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提高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
浅谈提高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
摘 要
行政效率的提升对于政府行政工作整体质量的改善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社会形象营造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然而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目前的行政效率整体偏低,本文研究归纳了当前我国政府机构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表现形式,然后重点对导致我国当前行政效率偏低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剖析,并有针对性地给出提升行政效率的建议和措施,全文的研究对于推进行政管理、更加高效地发挥其推动改革、协调关系、引导方向、把握全局的作用,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政;效率;影响因素;改善
目录
第一章 前言.................................................................1 第二章 政府机构行政效率低下的表现形式.......................................1
(一)行政职能不清晰,管理越位..........................................1
(二)行政权责不明确,管理错位..........................................1
(三)行政定性评估,效率不高............................................2 第三章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2
(一)现行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适应..................................2
(二)行政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偏低..........................................3
(三)法制建设工作滞后..................................................3
(四)行政理论研究滞后..................................................3
(五)行政监督机制不完善................................................4 第四章 提升政府行政效率的建议措施...........................................4
(一)创新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机制........................................4
(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5
(三)构建竞争、开放的上岗机制..........................................5
(四)营造创建积极向上的行政氛围........................................5
(五)构建合理完善的约束机制,健全行政监督体制..........................6 结束语......................................................................7 参考文献....................................................................8 致谢........................................................................9
第一章 前言
所谓的行政效率主要就是指在顺利完成政府相关部门的任务和使命以及既定工作目标的前提基础之上,投入工作量总和与或收获的实际工作效果间的比值。要稳步提升行政效率,首先要认清提升行政效率对于我国各方面建设事业的重大意义,行政效率的提升不仅关系到我国各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直接决定了我国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过程中是否能够占据一席重要的地位,更对我国在世界诸多问题上的发言权有着重要影响,可以说,提升政府部门行政效率是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的切实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切实需要,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可以看出,提升行政效率对于当前的我国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章 政府机构行政效率低下的表现形式
(一)行政职能不清晰,管理越位
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有竞争就会有淘汰,尤其是国有企业单位受到的影响更为突出,很多企业遇到了各种困难,政府部门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扶持和帮助,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切不可所有事情都必须由政府来解决,而不是首先找市场。没有能够从企业的内部管理着手,不去占有市场和适应市场,而是将所有的问题都强行的推给政府部门去解决,让政府部门被迫承担起无限的责任。而实质上政府部门不能过于干涉,而应当那个让市场进行自发调节。结果就是政府部门原本就有限的公共财力没有被充分的运用到宏观调控等需要的地方,不能够很好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为企业的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能够保持经济事业和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且政府部门有限的人力资源也在很多事务性工作过程中消耗了很大一部分,谋全局、谋长远的精力也就不多了,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很多统的过死、管的过多,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表面看是强化管理,实则是大量挤占公共人力和财力,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到了表面政绩工程上,而在真正的雪中送炭的环节却往往变得力不从心,出现本末倒置,影响行政效率的提升。
(二)行政权责不明确,管理错位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政府机构在组织配置上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导致有责无权、有权无责、权责脱节、权责不匹配,有限的权力被过多的集中、过多的分散问题同时存在,导致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监督、执行、决策职能的不科学配置。具体来讲,决策方面,领导干部往往是流于表面,最高领导主观定夺的现象仍旧非常普遍;执行层面,因为政府
部门间的职能重叠交叉以及过多的职能管理机构问题非常严重,不但部门数量上不断增加,对应的行政工作人员编制也是不断增加,造成很多行政工作人员长时间无所事事,消极追求安逸,遇到事情和工作任务安排能躲就躲,整体行政效率过低,影响行政工作的正常推进。
(二)行政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偏低
