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政法机关需学会正确认识媒体(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5:3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政法机关需学会正确认识媒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政法机关需学会正确认识媒体》。

第一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政法机关需学会正确认识媒体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政法机关需学会正确认识媒体 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对政法机关来说,正确认识媒体,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待媒体、善用媒体,与媒体建立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传播信息——媒体做“代言人”

政法机关要通过媒体做“代言人”,向公众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传播政法工作信息,展现政法干警精神风貌,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政法工作。

(一)传播信息的内容——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植根每个人心中。政法机关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不断向公众发布各类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传播信息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宣传政法机关的日常工作,使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政法工作。2.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提高公众法治意识。3.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活动,增强公众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4.加强重大主题活动宣传,增强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5.及时披露政法机关承办的大案要案,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知情权。6.宣传政法机关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树立政法队伍良好形象。

(二)传播信息的途径——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政法机关利用媒体做好政法宣传工作,创新宣传方式至关重要。1.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会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做到信息发布渠道畅通。2.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布信息,占领新闻传播制高点。3.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如通过开通官方门户网站、手机报,开设官方微博等方式,宣传政法工作。4.拓展不同形式的信息传播载体,利用各类户内户外显示屏、流动宣传车等载体,将政法机关的主要职责、活动原则、工作制度、办案规程、工作情况等告知公众。

(三)传播信息的注意事项。政法宣传工作也有禁忌,如果对传播的信息不加选择,宣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1.控制数量。政法类宣传报道特别是案例报道,可读性较强,但案例报道过多会产生负面影响。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校园血案发生后,相继发生了江苏泰兴幼儿园行凶事件和广东雷州小学砍人事件。对这类频发案件,犯罪学专家给出的结论是,在特定情况下,犯罪具有传染性。一种犯罪发生后,这种犯罪有可能被仿效而形成复制效应。媒体过分渲染,无形中扩大了这种复制效应。

2.把握角度。政法宣传工作要注意人文关怀与受众知情权、隐私权之间的平衡,充分体现对当事人基本权利的尊重。2011年10月23日,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联防队员杨某某打砸杨某家,杨某妻子加以阻止,反遭杨某某毒打强奸。杨某由于害怕躲在杂物间„„“杨某事件”发生后引起广泛关注。这些关注不仅来自于事件本身,还有更多来自于不顾当事人隐私强行曝光事件细节的媒体暴力行为。

3.抓住要点。要点的选取关系到政法信息传播效果的好坏,也关系到政法宣传社会功能的实现程度。要在宣传中满足公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使政法宣传成为“法律生活的教科书”。

4.掌控火候。政法信息传播的实效性非常重要,但追求实效不能给政法工作带来负面作用。一些记者对间接得来的新闻素材不加核实,便在报道中引用,其后果是以讹传讹,毁掉的不仅是媒体形象,还有政法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塑造形象——经营公共关系,实现双向沟通

政法机关形象是政法机关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的反映。塑造形象的过程事实上是政法机关经营公共关系的过程。

(一)与媒体建立合作互动关系。政法机关要加强宣传,需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1.主动回应。互联时代信息传播高度发达,需要政法机关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公众和传媒。

2.借力发力。政法机关可以通过媒体获取决策所需信息,同时通过媒体向公众传递政法机关的相关信息,争取公众的理解、支持。

3.良性循环。媒体报道政法信息,宣传政法工作,树立政法机关良好形象。真实、诚信的新闻报道,有助于媒体树立公信力。政法机关、媒体以及政法机关和媒体形象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二)树立“两个意识”。政法机关塑造良好形象,要树立两个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政法队伍形象建设的重要性。

1.整体意识。政法队伍是一个整体,干警个体形象至关重要。树立整体意识的原因有三:一是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体形象;二是整体利益大于部分利益,应从整体、全局着眼;三是整体利益要求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令行禁止。

2.沟通意识。没有沟通,政法机关与公众的关系就不复存在,更无法取得公众支持。

(三)做好“三门功课”。在塑造形象过程中,加强与公众互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关危机处理能力,是必须做好的“三门功课”。

1.加强与公众互动。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与公众展开互动,使公众真正了解政法队伍。

2.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政法机关良好形象不仅需要政法机关自身努力,更需要依托媒体,让公众了解政法机关,了解政法队伍。

3.增强危机处理能力。政法机关形象受损常常是因为政法机关在公共事件处理中决策失误、处理不当、行为违法等。因此,面对危机准确作出判断并加以处置,利用媒体做好信息公开,是消除公众误解、塑造形象的最佳手段。

