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域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首先理顺的几个思路
县域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首先理顺的几个思路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及发展的必然性。目前,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大致有以下几个指标:
(一)人均GDP或GNP水平。2001年按汇率换算,我国人均GDP为911美元;人均GNP按世界银行图标集方法计算1999年为780美元;这两个数字按1970年美元换算,都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但如果按购买力平价(PPP方法)标准,据世界银行计算,1999年我国人均GNP为3291美元;2001年我国计算的人均GDP为3772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比率换算成1998年美元,我国应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的综合指标,和工业化水平有直接关系。如果综合国际其它国家的历史数据相比较,我国人均GDP或GNP水平所对应的工业化阶段,大致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与中期第一阶段之间,是相对比较低的。
(二)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划分工业化水平的一种方法: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把工业化水平分为非工业国(20%以下)、正在工业化的国家(20—40%)、半工业化国家(40—60%)和工业国(60%以上)等四类。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比重较小的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值额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一产、二产和交通、通信、商业)等的增加值。按照这一方法计算,我国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约为51.5%,属于半工业化国家。
(三)结合城镇化水平来看,根据钱纳里等的研究结果,一般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60%以上。而我国2001年城镇人口比重为37.6%,按这个指标,我国属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但如果平衡考虑通货膨胀、美元贬值,以及我国人均GDP的水平,我国目前的工业化程度应高于城镇化对应的这个水平。因此,综合以上几个指标,从总体上分析,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再者,从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来看,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结构也很不合理。根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对世界上100个国家20多年中工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GDP1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2.7%、39.8%、49.5%,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15.9%、36.8%、47.3%。而我国目前的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为15.2%、51.1%、33.6%,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50%、22.3%、27.7%。生产结构中一产略高,二产过高,三产明显偏低,而就业结构中,一产高出34%,二产低14.5%,三产低近20%。这说明工业发展主导力不够,导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失衡。工业化中期以后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将更加艰巨,知识经济的挑战又迎面而来。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必须更新工业化思路,以新的高效工业化机制推动实现现代化。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适时地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将其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的八大任务的第一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要求我们未来的工业化进程必须作到
(一)建立信息化和生态化的产业结构;
(二)坚持清洁的生产方式;
(三)进行生态综合经济区划;
(四)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技术路线;
(五)加大“非物质化”的资源(主要是知识和技术)的投入,调整工业产出结构。
据2001年底的统计数据,2052个县域中,有GDP超过400亿元的,也有1亿多一点的;年财政收入有超过80亿的,也有不足1千万元的。县域经济的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发展的差距上。笔者2002年底参加中共梅州市委“县域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考察广东丰顺县,该县一年的农业税才300万元多一点,而一个电声厂一年的税收就有400多万。珠江三角洲某些县的一个大厂的税费贡献就相当于粤东一个贫困县的年GDP总数。
因此,只有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贫困县的追赶步伐;而要使贫困落后县的后发劣势变为后发优势,根本的措施就是想方设法积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而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性的依赖最为明显。大多数发达县是依靠其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而这种区位优势是外在的、不可持续的,要取得持续的发展和竞争优势,必须靠强化内部机制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各县域强化经济内部良性运行机制的必然选择。有专家将全国的县域经济分为五种类型:沿海开放型、城郊型、传统农业型、山区型和牧区型,这是明显地根据区位状况来划分的。区域依赖性必然导致过分的资源依赖性和封闭性,造成全国县域经济系统发展的块状分割,不利于横向合作和一体化进程。
这种分割化状况,也造成我们对县域竞争力的评估只能仅限于流量指标(县域GDP总量、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年财政收入、年增长率等),没法使用存量指标,没法反映县域后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情况,因此,目前所谓的“综合竞争力”指标其实也只是现实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系统在时空演化上分为三种状态:一是传统阶段,城、乡分离,自组织发展;二是发展中阶段,城、乡对立,向心运动;三是一体化阶段,城乡融合,共生和谐。目前只有沿海及靠近大城市的少数县达到一体化阶段,大多数仍处于传统阶段和发展中阶段。如果仅靠各县传统积累而追赶发展,是没法协调互补的。
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利用新技术装备新产业将区位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用知识化组合工业化,这样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冲破区位阻隔,达到资源互补利用,全面促进县域经济综合平衡发展,连通大中城市,突出比较优势,形成团状产业集群,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三、当前县域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障碍县域经济毕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局部,而且是相对欠发达的一个局部。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而县域经济同时还带有几千年自然经济的传统烙印,十分严峻的“三农”问题以及体制方面的种种阻碍,使得县域新型工业化历程注定更加艰巨更加困难。
基于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现实状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首先理顺以下几个思路。
(一)新型工业化应该首先通过县域经济增量发展来实现。因为县域经济底盘少,涉及的利益面广而复杂,存量改革风险较大,因此,应该首先积极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提
