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

时间:2019-05-13 05:0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

第一篇: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

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

又闻改革悄然涌动的潮声。

抗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呼应广大民众改善民生扩展民权的需求,改革深化的问题,又一次沉重地撞击着社会紧绷的心弦。

我们不必沉湎于昔日的辉煌而盲目陶醉。历经30多年风雷激荡,中国改革写下了壮丽的历史篇章,蓄积了巨大的发展能量。但是,这还是开始,远非历史的终结。

我们不必畏难于利益的冲突而裹足不前。改革,从来就不是在一马平川的原野上驰骋,“敢闯敢试”,“壮士断腕”,“背水一战”,是众多改革者奋然前行的真实写照。

我们不必受制于危机的应对而转换方向。危机是改革的助产士。以改革促转型,恰可增强抵御外来冲击的力量。

关键在于,改革的指向是什么?改革的航标在哪里?

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必然更加关注平等、公平、正义。推进民生新政的深化,打破利益分享的瓶颈,必然引发公民权利保障的强烈诉求。

新年前夕,有媒体举办了题为“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的经济学家问卷调查,结果位列前十的大多是与大众福祉相关的社会发展问题。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问题,也是中央新近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加快改革的任务,更多地指向“社会事业”,指向“公共领域”,指向“公民权益”。

改革的推进,或因制度框架的引领,或因问题危机的倒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中,推进当下的社会改革,我们更应着力求解的是倒逼中的现实问题。

发展代价,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最直接的制约。

原来的投资主导出口依赖、粗放型外延型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伴生而来的是贫富差距拉大、民生问题积聚、利益矛盾激化、生态环境破坏、价值体系紊乱的繁多的成长烦恼、沉痛的社会代价。市场机制必然带来利益分化、优胜劣汰,加以权力干预的资源配置、增长主导的制度安排和扭曲变形的市场环境,加剧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关系的全面失衡。

维权事件,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最严峻的考验。

在呼啸前进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我们也当看到那些难以承受之痛。企业改制,劳资矛盾,房屋拆迁,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等等,不少地方百姓利益被漠视、被剥夺,难以通过正常渠道维护正当权益,于是便将自己特殊的民生利益诉求,以“群体事件”的体制外行为表达出来。而且,暴力程度显著上升,事件发生频率加快,舆论共振张力加大。

贪腐现象,是百姓高度关注的最持久的热点。

利益集团化、利益部门化、利益地方化,已成政府治理顽疾。权力与资本联手形成的利益集团在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让不少改革成果被吞噬,使许多改革政策被变形,权钱交易的手段花样不断翻新,腐败敛财的环节链条不断拉长。如土地开发,已成滋生既得利益集团和扭曲国民收入分配的土壤。

加快社会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问题在于,如何重燃改革的激情?重振改革的信心?

民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积极性、创造性。

改革初期,放权让利,打破旧体制僵化的框框套套,社会共同分享改革带来的成果。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

如今,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要重构发展格局,重组利益关系,难度、风险骤然加大,社会的共识在分化,民众的热情在下降。

但是,在民间,在草根,改革的动力依然生生不息。面对利益集团的赢家通吃,市场制度的马太效应,资本时代的竞争强势,原有改革的扭曲变形,普通民众更加真切、更为强烈地表达着,要发展,要公平,要社会正义,要共同富裕,要有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改革的权利不可垄断,改革的动力不可低估,改革的激情不可浪费。正是从普通民众的需求和意愿中,改革获有了充分的合法与正当。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群体性事件,便是民众要求继续改革内在动力的一种非常规爆发。

当然,我们还当直面、还当破解改革前行的障碍和风险。

阻碍改革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

他们高高地盘踞在社会资源财富分配的金字塔尖,他们贪婪的欲望便是巩固,便是坐稳。因为,他们心中一片透亮:获取这些既得利益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在市场经济国家同样是无法想象的。

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坐大,不仅表现在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垄断,而且表现在他们拥有影响市场交易潜显规则制定的能力,拥有影响社会舆论热点流向议题设置的能力。在公然的商业利益追逐中,在服务“高端”读者群的标榜中,多少媒体昧于是非,热衷为其代言。

替代改革的,是政府和资本的主导。

在企业,“通钢悲剧”的一个重要成因,在于广大职工被排除在改革重组的决策之外,职工在利益遭遇侵害之时,没有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身的尊严。

在乡村,“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提速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等等,是当下最为热烈的改革行动。在改革的旗帜下,不少地方拼命追求发展速度、经济效益。我们欢呼改革,我们还当追问,改革带来的究竟是谁的发展、谁的效益?农民的权益是否在改革中得到充分保障?每一处改革的推进动员中,都会有“尊重农民意愿”的字样,只是在改革实践中,是否有政府与资本联手,用种种高压手段,把他们的意愿强加给农民,用堂皇的包装,将他们的意愿同化了农民?不少地方,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难以保障,农民的市场交易权无法对等,农民的收益分配权受到挤压,农民的现代农业发展权被轻易剥夺。问题的实质在于,诸多改革,我们在其中看到的多是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而真正的主体——农民的创造在哪里?

