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苗 圩:改革开放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大动力
[键入文字]
改革开放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大动力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入思考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积极探索实践,全面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开放。
进一步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效率不断提高,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国家对国有企业先后实行了利改税、拨改贷、放权让利、承包制、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逐步扩大其准入范围,引进国外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方法,促使企业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工业领域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很大,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较快,是改革开放的探索者和受益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1%,占GDP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40%左右。201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达到19.8%,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持续推进。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世界经济可能长期低迷,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并花样翻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与我同质竞争所带来的双重影响加大。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要素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强化。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布局不合理,核心技术缺乏,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深层次原因还是体制机制问题。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面对这些问题,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牢固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突出问题深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推动解决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进一步拓展市场化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力。习近平同志强调,“增长动力从哪里来?我的看法是,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当前,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还存在诸多矛盾、困难和问题。首先,体制机制问题突出。比如,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制约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有待增强,金融市场融资功能不足,直接融资比重低,多层次金融市场尚未形成;部分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导致大量民间资本不得不拥挤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依然严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创新动力和活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其次,政策环境亟待改善。近年来,竞争性工业行业盈利水平明显偏低,与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利润率差距不断拉大,抑制了实体经济发展,企业家实业精神减退,大量社会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单就涉企收费而言,根据相关调查,目前各地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少则60项、多则300余项,收费明显偏多,违法违规收费屡禁不止,企业不堪重负。第三,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依然突出,对微观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过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还没有完全放手,许多应该管的事情还没有管好,抑制了社会、企业、个人的活力和创造力。
面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中的难题,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进行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同时,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当前,应加快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确保到2014年底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行政审批项目减少1/3以上。改进市场监管方式,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经营异常企业名录和黑名单制度,重点抓好电信、互联网、无线电、烟草、稀土、民爆等领域的市场监管。加快创新管理方式,发挥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加强信息引导,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行业自律。积极推动清理和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军工等领域。发挥贴近行业、企业的优势,积极协调推进国有企业、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重点抓好“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等税收改革措施的研究落实。同时,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加强产业
对外合作,推动制造业扩大对外开放。
下大力气抓好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落实
习近平同志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落实是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认真把改革开放任务落到实处,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
