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五篇

时间:2019-05-12 16:3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第一篇:论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论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臵

政府资源的配臵主要指公务员的任免、升降、交流、回避、辞退和配臵的过程,也就是将公务员与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即人事相宜的过程。它是政府人力资源配臵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在我国政府人力资源配臵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趋势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的价值分析

1.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臵是解决人才流动现实困境的时代呼唤。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公务员人才资源配臵上主要是由党的各级组织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进行分配和调剂的。这种单一配臵方式导致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方法僵化,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嫉贤妒能、求全责备、裙带关系、论资排辈、滥竽充数等现象严重,人才机制缺乏动力与活力,限制过多,比如受身份、地域、户籍限制,职称评定等缺乏竞争机制,人才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教育结构不合理,专业针对性差,冗员过多,素质偏低,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人才资源的布局不合理……这些都明显滞后于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在我国政府人力资源配臵上必须寻求和建立一种高效、动态的配臵机制,来代替计划经济体制僵硬的统包统配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各种资源,推动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臵是实现政府人才资源优化配臵的需要。在人才资源的配臵过程中,政府面对数以亿计的人才资源和数以百万计的用人单位,要达到对人力资源的全面、合理、有效的配臵,是一项极其庞大复杂的社会工程。历史上有不少国家企图以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来完成这项工程,但效果并不理想。事实证明,市场机制是一种最为节约、最为有效的人才资源配臵方式。这种以供求双方为主体、以人力资源市场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为调节手段的人才资源配臵方式对于政府人才的优化配臵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有利于扩大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行政系统可以通过市场获得丰富的人力资源以满足政府职位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另一方面,它可以给予公务员充分的择业自由,有效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

3.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臵是回应公务员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公务员作为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除了其有作为组织“政治人”的集体价值追求外,他还有作为“自我实现的人”的个人价值追求。传统的行政配臵人才的刚性管理往往只强调“集体价值”而忽略“个人价值”,结果在相当程度上挫伤了公务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了政府集体价值的实现。尤其是在新时期,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变迁,公务员个人价值实现的倾向也日益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克服和消除由于“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冲突而造成的内耗,要回应公务员正当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把自由的市场竞争精神引入公务员系统,用市场配臵资

源的方式来回应公务员通过个人自由流动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也就成为政府必然的选择。

4.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臵是适应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长的趋势。科技知识与社会化生产和管理工作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转换加快,人员的结构性变动、转岗培训再就业就成为经常性的事情。在国家政府机关中,公务员作为整个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社会上经济结构的变动同样要求公务员结构的调整。加上在管理工作中日益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公务员的精简、流动也势在必行。只要我们稍稍留意把握一下现实生话中科技进步的这根“脉搏”,我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政府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臵是迫切的现实需要。

二、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存在的困境

当前,我国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公务员流动配臵的管理机制。十余年公务员制度的实施推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务员“单位人”的超稳定性,但审视这一时期公务员的配臵与流动,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其仍然问题重重。

1.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配臵化率低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C.A.摩尔根曾经提出“一般只要有10%-15%的不同层次的人处于流动状态,就可以达到一切实际目的”。发达国家的公务员人才流动都超过10%,美国达到20%左右,而我国从1996年至2003年之间,辞退的公务员人数不足2万人。按照全国近500万公务员计算,公务员年辞退率约0.05%.粗略估算,公务员的流动率在1.25%左右,这是一个远低于其他行业的数字。

2.政府人力资源配臵暗箱操作屡见不鲜。由于我国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还不十分健全和完善,一些领导往往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操纵人才流动,将自己的子女和亲戚朋友通过“交流”的方式调入行政部门,以避开考试任用的程序和过程。更有甚者,一些心胸狭隘的人正好借交流的机会将那些平时“不甚听话”或对其不够“尊重”的公务员“赶出”本单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地干扰了公务员正常的流动,这样的人才流动既不利于我国公务员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更容易形成“利益网”,给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带来很大的困难。

