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
尊敬的党组织: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根本目的,着眼于公平正义,旨在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充分彰显出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顺应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改革开放35年的不平凡历程证明,只有让发展成果公平共享,改革大业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人民幸福安康,中国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稳健前行。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必须从人民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如果不能带给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改革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唯有尊重人民意愿,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改革的每一次推进、每一次突破,才能够最大范围凝聚共识,才可以最大程度汇聚合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广泛新期待,如何让更多人从改革举措中受益?如何让更多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答案就在:公平、正义。这不仅在于,改革越深入,越要触及深层问题,越要维护群众利益;更是因为,寻求“最大公约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平是核心、体系是保障、推进是根本。
公平正义不是空中楼阁,其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回顾宁夏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正是这些年我们取得的诸多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发展进程中,我们还将面临许多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而现有发展水平上,不少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也将不同程度存在。如果不能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带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社会和谐稳定也将难以保持。
正因为如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既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又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蛋糕”分好,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的各方面工作,做到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那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那里就是改革的重点;又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凝聚民力,把握公平正义价值导向,不断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就一定能把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公安部广泛征求意见积极回应期盼
广泛征求意见积极回应期盼
按照中央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从动员部署到全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近两个月,公安部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强部机关思想教育,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发挥公安工作优势,涵养为民情怀,回应群众的热切期盼?近日,带着这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公安部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公安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夏崇源。
记者: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公安部如何谋划部署,确保学习教育“不虚”、“不空”、“不偏”?
夏崇源:从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和工作特点讲,群众路线是我们的生命线,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是公安机关长期以来制胜的法宝,须臾不能偏离这一轨道。中央决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公安部党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成立了以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郭声琨为组长、党委全体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在公安机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形势下强化宗旨意识,进一步打造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过硬队伍的重要契机。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是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环节,这个环节抓好了,思想认识提高了,查摆问题才会有的放矢,整改落实才会更加自觉。公安部作为全国公安机关的最高领导指挥机关,部党委要求各级领导尤其是部、局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要以普通党员身份把自己摆进去”,带头学习、带头听取意见、带头查找问题。“上为之,下效之”。领导做表率,党员才会有信心,领导冲在前,党员才会真跟得上。
为了确保取得实效,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公安部党委坚持把学习教育、思想理论武装摆在首要位置,部领导带头学,挤时间学。邀请专家学者讲课,举办多场公安部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暨教育实践活动报告会。机关干部采取集中学习、自学等形式,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学习中央文件、相关报告和重要学习材料,研讨交流心得体会,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坚持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习相结合,通过读书、展览、影视、授课等多种形式,着力强化人民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价值观的树立,把为民务实清廉根植于脑海深处。举办了“人民在我心中——公安机关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图片展,编印下发了《公安机关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经验做法选编》。坚持边学习边查找问题,聚焦“四风”,突出重点,尤其是要求领导干部在深入学习基础上,对照检查部机关和自己身上存在的脱离群众现象。
为了保证实效,公安部派出九个督导组,对整个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学习教育进行了全过程监督指导。
