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思考

时间:2019-05-13 05:4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思考》。

第一篇: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思考

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多年来,我市按照“政府统筹,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指导原则,从完善社会救助的基本制度入手,加强配套制度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优抚救助、慈善救助等制度相配套,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救助对象生产生活困难。体系的建立不仅促进了民政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力维护了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但从和谐社会建设上看,还存在着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为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日前,就我市城乡救助体系民政方面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我市城乡救助工作现状

(一)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我市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绝大部分生活困难群众纳入了城乡低保,解决了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据不完全,全市目前累计约保障城镇生活困难居民6000余人次,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000多万元,保障标准从启动之初的80元提高到目前的220元,补差标准达到98元,保障对象包括下岗职工、贫困职工、无就业能力人员、失地农民及老弱病残居民等贫困人员;农村低保累计保障困难群众40000余人次,累计发放保障金3000多

2万元,保障补差标准由最初的36元,提高到目前的65元,城乡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切实保障了我市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城乡低保各项制度执行规范。一是按照“调查要细、核查要准、复查要快、市批要严”的“四要”原则,执行城市低保三级审核审批程序,即居委会把好初审关,各乡(镇)、办事处把好审核关,民政局把好审批关。二是根据物价上涨因素,及时调整发放城市低保家庭物价补贴。三是积极扩大保障面,根据“按照政策、严格标准、深入调查、应保尽保”原则,严格审批低保对象。四是适时提高保障标准。五是城乡低保发放方式实现社会化,低保户个人持《低保证》和储蓄本到银行直接领取保障金。六是实施分类施保,各乡、镇、办事处以及村(居)委会结合保障对象基本情况,把低保对象按照A、B、C三类进行分类施保:A为重点保障户,B为常年保障户,C为短期保障户。分类保障,使保障资金使用更为科学合理,真正用到最需要救助的贫困群众身上。

(二)五保供养水平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超过省市确定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全市有16所敬老院,以市级***、乡镇敬老院、村级“和谐居”三种载体,实施市乡村三级集中供养模式。其中,市***有床位1000张,供养对象866人,16所乡镇敬老院有床位802张,供养对象185人,村级“和谐居”共有179间,供养对象89人。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五保对象1748户1754人,其中集中供养1140人,集中供养率达65%,3超出2008年省定40%、郑州市定50%的目标。保障资金列入了市财政预算,保障标准为,集中供养每人每年18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1200元。五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三)救灾救济工作不断深化。一是积极实施“灾后重建”。2005年以来,我市先后投入资金300.4万元,帮助469户农村因灾倒房群众建房1063间,及时妥善解决了农村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二是完善分级负责、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机制,建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制度,确保了救灾工作的有序开展。三是投入足够资金,认真开展春荒救济、冬令救济,妥善安排解决了春季、冬季青黄不接时期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四)优抚对象救助政策得到落实。优抚对象作为一类特殊弱势群体,始终是救助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全市在乡老复员军人均按照标准实行了定期定量补助;落实了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政策,基本解决了伤残军人治病难的问题;建立了贫困优抚对象保障机制,重点解决重点优抚对象、贫困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

(五)专项救助工作发挥成效。一是开展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为重点的专项救助工作,救助经费列入财政专项资金。二是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工作,认真落实《城市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及时收容、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妥善安排吃、穿、医、住,做好遣返等安置处理,净化了社会环境。此外,还出台了对“三无人员”、低

4保对象等贫困弱势群体在上学、就医、住房、亡故人员火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困难群众实施按需救助。

(六)慈善事业取得突破。一是“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助公益活动蓬勃开展,近三年组织开展活动20多次,为贫困救助筹集资金,先后救助贫困群众270多户,救助孤儿80多人次。二是创新工作方式,利用互联网组织慈善公益活动,得到企业和社会人士的支持。三是加强联络协调,争取社会慈善救助取得良好效果。如,目前市消防队对索河办西街小学王欣岩同学一直进行长期跟踪式救助。四是争取上级慈善机构救助。仅去年以来,就争取郑州市慈善总会为高山镇庙沟村五保户、特困户捐赠现金3500元、面粉2000斤、被褥400条、衣物8000件;为特困生争取捐赠2.6万元;为5名“留守儿童”争取到捐助手机5部。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查,看到了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但也反映出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一是体现在实施救助方面,有些单位、部门以及部分群众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为重视不足,形成社会救助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措施还不够有力,投入还相对不足,片面地认为社会救助工作是民政等少数部门的事,缺乏主动参与的自觉性。二是体现在接受救助方面,受计划经济时期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救助对象“等、靠、要”思想仍然比较严重,不靠自身的努力走出困境,个别的甚至认为不拿白不拿,稍有