3.政府人力资源市场配臵的信息系统不完善。人力资本市场必须建立发达高效的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网络是政府人力资本供给者和需求者能够全面掌握人力资本的稀缺度,以最低成本实现交易。我国人力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落后,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功能不完善。而且我国人力资本市场信息化建设相当落后,信息在我国人力资本供求机制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导向性作用,全国人力资本市场信息联网还没有充分实现。

4.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法规不健全。有效的政府人力资本市场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人力资本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两方面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创造一个市场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实现市场的规范有效运作。在我国,政府人力资本市场的法律和舆论监督力度还不够,用人不公,用人不当的问题仍屡屡存在。虽然我国现在也已经制定出台了《公务员法》等对公务员流动进行了相关规定,但是,我国关于公务员流动的安全保障、市场管理、争议仲裁等都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并且,我国缺乏明确的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机制,对相应的人才产权、社会保障等都没有法律可以遵循。

5.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的保障不配套。随着公务员制度的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成为关系全局的“瓶颈”之一,并且远远地超出经济的范畴。只有加快公务员社会保障体制改苹的步伐,使公务员的保障体制与社会、与市场顺利对接逐步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才能最终形成一个既能吸引优秀人才走进公务员队伍,又能让已经不符合公务员岗位要求的人心甘情愿、无后顾之忧地走出去的机制。当前,影响我国政府人才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工资福利制度、人事档案制度等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征,是控制型、管理型而非指导型、服务型的制度,不适应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要求,已经成为推进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的重大障碍。

三、我国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的完善途径

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臵,基本功能是要追求政府人力资源的公开配臵、公平配臵、竞争配臵和高效配臵。当前存在的各种不利情形与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市场化之间的关系不明,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的人才市场平台需要进一步搭建,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有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们必须在实行政府宏观调控人才资源配臵的政策措施的同时,加强市场化配臵,让竞争择优的市场化机制在公务员人才资源配臵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重点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厘定党管人才与市场化配臵的关系,破除政府人力资源配臵的陈旧观念。市场化配臵与党管人才的原则是不相冲突的。推行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臵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对党管人才具体方式方法的完善和改进,因此,市场化配臵不仅不是对党管人才原则的挑战和弱化,而且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管人才原则的更好坚持。为此,我们应当认清形势,坚定信念,大胆创新,深化改革。一是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党管人才原则与市场化配臵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在配臵方法上实现阳光操作,采取公开空缺岗位、公开任职条件、公开考察、公开选拔、双向选择等方法,以透明保证公正、促进竞争;三是完善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使群众在政府人力资源配臵的各个环节都拥有相应的民主权利。

2.逐步完善公务员人才流动制度,建立开放、竞争、有序、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公务员人才资源必须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借助于完善的人才市场才能实现合理而有序的流动,这样才有助于政府机关形成合理的智力结构。因此,必须加快建立一个开放、竞争、有序、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臵进程。当前人才市场建设一是要突出信息化,重点发展无形市场。使人才市场逐步由纯集市型向集市与网络信息型转变,增强人才市场的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二是引导人才市场包括人才交流、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人才派遣等走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的经营发展道路。三是加强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规范人才市场秩序,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大程度地满足政府各部门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资源的实际需要,确保公务员人才资源配臵在空间和时间上有序化、合理化和高效率。

3.建立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机制,破除政府人力资源有效配臵的体制障碍。政府人力资源实行市场化配臵,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同时,实现从组织配臵到市场化配臵的根本转变,又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们只有从机制、体制、环境、方法等诸多层面革故鼎新,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政府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臵。

一是机制创新。制度管人、程序管事是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的基本要求。当前,我们要参照国际惯例,结合具体国情,加快立法进度,加大执法力度,完善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必须遵循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干部选拔任用的竞争机制,通过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公开选拔范围,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健全和完善干部辞职和降免职制度,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力度,加大对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处臵力度,使竞争公正、有序地进行,使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使干部的升迁调整成为成为公平竞争的必然结果。

二是体制创新。干部人才的竞争择优必须依赖于一个开放有序的政策体制。推行政府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臵,首先,要消除制度壁垒,取消地区、部门间的行政割据,取消行政、企业、事业干部之间的身份差异,改革创新干部的档案、工资、考核等答理制度,实现干部人才的国民待遇。其次,要健全和完善干部能力考核和实绩考核办法,制定一套充分体现能级对应、绩效优先原则的人才激励政策。