(四)强化典型宣传。典型宣传是政法宣传常用的手段之一。把握典型宣传技巧,让典型宣传入耳、入脑、入心,是政法宣传的重要课题。

1.先进典型是人不是“神”。若让典型报道产生感召力,一定要实事求是。即使典型还不尽“理想”,也不能人为拔高,一切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

2.“瑕疵”让典型更具亲和力。用美学的眼光审视问题,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这一原理在典型宣传上同样适用。所谓“瑕不掩瑜”,有时即便暴露了典型身上的某种缺点,不仅不会掩盖典型的光辉,反而更能让人们看到一个立体、真实、更具亲和力的典型形象。

回应关切——激发引导认同感

政法宣传工作要在帮助公众了解政法工作的基础上,激发引导人们的认同和支持,就必须对社会热点、关切及时作出回应。

(一)不闻不问等于放弃话语权。政法机关如果对媒体的批评不闻不问、置之不理,就会丧失话语权;而公众因为无法了解政法机关的态度和做法,则会在认同媒体批评的同时,加剧对政法机关工作的抵触和否定。因此,政法机关对待媒体的舆论监督,必须及时反馈。一方面对相关新闻事实加以澄清和说明,影响舆论走向;另一方面,及时回应关切,以表明对待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视和支持态度。

(二)正本清源剔除模糊信息。信息传播过程中,无明确信息源且又无法得到证实的模糊信息容易发生内容变化,传播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推测、判断和观点加入其中,导致信息呈现

扩散、叠加、矛盾等无序传播状态。及时回应关切,消除不确定信息,对形成合理、有序、全面、平衡的舆论格局至关重要。

(三)互通互信赢得信赖。回应关切,实质上是政法机关通过媒体传播平台与公众进行的间接对话。政法机关通过媒体就公众提出的质询、批评、建议等及时作出回应,满足公众对政法机关权威信息的需求;政法机关通过媒体发布信息,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其传播形成的社会动员力量也更强,公众对政法机关的认同度也更高。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

第二篇: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公务员工资改革试水

中公教育·厦门分校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公务员工资改革试水

近日,人社部发布《201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在2013年,人社部门研究了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初步方案,开展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试点。

这意味着几百万基层公务员的薪酬调整已经开始试点。

所谓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是指在职务晋升之外,开辟一条职级晋升的渠道,确立一种 “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并行的“双梯”制度。

按照现行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公务员的薪酬待遇改善主要与职务挂钩。而全国超九成的公务员职务层次在科级职务以下,依靠职务晋升来提高公务员的待遇,难以满足基层公务员的需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在保持现有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不变,建立依据级别和任职年限等条件晋升职级的制度,实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增强职级在公务员工资、福利等方面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职务与职级并行。

具体的思路包括,在现行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基础上,完善级别晋升制度,进一步强化级别的激励作用,注重向基层和低职务人员的倾斜。

未来实行级别工资以后,可以体现同一职务层次的公务员工作年限、资历和能力的差别,使基层公务员不提升职务也能通过晋升级别提高待遇。

统计公报还显示,人社部门正在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试调查和分析比较。建立这种分析比较制度以后,公务员的工资调整有了客观理论依据,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我国公务员工资水平正常增长机制一直没能建立起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础工作缺失,即工资调查制度尚未建立。

早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结合企业薪酬调查,人社部工资司在广东、山西选择九个地市开展对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试调查。

在样本有限的情况下,调查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低学历、低职务(科级及以下)层次人员,公务员工资高于企业相当人员。

据介绍,按照今年2月份国务院批转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工作任务,人社部目前正在制定公务员薪酬体系改革方案,但是方案何时出台尚无明确时间表。

更多2015年国家公务员时事新闻详见:

厦门公务员考试网

给 人 改 变 未 来 的 力 量

第三篇: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人生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

http://zj.offcn.com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人生何尝不是一场

马拉松

2018年武汉马拉松将于15日开跑。基于前两届汉马累积的好口碑,如今的汉马已从中国田协铜牌赛事直接“跳级”升格为金牌赛事,并成为中国马拉松四个大满贯赛事之一。据悉,2018年武汉马拉松参赛名额一共是2.4万个,总报名人数达到136311人,比2017年报名人数增长达11%。

第三届武汉马拉松,之所以如此备受关注,一方面,是由于武汉的综合魅力。武汉马拉松选在城市核心区办赛,铺就了“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的美丽赛道,从汉口老租界区到中山大道,从江汉桥、长江大桥到黄鹤楼、辛亥革命博物馆,从沙湖大桥到东湖,武汉城市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精华全部囊括其中,“硬件”过硬;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将继续为参赛者提供贴心的服务、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提供最“管够”的补给、注入“公益元素”募集善款,这些“软实力”无疑为汉马加分不少。