以往在行政工作人员的选拔聘用过程中,因为标准上存在差异,早期的行政工作人员在管理思想和文化水平等方面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正变得越来越大。同时,在行政工作理论研究方面的薄弱导致行政人员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且由于我国当前的公务员制度还存在诸多不完善和不健全之处,行政人员的后续进修和培训工作没有能够与时俱进跟上需求发展步伐,导致公务员不合格人员的比例不断上升。总而言之,当前政府部门行政效率偏低的根本原因是体制不完善,而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则是导致行政效率偏低的行为主体。行政人员作为行政工作行为主体,其素质高低对行政效率的高低以及行政服务质量的优劣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三)法制建设工作滞后
法制的作用主要在于创建与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让各机构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按章行事,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晚,尽管一直不断地在进行相关工作的健全与完善,但是行政法规的不完善以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依旧存在。各领域内的行政法规虽然制定了很多,也基本上完成了有法可依的法制建设目标,然而现行立法基本集中于实体内容,而缺乏程序规范实施细则。也正是由于缺乏可操行更强的程序规范,导致部分行政机构不能够切实依法行政,而是仅仅凭领导干部的个人主观意志做事,造成的相关后果同样无人追究,对于行政人员的渎职和失职行为无法有效及时的给予严肃认真的法律追究,缺乏对部分专业人员职权范围及其职权行使过程的有效监督,部分人甚至会因为坚持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职权的认真规范行使而遭受不良的报复打击,其结果就是实体法律法规在具体执行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要么执行走样,要么就是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违法行政、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这和立法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而法制建设工作的滞后带来的不法行政和有法不依等问题也正是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的关键原因。
(四)行政理论研究滞后
我国目前的行政工作理念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旧行政理念,几千年文明史发展过程中积攒下来的封建思想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有存在,行政人员脑海中因循守旧的观念根深蒂
体制转变的阶段,一定要做好政府职能内容和范围的规范管理,进而确保政府权力运行在正确合理的轨道上,进而不断提升行政效率。此外要转变政府职能,稳步推进行政机构的精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应严格限制在宏观调控、提供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方面,而把该由社会和企业承担的功能统统交还给社会和企业,使政府能用好有限的财力资源,把大的方面管住管好。
(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
随着信息化转变进程的不断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行政办公需要对来自于多方面的海量信息资料进行快速高效的处理,不但要求速度快,也要求精确可靠,这就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设,通过办公现代化和自动化的改革来提升行政工作效率,这是将来的必然趋势。再者,公务员队伍作为行政工作的运作主体,是行政效率得以提升的出发点,对于整个行政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完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和编制工作,强化公务员在岗期间的继续教育和学习,让其更好地精通业务,增强责任心,才能够确保行政效率的稳步提升。
(三)构建竞争、开放的上岗机制
对行政人员上岗机制实施规范竞争程序,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规范,明确庸者下、能者上的竞争机制,促进行政队伍整体水平的优化提升。探索构建行政工作人员管理新机制,科学评价、考核、考察行政队伍综合素质能力,推行行政人员奖惩升迁、增资晋级、选拔任用等和综合素质能力考核的具体结果实施无缝对接的机制,确保管理制度和综合能力考核结果相对应,减低竞争上岗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不合格的行政人员要坚决实施淘汰机制,彻底改变领导干部人员能上不能下的陈旧传统,考核不通过的领导干部即便没有原则性的犯错误也要坚决撤换,不可因为个人因素而对整个机关单位的行政效率造成负面影响。
(四)营造创建积极向上的行政氛围
行政氛围分成消极氛围和积极氛围两种,积极的行政氛围对于政府相关工作的组织发展实施都具有促进和激励的正面作用,有助于提升行政效率。但是相对应的消极行政氛围对于政府相关工作的组织发展实施则起到阻碍和制约等离心式的作用,是行政效率提升的负面因素。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中的行政氛围都是构建在自给自足式的农业社会根基之上,宏观的德治背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非常深刻,导致我国传统的行政习惯和行政原则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缺乏协作态度,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缺乏效率意识与危机感,缺乏压力感和责任意识。尽管目前国内国际在很多问题上有着频繁的交流,社会快速转型、经
结束语
总而言之,行政效率的提升对于政府行政工作整体质量的改善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社会形象营造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然而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目前的行政效率整体偏低,继续我们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总结,并及时制定有效地应对措施加以改善,促进行政效率提升的同时,推动我国行政事业整体更好地发展。
致谢
本文的顺利完成,是和我的导师###老师的悉心指导、热心帮助分不开的。王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是我为学的榜样。自始至终他都给予了大量的关心与帮助,这使我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的同学和朋友们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给了我及时而有益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第二篇:论文:浅谈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
目录
一、前言………………………………………………………………..……………..2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内容………………………………………………..…………..2
(一)计划工作…………………………………………………………..…………..2
(二)组织工作……………………………………………………..………………..3
(三)指挥工作…………………………………………………….….……………..3
(四)控制工作………………………………………………………..……………..3
三、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3
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4