三是方法创新。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们带来的国际化的冲击,迫切需要我们适应新的形势,使党管干部的方法与时俱进,要实现由微观、直接管理为主向宏观、间接管理为主的转变,要弱化对个体、局部的直接调配权,强化对全局的综合控制力,要实现由单一的、强制性的管理模式向分层分类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变,建立各具特色的符合不同类型干部人才特点的管理制度,要实现由封闭式运作向开放式运作的转变,实行阳光操作,自觉接受民主监督。

4.推进相关的配臵改革,为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臵提供辅助作用。公务员人才资源配臵方式的根本变革需要许多配臵的工作。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立法工作。第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日益制约人才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阻碍了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人才进入市场的最大的障碍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不配套,使人缺乏安全感。因此,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方面,要根据“低水平、多层次、宽覆盖”的原则来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是个人账户流动性问题,在人才流动过程中保障社会保障个人账户的转移。第二,健全市场经济的相应法规。为了使人才市场的运行能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一方面,国家必须要做好立法工作,制定和颁布一系列人才市场化管理法规,主要包括人才市场的主体制度,制门市场各当事人所必备权利、义务、能力等方面的规定;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人才市场执法队伍,依法进行监督答理。此外,还应建立人才监察体制,建立举报制度,成立专门机构等等。

第二篇: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在人类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因为它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如果没有人力资源作为基础,其他任何资源都无法实现其经济功能,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了现在企业管理的核心。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要求,通过有计划的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搞好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开发,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好的促进生产、工作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确保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由此可见,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的重中之重。本文以人力资源如何配置谈一点看法。

一、建立完善的招聘体系

如今,人员招聘是企业获得人力资源补充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外部人才进入企业的唯一通道。因此,成功的开展招聘活动,建立完善的招聘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完善的招聘体系就是在招聘过程中要明确:招聘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时候招聘什么人,如何去招聘合适的人?

1、人员原则

一是公开原则。把招聘岗位、数量、时间、资格条件、考试办法公开。

二是平等原则。对所有应聘者一视同仁,提供平等竞争机会,不拘一格选才。三是竞争原则。通过考试竞争和考核鉴别来选拔人才。

四是择优原则。通过广揽人才,选贤任能,挑选一流人才。

五是量才原则。重视人才的专长,量才录用,做到“人尽其才,用其所长”。六是效率原则。力争用尽可能少的成本、短的时间,录用到高素质人才。

2、招聘人员时间

一是业务扩大,人手不够。

二是原有员工调动、离职、退休、死亡等出现职位空缺。

三是员工队伍不合理,急需补充合适人才。

四是组建一个新的企业。

3、招聘人员过程

一是招聘之前应进行岗位分析,岗位分析可以很好的把握公司内部需求动态,明确、详细的职位要求可以保证公司招聘到最合适岗位要求的人才。岗位分析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公司开展招募、培训以及薪酬管理活动的首要条件。它对公司招聘体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是人员的招聘可以实行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内部招聘能很好的激励现有岗位的员工不断地进步,使公司的成长和员工的成长同步,同时,也能大大缩短外来员工适应新岗位的适应期。而外部招聘的挑选余地很大,可以确保招聘到许多优秀的人才。同时,外部招聘在无形中给公司原有员工施加压力,形成危机意识,激发斗志和潜能。不论是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在为公司招募人才的同时都要权衡其利弊,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招募到合适的人才。

三是选择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人员,通过初步面试、评价、申请表和简历,经过测试、面试、个人证明材料检查和背景调查,录用等步骤,选择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人员,如果员工条件过高、过低或与工作岗位不相适应,他很可能会离开企业。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员工的流动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代价很高,特别是高流动率的企业不可能有好的业绩。

二、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

员工的使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各项工作都是围绕员工使用来进行的。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其实就是在使用人员中要明确:使用什么样的人才?使用人才的内容,如何使用人才?