进一步解放思想、攻坚克难。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攻坚期意味着困难大,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深水区意味着风险高,需要大胆探索开拓。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临思想观念的障碍,面临利益固化的藩篱,还可能面临种种困难和阻力。要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没有退路,只有破除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有效解决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解放思想,勇于担当,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胆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认真抓好中央重大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认真抓好中央重大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善于把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以突出问题为导向,创造性地使中央改革部署对接具体现实、化为具体方案、变成具体措施,增强改革实效。善于加强统筹谋划和综合协调,处理好整体改革和重点改革、专项改革和相关领域改革之间的关系,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大力加强能力建设、作风建设。面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形势和改革开放新要求,我们的改革意识、创新精神、市场理念还远远不到位,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还不能完全达到要求。应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能力、组织动员能力、驾驭复杂形势能力。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团结协作、拼搏进取、攻坚克难的优良作风,发扬“钉钉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抓好工作落实。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树立党员干部和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
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工业强国,成就中国梦想,我们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锐意进取、顽强拼搏,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第二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研文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研文章
****区位于****市城区西部,面积162平方公里,辖3个农业办事处、7个城区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近年来,我们紧抓****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科学求进、加快转型”的基调,突出项目支撑,加快科技创新,促进
产业集聚,积极推进资源型工业向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亿元,是2009年的 倍,年均增长 %,增长率高于全省、全市、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完成 亿元,是2009年的 倍,年均增长达 %,增长率高于全省、全市 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量上升到全市第位,位居全省城区 位。
一、突出思想转型,增强发展意识。****区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煤炭工业曾是****区重要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和枯竭,如何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我们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攻克发展难题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通过思想转型、观念更新,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经过科学论证,大家认为****过去是以工业起家,现在是工业当家,将来还要靠工业发家,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结合区情,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确立了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效益显著的西部工业城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提升行动计划,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针对各级干部中存在的消极思想,在全区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面推行“三个干什么”工作法,使每一名干部都要清楚应该干什么、思考能够干什么、看看工作干成什么,着力树立主动发展、加快发展的观念,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精力统一到“建设西部工业城、打造北部后花园、构建和谐新****”的工作目标上来,把“投资到****,事事都好办”的理念落实到工作的细枝末节处。科学的发展思路,强大的执行力,为推进全区经济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突出产业集聚,打造发展平台。坚持把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集聚区承载力和竞争力。一是高标准规划。按照“三规合一”(集聚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精准对接)的原则,修订完善集聚区总体规划,邀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规划院,对化工园区进行高水平规划设计,率先通过了省级总体环评、安评,“六大园区”空间布局更合理,集聚区特色更明显、功能更完善、承载能力更强。二是高水平建设。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筹措资金6.3亿元,开工建设经五路等7条道路,形成“六纵十一横”的道路框架;积极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全面提升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累计投资 亿元,完成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入驻条件。三是高质量推进。坚持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加快产业集聚的支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抓手,探索出了以“村委会为业主,群众集资,政府扶持,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自筹自建新模式,累计投入资金 亿元,建成安置房21万平方米,搬迁安置群众7000余人。新型农村社区的顺利推进,拉大了市西部工业集聚区的城市框架,三产支撑让产城融合有了强大支点,不仅为农民变市民、工人开辟了渠道,更为我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突出培大育强,推动转型升级。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突出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壮大企业规模,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优化结构。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成长产业提质加速“三大工程”,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佰利联公司投资6亿元,对硫酸法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强化节能减排,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升级,实现了成本下降,产能翻番,出口量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多氟多公司以氟为媒介,开发了全循环的高质量的氟硅酸钠法制硅烷、电子级多晶硅技术,建设了磷肥行业低品位含氟硅废渣高效综合利用项目,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年产1亿安时动力锂电池、千吨级六氟磷酸锂、电子级氢氟酸等项目,企业进入全省“百强百高”企业。二是壮大集群。围绕氟、钛、硅、锆、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链条”延伸,培育壮大了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光伏产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五个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了光伏产业园、佰利联产业园、氟化学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高新技术创业园、食品工业园等六个特色产业园区。截至2012年,入驻园区企业达102家,项目总
投资达374.0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税收3.14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 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 %以上。三是循环发展。围绕现有园区,加快产业链延伸,大力引进相关联配套企业,通过循环扩张和链条拉长,推动产业向精深化、规模化发展,推动产业链和产业园区形成纵向闭合、横向耦合的产业循环。围绕佰利联产业园区的主打产品钛白粉,谋划
