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电子化政府的发展趋
论我国电子化政府的发展趋向
■陈实湖南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6-7833(2010)08-225-0
2摘要随着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迎来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信息化的热潮。我国政府为了实现信息发布、管理、服务、沟通等功能的优化,提高办公效率、改善决策与国家环境,正逐步走向电子化,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本文在对我国电子化政府发展历程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电子化政府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电子化政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电子化政府服务型政府发展趋向
“电子化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是指政府有效的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服务型政府。从全球范围看,电子化政府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我国也非常重视电子化政府建设,现已取得一 定的成绩。
一、我国电子化政府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电子化政府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正值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政府信息化大致经历了单机应用阶段的“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及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和现阶段“应用主导”三大发展阶段。
(一)单机应用阶段的“办公自动化”
此阶段我国电子化政府建设包括四个方面:专门机构建设、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启动政务专网建设和初步制定标准。这个时期的电子化政府建设具有单机应用、分散开发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信息管理办公室,来负责推进经济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此后,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组建了国家信息中心,责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其先后建设了12个国家级政府信息系统,有40多个部委成立了信息机构,开发了800余个各类数据库。全国第一代数据通信网在1989年启动,随后,国务院与全国各省级政府应用了“全国政府系统第一代电子邮件系统”。1996年,国务院各部门和包括副省级、计划单列地区的全国各地方政府办公厅,已全部联入政府系统第一代数据通信网。
(二)“政府上网”及能力建设全面推进
1.“政府上网”
互联网的应用使电子化政府建设跳出了仅改善政府自身效率的局限,为政府更好的服务全社会和更快的响应公众需求提供了可能,将电子化政府建设带入了网络化的新阶段。1999年,我国政府机关正式启动“政府上网”工程,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有关方面的积极配合下,我国电子化政府建设在此阶段取得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网站不断建成开通。200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通知》,提出用3到5年的时间建设“三网一库”的任务。
2.“17号文件”与我国电子化政府建设全面推进
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下发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即“17号文件”)》。在总结我国电子化政府建设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17号文件”把“十五”期间全国电子化政府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主要目标、重要任务、职责分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等,分别予以明确,并相应做出了新的部署。“17号文件”的下达,得到各地和各部门政府主管机构的迅速响应。在当时的电子化政府建设热潮中,全国涌现出“南海经验”、北京“首信模式”、“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以及“金关”、“金税”等一批电子化政府建设的典型。种种措施与全国各部门的全力配合推动了我国电子化政府的全面发展。
(三)现阶段的“应用主导”
我国电子政务此前的发展,就总体来看,更多地还是表现在政府信息化能力的建设上。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电子化政府建设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硬件设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此时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发生了变化,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随即开始进入了一个以“应用主导”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主要表现在:(1)电子化政府建设在国家全局部署中的作用明显升高;
(2)电子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开始占据重要地位;(3)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务改革相结合越来越重要;(4)调整了“三网一库”,改成建设“内网外网平台、12个业务系统、4个基础数据库”的规划框架。
二、我国电子化政府的发展现状
从当前我国电子化政府的发展情况看,国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同部门的局域网已经基本搭建完成,甚至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域网的基本雏形。从应用效果来看,通过网络化沟通和信息共享,政府部门办公效率大有提高,同时信息发布系统趋近完善。
(一)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基本形成管理MANAGEMENT据国信办公布的数据,在我国国务院所属的76个部委、直属单位、办事机构及部委管理的国家部局中,95%以上的单位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超过80%的地方政府拥有自己的网站。在我国县级以上政府网站中,90%以上的省级政府拥有门户网站;333个地市级政府中,超过94%的政府拥有门户网站。我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年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基本形成。
(二)电子化政府服务取得显著成绩
政府信息内容的提供是电子化政府建设中的最重要的功能。目前大多数政府网站都能每天更新信息,如“中国上海”的信息更新量每天有近500条。政务公开也是民众关注的一大方面,一些部门已率先试行政务信息公开。例如,北京市政府通过“首都之窗”网站实现了政务信息目录、规范性文件、行政许可事项、表格单据、办事指南五个项目的百分百公开。
(三)电子化政府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
随着政府对电子化政府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大,电子化政府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具体表现在:(1)政府部门间的网络和业务整合进一步发展。(2)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能力进一步加强。(3)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4)与电子政务相关的密钥管理、社会征信体系等其他基础性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我国电子化政府建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技术资源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地区发展不平衡;部门协作能力不强;电子政务信息更新不及时;公共服务明显弱于自我服务等。
三、我国电子化政府的发展趋势
通过前面对我国电子化政府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电子化政府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联合国电子化政府发展的5阶段模型,我国电子化政府建设也将会不断的向更高水平提升。
(一)电子化政府建设将注重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规模全球第一,宽带规模全球第二,注册域名一千多万个。电子化政府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化政府建设应进行结构调整,彻底扭转“重硬轻软;重基础环境建设、信息资源开发;重视网站数量,忽视应用实效”的“三轻三重”倾向。
