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浅谈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摘要“十一五”规划从“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未来五年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完善体制机制是谋求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体制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站在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高度.谋划中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其基本精神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立足科学发展是对“十一五”时期发展方向的总体要求,着力自主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完善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社会和谐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发展的环境条件,这四句话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深刻领会这四句话的精神实质和相互关系,成为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其中,完善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十一五”规划中被列为“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首位,这就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已经升华到一个新的战略层面。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支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持,中国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经过2O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果能顺利实现率先突破,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
2.行政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否则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正如胡锦涛指出: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制度保障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新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例如:推进国企改革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投资体制改革就是妥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投资权限,给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且二大的自主投资的空间。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土地市场,就需要在这些生产要素市场中弱化政府的行政干预。另外,电信、铁路、电力等基础产业要开放市场、打破垄断,首要条件仍然是政府职能转变。因此,推进各项经济体制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转型的实际步骤,依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给予的制度保障。
二、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应注意解决的基本问题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这就是我们最基本的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制度是建国几十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执政经验的总结,必须坚持这种经济制度,完善这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应成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机的一部分。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清除市场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如果说前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使被旧体制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得以释放.今后的改革则将致力于形成和完善能够使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有效运行的市场机制,创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目前,行政性垄断依然是阻碍市场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垄断和政府控制的经济,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过度扩张,国有经济几乎遍布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而行政性垄断不仅在基础产业、公用事业领域普遍存在,而且在许多竞争性行业中也大量存在。行政性垄断使权力直接介入市场,不仅难以通过市场力量来打破。而且往往构成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主要障碍。因此要清除市场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从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各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4.必须着眼于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改革本身就是为了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多数人在改革中不断获益。要明确人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起点;人民广泛参与改革,改革才能成功;成功的改革要求分享改革的成果,任何改革都有受益者和受损者。扩大受益者,减少受损者,并使受损备件到相应的补偿.改革才会成功。当前,我国贫富差距加大,弱势群体有所增多.改革与多数人利益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把主要注意力放到协凋重大利益关系上,放到社会再分配上,放到着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上,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1.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推进行政层次和行政机构改革
政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一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当然提供公共产品并不等于自己去生产);二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刨造者。“人民剖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三是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而不应该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左右。在这个前提下.改革和完善政府职能要突出理顺“四个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要明晰政府边界.凡应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决策的事情应严格由它们决策.政府不应“越俎代庖”。凡是应该由政府承担帕辜f古,政府责无旁贷.不能“缺位”。针对当前政府工作存在的“错位”现象.要强凋由“经济管制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即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各级政府要有意识地做到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不包办企业决策,不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同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精神,探索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架构.以解决层次、层级过多的问题,推进行政审批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政府与事业单位分开的原则.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
2.推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如财政税收改革、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等。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根据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应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科学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并相应调整收支关系。财政支出结构应根据“五个统筹”的精神进行调整,逐步降低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方面的比重.增加用于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支出。要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在税收制度改革方面,应着力改进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探索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以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
3.推进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市场化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在这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迁面前.应该说社会体制改革是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如何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以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成为制度创新的新课题。“十一五”期间将在探索社会运转和社会服务新机制,形成一套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方面做出努力。此外.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精神,“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新型体制机制格局。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影响着各种各样利益,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和发展。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实现率先突破。
第二篇: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摘 要:十二五规划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就是要完善体制机制,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体制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我们必须要重视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能够完善并适应我们市场经济建设的行政管理体制。
“十二五”规划是党中央站在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高度.谋划中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其基本精神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五句话句话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就是要完善体制机制,尤其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有深刻意义的,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政府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的深刻认识与高度重视。所以就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六、十七大以来,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多年努力,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政府组织机构逐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明显改善;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稳步推进,行政监督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从总体上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行政体制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谋求社会、经济、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要要求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坚持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然之路。所以只有在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才能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正如胡锦涛同志提出: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支持
中国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这就是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果能顺利实现率先突破,这就会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制度保障