5困难就找政府。

(二)投入机制不健全,资金筹集困难。一是由于财政压力过大,加之地区经济差别,个别乡镇对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存在着列而不支、支而不足的问题。二是存在着筹资渠道不畅,方法方式比较单一问题,靠上级政策性救助的多,靠行政手段捐助的多,靠宣传发动社会募捐的少。虽然民政部门通过救灾、慈善等方式筹集了一定帮困资金,但方式单一,规模较小,救助能力有限,还没有得到全市范围各级各界的积极响应和经常性参与。

(三)各项制度之间缺乏有机整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城乡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是多方面的,解决温饱问题是最基础的保障,此外,他们还面临着教育难、治病难、住房难等现实问题。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统一协调配合,造成有的救助对象重复救助,有的则被遗忘。如对“三无”人员及流浪乞讨人员的医疗救治,由于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在职能分工、经费使用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救助时,双方在医疗、护理等方面容易产生互相推诿现象。

三、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的认识。健全、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体现了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加上不可避免的各种灾害,在经济社会总体上升的同时,必然会出现极少数的弱势群体,他们必须得到社会的有效救助才能获得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有什么重大举措

社会救助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对困难群众实施救济和帮助的一项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指明了方向。

一是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6年底,我国已有2241万城市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各地不同程度提高了城市低保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进一步健全城市低保制度,着重规范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核算和生活支出调查方法,完善保障标准测算方法、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分类施保办法,巩固“应保尽保”成果。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加强与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衔接,不断提高救助效果。

同时,完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加强救助站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规范救助活动,特别加强对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的救助,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教育措施。

二是在全国范围普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加强“三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建立健全覆盖全国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所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关键措施。到2006年底,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2133个县(区、市)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509万农民享受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这些地区要不断巩固和完善这项制度,其他地区要加快实施步伐,尽快将农村所有困难居民都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农村低保的标准、范围和对象,建立民主监督和动态管理机制,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三是积极发展城乡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加快推进速度,尽快在全国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制度,并将救助政策落实到人。搞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提高贫困农民的受益水平。要重点资助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户、贫困户家庭成员和其他贫困农民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对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仍然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要在做好已有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实施范围,与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适应,与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相协调。城乡医疗救助应多渠道筹集救助基金,政府将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四是妥善解决优抚对象实际困难。优待抚恤政策,是我国政府对为革命和建设做出过牺牲和贡献的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对象,进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种制度安排。目前,在我国4000多万优抚安置对象中,有462万重点优抚对象,其中有87.3万残疾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99.6万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优抚政策不断完善,各类优抚对象的生活得到了较好的优待,生活水平普遍、持续地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在新形势下部分优抚对象的就业和生活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实际困难,必须通过完善政策逐步加以解决。重点是要健全抚恤补助、生活待遇自然增长机制,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的实际生活水平高于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特别要按照政府补助和个人负担相结合、政策照顾和大病救助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体现优待优惠的优抚医疗保障制度。还要完善退役安置政策,逐步建立以扶持就业为主,发放退役金、安排工作、退休、供养相结合的多种安置制度,鼓励和扶持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要充分发挥光荣院、康复医院、烈士陵园、军休所等优抚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功能,为优抚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

五是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强化重大灾害抗灾救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健全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健全灾害管理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管理体制。加强中央和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灾害应急救助物资和装备保障网络。搞好减灾科技研究与应用,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应急救助辅助决策能力。广泛开展减灾救灾立法和防灾减灾宣传,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建设城乡社区应急救助平台,逐步完善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及时组织好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六是大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今年1月8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将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免税资格范围扩大到所有在国家和省级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体现了国家对发展公益慈善组织的支持。要宣传和落实好这些政策,并制定方便捐赠人办理税收减免手续的具体措施和工作程序,为捐赠人提供规范、便捷的服务。制定完善志愿服务扶持政策和志愿者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各项