扭曲改革的,是改革取向的偏离。

教育改革新招迭出,各地相继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行高考制度改革,扩大自主招生。罔顾城乡二元结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现实,“一刀切”的改革结果呢?“百科全书”式素质教育下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自主招生”对农村学校只是一块诱人的“画饼”而已。正是在“改革”的推动中,农村孩子越落越远,他们在呼喊:“不要让我们既输在起跑线上,又输在跑道上!”

中国改革再出发,从何处启航?向何处扬帆?

从经济改革进发,于社会改革突破,向政治改革深入。社会改革,是经济改革的深化、配套和延伸,是政治改革的支持、承载和奠基。

收入分配合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结构开放化、政府治理民主化,应该成为当下社会改革推进的重点。

收入分配合理化。

重点是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利益格局,解决利润侵蚀工资、机器排挤劳动的问题,解决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问题。还需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改革和资源要素价格体系改革,矫正资源尤其是土地、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扭曲的现象。

加剧社会分化的,还有权力与资本在合流中对国家财富的肆意侵吞,如官煤勾结而来的暴富,还有既得利益集团在赢家通吃中对民众利益的贪婪剥夺,如房地产价格一路上涨中底层百姓遭遇的生存挤压。如何从深刻的体制变革而非简单的国进民退中去遏制,去根治?

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义务教育免费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努力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认的“十一五”的最大亮点,也是“十二五”推进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

社会结构开放化。

保障社会结构开放,当前要特别警惕日渐弥漫的“隐性世袭”现象。据媒体报道,在社会公共资源的支配和掌控中,在一些政府部门或具有垄断能力的经济部门,这种现象接连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看来,社会就业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进程必须加快,以真正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格局。

结构改革的重点,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要警惕出现新的“城市二元结构”,为进城农民积极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为新生代农民工更为顺利地融入城市社会,拓开多样的渠道。

创造底层上升机会的根本,是实现教育公平。

贫穷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连改变贫穷命运的机会都没有。城市普通教育发展中门槛不断抬高的择校,背离了教育公平。更突出的,是乡村教育资源的急剧流失带来的农民子女向上流动机会的萎缩。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女放弃上高中的机会,表明弱势群体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已经开始动摇。

同一个世界,每一个梦想。改革30多年,普通民众心中的“中国梦”不应该就此邃然远去,底层群体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之光不应该就此暗淡下去。

政府治理民主化。

政府要从直接控制经济资源、参与经济活动中解放出来,把维护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保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民主行政要拓展。民主的要义在于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努力把民众的各种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显示了民主成长新的态势。基层民主恳谈的实践,开辟了协商民主新的路径。

公民社会要成长。公民社会是一个追求民主和谐的社会,一个强化权力监督的社会,一个保障权利平等的社会。

改革30多年来,国家和社会逐步分离开来,蓬蓬勃勃的公民意识在发育,多种多样的公民组织在兴起,自由平等的公民领域在生成。

不少媒体相继评选刊出“2009公民社会十大事件”,就是公民意识蓬勃发育、提升的真实镜照。

各色各样的社团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正日益密切。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国人采取了令人瞩目的民间援助行动,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大军源源不断地涌入震区。舆论认为,这是中国公民社会觉醒的一个标志。

越来越多的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由此影响社会生活,最终参与到政府决策之中。网络民主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一个不断发展的公民社会,正在而且必将更有力地对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基层民主、改善社会管理、促进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也应防止民间组织在极端利益的操纵中出现反社会化、黑社会化的消极现象,防止网络舆论在民粹主义的左右中出现激进化、暴力化的不良偏向。政府在加大对社会力量培育力度的同时,还应为民间组织的发展和规范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改革在社会领域的突破和深化,直接推进着改革的转型。

改革的现实理性是发展第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为本,促进广大民众的利益追求、权利保障和自由全面的发展。改革的转型,就是树立科学改革观,就是使改革的取向从现实理性向核心价值挺进、深化。当前尤须着力的是民众的权利保障,不仅保障公民在日常中生存发展的权利,而且保障公民在改革中话语主体的权利。

以教育改革为例。近年来,改革不乏新举,有的也轰轰烈烈,但多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独角戏,广大师生大多靠“道听途说”得来风声,无缘置喙。这些改革涉及千千万万家庭及其子女未来前途、生存状况、经济利益,他们能够在多大程度、多大空间反映自己的呼声,表达自己的意愿呢?

“被改革”、“被自愿”、“被时代”,这些听来尚觉生涩、拗口的网络语言,折射的正是许多人内心充斥着的“被折腾”的疲惫与伤痛。

改革的顺利前进,离不开政府的引领、动员和表率。但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认知:普通民众,不仅是改革成果的共享者,改革代价的承受者,改革迟滞的失利者,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他们是改革最深厚的基础,是改革最重要的主体,是改革最坚强的支撑。30多年前,安徽小岗农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伟大实践,显示了中国普通民众巨大的改革力量。30多年来,民间创造,群体事件,公民社会,广大民众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诉求,坚韧、顽强地开辟着改革的道路,坚持着改革的事业。今天,改革再出发,激情再燃烧,我们当倍加尊重、珍惜这种民间的改革力量,保护好、开发好这种民间的改革资源。这是我们应当永远铭记的历史启示。