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工业总量增长壮大县域经济总量,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建立,再进行存量调整,强化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工业运行质量,按照县域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同知识化组合工业化,用集团化促进工业化,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和发展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开创空间。开放,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特别是县域)发展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胸怀。开放的目的,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初级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础,延长产业协作链,壮大工业基础,为新型工业化开辟道路。
(三)尽快建立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各县域决策层要在充分科学分析基础上,发挥专家论证和民主机制,建立前瞻性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规划和专题规划,突出搞好县及中心镇的工业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综合规划应该包括发展战略规划,产业规划、交通网络规划、乡镇驻地规划、县城建设规划和城镇区位功能规划等。利用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以壮大园区经济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积极以园区为载体,将乡镇企业集中起来,发挥乡镇工业的集聚效应;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面发展,加快机械、造纸、食品、纺织、建材等行业的技术和产品换代,提升产业竞争力;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培育一批高知名度企业,打造知名品牌。通过园区招商,将外来企业集团聚到园区,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县域中小型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调整结构,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加工品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要充分利用目前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和优势企业将非核心产品扩散的趋势,在明确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配套经济,扩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外延。
(四)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绕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依靠农业产业化。因此,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壮大县域经济,推进现代化进程。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本来,农民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直接采用者和受益者,理应以其自身的科技需求欲望引发强烈而直接的技术行为。但是由于农业科技的学习和掌握要求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一定的创新和冒险精神,而这些恰是目前我国一般农民所缺少的,结果造成相当一部分农民对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有一种本能的拒绝感、离异感和观望感。[6]因此,政府必须尽快花大力气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尽快接触信息化,接受现代文明。农民素质不提高,新型工业化就缺乏应有的后续力。创新农村就业分流机制,引导一部分农民去发达城市打工,将先进操作技术和思想观念带回农村。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县域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深加工引导种植业特色化、市场化,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将乡镇工业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培育县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项目为抓手,加大乡镇工业投入,培育规模经济,壮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基础。
(五)消除一切不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地方保护,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税收优惠、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支持、保
护一切高新技术和农业开发投资者的创业活动。进一步放宽对民营经济的准入限制,让其同其它资本平等竞争。要积极探索实行资产置换机制、规划引导机制和开放机制,激活投资主体。县域国有资本要逐步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对国有中小型企业采取改制、兼并、租赁、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放活,通过资产重组进行资本深化,提高技术含量,强化绿色标准,提高行业质量认证标准,进行清洁生产,建立县域新型工业化运作发展的良性机制。(闫恩虎)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论坛)
(编辑:莫凡)
第二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研文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研文章
****区位于****市城区西部,面积162平方公里,辖3个农业办事处、7个城区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近年来,我们紧抓****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科学求进、加快转型”的基调,突出项目支撑,加快科技创新,促进
产业集聚,积极推进资源型工业向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亿元,是2009年的 倍,年均增长 %,增长率高于全省、全市、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完成 亿元,是2009年的 倍,年均增长达 %,增长率高于全省、全市 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量上升到全市第位,位居全省城区 位。
一、突出思想转型,增强发展意识。****区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煤炭工业曾是****区重要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和枯竭,如何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我们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攻克发展难题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通过思想转型、观念更新,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经过科学论证,大家认为****过去是以工业起家,现在是工业当家,将来还要靠工业发家,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结合区情,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确立了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效益显著的西部工业城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提升行动计划,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针对各级干部中存在的消极思想,在全区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面推行“三个干什么”工作法,使每一名干部都要清楚应该干什么、思考能够干什么、看看工作干成什么,着力树立主动发展、加快发展的观念,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精力统一到“建设西部工业城、打造北部后花园、构建和谐新****”的工作目标上来,把“投资到****,事事都好办”的理念落实到工作的细枝末节处。科学的发展思路,强大的执行力,为推进全区经济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突出产业集聚,打造发展平台。