1使用原则

一是人事相等原则。按工作的需要,挑选最合适的员工,达到最佳组合。二是权、责、利一致原则。就是权责越大,相应给予的利益、报酬应越丰富。三是德才兼备原则。就是德与才的统一,两者必须结合,不可偏废。

四是用人所长原则。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和能力作用方向的不同,安置其到最能发挥特长的岗位,而且要能容人所短。

五是兴趣引导原则。尽量将员工安置到其感兴趣的工作岗位上。

六是优化组合原则。根据员工的性格、年龄、能力要素匹配构成群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科学的人才结构。

2员工使用内容

一是新员工的安置。将新员工安置在预定的岗位上。

二是干部选拔、任用。从员工队伍中或招聘中选拔能力卓著,绩效突出者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三是职务升降。通过绩效评价,任免各级领导。

四是员工调配。根据实际需要,调配各岗位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优化组合。不断优化人员,提高整体效率。

六是员工的辞退、退休管理。

3员工使用程序

一是分析员工任职资格,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评价、确认了解培训工作是否达到了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如果员工已具备了上岗条件,则安排其上岗,如尚未达到要求,则需要重新培训或进行辞退,解除劳动关系。

二是员工进入工作状态。一般采用聘任制、订立劳动合同的方式上岗。三是员工开始工作之后,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督,考察,进行评价。

四是人事调整。就是对员工使用进行调整,包括晋升和降职,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建立诱人的培训体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才市场瞬息万变,这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力资源的培训正成为企业诱人的福利,“终身教育”“学习型组织”的提法都表明人力资源开发以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建立诱人的培训体系,其实就是在培训过程中要明确:培训的形式、培训的内容、培训的体系。

1、公司的培训形式

一是脱产培训,一般企业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集中时间,离开工作岗位在专门的学校,研究机构等脱产学习,俗称:“充电式学习”。

二是不脱产培训,从业人员通过实践学习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培训,这是企业培训的主要途径。

三是业余培训。员工利用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通过自学或函授教育获得新知识,进行个人能力开发。

2、公司培训内容

一是对管理人员可进行国内外经济现状,经营管理知识国际市场经营知识,领导方式,工作方法,思想政治工作等培训。

二是对经营人员可进行企业年处的经营环境,经营方针,经营目标,经济法

律知识,外语培训等。

三是对技术不员可进行专业知识项目管理,组识管理计算机,外语培训。四是对一般员工可进行企业管理,现状和方针,业务知识如何处理工作,待人等培训,3、公司培训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在短期内是很难见效的,企业只有通过长期的有计划和教育培训,才能培养出自己年需要的人才,按照管理职能和管理层的不同,培养体可分为二类:

一是职能体系,就是纵向的教育培训体系,根据企业内部的管理职能不同,如生产、技术、销售,分别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

二是阶层体系

就是横向的教育体系,是从经营层、管理层、监督层、骨干人员、一般人员、新进公司人员等分别进行培训。

完善企业的培训体系也是等于为公司储备大量的有用之才,一旦某个岗位上的人员离开,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顶替其工作的人。这样就能把因为人员变动产生的损失减到最小。

综合上述,完善培训体系是一个企业自身不断成长的需要,也是企业拥有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

四、完善市场化薪酬体系

如果说培训能很好的让员工为企业服务的话,那么,完善的薪酬体系制度则能更好的留住人才,它是一个企业有没有吸引力的主要依据。每一位员工都希望自己获得同事、企业、社会的认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其薪酬。完善市场化薪酬制度就是在实施过程中要明确,薪酬的功能、薪酬的结构、如何设计与管理的薪酬制度。

1、企业薪酬功能

一是补偿功能

二是调节功能

三是激励功能

2、企业的薪酬结构

一是基本薪酬部分。主要是员工岗位、职务、个体间的差异为基准的薪酬,一般占工资的50%——60%,由最低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等组成。

二是奖励薪酬部分。这是员工超额有效劳动为依据的薪酬,由年终奖、劳动分红、特别贡献奖、经常性工作奖组成。

三是各种工作性补贴。以员工所在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为依据超额劳动的补偿。一般约占工资的5%——10%。