第二篇: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

一.又闻改革悄然涌动的潮声。

抗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呼应广大民众改善民生扩展民权的需求,改革深化的问题,又一次沉重地撞击着社会紧绷的心弦。

我们不必沉湎于昔日的辉煌而盲目陶醉。历经30多年风雷激荡,中国改革写下了壮丽的历史篇章,蓄积了巨大的发展能量。但是,这还是开始,远非历史的终结。

我们不必畏难于利益的冲突而裹足不前。改革,从来就不是在一马平川的原野上驰骋,“敢闯敢试”,“壮士断腕”,“背水一战”,是众多改革者奋然前行的真实写照。

我们不必受制于危机的应对而转换方向。危机是改革的助产士。以改革促转型,恰可增强抵御外来冲击的力量。

关键在于,改革的指向是什么?改革的航标在哪里? 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必然更加关注平等、公平、正义。推进民生新政的深化,打破利益分享的瓶颈,必然引发公民权利保障的强烈诉求。

新年前夕,有媒体举办了题为“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的经济学家问卷调查,结果位列前十的大多是与大众福祉相关的社会发展问题。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问题,也是中央新近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加快改革的任务,更多地指向“社会事业”,指向“公共领域”,指向“公民权益”。二.改革的推进,或因制度框架的引领,或因问题危机的倒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中,推进当下的社会改革,我们更应着力求解的是倒逼中的现实问题。

发展代价,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最直接的制约。

原来的投资主导出口依赖、粗放型外延型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伴生而来的是贫富差距拉大、民生问题积聚、利益矛盾激化、生态环境破坏、价值体系紊乱的繁多的成长烦恼、沉痛的社会代价。市场机制必然带来利益分化、优胜劣汰,加以权力干预的资源配置、增长主导的制度安排和扭曲变形的市场环境,加剧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关系的全面失衡。

维权事件,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最严峻的考验。

在呼啸前进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我们也当看到那些难以承受之痛。企业改制,劳资矛盾,房屋拆迁,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等等,不少地方百姓利益被漠视、被剥夺,难以通过正常渠道维护正当权益,于是便将自己特殊的民生利益诉求,以“群体事件”的体制外行为表达出来。而且,暴力程度显著上升,事件发生频率加快,舆论共振张力加大。

贪腐现象,是百姓高度关注的最持久的热点。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利益集团化、利益部门化、利益地方化,已成政府治理顽疾。权力与资本联手形成的利益集团在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让不少改革成果被吞噬,使许多改革政策被变形,权钱交易的手段花样不断翻新,腐败敛财的环节链条不断拉长。如土地开发,已成滋生既得利益集团和扭曲国民收入分配的土壤。

加快社会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问题在于,如何重燃改革的激情?重振改革的信心? 三.民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积极性、创造性。

改革初期,放权让利,打破旧体制僵化的框框套套,社会共同分享改革带来的成果。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

如今,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要重构发展格局,重组利益关系,难度、风险骤然加大,社会的共识在分化,民众的热情在下降。

但是,在民间,在草根,改革的动力依然生生不息。面对利益集团的赢家通吃,市场制度的马太效应,资本时代的竞争强势,原有改革的扭曲变形,普通民众更加真切、更为强烈地表达着,要发展,要公平,要社会正义,要共同富裕,要有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改革的权利不可垄断,改革的动力不可低估,改革的激情不可浪费。正是从普通民众的需求和意愿中,改革获有了充分的合法与正当。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群体性事件,便是民众要求继续改革内在动力的一种非常规爆发。

当然,我们还当直面、还当破解改革前行的障碍和风险。阻碍改革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

他们高高地盘踞在社会资源财富分配的金字塔尖,他们贪婪的欲望便是巩固,便是坐稳。因为,他们心中一片透亮:获取这些既得利益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在市场经济国家同样是无法想象的。

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坐大,不仅表现在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垄断,而且表现在他们拥有影响市场交易潜显规则制定的能力,拥有影响社会舆论热点流向议题设置的能力。在公然的商业利益追逐中,在服务“高端”读者群的标榜中,多少媒体昧于是非,热衷为其代言。

替代改革的,是政府和资本的主导。

在企业,“通钢悲剧”的一个重要成因,在于广大职工被排除在改革重组的决策之外,职工在利益遭遇侵害之时,没有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身的尊严。

在乡村,“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提速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等等,是当下最为热烈的改革行动。在改革的旗帜下,不少地方拼命追求发展速度、经济效益。我们欢呼改革,我们还当追问,改革带来的究竟是谁的发展、谁的效益?农民的权益是否在改革中得到充分保障?每一处改革的推进动员中,都会有“尊重农民意愿”的字样,只是在改革实践中,是否有政府与资本联手,用种种高压手段,把他们的意愿强加给农民,用堂皇的包装,将他们的意愿同化了农民?不少地方,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难以保障,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农民的市场交易权无法对等,农民的收益分配权受到挤压,农民的现代农业发展权被轻易剥夺。问题的实质在于,诸多改革,我们在其中看到的多是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而真正的主体——农民的创造在哪里? 扭曲改革的,是改革取向的偏离。

教育改革新招迭出,各地相继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行高考制度改革,扩大自主招生。罔顾城乡二元结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现实,“一刀切”的改革结果呢?“百科全书”式素质教育下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自主招生”对农村学校只是一块诱人的“画饼”而已。正是在“改革”的推动中,农村孩子越落越远,他们在呼喊:“不要让我们既输在起跑线上,又输在跑道上!”