(二)办事服务替代信息发布成为主要功能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首先给老百姓获得政府信息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老百姓不仅可以直接获取政府信息。但是信息发布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只是政府将信息传达给群众,政府却不能很清楚的了解到群众的反映,因此相对于信息发布,其他方面的公共服务将会加强。政府机关将通过网络倾听广大公众的声音,大力提升与广大公众的互动性,为公众办实事。
(三)由分散的信息孤岛转向系统整合“条、块”分别发展的现状是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结构的体现,而“纵强、横弱”的情况说明了跨部门协调和整合是非常困难的。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我国电子政务的沟通环境较好,可以为信息整合和共享提供必要的基础,在信息流环节率先突破行政改革的瓶颈。
(四)“职能导向”与“流程导向”将趋于平衡
随着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上网”向深度应用发展,职能与流程上的矛盾开始暴露。现阶段,用户要求政府网站前台“一站式服务”,但实际上,由于现有体制下部门的职能分割,到了后台处理时,仍要按部门分别进行。在下一个阶段,我国电子化政府发展需要寻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平衡各种矛盾。
(五)信息安全将会得到加强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政府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电子化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果因为安全问题导致电子政务系统无法正常运行,那么将导致大量的政府部门无法正常工作,直接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从政府层面看,电子签名法已经推出,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研究工作也在进行中,电子化政府安全体系框架正在制定;从用户层面看,电子化政府建设的用户从各个方面都已对信息安全进行了考虑,并且信息安全方面的费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厂商层面来看,国内外安全厂商的数量与规模都在迅速增长。可以预计,未来几年信息安全市场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会更加完善。
(六)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标准化是电子化政府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并为各个业务环节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随着我国电子化政府不断发展,人们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电子化政府标准化的工作也在政府部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推动下有了一定的发展: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布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的总则部分。随后,与之相关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政府网站管理、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也已完成。目前,正在重点制定电子公文交换、业务流程设计、信息化工程监理、电子政务数据元等标准,逐步建立标准符合测试环境。
参考文献:
[1]Forest Woody Horton Jr.The message of the medium:The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of migrating pre-electronic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roducts to the Internet.Journal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2001.2(1):1-20.[2]Jorge Marcelo Montagna.A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proposals.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5.4(3):204-219.[3]于深深,秦晓红.中国电子政务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电子政
务.2005:14.[4]雷萍,雷战波.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
评估研究.信息化建设.2010(03):41-44.[5]刘铭.网络条件下的电子化政府功能分析和电子政务系统结
构与功能的构建.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28-31.[6]李婷婷.浅谈电子化政府.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39(1):95-97.
第二篇:政府采购电子化探析
政府采购电子化探析
摘要:目前,国际组织及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政府采购电子化的规范性文件,并促进了各国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基础建设差、人员素质低及信息安全等问题。为此,需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政府采购;电子化;公平效率;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7-0052-04
我国政府采购自1996年试行以来,已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颁布,为政府采购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地依法完成了机构建设,并建立起相关规章制度,形成蓬勃发展之势,但真正步入快车道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实现政府采购电子化。政府采购电子化是参照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等概念提出来的,是政府采购与电子交易的结合。政府采购电子化可使政府采购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更能体现《政府采购法》的精神,也更能体现法律的价值。政府采购电子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公开透明。政府采购的有关法律、程序和信息都是公开的,运作过程也是公开的。从采购信息、标书发布,到投标、开标,再到采购合同的订立,直至最后所有文件材料的保存、立卷等等都是公开的。二是公平公正。政府采购电子化由于信息公开,任何潜在的供应商都可以从指定的网站上获得所有采购信息,可以做到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在平等的机会面前进行公平竞争,最后是靠实力取胜,赢得中标或成交机会,最终实现结果公正。三是即时高效。政府采购各方当事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无论实际的空间距离远近,一方发送信息与另一方接收信息几乎可以做到同步进行,就如同相互间面谈一样直接、同步、互动,减少了周转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国外政府采购电子化的经验
对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建设,各主要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都积极探索,大力推行政府采购电子化。这种努力不仅表现在政府采购电子化立法领域,还表现在更注重政府采购实践中对电子化的普及应用。
(一)国际组织政府采购电子化的法律规定
联合国高度重视政府采购与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先后颁布了《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电子签字示范法》、《电子商务示范法》等规范性文件,制定交易活动的规则和标准,对采购及商务活动予以规范。主要表现在电子采购法律认可、电子通信手段的类型和内容、电子采购的法律效力(包括信息提交、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等)、电子采购的普及标准等内容。世界贸易组织(WTO)也制定了《政府采购协议》,其中第24条规定:“为保证本协议不致构成对技术进步的不必要障碍,各缔约方应经常向委员会咨询有关政府采购在采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如必要还应谈判修改本协议。咨询的目的尤其在于保证信息技术的应用能通过透明程序促进公开、非歧视和有效的政府采购……”。WTO充分考虑到各国技术及发展的不平衡,没有对“以网络传递政府采购信息”作为硬性规定,但鼓励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向落后国家提供援助,以尽快消除国际间的“数字鸿沟”。亚太经合组织(APEC)于1995年12月在日本大阪会议上通过《大阪行动议程》,明确把开放政府采购列为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的具体措施之一,并成立政府采购专门组织,发表《电子政府采购》、《电子政府采购计划》及《电子采购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报告,对APEC成员发展政府采购电子化提出详细计划和建议。欧盟在政府采购电子化方面也发展较快,于2004年制定《公共部门采购指令》和《公共事业部门采购指令》,规定采购信息必须刊登在《欧盟官方公报》上,从法律角度对政府采购的关键程序使用电子技术作出了统一规定,2005年全面推动电子商务在欧盟政府采购中的应用。2006年1月使电子签名在欧盟全体成员国之间合法化,同年欧盟委员会还发布了《2010电子政府行动计划:加速欧洲电子政府,使所有人受益》的报告,规定各成员国到2010年实现100%采购电子化,对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二)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府采购电子化的经验
