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时间:2019-05-13 05:1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生活,挖掘写作素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第一篇:走进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走进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放风筝》教学启迪

永胜县永北镇小和集宏

作文不仅是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而且是学生观察、组织、思维、想象能力的体现和创新意识的体现。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都比较肤浅,对写作素材的选择和确定有局限性。特别对刚步入写作行列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写作素材贫乏,提到写作文,抓耳挠腮无从下笔。而作为一名走进新课程的语文教师,“应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为此我在写作指导上尝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从实际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的方法。

阳春三月,阳光明媚,和风习习,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借此我在教学三年级六册《放风筝》一文时,首先安排学生邀上好友,拿着自己喜爱的风筝,到广场去体验放风筝,尽情享受放风筝的乐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放风筝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做。当我提出:“你们到广场时看到了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有的说:“到广场放风筝的人很多。”有的说:“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有的把风筝放上了天,有的举着风筝正要放。”有的说:“天上的风筝花花绿绿,格式各样。”有的还说:“天上的风筝有老鹰、蜈蚣、仙鹤„„”

众说纷纭。再提出:“你们是怎样把风筝放上天去的?”时,同学们又争着回答,有的说:“我端端正正地举着风筝,我的伙伴拿着线轴,飞快地向前跑去边跑边放线„„”,有的说:“我们的风筝最后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紧接着讨论:“把自己的风筝放上天空后又看到什么呢?”同学们又滔滔不绝地阐述了各自看到天空中风筝的样子、颜色、动态等,他们阐述得栩栩如生。最后我趁同学们还沉浸在放风筝的情境中之机,才让学生朗读课文,朗朗的书声中流露出同学喜悦的心情,又好像回到了自己放风筝的场景当中。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写的就是自己放风筝的过程,跟自己讨论时所说的大相径庭。从而树立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也弄清了作文就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写清楚,也就是把自己所见到的听到的和所做的写清楚。

经过《放风筝》一文的学习之后,同学们深深的认识到作文就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作文素材来自于生活。只要融入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写作素材也就丰富多彩了。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的方法能体现出“授之予渔”的教育观点。

2004年4月

第二篇:浅谈如何挖掘写作素材

浅谈如何挖掘写作素材

曲沃职中王海云

一谈到写作,学生们总是“头痛不已”,有的愁眉紧锁,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有的凭空捏造,乱编故事。追根究底,是因为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这就是缺乏素材的表现。那忙于好几门课程的学生该从哪里挖掘素材呢 ?

有人把写作的过程归纳为“积累—表达—修改”,那么积累就包

括内容的积蓄,即素材的准备。总结近年来写作教学实践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搜集和积累写作素材。

一、生活,写作素材的源泉

首先,我们先回头理解一下素材的概念。所谓写作素材,是指在生活实践或调查研究中搜集,积累起来的原始生活材料,它是未经加工改造的食物,是形成写作的基础。从概念中不难看出,素材来自生活。宋代诗人陆游就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指的就是写作之前必先下功夫体验生活,积累材料。只有掌握丰富的素材,使学生“有话想对别人说”,产生表达的欲望,才能使学生展开眉头,乐于写作。“长袖善舞,多才善贾”也只有使学生掌握丰富、新颖、生动的素材,才能从中筛选出适合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做到“言之有物”。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过的事物勉强拉下来,那是必定失败的勾当。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的文章。”生活,是写作素材的主要源泉。学习生活越充实,体会越深刻,写作的基础也越扎实。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开掘和充实生活,使学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让他们“有所为而作”。

二、自身,写作素材的关键

我们引导学生积累素材,要求他们把目光投向身边的人和事物。通过前面、细致、有序的观察,了解事物的特点,认识事物发展的始末,熟悉人物的言行举止,将周围的环境视为素材的海洋,不断观察,撷取。这样无论是父母兄弟,还是亲朋好友,无论是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还是风雨雷电、山川田野,无论是平凡小事,还是社会新风,这些素材都会在作文里具体而生动地体现。

然而,片面地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做生活的袖手旁观者,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作家刘厚明说:“写文章最要紧的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离开亲身实践,就不可能有什么真情实感。从实践中获得„第一手材料‟,获得„感同身受‟的东西,是观察生活的第一要义。”我们要引用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多接触,多了解,亲自去做一做,试一试,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同时引导学生留意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进而把自己参与创造生活的喜怒哀乐作为写作的主要反映对象。一篇作文成功与否,自身情感就是关键。

三、教材,写作素材的捷径

写作素材的获得,要靠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要靠广泛的观察与体验,因而要学生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力求做到“广见博识”。只是学习负担过重的学生又怎能分身分心时时留心生活呢?五彩缤纷的生活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奇妙优美的具体景色可能只换来一句“真美啊”的瞬间感叹。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告诉学生素材的挖掘不必舍近求远,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手头上有的资料,比如说教材。教材是挖掘素材的捷径。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目前的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总体上说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抽空把课本重新翻一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就拿“困境”这个话题来说吧,高一语文必修一就有很多可用之素材:毛泽东面临困境,能“独立寒秋”,畅谈“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司马迁遭受身心双重打击时,能忍辱负重,完成“史家之绝唱”;刘邦势单力薄,身处逆境时,能屈能伸,“自到鸿门谢项王”;等等。

只要同学们留心思考,便能轻松拥有一份有说服力的素材,而我们就完全可以靠名人来打造自我,提高自我。

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他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的方方面面;选取的又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谁放弃了书本,实在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讽刺。

总之,“课本,语文课本,它是一座富矿;它是一口深井;它是提高学生创作兴趣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自然地激发。”

总的来说,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学生热爱生活,就会有无穷尽的素材资料,因为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学生了解自己,剖析自己,就会有真挚感人的素材源泉,因为真情实意是打动人心的关键;只要学生留心教材,就地取材,就会有一份方便快捷的手头资料,因为教材是教学中最好的蓝本。