可以说,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提升了机关干部民本理念、大局观念和宗旨意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民”二字的重要意义。主动深入群众“接地气”,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以实干谋发展、以廉洁促和谐、以服务赢民心理念深入脑海。这也为公安部机关广开渠道听意见、下基层问政于民、回应呼声打击犯罪、进一步规范执法、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教育实践活动中,公安部如何真诚纳谏,认真查找部机关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基层民警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夏崇源: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问题、掩盖问题。为更加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公安部党委坚持开门搞活动不动摇。郭声琨部长多次主持召开部党委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明确听取意见的范围,突出听取意见的重点,改进听取意见的方式。
虚心请教、坦诚交流,广开渠道、形式多样是公安部听取意见、查找问题的特点。
态度上,公安部领导带头,从部党委成员做起,坚持开门搞活动,认真听取意见。听取意见时,公安部党委成员“约法三章”:不表扬、不汇报;聚焦„四风‟谈问题;提建议要具体,讲问题不兑水,讲真话、说实情。
形式上,请进来、走出去,紧扣“四风”,重点突出。公安部采取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个别谈心、专题调研、设立网上网下意见箱、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建议,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形成了上级带头、领导示范、上行下效的生动局面。
范围上,此次活动开展以来,公安部党委分别邀请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安部特邀监督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和地方公安机关、基层民警代表到公安部座谈交流,同时,公安部党委成员和各业务单位积极走出去,深入基层一线科所队,广泛征求意见。
社会各界和群众代表提出了许多很中肯的意见,希望公安机关能够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措施,更好地回应百姓的期待。基层民警谈到的问题,很坦诚、很实在,迫切希望公安部在基层需要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上多给予协调、政策指导,强化顶层设计。
总体看,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和地方公安机关、基层民警反映的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打击新型犯罪、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突出问题等方面,帮助我们进一步抓住了主要矛盾,找准了问题症结。
活动开展以来,公安部党委通过致函、座谈、走访、网络等多种渠道,征得意见建议3600余条(次)。对此,我们已进行了认真梳理,分门别类,细致研判,分轻重缓急,抓紧落实解决。对于需要靠经常性工作来解决的,我们将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记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公安部如何采取行动,及时回应百姓期待要求,构筑惠及群众、让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夏崇源: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公安部党委始终强调结合工作实际,边学习、边查找、边改进,尤其是抓住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深入研究,立行立改。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着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期盼为念,为人民利益而战,老百姓最痛恨什么犯罪,我们就严厉打击什么犯罪。
一些群众反映遗失、被盗身份证被非法买卖等问题,公安机关立即加大打击买卖、冒用他人身份证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同时,加快推进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居民身份证的安全。
公安部根据广大人民群众举报的线索,部署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打掉了一系列在互联网上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网络推手公司,严厉打击了网络造谣者的嚣张气焰,净化了网络环境。
最近一个时期,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诈骗、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侵害公民个人信息、黄赌毒等问题,公安机关都在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连续破获了利用“伪基站”实施违法犯罪活动、“5·16”跨国电信诈骗案、兽药非法添加瘦肉精等违禁物质案、多个特大虚开骗税犯罪团伙案件、特大QQ视频诈骗系列案件等,还公布了四起环境污染重大案件。
在执法规范化方面,针对暴露出来的执法不公、不廉等问题,公安部近期下发了《公安机关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任务和阶段目标》,对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组织全国公安机关法制员业务技能竞赛。
在接下来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公安部党委将坚持把整改问题与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以及职能转变结合起来,通过认真开好部党委、局处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进一步找准问题、剖析原因,切实抓好整改工作,以扎实有效的措施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更好地回应基层民警、广大群众的呼声和期盼,让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
第三篇:切实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切实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进展情况综述
3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人民法院深入推进司法改革的进展情况,同时重点通报了中央部署的司法改革任务和《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以下简称“三五”纲要)的实施及取得的重要成果。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自200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三五”纲要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法院共同努力,切实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司法问题,有效克服影响人民法院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截至目前,“三五”纲要确定的132项改革任务中,103项改革任务已经完成,25项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他4项也在有序推进之中。
通过深化司法改革,人民法院目前的司法公开、民意沟通、刑事被害人救助、多元纠纷解决渠道更加顺畅,民事小额速裁、民事、行政简易程序等诉讼机制更加便利,司法为民机制日臻完善;上下级法院关系更加规范,审委会、合议庭决策程序更加科学,量刑程序更加透明,证据规则更加严格,执行体制更加合理,极大促进了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配套机制更加健全,法官司法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长期困扰基层法院的法官断层、经费保障困难得到缓解,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