面对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所处的这个新阶段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新的发展,就必须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如果说推进国企改革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就是要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土地市场,需要在这些生产要素市场中弱化政府的行政干预。而且推进各项经济体制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转型的实际步骤,依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给予的制度保障。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注意事项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原则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相协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必须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清除市场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
行政管理体制则将致力于形成和完善能够使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有效运行的市场机制。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目前行政性垄断依然是阻碍市场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垄断和政府控制的经济,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过度扩张,国有经济几乎遍布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而行政性垄断不仅在基础产业、公用事业领域普遍存在,而且在许多竞争性行业中也大量存在。所以说要清除市场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就是要从财税、体制、投资等方面体制进行改革。就是要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一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二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改善经济调节,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规范市场执法,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快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管理和服务重点。中央政府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管理,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政府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与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配置各级政府的财力,增强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2、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同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精神,探索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架构,以解决层次、层级过多的问题,推进行政审批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政府与事业单位分开的原则,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
一是做好发展规划和计划、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的统筹协调,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整合完善行业管理体制,注重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在制定和组织实施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国家标准等方面的作用。完善能源资源和环境管理体制,促进可持续发展。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整合执法监管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是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根据各层级政府的职责重点,合理调整地方政府机构设置。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今后要严格控制议事协调机构设置,涉及跨部门的事项,由主办部门牵头协调。确需设立的,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
三是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相关财政政策。认真执行政府组织法律法规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配合制约机制,加强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3.推进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如何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以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成为制度创新的新课题。目前“十二五”期间将在探索社会运转和社会服务新机制,形成一套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方面做出努力。同时,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精神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新型体制机制格局。
4、做好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所以说我们要认真组织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抓紧制定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议事协调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方案,制定和完善国务院部门“三定”规定,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我们更要严肃纪律,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防国有资产流失,要重视研究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舆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它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方方面面的,同时也影响着各种各样利益。所以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和发展。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在“十二五”发展过程中实现率先突破。
第三篇: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
综述
内容提要: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后,专家学者们围绕这一命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议。本文将这些观点加以梳理和综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理论综述
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明确提出了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在2008年2月23日政治局第4次全体学习中,胡锦涛又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还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些都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各位专家学者也纷纷建言献策,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现综述如下:
1.行政体制改革中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定位
学者们认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根本目的是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要求的服务型政府。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有些专家概括得比较全面,有些从某一角度对其加以解析。
温州大学的吴玉宗教授的定义就比较全面。他认为: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指政府遵从民意的要求,在政府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用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帮助,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主体是各级政府,服务对象是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的内容是由民意决定,服务的方式是公开透明的方式。
大连理工大学的王丽丽、徐军田则从服务型政府基本内涵所包含的几个要素入手加以概括:在政府的职能和宗旨上,政府应该把服务公众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关注的是公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价值偏好,重视公民所反映的诸多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负责地加以解决;在政府的管理理念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主动地对社会公民的需求做出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政府应该实行民主管理,实施电子政务,做到政务公开;在服务内容上,政府应急公民之所需,为公民和社会提供及时、方便、周到和人性化的服务;在沟通渠道上,政府应建立行之有效的公众回应反馈机制,以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监督约束机制上,政府应该首先自律,同时自觉接受公民社会的监督。
国家行政学院的刘熙瑞教授更从指导理念、政府职能、管理方式等多个角度对其加以定义。他指出: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大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康之教授从政府宗旨的角度出发,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把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根本宗旨的政府”。
北京大学谢庆奎教授从服务型政府的常态和最终目标的角度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民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和绩效政府。
有学者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认为:“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提供私人和社会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却又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非排他性服务的政府”。
从专家们对服务型政府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即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让政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公仆。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恢复人民赋予的政府的本来意义。
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服务型政府的定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郭台辉概括如下:1.服务型政府就是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地方政府当前或者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服务逻辑都应该是:首先听从于上一级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各项基本政策,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和政策法规的有效落实;其次是积极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公共服务,尤其以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
体系满足社会最弱者的基本生存需要;最后是服务于企业市场的有效运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生态环境。2.政府应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3.服务前提是勇于承担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服务性质是有效性和有限性、服务内容是公共产品。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是各级地方政府勇于承担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把以人为本和保障人的基本自由权利作为政府责任的具体实现形式,并且把这种权责关系以规范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为服务型政府树立稳定运作的主轴;服务型政府的性质是有效性和有限性。有效性是以效率、服务、责任和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为公共行政绩效的评价指标,以较低的成本来提供最有效的服务,有限性是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服务的内容是公共产品。
2.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和意义
综合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适应社会公共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
2.2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3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严峻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2.4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推进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
2.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提高政府管理效能的需要。
2.6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必将开启中国政府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有些学者还从理论层面解析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1.从社会学意义上说,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先决条件,由于摆脱了经济上的利益之争,才可以处于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不仅保护精英阶层的利益,更强调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2.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服务型政府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将人民群众作为真正的建设者,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凸显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政府性质。