浅谈如何挖掘写作素材

曲沃职中

王海云

第三篇:阅读教学中如何挖掘写作素材

阅读教学中如何挖掘写作素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虽然执教十余年,但在教学中仍然感觉到学生的写作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二是写作内容空洞乏味,言之无物,言之无情,笔是心非;三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究其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平时没留心观察或观察不细致,没注意积累素材;阅读量太小,积累词汇太少,不知道如何去表达。针对以上状况,我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挖掘写作素材。

一、从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入手积累和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就是要让学生把句子读通读透。然后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及掌握各种修辞方法。积累训练让学生通过熟读、抄写等手段当堂就完成了对课文好词佳句的积累,训练了学生的识记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为写作提供了最基本的语言材料。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训练,可让学生运用其中的重点词语造句或运用句中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等,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抓住文章中的典型的段落进行分析和训练。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段落,这些段落往往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在学习这些段时,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些典型段落的结构,写作方法,写作的顺序,领悟作者融入的感情,并认识的到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清楚的,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从而也让它成为写作的一个训练素材。

许多课文都会有可以给读者思考空间的地方,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句子,给学生充分想象的活动空间,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

四、从学文感悟入手进行习作训练。

学生读懂全文后,可以随机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事?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了文章情感点,接着又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趁热打铁,一气呵成。老师抓住了这一训练的内容,既让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又在训练中锻炼了写作的能力。

五、从故事的结局入手让学生续写课文。

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进行内容的延伸,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以上几点就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感悟,思想还不成熟,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语文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挖掘资源,开辟练笔天地,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篇:走进文化名人写作素材

高三语文主题阅读与写作——走进文化名人

专题一——文天祥 文天祥千秋祭

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他生于公元1236年。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们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他就在四十七岁那年化作啼鹃去了。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

他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煌煌笔墨,正不知有凡几。只是,真正配得上他七百六十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那是公元1279年,农历正月,他已兵败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军的押解下,无一丝一毫的张惶,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但见,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这就是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假如文天祥在这时候就死去,结局又会怎样?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然而,且慢———打量历史,我们只能作这般理解———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于是,同年10月,他就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

卑劣的劝降,漫长的幽禁,没有摧折文天祥刚直的傲骨,一首《正气歌》从他的胸腔喷薄而出。歌之临空,则化为虹霓;歌之坠地,则凝作金石。五岳千山因了这支歌,而更增其高;北斗七星因了这支歌,而益显其明;前朝仁人因了这支歌,而大放光彩;后代志士因了这支歌,而脊梁愈挺。至此,文天祥是可以“求仁得仁”、从容捐躯的了,他已完成在尘世的使命,即将跨入辉煌的天国。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写完最后四句,文天祥掷笔长啸。室外,滂沱大雨裂天而下,夹杂着摧枯拉朽的电闪雷鸣,天空大地似乎将要崩裂交合了。天祥凝立不动,身形俨如一尊山岳!

名垂青史文天祥

空谷幽兰

蒙古的铁蹄踏碎了那如柳絮的山河。你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你坚定地说:“我有四个愿望,一是斩首,二是剐死,三是煮死,四是腰斩。”让元军将领目瞪口呆。

你如浮萍一般身不由己,可却高喊“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罢休”!面对着惶恐滩头令人惶恐的国破家亡,零丁洋里令人零丁的身世浮沉,你却高呼一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宛若金石之声,直冲云霄,响彻天宇。

这是兰之声,只有兰才能有这样的坚定,这样的豪情。

你的一腔热血名垂青史,你是一朵独处空谷的幽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故国河山沦陷的无限愤慨与悲怆,昔日繁华的宫殿早已化为断壁残垣,你像那天边孤独的云无处着落。河山万里依然故我,你低头回望,满眼是百姓流离,尸骨遍野,无限感伤涌上心头。但你做真正的自我,宁死不降,一行热泪洒江天,壮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

忠魂的浇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好一句“天祥为大宋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你宁做大宋忠魂而不为元朝宰相,你用你的忠魂昭示了了个民族的灵魂,你用你的傲骨顶起了大宋的脊梁。于是才有那百姓跟着囚车,奔走相告,为你送行;于是才有了那零丁洋中泛起层层细浪,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才有了民族不屈的忠魂。

你的丹青留于汗青,你用忠魂浇灌了一江零丁。

看!今年零丁花胜去年红,因为它记得天祥的忠魂。

英雄不死,浩气长存

眼底是滤去了悲哀的从容,慷慨而无畏。你身后是残破山河,是劳苦大众,是多舛而蒙昧的时代;身前是金戈铁马,是十万兵骑,是势不与共的仇敌。

我该怎么描摹你呢?你形容憔悴,衣衫褴褛,出没在江南的泥淖里,你是那样狼狈不堪,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凭你微薄之力,如何能扶住将倾的南宋大厦?但你屡败屡战,直至被俘,知其不可而为之,你用你文弱之躯,践行了孔圣人为理想而不屈的战斗情怀!兵败被俘,你成了别人砧板上的鱼肉,威逼利诱,漫长的幽禁,没有摧折你刚直的傲骨,一个不屈的灵魂从砧板上幽幽站起,于是,宇宙间便充塞了一股浩然之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你指挥的兵马,没有能气吞万里,但你的凛凛正气,却黯淡了星辰,光润了日月,在华夏儿女心中塑成了屹立不倒的中华魂。于是,我看到了戚继光抗倭的大旗,看到了史可法如炬的目光,看到了林则徐焚烟的火把;看到了台儿庄城头破碎的战旗仍迎风招展,看到了狼牙山为接住跳崖的壮士而残损的树枝„„在你的身后,无数铁骨铮铮的英烈站成了一道又一道精神的万里长城!