美国是施行政府采购制度较早的国家,也是政府采购制度建设较为完善的国家。美国拥有完备的政府采购制度和实践,以及高度发达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政府采购电子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美国健全的电子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为政府采购电子化快速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现制定的政府采购法规大约有500多种,形成了以《联邦政府采购法案》和《联邦政府采购条例》为核心的法规体系,统一规范了政府各机构的采购政策、标准、程序和方法。主要的法律法规有:1994年颁布的《联邦采购简化法》、1995年犹他州颁布的《数字签名法》、1996年美国颁布的《克林格――科恩法》(即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和联邦采购改革法)、1998年颁布的《美国数据保护法案》、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全球和全国商务电子签名法案》、2002年颁布的《电子政府法》等等,广泛采用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为政府采购电子化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目前,广泛使用的采购信息系统主要有:政府采购电子公布系统、采购通知服务系统、采购计划资源系统、在线式采购商务系统、联邦供应服务的库存及配送程序、特别需求订购程序、联邦供应计划服务系统、基于政府采购卡的采购管理系统等等,基本上实现了政府采购全程电子化。
德国联邦政府也高度重视政府采购的电子化,建立的政府采购系统主要有供应商管理系统、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电子政府商场等,主要业务包括:编制部门预算、确定采购需求,制定采购计划、明确采购目标,分析市场、拟定采购文件,审查投标人资格、选择采购方式,发布招标文件、接受投标,组织评标、定标签约等等。截止到2009年底,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中约60个公共部门通过电子招投标平台进行了近1 500次电子招投标业务,100多个联邦公共部门在电子政府商场进行了注册,电子购买近万个不同的货物和服务。总的来说,德国通过政府采购电子化,节约了采购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据统计,实行政府采购电子化后,每年财政性资金的节约率在10%左右。
韩国采取中央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并行的采购制度,负责中央采购的机关是中央采购厅,其业务有货物、服务采购,工程合同及管理,政府物资及国有资产的管理,电子采购系统的运营及管理等等。韩国电子采购的平台是电子采购系统(KONEPS),其发展历程是:1997年可以交换电子资料,2000年实行电子招投标,2002年实行电子采购系统,2006年网上采购,2008年移动投标,2010年实行了指纹识别招投标。企业注册、招标公告、投标、开标、合同订立、支付货款等所有采购业务都能通过KONEPS在线处理。实行政府采购电子化后,采购业务比电子采购之前提高了5倍以上。
另外,西班牙、巴西、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政府采购电子化也较为发达,都制定了保障政府采购电子化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形成了政府采购的网络体系,大大促进了政府采购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自2004年《电子签名法》颁布实施以来,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备,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交易系统和平台,再加上政府采购法制不健全等等,制约了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发展。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采购电子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
政府采购电子化既是市场经济的活动范畴,也是政府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政府采购电子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政府采购法》也只是规定政府采购信息要公开,诸如电子合同的法律保护、电子确认的有效性、电子招投标的合法性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使得各级政府采购部门在具体操作中无法可依,严重制约了政府采购电子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
目前,各地政府采购电子化标准尚未统一,电子合同、采购程序、评标标准、商品议价标准、信用标准等都没有得到统一规范,使得采购人与供应商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政府采购业务,这也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加剧了地区割据,阻碍了政府采购电子化目标的实现。
(三)政府采购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技能有待提高
政府采购电子化除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外,还要精通政府采购的业务知识。而我国高等教育院校、高职及相关培训机构中政府采购专业寥寥无几,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则更为薄弱,这制约了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快速发展。
(四)政府采购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网络覆盖还不全面,有些落后地区没有建立起畅通的网络系统,且相关的技术设备也不到位。另外,信息核心技术如专业软件、信息安全、专家库建设等还不够发达和完善,阻碍了全国范围内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发展。
(五)信息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政府采购实现电子化后,政府采购的招标、投标、定标等整个过程将完全通过互联网进行,采购人与供应商之间不是面对面的接触,很难核实交易双方的真实身份,也就难以对交易的真实性予以把握,自然就存在多方面的风险。如果出现交易安全问题,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带来民事纠纷,从而进入诉讼程序,诉讼证据的采集就是困扰我们的问题。证据是指能够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材料或手段,目前我国对电子文件效力问题的规定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诉讼证据的需要,如标书、合同等的网上传送,这种方式既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直接交付,也不符合口头通知形式,这就难以搜集到有力的证据。
三、促进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交易安全
近年来,我国也相继颁布并实施了《政府采购法》、《电子签名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还不能满足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安全的需要。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随着其不断发展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对诸如电子化采购程序、电子采购文件和电子注册、数字签名的效力、政府采购电子化安全标准、机密和隐私的保护、纠纷的解决办法、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予以规范,围绕政府采购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就为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完善电子采购系统,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
从韩国中央采购厅建立的电子采购系统(KONEPS)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为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我国应完善“中国政府采购网”这一采购信息系统,或是由财政部统一开发建设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来满足全国范围内的综合交易行为,使中央和地方都可通过这一交易平台进行操作。当然,需要制定统一的采购标准、规则和规范,最终形成资源共享、务实高效、安全可靠的全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统一大平台。
(三)重视电子化采购人员队伍建设
