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政府如何处理其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护市场秩序
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中心思想,说明地方政府如何处理其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护市场秩序。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中心思想是政府不应当成为一个庞大的无效率及机构,政府的作用是掌舵而非划桨,主要是起催化作用,应该集中精力做好决策工作,把具体的服务性工作承包给私营企业和非盈利机构去做,更好的扮演自己的角色。
运用“企业家”理念来彻底改变政府的官僚制,放权市场和社会,将政府的层级节制模式变为参与协作模式,实行参与管理,重塑政府形象。对待公民要像对待“顾客”一样,满足顾客的需求,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
主张在政府的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服务理论中,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政府的以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为公民服务。同时,政府所承担的责任是复合的而非单一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大力弘扬公民权和公共服务精神。
学以致用,理论研究应为现实提供指导,客观看来,政府应当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民主行政,服务于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责任行政,建设全面责任政府;为公民服务;法治行政,坚持依法行政;人本行政,坚持以人为本;电子行政,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地方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维护市场秩序。
一、地方政府应该在市场秩序管理中坚持中立原则。按照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应当作为中间人、调停人的角色,坚持中立原则,不再是市场经营者,而是市场主体的服务者和良好市场环境的提供者。
二、坚持公平竞争的环境,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依法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中提到,政府应当提供公平竞争的大环境,起到服务作用,维持市场秩序,只是“掌舵”而不是具体“划桨”。
三、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地方政府不仅要补充完善市场机制发挥不好的地方,还要积极培育市场力量,完善市场组织,增强市场协调能力。
四、地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政府应提供制度框架,制定规则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完善内在制度,加强信用、道德文化建设建设,使其具有约束力、规范指引人的行为。
第二篇:政府与市场关系
结合理论演变及我国现实情况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学院
2011 级
工商管理一班
摘要: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均衡点,已成为当代中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演进过程的剖析来分析政府与市场各自的特性,并在分析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现状的基础上对其走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政府与市场;新“公共管理”理论;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备受关注。各国实践表明,调整市
场与政府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均衡点,已成为当代中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探讨市场经济进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进,剖析政府与市场各自的特性以及两者关系演进的基本规律,这对我国培育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明确政府功能定位,建设民主、有效、服务的政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进过程
在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基础性体制确立以后,西方学者在政府与市场领域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按照理论取向的不同,可以把他们的观点大致划分为三类:一是主张尽可能少的政府干预;二是主张全面广泛的政府干预;三是主张有选择的政府干预。从经济学说史与政府实践的历史来看,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自由市场——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失灵——互补整合的演变过程。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自由主义时期 自由主义时期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就是强调自由经济,发挥市场经济自身的功能,要求政府尽可能少地干预经济、干预社会。翻开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可见人们对市场机制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近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听命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其结果是无意中使社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人类需要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亚当.斯密的“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成为政府发展的基本观念。政府在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中的干涉极为有限,仅限于制定维护市场秩序的法规,提供最低限度的政府扶助,履行防御外敌和保卫公共安全等职责直到 20 世纪初, 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一直处于主流地位, 政府一直充当着“守夜人” 的角色。然而 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打破了市场力量的神话,市场的种种缺陷都暴露出来,市场失灵使人们开始意识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2.国家主义时期 “市场失灵”之后,人们希望政府能够弥补市场缺陷,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开始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在政府与市场两者之间政府取代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政府在经济领域对市场的广泛干预以及为缓解市场矛盾而逐渐推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使政府职能急剧扩张,政府公共部门的数量和公共支出迅
速膨胀。然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并不像设计者们当初预想的那样完善,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对滞胀束手无策,人们开始正视政府干预失败的恶果。
3.新自由主义时期 面对国家主义的“政府缺陷”或“政府失灵”,人们开始重新怀念自由主义,从而开始了自由主义更高层次的回归,即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全面干预。新自由主义学派强调市场的自然秩序,反对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认为只有市场才能有效配置资源。在实践中,新自由主义逐渐成为指引国家发展的主导理论,英、美等国政府也回到保守主义政策上来,进行了较大调整。其总体趋势是寻求市场与政府的平衡, 在强化市场机制的同时也肯定政府介入的必要性。
二、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现状
新中国建立之后, 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和与此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任何需求的满足基本上都有赖于政府的计划和管理, 政府的职能范围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任何计划外的经济活动都被认为是不道德或非法的,如果说存在着所谓的市场,那么这个市场也只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畸形市场。政府对经济实行超常规严密控制,完全否认和排斥市场的机制和作用。由于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干预,政府的职能也随之分化和扩张,政府的专业经济管理机构就急剧膨胀, 政府实际上就是一个“全能政府”。