你矫首高唱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敛眉低吟过“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无限遗恨的喟叹啊,挟带着穿金破石的风声辗转千年,却始终是时代的最强音!在这暮秋的十月,在这静静的夜里,我听到了你来自天籁的声音,你依稀向我走来,形容憔悴,但襟袖间仍是一片清风朗月。我的灵魂也便跨越770多年,走进了你。啊,那一抔黄土,那一座孤冢,你的躯体葬在这最卑微的泥土里,你的灵魂却早已氤氲在天地之间,你天天吟咏着的《正气歌》,令山河惊悚,令乾坤变色!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770年如长江之水滚滚逝去,我看到,你崇高的灵魂卓立于天边,升华成史册上一抹灼月的墨辉。

鲁迅先生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你,文天祥,永远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让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天地之间高昂起不屈的头颅!

英雄不死,浩气长存!

专题二——沈从文

[名人素材]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14岁时,他从军行武,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为了追求理想,1922年他只身来到北京,报考大学没考上,于是走上了自学写作之路。他每天早上吃三两个馒头和一点泡咸菜后,便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直到闭馆才回住处。他接触新文学时,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珍惜时间。

他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契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竟至昏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我不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痕迹的手稿。后来还常流鼻血,不过不那么厉害了。他自己知道,并不惊慌。很奇怪,他连续感冒几天,一流鼻血,感冒就好了。

文革后,记者采访沈从文。沈从文一直都微笑着,他说他那时被安排打扫女厕所,他说:对我老头真信任嘛!他当时是多么的尽心尽责,连缝道里的污垢都被他用指甲抠出来了,然后很有些得意的说,我打扫得厕所在当时可是全北京最干净的。

他只念了小学,却成了大学教授。当时讲究门第学衔,理所当然受到“学院派”的白眼相加。在西南联大刘文典教授跟同学讲:“沈从文居然也评上教授了。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可以一元钱,我刘文典一毛钱,他沈从文那教授值一分钱”。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则关于从文先生的故事:在“文革”中,从文先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中国服装史》被没收弄没了,但从文先生硬是又写出了一本。【写作示例】

负重前行

生命的意义在于负重前行,在于勇敢承担各种责任和面对各种磨难。

无知到不识标点符号,艰苦到只有馒头和咸菜。那时你的生活阵地就是京师图书馆。没有文凭,生活艰难,但你依然踏上了自学成材之路。

你负重前行,赢得生前身后名。

文革迫害,你不在意。你用你的责任心去化解别人对你的攻击;你用微笑去迎接侮辱的挑战。你那时被安排打扫女厕所,你说:对我老头真信任嘛!当时的你是多么的尽心尽责,连缝道里的污垢都被你用指甲抠出来了,然后很有些得意的说:我打扫得厕所在当时可是全北京最干净的。

你负重前行,让历史告诉未来。

院派对立,你不争。你用你的沉默去迎击反对者的诬蔑,让历史去做最公正的评判。你只念了小学,却成了大学教授。学院对立,讲究门第学衔,你理所当然受到“学院派”的白眼相加。更是被别人嘲笑为“只值一分钱”的教授。而你知道时间可以说明一切。

你负重前行,用坚韧不屈来对待生命。

你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耐烦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你用“耐烦”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

你说“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你用滴水穿石、无坚不摧的精神,用山里人倔强的性格去回击生活对你的磨砺。沈从文在负重下,牢牢扼住生命的咽喉,用坚强的心创作出美丽的“湘西”世界。

这样,一个传奇式的文坛巨人就诞生了。

人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和深度。负重的人生,让你磨难重重、伤痕累累,但却可以成为一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拓展生命的韧性。而就是这样的磨难、这样的生命,让沈从文的名字不断闪耀在文坛的上空。

或许是上帝对他的眷顾,或许是上帝对他的嫉妒,沈从文的一生,都在寂寞中行走。他的身上背负了太多太多。自小离家的他,当过兵,当过水手,干过书记员和税收员。郭沫若痛斥他为“反动作家”;鲁迅、丁玲都曾误解过他,甚至连他的妻子张兆和也不理解他。或许,正是这种寂寞,更加历练了从文骨子里的坚韧。

无论生命的重,无论生命的苦,只要坚信,只要坚持,生命的重荷也会变成生命的精彩。沈从文说,他不是天才,只是耐烦。正是因为他耐住了孤独与寂寞,行走在通往哲思的路上,才看到了一直向往的美丽。正是因为他顶住了生命的重负,将挫折提升到另一种境界上,才会在历史发黄的诗卷上投射下自己那长长的身影,才最终书写成一个不朽的文学传奇。

走进沈从文

犹记得黄永玉先生说过,文革下放时,他与表叔沈从文擦肩而过。正是在那条乡间小道上,从文先生说了三个字“要从容”,我感动了,为那平淡的三个字里传出的力道。

这就是沈从文,看似柔弱,却又坚韧不拔。正如沈先生所说:“水的德行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却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却无坚不摧。”他就像来自湘西深处的一条溪流年,经历艰险,最终汇入海洋。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就使他一生的写照。

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无不对他笔下的湘西这块土地产生浓厚的兴趣。沈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古城凤凰县的一条小巷里。清秀而古雅的沱江穿越而过,重峦叠翠的南华山耸入云天,像母亲的怀抱一样,陪伴沈从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作家汪曾琪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沱江静静地把凤凰两岸的民居公开,又不时用桥将它们联接起来。进入凤凰的第一座桥是凤凰大桥。站在凤凰大桥南望,碧绿的江水蜿蜒而去,两岸富有民族

特色的吊脚楼和高耸的东、北门城楼共同营造着浓浓的古意。下游江水弯寰处建有三孔石拱桥,用当地开采的紫红岩石砌筑,取名“虹桥”,有红岩和长虹卧波双重含意。桥建于明洪武时期,是凤凰最大的古桥。

在凤凰大桥的虹桥之间,还有一道平桥横立江面,桥一米多高,十多个桥墩立于水面,上面用木柱并排铺架而成。看去虽简陋却是儿童们嬉水玩乐的好地方。夏日凤凰人消暑的办法就是下河游泳,是时人满河滨,儿童们穿梭于平桥上跳水嬉戏,热闹极了。