四是地区性津贴。这是对员工在不同地区间的实际工资差异的一种补偿,一般约占工资的5%——10%。

3、企业薪酬制度

设计与管理薪酬制度是一项最困难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如果企业建立了市场化薪酬制度,企业就会进入创新的循环。而如果这些制度失灵,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员工心灰意冷和工作效率的下降。最终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因此,完善市场化薪酬制度,要做到将“心”比“心”,要用企业的“薪”换员工的“心”。

一是企业要提供有竟争力的薪酬。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使他们进一步珍惜这份工作,较高的报酬会带来员工更高的满意度,较低的离职率,一个结

构合理、管理良好的绩效薪酬制度,能留住优秀的员工,淘汰较差的员工。

二是要重视内在的报酬。内在的报酬是基于工作任务本身的报酬,如对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受重视、有影响力、个人成长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事实上,对于知识型的员工,内在报酬和员工的工作满意感有相当大的关系,让员工从工作本身中得到最大的满足,这样公司就能把员工从主要依赖好的薪酬制度中转换出来。而让更多的员工依赖内在的报酬,也使企业从仅靠金钱激励员工的循环中摆脱出来。

三是要让员工参与薪酬制度的设计与管理。公司领导层应该与员工进行交流沟通,开放相关的薪酬信息,让员工了解到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得到相应的报酬。让员工参与薪酬制度的设计和管理有助于一个更合适的员工需求和更符合实际的报酬制度的形成,用公司管理层的真心换取员工的信任和信心。

四是要有一个公平的评估体系。如果没有合理的评估体系,薪酬制度也就成了虚设。在公司制定薪酬制度时所遵循的原则是“论功定酬”,也就是员工有机会通过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及公司的贡献而获得加薪。在“论功定酬”中,对员工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评估至关重要,同时,评估也需要因人而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完善市场化薪酬制度是公司有效的激励途径,它可以更好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仅让员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而且企业也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五、合理配置好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它比其他的技术、资金等其他资源更宝贵。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因此,只有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建立精简、高效的企业组织结构,才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合理匹配人力资源中,一定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在最合适的时间把最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人是匹配的中心,一切都要围绕人进行。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要预测企业有多少个工作岗位,那些工作岗位需要填补,岗位的要求是什么,弄清工作岗位的性质很重要,不要盲目的招聘高级人才,否则往往形成高人才低配置的现象,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对员工和企业都是损失。

其次,要考虑员工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现实能力是由一个人以前的学习和经验积累而成的;而潜在能力则主要依据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对于岗位职责明确的工作,可以倾重于员工的现实能力,对于岗位职责不明确的,则可更多的考虑潜在能力。

根据行业的性质不同,有的企业往往会有人力资源需求的淡季和旺季之分,旺季人力资源需求往往达到了饱和程度,而在淡季却又有许多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就需要管理者通过对岗位和人的双重衡量,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从而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很好的激励员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它比薪酬激励更有效,是人力资源管理较高的境界,同时,对于挽留高级人才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第三篇:对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

对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

对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

有机结合的思考

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加快实施人才战略,必须把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党管人才的宏观调控职能结合起来,通过观念创新、机制创活和环境创优,加快三支队伍建设,调大总量、调活存量、调优结构、调高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

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观念,确立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新思维

观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须破除观念性障碍,牢固确立起三种新的理念。

确立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是第一配置方式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需求信息在市场中反应最灵敏。只有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将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有效地引入人才资源开发,推动人才在产业、行业和地域间合理流动,实现人才、智力与资本、项目等要素的最佳结合,才能把人才配置到最合理、最能创造价值、最有效率的地方。

确立人才资源开发是党委、政府第一责任的理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是对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科学概括。各级党委、政府只有按照“领导者应当成为人才工程的工程师”的要求,强化人才资本意识,抢占人才制高点,将众多的人口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才资源,以第一责任抓第一资源,以第一资源促第一要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确立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实施人才战略第一选择的理念。实施人才战略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系统工程。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单靠市场调节势必导致人才资源流动、分布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而直接的人头管理方式又会产生人才供需脱节、造成资源浪费,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只有敏锐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变微观直接管理为宏观间接调控,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来配置人才资源,才能做到开发有序,配置优化。