四.中国改革再出发,从何处启航?向何处扬帆?

从经济改革进发,于社会改革突破,向政治改革深入。社会改革,是经济改革的深化、配套和延伸,是政治改革的支持、承载和奠基。

收入分配合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结构开放化、政府治理民主化,应该成为当下社会改革推进的重点。

收入分配合理化。

重点是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利益格局,解决利润侵蚀工资、机器排挤劳动的问题,解决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问题。还需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改革和资源要素价格体系改革,矫正资源尤其是土地、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扭曲的现象。

加剧社会分化的,还有权力与资本在合流中对国家财富的肆意侵吞,如官煤勾结而来的暴富,还有既得利益集团在赢家通吃中对民众利益的贪婪剥夺,如房地产价格一路上涨中底层百姓遭遇的生存挤压。如何从深刻的体制变革而非简单的国进民退中去遏制,去根治? 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义务教育免费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努力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认的“十一五”的最大亮点,也是“十二五”推进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

社会结构开放化。

保障社会结构开放,当前要特别警惕日渐弥漫的“隐性世袭”现象。据媒体报道,在社会公共资源的支配和掌控中,在一些政府部门或具有垄断能力的经济部门,这种现象接连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看来,社会就业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进程必须加快,以真正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格局。

结构改革的重点,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要警惕出现新的“城市二元结构”,为进城农民积极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为新生代农民工更为顺利地融入城市社会,拓开多样的渠道。

创造底层上升机会的根本,是实现教育公平。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贫穷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连改变贫穷命运的机会都没有。城市普通教育发展中门槛不断抬高的择校,背离了教育公平。更突出的,是乡村教育资源的急剧流失带来的农民子女向上流动机会的萎缩。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女放弃上高中的机会,表明弱势群体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已经开始动摇。

同一个世界,每一个梦想。改革30多年,普通民众心中的“中国梦”不应该就此邃然远去,底层群体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之光不应该就此暗淡下去。

政府治理民主化。

政府要从直接控制经济资源、参与经济活动中解放出来,把维护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保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民主行政要拓展。民主的要义在于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努力把民众的各种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显示了民主成长新的态势。基层民主恳谈的实践,开辟了协商民主新的路径。

公民社会要成长。公民社会是一个追求民主和谐的社会,一个强化权力监督的社会,一个保障权利平等的社会。

改革30多年来,国家和社会逐步分离开来,蓬蓬勃勃的公民意识在发育,多种多样的公民组织在兴起,自由平等的公民领域在生成。

不少媒体相继评选刊出“2009公民社会十大事件”,就是公民意识蓬勃发育、提升的真实镜照。

各色各样的社团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正日益密切。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国人采取了令人瞩目的民间援助行动,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大军源源不断地涌入震区。舆论认为,这是中国公民社会觉醒的一个标志。

越来越多的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由此影响社会生活,最终参与到政府决策之中。网络民主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一个不断发展的公民社会,正在而且必将更有力地对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基层民主、改善社会管理、促进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也应防止民间组织在极端利益的操纵中出现反社会化、黑社会化的消极现象,防止网络舆论在民粹主义的左右中出现激进化、暴力化的不良偏向。政府在加大对社会力量培育力度的同时,还应为民间组织的发展和规范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五.改革在社会领域的突破和深化,直接推进着改革的转型。

改革的现实理性是发展第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为本,促进广大民众的利益追求、权利保障和自由全面的发展。改革的转型,就是树立科学改革观,就是使改革的取向从现实理性向核心价值挺进、深化。当前尤须着力的是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民众的权利保障,不仅保障公民在日常中生存发展的权利,而且保障公民在改革中话语主体的权利。

以教育改革为例。近年来,改革不乏新举,有的也轰轰烈烈,但多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独角戏,广大师生大多靠“道听途说”得来风声,无缘置喙。这些改革涉及千千万万家庭及其子女未来前途、生存状况、经济利益,他们能够在多大程度、多大空间反映自己的呼声,表达自己的意愿呢? “被改革”、“被自愿”、“被时代”,这些听来尚觉生涩、拗口的网络语言,折射的正是许多人内心充斥着的“被折腾”的疲惫与伤痛。

改革的顺利前进,离不开政府的引领、动员和表率。但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认知:普通民众,不仅是改革成果的共享者,改革代价的承受者,改革迟滞的失利者,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他们是改革最深厚的基础,是改革最重要的主体,是改革最坚强的支撑。30多年前,安徽小岗农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伟大实践,显示了中国普通民众巨大的改革力量。30多年来,民间创造,群体事件,公民社会,广大民众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诉求,坚韧、顽强地开辟着改革的道路,坚持着改革的事业。今天,改革再出发,激情再燃烧,我们当倍加尊重、珍惜这种民间的改革力量,保护好、开发好这种民间的改革资源。这是我们应当永远铭记的历史启示。

第三篇:树起中国改革新航标

树起中国改革新航标

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我对其精神实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召开,国内外各方众说纷纭,但各方的似乎都有一个共识:此届必将树起中国改革发展航程上的新航标。