平桥右侧百米处耸立着北门城楼,建于清康熙年间,与下游的东门城楼遥相呼应,飞檐临空,古意盎然。东北门城楼之间,沿江建有高大的城墙,纯用紫红砂石砌成,墙体厚达三米,既可挡兵又可防洪。岁月沧桑,凤凰城四座城楼和周围城墙保留下来的只有东、北城楼和这段城墙。随着战争的平熄,这段城墙也多有毁损,部分地段还被改建成民居和店铺。如今凤凰人意识到保护古代文物的重要性,已拆除店铺恢复城墙古貌。斜阳下民工们正奋力在高高的墙体上劳作,锤钻声和挑担巨石的号子声不绝于耳。

东、北城楼下均有石砌拱门,连通城内街道,街道四米多宽,全用石块拼筑,年深月久,石面已被踩踏得很光滑。东门城楼连通东正街,沈从文故居就在东正街的一条支巷里。

故居为一座小巧的四合院,有正房三间,厢房四间,前房三间。沈从文的儿童时代是在故居里度过的。有着苗族血统的沈从文从小就与自然亲密无间。常与伙伴们到城外嬉耍,捉蟋蟀、抓螃蟹、逮蚱蜢,有时还邀约到山上去偷人家园子里的李子、枇杷和红萝卜。当然,童年时期的沈从文,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堂里度过的。学校位于城南虎尾峰下,离他家有好一段路程,还要爬一个缓坡,原为文昌阁旧址,清末,凤凰留日学生田星六归国后在此创办“蒙养学堂”,后改名“模范国民学校”,如今叫文昌阁小学。学校傍山而建,古木参天,环境清幽,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凤凰县许多杰出人物都在此受过教育,著名画家黄永玉就是其中的一位。

黄永玉的父亲黄玉书是沈从文的表兄,沈黄两家关系亲密。黄玉书是学音乐美术的师范生,与妻子杨光慧恋爱时,许多情书都是求长于文笔的沈从文代写的。这段逸事凤凰县许多人都知道。黄永玉十三四岁时就离开了家,到处漂泊,历经磨炼,终于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大画家。他在虹桥下游河水拐弯处的右岸边,建了一座“夺翠楼”,采用传统的古建方式,风格与两岸的吊脚楼相协,却又高出于民居之上。屋顶多层重檐,具有巧妙的空间组合,置于青山绿水之中,如诗如画,堪为凤凰一景。

凤凰不仅出文人画家,民间美术也很发达。在东正街我们到过几家蜡染作坊,那里销售的蜡染制品,有许多画面展示的就是湘西的吊脚楼和老鼠娶亲等民间图案。

其中一家,主人叫熊承早,是黄永玉的亲侄子,土家族,他以绘制蜡染人物头像见长,他制作的齐白石头像,曾经获得一个博览会的金奖。离此不远的另一家

蜡染店,女主人叫张桂英,是个精明能干的苗族妇女,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颇善于应对。她以制作针扎染为主,店铺前的招牌幌子采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形式,蓝底白字,写着“张桂英针扎染店”,远看像一只蓝风筝。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写的是湘西一条河边,一个摆渡的老头和他孙女翠翠(还有一条狗)的哀乐故事。八十年代著名导演凌子风把它拍成电影,重现了作家笔下优美绝仑的画面和动人的故事。

来凤凰之前,我们曾想到要亲自看看翠翠和她爷爷的那条河和那个渡口。一问,果然有这么一条河,但不在凤凰,而在湘西的另一座小城--花垣县的茶洞乡。

我们赶到茶洞时已是下午。好一条清澈幽静的河!

与沱江相比,水显得更加野绿,一见之下,任何人都会喜欢它。

茶洞是个小镇,沈从文从凤凰出走后曾在此住过几天。镇子建在河边,部分民居沿河岸而建,长长地直达渡口,依然是湘西常见的吊脚楼。渡口边停着一只大木船,可容六七十人,有钢筋横越江面,船顺钢筋往来穿行摆渡过客。船上有位老船工,鬓须早白,背微佝偻,却面色红润身子硬朗。老人叫蒋宗来,今年89岁,在河上摆渡了大半辈子。我们问他知不知道沈从文,他抬手一指,渡口旁边的岩壁上灼然刻着“边城”两个朱红大字,落款为“沈从文”。我们坐到船上,一边与老人闲聊,一边看他往来渡人。他坐在船头一角,拿根小木棒,卡在钢筋上,搬动木棒,船便划动,左搬右行,右搬左行。因为经常用劲,虽近九旬高龄,双臂依然劲健,一点不显老相。他的身边放着一架收录机,播放着很土的民间歌谣。我问是不是湖南民歌?他一面回答说是贵州那边松桃人唱的山歌,一面扭过头去吼偷偷从水里爬上船来的孩子,他一吼,那些光屁股的孩子纷纷嘻嘻哈哈地跳入水中。孩子乐,老人也乐。他笑着回过头来,继续解释说,这里是川、湘、黔三省交界点,茶洞这边归湖南,对岸的小镇叫洪安,属四川秀山,上游百米处有座大桥,桥的南面归贵州。他指着对岸河滩的一片沙洲说,那里是以前称作“一脚踏三省”的地方,老百姓叫它“三不管”地区,如今已划归洪安管了。老汉说他以前是那边(四川秀山)的人,年轻时因躲抓丁跑到茶洞这边来安了家,成了湖南人。难怪他口音里少湖南味道,多四川腔调。

第二天黎明,我们走向蒋宗来老汉的渡船。白河很安静,对岸的山、树、房屋在水中留下鲜明的倒影,江边三五只渔船解缆起动,听得见长篱入水的叮咚声。对岸等着过渡的女人、孩子说话的声音很响很清晰。蒋老汉的渡船早已无声地往来了好几次。他每天早晨五点钟就来到船上,开始一天的劳作。他一生从没离开过水,跟翠翠的爷爷一样。