在实践中, 传统的全能政府所带来的诸多弊端已越来越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首先,政府因为干预经济而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政府以各种公共政策干预经济,但由于政府官员自身的经济人特性以及其他社会要素的影响,使实施公共政策的结果与制订公共政策的意图大相径庭。其次,政府的全面干预会带来行政效率的低下。最后,全能政府会动摇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政府统治基础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认同和信任。公共政策的低效率以及高昂的成本,必然导致经济的落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缓慢,必然会使人民的信任感和认同感降低,从而引发统治的合法性危机。
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 80 年代以来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到 1993 年开始实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
到 200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我国经历了一个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了与改革开放前截然不同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篇章。市场经济是一种承认市场主体在经济领域的自主性、排除政府对市场行为、企业行为等进行干预的经济制度。它尤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它的政治含义就是政治与经济的分离,其政治前提是政府不直接插手民间的事务。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它恰恰是通过限制政府的作用来创造市场经济所依托的政治环境,市场经济要求政府的最为根本的职能是保障财产和经济自由,政府任何时候都不能, 也不允许他人侵犯这种权利和自由。因此与计划经济下的全能政府不同,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是有限政府,即政府不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不再试图将国家的经济活动纳入政府计划的直接控制之下,因为政府确信只要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相关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市场将会是有效而公平的。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法律意识的增强,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市场连带整个市民社会都处于一个迅速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这种现状也要求政府交还原本属于社会的权力,退出不应干预的领域,尊重市场、社会自身的力量,逐步培育市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应该是实现有限干预的“有限政府”。
目前,“有限政府”、“ 服务型政府”理念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其中政府通过宏观调控、采取经济、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为市场服务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在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中会长期存在着把自己凌驾于一切社会要素, 包括市场之上的弊端,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着政府是市场发展的动力的认识误区;同时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政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之上,市场发育程度和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又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我国现行的政府机构及其管理体制虽然经过若干次改革,但是从总体上说, 仍然是与比较落后的产品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清。
三、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分析与展望
纵观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可见我国在历史上一直是自然经济的小农社会,新中国也植根于半殖民半封建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也就是说中国在历史上并未曾出现过所谓的市场经济,当然也不会有西方社会在资本主义早期的市场经济的蓬勃
发展和稍后的市场失灵现象。因此在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现状时,首先要明确, 我国市场经济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独立的、统一的、完善的市场,资源使用效率还很低下,竞争尚未充分,市场仍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不存在市场发育完善后带来的所谓“市场失灵”的危机。
那么中国是否也存在着西方社会曾经出现过的政府干预、政府失灵现象呢?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事实上中国经济走过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首先,西方社会在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后实行的政府干预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由发展为基础的,尽管“市场万能”的神话已经破灭,但西方的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大发展、生产效率提高、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等。西方的政府干预是对市场缺陷的补充,它所面对的社会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社会。其次,西方政府对社会的干预尽管是积极全面的,但相对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的干预而言它的干预还是比较宏观的,方式也还是比较多样的,除行政手段外, 还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而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似乎也存在着政府过多干预导致社会经济几近崩溃、政府效能低下、社会全面停滞的所谓“政府失灵”状态,但笔者认为这种状态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曾经出现的“政府失灵”状态。我国在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出现的政府对社会的全面干预是沿袭苏联模式的结果。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对社会、经济实行的干预完全不同于西方“ 国家主义”阶段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它是市场经济没有充分发展基础之上的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的全面干预。
中国政府与市场之间演变的历史是短暂而独特的,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失灵”,也没有在此基础上随后出现“政府失灵”,因此要解决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就必须根据国情,借鉴西方行政制度改革的经验,寻找出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平衡点。
1.以市场为中心,建设服务型政府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市场是社会的基础性的内容,而国家则是从社会产生的上层建筑,尽管国家最终将会消亡,政府的行政权力最终将回归社会,但只要国家政府存在,它就必须履行其作为上层建筑的职能,为社会服务,为市场服务。因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政府职能应该围绕着市场优化,即应该在经济领域中寻求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最佳结合点,其目的在于使