国家大势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前进方向,是要解决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推动的。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中内容都是关于重大的改革,确立新的改革目标,指引我国改革前进的几个重要文件。深化改革,才是引领这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要事。改革已渐进了深水区,渐进了攻坚阶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变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激起中国变革新活力,再启中国增长强动力,升级中国经济硬实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布满期待。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深知要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必须做到“五要”。

要有全面的眼光。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并且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其核心和重点无疑是“全面”二字。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必须牢牢确立“全面”思想,要有全面的眼光,一定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切忌单兵突进或孤立片面地想问题、办事情、抓改革。国家制度建设或国家制度现代化,其本质就是加速各类要素积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在中国还要保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长治久安、祖国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由此,就需要全方位的变革,这包括观念变革、经济变革、政治变革、社会变革、文化变革等等。只有全面抓、抓全面,才能使中国改革全面深化、整体推进。

要有深化的谋略。改革开放35年来,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来自国际国内的风险和挑战依然十分突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能不能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需要深化的谋略,要在全面的基础上深化改革。要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思想认识,绝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一知半解。要对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有深入透彻的分析和把握,找准改革突破的关键点、着力点,深化改革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绝不能走过场或等要靠。

要有改革的魄力。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改革更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法宝。但是,改革势必会触及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当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尤其需要有攻坚克难、排除一切干扰的勇气。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以及壮

士断腕的决心,义无反顾、奋力向前,敢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坚定不移、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拆解“硬骨头”,要树立“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更高层次发展”的思想和理念,靠改革促发展、靠改革调结构,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有务实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部署,提出的改革“路线图”,要想变成美好的现实,必须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用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以作风建设提振全党精气神,形成了全党全社会的新风气。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更加需要传承和发扬务实作风,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落实精神,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既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更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要有清正的环境。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没有一个清正廉洁的环境不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一年来,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出台“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然在全党上下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方、少数干部中还存在着侥幸心理以及顶风违纪行为。越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关键期,越不能放松风清气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营造。要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的力

度,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支持改革为荣,以破坏改革为耻”的良好风气,使干部群众都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支持改革,服务改革,共同推进“中国号”巨轮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行。

35年前,发端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而今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新一轮深化改革的重要转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贫富差距、资源垄断、政府职能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大众关心热点。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没有变。发展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改革是当下中国发展的必然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一步步推进,从全面实行一般诊疗费制度到“异地高考”方案“破冰”,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到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提高,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以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为主题,到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公平”的实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更多的期待。

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面对未来的一切风险和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深化改革就是给我们

中国梦指明一条实际道路。

第四篇:寻找身边榜样 凝聚前行力量(xiexiebang推荐)

寻找身边榜样 凝聚前行力量

——经济管理学院“创先争优 团旗飘扬”主题团日活动总结

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学校“树德立人、关爱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动员全院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统筹推进团的建设,全面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基本职能,有效增强共青团对广大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动员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有力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下,推动学院科学发展,促进校园文明和谐,我院分团委积极响应校团委关于开展“创先争优 团旗飘扬”主题团日活动的号召,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在全院广大团员青年中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寻找身边榜样 凝聚前行力量”为主题的团日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创先争优 团旗飘扬”为主题,以“寻找身边榜样 凝聚前行力量”为切入点,创新活动方式,丰富实践载体,践行“至诚、勤奋、实践、创新”的院训,引导团员青年善于创造,甘于奉献,高举团旗,创先争优,促进发展,为促进团员青年成长成才、学院科学发展、和谐校园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宣传动员 自接到校团委《关于开展“创先争优 团旗飘扬”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以来,我院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主题团日活动工作小组,同时召开各班团支书会议,明确本次团日活动主题,认真布置相关任务,并通过书面通知、海报、网络等多种方式对全院团员青年进行了广泛宣传、动员。同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院分团委还在校团委相关文件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说明,并组织院分团委、各团支部主要学生干部进行深入学习。在学院的精心组织、大力宣传和正确指导下,全院45个团支部和全体团员青年以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参与到了本次主题团日活动中,开展了各类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于创新的活动。

三、活动特色

(一)明确活动主题,强化组织领导

根据校团委《关于开展“创先争优 团旗飘扬”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我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围绕“创先争优 团旗飘扬”的主题进行宣传动员,积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寻找身边榜样 凝聚前行力量”为目的的团日活动。在中心思想的指导下,我院各团支部在认真学习校团委通知和院分团委相关文件的基础上,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创新形式、突出重点,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深入、扎实地组织和开展了本次主题团日活动。

在团日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上,院分团委成立经济管理学院主题团日活动工作小组,由院分团委书记总体负责,分团委学生干部组织宣传,各团支部书记具体实施。团日活动活动期间,工作小组各成员明确分工,及时通过各班团支书了解各班主题团日活动的开展情况,按时进行阶段性汇总反馈,并在总结往年活动经验和借鉴校内外相关活动的基础上对各团支部的活动开展进行必要的指导,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创新多样

在认真组织、动员好本次团日活动工作的基础上,全院团员青年以分团委、各团支部为单位,积极深入开展了各类以“创先争优 团旗飘扬”为主题的团日活动。通过精心组织和策划,我院此次主题团日活动在总体上呈现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创新多样的特点,极大地促进了活动目标的实现和活动主题的深化,有效保障了本次主题团日活动的效果。