了投资23亿元的三木表层处理材料和投资12亿元的佰利联年产1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等项目;围绕氟化学产业园区,谋划了投资28亿元的多氟多磷肥行业含氟硅废渣高效利用等项目;围绕多氟多新能源,谋划了江淮企业年产20万辆电动汽车项目;围绕风神轮胎,谋划引进了投资10亿元年产4×3.5万吨炭黑的龙星化工项目;围绕光伏产业园区,谋划了投资16亿元的年产600兆瓦的太阳能硅片生产项目等。
四、突出创新引领,增强发展动力。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科技品牌,增强产业发展原动力。一是完善创新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区财政筹集资金1200余万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扶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确保每个企业都有一个研发机构、一支研发队伍、一个技术战略联盟科研院所。二是构建创新平台。加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力度,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认可实验室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1家,博士后研发基地3家,6家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申请专利220项。其中多氟多公司建成了我国无机氟化工行业第一家国家级注册认可实验室,主持修订了冰晶石国家标准,制作的冰晶石国家标准样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加快成果转化。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化合作,佰利联、多氟多等8家企业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11家高等院校开展项目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组织企业研究开发项目鉴定12项、科技成果鉴定9项,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3项。2012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26%。四是强化人才保障。注重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全区先后邀请德、法、俄等国专家16人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授予“科技功臣”称号,累计发放奖金 万元。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50多名,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才2300多名,为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区连续六次12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五、突出资本运作,破解融资瓶颈。大力实施金融诚信行动计划,全面打造诚信****,使更多资本流入****,荣获“****省优秀金融生态区”称号。一是加快企业上市。按照“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推动、优势企业带动、梯次推进互动”的方针,大力推动企业多渠道、多形式上市融资,形成了“储备一批、推荐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工作格局。在3公里长的经三路两侧就集中了5家上市公司、3家股权交易企业,附近还有拟上市企业2家、后备上市企业6家。通过首发上市募集资金共计 亿元,私募股权融资 亿元,有效破解了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推动了地方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二是强化银政企对接。定期不定期开展为企业送服务活动,通过金融机构对辖区企业考察调研、与企业“面对面”对接、举办金融知识培训班、召开银政企洽谈会等多种措施,搭建银政、银企合作平台,沟通银企双方信贷需求,积极为企业发展筹集资金。2012年,金融机构为辖区企业融资14.73亿元,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探索新型融资模式。建立服务和协调金融行业的专门机构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BT、BOT建设模式,与市投资集团成功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中财投资公司,仅2012年就引进建设资金14亿元,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第三篇: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邓小平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30多年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我国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从国内经济发展到对外开放,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改革,整个改革开放历程波澜壮阔、气势恢弘。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加快了国家现代化进程和人民富裕幸福步伐,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强调:“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这正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方针的肯定。
回想30多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第四篇: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浙江在较长时期是轻型工业结构的典型省份。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工业结构如何转型和升级,事关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局。一些人提出把发展重化工业作为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战略取向。重化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是个趋势但是不能简单照套西方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演进的传统理论,把发展重化工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历史机遇,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结构和动态比较优势,实现发展路径创新,应该成为新时期浙江工业的战略追求。
一、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必须从浙江区域经济实际出发
在探讨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时,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点,即浙江工业属于主权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和转型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其产业发展和结构演进有着与工业化国家显然不同的发展特色和制度安排。这是浙江工业结构调整必须重视把握的现实基础。
一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不能轻视浙江现有的产业特色优势
轻型主导,长期来一直是浙江工业结构的鲜明特色。轻型主导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轻工业比重高。轻工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最高点为年的,年约。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对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二是“重工不重”。重工业中,基础原材料工业比重较低,相当部分为轻小型的金属、机电加工业和精细化工业。从本省资源禀赋和国际分工地位的实际出发,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发展轻型工业起步,逐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的成功实践。轻型工业主导的省现只有个,即浙江、广东、福建、云南和海南。其中浙江和广东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省。