电子化政府采购对采购人员要求较高,要求既精通政府采购业务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所以,除不断引进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以外,加强对现有人员职业道德、法律素养、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使之适应不断发展的电子化采购的要求,最终打造一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且思想品质过硬的专业队伍。
(四)加强全国政府采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
应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发展方向和策略,规划政府采购电子化发展的时间表,然后加大研究和投入,主要是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网络的普及、机器设备的配置及技术标准的制定等等,不断扩展信息化服务,建立起实现电子化采购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政府采购电子化发展的前提。
(五)尽快与国际社会接轨,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为地球村,因特网的“三无”特性也使世界经济走向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就是快捷、高效,主要体现在贸易、服务、生产、金融、商品、资本、技术等的国际化,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相互交织、融合、依赖和渗透,世界经济发展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政府采购电子化领域,我们要尽快适应国际统一的贸易规则和技术标准,使我国融入电子化政府采购大市场,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益,促进我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第三篇:论电子化促进政府采购的创新发展
论电子化促进政府采购的创新发展
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 王秀珂何滨
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要靠科技的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3月26日,温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中提出,今年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就是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政府采购电子化之所以被提到了全新的高度,是因为电子化是反腐倡廉的创新手段,是转变工作方式的重要途径,是转变工作职能的重要措施,是提升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电子化政府采购必将推动创新型政府采购事业建设,由此实现政府采购事业跨越式发展。国外政府采购制度已发展200多年,相对发达国家,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作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创新成果,起步较晚,但政府采购电子化依托于高起点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采购部门都开展了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电子化政府采购是创新中的创新,我们在新形势下更要在创新之中再创新,在发展之中求发展。
目前,仍然缺在一些问题和难点制约着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发展,迫切需要有效解决。我们将有关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创新理念,提出以下建议:
一、鼓励创新,改善法律制度环境
电子化政府采购不应局限于传统政府采购过程的计算机模拟,而是应该根据信息化的发展,打破传统定势思维,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检验其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政府采购事业的发展方向,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流程再造,建立创新典范。
自《政府采购法》颁布以来,协议供货、网上竞价、电子反拍等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创新做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还看到网上竞价、电子反拍等电子化采购手段在项目金额、执行范围上还受限颇多,大多数地区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创新性不强,还停留在照搬传统采购流程的水平。这与电子化政府采购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有很大关系。我们各级部门应该立足实际,为电子化政府采购创造相对宽松的法律制度环境。应该全面研究电子化政府采购的特性,改革政府采购制度中相对滞后的因素,对电子化政府采购执行过程中的创新做法,鼓励实践、鼓励创新,及时评估执行效果,肯定成绩,对电子化政府采购程序的合法性进行界定,改善电子化政府采购发展环境。
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发展还与国家有关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程度相关。电子文件的合法性还缺乏明确标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持,这也是制约网上招投标、电子档案保存等电子化政府采购手段发展的难题。放眼国外,早在1993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在其任期内首倡电子政府,做出了很好的创新榜样。在随后的1995年和1996年,克林顿政府先后出台《政府纸张消除法案》和“重塑政府计划”,要求政府各部门呈交表格必须使用电子方式,此举大大加速了美国的电子政府进程。韩国政府经过13个月的研发,耗资26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韩国规定电子化采购必须以电子数据为准,杜绝了喋喋不休的“纸质和电子数据以谁为准”的争议。这样手工方式自然就消失在历史舞台,而电子化政府采购成为真正的主角,因此韩国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2003年获得联合国公共服务优秀奖,2004年,又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评选为最佳电子政府服务提供者。我国也应借鉴这些有效作法,从而在根本上奠定电子化政府采购建设发展的基础,推进政府采购事业发展。
二、资源共享,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电子化政府采购兼具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特性,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信息化在全社会普及应用的大环境密切相关。
政府采购工作,所涉及的主要主体包括采购人、评审专家和供应商,供应商相关的信息涉及到工商、税务、社保、工信、建设、公安、海关、银行等多个部门的数据信息。通过共享这些信息,有助于对供应商信息实施动态管理,按采购目录分类,将供应商营业年检情况、经营范围、资质等级、财务状况、信誉状况、经营产品、技术指标、市场报价等信息纳入供应商信息进行动态管理,方便政府采购各方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商情。
采购人相关信息涉及到编制、财政、审计、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共享有助于建立级次明确的采购人管理体系,便于归集采购需求,形成政府采购规模优势,并有助于对采购合同执行情况和资产管理进行有效跟踪管理和审计。
将政府采购相关政策法规的有关条文,以标准量化的数据形式融入电子化政府采购流程,实现标准化、精细化。例如,将相关部门发布的产品环保清单以标准量化的方式与协议供货系统、网上竞价系统相融合,将大大减轻采购工作人员的判断审核工作,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2009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等基础性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国家拟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征求意见稿)》与《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征求意见稿)》等23项体系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在天津、上海、北京、内蒙古等地开展了试点工作。比如,北京市率先建设了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中心,为各职能部门提供统一的基础性服务,促进了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此举将使政府采购电子化系统的数据交换越来越方便,也使建设全流程、实时、动态、准确的政府采购平台成为可能。