就活动内容而言,以团支部为单位,涵盖学术科技文化等内容,围绕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就活动形式而言,打破常规,力争创新,综合开展以主题班会、辩论赛、体育竞赛、参观学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课外实践等为载体,以文字、照片、PPT、VCR为呈现方式的各类活动,实现了主题团日活动的多样性,有效提升了广大团员的参与性、积极性,进一步保障了活动的效果。如电营销091团支部开展的主题为“创先争优 团旗飘扬——最好的三年”团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照片、PPT、视频、文字和口述回忆等方式,展示了班级同学大学三年来取得的成绩。同时,每组之间穿插问答环节,围绕同学展示的材料展开,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班级三年以来的取得的成果,既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学习,促进班级内部团结,又使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到创新争优的重要性,为班级进一步发展增强了动力。最后,电营销091团支部还将本次活动以PPT、视频等方式进行了记录、总结,综合地展现了活动取得的成果。还有电营销102、物流111团支部,组织本班同学去敬老院进行志愿服务,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通过慰问、文艺表演等形式关爱老人的内心,让爱和欢笑充满了整个敬老院,以切实的行动践行了创先争优,在实践中履行了共青团员的义务,实现集体与自身的价值。同样,他们也综合利用了文字、PPT以及视频来展现活动的全过程,认真总结了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深化了活动的主题。再如人力101团支部,通过组织班级团员到新街口进行报纸义卖的公益活动,以自身的劳动表达爱心,为公益事业做出贡献,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展现团员精神,以充满爱心的方式践行了创先争优的主题。

(三)分团委模范带头,重点打造精品活动

为进一步做好我院的团日活动,院分团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组织开展“争做优秀学子 践行创先争优”主题团日活动报告会,以其广泛的参与性,为各团支部的活动开展做出示范,同时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大力提升广大团员青年参与主题团日活动的积极性,为我院本次主题团日活动的全面开展开了好头。

经济管理学院“争做优秀学子 践行创先争优”主题团日活动报告会于2011年10月26日下午2点在我校东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展。活动前期,分团委成员进行了精心布置和宣传,在下发活动通知的同时,还在北区综合广场、东区我院学生宿舍外进行了海报宣传。本次报告会通过邀请三名在不同领域取得优秀成绩的我校学生介绍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为我院学生提供身边的学习典范,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创先争优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追求奋斗的目标,实现自身的价值。各院系分团委嘉宾和我院各团支部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本次邀请的三位主讲嘉宾分别为:创业典型——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社工081班王海洋同学、学习典型——经济管理学院造价081班刘明强同学和社会工作典型——经济管理学院信管081班于小宇同学。其中,王海洋同学讲述了自己大学3年以来从学习到参加社会考试、再到创业的三个过程,重点解答了同学们在创业方面的相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创业的热情。学习典型刘明强同学,以自身大学学习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不同类型科目学习的经验。他还以自己的深刻感受,讲述了就业和考研两个不同领域的发展方向,使在场同学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产生了对于未来就业的紧迫感,为大家的大学学习生活规划指明了道路。在互动环节,刘明强同学幽默风趣地回答了每一个提问者的疑惑,打破了旧思想中“谈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气氛就沉静、无话可问”的气氛,场内笑声和掌声不绝。最后,社会工作典型于小宇同学,将自己过去三年大学生活中参与学生组织工作的经历与感悟和大家进行了分享,重点讲述了如何正确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交往的一些经验,使在场同学不仅学习到为人处世的道理,还激发了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信心。报告会结束后,与会的各团支部代表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并将自己的感受和启发以观后感的形式上交给了分团委。在上交的观后感材料中,同学们对此次主题团日活动报告会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并表明自己在三位典型代表身上学习到了很多经验,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激励了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努力,进一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另外,分团委还将其中优秀文章进行筛选整理,并将其展出,与更多同学分享、学习,更让更多的人参与创先争优活动中来。各团支部在参加完报告会后,纷纷表示在此次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实施过程中学习到的各种经验,并将在其团支部的主题团地活动中进行实践,进一步提升本支部团员的参与热情和主题团日活动的效果。

(四)各支部精心组织,全面开展特色活动

在院分团委的组织领导下,全院45个团支部围绕“创先争优 团旗飘扬”的主题,结合支部自身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精心策划,立足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代表。如人力081团支部组织全班同学参观南京溧水县大金山国防园,一方面,增加同学们的国防知识,增强对国防实事的兴趣;另一个方面,促进同学们自我学习,培养自学的能力和动力,从而培养“勤奋,求实”的班风,并通过开展国防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践行“学以致用”的校训。还有信管091团支部,通过举行登山比赛,让同学们在攀爬的过程中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和创新争优的必要性,并通过趣味问答、素质拓展游戏等方式,寓教于乐,极大地提升支部团员的参与性。再如财务101团支部,通过组织班级同学到南京地铁南京南站进行志愿者服务,让本班团员在志愿服务中展现自我、锻炼自我、奉献自我,并向党员示范岗的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创先争优的精神和意义,以提升自己的参与创先争优活动的热情和能力。像这样的团支部还有很多很多,如项目101团支部、财务111团支部、电营销111团支部、造价111团支部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五)寓教于乐,在活动中进一步深化主题