“九五”中期以来,在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支持下浙江重工业增长速度连年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工业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分别是和××年分别是和。
虽然近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快速提升但目前浙江仍然维持轻型主导的工业结构。由于重工业企业总体规模大于轻工业反映在规模以上企业的变化就比较明显而规模以下企业的变化不大。据省中小企业局××年对规模以下企业统计,轻工业工业增加值仍占。轻工业发达的格局相当程度得到“块状经济”的支撑。据省委政研室年调查,全省“块状经济”绝大部分属于轻工业,其中纺织服装业占到总量的。浙江轻型工业相当部分在全国保持竞争优势。据××年个制造业统计,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同行以上、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有个,绝大多数属于轻工业。
二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不能忽视浙江曾经历过的重工业优先发展阶段
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显示了由低级向高级的有序变化规律。即一般都从轻纺工业的发展起步;然后向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基础型重化工业变动;在基础工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工业重心又转向加工组装工业,进入高加工度化的最高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工业资源结构的变化,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的方向发展。
但是作为转型经济的我国,走了一条与市场经济国家和西方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有着很大差异的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前的近年内,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工业发展阶段上呈现超常规的跳跃性。浙江和全国一样,工业化初始进入的就是重工业优先发展阶段。起步之际重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年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仅为。年代中期起,沿袭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到年重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上升到。—年,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比轻工业高出个百分点增速远远快于轻工业。但是受计划配置和资源禀赋的限制当时浙江缺乏发展优势,—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列各省市区第位。改革开放以后浙江从实际出发,确立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工业发展方针,扭转长期以来重重、轻轻的战略偏向,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全省工业迅速起飞。—××年,工业增长速度在全国最快。
三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必须遵循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既要遵循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迅速崛起,最基本的经验,就是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富有特色的发展路子。理论和实践都告诫我们,区域工业发展需要重视把握好两点:
.务必强化地域分工,不能过于追求地方工业体系的自我完善
建立独立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是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后,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首先冲破的就是搞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自我完善的窠臼,突出地域分工。
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地域分工程度高是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体现。地域分工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来自于商品生产地、消费地的分离和交换的发展。地域分工规模随商品贸易的扩大而不断扩张,从区域性分工扩展到全国性分工,从国内分工扩展到国际分工。
从地域分工的视角看,浙江工业是全国工业乃至全球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工业结构体现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分工状况,其工业体系的完善须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来实现。由于不存在国界的限制,也由于国内市场更趋统一开放,省际之间的生产要素和商品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各省的工业结构往往
各具特色,不需要也不可能自成体系,省域发展所形成的产业不平衡等缺陷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来弥补。
因此,浙江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一定要立足于统一开放的全国和全球的大市场,从加强在国内和国际的分工地位出发,坚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不应把着力点放在填补产业空白,拉长产业短线,过于追求地方工业体系的自我完善上。实践这种有着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思路,浙江在改革开放前走了很长的弯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改革开放后也曾有过一些不应轻易忘却的教训。如年代末针对轻工业领先增长,抓缺门、攻短线,上了一些原材料工业大项目,最后大都成了包袱而不是动力。
鉴于浙江长期以来保持轻形主导的工业结构出于拉长产业短线、完善地方工业体系的潜意识,容易产生重化工业的发展情结。主张将重化工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一个主要理由是重化工业的产业关联度大于轻工业,发展重化工业可以拉长产业链,带动省内更多企业发展。从经济学上分析,判断产业关联度强弱与否,主要看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这两个指标。下面给出了浙江主要制造业这方面的数据。可能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实际上而不是理论上,多数重化工业的产业关联度还不如纺织业。
.务必立足要素禀赋,重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区域工业结构须与区域的要素禀赋条件相适应,并与市场需求相协调。要素禀赋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技术资源等。区域工业结构合理与否,主要是看区域较为丰富和便宜、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是否得到重点开发,相对应的产业是否得到重点发展。如区域比重较大的产业在相关资源上并不具备相对优势,或者相互错位,这样的结构一般来说是不合理的。
培育形成基于要素禀赋、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专业化分工地位的特色优势产业,是区域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按照区域要素禀赋,在较大程度参与国内外分工和竞争中,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没有特色优势产业,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强调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论轻重工业,只要有可能成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都要重点支持发展。