坚持把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集聚区承载力和竞争力。一是高标准规划。按照“三规合一”(集聚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精准对接)的原则,修订完善集聚区总体规划,邀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规划院,对化工园区进行高水平规划设计,率先通过了省级总体环评、安评,“六大园区”空间布局更合理,集聚区特色更明显、功能更完善、承载能力更强。二是高水平建设。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筹措资金6.3亿元,开工建设经五路等7条道路,形成“六纵十一横”的道路框架;积极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全面提升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累计投资 亿元,完成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入驻条件。三是高质量推进。坚持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加快产业集聚的支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抓手,探索出了以“村委会为业主,群众集资,政府扶持,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自筹自建新模式,累计投入资金 亿元,建成安置房21万平方米,搬迁安置群众7000余人。新型农村社区的顺利推进,拉大了市西部工业集聚区的城市框架,三产支撑让产城融合有了强大支点,不仅为农民变市民、工人开辟了渠道,更为我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突出培大育强,推动转型升级。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突出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壮大企业规模,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优化结构。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成长产业提质加速“三大工程”,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佰利联公司投资6亿元,对硫酸法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强化节能减排,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升级,实现了成本下降,产能翻番,出口量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多氟多公司以氟为媒介,开发了全循环的高质量的氟硅酸钠法制硅烷、电子级多晶硅技术,建设了磷肥行业低品位含氟硅废渣高效综合利用项目,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年产1亿安时动力锂电池、千吨级六氟磷酸锂、电子级氢氟酸等项目,企业进入全省“百强百高”企业。二是壮大集群。围绕氟、钛、硅、锆、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链条”延伸,培育壮大了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光伏产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五个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了光伏产业园、佰利联产业园、氟化学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高新技术创业园、食品工业园等六个特色产业园区。截至2012年,入驻园区企业达102家,项目总
投资达374.0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税收3.14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 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 %以上。三是循环发展。围绕现有园区,加快产业链延伸,大力引进相关联配套企业,通过循环扩张和链条拉长,推动产业向精深化、规模化发展,推动产业链和产业园区形成纵向闭合、横向耦合的产业循环。围绕佰利联产业园区的主打产品钛白粉,谋划
了投资23亿元的三木表层处理材料和投资12亿元的佰利联年产1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等项目;围绕氟化学产业园区,谋划了投资28亿元的多氟多磷肥行业含氟硅废渣高效利用等项目;围绕多氟多新能源,谋划了江淮企业年产20万辆电动汽车项目;围绕风神轮胎,谋划引进了投资10亿元年产4×3.5万吨炭黑的龙星化工项目;围绕光伏产业园区,谋划了投资16亿元的年产600兆瓦的太阳能硅片生产项目等。
四、突出创新引领,增强发展动力。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科技品牌,增强产业发展原动力。一是完善创新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区财政筹集资金1200余万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扶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确保每个企业都有一个研发机构、一支研发队伍、一个技术战略联盟科研院所。二是构建创新平台。加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力度,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认可实验室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1家,博士后研发基地3家,6家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申请专利220项。其中多氟多公司建成了我国无机氟化工行业第一家国家级注册认可实验室,主持修订了冰晶石国家标准,制作的冰晶石国家标准样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加快成果转化。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化合作,佰利联、多氟多等8家企业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11家高等院校开展项目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组织企业研究开发项目鉴定12项、科技成果鉴定9项,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3项。2012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26%。四是强化人才保障。注重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全区先后邀请德、法、俄等国专家16人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授予“科技功臣”称号,累计发放奖金 万元。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50多名,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才2300多名,为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区连续六次12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五、突出资本运作,破解融资瓶颈。大力实施金融诚信行动计划,全面打造诚信****,使更多资本流入****,荣获“****省优秀金融生态区”称号。一是加快企业上市。按照“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推动、优势企业带动、梯次推进互动”的方针,大力推动企业多渠道、多形式上市融资,形成了“储备一批、推荐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工作格局。在3公里长的经三路两侧就集中了5家上市公司、3家股权交易企业,附近还有拟上市企业2家、后备上市企业6家。通过首发上市募集资金共计 亿元,私募股权融资 亿元,有效破解了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推动了地方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二是强化银政企对接。定期不定期开展为企业送服务活动,通过金融机构对辖区企业考察调研、与企业“面对面”对接、举办金融知识培训班、召开银政企洽谈会等多种措施,搭建银政、银企合作平台,沟通银企双方信贷需求,积极为企业发展筹集资金。2012年,金融机构为辖区企业融资14.73亿元,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探索新型融资模式。建立服务和协调金融行业的专门机构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BT、BOT建设模式,与市投资集团成功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中财投资公司,仅2012年就引进建设资金14亿元,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第三篇:邓金健:浅析县域经济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邓金健:浅析县域经济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表日期:2008年4月10日出处:作者赐稿作者:邓金健已经有791位读者读过此文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论断,为县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以江西省全南县为例,谈谈县域经济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与激发工业发展活力结合起来。