在那片“三不管”的洲渚上,不知谁雕塑了一尊翠翠,坐在岩石上向远方凝望,身边蜷伏着那条忠实的黄狗,似在等候她的心上人。我们不知道沈从文心目中的翠翠是个什么模样,但我们可以凭借小说去猜度,像雕塑家那样。至于翠翠经历的生活,凝聚了沈强烈的爱憎哀乐,我们更可以从他质朴秀野的文字中深切地触摸到。

沈有一段名言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段话被刻在他的墓碑上,可以看成他的内心独白,解读他作品的钥匙。

沈从文的墓在凤凰县听涛山麓,墓碑是一块云菇状的天然五彩石,离此不远的树荫下,有黄永玉夫妇所立的五尺碑,上面镌刻着黄永玉刚健的手书:“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走进沈从文

见过沈先生的照片,他面容亲和,略带笑意,前额看上去很端正,头发很理顺。浓眉下是细长的眼睛,仿佛是想看尽人间实事。而一副宽大的眼睛架在鼻梁上却没显出什么不和谐,反倒多了几分读书人的气质。

七十年前,沈先生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可能是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我未必能看懂的小书大书,书中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学作的很美丽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大概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和梦想,让人不由地走近,走进„„

走进他的世界,我感受到他的情感是如此的细腻,细腻如水。

水给了他想象力和思索方式。沈先生认得书本识得字,是从私塾小学开始的,而他识到书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的所有,丰富自己。

水也给了他执著柔韧的性格,而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他一生境遇和面对境遇时处事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那么从容。

他曾经讲过:“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不禁湿润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中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可是我们不懂得。

溯水西行十多里,有一座古城,在离桥不远的半山。公路上,足迹纷纷,观光者众多,怀古人稀,却不知这里是凤凰的根,是沈老的根。而他已经如一颗明星陨落了,离我们而去了。但我们仍能走进他,走进他的文字,走进他笔下的乡土古城。

专题三——王昭君

昭君的选择

深深的庭院,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如同宫廷的车轮在昭君心里缓缓辗过。

进宫有些时日了,却迟迟不见皇帝的踪影。珠钗玉饰金步摇,散落一地,铜镜前再也不是少女明丽的笑靥了,一腔愁绪,两弯娥眉。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动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这一夜,昭君无眠。

她想到了宫廷的阴森,想到了和亲的艰险,还想到了异域的清冷,两国永久的安宁。宫廷的猜忌、冷落、倾轧、空虚像阴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排挤、思乡却又像寒流时时侵袭她的心,让她惊骇。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一幕幕,在昭君脑海里,频频跳动„„

天明时,有人奉旨来挑选宫女。一遍遍地述说着皇帝的封赏、嫁妆的豪华、国家的边患、战事的紧张。宫女一个个双眉紧锁,一想到遥远的异域他邦,就舌底打颤。官员失望了,哀叹着预备离去,却迎面遇上一位淡妆素衣少女,浅浅地笑着,一如当年的明丽„„

昭君出塞,留给后人一座青冢和无尽的遐思„„

可是,诗人们都错了。“分明怨恨曲中论”,“公主琵琶幽怨多”,多情的诗人怜惜只身出塞的少女,却错解了昭君当年心灵的选择。

生命,不一定濒临死亡才显示深刻,专心去做,专心去选择,谱一曲漂亮的生命之歌。

不朽的昭君

你的人生本是宽阔的直道,不甘平庸的你更是拐出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弯道。从此,你的人生焕发异样光彩。———题记

或许是上天的无意安排,或许是上天有意要考验你,将你出生在群山万壑之中。那,又何妨?你天生丽质、智慧过人,琴棋书画,样样学,样样通,为的就是要不同凡人,为的就是拐好人生的每一弯道。于是,我们看到绝世才貌的你,小小年龄就美名远扬。

当别人还在家中研习女红的时候,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一个弯口:登上雕花龙

凤船,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来到长安。

当别人争先贿赂画工毛延寿时,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二个弯口:绝不贿赂画工,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禀性。尽管画布上的你平添了几颗黑痣。

面对和亲,当后宫嫔妃争着躲避时,你又一次拐出了人生第三个弯道:挺身而出,甘愿当和亲的使者。

三个弯道,你已将同时期,同时代的女子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三个弯道,你的人生已达到了新的境界。

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不知不觉,浩浩荡荡的和亲队伍已驶过了塞外,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怀抒发心中澎湃。凛冽的寒风吹乱了你的秀发,更吹乱了你绵长的思绪。抱起心爱的琵琶,一曲思念,离别之歌悠远响起。大雁低飞,聆听你的心语;明月高照,欢送你的离去。诗人用“千载琵琶作胡语,奉命怨恨曲中论”来写你。我想你不会是这样的,除去淡淡的离别之苦,更多的则是会心一笑,因为你看到了“城门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场景。

塞外的风不再凛冽,征夫不再抱怨,怨妇不再流泪,他们破涕而笑,无数的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塞外的草长得更茂盛,塞外的羊群长得更加肥壮,塞外的天更高,大雁飞得更高,叫的更响„„

昭君,你用智慧拐好了自己人生,更拐好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

美哉,那绝世的容貌;惊哉,那柔弱的双肩竟能扛住一个王朝的兴旺。

不朽的昭君。

怀想天空

塞外风雪,漫天尘沙,此时我情感的触角如水鸟,俯首、萦回,可纵使我万般怀想,那座汉室宫阙已远,只落得身后渐行渐远的片片桃花„„

我本是汉室的一名宫女,世人都叫我昭君。在那个看似威严的皇家大院,我勤勤恳恳地侍奉着我的主人。多少欺凌,多少愤恨,在这钩心斗角的地方我受尽了侮辱。像其他宫女们一样,我常常幻想大汉宫殿的上空必定是一种辉煌。我等待着,等待着皇上选妃的那一天,自己会变成一只在汉室上空飞舞的蝶。