三、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比存在的差距
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必须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运行机制。学者们认为,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比,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3.2政府职能转变仍然滞后。
3.3职责权限交叉、部门利益严重。
3.4运行机制不畅。
四、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围绕“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命题,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总的来讲,这些建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4.1更新政府管理理念。
4.2转变政府职能。
4.3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4.4健全行政运行机制。
4.5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4.6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
5.结束语
总之,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与现实来看,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大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克服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全力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唐铁汉,李军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6 [2]吴根平.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七大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J].管理科学文摘,2007.1
2[3]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J].每周政策献言,第44期
[4]褚添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N].广西日报,2008年1月15日 [5]韩永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状、问题与出路[J].理论视野,2008.1
[6]邵桂花.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党政干部学刊,2007.3
[7]仲崇东.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7.3 [8]郭占辉.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服务型政府定位[N].南方日报.2007.12.12
[9]杨国鹏.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中州学刊,2006.2
[10]王丽丽,徐军田.服务型政府内涵探析[J].前沿,2007.2
第四篇: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居民增收或难跑赢GDP
12月9日,被认为是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扩大内需”放在突出位置,明确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不振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短板。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面对萎靡的国外消费,被寄予厚望的国内需求也同样处于萎靡状态。经济学者指出,内需萎靡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存在重大扭曲。
反映贫富差距状况的常用指标为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0.4应为一条预警线,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社会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况。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由于相当数额的灰色收入没有被计入在内,再加上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可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中国实际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高于0.5。
基于此,中国政府高度关注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实现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更是在各级政府的施政纲领中一再被提及。
但从2011年的情况看,今年居民收入要全面跑赢GDP难言乐观。从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
事实上,在2005至2010年,除极少数年份,居民收入增幅绝大多数情况下低于GDP增幅。
“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消费就上不来;收入分配问题改善了,消费下降的趋势才有可能遏止。”王小鲁说。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贫富差距问题跟主要的经济结构出现偏差有很大关系。目前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化这个大的背景下,土地问题和贫富问题这两个大的问题出了大的偏差。”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学者分析,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核心在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领域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在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收入尤其是中低级劳动者收入增长过于缓慢,居民收入与政府、企业收入相比增长缓慢,垄断收益与资源收益被极不公平地分配。
在再分配领域,部分财税政策导致了财富的逆分配,本来应该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反而导致了差距的扩大;社保制度不完善,农民工等最需要社保的低收入者往往没有覆盖在内,社保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再次发挥逆调节作用。
为此学者指出,明年是政府换届之年,很难预计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个复杂的难题上有多大的推进,但可以肯定的是,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来解决收入分配这个问题,否则拖得越久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伤害就越大。
王小鲁认为,腐败和制度不健全导致的收入分配格局被扭曲是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王小鲁2010年的研究,中国居民未计入统计的“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元,导致中国实际收入差距大大高于统计数据显示出来的收入差距。此外,现行土地出让制度使得高达数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游离在预算之外,成为地方政府补充财政收入不足的一大来源。由于缺乏监管,这部分收入的使用相当随意,也进一步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
为此,王小鲁建议,根子上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如此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
而从具体操作上看,无论是着眼于宏观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还是致力于保证劳动者增收的《工资条例》,都是历经五六年甚至更久的酝酿至今难产。
“这些方案出来之后能对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起多大的作用都还很难说。但是迟迟不出来却传递出一个信号,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是,不管怎样,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没有什么退路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经济学者坦言。
第五篇:加快推进政府服务创新
加快推进政府服务创新 李文慧
□李文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对各级政府而言,坚持以人为本,改进群众工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
创新政府服务机制的探索
近年来,我们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从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入手,立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抓发展、保稳定、促和谐,不断创新政府服务机制,全面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一)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是尊重群众谋发展。围绕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和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狠抓落实”的工作思路,始终把加快发展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群众满意作为重要标准,把群众的意愿融入到发展中来,形成了指导三门峡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二是围绕富民上项目。一方面,围绕直接增加群众收入,大力发展果品深加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等项目,确保项目能够直接增加职工的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在项目的引进上,实行项目听证论证制度,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妥善处理好项目征地、拆迁、补偿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维护了群众利益。三是激活民营促繁荣。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对民营经济实行服务代理制,即在行政服务中心实行“窗口”单位首问负责,全程代理,帮助民营经济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同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二)拓展公共服务范围,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一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存环境。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围绕建设最宜人居住自然山水城市的目标,全面启动以陕州公园为龙头的城市建设“十大工程”,不仅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优美环境,而且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同时加快以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建成覆盖全市农村的公路、通信和广电“村村通”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实施“两抓一促”工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两抓一促”工程(即抓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抓文化活动载体,促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深化行政服务改革,优化为民服务环境。围绕提高效能、改善服务,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的行政服务网络,先后清理各类审批项目1325项,清理率达85.6%,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实行中心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行全程服务代理,做到一站式阳光服务,实行标准化管理,在全省率先通过了ISO9001管理认证。
(三)完善综合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一是拓宽渠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树立“大就业”的理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和就业容量大、形式灵活的各类服务业,带动群众就业。积极开发和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为“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提供特殊的就业照顾和援助。建立市劳动服务中心,定期开设专场供需洽谈会,为失业人员提供平台;同时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培训,努力提高群众就业能力。采取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的办法,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和跨地区的劳务协作,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二是完善制度,积极加强社会保障。针对国有破产企业离、退休人员看病难问题,先后制定出台了《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市属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使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先后两次提高城市“低保”标准,4.5万城市困难居民享受到城市低保待遇。对农村贫困群体,制定出台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将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纳入低保范围,使更多的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三是探索途径,扎实搞好扶贫开发。建立定点扶贫长效机制,组织市、县两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驻军等340个单位对全市264个贫困村进行定点帮扶,同时1360余名领导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