激活工业发展的活力关键在于通过十大体系建设,进一步扫除长期以来影响县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构筑体制新优势。一是深化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县域经济民营化的方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全南县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制订的全县31户企业转制总体方案,明确31户转制企业的转制方式、转制措施、转制工作完成时间,分批次把县内所有国有集体企业全部进行转制,实现产权人格化。二是提高管理水平。随着县域经济与县外、境外以及国际经济相互联系的日益广泛,对工业经济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服务工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提高工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文化、技术、法规、业务等方面的素质,尤其是信息时代所要求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现代办公设施,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推行“无纸化办公”力度,实现网上办公,缩小观念和信息上的差距,提高管理者驾驭工业经济的前瞻性。三是强化政策导向。政府在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中主要是起规范、引导、服务、协调等作用。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产业政策,制定实施主攻工业战略措施,落实工业发展基金,建立和完善工业发展考核体系。通过政策导向作用,营造合力兴工强工的浓厚氛围,使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小县也能大作为”的坚定信念,冲破传统观念的桎梏,破除“唯条件论”、“唯资源论”、“唯区域论”等发展旧念。四是坚持服务创新。要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全县上下共同服务开放型经济的氛围,政府在其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着力抓好宏观规划、指导和服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时,不干涉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根据全南实际,要进一步完善以行政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十大中心”服务功能,确保行政审批服务项目全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组建好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为外商投资提供“一站式”办证服务;制定出台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用地、办证、收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吸引客商投资创业;创优“经济110”和机关效能监察工作水平,坚决刹住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对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依法从严打击。同时,进一步改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努力营造一个良好基础设施配套的投资环境。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产业基础,进一步完善生产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壮大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集中力量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基地。以全南的实际情况来看,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约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全南的矿产资源和竹木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矿产冶金业、木竹加工业。一方面加大对矿产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利用全南县的钨、稀土、萤石优势矿产资源培育矿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和政策扶持,做强以晶环科技、新资源稀土、华星氟化学、石磊矿业、盛达建材为龙头的矿产冶金业。另一方面提高林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针对竹木加工产业分布广,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等现状,要进一步整合林业资源,限制木竹外流,加大对高峰木业公司、华云竹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木竹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企业从单一产品向多品种、多结构、多层次产品的发展。二是扶持壮大骨干企业。骨干企业在县域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展县域经济,不仅仅要抓“铺天盖地”,形成规模,更主要的是抓“顶天立地”,形成凝聚力、带动力,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壮大。全南县应根据今年确定的晶环科技、华星氟化学、盛达建材、合隆制衣、百得火机等20户企业作为扶持的重点,从资金、政策、项目、服务等方面进行倾斜,引导企业扩张规模、延伸产业链,支持和培育1--2户企业积极向上争取上市,塑造县域经济品牌。三是抓好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倡导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将明显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南县今年要重点抓好晶环科技年6000吨处理能力的铸造废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新资源公司2000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和陶瓷色釉材料技术改造项目、盛达公司15万吨800毫米不锈钢带钢技术改造项目、华星氟化学1.5万吨无水氢氟酸技术改造项目。通过企业技改,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与推动企业节能降耗结合起来。
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关键就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围绕生态经济建设来推进有关工作,关键是要研究具体的推进措施,特别是运用市场的手段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使政府的生态目标、循环经济目标内化为企业的目标。一要注重生产过程节能与发展节能产品。大力推广节约技术,鼓励发展节能新产品,推广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努力实施一批能耗低、污染少、资源综合利用的示范项目。二要加强能源检测和执法检查。把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检测工作,逐步淘汰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三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建立循环经济,关键之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政府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全南县近几年在引进项目过程中,严格项目筛选,尽量对“三高”和浪费资源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引进了晶环科技有限公司、华星氟化学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晶环科技科研组自主研发的在不锈钢铸造废渣中提取莫来石、氧化锆、氧化稀土的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华星氟化学公司产品的回采率、贫化率、选矿回收率“三率”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生产无水氢氟酸工艺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这些都是全南县在推进企业节能降耗中的值得推崇的做法。