形,明确哪些行为应当问责,哪些行为可以免责;规范行政问责的程序,实现行政问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总之,从2003年以来我国加快了行政问责制的步伐,现如今问责制已经进入制度化时期,比如近日出台《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详细规定了问责的对象;问责的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五种方式;问责制不能代替党纪处分;问责决定向社会公开,免职一年内禁止新任相当职务等内容。
第五篇:关于提高政府执行力
关于提升政府执行力、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的建议陕西经贸管理学院院长市政协委员李刚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因此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是当前迫切的政治任务。而行政人员作为政策的执行者,每个人能力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因此,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关键在于提升行政人员的整体素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七大以来,从总体来看,政府行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各级政府间仍然存在亟待改善的问题,行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仍有很大的提高的空间,地方政府执行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执行观念落后。官本位思想严重,公共利益、公共服务意识淡薄,一些行政人员从官本位的私利出发,粗暴执行政策或消极抵抗,不与群众沟通,导致政策偏差,“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整个社会对法治既谈不上信仰、渴求,也谈不上实行、遵守,特别是行政机关的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在工作作风上习惯于我行我素,甚至以言代法,在发号施令、作出决定时不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对执法部门及其人员放松领导,疏于监督,任由他们随意行政,执行失效、执行失灵。
二、执行程序繁琐。我国行政体制是典型的官僚制政治体制,虽然具有举国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很多地区、部门在行政执行过程中,预设了很多前置程序,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需要经历许多不必要的行政环节,并且这些环节又不公开,不仅浪费纳税人的宝贵时间,而且影响行政效能的提升,延缓行政目标的实现。执行程序繁
琐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三、执行效率低下。效率是执行的灵魂。但一些执行机关会有针对性地对有关政策进行选择排队,一推二托,如果上级机关压得狠、催得急则马上办理,否则可能仅仅限于向下级传达和告知,然后则搁置一旁,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执行力减弱。另外,地方政府或职能部门为了彰显自己的部门权威,或在规则范围内故意抬高办事门槛,将行政运行程序复杂化,延长办事周期,或直接违反规定吃拿卡要,提高办事成本,最终导致执行不能在体制内解决,而通过体制外运行又使执行效率大大降低。
四、执行人员素质较差。由于行政人员自身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无法达到要求,因此对政策精神、内容领悟不到位,执行责任心不强,最终导致政策的执行效果与预期的不一致。有的因为社会关系的羁绊,使得一些优秀人才无法流动到组织需要的岗位上去,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在一些重要岗位上的人员无法胜任工作,优秀的人才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人才与工作的匹配度较差,部分公务员思想封闭,观念落后,缺乏创新动力。习惯墨守成规,不思考干成事的办法,光想找干不成事的理由。遇到困难能推则推,能躲则躲,出现问题则相互扯皮推诿,缺乏责任感。对执行力的认识不足、没有对执行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全面的理解,导致工作表里不
一、首鼠两端、阳奉阴违。甚至,有些官员为牟取私利,贪污受贿,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执行力。
五、是激励、控制机制不健全。由于苦乐不均,没有实现奖勤罚
懒,因而行政人员执行命令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控制不够,越权行事。各部门的权力边界没有被清晰界定,使得权力不断扩张,妨碍相关部门的执行力。
如何提升政府执行力和管理,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提升政府执行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提升人力资源、提高行政执行者的素质,是保障政策执行的基础和前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政府执行力。
一、科学选拔。对于政策的执行来说,选拔人才是关键。邓小平所说的“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很大程度上就是选人用人。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只有聚集各方面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党的政策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首先确定科学的选拔标准。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能为本,注重实绩。其次要创造良好的选拔任用的制度环境。要引入竞争机制,创造一个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使优秀的人才能够被选拔并任命。其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以此来激发行政人员的工作热情。第三,要完善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从制度上保证“能上能下”,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探索科学选拔人才的方式方法。选拔干部的方法包括:测试法、工作样本法、管理评价中心法等。
二、转变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没有公仆意识,就无法深入基层、改善民生,因此行政人员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上,把更多财力投到解决群众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使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大力建设现代行政文化。
三、政府是一个服务机构,起码对于人民老百姓来说,不应该太过功利,不应该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日益严峻的周围环境。当然经济的腾飞是一个城市的发展的主要象征,一项制度的出台,一个决定的拍板,如果能多征求民意,能多方求全兼顾,也许会少些遗憾。
四、加大培训与开发。培训与开发是提升行政人员素质,进而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有力手段和重要方法。因此,要注重被培训人员的积极性和培训内容的实效性,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奖惩措施。同时,根据被培训人员的特点,进行差异化培养,最大程度上提高行政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五、加强考核。考核作为对于行政人员业绩的评估,可以在许多方面发挥作用。首先,考核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高层管理者判断应当作出何种晋升或调整的决策。其次,它为行政人员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行为进行一个审查。通过考核可以揭示出那些低效率的行为,同时可以帮助行政人员强化那些正确的行为。另外,它还可以起到激励和监督的作用,刺激行政人员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执行力。
六、有效激励。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建设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可以激发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将个人目标与政府部门总体目标统一起来,促进行政人员不断前进,从主观上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同时,有效激励也是更为有效和可持续的方法。
七、建立健全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
1、网民留言办理机制。很多省市区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建立办理回复网民留言和市长信箱的固定工作机制,建立网民留言定期浏览制、网上交办制、限时办结制、联动督查制、舆情分析制等制度。
2、网络发言人制度。网络发言人制度是传统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拉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距离,大大提高政府部门处理信息的效率,培养政府官员勤政廉洁、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从而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3、网络问政评议和问责制。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不仅要吸纳组织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还要吸纳一般干部群众,特别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参与评价。设置系统化的评价指标,把组织领导是否有力、制度建设是否科学完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办理结果是否被认可等纳入评价范围,同时细化和量化评价项目,形成一个比较全面、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体系,提高评价的广泛性、代表性和准确性。加强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运用,充分发挥群众评议的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督促解决评价中反映的问题,并及时通报评价结果。
八、实行政府官员的财产公示。人正不怕影子邪,勇于接受群众的监督。不然,按现在发生的官员可以拥有几十套房子的事 情还会发生。当官是为了给人民服务,这是宗旨,永远都不会变,也只有公
务员一心一意为人民办事,也才不会有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