政府更恰当、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方面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为政府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2.立足社会及市场需要,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西方国家在经历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政府失灵导致的经济滞胀以后,普遍调整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力图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90 年代以后,为了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政府效能,西方国家普遍开始了新一轮的行政制度改革,西方国家行政制度改革的实践与西方流行的现代行政学理论“新公共管理”不谋而合。所谓“新公共管理”概念具有这样的基本内涵,它提出政府行政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追求公共服务的绩效和结果,使政府的决策能够体现社会的反应,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够接近公众的实际需求,使决策增加适应性,行政增加效益性。西方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行政实践为我国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思想。
(1)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服务的目的性 市场经济意味着自由、公平和竞争,它需要的是政府的有限干预,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一切的观念,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 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调整政府的某些职能,使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目的更明确,从而提高政府效能。
(2)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 自由、平等而充分的竞争是市场经济能够提高效率的重要原因。而在西方新一轮的行政改革中,竞争机制已经被引入政府运行过程。政府履行制定政策的职能,而政策的执行则由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盈利部门共同承担, 这一机制既体现社会公正、防止政府垄断,又有效提高了政府的效能。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出现了许多可以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部门”,它们的出现为政府竞争机制的引入提供了前提,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当然也包括面对市场的公共服务。
(3)改变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管理方式 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并不意味着政府对社会管理职能的消失,事实上政府正是通过管理的方式来实现服务的功能。我国政府以往干预经济的手段比较
单一,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对经济实行全面直接的调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培育市场,改直接的微观调控为间接的宏观调控,给市场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必须改变单纯依靠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的方式,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对经济生活进行灵活多变的干预,使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与政府效能的提高能够相互促进。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处于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过程中,因此寻找和确立政府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将是一个动态的艰难的过程,但无疑这一问题的解决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我国政治改革的进程,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董琦.市场与政府:当代中西方行政改革的基点[J].甘肃理论学刊,2003(5):28-31.[2]黄泰岩,谢瑞巧.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4):17-20.[3]曹文宏.论当代行政思维从“全能”到“有限”的转变[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1):94-95.[4]毛道根.论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当代财经, 2000(6):3-8.
第三篇: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政府支出是指各级政府的支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政府购买,如政府花钱修建道路、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开办学校等。这部分计入GDP。另一部分不计入GDP,有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
2008年底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政府是否该干预经济”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预经济”现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则更加凸显出其价值与意义。
大量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实施确实有效的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增长的同时,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消费和投资环节?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在一个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并对中国经济的繁荣提供长久动力吗?正是由此出发,从增长、投资和消费三个途径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进行再检验,并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典型特征如何反映在效应的传递上,从而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给出经验的判定。但是,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更重要的是,政府支出不同构成对经济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政府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突出。
虽然,在短期内,政府支出的增加确实能够促进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这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逆转,长期内,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挤入效应。同时,中央投资的增加也无法显著的影响到私人投资的变化上。政府支出与投资的增加形成了强烈的产业需求,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微弱的反映在传统的竞争性领域和民营经济行业中,也一定程度促进了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两个循环的相对独立、有限货币供给条件下稀缺性上升导致的资金成本增加,却会在更长的时期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形成“热者更热”与“冷者愈冷”的现实政府支出相对规模的差异,即大政府与小政府模式,以及政府支出的约束强弱,显著影响着财政政策对消费的传导与效果。调整了衡量政府效率时往往偏重于公共服务职能与公共品提供的能力差异的研究方向,重构了政府支出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将政府支出效率的衡量更多的集中于调控目标的实现。