日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过。终于有一天,皇上让画师为我们画像,以便从中选妃。可是,我没有学其他贵人宫女,送去大量金银财物给画师。没有想到,他竟从中作梗。我的梦破了,碎了,心就在五月的滩头彷徨。曾经一切的幻想如今已成泡沫,被击得不留痕迹。于是,我渴望着飞出这片令人忧郁的天空,难道今生注定要这样生活。我渴望飞向家乡的天空,去和爹娘团聚。可是这一切似乎都是遥不可及的梦。

终于,有一天皇上召我入殿。我是兴奋之极,想到自己终于熬到了出头之日。可是,当我得知皇上要将我作为宫女远嫁匈奴,走上大殿的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他满脸的懊悔与惊讶的神情。我当场昏了过去。在梦中,我微微地感觉到自己眼角的泪珠终于按捺不住地流了下来。可是,君无戏言,我只能按照预定的来做。也许,有一种女子叫蝴蝶,有一种姿势叫飞翔,她注定属于一片天空。我就是这种女子,注定了我的一生不能只在汉室上空飞翔,也许大漠的天空更美丽。流过也许就忘记了的泪珠,那是照耀心胸的阳光。渐渐地我的心明了:人生的路从来

没有归程。

胡酒,名马,黄金帐,可纵使有再多的留恋,我也只能对月咽酒,空伤离别。《五更哀怨曲》里我会想起谁?大漠的天空里我会想起谁?是的,从汉室的上空飞向大漠的天空,这是汉匈两地人民的渴望。也许,只有这样,人民才能远离战争;只有这样,两地人民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这是民心所望,民心所向。两地人民成了我心上一道返青的欢乐。于是,我无怨无悔。

千年以后,青冢,青冢之上的天空,早已被汉匈人民联为一体的天空,引起了世人多少怀想。

昭君在汉与大漠之间,似一缕缕不断的香魂,在空中飘去。独留青冢向黄昏

"读"懂昭君

西风渐紧,吹零了黄沙,漫天飞舞,夕阳的余辉落满荒芜的古道.孤傲的大雁在空中成队飞过,不时哀鸣几声,那是在低低倾诉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只有雁明白,她用一生的时间换取了大汉王朝半世的太平;只有雁明白,那幽幽的胡笳中,蕴涵着多少乡思,最终又怎样化成那以片青冢.

北去的车队,走入荒芜的地带,没有青草发新芽,没有花枝低桠,在勅勒川前燕支山下,只有冰树结琼花,她不敢瞧那落日照平沙,雁飞过暮云之下,却不能为她传达一句话,到川外人家.

她后悔了吗?不,她不能后悔,她想起远行前朋友的泪水,皇帝的重托,她身上肩负着一个国家的重任.她放弃的是青山绿水,是亭台轩榭,是欢声笑语,是父母亲人,选择的是人前的假意欢笑,是深夜的泪湿巾帕,是违心的奉承,是刻骨的伤痛.这是她的选择,她决不能后悔.

"此去妾儿终许国,不辞辛苦汉三军."她从长安来,携一枝橄榄绿,走入匈奴人的营帐,以其贤婌和美丽点燃了那一方天空.从此大汉土地上不在有宫女王昭君,不再有那银铃般的笑声„„换来的是,人民的欢声笑语盘悬于汉匈的两方天空.

那一缕缕青丝终与熬成了白发,岁月的风霜无情的在脸上蔓延,往事早已历历在目„„

她清楚地记得,那以道决定她一生命运的圣旨;

她清楚的记得,所有大汉子民对她的期望;

她清楚地记得,皇帝对她威严的嘱咐;

她清楚的记得,这古道羊肠淹没了她北去的嫁车.

她没有辜负重望:她用一生的光阴效忠她的君王;她用一生的泪水洗净汉匈无数将士的鲜血;她用一生的幸福奉献给汉匈子民一个太平盛世„„

面对这盛大的辉煌与荣光,她应该笑.可是当一切繁华落尽,伊人已不再年青,面对自己来时的足迹,却不禁老泪纵横.

太阳落下了平沙,夜风在荒野上出发,与阵阵马嘶声相应答,远方响起了凄凉的胡笳声,眼前的一切一切,使人们读懂了昭君.

第五篇:《老人与海》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清单】

《老人与海》描述了一个发生在茫茫大海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桑地亚哥,在职业自豪感的支持下,他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连续64天在海上打鱼而一无所获,第65天仍然继续去捕鱼,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鲨鱼的围攻,老人桑地亚哥奋不顾身,与鲨鱼进行了一夜的搏斗,结果当老人返回岸上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

小说节选正是通过桑地亚哥智斗鲨鱼、勇斗鲨鱼、百折百挠斗鲨鱼的过程,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歌颂了桑地亚哥英勇顽强的精神,表达了人要顽强斗争夺取胜利,并勇敢地面对失败的态度。告诉人们:人虽然可以暂时战败,但人的精神是永远也打不垮的。

【写作素材】

1、桑地亚哥,一个弱小孤独的老人,面对浩瀚无限的大海和凶猛无比的巨大的鲨鱼,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与之进行不懈的抗争,他胜了,胜得坦荡!他像一面旗帜,立在海岸上,面对着浩瀚的大海与汹涌的波涛,无语,只是挺着胸膛,以撼人的气魄迎着猎猎作响的海风!