深化司法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法院一直致力于推动司法体制与工作机制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总体目标。2008年底,中共中央据此转发了《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四个方面,就深化司法改革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涉及60项改革任务。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共承担12项牵头任务、43项协办任务。
为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司法改革工作的整体部署,最高人民法院迅速启动了深化司法改革方案的调研、起草工作,赴十余个省市,就“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司法问题”及“影响人民法院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听取了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基层群众、一线干警等各方面的意见,结合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实际,于2009年发布了“三五”纲要。
“三五”纲要共提出30项改革内容,涉及132项具体改革任务,涵盖人民法院审判、执行、人事管理、经费保障等各个层面。例如,加强和完善审判与执行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司法配合”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民意沟通表达机制、完善涉诉信访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司法为民长效机制、完善人民法院反腐倡廉长效工作机制等等。“三五”纲要的基本宗旨,就是要进一步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加强司法权威,推动司法公开,确保司法廉洁,提升司法形象,切实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司法问题,有效克服影响人民法院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
主要措施和成效
3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法院的共同努力,深化司法改革工作整体进展顺利。截至目前,“三五”改革纲要确定的132项改革任务中,有103项改革任务已经完成,25项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他4项也在有序推进之中。最高人民法院承担的中央司改牵头任务、协办任务也已基本完成。改革呈现出整体推进、扎实有序、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
通过深化司法改革,司法公开、民意沟通、刑事被害人救助、多元纠纷解决渠道更加顺畅,民事小额速裁、民事、行政简易程序等诉讼机制更加便利,司法为民机制日臻完善;上下级法院关系更加规范,审委会、合议庭决策程序更加科学,量刑程序更加透明,证据规则更加严格,执行体制更加合理,极大促进了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配套机制更加健全,法官司法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长期困扰基层法院的法官断层、经费保障困难得到缓解,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
总体来看,人民法院深化司法改革工作的措施和成效,主要体现在不断推进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规范审判权执行权运行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深化工作机制改革确保国家法律规范实施等三个方面。
首先,人民法院积极深化工作机制改革,努力确保国家法律规范实施。
为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并发布了《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极大便利了当事人多渠道、高效率地解决纠纷。
为了方便人民群众更加充分、有效地参与司法,最高人民法院拓宽了陪审员来源,通过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确保人民陪审员依法行使职权。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人民陪审员共参与审理案件316.6万件,占人民法院普通程序一审案件总数的33.98%。其中,刑事案件84.4万余件,民事案件221.32万件,行政案件10.85万件。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宽严标准,完善相关机制,推动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
作真正实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打击和孤立极少数,教育、感化和挽救大多数,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增加人民群众内心的安全感和对法院判决的认同感。
最高人民法院还会同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排除非法证据,规范刑事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等行为,做到不枉不纵。自2009年以来,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陆续开展,已有17个省和一些地市出台了实施意见,并逐步落实。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大力推动下,最高人民法院配合有关部门,对传统的“分级管理、分级负担”行政经费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初步建立起“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经费保障体制,实行分项目、分区域、分部门的分类保障政策,逐步建立了分部门、分类别的法院业务装备配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健全完善了法院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贫困地区的中、基层法院的办案经费得到了保障,司法服务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此外,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也有了飞速发展,全国95%的中级人民法院和75%的基层人民法院实现了与上一级法院的网络联通,为当事人行使诉权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其次,人民法院不断规范审判权执行权运行机制,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规范上下级人民法院在审判业务上的关系,对案件请示做法进行诉讼化改造,使当事人的知情权、上诉权等诉讼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通过制定《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和《人民法院量刑程序指导意见》,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规范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被告人不仅知晓法官的量刑过程,还可以就量刑发表意见,当庭认罪率、退赃退赔率、调解撤诉率、服判息诉率均明显提升。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建立指导性案例制度,陆续发布指导性案例,进一步统一法律适用,使法官判案有了更充分的实证依据。
为完善执行权配置和运行机制,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的若干意见》,确保执行权公正、高效、规范、廉洁运行,有力推动了执行工作的良性发展。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制定《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规范委托评估、拍卖工作,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通过开通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不仅为全国法院司法拍卖信息公开提供了全天候平台,也为竞买人提供了“足不出户”就能参加竞买的高品质服务。为加强审判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修订了《关于开展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了最高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案件信息反馈机制,提升了人民法院司法服务的质量。