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生态保护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环境是最大的品牌”,在激烈竞争中,谁的环境最优,谁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始终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强有力的保障来抓。为此,必须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年全南县以政府一号文件形式出台了《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在发展经济时始终不忘环境和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坚持因地制宜,按规律办事。一是要保证环保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今年全南县要重点对环境监察、监测、执法经费、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经费保证到位,纳入财政预算,解决好“收支两条线”问题。同时,重点安排好环境监测大楼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资金,以提高应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能力和加快做好污水集中处理工作。二是要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对新立项、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必须办理环评审批手续;对已建成的工业企业,将逐步开展环评审批工作;对污染严重,未办理任何环评审批手续的企业责令停止生产。三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今年要全面启动县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并逐步建成污水处理厂和配套主干管网。县城工业企业要按规定建设完善废水预处理设施,严格执行国家排污标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四是要突出主要污染物减排这一重点。加强对市控、县控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以开展整治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为契机,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督促企业完善环保设施。对于不符合环保要求、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坚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同时,要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申报工作。
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与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结合起来。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就是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县域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力资源存量大、科技文化素质低的特点十分突出。在工业化进程中,充分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作用,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应把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工作来抓。一是继续实施好“两化”工程。以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通过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公民职业化工程,大力培养实用专业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二是积极开展人力资源体系进工业园区活动。找准企业招工难的原因,将招工与招商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定点招工、以工招工、重点时段招工等形式,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企业“以人为本”和谐用工,引导劳动者“服务地方,报效家乡”,切实解决企业用工从哪里来特别是熟练工从哪里来的问题。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人才引进工程、干部职工继续教育工程,盘活使用好乡土人才。四是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巩固和推进全员聘用制成果,规范合同管理,实行人员聘用制正常化、规范化。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管理、考核评价、收入分配、职称制度等综合配套政策。
(作者系江西省全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
相关专题:
------------------
相关信息:
周春雷:江西省万载县农村清洁工程试点情况调研(4月10日)[363]
赖晓军:县级政府如何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4月10日)[224]
胡卫星:关于乡镇经济提速和均衡发展的思考(4月10日)[375]
周春雷: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县域经济崛起(4月10日)[444]
湖南郴州北湖区委组织部:北湖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4月10日)[872]
------------------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第四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加快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优化我区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近年来,我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我区工业经济现状
(一)“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经济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快速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稳步发展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全力建设工业园区,使工业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呈现出跳跃式发展态势,主要成效和特点:
1、工业经济实现高速增长。2009年全区工业经济在新能源产业的强劲带动下,总产值由2005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5亿元,增长4.31倍,年均增长51.82%,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9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27亿元,增长4.51倍,年均增长53.21%,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229.7%和235.8%,提前一年生、翻一番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业对全区GDP的贡献份额由2005年的13%提高到2009年的29%,提高十六个百分点。
2、规模工业实力明显提高。2009年全区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109户,四年新增69户,资产总额达到35.88亿元,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 亿元,工业增加值 亿元,上缴税金0.86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3户,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1户,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8户。
3.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迅速崛起。牢牢抓住酒泉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招龙头、引配套、带产业”,的思路,始终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推进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推动风电装备制造得了历史性突破。目前开工建设项目14家,建成投资8家,2009年风电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51亿元。在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下,煤电能源、电网电架、铁路运输等重点项目得到较快发展。投资30亿元的热电联供项目、投资20亿元的750千伏输变电项目相继启动建设。通过抓风电带煤电,全区工业支柱更加突出。