另一方面,对马拉松的关注,也体现着人们对健康、休闲以及高质量生活越来越迫切的追求。作为最受欢迎的全民健身运动之一,马拉松赛事能让参赛者在接受体能和意志的挑战中,体会到跑步的意义、运动的意义--不在于第几名跑过终点,而是从起跑的一瞬间,参赛者就已经超越了自己。

如此看来,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

跑马拉松最重要的一步,不是跨越终点的那一步,而是你迈开起点的第一步。就像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一样,“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开始行动之前,一切远大的抱负、完美的设想都是空谈。所以迈开步子向前,之后的每一步都是在进步、都是在一点点接近你想要的成功。

奔跑在马拉松的赛道上,你并不是一个人在运动,你会遇到领跑者、陪跑者,他们或将指引你前行、或将与你一路相伴,这都是一种珍贵的财富。就如同奋斗在漫漫人生路上,你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总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总有风雨相伴的家人,所以无论如何,请勇敢前行。

抵达终点,最重要的不是名次,而是你战胜了自我、超越了自我;最宝贵的不是奖牌,而是你沿途尽收眼底的美丽风景。人生也是一样。高薪水、高职位固然吸引人,并这些并不是奋斗的唯一目标。哪怕短时间的奋斗并不能带来你想要的东西,可是在奋斗的过程中,你也能体会到心理上的满足与愉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要跑好人生这场马拉松,你我还需立足当下、眼光长远,走好眼前的每一步,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相信总能抵达精神上的“诗与远方”。

来源:荆楚网 作者:张小草

http://zj.offcn.com

原标题:人生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

浙江中公教育

第四篇: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青岛峰会,中国主张熠熠生辉

zj.offcn.com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青岛峰会,中国主

张熠熠生辉

盛夏时节,黄海之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6月9日至10日在中国青岛成功举行。习近平主席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围绕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表述。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为契机,以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为标志,中国政府积极务实、友好合作,关怀共同命运,携手再创辉煌。

发扬“上海精神”,主张平等协商、强调合作共赢。习主席在主持会议时特别强调:“今天的会议首先请各成员国领导人和上海合作组织常设机构负责人发言,之后请观察员国元首、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发言……”。正如中国的“合”字,如此“一人一口”,让每个国家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国际舞台发出声音,在地区安全、经济发展、人文交流等方面拥有获得感,才能达到“合作”的目的,形成“和气”的氛围,提升区域合作组织的凝聚力。所谓“上海精神”,正是秉承了“合则强、孤则弱”的先人古训,如习主席所言“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掀开了国际关系史崭新的一页,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

依托上合组织,实现求同存异、倡导行动为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成功的根源,无论任何组织机构,只有让思想主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才能凝聚人心、创造辉煌。当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中国政府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将中国智慧惠及四方、将中国贡献落到实处。在讲话中,习主席提出,未来3年,中方愿为各方培训2000名执法人员,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同时宣布,中方将在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框架内设立300亿元人民币等值专项贷款。中国政府对于多样文明、多元发展的包容之心,被各大媒体称之为“大国胸襟、实实在在”。

立足世界舞台,服务全球治理、携手共创明天。世界利益交融、各国命运与共,如何处理区域职责与全球使命的互动关系,成为区域合作组织的新议题。17年风雨兼程,作为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习

zj.offcn.com

主席的讲话明确提出了“五观”——提倡发展观、践行安全观、秉持合作观、树立文明观、坚持全球治理观。其中,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成为世界关注焦点。未来,上合组织要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不仅要扫好自家门前雪,更要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助力、作出贡献。习主席关于全球治理观的论述,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熠熠生辉。

(作者 高晓虹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教授)原标题:青岛峰会,中国主张熠熠生辉

第五篇:2016永州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盘点新中国11次大裁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此前,中国军队已经经历了建国后的10次较大规模的裁军。在前10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中,先后有数十个大军区和兵团级单位被撤销,近千所军队院校、医院等被裁撤、缩编或改隶,全军员额从抗美援朝时的627万人减为230万人。此番宣布裁军,全军员额将降至200万人。——第一次大裁军

1950年4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对军队进行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复员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军委于5月16日至31日对整编复员工作进行研究、讨论和部署。决定军队复员150万人,将全军的总员额由550万压缩到400万,当年即复员23.9万余人。

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终止。之后由于战争需要,军队又进行了扩编,到1951年底,总兵力达到611万人,最高时达到627万人。——第二次大裁军

朝鲜战场形势基本稳定后,中共中央决定再次进行精简整编,毛泽东于1952年1月批准了《军事整编计划》。到1952年10月底,共精简19个军部、73个师,近200万人。这基本实现了朝鲜战争爆发前国家计划将军队员额压缩到400万的目标,军费开支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例由1951年的43% 下降为32.9%。通过这次精简整编,陆军初步完成由分散领导向集中统一指挥、从单一步兵体制向诸兵种合成体制的转变。同时,海军、空军和院校建设得到了加强。——第三次大裁军