为提升司法公信力,确保司法廉洁,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制定了《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关于在审判工作中防止法院内部人员干扰办案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截至2012年1月底,全国法院已有975名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的法官实现了任职回避,从制度层面进一步保障了公正廉洁司法。
第三,人民法院不断推进司法公开,努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2009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即发布了 《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两个改革方案,标志着司法公开制度改革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果。
2010年,为了进一步落实司法公开制度改革,最高人民法院以重点问题为切入点,制定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直播录播庭审活动的规定》。实践中,各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上述文件精神,将文件落实与“三五改革”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普遍制定了落实司法公开的相关实施意见,不断完善司法公开工作机制。
各级人民法院根据立案公开的具体要求,积极将立案阶段的相关信息通过便捷、有效的方式向当事人公开。具体措施是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程序、工作内容等方面建章立制,建立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诉讼指导、材料收转、审判流程查询、诉前调解、判后答疑、信访接待等多功能、综合型、一站式的诉讼服务工作平台,依法公开各类案件的立案条件、立案流程、诉讼文书样式、诉讼费用标准、缓减免交诉讼费等程序和条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以及诉讼风险等内容。有条件的法院还推行了网上立案审查、网上执行立案等制度,进一步方便当事人立案。
各级人民法院还根据庭审公开的相关要求,不断拓展庭审活动公开的方法和途径。具体措施是建立案件邀请旁听制度,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者有关方面关注的案件,除法律规定不允许公开审理外,一律公开开庭审理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者有关方面代表旁听庭审;完善庭审旁听制度,对依法可以公开开庭审理的案件,允许旁听,并优先保证当事人近亲属旁听的需要;建立健全新闻媒体旁听和报道庭审制度,有的法院还专门设置媒体旁听席;北京市建立了以案件庭审和人物访谈现场直播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站——北京法院直播网,全市23家法院全部具备庭审网络直播能力。
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普遍在裁判文书中公开了诉讼过程和程序,充分表述当事人各方的诉辩意见,阐述当事人举证、质证的内容;加强裁判说理,在裁判文书中全面公开证据采信情况及理由,对当事人的请求和主张详细论证支持与否的理由,做到说理公开。在审务公开方面,各级人民法院充分利用法院网站、法院“微博”或者其他信息公开平台,公布工作流程、管理制度、人员状况等基本情况,并公布重大案件审判情况、法院重要活动部署和规范性文件等信息;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社区居民等参观法院,让人民群众参与和感受司法;主动向社会聘请廉政监督员、立案信访窗口监督员和工作作风监督员,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法院工作中来。
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2年是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也是司法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
记者获悉,人民法院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精神,着力抓好中央司法改革任务的“收尾”、各项司法改革措施督促落实、司法改革的总结宣传、司法改革基础调研规划等四项工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
在着力抓好中央司法改革任务的“收尾”工作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将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积极推进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的中央司法改革项目,尚未结项的争取尽快结项。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将抓好人民法院“三五”纲要尚未完成的各项改革安排,为2013年全面完成“三五”纲要打下基础。
在着力抓好各项司法改革措施督促落实工作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将加强对已出台改革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和评估,健全司法改革目标责任制,巩固改革成果,提升司法公信。着眼于方便群众诉讼,深化审判方式改革,完善小额速裁制度、量刑制度;深化执行改革,完善执行联动机制和司法评估、拍卖制度;深化人事管理改革,完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建设法官职业保障制度;进一步落实司法公开、司法民主和司法为民等措施,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在着力抓好司法改革的总结宣传工作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将认真总结这些年来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工作,客观展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人们切身感受到司法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成效。
在着力抓好司法改革基础调研规划工作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将结合对前几年司法改革工作的总结,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对司法改革的要求,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的新需求和新期待,深入分析制约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问题,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确定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基本框架。
第四篇:树立四种观念实现四个目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树立“四种观念”实现“四个目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公安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涉及人民生产、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认真履行职责,不断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是当前各级公安机关正积极探索思考的一个新课题。要积极回应好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四种观念”,努力实现“四个目标”。