4、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酒泉工业园区累计投资6亿元,先后铺筑道路68公里,修建自来水厂3座、敷设供排水及供热管网97公里,绿化116万平方米,架设高压输电线路30公里,配套完善了25平方公里的基地设施,入驻园区企业260家,完成项目投资60亿元,酒泉工业园区成功申报国家风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园区的品牌效应和平台载体作用开始日益凸显。
5、工业节能减排深入推进。
全区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9年的1.44吨标准煤,4年累计下降了25.0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4.77吨标准煤,下降到2009年的2.62吨标准煤,4年累计下降了52.97%;万元GDP电耗由2005年的1617千瓦时,下降到2009年的1229千瓦时,4年累计下降了23.45%。(二)制约工业发展的因素
国内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竞争大干合作的特征十分明显,各地都十分重视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竞争日益激烈,制约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家控制高耗能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逐步严格,环境保护压力加大,节能减排任务加重,对下一步我区工业实施就地转化电力潜能,新上高载能产业项目产生重大影响。
二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弱,全区只有29户企业建立了科研机构,仅占企业总数的4%;绝大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和专利技术,市场竞争受制于人。
三是企业规模效益优势不明显。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仅109户,工业对税收的贡献份额较低,大型骨干企业少、产业配套功能弱、质量不高等矛盾依然是制约工业发展的障碍。
二、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优势分析
(一)国家宏观政策对我区经济的影响
展望十二五,全球经济正在复苏,国家 “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方针,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成为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我区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二是吸引市外、境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可以有效解决工业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三是有利吸纳先进科技,促成跨越发展。四是可以抓紧人才的培养,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有充分的人才支撑。五是有利于增强城市实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加市民收入。
(二)走新工业化道路对我区经济的影响
1.走新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未来五年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快速发展,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和变化,华锐、金风、东气的风机总装,中材、中复、惠腾、鑫茂、红叶的风机叶片制造,中水、酒钢的塔筒生产项目以及国电电力2×33万千瓦火电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将成为我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力量。预测全区生产总值到2015年达到412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25%。财政收入由2009年的3.26亿元,到2015年达到20亿元以上,有力地促进我区经济的发展,改变地区形象。
2.走新工业化道路,可优化产业结构。把走新工业化道路作为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战略和主攻方向。围绕六大产业的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对全区将会发挥更大的牵动和支撑作用,预计到2015工业增加值将达到240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33%,第二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64%。
3.走新工业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走新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可以通过工业的集中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聚集,从而增加城镇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同时也有效地加快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业的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化并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一)基本思路和构想
1、指导思想
坚持工业强区战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和要素,加速推进我区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工业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把我区建设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制造业基地。
2.基本思路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壮大优势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企业,加快城市化,办好工业园”。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支点,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新建一批高素质项目。深度发展装备制造业,大力拓展配套业,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积极改造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培育能源产业、新型建材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化工产业。
(二)目标和任务 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到2015年达到412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25%,工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33%,第二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64%;财政收入由2009年的3.26亿元增加到20亿元以上;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力争有20个循环经济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投资规划。
(三)重点发展方向及支撑项目
1.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以华锐科技、金风科技、东方电气为龙头,按照“招龙头、引配套、聚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大风电设备及风机轴承、变速箱、齿轮箱、变电器材等项目招商力度,不断提升风电装备制造业配套生产能力。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扩大产能,确保建成项目达产达标,重点抓好在建和已签约项目的建成投产。抓紧做好东方风电、兵装集团变压器、电线电缆、齿轮箱、紧固件、轴承等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延伸项目的引进。确保今后几年年产风机生产能力达到2000台以上,风机叶片2000套以上。力争到2015年,年风电装机制造能力达到300万千瓦,年销售收入达到220亿元以上。
光电装备制造产业:立足我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光伏产业。加强与江西赛维、无锡尚德、强生集团等光伏制造龙头企业的对接洽谈,引进和开发光伏发电材料生产、光伏发电配套设备制造等产品,配套发展金属硅冶炼、高纯硅加工、硅片切割、光伏系统集成应用项目,重点发展多(单)晶硅电池片,到2015年,多晶硅片和单晶硅片生产能力达到450兆瓦。依托国电电力、兵装集团100兆瓦光热发电站项目引进建设光热发电集热管、支架等装备制造项目。