(一)行政机构庞大臃肿……………………………………………………………4
(二)权力集中缺乏制约……………………………………………………………4
(三)行政法律和体制不健全……………………………………………………….4
(四)行政机构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也是重要原因……………………………….4
(五)行政人员素质不高…………………………………………………………….4
五、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必要性……………………………………………..5
(一)是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5
(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5
(三)能够辅助企业管理,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5
六、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途径…………………………………………….6
(一)提高对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视程度………………………………………….6
(二)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6
(三)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6
(四)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7
(五)逐步实现管理技术和工具的现代化………………………………………….7
七、结论……………………………………………………………………………….8
浅谈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
--------10(秋)大专班
【内容摘要】:从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影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因素,对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改进行政管理方法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Abstract】: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s’ administration through the basic conception of enterprises’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probe into the mode of enterprises’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analyze the reason for low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Meanwhile, offer suggestions, which raise efficiency and improve methods, innovate the system.【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行政效率;有效途径;必要性;对策
一、前言
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依然面临着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艰巨任务。倡导科学行政,依法行政,以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质量、高智能、高效益的实践需要为基础,以民主公开、优胜劣汰为法则,以尊重知识,选才任能为核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行政管理新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企业行政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营销等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行政管理内容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要有效地组织企业生产经营,就必须有一定强制力的权威与服从机制把企业各环节、各部门连接成一个健康运行的有机整体。否则,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就可能因缺乏组织性而不能实现。
(一)计划工作。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现代企
34567
第三篇:浅析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浅析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摘 要:本文阐述了目前高校行政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增进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提出了高校行政管理建设的基本措施,以创新推动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 效率 创新
一、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
1.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辅相成高校内部事务可化分为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与之相对应,高等学校管理可以划分为性质不同,但二者又有关联的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高校是知识的殿堂,“学术性是大学的灵魂。”学术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学术管理的主体包括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学术管理的客体是学术事务,包括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学位授予以及就业、招生等事务。高校具有学术属性的同时,还具有行政属性。“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科层制结构,有了自己的行政体系,具有行政属性。”高校行政管理的主体是行政管理人员和行政机构,其客体是行政事务,主要涉及人事、组织、宣传、基建、后勤等事务。
2.高校行政管理主体呈现专业化趋势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经常涉及大量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工作,比如教学、科研、人事等部门的工作。这些部门一方面履行着指挥、组织、协调等职能;另一方面还承担着一定程度的评价、认定工作,比如对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评估;对科研成果的筛选、鉴别;对教材、图书资料及实验器材的选择等。这些工作都对行政管理者提出了一定的专业化要求。因此,高校各级管理人员除具备一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外,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换言之,行政管理人员往往具备双重行政职务与专业技术职务,以此保证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3.高校行政管理客体具有多样性特征