激励、保障制度,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慈善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组织,探索建立慈善组织行业自律机制和社会评估机制,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大力增强公众的慈善意识,在全社会树立团结互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平等友爱的社会风尚。(国研室提供)

第二篇:关于十项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思考

近年来,**县为了切实加大城乡社会救助力度,建立健全了十项救助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全县建立了灾情综合信息系统,设立了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制定了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健全了灾后重建机制、走访慰问机制和帮扶责任机制,有效增强了防灾抗灾能力,提高了灾害救助水平。二是建立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重点把好入户调查、“三榜”公示、分类施保、义务服务“四关”,全面建立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制度和义工制,确保对象准确,实现应保尽保。三是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严格执行《农村五保供养条例》,按时足额兑现五保供养金,增大农村敬老院建设资金投入,把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同时,全面实施“爱心责任行动”,采取“两书一卡”的办法,对农村分散五保对象实行“爱心”代养。四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县政府出台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按照“小范围、低标准、重建制”的原则,建立了“分类救助、差额补助、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救助措施,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是建立住房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无房户和倒房户电子档案,把“农村安居行动”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兼顾,同步实施。并采取“向上争取一点,民政补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亲友资助一点,个人自筹一点”的“五个一点”办法,全力保障建房资金投入。六是建立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县政府出台了《城镇医疗救助制度试行办法》和《贫困农民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对城乡居民医疗救助范围、对象、标准、程序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并严格执行两个《办法》,切实加大救助力度,有效化解了群众“看病难”。七是建立教育救助制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启动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工程,认真开展“留守学生”关爱活动,实现了“三个确保”: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依法享受义务教育合法权益;确保已在义务教育阶段读书的儿童不失学或辍学;确保贫困学生完成学习能得到一定的帮助。八是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常年开展以“送观念、送信息、送技术、送岗位、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援助“春风行动”,积极做好贫困大龄女童技术培训,确保困难群众和失地农民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九是建立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制度。以“五五”普法为契机,积极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常年帮助困难群众开展法律援助服务,有效增强了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十是建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特殊救助制度。严格执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坚持“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免费提供食宿、医疗等救助,全力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完善社会救助

完善社会救助,关键在制度建设

现在,我国城镇公民基本上得到了宪法所规定的物质保障权利,贫者、病者、老者皆有所保。但是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还存在种种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村社会救助地区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五保供养难;农村社会救助无法律体系;司法救助不完善;有些地方缺乏教育救助;救助水平低,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社会救助项目单一等。

之所以发生以上种种问题,主要是制度缺失造成的。做好立法、完善制度条例、加强监管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立农村社会救助的专门法律。目前我国农村的公民对于宪法所规定的种种物质保障的权利部分不能得到,病者无医疗社会救助,失业无失业社会救助,贫者(灾者)所得到的定期社会救济和临时社会救济并非是“应保尽保”,往往只有16%——50%的贫困者。可见我国社会救助尚处于一种无法律可依、无程序可循的无序状态。正因为这样,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竟然还有些农村孩子买不起笔、本子、橡皮,上不起学;有些灾民拿不到临时社会救济款等。这时建立专门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规定在哪些领域哪些人可以拿到社会救助款,分别拿到多少救助款,如:医疗救助体系、教育救助体系等。

其次,完善各类工作条例。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水平偏低,与经济增长不同步。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救助经费增长更是微乎其微。截至2006年3月,我国各地农村沿用的是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新形势、管理方式的变化,五保供养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人均所得水平低等。由此可见,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刻不容缓。根据当前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完善条例,使之切实可行。只有这样,才能使救助对象摆脱贫困,而不是只起到道义上象征性的支持作用。

最后,加强对社会救助的监管。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提出申请,他们的要求就能得到满足,因此都申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申请社会救助。而办事人员针对公民的申请,只是向村级民政联络员了解情况,“情况属实”就下发救济金。这样使一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不到社会救助,失去了社会救助的意义。因此要注意发放救助金的方式方法,党申请人提出申请,办事人员可组织人去调查,看情况是否属实;调查过程中不可忽视村民的意见,可依向村民了解情况,看情况是否属实。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救助金保障居民最低生活水平,使救助群众免于饥饿、免于死亡的目的。