创活机制,形成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新格局

灵活的机制是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保证。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健全三大体系,构建新型框架,激发机制活力。

构建社会化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投资主体要多元化,不断拓展人才开发资金的筹措渠道,面向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加大引资力度,保证财政对人才开发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教育培训要开放化,坚持“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紧党政人才的知识更新、企业经管人才的高级研修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人才流动要自主化,打破体制、部门、地域的壁垒,拆除身份、户籍、档案的藩篱,实行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和契约管理,促进三支人才队伍间的合理流动。选拔使用要竞争化,党政人才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业绩考核和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成果评审和职称竞聘。要改革党政机关职级工资和福利制度,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薪酬体系和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推进股权制、期权制、年薪制等激励政策。

构建产业化的人才资源市场体系。要夯实市场基础,充实高层次人才库、本地籍人才库、科技项目成果库,健全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和信息机制,建立人才配置与其他要素配置相融合的贯通机制,推行人才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积极探索与其他要素市场相通的人才市场实现形式。要健全市场系统,既要办好综合人才市场,又要发展各类专业人才市场;既要巩固各类有形人才市场,又要开拓网上人才市场;既要健全技能型劳务市场,又要组建高层次人才“猎头”公司,逐步建立起不同类型人才市场之间互联互通的多层次、全方位人才市场系统。要提升市场功能,突出“管办”分离,培育人才中介,降低民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广泛开展择业指导、资格认证、能力考核、绩效评估、薪酬调查、咨询培训等中介服务,不断提高市场运行效能。

构建法治化的人才资源调控体系。要健全组织设置,完善人才工作机构功能,认真履行好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的职责。要切实转变职能,从人才配置主体转变为人才市场规则的制订者及其运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服务者、仲裁者和维护者,从直接具体管理转变为加强人才预测、规划和制定宏观政策。要抓住管好重点,立足整体开发,加强重点培养,始终把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拔尖创新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放在突出的位置。要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健全市、县(区)、乡镇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大人才工作考核力度。

创优环境,构筑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新平台

良好的环境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重要条件。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创优三个环境,着力夯实招才育才用才工作基础。

创优经济环境,搭建人才创业载体。依托大

第四篇:对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

对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思考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加快实施人才战略,必须把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党管人才的宏观调控职能结合起来,通过观念创新、机制创活和环境创优,加快三支队伍建设,调大总量、调活存量、调优结构、调高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创新观念,确立人才资源市场