二、片面强调发展重化工业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片面突出发展重化工业,不利于践行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对重化工业阶段的衍生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重化工业阶段是利弊共生的阶段。重化工业对资源禀赋的要求比较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比较明显。浙江是能源、矿产资源贫乏而人力资源优势较为突出的省份,重化工业的大发展,在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⒈资源约束的矛盾将更突出
重化工业是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业。工业化进入到重化工业主导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能源、矿产资源的消费急剧增加。日本是资源使用集约程度很高的国家,但在—年的重化工业时代,钢铁消费增长了倍多,能源消耗增长了倍多,其中石油消费猛增了倍。我国石油、天然气和主要矿产资源不丰,人均资源拥有水平很低,石油、天然气、铁矿和铝土矿等的人均拥有水平均排在世界位以后。发达国家重化工业化时期人均消费吨石油(美国是吨)。我国到年如人均消费吨油,总量就要亿吨,而国产能力只有亿吨,世界石油的可贸易量只有亿吨。
浙江是能源和矿产资源匮乏的省份,电、煤、油、运的供需矛盾比其他省市区来得更大。近两年,高消耗、高运量的基础原材料重工业发展过猛,使得电、煤、油、运的供需关系绷得更紧。特别是电力短缺属于全国最严重的省份。据测算,重工业的单位产值耗电量相当于轻工业的倍。到××年,钢铁、建材行业的投资达产项目新增用电负荷,就相当于全省新增总量的。并且,水资源也是重化工业的关键资源之一。电力、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属高耗水的行业,水资源不足将掣肘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浙江重化工业发展付出的代价将比其他省大得多。如何在重化工业发展和资源供给之间取得平衡,是日趋突出的重大问题。
.生态环境的压力将更大
重化工业物质消耗高,由此连带产生的问题是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污染较多的黑色和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重化工业是近几年的主要增长点。××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中,以钢铁、氧化铝制造为主的黑色和有色金属、以水泥制造为主的建材和电力等个行业所占的排放比重高达;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中,黑色金属、化工、电力等个行业的排放比重占到多。如钢铁工业每年的粉尘排放量约万吨,占全部工业排放总量的左右;吨钢粉尘排放量约公斤,是世界先进水平的倍。浙江工业中为数不少的机立窑水泥、化学中间体及医药原料药生产等,也构成了主要的污染源。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越高,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特点越明显,环境污染越严重。浙江重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正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就业问题可能进一步显现
与轻工业相比,重化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单位投资吸收的劳
动力相对较少,重化工业的加快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有学者测算,在轻工业为主的阶段,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安置万人,而在重化工业阶段则降为万人。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人口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比任何国家都要大,解决好数亿人的就业是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重化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加快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必然加深,工业增长的就业弹性可能下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速度可能减缓。如何缓解日趋严重的就业矛盾,在工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必须认真处置的重大难题。
.容易产生投资过度
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产业链延伸,投资量加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周期拉长,反映重化工业产品供给不足的信号(如价格上涨)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在经济扩张时,容易出现对未来需求的预期过高、投资过度的问题。韩国在上世纪年代末和年代初的重化工业发展高峰期,由于向重化工业倾斜投资,曾出现重复投资、过度投资的问题,而且投资资金大部分依赖于海外,导致了较严重的累积性债务危机。如年与年相比,韩国制造业的开工率从下降到,其中机械、电器业的开工率分别从和下降到和,经营恶化的企业不断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降为负值。当前,我国重化工业中的部分行业,如钢铁、水泥、汽车等过度投资的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焦点。
二对临港重化工业发展要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
浙江具有全国最好的海岸线和深水港。立足长三角,面向海内外,充分利用这一可贵资源,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是全省重化工业发展的重点所在。我省确定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已有相当年份。上世纪年代中期,重化工业布局重心由浙赣线向沿海实行战略东移。由于缺少战略投资者,而后多年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不快。“十五”以来随着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临港重化工业建设形成了新的高潮。
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关系,如岸线、岛屿和港口资源的合理开发,生产地与矿产资源地的衔接及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临港区与腹地产业的整合,现代物流体系的构造,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能力,重大基础设施的配套等,需要统筹兼顾,从长计议,加强规划导向工作。目前这方面的深度还很不够,尤其是要扎实做好岸线、岛屿和大型产业区的布局规划工作。
对重化工业在临港地域分布过密可能产生的问题,要预谋对策。这方面日本可作前车之鉴。上世纪年代,日本曾因临海工业布局过密,带来一系列社会及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濑户内海,集中了全国的炼油厂、的石化企业、的钢铁总量,以上的火力发电总量,工业产量占到全国的。由于临海工业过密、污染排放过多,出现了震惊国内外的赤潮等严重公害,内海一度变成了“濒临死亡的海洋”。年日本颁布了《濑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进行综合治理。水资源保障也是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一大制约。我省临港地区上的工业项目耗水总量很大,要求高保证率供水,仅宁波地区的项目就新增用水亿立方米左右,而临港地区恰恰水资源相对紧缺,供需矛盾甚为突出。
还要注意临港地区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现有临港工业中轻工业占了很大一块,目前在建的最大项目就是投资上百亿元的轻工(造纸)项目,海水产品加工业是舟山的特色支柱产业,海洋生物加工业则是需要做大的海洋新兴产业。
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引导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原则。
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必须立足浙江实际,适应要素禀赋条件,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加强在国内外的产业分工地位,有利于工业产业之间、工业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不能脱离省情,有悖要素禀赋,盲目追求工业结构的重型化、高度化。尤其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工业化“三阶段”的公式,以此来引导工业结构调整。这样,不仅不利于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利于在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赢得比较利益,还会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化。那些以拔苗助长方式生长起来的产业,最后也难免因缺乏竞争力而遭致市场淘汰。