为深入开展创新争优活动,进一步提升主题团日活动的效果,我院各团支部在开展活动的同时,重视寓教于乐,以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吸引广大团员青年广泛、深入地参与到团日活动的全过程中来,着力深化本次活动的主题,以实现主题团日活动的教育性、意义性。如上面提到的电营销091团支部、人力081团支部、信管091团支部等,通过设置奖品、开展户外活动等方式,提升团员的参与热情。再如财务111团支部和造价111团支部,通过开展拔河比赛、篮球赛,让同学们在激烈的比赛氛围中受到启发,感受集体的力量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通过赛后交流会的方式,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将活动的主题进行升华。还有项目101团支部,针对当前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社会热点,组织班级同学进行绿色环保签名征集和自行车集体游行的方式,身体力行地宣传环保,争做环保先锋,为提升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作出了一定贡献。

四、经验与不足 总体而言,我院此次“创先争优 团旗飘扬”主题团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学院高度重视,广泛动员,注重发挥分团委学生干部、各支部书记的骨干作用,同时激发广大团员的参与热情,保证活动的实际效果。同时,在各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强化宣传,善于创新。在宣传方式上,综合运用海报、互联网等方式进行立体宣传。在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上,突破传统,通过尝试全新的学术、科技、文化等活动内容,主题班会、辩论赛、体育竞赛、参观学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课外实践等活动形式,文字、照片、PPT、VCR等呈现方式,逐步掀起主题团日活动的高潮。

当然,我们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各专业在团日活动与专业特色的结合程度上略显不足;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部分活动在延续性和影响范围上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引以为鉴,不断改进,争取将工作做得更好。

第五篇: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前行

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前行 封丽霞:

改革与法治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都将是中国社会的常态主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伴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深入进行。改革为法治发展注入了动力、指引了路径,法治又为改革提供了依据和制度保障。实践当中,改革的任务常常就是法治的任务,改革的难点通常也是法治的难点。

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改革,本意是“改变”“打破”和“革除”,指的是改革和突破旧制度和旧事物,最大限度解放人们的思想和生产力。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十三大报告的提法,改革就是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改革的特点是“变”,是对既有制度和现实状态的一种“改变”。就此,有人说,改革就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相形之下,法治是要对一种稳定、成熟的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化、确定性、权威性和可预期的调整。换言之,法治的特点是“定”,是要把某种社会关系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显然,法治与改革之间必然存在“定”与“变”的矛盾。

正因为此,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改革与法治二者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要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就不能讲法治。还有人鼓吹“改革要上,法律就要让”,要“超常规”发展就要突破法治。这种认识误区常常使得一些人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理直气壮地绕开法治、背离法治。其实,这是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一种片面理解。法治之于改革,不仅是规范和控制,而且也有积极的引领和保障。从法理上说,改革与法治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改革是法治的先导,法治是改革的重要条件。没有健全的法治,改革将缺乏制度保障和良好的外部秩序,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也难以得到巩固和确认。改革的实践还有可能陷入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的混乱状态。反之,如果没有改革,法治的发展也会缺乏所必需的经验、现实基础以及可预见的方向,因而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必要性和动力。

从“政策推动”到“法律引领”

从改革开放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出发,通过大规模的国家立法引领和推动各项改革,通过不断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保障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以法治建设来引领和保障

各项改革事业,是当代中国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的一项主导原则和重要策略,也是我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和法治工作的经验总结。可以说,改革开放,不仅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转折,也相应是法治建设的转折点: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提出与起步,意味着以大规模立法为先导的法制的恢复与重建的开始;改革开放的有序推进,带动形成了“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法治工作格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我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立法高潮;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一言以蔽之,改革持之以恒地推动着我国法治的进步。我们的法治发展渗透着一种强烈的改革精神。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我国常常是以政策而非法律来推动改革的进程。很多重大的改革往往是在没有宪法法律依据甚至是在“良性违宪”或“良性违法”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政策推动型改革在法治基础贫乏、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它能够以政策的灵活性、见效快、针对性强等特点及时回应改革事业的各项要求。但是,毋庸置疑,政策推动型改革容易蜕变为主要依据领导人的个人意志来推动改革。改革的进程也主要仰仗于领导人的个人智慧及其对特定改革事项的关注程度,改革的目标实现必然也充满了各种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也是造成一些地方的改革“新官不理旧账”“人走政息”,改革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现实当中,通过政策来推动改革也造成了政策与法律、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扭曲与错位。在政策推动型改革模式之下,人们逐渐形成了重政策、轻法治的观念,而且强化了参与改革实践的政治精英的人治意识,造就了许多改革者“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轻视法治的机会主义。由此,也就造成了全社会的规则意识欠缺、法治意识淡薄。可以说,不论是改革的受益者还是被边缘化者,不管是改革者还是被改革者,多由于自身经历和社会经验缺少对法律的敬畏,缺乏对法治权威的足够尊重。