化配置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新思维观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须破除观念性障碍,牢固确立起三种新的理念。确立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是第一配置方式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需求信息在市场中反应最灵敏。只有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将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有效地引入人才资源开发,推动人才在产业、行业和地域间合理流动,实现人才、智力与资本、项目等要素的最佳结合,才能把人才配置到最合理、最能创造价值、最有效率的地方。确立人才资源开发是党委、政府第一责任的理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是对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科学概括。各级党委、政府只有按照“领导者应当成为人才工程的工程师”的要求,强化人才资本意识,抢占人才制高点,将众多的人口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才资源,以第一责任抓第一资源,以第一资源促第一要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确立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实施人才战略第一选择的理念。实施人才战略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系统工程。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单靠市场调节势必导致人才资源流动、分布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而直接的人头管理方式又会产生人才供需脱节、造成资源浪费,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只有敏锐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变微观直接管理为宏观间接调控,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来配置人才资源,才能做到开发有序,配置优化。创活机制,形成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新格局灵活的机制是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保证。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健全三大体系,构建新型框架,激发机制活力。构建社会化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投资主体要多元化,不断拓展人才开发资金的筹措渠道,面向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加大引资力度,保证财政对人才开发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教育培训要开放化,坚持“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紧党政人才的知识更新、企业经管人才的高级研修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人才流动要自主化,打破体制、部门、地域的壁垒,拆除身份、户籍、档案的藩篱,实行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和契约管理,促进三支人才队伍间的合理流动。选拔使用要竞争化,党政人才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业绩考核和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成果评审和职称竞聘。要改革党政机关职级工资和福利制度,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薪酬体系和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推进股权制、期权制、年薪制等激励政策。构建产业化的人才资源市场体系。要夯实市场基础,充实高层次人才库、本地籍人才库、科技项目成果库,健全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和信息机制,建立人才配置与其他要素配置相融合的贯通机制,推行人才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积极探索与其他要素市场相通的人才市场实现形式。要健全市场系统,既要办好综合人才市场,又要发展各类专业人才市场;既要巩固各类有形人才市场,又要开拓网上人才市场;既要健全技能型劳务市场,又要组建高层次人才“猎头”公司,逐步建立起不同类型人才市场之间互联互通的多层次、全方位人才市场系统。要提升市场功能,突出“管办”分离,培育人才中介,降低民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广泛开展择业指导、资格认证、能力考核、绩效评估、薪酬调查、咨询培训等中介服务,不断提高市场运行效能。构建法治化的人才资源调控体系。要健全组织设置,完善人才工作机构功能,认真履行好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的职责。要切实转变职能,从人才配置主体转变为人才市场规则的制订者及其运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服务者、仲裁者和维护者,从直接具体管理转变为加强人才预测、规划和制定宏观政策。要抓住管好重点,立足整体开发,加强重点培养,始终把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拔尖创新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放在突出的位置。要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健全市、县(区)、乡镇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大人才工作考核力度。创优环境,构筑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新平台良好的环境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重要条件。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创优三个环境,着力夯实招才育才用才工作基础。创优经济环境,搭建人才创业载体。依托大规模招商引资,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形成引项目、引资金与引才、引智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放开视野集聚人才。依托高新技术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现代园区建设,创建市、县两级科

技创业服务中心,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创建技术创新企业、集聚高级创新人才为重点的区域技术创新工程,扶持高新企业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办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姻”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齐心协力集聚人才。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充分利用要素辐射的“扩散效应”,借助上海

人才资源优势,加大人才柔性流动力度,一心一意集聚人才。创优服务环境,开辟人才“绿色通道”。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腾出重要职位、关键职位和高薪职位,实行全方位引进;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体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改人才流动的“审批制”为“备案制”,实行一站式服务;施行“零门槛”的企业登记制度,全力支持各类优秀人才来浙创业发展,特别对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要从立项、融资等各个方面,实行全程化跟踪。创优社会环境,营造拴心留人氛围。要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达到社会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协调、人居环境优美,建设成最宜创业和人居的城市。要健全人才政策,完善领导联系专家、有突出贡献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奖励、重要人才政府投保等制度,努力构造体制优势。要加强舆论宣传,发挥高学历人才联谊会作用,从政治、生活、学术上关心人才健康成长,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人文氛围。

第五篇:对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

对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

对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

有机结合的思考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加快实施人才战略,必须把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党管人才的宏观调控职能结合起来,通过观念创新、机制创活和环境创优,加快三支队伍建设,调大总量、调活存量、调优结构、调高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观念,确立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新思维 观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须破除观念性障碍,牢固确立起三种新的理念。确立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是第一配置方式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需求信息在市场中反应最灵敏。只有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将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有效地引入人才资源开发,推动人才在产业、行业和地域间合理流动,实现人才、智力与资本、项目等要素的最佳结合,才能把人才配置到最合理、最能创造价值、最有效率的地方。

确立人才资源开发是党委、政府第一责任的理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是对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科学概括。各级党委、政府只有按照“领导者应当成为人才工程的工程师”的要求,强化人才资本意识,抢占人才制高点,将众多的人口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才资源,以第一责任抓第一资源,以第一资源促第一要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确立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实施人才战略第一选择的理念。实施人才战略是一

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系统工程。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单靠市场调节势必导致人才资源流动、分布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而直接的人头管理方式又会产生人才供需脱节、造成资源浪费,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只有敏锐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变微观直接管理为宏观间接调控,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来配置人才资源,才能做到开发有序,配置优化。