可见,加强制度建设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建立专门法律、完善工作条例、加强监管,推动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更好地解决困难者的难题。

第四篇: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解读《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

时间:2009-06-23 08:46:31来源:大众日报

为了贯彻落实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努力满足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日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意见》的出台是我国医疗救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医疗救助从制度创建迈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进一步扩大范围

《意见》进一步扩大了医疗救助对象的范围,指出在切实将城乡低保家庭成员和五保户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的基础上,逐步将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 意见》 指出,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主要包括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以及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具体救助对象界定标准,由地方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地经济条件和医疗救助基金筹集情况、困难群众的支付能力以及基本医疗需求等因素制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地方政府规定的特殊困难群众主要考虑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有条件的可以适当扩大救助群体。比如一些地方将救助人群扩大到低收入老年人、重度残疾人等。

《 意见》 强调,各地要根据当年医疗救助基金总量,科学制定医疗救助补助方案。逐步降低或取消医疗救助的起付线,合理设置封顶线,进一步提高救助对象经相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补偿后需自付的基本医疗费用的救助比例。

鼓励和推行即时结算

《意见》提出:各级民政部门要会同卫生等部门,鼓励和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医疗救助费用的办法,民政部门可结合实际提供必要的预付资金。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认为,这将是医疗救助资金结算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

据了解,目前,不少地方对救助对象医疗费用的补助采取事后支付的办法,救助对象患病后所发生的医疗费用需要个人垫付,然后凭相关证件或材料到民政部门申请享受医疗救助,部分救助对象因不了解具体的办理程序和手续或无力支付个人垫付费用而放弃治疗,很大程度影响了救助效果。

为了简化程序,充分发挥医疗救助的便民救急作用,《意见》明确,医疗救助对象凭相关证件或证明材料,到开展即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应由医疗救助支付的,由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负的部分。

对于申请医疗救助的其他经济困难人员,或到尚未开展即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医疗救助对象,《意见》明

确指出,当地民政部门要及时受理,并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使困难群众能够及时享受到医疗服务。

为方便困难群众看病,《意见》 还指出,要加强医疗救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经办管理方面的衔接,改进各项制度的结算办法,探索实行“ 一站式” 管理服务,逐步实现不同医疗保障制度间人员信息、就医信息和医疗费用信息的共享,提高管理服务效率,方便困难群众。

结余过多将被减拨或停拨

“基金结余较多的地区,应积极采取措施,逐步降低基金结余率,到2011年,各地累计结余的资金一般应不超过当年筹集基金总额的15%,且要按规定及时结转下年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这是《意见》对医疗救助基金结余率的最新规定。《意见》明确,对于结余资金过多的,上级财政、民政部门应根据情况减拨或停拨补助资金。

据了解,由于医疗救助资金有限,而困难群众的需求又较大,各地担心到年底基金入不敷出,因而设计的医疗救助方案普遍比较保守,对申请救助的人员和补助金额审查过严,因此,造成部分地方资金出现较多的结余。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梁鸿教授指出,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理论上应该是量入为出,略有结余,但不能以安全为借口,导致大量资金沉淀。控制医疗救助基金结余率,可以避免地方每年留有大量的资金,发挥资金的社会效益,切实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

强调“兼顾门诊救助”

《意见》规定,要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医疗需求,开展医疗救助服务。要坚持以住院救助为主,同时兼顾门诊救助。

《意见》明确,住院救助主要用于帮助解决因病住院救助对象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门诊救助主要帮助解决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患有常见病、慢性病、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以及急诊、急救的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医疗救助处处长陈埙吹说,近年来,以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杀手。《意见》对兼顾门诊救助的规定,既可以防止小病酿成重病,提高困难群众健康水平,也可以避免救助对象过度利用住院医疗服务。

提出实行不同方式的救助也是《意见》的亮点之一。《意见》规定,对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资助其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