理性认识法治之于改革的贡献与不足

时下,改革与法治都处于共同推进的过程之中。我们需要正视法治所处的当下的客观历史环境,理性认识法治对于改革与发展的贡献与不足。当务之急,我们要坚决摒弃关于法治的可有可无的“虚无主义”态度,务必认识到只有在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可能做到各项改革事业的全面、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法治底线一旦被突破,就有可能导致国家解决社会纠纷正式机制的失灵或失效。社会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紊乱局面,社会公平正义无法实现。改革与发展也将成为痴人说梦、可望不可及。故此,在实践中要充分重视法治之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升法治权威,充分认识法治的主导型功能,强化法治发展的动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破除关于法治的不切实际、过于理想的“万能主义”幻想。在我国社会转型还没有完成之时,在还没有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化之前,改革与法治之间的目标冲突与矛盾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存在。这主要表现为:法治的保守性、确定性、规范性与改革的创新性、突破性、越轨性之间的矛盾;法治的统一性、原则性与发展的地方性、灵活性之间的矛盾;法治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与稳定的社会控制性之间的矛盾,以及法治所内涵的社会公平正义与改革发展所要求的经济效率优先的价值准则之间的矛盾,等等。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法治与已进入现代化成熟与稳定发展时期的西方国家的法治不可同日而语。法治与改革的内在冲突、法治之于改革的从属性与工具性,以及法治所调整之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动等因素,都会使得当代中国法治将不可避免地带上各种各样的缺陷与不足。在很多情况下,法治手段有可能会显得无力甚至是失灵。

在现代法治视角之下,法是一种符合正义标准和客观规律的行为规则。依法办事,表面上看会束缚手脚,但从长远看是成本最低、矛盾最少、最为理性平和的处理方式。脱离法治、急功近利地谋求改革与发展,尽管可能得到暂时、立竿见影的好处,但只能适应一时一地,无法长远、难以持续。没有法治保障的改革如同脱轨的火车,可能“欲速则不达”,最终可能不是有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却可能以改革之名破坏改革事业。故此,必须牢记,要把改革的“速度”和“力度”与民众的可理解程度、社会秩序的可承受度结合起来,把改革的路径和手段与法治的限度和底线结合起来。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来引领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更加要求各项改革举措的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协调性。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之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法可依的历史目标之后,在执法、司法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效以及民众的法治意识普遍提升之后,我们以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基础更加坚固,以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来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条件也更加成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偏离法治轨道大搞“短、平、快”的改革,甚至是公然进行违宪改革或违法改革,必然会遭到社会各界的诟病指责,也必然会使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遭受到严峻挑战和普遍怀疑,自然也会加大改革的风险与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改革与创新必须在法治框架内进行,同时,法治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改革的需要。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是构建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义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做到:首先,要把握好改革进程与法治进程的同步性和互动性,将改革决策与法律的立、改、废结合起来。对于滞后

于社会发展、阻扰改革进程的陈旧之法要做到及时废止,为改革扫清道路。对于已经被实践验证的成功的改革经验与成果也要及时通过创制新法确定下来。其次,改革要尽量避免与现行法律法规的直接冲突。如果确实要突破或变通宪法和法律规定,应事先获得权力机关的特别授权或专门授权,以便为改革争取一个合法的身份和依据。再次,对于严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改革行为,对于打着改革的大旗破坏法治的行为,应予以及时纠正和阻止。对于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违法改革,要通过司法途径判决其行为无效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总而言之,改革、发展与法治都是中国社会前进的主题词。其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法治是手段。在现代法治原则之下,依法办事是实现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当前,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牢固树立法律权限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法治观念,始终对宪法法律存敬畏之心,在工作实践中努力以法治思维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方式推动改革进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我们的改革事业。

下载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届航标杯策划书

    第三届“航标杯”游泳比赛 秩 序 册主办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团委学生会 承办单位:广交航海协会飞跃游泳协会 举办时间: 二〇一二年 四月二十五日、四月二十七日......

    婺源,在林业改革中艰难前行

    婺源,在林业改革中艰难前行×婺源,在林业改革中艰难前行本报讯特约通讯员戴向阳发自江西×一项利国利民的“林改”政策在江西婺源县推行时,遭遇到几十年从未有的阻力。作为此次......

    寻找中国改革的内生力量

    寻找中国改革的内生力量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这句话,也许既适于描述今天的世界,也适于描述今天的中国。 在11月15日上海召开的FT2011年度中国高......

    学讲论文《改革中前行,我的学讲体会》

    改革中前行,我的学讲体会 徐州市青年路小学 刘胜权 2011年我参加编制考试光荣的成为了一名数学教师。在这几年里我积极进取,理论联系实践,不断学习,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开......

    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动社会前行(范文模版)

    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动社会前行 王培宽 放管服,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

    榜样 我前进的航标

    同志们: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 榜样 我前进的航标,近期我局组织集中收看了《居安思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焦裕禄》等优秀影片,正反典型为大家树立了几面明镜。以铜为......

    航海学,教授总结航标教案

    第二章 航标与《航标表》  概述(概念、作用、分类) 国际海区水上助航标志制度 中国水上助航标志 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制度 中国内河助航标志制度简介 中版《航标表》 英版《......

    某小学事迹材料-在改革的号角下前行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某小学事迹材料-在改革的号角下前行 在改革的号角下前行××小学走进的××校园,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让我们呼吸到现代文化的清新气息,××的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