上海根据基础信息具有基准性、基础性、标识性、稳定性的特征,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不断深化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基础信息库建设,并通过示范性应用,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行政效率。经过持续几年的推进,上海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已经从单部门、单系统建设转向深度挖掘信息资源价值和跨部门协同应用,积极探索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管理机制。比如,2009年上海启动了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系统建设,在主体对象方面从企业扩展至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法人,在信息类别方面从基础信息扩展至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等各类信息,将在企业设立、税务管理、市场监管等应用领域为全市各政府机关提供数据支撑。
因此,借鉴信息共享成功经验,实现政府采购相关系统信息共享,有助于减少人工操作,实现招标高效化、投标简单化、统计智能化,对于电子化政府采购规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完善系统,试点电子化创新手段
我们认为,随着时代发展,招标和非招标的采购方式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从采购效果上看,只要是符合三公原则,效果良好的做法,都应该在积极试点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在执行范围的绩效评估上,不应局限于以公开招标金额所占政府采购金额比例为目标;在执行方式上,也不应以金额和品目设限。政府采购中协议供货和网上竞价等方式,与公开招标等采购方式既有交叉又有所区别,其创新潜力仍待挖掘,应该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例如,网上竞价的公开程度等同公开招标,竞争性强,与公开招标的主要区别就是确定供应商环节不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而是由系统按照满足需求,低价中标的原则确定供应商,类似于询价、竞争性谈判的定标原则。网上竞价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更适应于那些需求明确、规格统一的项目,建议提高采购金额标准限值,放宽执行范围。同时网上竞价采购,如果能在其确定供应商环节加上专家评审
功能,网上竞价就可以适应更多采购项目的实际要求,而成为简化版的电子化网上招投标模式;另一方面,当网上竞价引入反拍卖模式,完全以报价最低成交的原则进行“秒杀”,可省略以上人工审核或者专家评审,更能加强价格竞争,凸显电子化公开透明的优势。
因此,现有的系统可根据需求不同,在符合政策方向的前提下,不断增强管理手段,深入挖掘潜力。
四、统筹规划,加强系统有机联系
电子化政府采购处处是创新之地,时时是创新之时,借助信息化手段,不仅可以将网上招投标、协议供货、网上竞价、批量采购等信息化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将采购人、供应商、执行机构、社会公众、监管部门等看似不是系统的系统有机结合进来,其各个系统既可以独立运行,独立发展,又可以互为补充,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整体系统。
例如,充分发挥广大采购人的积极性,对于创建诚信规范发展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意义重大。采购人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他们专业性强,对产品的质量、服务和市场供求情况深入了解。在采购过程中,可要求采购人对产品的质量、服务进行评价,收集他们的意见建议,便于集采机构把握产品动态,更好地管理采购系统。采购人在通过协议供货系统采购产品前,必须经过市场调研,对协议供货系统所提供产品的型号、服务、价格进行对比分析,提交满意答复后方能采购;否则必须向集采机构反映市场情况,由集采机构做出相应处理,同时采用网上竞价等其他方式继续采购产品。网上竞价的结果也作为协议供货价格管理的参照,采购人甚至可以提供市场上其他信息,只要集采机构经过调查认定为真实的情况后,高于市场价格的产品坚决剔除。通过这种方式,规范供求行为,建设信用体系,完善采购系统,促进政府采购事业健康发展。
五、拓展思路,创新系统使用范围
电子化手段打破了空间地域限制,为区域性政府采购联合提供了可能。以协议供货和网上竞价这两个系统为例,本身就适应面向全国采购人和供应商进行服务。如果能够依托现有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探索实现区域性的政府采购执行平台,将有利于防止政府采购重复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降低社会招投标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促进政府采购市场的规范发展,提高政府执行能力意义重大。目前,国采中心开发的正版软件采购平台成功支持北京、内蒙、山东等省级集采机构的合作采购,即是证明。
财政部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主任王瑛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政府采购高层研讨会上提出:探索建立网上物流纪录系统,鼓励中标供应商利用现代物流业的服务,或借助物流、仓储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利用现代物流的快捷、便利的优势来解决履约配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通过借鉴电子商务,创新性引入专业第三方物流服务机构,采用竞争淘汰机制,打破了传统厂家代理商的利益链条机制,确保质量可靠,价格低廉,服务专业。
总之,电子化政府采购的生命力来自于思想的创新。如果单单采用电子化的新手段,而指导电子化发展的是旧的思路,那么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发展可能不是进步,反而是后退。所以,面对当今政府采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用创新思维来积极推动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发展。
第四篇:信源电子化政府采购解决方案
方案概述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完善规则程序,提高采购效率;公开公正透明,实现公平交易;确保物 有所值,保障采购结果最佳;发挥政策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制约机制,防范抑制腐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采购电子化系统就必须统一设计、统一规划,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政府 采购当事人(采购人、采购中心/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评审专家、社会公众以及领导机关和监督机构提 供一个统一的交互平台,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依托,推动政府采购的电子化建设,通过高效合理的流程 设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增强政府采购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实现政府采购管理 与分析手段的自动化和电子化,具体表现在:
•
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以公开透明为目的”的政府采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服务(互连网、电话、短信等),随时随地浏览查询政府采购政策法规和有关信息,实现政务公开;
•
面向采购人、供应商、采购中心/采购代理机构、专家等提供“以规范高效为目的”的电子采购业 务处理平台,为采购人、供应商、招标机构、专家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基础业务处理平台与 方法,实现政府采购操作执行电子化;
• • •
面向管理者和监督者提供“以有效监管为目的”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平台,为政府采购工作监督 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监管方法,实现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电子化; 面向决策者提供“以科学决策为目的”的政府采购决策支持平台,为领导和决策层提供及时、准 确的分析数据,实现决策依据科学化; 面向协作部门提供“以安全开放为目的”的电子采购应用集成平台,保障政府采购与相关部门信 息互联互通。
正是基于以上建设思路,我公司集十余年软件开发的经验,在深入理解政府采购业务、法律知识和分 析总结目前国内外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研制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化政府采购 系统。本该系统采用先进的三层结构体系、B/S 模式。本系统分为监督管理平台、操作执行平台、系统配 置平台和采购信息门户四个组成部分。
系统功能
基于 CMS 内容管理平台的门户网站
• • •
包含政府采购网站常见栏目,并可自由定制 基于 CMS 内容管理平台的政府采购门户网站,通过浏览器实现信息采编发、基于模板的内容发布 强大的站点管理功能,支持多站点
计划管理子系统
• • • •
支持全方位、多层次的采购计划逐级审批 支持采购方式的变更审批,实现方式审批时相关法规制度的在线查询 实现与财政
基于CMS内容管理平台的门户网站
包含政府采购网站常见栏目,并可自由定制 基于CMS内容管理平台的政府采购门户网站,通过浏览器实现信息采编发、基于模板的内容发布 强大的站点管理功能,支持多站点
计划管理子系统
支持全方位、多层次的采购计划逐级审批 支持采购方式的变更审批,实现方式审批时相关法规制度的在线查询 实现与财政预算系统的接口 支持同一个采购计划中不同采购品目不同采购方式的批核
委托管理子系统
支持采购人在线登记的委托方式,并支持可定制的流程审批模式 在同一委托项目中支持多种采购方式 支持“大项目包含子项目”的委托模式