一、树立正确的稳定观,实现“社会平安、和谐稳定”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是公安机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公安机关必须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在平安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坚定不移地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一是切实加强隐蔽战线的斗争,维护政治稳定。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呈现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公安机关必须切实把维护稳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牢牢掌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二是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社会稳定。当前,我国正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多样多发。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规律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主动发现矛盾、积极化解矛盾上下功夫,努力把工作做到前头、把功夫用在平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将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三是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治安稳定。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打击、防范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把打击的重点指向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通过深入开展命案攻坚、“扫黑除恶”、“两抢一盗”、“查禁赌、毒、黄”等专项行动,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最大限度地挤压违法犯罪空间。同时,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着力建立起打防管控一体化的防控格局,创新防范和打击犯罪的工作机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稳定。
二、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实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整个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执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执法监督也更加广泛,这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自觉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是在更新执法观念上下功夫。在执法服务中,我们要把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作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着力点,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服务理念,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弄清“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问题,消除以管人者自居的特权思想,转变执法观念,端正执法思想,增强服务意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标准,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在提升执法素质上下功夫。要积极适应执法环境新变化,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三考”活动,采取“以案释理”、“以案释法”等形式,强化民警的程序意识、证据意识、诉讼意识,进一步健全民警个人和单位执法档案,完善日常执法考评和执法考评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提升办案水平和质量;要加大法律教育培训力度,立足岗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派员到有关部门跟班作业,邀请法律专家、办案能手传授知识,通过比武、竞赛等形式,开展执法技能练兵活动,练好执法基本功,提高民警执法素质,更好地为人民执好法、服好务。三是在注重执法效果上下功夫。执法不仅要合乎法律规定,而且要公正合理,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如果我们生搬硬套法律条文,不以法律精神为指导,不把公安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就会出现执法不合理的现象,就会削弱法治的教化功能,也会强化被处罚人的对立心理,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在执法活动中,要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当前执法环境的新变化,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公安执法活动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处理好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处罚与教育的关系,做到宽严相济,把实现公平正义作为公安执法工作的价值追求,落实到践行“三个最大限度”理念的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时时体现公平、处处凸显正义,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最优化。
三、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实现“管理有序、公开透明”
公安机关承担着大量行政管理职能,这些
职能都涉及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公安机关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调整管理思路,改进管理方式,确保管理有效、服务到位、群众满意。一是更新管理理念。要坚决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管理理念,更加注重运用教育引导的手段进行管理,改变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处罚
进行管理的工作模式,真正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换。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事事、处处、时时以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为重。要进一步树立“有限政府、有限公安、有限行政”的观念,牢固树立按政策办事和依法行政的思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该管严的管严,该放宽的放宽。二是规范管理行为。要全面清理现行公安行政审批事项,坚决取消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审批项目,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规范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限,提高行政效能。要实行“阳光”管理,所有行政管理窗口单位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事项外,依法向社会公开办事制度、工作程序、收费标准,让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审议权、发言权和监督权,做到既管理有序,又透明高效。三是创新管理机制。要按照既有利于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又有利于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原则,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机制,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公安管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要强化社会化管理的理念,充分发挥各方面社会管理资源的作用,创新公安管理社会化工作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公安行政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工作格局。要借助信息化等现代管理手段,创新人口、行业场所等管理机制,大力推行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