本文谈及行政管理客体时,主要是从人的角度进行论述,即高校行政管理客体涉及到学生、教师和职工三大群体。学生是高校的立足之本。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学习需求、就业愿望等既是行政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信息,又是其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也是学术、科研的承担者。教学条件、学风建设、学术氛围、工资待遇、深造机会等因素极大地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校领导的主要职责是向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解决师生员工的后顾之忧。
二、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管理思路陈旧、组织混乱
目前,我国的高校管理大多还秉承过去的老观点、老办法,对于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做的很不够。如有的高校领导官本位思想还比较严重,总喜欢用行政权力去命令人,而不是用制度和规范去约束人、服务人;有的高校领导想到什么就要求做什么,内部文件、政策朝令夕改,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爱指挥、瞎指挥的现象在当今高校管理者中也比较普遍。这就容易造成高校人事管理的混乱和效益低下,也容易导致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淡薄和学校管理成本的增加。
2.高校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管理者的知识水平还比较低,管理者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有的高校对管理者也存在某种误解,认为高校文化素质主要是高校教师的事,因此不重视高管理层的整体文化素质。
3.用人制度僵化,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受国家宏观人事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目前高校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专业技术职务和事业单位职工身份的“终身制”,职称评定上的论资排辈、干部能上不能下等现象在大部分高校依然存在。由于缺乏国家事业单位认识制度改革大背景的支持,各地高校的内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普遍具有制度上的不彻底性。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教职工尤其是青年教师和优秀人才积极性的发挥。
三、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基本措施
1.转变行政管理的观念
一是重岗位、轻职位的观念。行政管理岗位的职责、权力、义务要进行严格界定;要引入竞争机制,按岗择优聘用合适人员,并实行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分配办法。二是重能力、轻权力的观念。高校行政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具备实施依法治校的能力, 具备面向市场、利用市场规律办学的能力具备面向社会、广泛合作交流的能力, 具备建立有效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民主办学的能力,具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行政管理的能力。
2.协调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
目前,部分高校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集中表现在行政意志、部门意识过分突出,学术人员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不多,范围有限,没有充分发挥各专门委员会和专家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鉴于此,应适当提高学术权力在权力机构中的地位,增强专家、学者在学术管理活动中的话语权。明确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范围,建立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机制。与此同时,建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关系的协调机制,形成有机的分工、合作与制约的关系。只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协同一致,共同作用,才能保证高校稳定、有序、健康发展。
3.增强行政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目前,部分高校行政人员自我定位失当,存在“官本位”思想,服务意识淡薄。因此,应该更新思想,改变观念,把原来“管”学生的工作观念与作风转变为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和作风。通过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促进高校管理者树立“为师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
4.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继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在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等方面,校党委、行政集体发挥主导作用,以利于克服个人经验、知识、能力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强决策的科学、民主和公正。二是切实落实行政管理上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它行政工作。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党委的领导作用体现在学校工作的重大事项上,体现在问责制中,决策过程是原则的、间接的,校长的领导作用体现在执行过程中,是具体的、直接的。因而,必须保证党委的集体领导,同时必须保证校长独立行使职权。
参考文献:
[1]欧月娥.走出管理主义:高校行政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科学文摘,2008(6).[2]杨允玉.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基金项目:南华大学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课题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09YY046。
第四篇:加强行政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
加强行政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行政“文明”——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
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行政“科学”——加强行政规范化建设。
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行政“人性”——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政府的公信力,应主要通过其代表—公务员自身的行政品性来表现。诚信廉明、公道正派、甘于奉献的公务员队伍,才能很好地代表政府,获得公信力。行政管理需要先进的文化领航,要明确行政队伍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来规范行动,创建文明有序的行政环境,营造诚信和谐的人文环境,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五篇:浅谈我国政府效率提高的困境与出路