“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强而有力的音符从桑地亚哥的嘴里,不是从他的心里涌出。老人弱小的,但是他的坚强的性格是伟大的。老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苦难时的乐观向上和永不服输的人生态度永远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2、《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一位老年古巴渔民,在离岸很远海流中孤身与星鲨搏斗的故事。《老人与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对于他们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大战后的勇士。为了制服那条庞大的马林鱼,他已经费了自己近乎所有的力气。而今,他带着自己捕获的大鱼航行回家,他希望运气的眷顾,可那些不断袭来的鲨鱼却让这个老人在疲累中一次又一次地奋力作战。他什么也顾不得了,他只是想保住他的鱼,哪怕剩下的再少。

3、海明威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曾身中两百多块碎弹片,狂热于拳击、斗牛,在非洲的丛林里追猎雄狮,一生中曾三次读到自己的讣告却又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终凭《老人与海》斩获诺贝尔奖,并创下了堪称人类出版史上最快畅销记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不愿意目睹自己成为一个灵感全失的废物,于是他将枪管塞进口中,冷静地扣动扳机。4、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本小说《三个故事与十首诗》出版了,只印300本,受到批评;隔了一年,另外一本《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了,印了1735本,只卖掉了500本,又遭到批评;第二年推出《太阳照样上升》,突然非常轰动,一下子卖掉了26000本,还是遭到批评。

1954年,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也有人批评他最轰动的小说《战地钟声》粗糙紊乱,《老人与海》单调无味。可是,海明威仍然我行我素,写作不辍。

首页

5、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他特别注意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

6、硬汉海明威

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头弹片,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打倒他;直到晚年,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最后不愿意成为无能的弱者,他举枪自杀。

“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他的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下,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他成功地塑造硬汉形象,并不是因为掌握了一套写硬汉的技巧。他写作的方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他自己先做个硬汉,然后他写他自己。因此,人们认为海明威的作品大多有他自己的影子。

7、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他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最终他取得了成功。

8、“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的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狮子,是刚毅和勇猛的象征,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对他顽强奋斗的一生赞叹不已!许多学者和读者深有同感,认为“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本人及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就凭他独特的作品,就凭他那硬汉精神,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美国人这样看海明威:永不失败的人,不怕死的人,勇敢的人,代表美利坚精神的人。

真正的作家总与死亡有不解之缘,因为纵性生之欢悦时,能对对幕落灯息的,必然进行探索是每一个严肃的、有良知、有责任心的作家所应具有的素质。海明威亦如此,他的小说到处流淌着死亡的气息。

海明威一辈子对死亡进行了探索,如实地描写了自己看到的世界,并热衷于表现奇特、暴力、罪恶、英勇不屈和死亡的主题。在他的晚年,由于多种疾病并发,使他不能象从前一样继续写作,最后他以特殊的勇气和方式,走向死亡,接受死亡。那是一种浪漫的死亡,因为他对这世界再无所求。“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这也是对“硬汉子”一种追求吧。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去之地。风往南刮,风往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流不满。江河从何处来,仍归还何处。”

海明威的作品以歌颂普通人的真诚和勇敢为主题。而激情、尝试、冒险,反抗宿命,找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值得信赖,活得真实而精彩,则是他的人生主题。海明威挣脱了阶级、时代的束缚,是人性的理想代表,是正义的化身,是反对战争的斗士。海明威不只是一个作家的名字,他更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精神的代名词。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不朽的巨著,还有更多的人生思考„„ 【素材激活】

硬汉本色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非同寻常,老渔夫桑地亚哥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海明威的心声,也是他自身的写照。海明威一生如同一名斗牛士,百折不挠,败而不馁。他曾做动战地记者,医生从他的身体里取出二百多片弹片,战地历险,可见一斑。海明威与他塑造的硬汉形象说明,磨难面前,方显出硬汉本色。硬汉之“硬”在其意志,源于两块基石:一是硬汉价值观——人生在世,就应该有所贡献,甚至认为,人生的使命就是战胜厄运;二是硬汉辩证法——苦难愈重,意志愈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爱因斯坦说过:“对一个人来说,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桑地亚哥历尽艰辛捕获的大马林鱼虽最终被鲨鱼吃掉,但他的苦斗历程彰显了人性中最宝贵的英雄主义精神。这正是硬汉形象为人所称道的地方。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挫折”“困难”“生活的强者”“奋斗”“精神”“坚毅”“尊严”“自信”“永不言败”“坚强”“走出困境”“苦与乐”“渺小与伟大”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角度一:人在与自然的对立中,具有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

小说塑造了以桑地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礼赞了人类的永恒价值——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年具有的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从灾难和实际失败的环境中攫取精神上的胜利的方法。

角度二:自信的价值

桑地亚哥永不放弃地捕鱼,首先来自他的自信。桑地亚哥连续出海64天了,一条鱼也没捕到。可是,“那双眼睛啊,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桑地亚哥的自信是绝对的自信,是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自信,是不用与他人比较的自信。在桑地亚哥的生存哲学中,即使遭遇到了极点的背运,人也只能自信。从物质上来说,老人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结果是失败了;但从人的精神、从人的自信自尊、从人勇于和命运作竭尽全力的抗争来说,桑地亚哥取得了胜利。

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根本动力与保证,人活着就必须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

角度三:英雄精神

《老人与海》塑造了典型的英雄形象。桑地亚哥在充满惊险和死亡威胁的大海上和鲨鱼展开英勇的搏斗,这种屹立不屈、勇于斗争的精神就是英雄的精神。

【运用范例】

1、那些击败庸人的挫折与失败,是英雄成功路上的铺路石。穿越几千年的尘埃,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失败为常态,百炼始成钢。

英雄如此,桑地亚哥亦如此。鲨鱼的数量越来越多,手中的武器越来越弱,但是这个漂泊于苍茫大海上的老英雄,用自己从岁月中提炼出的经验,从挫折中迸发出的勇气,以及在时光中永不褪色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鲨鱼的进功。这是英雄的力量,心的力量,是英雄之心可以到达的地方,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桑地亚哥带着这颗英雄之心,怀抱哈瓦那灯火带来的希望,与鲨鱼展开搏斗,虽然没有保全自己的战利品,却获得了这场艰苦战斗的胜利,他永远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一个不会被击败的英雄。(《我心中的桑地亚哥》)