2.改造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围绕“一特四化”发展思路,坚持抓龙头、带基地、促增收,突出抓好脱水蔬菜、种子精选、乳制品加工等重点行业,扶持发展敦煌先锋、好牛乳业等重点企业,做强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春光批发市场、特尔鲜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做大一批销售型龙头企业。大力支持现有龙头企业扩产升级上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联合发展,积极整合脱水菜、啤酒花等加工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扩大经营规模,培育上市公司。到2015年,全区培育5家农产品加工上市公司、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户、过千万元的25户,农产品加工总量达到290万吨,完成总产值23亿元,比2009年翻一番。
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煤电能源产业,到2011年建成国电电力2×33万千瓦火电项目并网发电,实现全面投产和供热。到2012年建成2×100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到2015年建成2×100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力争酒钢煤电工业园早日开工建设,建成4×60万千瓦火电厂,同时,加大协调服务力度,积极推进国电电力、兵装集团100兆瓦光热发电站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到2015,煤电产业装机总容量达到706万千瓦,风电60万千瓦,光伏500兆瓦。
新型建材产业:围绕酒钢工业园和酒泉热电厂建设,做好粉煤灰、炉渣灰的综合利用,到2015年,形成20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能力和年产2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项目,大型水泥预制件项目建成3~5个,建成3~5个年生产规模达到20亿块免烧砖生产项目。全区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建材企业5户,过千万元的20户,建材工业产值达到16亿元。
4.加快发展生物化工业
生化制药产业以大禹节水、大得利制药、祁药集团、秋粮生化、荣泰橡胶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引导制药企业抓好常规药物生产,积极开发新药产品,大力发展卵磷脂、甘帝欣、美沙酮、硫酸软骨素A钠胶囊等强势药品,对取得生产批号的30种药物尽快形成生产能力。积极支持荣泰橡胶、秋粮生化、敦煌棉蛋白、文明甜菊糖等生化企业扩产达标,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全区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生物化工企业8户,过千万元的10户,生物化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要加强工业园区规划与城乡规划的相互衔接。园区建设按照合理规划、基础先行、市场运作、产业招商的发展思路进行,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建设完善工业区路、水、供排水、电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切实抓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申报工作,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加快明沙窝煤电产业园、下河清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清水工业园、总寨工业园道路、供电、供排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明确空间定位和产业定位,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产业特色上实现新的突破。牢固树立经营园区理念,挖掘园区规划、土地优势,稳步推进园区经营,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管理体制,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园区建设管理,逐步形成社会化经营管理园区的新格局,着力提升园区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力争酒嘉快速通道,西园、南园快捷通道,酒航铁路肃州段建成运营。重点协调推进做好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肃州段、兰新铁路既有线升级改造等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项目工作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首要任务,树立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意识,全力以赴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在项目研究、组织、规划、建设上取得突破。一要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准确把握国家的投资导向,紧紧围绕 “三农”、民生工程、社会事业、节能减排、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认真研究,大胆设想,超前规划,努力规划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要在保证投入的基础上,把项目前期工作做细、做实,为争取国家投资、银行信贷、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创造条件,力争在重大项目的争取、落实上有新进展,在中、小项目的建设上有新成效,努力形成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局面,保持项目建设的连续性,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二要加强重点企业项目跟踪服务。重点跟踪服务好成国电电力火电项目、酒钢煤电工业园力火电项目、国电电力、兵装集团100兆瓦光热发电站项目、中国兵装集团(甘肃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东方电气光伏制造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3.构建重点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培育完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自主产权为核心,加大主导产品生产规模,有重点的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构筑产业链延伸平台,通过与其它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形成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
围绕酒泉北部蒙古国及新疆哈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酒泉煤炭旱码头项目建设,利用区外煤炭资源建设煤电、焦化、煤化油等重大项目,构建煤化工及清洁能源行业循环产业链。以国电2×33万千瓦火电建设为重点,实现热电联产,适度发展甲醇、烯烃、乙炔、合成氨、煤焦油等煤化工产品,实现资源加工增值。
利用热电厂的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建材,改造原有水泥生产工艺,建设年产2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有效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培育和完善新型建材产业链。
加强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建立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清洁生产审核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以及开发清洁生产项目。重点实施一批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到2015年,力争全区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达到10户,重点耗能企业基本完成清洁生产审核。
4.加大工业奖励力度。建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科技进步进行奖励,凡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项目),除优先申报国家、省相关经费外,从工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中列支给予奖励;对新批准设立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的企业,从工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中列支给予奖励。