浅谈我国政府效率提高的困境与出路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李文博 学 号:2008073023 专 业:行政与公共管理
内容提要:近年来,相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职能转变相对滞后,特别是政府效率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差较大,与社会改革的要求相去较远,与人民群众的满意还有差距。通过借鉴西方相关政府效率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中国政府效率问题的存在及其困境;对于提高政府效率,可以从更新行政观念、强化政府机构改革、完善行政法制建设、健全财政预算机制、优化政府人力资源的素质和配置、推进电子政务、引入竞争机制七个方面上作出努力。
关键词:政府效率;西方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在发展的同时,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对滞后,尤其是在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政府效率却相对滞后,形成了经济发展和政府改革的社会矛盾。虽然国务院、地方政府都在通过大部制改革、行政审批改革、政风行风改革等手段,尝试破解难题,但总有力所不逮的感觉。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借鉴西方国家在政府效率上的理论和实践,来结合中国国情来打破这一瓶颈,为政府效率从根本上提高探索有效的途径,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西方关于政府效率理论的发展
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西方开始了对政府的理论研究,除了如何实现政府行为效果最大化、公平化、科学化、民主化之外,最多的是对政府和对于政府效率的理论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政府效率研究的初步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19世纪80年代,企业管理效率的研究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培育出一大批优秀企业。但学者们显然不满足,将目光投向了政府,试图借助于科学管理来增进政府的效率。“这个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之一伍德罗·威尔逊早在1885年,以后又在许多场合,发出了争取提高政府效率的口号。”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说:“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显然更需要得到启示,只有认真进行研究才能提供这种启示。”从此以后,大量学者、专家便围绕着“政府效率问题”展开了不懈的研究。与此同时,在西方管理学史上兴起了科学管理运动,这一运动主要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领导。科学管理理论不仅开辟了关于效率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促成了西方行政管理学对政府效率问题研究的深入。因此,“正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才促成西方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而对于这场科学管理运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影响的,乃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认为,高效率取决于形成一个健全的组织,因此,科学管理的本质在于设计合理的职能组织。在行政学发展的早期,思想家对行政管理的理解主要视为对行政组织内部的管理,因此,管理效率的获得主要取决于对行政组织内部各要素的高度利用。而行政组织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究竟应该发挥哪个要素以及如何发挥这个要素的管理效率,各个理论学派持有不同的观点。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则提出了“官僚制”组织理论,把提高政府效率的重点放在政府内各部门、各成员的协力与合作上,而要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问题,其关键在于明确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则认为,行政管理是由一系列相互衔接和相互联系的活动环节组成的,只有当每个环节都承担了特定的职责,实现了相应的功能时,效率才能得到保证。由上述观点可见,在政府效率的研究初期,专家学者的着眼点是放在行政组织中非人要素的管理效率上,明显忽略了行政活动中人的重要性。直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人员的心理对于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意义,才由此拉开了政府效率研究的新序幕。
总之,尽管各学派所强调的重点与方法不尽相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思想家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乃是“组织效率”和“高度的生产率”。因此,管理理论中的许多原理包括计划原理、组织原理、领导原理、系统原理、优选原理、控制原理、激励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等,贯穿其中的一个根本原理乃是效率原理;管理思想中提出的许多观念包括如全局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服务观念、创新观念、战略观念、效益观念等,联结这些不同观念的一个核心观念乃是效率观念。
(二)政府效率研究的发展阶段
到了20世纪70年代左右,随着各个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涉加大和西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使政府效率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又成了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主要出现了以下三个趋势:
1、研究视界由政府系统内部转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浪潮的带动下,政界与学界对“政府到底应当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的疑惑进行了重新思考,即威尔逊所言的“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的问题凸现了出来。因为公共政府效率体现了公共行政活动的意义与功能,它总是指向符合社会价值目标,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前提下的行政管理活动的效率。如果政府的管理是不“适当”的,尽管政府的效率很高,但对于社会而言却无疑是一种浪费与无效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政府效率就是着眼于行政子系统与社会母系统的关系,给政府的职能进行合理的定位。
2、研究内容由重效率向效率与效益并重转化。从二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末,以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为理论基础,行政学一反过去注重效率的取向,将社会公平等价值的因素重新注入经济目标与效率目标中。尽管公平与效益的价值取向有所突显,但仍未动摇效率取向在政府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公共管理学为理论基础,政府研究由重视工作过程与投入转向注重结果与产出,强调“顾客”至上,倾听“顾客”意见,建立明确的服务标准,向“顾客”作出承诺,为之提供优质服务,社会效益的价值取向受到空前关注,呈现出效率与效益并驾齐驱的势头。