项目管理子系统
实现对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单一来源、网上竞价等项目的流程化管理 项目任务、状态、人力资源等信息动态提示,项目跟踪管理,项目进度可视化展示,提供工作日历功能 项目管理流程可定制,流程环节、参与角色可配置,支持流程启动后的定制再调整 实现了与相关交易子系统无缝连接,支持立项委托书中采购明细直接导入招标文件,实现了招投
标过程文件、结果文件的流程化批核实现了与门户网站的数据共享,公告经审批通过后可自动发布到外网网站
支持一个项目多份采购文件 支持项目的拆分与合并,一个项目在不同流程环节,可以根据审批情况进行拆分与合并 支持批注方式对各种采购文件进行会签
网上竞价子系统
支持按时间和按次数的多轮次竞价方式,并具有按条件设置参数自动延长时间和限定最大次数的功能 支持按绝对数量、按百分比、按线性递增/减等方式竞价 厂家、价格、名次等信息的隐含或透明可根据竞价规则灵活设置
网上询价子系统
根据模板自动生成招标文件 支持询价项目的动态调整和维护 支持供应商多轮次报价 支持供应商根据不同区域分别报价
支持询价结果按包或按条目成交的灵活调整
电子化招投标子系统
实现了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监标等网上全流程电子化管理 招标文件模板化:基于定制思想的招标文件、采购公告、评标报告、合同等模板化制作 投标文件格式化:提供离线投标文件制作系统、支持纸质和电子并存和对照 辅助评标自动化:自动比对、公式计算、支持投标内容的可比性自动抽取,支持工程量清单评标 采购规模化:支持不同委托人相同采购需求的合并功能 支持离线开评标,可有效避免评标现场网络环境的限制对开评标工作的影响 支持评审专家异地评标,有效解决各级政府之间专家数量不均的矛盾
协议定点子系统
建立包括品目、品牌、型号等内容的产品信息及价格(折扣)信息 供应商商品库实现网上申报、审批功能,并实现了商品的新增、变更、停产、升级等处理 实现商品库信息与门户网站、合同管理子系统的无缝对接 实现协议供货商品采购历史价格的多种比对、使用 实现按协议价直接订购、网上询价、竞价等多种交易形式
合同备案子系统
依据经审批的采购计划比对需备案的合同 实现与国库支付系统的接口 实现根据合同模板自动生成合同文本,支持合同起草、汇签全流程电子化 支持对采购清单的调整,系统自动比对采购计划与备案合同的差异
档案管理子系统
实现政府采购中心(或招标代理机构)采购业务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之间文档资料的流程化结转 支持同一采购项目按招标采购、合同执行等分阶段归档 实现招标采购项目档案资料的电子化归档、存储备份与查询统计 实现对采购文件的入库、借阅、销毁的管理 实现采购价格历史库的自动建立,为以后采购提供参考
供应商管理子系统
支持供应商网上自助注册、审核入库的流程化操作,对供应商的资质、业绩、经营范围等进行管理 实现了供应商信息分类授权体系,敏感信息和资质变更流程化处理 支持供应商的分级管理,并实现对商谈阶段和合同执行后的评价管理 实现CA证书颁发的流程化操作
评审专家管理子系统
支持专家照片、各类资质文件等摄像取图功能 支持按采购品目、专业、行业、职称、部门等组合条件抽取专家,并可以定制多种屏蔽规则 支持按包抽取评审专家,并实现了评审专家的随机抽取、语音自动通知,抽取信息隐含,保密性更强 实现同一个抽取规则中,人工和自动通知相结合的方式 支持评审专家通过专家热线自助取消参与评标,系统自动补抽,不需要人为干预 支持省、市评审专家数据集中、应用集中,各下级政府本地化通知的分布式部署方式 招标机构管理子系统
支持政府采购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标代理机构网上自助注册、审核入库的流程化操作、年审与招标过程规范性评价 实现对招标机构的资质、业绩、代理范围、资格认证及备案等的管理 实现了招标机构信息分类授权体系,敏感信息和资质变更流程化处理 实现CA证书颁发的流程化操作
统计分析子系统
内嵌较完整的政府采购统计分析与辅助决策所需常用报表 基于功能强大的报表平台,通过动态报表功能可方便定制各类临时报表 系统基于BI平台,可实现对采购过程中各类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
据
系统配置子系统
用户授权:包括用户信息管理、用户级别管理、业务角色管理、用户组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和系统角色管理等功能 日志管理:实现了对系统运行状态的详细记录,包括日志配置、日志存储、日志检索等 数据字典:提供针对数据库资源目录代码的管理 参数配置:提供对采购交易系统各项参数的配置 流程定制:实现网上采购流程的可视化定制 接口管理:提供与其他信息系统的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规范
系统特点
严格依据我国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所规定的招标程序,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充分考虑了传统招标工作的工作习惯,系统操作更简单更易用; 可以以省为单位采用数据大集中方式部署,覆盖省、地市、区县三级政府采购业务,实现规模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也可以以地市为单位分布部署,采用数据抽取和汇总形式集中到省的方式; 全面覆盖采购人、供应商、采购中心/采购代理机构、专家、采购监管部门、采购监督机构、社会公众这7种角色; 业务涵盖政府采购执行平台(采购计划、委托代理机构、招标文件制作、公告发布、供应商报名、标书购买、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签订合同、验收等各个环节)和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平台; 评审专家、供应商信息、商品库信息、协议供货框架协议等可以实现全市/全省充分共享。系统是招投标信息共享的平台,具有信息资源整合能力的数据交换平台,可以和相关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整合; 系统的数据库采用可定制的思想,灵活性更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招标类别进行字段级的增加和调整,以满足不同行政事业预算单位的需求差异和变更; 系统批量生成文档、集成传真、短信、邮件实现信息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统计分析报表,业务流程控制,规范招标业务过程,辅助领导决策; 招投标流程设计采用符合国际工作流规范(WFMC)的工作流技术实现,实现了可视化的流程定制、增加、调整,流程调整后,系统能够灵活自适应、自调整; 系统具有待办事宜的提醒功能,除了在系统主界面显要位置提示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提示手段,如短信、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等,用于招投标流程中各个环节的任务提示; 采用相关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手段,包括用户权限分配、投标人身份认证、日志管理、澄清函、回执、招投标文件加密等,以避免招投标过程发生的身份假冒、数据修改、电子文件泄密以及否认或抵赖现象;
实现内、外网之间“逻辑隔离、物理隔离”,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在双重隔离的环境下实现了数据的同步,增强了系统的性能;
成功案例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采购中心 国务院中央国家机关采购中心 国家开发银行 河南省财政厅 郑州市财政局 郑州市采购中心 洛阳市财政局 洛阳市采购中心 焦作市财政局 焦作市采购中心 新乡市财政局 新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驻马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第五篇: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随着中央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和地方省级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基本完成,全国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2007年11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标志着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已经走上了一个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但是,近年来的临场处置实践表明:地方各级政府虽然充分发挥了组织职能,但因存在传统官僚制的弊病,加上没有根据地方特点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快速反应队伍,致使在面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存在反应迟缓、协调不力、处理困难等问题。因此,我国必须改革和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结合地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特点,在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加强和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地方特点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机制。这对于提高各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从而提高国家整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各类刑事犯罪、治安事件、民事行政纠纷、群体性事件呈持续高发之势。加上自然环境由于遭到非理性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在面对和处臵如此频繁的人为的和自然的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特点和不可避免的不足与问题:
(一)主要特点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政府逐步形成了以中央政府为层面的管理模式,即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分部门按类别进行处臵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模式。该模式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第一,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我国应急管理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是国务院,其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臵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但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对口主管部门,成立临时应急管理机构,统一指挥和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应急处臵工作。
第二,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为了便于实施管理,在条块关系上,我国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模和范围实行分级管理。而对由地方为主处臵的突发公共事件,国务院各部门应给予指导、协调和帮助,实行条块结合管理。
第三,部门应急体系已具规模。经过2003年的“非典”、2005年的“禽流感”到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承担直接处臵突发公共事件职责的部门,均建有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信息通讯系统、防灾设施装备、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了监测预报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救援救助体系。
第四,国家应急法律体系趋于完备。鉴于近年来各类紧急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我国已相继颁布了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6件,部门规章55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趋于完备。
第五,国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为了形成全国统一的各级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在以往各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国务院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应急预案编制和修改工作,基本建立了相互配套的国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
(二)不足与问题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
第一,职权不清、职责不明。首先是条块应急管理职权划分不够清晰、职责分担不够明确,造成在实践操作中常常出现协调困难、管理脱节、行动衔接配合不到位等问题;其次是地方属地化管理的责任和授权不足,在应急实施中难于运行。
第二,综合性风险评估薄弱。以部门为基础的监测体系和风险评估较为有力,但因综合性的风险评估和趋势预测有所不足,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因而,我国也未形成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沟通与共享信息不足。由于目前我国客观存在应急信息报告的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不明确、不规范等因素,有时出现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连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情况是必然的,综合性信息分析和综合性信息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第四,社会参与程度不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人人有责。但我国对全社会的应急教育、培训、演练和引导工作多停留在口号上,没有设计具体措施和要求,无法实际操作,因而,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十分薄弱。
从以上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没有走出传统的官僚制,如权力集中、层级分明;官员照章办事、循规而行;官员行为标准化、非人格化;运用相对固定的行政程序来实现既定目标;等等。官僚制之父韦伯认为,非人格化的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公职人员,应是具有专门技能的行政人员,他们要严格遵守组织中的各种制度性规定,绝对服从组织权威,始终不渝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然而,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除具有突然爆发、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特点之外,往往还带有地域性特征,即带有地方性色彩,我们对其处臵方式方法也必须结合当地特色。否则处理时可能出现事倍功半,或者徒劳的结果。因此,要改变目前中央与地方权责不对称的制度,我们对各级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权责,要作制度化的规定,把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实行属地管理、地方负责的原则,赋予地方在应急管理中对称的权力与责任,使地方有充分的积极性把事态控制在基层,从制度上实现从垂直控制到重心下移。
二、建立与完善应急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主要是以传统的官僚制,即中央到地方层级分明,一级仿一级设臵机构,下级只对上级负责。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两个极端现象:地方延报、瞒报、虚报、漏报以及“捂盖子”、“欺上瞒下”、“变通”等虚假治理与轻易将压力上移,以规避因对突发公共事件处臵不当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关于其原因,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非制度化的分权,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权限模糊,在制度上形成诸多“灰色地带”,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表现出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而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我国传统政府组织制度设臵造成的结果,是官僚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表现的必然。因此,建立与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以地方政府为主,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明确和承担公共突发事件责任的需要
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呈现出区域性或地方性特点,其处臵或解决主要靠本地的力量,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是应急管理的实际操作主体,实施具体的应急任务。但是,由于我国应急管理制度的设臵是以官僚制的从中央到地方层级管理,实际上造成了多层参与管理的局面,其权限也因多层的参与而显得模糊。如某地一旦发生公共突发事件,处臵公共突发事件必须按照层级管理逐级汇报,各级共同参与,责任就难以明确,责任的承担更难以确定。如果处臵紧急管理事件所需的资源超出地方政府的能力范围,地方政府必然要求上一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的协调和支持。这种通过上级乃至中央协调所得到的支持往往是邻近的政府或部门。因此,建立与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应以地方政府为主,明确处臵公共突发事件的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这样,不仅增强了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而且可以避免我国传统的应急管理制度难以明确责任的状况出现。
(二)提高应急处臵公共突发事件效率的需要 鉴于公共突发事件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和紧急突发性,我们在面对如何处臵等问题时,首先要作出迅速的判断和选择。但是,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主要是传统的官僚制,每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都要逐级上报,即使遇重大紧急事件仍必须得到上级的指令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上因为官僚制的地方政府,其内部决策体系不透明以及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类型的严格划分,导致上级决策者往往无法获得完整的信息,有时甚至是已扭曲的信息。这样,经过上传下达折腾一番,必然使处臵公共突发事件的效率大打折扣。面对不确定性和紧急突发性公共突发事件,我们要在明确地方政府承担责任的原则上,促使地方政府在有把握的基础上作出迅速的判断和选择,提高应急处臵公共突发事件的效率。