《意见》还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年医疗救助基金总量,科学制定医疗救助补助方案,逐步降低或取消医疗救助的起付线,合理设置封顶线,进一步提高救助对象经相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补偿后需自付的基本医疗费用的救助比例。(综合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

我省实现医疗救助全覆盖

调查表明,在我省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1/3多,城乡低保户、特殊贫困户无力支付医疗费,困难企业无力报销职工的医药费,使不少贫困人口谈病色变。为此,2004年以来,我省首先从强化制度建设入手,着手建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出台了《关于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到2007年上半年,全省实现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全覆盖。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范围包括:城乡低保对象中未参加城镇医保和新农合的人员;虽已参加城镇医保或新农合但个人负担仍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

据介绍,我省的城乡医疗救助方式分为限额补助和优惠政策减免两种。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补助部分等以后,患者个人负担超过一定金额的,给予一定比例或者一定数量的补助,对特别困难的人员适当提高救助标准。城市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院就医时,门诊挂号费、医疗费、医疗设备检查费、住院期间的床位费等,给予按比例减免。除此之外,我省各级民政部门还拨出专门资金,资助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或城镇医疗保险。仅2008年,我省就有116万城乡低保对象因此受益。

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城乡医疗救助正常和有效运转的保障。我省各级充分发挥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筹资机制,对财政困难地区予以扶持。同时,全省各级慈善组织也相继开展了“康复助医”等慈善医疗救助活动,帮助数以万计的城乡困难群众摆脱了疾病的折磨。

记者获悉,为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下一步,我省将加强民政、卫生、劳动等部门的协调,认真总结、借鉴省内外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建立大病救助制度,逐步形成资助参保参合、大病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减免相结合的医疗救助模式,稳步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记者 武宗义)

第五篇:构筑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制度。建国以来,我国的城乡救助制度经历了救助项目、救助对象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救助政策、救助措施逐步建立和健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但由于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相当一部群众生活还非常困难。以XX为例,现有城市低保对象7万多人,农村特困群众11万多人,五保供养对象1.1万多人,重点优抚对象1.7万多人,每年因灾需救济对象4万多人。还有许多特困学生、失业人员和遭遇重大疾病或特殊困难的家庭,他们在生活、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都面临很大的困难。有效解决城乡救助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救助工作的现状

(一)城市低保做到应保尽保。自90年代中期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城市绝大部分生活困难群众纳入了城市低保,解决了城市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XX市目前已累计保障城镇生活困难居民263.8万人次,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4亿元;保障标准从启动之初的100元提高到目前的130元,在低保对象中,下岗职工、森工农垦企业职工、失地农民占近60%,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切实保障了城镇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

(二)农村救灾救济工作进一步深化。一是积极实施农村“安身工程”和“灾后重建”。近年来,XX市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为10300余户农村住房困难和受灾群众新建住房4万余间,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的住房难问题。二是认真开展“三荒救济”,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救灾制度。建立了分级负责、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机制,确保了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四是积极稳妥推行农村低保制度,将农村生活困难群众纳入了农村低保。

(三)优抚对象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在乡老复员军人均实行了定期定量补助;落实了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统筹政策,基本解决了伤残军人治病难的问题;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四)专项救助工作初见成效。开展了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为重点的专项救助工作。XX市要求各县(市、区)按所辖农业人口不低于0.5元安排经费,作为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23万元,目前已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出台了对城镇“三无对象”,低保对象,农村贫特困户在上学、就医、住房和用水、电、气、通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困难群众实施综合救助。

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单位、部门以及部分群众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救助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措施还不够有力,投入还相对不足,片面地认为社会救助工作是民政等少数部门的事,缺乏主动参与的自觉性;有的救助对象“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不靠自身的努力走出困境,个别的甚至认为不拿白不拿,稍有困难就找政府。

(二)资金筹集困难。一是由于财政压力过大,加之又要承担社会救助配套资金兜底工作,所以个别区(县)对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存在着列而不支,支而不足的问题。二是社会筹资渠道少,规模小。虽然民政、工会、慈善总会等都筹集了一定扶贫帮困资金,但规模小,救助能力有限。