3、研究模式由一般性的原则研究向具体特定的问题研究转化。政府效率研究的初期对政府效率的研究大多从原则出发,关注的焦点是提高政府效率的一般原则与途径。但是随着社会政治实践的发展和行政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这种原则研究模式渐渐显得不合时宜。一方面,这种原则研究模式所提供的一般原则和途径有变成“常识”的可能,往往由于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和相关性而难以付诸实施。另一方面,行政学理论的深化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原则研究,必须面对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展开,这样政府效率的研究就会选择特定的角度和特定的内容,比如:针对不同行政部门具有个性特点的效率研究以及效率测定与提高措施等。因此,原则研究关注的是政府效率的共性,而问题研究关注的是政府效率的个性,而个性研究恰恰是共性研究的深化。
二、当代中国政府效率问题与困境
对于我国政府的政府效率,不管是从专家研究的结论来看,还是从社会上对政府效率的评价来看,都一致地认定“我国政府的效率是低下的”,尽管这种认定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但是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人们所形成的这种信念。笔者认为,对于我国政府效率的认定,实际上是依据一定的判断标准而得出来的结论,尽管这个判断是直觉和感性的,这个判断标准有两个:
一是以西方政府的效率作为判据。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个判断标准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只有极少数人有这种比较的机会。改革开放之后,处在同一时间维度中的中国政府效率与西方政府的效率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者甚至是一般老百姓的视野中。由于西方近代理性精神的影响,西方的行政组织体系设置也呈现出高度理性化的特征,加之西方一直未断的政府改革都把高效率作为基本追求目标之一,因此,效率精神与效率原则是西方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相比较,中国政府效率的低下是显而易见的,于是,追求高效率也一直是我国政府历次行政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二是以我国其他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的实际效率作为判据。同样,这个标准在改革开放之前也是不存在的,那时,我国整个社会都处在低效运转中。改革开放之后,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口号作为标志,“效率”成为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现在,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没有效率的企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政府组织由于缺少外在竞争环境的压力、由于没有竞争对手和危机感,再加之“帕金森定律”所揭示的行政管理负效应的存在,即行政管理效率增长的消极与对抗力量的存在,最终导致行政机关机构臃肿、人员膨胀、官僚主义与效率低下等。因此,政府管理效率与企业管理效率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根据这两条判定标准,我国政府效率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行政成本居高不下,铺张浪费行为严重
我国行政机关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成本意识淡薄,缺乏经济理性,缺乏效益观念,缺少公共财政的理念,办什么事只管结果,不计办事成本,不讲究投入产出比例,总认为经费越多越好。这一现象在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地方政府上尤其突出:为了获得骄人的政绩,不计后果的盲目投资带来的GDP虚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健康、稳健发展的瓶颈。
(二)政府机构规模庞杂,人浮于事
虽然一再精简机构,但中国政府机构仍然十分庞大,副职多,闲职多,人浮于事,成天忙于请示报告,批转文件,无所事事;同时,由于机构臃肿,部门林立,经常出现某些部门和环节互不衔接,相互矛盾,推拉扯皮,甚至造成对峙和混乱局面。
(三)只顾自己揽权,官僚习气严重
许多地方政府机关官僚主义严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讲、事难办。甚至在贯彻执行上级决议时,也是几经周折,一拖再拖,对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执行,不符合的就拖着不办。一方面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导致行政审批事项无所不包,效率低下。
三、政府效率问题与困境的影响及形成原因
从西方政府效率的研究理论来讲,缺乏竞争机制、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政府机构自我膨胀、监督不完备、政府的寻租行为是导致政府工作机构低效率的主要原因。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政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点:
(一)垄断性特征与竞争机制的缺乏
尽管目前我国公共部门的主体已经向多元化发展,但政府部门依然是公共经济的最大垄断者。垄断意味着对竞争的排斥和限制,其结果正如公共选择理论所言,垄断免除了公共部门的外部竞争压力,同时也免除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而且行政人员也不会因为工作低效率而遭到解雇,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压力去高效率地工作。
(二)缺乏降低成本的内在压力 一方面,公共部门的活动绝大多数是不计成本而且即使计算成本也是很难做到精确的,这导致行政人员长期缺乏成本的观念,更缺乏节约成本的意识;另一方面,在许多情况下,公共部门的产出是无形的,其质和量缺乏确定性和可量度性,如国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其效益都是很难用货币尺度去分析衡量的。这又使得利润的概念难以在公共部门形成。所以公共行政管理中,成本与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割断性使得公共资源的低效率配置程度大大增加了。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
有效的监督必须建立在监督者对被监督者信息的全面、有效掌握的基础上。然而,由于公共部门所处的垄断地位导致社会公众无法接触到其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所以公众对公共部门的监督往往停留在表面而缺乏有效性。此外,相对于政府来说,众多的社会公众是分散的,社会公众要形成有效的集体行动是困难的。因此,在形成对公共管理活动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上,社会公众相对处于弱势。
(四)行政法规不健全或有法不依
公共行政管理是一种复杂而系统的活动,需要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行政法规来保障,但是,由于我国现行行政法规不配套、不协调,部门行政法规之间的“碰撞”现象时有发生,行政机关内部常常因此产生许多新的内耗,干扰行政工作的正常、有序地开展,从而影响行政效率。行政权力应当在法律规范的限度内行使,任何超越法律规范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的。但现实中,许都行政机关凭长官意志办事,而且造成不良后果也无人追究责任的事件屡有发生,这同样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五)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等方面,我国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尤其是缺乏竞争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上未能有效施行选优用优。并且长期以来人事激励机制不健全,奖惩不分明,造成干和不干一个样,多干和少干一个样,严重打击了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降低了行政工作效率。