片面强调发展重化工业,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开放前,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教训,大家记忆犹新。片面突出发展重工业,违背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综合平衡,扭曲了工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工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扭曲了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过于突出发展重工业,有悖于以人为本,导致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和消费需求的长期抑制。改革开放后,国家纠正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没有一个省再把突出发展重工业作为中长期规划的发展目标,而是都重视发展地域分工水平高的优势产业(其中不少属重工业但决不都是重工业。从资源禀赋条件看,浙江尤不应以过高的代价过多发展高消耗、高能耗的重工业。
有必要指出,轻纺工业不是浙江进一步发展之累。轻纺工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浙江工业起飞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在今后较长时期,轻纺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仍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因为国情和省情都要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轻纺工业的兴衰关系到全省数百万人的就业生计。二是因为国内巨大的民生基本消费需求,决定了轻纺产品的市场长在。三是因为轻纺工业在全省对外贸易中具有支柱地位,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浙江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因为轻纺工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其发展对工业全局举足轻重。五是因为轻纺工业照样可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和产品,实现产业升级。
三、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应是新时期浙江工业的战略追求
对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路径,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主张向重化工业转型;有的主张跨越重化工业阶段朝高加工度方向发展;有的主张顺势而为,重在构建动态比较优势。多年前,持重化工业观点的比较少,而后两种主张相近,形成了较多的共识。最近两年,主张向重化工业转型的说法又多了起来。
随着信息化的勃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对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路径,应该不囿于传统工业化的理论框架,而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解说。
一广东和江苏重在发展制造业的结构转型路径值得浙江借鉴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信息化的崛起,不仅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工业化的内涵,为工业化开辟新路、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和强大推力。
按照工业化“三阶段”的传统理论,重化工业发展包含两个阶段,一是以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阶段,二是以高度加工组装工业为主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主导产业虽都属于重化工业,但两者有着较大的区别。信息化的推进,有力促进了整个工业加工度的提高,明显减低了工业发展对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使得工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有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在实践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工业发展阶段的跨越上,广东和江苏走在了前面。这两省都大力发展产业迅速崛起为我国最重要的产业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并向世界级的制造基地发展。××年,江苏产品出口贸易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成为第一大工业产业。广东同样作为最大工业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总量的,占重工业总量的。而浙江这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和重工业的比重,××年仅分别为和,在工业产业中仅排在第位。
当然,这决不是说浙江不要发展重化工业,而是要探究如何发展、发展什么。近些年浙江和广东的重工业均在加快发展,工业结构开始“变重”,但两者实现的途径明显不一,产业升级的程度也有不小的差异。广东主要依靠大规模发展制造业而使工业结构“变重”,年—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全部工业和重工业的增长贡献率分别高达和。而同期,浙江同样的制造业对全部工业和重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仅为和。工业结构“变重”,更多靠的是普通机械和建材、化工、化纤等原材料工业的扩张。从工业化“三阶段”的眼光看,广东的重化工业发展,倾向于高度加工组装的路子;浙江的重化工业,偏重于发展基础原材料工业。两者比较,一个资源相对节约和生产相对清洁,一个则资源消耗大、环境影响多;一个较大程度地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对工业发展阶段的跨越,一个则明显在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广东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思路和方式,值得浙江学习。
二把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心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所谓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一方面指的是,利用高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生产的,适合国内外经济水平和消费需求变化的,高档、新型、尖端、精良的产品的加工制造部门;另一方面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独特的工艺方法,对低价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结构性、技巧性和装饰性改进提高,使之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加工制造部门。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的特征:一是突出技术创新,广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现代制造业;二是提高加工深度,实现产业重心后移,依靠对加工产品再加工来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三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缓解供给瓶颈,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多的产出;四是加厚产业进入壁垒,减少低水平的过度竞争。
要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契机,把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形成动态比较优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工业发展路径的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顺应了工业化朝高加工度方向发展的趋势,可以减少或避免过多发展重化工业所带来的弊端。这方面,台湾有过这样的经历。上世纪年代,台湾实施重化工业发展战略,建立了较完整的重化工业体系。然而两次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使得重化工业的发展受挫,出口竞争力因能源价格和工资上升而降低。年代,台湾实行科技导向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年又推出通信、半导体、消费性电子、精密机械与自动化等“十大新型工业”和“八大关键技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加速了制造业升级。