创活机制,形成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新格局 灵活的机制是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保证。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健全三大体系,构建新型框架,激发机制活力。构建社会化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投资主体要多元化,不断拓展人才开发资金的筹措渠道,面向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加大引资力度,保证财政对人才开发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教育培训要开放化,坚持“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紧党政人才的知识更新、企业经管人才的高级研修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人才流动要自主化,打破体制、部门、地域的壁垒,拆除身份、户籍、档案的藩篱,实行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和契约管理,促进三支人才队伍间的合理流动。选拔使用要竞争化,党政人才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业绩考核和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成果评审和职称竞聘。要改革党政机关职级工资和福利制度,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薪酬体系和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推进股权制、期权制、年薪制等激励政策。构建产业化的人才资源市场体系。要夯实市场基础,充实高层次人才库、本地籍人才库、科技项目成果库,健全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和信息机制,建立人才配置与其他要素配置相融合的贯通机制,推行人才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积极探索与其他要素市场

相通的人才市场实现形式。要健全市场系统,既要办好综合人才市场,又要发展各类专业人才市场;既要巩固各类有形人才市场,又要开拓网上人才市场;既要健全技能型劳务市场,又要组建高层次人才“猎头”公司,逐步建立起不同类型人才市场之间互联互通的多层次、全方位人才市场系统。要提升市场功能,突出“管办”分离,培育人才中介,降低民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广泛开展择业指导、资格认证、能力考核、绩效评估、薪酬调查、咨询培训等中介服务,不断提高市场运行效能。构建法治化的人才资源调控体系。要健全组织设置,完善人才工作机构功能,认真履行好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的职责。要切实转变职能,从人才配置主体转变为人才市场规则的制订者及其运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服务者、仲裁者和维护者,从直接具体管理转变为加强人才预测、规划和制定宏观政策。要抓住管好重点,立足整体开发,加强重点培养,始终把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拔尖创新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放在突出的位置。要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健全市、县(区)、乡镇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大人才工作考核力度。

创优环境,构筑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新平台

良好的环境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重要条件。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创优三个环境,着力夯实招才育才用才工作基础。创优经济环境,搭建人才创业载体。依托大规模招商引资,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形成引项目、引资金与引才、引智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放开视野集聚人才。依托高新技术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现代园区建设,创建市、县两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创建技术创新企业、集聚高级创新人才为重点的区域技术创新工程,扶持高新企业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办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姻”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齐

心协力集聚人才。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充分利用要素辐射的“扩散效应”,借助上海人才资源优势,加大人才柔性流动力度,一心一意集聚人才。

创优服务环境,开辟人才“绿色通道”。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腾出重要职位、关键职位和高薪职位,实行全方位引进;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体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改人才流动的“审批制”为“备案制”,实行一站式服务;施行“零门槛”的企业登记制度,全力支持各类优秀人才来浙创业发展,特别对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要从立项、融资等各个方面,实行全程化跟踪。创优社会环境,营造拴心留人氛围。要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达到社会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协调、人居环境优美,建设成最宜创业和人居的城市。要健全人才政策,完善领导联系专家、有突出贡献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奖励、重要人才政府投保等制度,努力构造体制优势。要加强舆论宣传,发挥高学历人才联谊会作用,从政治、生活、学术上关心人才健康成长,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人文氛围。

下载论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

    联系专家、有突出贡献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奖励、重要人才政府投保等制度,努力构造体制优势。要加强~宣传,发挥高学历人才联谊会作用,从政治、生活、学术上关心人才健康成长,形成“......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方案

    公司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方案 为了进一步优化公司人力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公司生产改革发展目标,结合公司实际,提出以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一、优化配置原则......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提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如果能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这种配置本身就会有巨大的收益。但在实际配置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

    论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

    论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方婷阮文彪(安徽农业大学管理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摘要:本文基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已严重不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要求这一......

    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随着中央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和地方省级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基本完成,全国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2007年11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工作方案[优秀范文5篇]

    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的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精神,为落实好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要求,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要素保障,优......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攻坚之年。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推进......

    公司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方案

    公司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方案 为了进一步优化公司人力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人岗匹配,有效控制人力成本,根据公司生产改革发展目标,结合公司实际,提出以下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