从1954年2月全面开始至1955年底结束,全军总兵力共精简了21.2%,总员额减到350万人。其中陆军部队裁减比例最大,特种兵得到加强,极大地推进了人民解放军合成化建设。军费开支由1953年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4.2%下降到24.1%。

通过整编,全军基本上做到了人员统一编制、武器统一定型,人民解放军基本上实现了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化的转变。——第四次大裁军

整编工作从1956年11月开始,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于1957年1月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要求3年裁减130万人,压缩至250万人左右。到1958年底结束,全军总员额降至240万,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人数最少的时期。到1958年,调整后的海军、空军和陆

军各技术兵种的人数已占全军总人数的32%。军费开支占国家总财政支出比例下降到12.2%。

这次精简整编主要裁减了陆军、公安军和各级机关党校及其附属单位和勤务分队,人民解放军合成化程度显著提高,编制体制实现了一次根本性调整。通过四次裁军,人民解放军加强了海、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的建设,创建了海军、空军、公安军、防空军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形成了五大军种和七大兵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解放军以陆军为主的单一军种局面,调整后的海军、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编制更趋合理,完成了人民解放军向国防军体制及合成化的过渡。——第五次大裁军

1975年6月24日至7月5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3年内将军队减少60万人。9月,中央军委批准了总参谋部《压缩军队员额,调整体制编制方案》,军队精简整编工作在全军展开。到1976年,军队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1978年1月18日,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方案》,明确要求军队继续进行体制编制调整。——第六次大裁军

1980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8月15日,中共中央颁布实施《关于军队精简整编方案》,提出这次精简整编的原则是:精简机关,压缩军队员额,减少保障部队和非战斗人员。这次裁并了各级机关重叠机构,撤销了省军区独立师,部分野战军步兵师改为简编师。——第七次大裁军

1982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下发《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明确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方针和原则。据此,军队体制编制开始调整和改革。这次精简整编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改为总参下辖的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军区直属的炮兵、坦克和野战工兵部队,大部划归陆军的军内建制;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所驻省、自治区、直辖市。——第八次大裁军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同年7月1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转发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根据要求,这次改革体制、精简整编的任务是:一是压缩军队总员额,全军总人数减少100万;二是改革体制编制,同时还要改革和建立一些相关的制度。

到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员额由423.8万人减到323.5万人。之后,又作了进一步的裁减,至1990年,全军总员额减到319.9万人,共裁减员额103.9万人,占裁减前总员额的24.5%,完成百万裁军的任务。

通过这一次百万大裁军,人民解放军在精兵、合成、提高效能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一是压缩了军队的规模,减少了数量,提高了质量。二是撤并、压缩了机构。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合并了4个大军区,减少了保障人员。三是组建了陆军集团军和陆军航空兵,加大了技术兵种的比例,全军减少军级以上单位 30多个。四是初步理顺了一些领导和管理体制,中央军委所属总部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五是改进了部队的组织编成,共减少团级以上单位5900多个,组建陆军合成集团军。六是调整了干部与战士的编配比例,人员构成比较合理。

在这一阶段,军队改革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并通过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带动了其他方面的改革,这次的百万大裁军,标志着军队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的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裁军的舞台上,上演的并非简单的大裁员,而是战略性结构大调整。与裁军相同步,陆军航空兵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新兵种,以及预备役部队相继成立;随着陆军集团军的组建,陆军中技术兵种比例首次超过步兵,人民军队迈出由摩托化向机械化转型的关键一步。——第九次大裁军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开始向“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方向转变,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高技术局部战争成为未来局部战争的主要样式。1995 年1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在军队建设上要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要求把军事斗争准备上的转变和军队建设上的转变联系起来,正式完整地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

按照这一转变要求,军队改革进一步向注重质量建设的方向前进。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宣布,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中国将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到1999年底,裁军50万的任务已经完成。——第十次大裁军

进入21世纪,世界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工业化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正在向信息化军队转变,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局势下,党中央、中央军委提出,中国军队建设要向机械化和信息化迈进,军队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阶段。

2003年9月1日,时任军委主席江泽民宣布:中国将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减20万,使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

同年,中央军委决定在济南战区进行大联勤改革试点。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试点方案得到全面落实,改革效益逐步显现,标志着联勤改革向三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第十一次大裁军

2015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

经此番裁减,全军员额将降至200万人。

下载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政法机关需学会正确认识媒体(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政法机关需学会正确认识媒体(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