在世界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政府效率的低下不仅会影响政府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一是将产生财政危机。行政效率低,就意味着在维持一定行政产出的情况下,行政投入过大,而行政投入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也就是说,是超大的财政支出在支撑着巨大的行政投入。这一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财政危机。二是导致政府信用缺失,引发政府信用危机,逐渐失去公众的信任。因此,提高政府的政府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四、提高我国政府效率的对策与出路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浪潮。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通过解除政府管制,引入合同制等使公共部门面貌一新。英国政府专门在首相办公室成立一个效率小组负责政府效率稽核工作;美国由副总统戈尔领导成立“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并通过《政府绩效与成果法》力争“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除此以外在政府工作评价系统中还引进了政府开支项目“损益分析”方法,强调对每一项目的社会成本与收益进行细致比较,并将利润分享机制引入政府部门。这些实践对我国政府提高公共行政效率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笔者在此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一)全面更新政府的行政观念
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景下,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首先,要树立效率观念。把行政效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各工作部门及公务员政绩的主要指标,在政府机关中形成人人讲效率、事事讲效率的良好风气;其次,要树立人才观念。只有在选才上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把干部选得准、用得当,在所在的岗位上才能有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好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作用,工作起来才会讲效率,才能真正提高效率;第三,要树立时间观念。行政管理活动中,有些内容本身应有很强的时效性,超越一定的时限就会失去实效,给政府造成损失,因此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把时间作为坐标,处处珍惜时间,事事讲求实效;第四,要树立成本观念。政府管理活动中相关的成本和收益有时很难量化,但这决不能成为政府管理不讲成本的理由。尤其是我国政府机关长期以来管理缺乏成本观念,更应当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 有关做法,强化政府成本观念,贯彻效率原则。
(二)进一步强化政府机构改革
首先,必须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关系。既要保证中央对涉及国家整体利益、宏观管理领域的问题有决策权、宏观调控权,对地方政府有监督权也应当允许地方政府在贯彻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计划的同时拥有一定空间的调控权、决策权;其次,要理顺政府内部的职能关系。一方面政府各部门应负责处理好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另一方面要理顺政府中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的关系。直线领导人对决策负完全责任,参谋、专家不负具体责任,但享有建议、意见权。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行政组织的积极性。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无所不包,政府权力无限。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在进一步规范其管理职能的同时应努力推动有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为此可以把部分管理职能划归企业或转给社会中介组织,以培养社会的自治能力,强化社会的责任感。另外,在改革中要进一步精简机构,实现国家机构组织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冗员。尤其要巩固每一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果,避免走入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反复和恶性循环中。
(三)不断完善行政法制建设
政府权力和职能的扩张是导致政府规模扩大的主要源泉,所以,合理界定并约束政府权力是防止政府规模无限增长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强化立法,置政府行为于法律规范和监督之下。依法设定政府的权力,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以减少随意性所带来的成本。依法运作政府行为,并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运作,以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的法制化,以防止机构反弹所增加的政府行政成本;其次,要优化执法,杜绝长官意志和“瞎指挥”,消除目前政府机关中存在着的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风,特别是买官、卖官、跑官和对有不同意见者动辄以辞退、解聘等手段进行打击报复以及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第三,要加强法制教育(强化公务人员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做到严格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最大限度地防止“随意行政行为”的发生。强化对公共部门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促使公共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四)健全财政预算机制