要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制造业跨国转移的有利条件,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现在跨国公司越来越专注于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的开发和建设,而将制造活动尽可能地以(原厂委托制造)等方式外包给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以维持其在核心环节上的竞争力。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为主向产业内分工为主延伸,产业内贸易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力,竞争格局也由此从产业间的竞争向产业链的竞争提升。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国际分工深化的机遇,进一步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规范,拓展较高质量的制造活动,促进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发展。
第五篇:某食品公司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验材料
为建设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争作新建设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xx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建设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道路上,怎样争作贡献?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
自己?我作为企业界的代表,谈谈在建设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感慨,跟大家交流,不足之处望各位指正。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后,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而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中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潮流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和布局,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企业独特优势
xx食品有限公司是在原xx县xx食品厂基础上于2006年扩建改制的中港合资企业。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公司主要生产速冻食品、冰淇淋、糯米粉三大系列,其中,糯米粉加工填补了xx省内空白,速冻食品生产填补了湘南地区空白,冰淇淋生产填补了永州地区空白。由于技术设备先进,产品质量优良、信誉好、供不应求,目前产品除本省销售外,现已畅销广西、广东、江浙、河南等地。公司现拥有总资产835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700万元,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2008年销售收入1.1亿元,创国家税收415万元,现有员工560人。
我们公司独特优势在哪里?怎样利用独特优势给自己定位?
一是产品优势: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特定领域里战胜对手,是我公司的共识。我们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我们采取了什么措施?那就是我们充分发挥了xx特色产品优势,我们的产品有什么优势呢,一是我们的产品从原料→粗加工→精深加工→成品都是我们自己公司独立生产完成,产成品的成本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产品价格上有底气与同行业竞争;二是我们的产品分高中低档三类,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三是我们的产品互补,上半年有冰淇淋产品,下半年有速冻食品和糯米粉,一年四季可以生产,一年四季有xx产品,做到淡季不淡,旺季再旺。这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特色产品优势。
二是设备优势:我们有比较完备的生产设施、经营条件,厂房、设备在省内领先,包括员工生活环境在同行业中比较优越,有些设施正在扩建,继续努力。办公设施、办公条件完全符合企业经营需要。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善的,而是几年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是市场优势:我们的市场营销网络已打造出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广西、广东、江西、河南等省有我们坚不可破的忠实客商,无论是冰淇淋产品还是速冻食品都建起了可靠、稳定的销售群体,市场营销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县域经济是一个蕴藏希望、充满活力的经济。随着新一轮加快发展重要时期的到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已是形势所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发展就是硬道理,经济建设重于一切,壮大实力决定一切。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地谋发展、抓发展,企业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形成思发展、求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公司按照“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做优产业,做活龙头,做宽基地,促进发展,惠泽农民”的农业产业化工作思路,抓好规划布局,加强组织引导,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重视科技服务,竭力为县域经济发展争作贡献,充分利用龙头企业资源,发动农民发展优质糯稻种植,促进粮食原料优质化。去年,我公司与xx县内20个乡镇的90多个行政村以及冷水滩、芝山部分乡镇签订了种植、收购协议,共落实订单3万多份,以高出普通粘稻市场价的25%-35%收购价格,收购优质糯稻6万吨,满足了公司所需生产原料,同时,公司还定点发展芝麻、大葱、香芋、绿豆、南瓜、土豆、荞麦、苞菜等绿色食品种植基地,共带动基地达15万多亩,促进农民增收5600多万元。这种新型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
营模式,不仅使xx食品公司获得了稳定、高品质的原粮,而且使农民增收,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去年,沿海地区相当部分的企业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而停产,造成大量的农民工返乡,给地方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给当地政府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又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作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吸纳农民工返乡就业、为当地政府承担返
乡农民工就业压力,责无旁贷。公司拓展就业渠道,启动大米加工生产线。增加两条水磨糯米粉生产线,冰淇淋生产提前启动,并开两班作业,共新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189人。同时,公司出台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优惠措施,对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糯稻种植大户,公司从种子、化肥、资金、技术给予大力扶持。这样,一大批返乡农民工带着技术、带着资源加入了“xx”行列,既为政府缓解了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压力,又为公司增添了新鲜血液和资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它为加快企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乘势而上,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壮大自己,为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