四、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实现“服务高效、人民满意”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贯穿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提出的很多措施都致力于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因此公安机关必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各项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追求,使公安工作的成效更多、更直接的体现在便民、利民、惠民上。一是全面履行为民服务之责。在警务机制运行和日常业务工作开展中,要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放在首位,把为民服务贯穿于各项业务工作全过程,强化为民服务的责任。要本着服务群众的要求,发挥最大潜能,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要在为民服务的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实现警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全面落实为民服务之举。要建立便民、利民、惠民长效机制,落实上门服务、“零距离”服务等工作,主动深入单位、企业、村组、人民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了解需要公安机关帮助解决的问题,征求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服务,实行面对面贴心服务,对群众急需办理的服务事项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不断增加服务内容新的范畴,扩大为民服务新的范围,拓宽为民服务新的内涵,谋求为民服务新的举措,营造良好警民关系。三是全面体现为民服务之情。要把人民群众关注的小事做细、实事做实,坚持用真情打动群众。在群众需要帮助时,话要说到、心要尽到、事要做到,坚持用真情感化群众。与办事群众沟通交流时,要做到语言亲切、话语真切、诚心诚意、真心实意,坚持用真情赢得群众。真正为群众付出真情、付出诚意,全面体现为民服务之情,打牢群众基础,使之更加广泛的赢得群众。
第五篇:坚持法治理念,进一步规范和改进公安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如何坚持法治理念,进一步规范和改进公安
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授课人昭平县公安局何明东
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公安机关来说,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执法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执法为民,正确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也是整个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要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广大民警的思想。要教育广大民警牢固树立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专政、预防与打击、教育与惩罚、服务与管理、效率与公平等各种重大关系,自觉地用正确的执法理念指导执法工作,实现执法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确保公安执法工作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政治方向。
要进一步创新执法制度、机制,切实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执法的随意性。要健全完善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及时修改或废止不适应新形势要求、不符合执法实际需要的规范性文件。要建立健全覆盖整个公安机关各执法领域、各执法环节的执法实体制度和程序制度,进一步细化标准,严密程序,明确责任。要以强化日常监督和重点环节监督为重点,建立完善执法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公安机关和各部门、各警种、各岗位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要以完善执法质量考评制度为依托,建立民警个人执法档案和单位执法档案管理制度,实现执法质量考评工作的动态化、经常化。
要进一步改进执法的方式方法,切实规范执法行为。要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执法问题入手,深入查摆、深刻剖析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和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针对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认真研究改进执法的方式方法,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确保在公安执法工作中,既要做到依法严厉打击犯罪,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和尊严,又要做到依法保障人权;既要做到实体公正,又要做到程序公正;既要做到严格依法办案、依法管理,又要做到文明执法,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要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切实让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健全案件法律审核制度,加强对重点案件和易出问题的执法环节的审核把关,及时发现和纠正公安民警执法办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积极探索建立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对执法办案的全程监督。要积极推行公安行政复议公开听取意见制度和诉讼赔偿情况通报制度,强化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制度的监督救济作用。要建立完善向人大、政府报告和接受质询制度,建立与检察院、法院的执法办案联系制度,健全完善特邀监督员制度、警民联系制度,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提高执法工作的透明度。
要进一步强化法律学习培训,切实提高执法素质。要建立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法律学习培训制度,对不具备公安法律基本知识、难以胜任各执法领域领导职务的,要及时予以调整;建立完善公安民警法律学习培训制度,尤其要加强对新制定或修改的法律、法规和公安规章的学习培训,不断改进培训方式,加大考核力度。要积极推行执法资格考核考试制度,确保公安民警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熟悉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执法办案中能够准确把握法律的精神,准确把握案件的性质,准确把握事实、证据,真正做到依法、正确执法办案,确保执法办案质量。要进一步激发广大民警学法用法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全警学法
用法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广大民警的执法素质、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