(三)实现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管理重心下移的需要 尽管我国在应急管理建设方面,强调中央动员、指挥、协调、监督作用的同时,重在加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实现公共突发事件处臵管理重心下移,但是,由于现存的官僚组织机构和上下各级责任不明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全或不灵,使地方政府产生隐瞒事件的侥幸心理。比如,近年来面对全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严峻现实,国务院颁布了多项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对事故发生后有关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上报和发布事故消息的程序和时限作了明确要求,并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但各地瞒报事故的问题仍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广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恶性瞒报事件。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建立国家级和地方级的常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注重部门之间、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协调应对,主要是应设立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将管理重心下移。这种重心下移的目的,就是要改革传统的以条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将大部分决策权下放到以块为主的地方政府手中,让地方政府所做的决策从传统的“软决策”向“硬决策”转变,从而确保在遵循属地管理的基础上让地方政府有积极性把矛盾和问题消化并控制在基层。
在建立和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过程中,根据当前发生公共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其行业领域,我国要特别注重加强公安、消防快速反应机制建设。
三、完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议
公安、消防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作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其快速反应如何,直接关系着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是否有利、有序、有效。因此,地方各级政府要以公安、消防为主,组成包括交通、民政、财政、电力、水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快速反应机制,是有效处臵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保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建设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在现代化、科技化及装备、人员保障上,较之发达国家警方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有各部门参与,有对人口等基本信息的了解、掌握。正基于此,我国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不仅发展很快,而且较好地适应了近年来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目前,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认识,切实加强对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工作的领导。(1)政府要提高对快速反应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切实增强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2)要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使人人能够充分认识快速反应机制在预防犯罪、侦破命案、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等方面所起的作用。(3)要从正反典型案例中探索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加强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加强和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具体措施。各地政府要解决等、靠、看的思想,借鉴发达国家和外省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对快速反应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制约应急管理组织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划分责任辖区,采取信息网络全天候运行、监测方式,使各要素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特别要最大化地使用现有公安、消防警力,时时处处成为有效打击犯罪活动和参与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排头兵。
第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在职特别是一线人员培训、教育的投入,确保每年定期培训、轮训;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增强应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的实战性,彻底改变教育培训重理论轻技能以及与实战脱节的倾向,将培训列入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组织不同规模的实战演练来检验和提高实战能力。
第四,加强以110为核心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建设。110报警服务台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可以说,110报警服务已深入人心。我们要以110报警服务台为中心,整合其他信息服务。110不仅可以代表地方政府为社会进一步提供更加及时广泛的报警服务、应急处臵服务和社会求助服务,包括支持警情传递信息和为执勤人员特别是公安、消防人员提供信息资料如火灾信息,以及机动车、居民身份证、驾驶执照、被通缉人员、被盗车辆以及入境外国人等基本信息。这样既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从地方政府管理功能的角度来讲,110已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建设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改革了公安工作,而在于其具有牵动、促进地方政府从全局的角度上增强驾驭、管理、服务社会功能的作用。
第五,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快速报警意识。我们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宣传110报警服务台的职能,使群众熟悉
110、依赖
110、用好110;尤其要教育广大公安、消防民警时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坚持快接警、快处警、快出警的原则,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大力宣传快速反应的成功案例,增强群众协助侦破案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各种形式,大力推动群众快速报警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为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之,我国政府应根据形势发展,改革传统的政府应急管理行政官僚制,建立和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将重心下移,把大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政府手中,特别是要加强以公安、消防为主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公安、消防是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龙头,是政府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排头兵,因此,我国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管理理念和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保障政府在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有利、有序、有效的目标。
(江西社会科学 2010年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