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从这个角度将,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效率的改善,而非支出规模的调节上,是未来财政政策优化的重要方向。特别的是针对政府效率的变迁与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但有趣的是,在西部地区,更大规模的政府支出及政府干预的进一步增强,似乎对经济增长及政府效率提高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政府效率的改善存在截然不同的路径。
第四篇:关于自觉遵守与维护内蒙古自治区建筑市场秩序的承诺
附件2:
关于自觉遵守与维护内蒙古自治区建筑市场秩序的承诺
为了维护内蒙古自治区建筑市场秩序,规范施工企业的建筑行为,本企业自觉遵守国家和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并郑重承诺:如果在交易、施工、质量、安全等方面发生下列行为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自愿退出内蒙古自治区建筑市场。
1、拒绝接受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的正常监督管理;
2、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3、投标过程中弄虚作假、串标、围标,扰乱有形建筑市场正常秩序。
4、因欠薪而引发工人聚集上访事件;
5、不按时参加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的会议,不按时报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报送的报表;
6、企业负责人、经营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办公地址、联系电话等发生变更逾期不办理变更手续;
7、其它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法定代表人签字: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第五篇:如何处理与后进生的关系
如何处理与后进生的关系
羊角中心柴俊杰
在一个班级里,我们往往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学习成绩把学生划分为三类:即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所谓的后进生是指那些令部分老师比较头疼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不但不好学,而且还要惹是生非,影响别的同学和班级体的学生。怎样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想学、爱学、乐学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主要问题。
任何学校、班级都有后进生。只是落后的程度、数量多少不同而已。身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我们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处处关心、爱护学生,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情感、性格、意志、兴趣等各方面的特点来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愿学、乐学。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笨蛋”、“朽木不可雕也”、“老顽固”、“干笋子炒肉”„„却成了一些教师的口头禅,这样往往造成后进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从而抛弃学业。为此,根据十几年的班主任和教学经验,我简单地谈几点我自己的做法:
一、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象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的欲坠的露珠。所以我认为尊重、关心、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是转化他们的前提。由于一些老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与外界缺乏交流,经常采用一些陈旧的教育模式。自然后进生也就成了这部分老师的苦恼。“某某学生怎么怎么的差„„”也成为了嘴边话、口头禅,甚至有的老师还以“黄金棍下出人才”的思想来教育成长的一代,这不但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抑制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背上了“怕打”的思想包袱。
后进生往往比别人有更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敏感别人对他们的尊重程度。老师要紧紧抓住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不要触伤他们的自尊心。要以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为诫。设身处地的为后进生着想,想想他们所处的环境、内心的期望、落后的滋味;想想他们毕竟是求知的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这样,我们教师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随便对后进生“开炮”,要用微笑、表扬、呵护来关心他们的成长,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想学”。
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王金战成功的秘诀是两个字:“激励”。在他眼中,没有一个差生,不论什么样的学生,他都要激发他们最大 1 的潜能。为此,我在教每一届学生时,都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学科兴趣小组,并定时搞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活动中我充分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为他们鼓掌、加油,并不时为他们提出新的目标,使他们找到前进的方向,变厌学为“爱学”。
三、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对待学生我们不能一刀切,整齐划一,而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现状因材施教,分槽喂养。后进生由于受到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的由于贪玩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经常迟到影响正常上课,有的由于某种原因上课开小差,有的由于家庭负担过重成绩不佳„„作为教师对此我们不要轻易指责、泼冷水,而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时和后进生接触、交流,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从温暖中来找原因,从关心中求发展。后进生由于基础薄弱,听不懂、完不成作业。对此,我们不要横加指责,而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认真备教材、备学生,采用“一帮一”、“手把手”等多种模式,细心分析学生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对后进生的作业应尽量采用面批面改的方式,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纠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我能行”的成功喜悦心情。对经常迟到的后进生,要弄清事由,是路程远,还是家里太忙„„,教师要与家长多渠道、多途径的联系,对思想开小差的后进生,教师要多观察,分析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以授课内容为基础,拓宽话题,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在乐中旁敲侧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根据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提出相对降低难度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回答,从而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学们鼓掌祝贺,老师送去的一缕赞许微笑和表扬,都能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学”。
四、锻炼他们的恒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后进生,他们的成绩总是不理想的原因,不是智力因素,也不是家中的事情影响了他们,而是他们缺乏恒心和毅力。对此,我们不能总是批评教育,而是要千方百计地锻炼他们的毅力。比如:让他们每天坚持认真作对一道题,每天坚持写一篇自认为非常满意的字,每天背会3-5个英语单词„„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逐渐养成了细心、认真的习惯,使他们远愿学。
总之,尊重、理解、信任是真情的雨露,是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给后进生一丝微笑,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他们一定回成为祖国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