2、它躺在我的船舱里,封面打湿过,又被晒干,再被打湿,再晒干。风与水拉锯作战,让此刻封皮的模样,就像这本书中主人公那张脸不用费脑筋你就能想到这本书的名字:老人与海。这是我最为珍视的一本旧书。

当然最开始它肯定是一本新书,就像大海最初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未知的新世界。我还记得第一次阅读海明威文字的情景,那就是一场心灵在风浪中的穿行。我在深夜一口气读完居然睡意全无。东方泛白的时候,我眼前出现的是海上的日出,风云变幻,鸥鸟成群,一艘小船向我徐徐驶来,一个黝黑的老人冲我挥手,露出自信的微笑。

再次看这本书,已经在乘风破浪的旅程中了。那是我孤身一人挑战大海的时候。老人圣地亚哥很久没有捕到一条鱼,没有人相信他能够满载而归,就像没有人相信我能纵横万里海疆,甚至跋涉重重远洋。一个人的星夜,我与这本书孤独相对,海明威的文字是寂寞的,我的身影也是寂寞的。

最近我又开始翻读《老人与海》,在陆地上,家里柔软的沙发上。每一次出发和归航,都让我领悟到不同的人生境界,而每一次读《老人与海》也是如此。我开始明白文字中那种宁静和遥远的感觉。圣地亚哥为什么一次次出海呢?难道只是为了去捕获一船鱼吗?做过战地记者的海明威肯定不这么认为,他的笔听从心灵的召唤,听从海洋的召唤,让他不由自主地把老人派到狂风暴雨之中。我也是听从心灵的指引而扬帆的,我会在那黑云压城、狂风如刀的海面上,与老人的灵魂相遇。

读着读着,这本书就被我读旧了,封面起了卷,书页发黄,有些页码也不见了,但我依然会去读它。不同的是,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书,《一个人的环球航海》,我也有了老人那样黝黑的皮肤,以及丰富的海洋体验。我有了一只可以向海明威,向圣地亚哥致敬的“汽笛”,我在深夜翻开书,拉响致敬的笛声。

现在,这两本书都放在我的船舱,一本新书,一本旧书,从新到旧,从旧到新,勾勒我的人生轨迹,挺好!(翟墨《旧书》)

3、当你遇上挫折,你会怎么办?

或许,你会选择逃避,找了个避风的港湾;

或许,你会选择哭泣,用泪水清洗伤心欲绝的心灵;

或许,你会选择求救,寻求可以依靠的独木舟,抑或只是一根树枝;

傅雷曾长叹:不经历磨难的逃避是轻佻的。哭泣之后你又将如何?求助?也许会有,也许不会!

我们能做的,就是拍拍胸脯,坦然地面对!

曾记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主人公——老人桑提亚哥,面对着猛勇的恶鱼,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与之进行不懈的抗争,整整八十一天!他胜了,胜得坦荡!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和汹涌的波涛,无语,只是挺着胸脯,以撼人的气魄迎着海风猎猎作响!

“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强而有力的音符从桑提亚哥的嘴里,不,是从心里涌出。他虽是虚构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却是真实的,他的精神是活的,震撼人心的!

桑提亚哥,一位沧桑的老人,以他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他的誓言: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小说中的老人犹如此,我们呢?我们现实的人呢?

生活就像一条溪流,有过平淌,也会有激进,更会有阻遇。生活如同大海,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海浪,更会有海啸!我们不能奢求生活的一帆风顺,毕竟,那样太不现实了。现实的我们何必苦苦追求不现实的东西呢?

挫折来临时,我们不要害怕!

记得一句话:“当死神露出他的尖牙对我笑时,我能做的就是报以一笑!”很欣赏作者的风度,也想学着吟一句:当挫折一步步靠近时,我们能做的是操起自信的矛和坚强的盾,勇敢迎上去!

是的,自信和坚强是战胜挫折的有力法宝,怯弱和退缩只能助长挫折的气焰。试想,一个人还没有与挫折交锋就已发抖,又怎么能战胜挫折呢?

当生活遇到挫折,有桑提亚哥的精神扶持你,你还会选择退缩、逃避吗?相信你不会!

当生活遭遇挫折,不要哭泣,操起自信和坚强的心灵武器,迎上去,迎上去,迎上去„„

身后的桑提亚哥老人笑了„„

面前的困难挫折恶魔怕了„„

下载走进生活,挖掘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生活,挖掘写作素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教学中挖掘生活素材,(精选5篇)

    挖掘生活素材,彰显英语魅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教学的不竭之源。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各种生活素材,巧妙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才能彰显英语学科魅力,使......

    紧扣高中语文课本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紧扣高中语文课本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生的一个难题,对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已成为“天方夜谭”。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

    怎样挖掘校园新闻写作素材(最终版)

    校园新闻素材的挖掘与主题深化 一、校园新闻素材的挖掘 要挖掘校园新闻写作素材,突出新闻价值,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熟悉掌握学校有关情况,把握新闻事实。 (1) 学校概况。......

    挖掘生活素材,彰显英语魅力5篇

    挖掘生活素材,彰显英语魅力 ——浅议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凤县凤州初级中学杨雪 【内容摘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教学的不竭之源。在英语教学中,......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精选5篇)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三首诗。《秋兴·其一》和《登高》都是杜甫晚期作品,都有着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事......

    《琵琶行并序》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琵琶行并序》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琵琶行》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遇沦落异乡的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

    鸿门宴、小狗包弟可挖掘写作素材

    《鸿门宴》 刘邦:2.刘邦明知去鸿门赴宴有生命之忧,但他义无返顾赴宴了,最终凭着胆识和机智得以在鸿门宴上脱身。(司马迁《鸿门宴》) 可用于:谈勇气、胆识。 5.刘邦用张良计,智脱凶险......

    《辛弃疾词两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推荐)

    《辛弃疾词两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