通过完善财政预算体系,可以促使我国财政预算支出管理更加规范, 更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首先,要实现财政支出项目合理化、细明化。要细化到具体部门、具体单位、具体项目。加大编制部门综合预算力度,统一管理,确保综合财政预算的收入到位,从源头上杜绝随意开支的现象。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项目的决策投资时,要和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政府行为创造的总收益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把每一分财政资金用到实实在在的刀刃上;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以本级财政可用财力为基础,结合当地成本差异情况及部门之间业务量的差异情况确定。对于公用支出,要区分项目,进行合理的相关系数分析,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或一律按人均多少分档;第三,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特别是要健全对行政成本的监督体制,需要改变传统的对下不对上的监督机制,建立横向的监督体系,使监察、审计等监督部门真正具有足够的权力,独立行使监督职能;第四,实行绩效预算模式。将部门经费与绩效评估直接挂钩,把部门应达到的绩效指标与实现这一指标所需要支付的货币量联系起来,增强预算的约束力,从而为财政合理削减支出及政府机构和人员精简提供了依据,最终实现了预算资金的有效配置。
(五)优化政府人力资源的素质和配置
要提高行政效率,就要优化行政人员结构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建立科学的人事治理体制。主要是制定和建立一整套适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严格的干部考核、录用、培训、奖惩、晋升和退休制度。在公务员的录用、培养、管理退出等过程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和职务任期制度,鼓励优秀的公务员脱颖而出,以提高行政效率;其次,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政府部门要建立起一套终身的教育和培训机制,在继续教育培训、竞争任用、激励奖惩等方面有所突破,以激活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和内在潜能,提高行政效率;第三,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其爱国家、爱人民的良好情操,这是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服务意识的重要一环。
(六)大力推进电子政务
21世纪是人类进入全新的信息社会的时代,借助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电子政务的推行扩大了政府信息的共享范围,畅通了信息渠道,便于政府科学决策以及与公众的交流互动从而节约了公众办事成本,也减少了政府运行的成本,提高了政务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推行也简化了信息反馈传输渠道,强化了行政决策执行的监督,是解决政府行政效率症结的重要补充。要建立“电子政府”,大幅度地提高行政效率,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七)尝试引入竞争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各种类型的竞争,以此打破长久以来的行政垄断,是振兴公共机构,防止政府规模无限增长的重大举措。具体说,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使部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社会化,改变过去一切社会事务由政府独家垄断的状况。通过在政府内部建立竞争机制,以便在市场竞争和私人承包都不可行的领域改进政府服务质量,提高政府效率。尤其对具有竞争性质的公共部门,应当打破其垄断局面,实现政府、私人主体、第三部门等管理主体竞争的格局,在竞争时可采取民营化、公共服务合同出租等形式。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允许若干“办事机构”在某些行政工作的分配问题上彼此展开竞争,以提高办事效率。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众对政府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集权的,大包大揽的政府已不再适合中国发展的要求。行政效率低下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系统的整体效率,直接关系到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能否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更关系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发言权。在强大的内外双重压力下,加强和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相当紧迫的任务。但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挑战,结合国情,坚持标本兼治、内外结合、多管齐下原则使我国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iscussion 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redicament and outlet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mpared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s relatively backward, especially the government efficiency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ed of a larger difference, and social reform in the far away, and people's satisfaction and gap.From the west through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efficiency theory and practice, can be found in Chinese government efficienc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to improve government efficiency, can be updated from administrative concept, strengthen the reform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dministrativ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budget, optimize the quality of manpower resource and configuration, promote e-government, introduce competitive mechanism on seven aspects to make efforts.Key words:Government efficiency;western administration;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reform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58.[2]彭和平,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3]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45.[4]但洪敏。西方公共政府效率研究的新趋势[J].地方政府管理,2001(9):15-17.[5]周志忍。政府效率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00(1):37-40.[6]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M].张海涛,魏红伟,陈家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10-125.[7]德鲁克。九十年代的管理[M].东方编译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