(三)发展不平衡。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实施多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而由于财力等原因农村低保至今未出台。二是经费投入不平衡。近年来中央财政对社会救助的经费不断增加,但一些地方不但增加不了,反而有下降的趋势。三是全市11个县(市、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各县(市、区)之间也存在着救助投入、救助标准上的差异。

(四)综合救助工作急需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是多方面的,解决温饱问题是最基础的保障,此外,他们还面临着教育难、治病难、住房难等现实问题。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在贫困地区患病应就诊未就诊的贫困群众达70%,应住院未住院的高达89%,因病致贫和返贫的达50%。在XX市贫困人口中有56%是因病致贫的。加之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统一协调配合,造成有的救助对象重复救助,有的则被遗忘。

(五)农村医疗救助困难多。一是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矛盾相当突出。据调查,XX近几年来,全市农村贫困群众欠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就达2000余万元。二是由于宣传和理解上的偏差,部分群众和医疗机构错误地认为困难群众治病后就可到民政部门报销医疗费,造成上访的群众增多,基层民政工作的压力大。三是中央有关部门虽然出台了农村开展医疗救助的意见,但没有就救助对象、救助条件和救助标准作明确的规定,各县(市、区)推行工作难度大。

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还会不断出现。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各级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城乡救助工作,关注困难弱势群体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是一项花钱不多但受益颇众的德政工程。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救助工作的责任意识,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增强刚性约束。

(二)增加投入,完善救助资金筹资体系。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离不开经费,仅靠政府下拨的资金救助对贫困群众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必须发动社会力量,拓展救助资金的筹资渠道。一是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地方救助配套资金的到位。二是要挖掘社会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建立以经常性救助为基础,临时配套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变单一投入为多元化投入。

(三)部门联手,完善社会综合救助体系。近年来,随着低保、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由于民政部门的救助主要解决特困群众生存所必需的吃饭、穿衣和灾民的住房问题,对特困群众的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则需要多部门联手,各司其责、各尽其能,这样才能构筑社会救助的新平台。一是住房救助。在城镇继续完善廉租房政策,对城镇“三无对象”和低保对象租房实行优惠;在农村由政府和民政部门出资进行危房改造和灾后重建。二是医疗救助。在城市要尽快推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高群众医疗保障意识;在农村尽快恢复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制订大病医疗救助机制,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治病难问题。三是教育救助。要尽快制定出台对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贫特困户子

女就学的减免政策,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

(四)有机整合,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统筹协调体系。一是资源整合。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物资、人力、信息由政府牵头综合协调施惠于被救助者,避免施救中重复与遗漏的现象,提高救助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二是制度整合。要形成以低保制度为基础,其它制度相配套的制度群落,提高社会救助的整体效力。三是政策整合。救助政策实行联动,比如,凡持有低保证的居民,可凭证享受子女教育救助、医疗减免,水电、电讯减免等。这样才能形成救助资源供给稳定,救助政策互动,救助工作运作协调高效。

(五)政策扶持,完善救助工作造血体系。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前救助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救助局面,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救助对象在生产和经营中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有条件的救助对象要从文化教育、劳动技能、生产发展、经营服务等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造血功能,使他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下载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思考

    近来,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安排,个人就如何建立健全我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现状一、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平昌县自......

    城乡社会救助工作

    根据文件通知要求,我局涉及的民生保障工作主要是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抗灾救灾工作情况。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灾害应......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一、救助对象 1、城市低保户; 2、农村低保户; 3、农村五保户;4、百岁老人;5、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困难对象 二、救助类别 资助救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重特大......

    市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对策思考

    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社会救助体系是实现国民个体小康的制度......

    完善社会救助促进社会和谐

    完善社会救助 促进社会和谐 洪大用 2012-11-19 14:01:08 来源:《教学与研究》(京)2004年12期第18~23页 【作者简介】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社会学博士。(北京100872) 【内容......

    完善社会救助构建和谐社会

    完善社会救助 构建和谐社会 ——2005年社会救助实践与研究的新进展 洪大用 2012-10-23 20:48:31 来源:《东岳论丛》(济南)2006年3期第22~26页 【作者简介】洪大用,中国人民大......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宣恩县)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宣恩县财政局 【内容提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基础,而社会救......

    关于完善执行救助制度的几点新思考(精)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关于完善执行救助制度的几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