5.强化人力资本积累。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通过培育、外引、借智等多种途径,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与优化人才政策环境,集聚产业园产业发展的各类人才智力。加强同高等院校合作,引进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人才,以大专院校为依托,以人才实用性为目标,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建立一支“本地化”的专业技术队伍和技工队伍。
第五篇: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浙江在较长时期是轻型工业结构的典型省份。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工业结构如何转型和升级,事关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局。一些人提出把发展重化工业作为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战略取向。重化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是个趋势但是不能简单照套西方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演进的传统理论,把发展重化工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历史机遇,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结构和动态比较优势,实现发展路径创新,应该成为新时期浙江工业的战略追求。
一、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必须从浙江区域经济实际出发
在探讨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时,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点,即浙江工业属于主权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和转型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其产业发展和结构演进有着与工业化国家显然不同的发展特色和制度安排。这是浙江工业结构调整必须重视把握的现实基础。
一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不能轻视浙江现有的产业特色优势
轻型主导,长期来一直是浙江工业结构的鲜明特色。轻型主导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轻工业比重高。轻工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最高点为年的,年约。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对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二是“重工不重”。重工业中,基础原材料工业比重较低,相当部分为轻小型的金属、机电加工业和精细化工业。从本省资源禀赋和国际分工地位的实际出发,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发展轻型工业起步,逐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的成功实践。轻型工业主导的省现只有个,即浙江、广东、福建、云南和海南。其中浙江和广东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省。
“九五”中期以来,在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支持下浙江重工业增长速度连年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工业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分别是和××年分别是和。
虽然近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快速提升但目前浙江仍然维持轻型主导的工业结构。由于重工业企业总体规模大于轻工业反映在规模以上企业的变化就比较明显而规模以下企业的变化不大。据省中小企业局××年对规模以下企业统计,轻工业工业增加值仍占。轻工业发达的格局相当程度得到“块状经济”的支撑。据省委政研室年调查,全省“块状经济”绝大部分属于轻工业,其中纺织服装业占到总量的。浙江轻型工业相当部分在全国保持竞争优势。据××年个制造业统计,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同行以上、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有个,绝大多数属于轻工业。
二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不能忽视浙江曾经历过的重工业优先发展阶段
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显示了由低级向高级的有序变化规律。即一般都从轻纺工业的发展起步;然后向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基础型重化工业变动;在基础工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工业重心又转向加工组装工业,进入高加工度化的最高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工业资源结构的变化,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的方向发展。
但是作为转型经济的我国,走了一条与市场经济国家和西方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有着很大差异的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前的近年内,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工业发展阶段上呈现超常规的跳跃性。浙江和全国一样,工业化初始进入的就是重工业优先发展阶段。起步之际重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年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仅为。年代中期起,沿袭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到年重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上升到。—年,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比轻工业高出个百分点增速远远快于轻工业。但是受计划配置和资源禀赋的限制当时浙江缺乏发展优势,—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列各省市区第位。改革开放以后浙江从实际出发,确立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工业发展方针,扭转长期以来重重、轻轻的战略偏向,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全省工业迅速起飞。—××年,工业增长速度在全国最快。
三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必须遵循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既要遵循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迅速崛起,最基本的经验,就是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富有特色的发展路子。理论和实践都告诫我们,区域工业发展需要重视把握好两点:
.务必强化地域分工,不能过于追求地方工业体系的自我完善
建立独立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是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后,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首先冲破的就是搞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自我完善的窠臼,突出地域分工。
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地域分工程度高是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体现。地域分工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来自于商品生产地、消费地的分离和交换的发展。地域分工规模随商品贸易的扩大而不断扩张,从区域性分工扩展到全国性分工,从国内分工扩展到国际分工。
从地域分工的视角看,浙江工业是全国工业乃至全球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工业结构体现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分工状况,其工业体系的完善须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来实现。由于不存在国界的限制,也由于国内市场更趋统一开放,省际之间的生产要素和商品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各省的工业结构往往
各具特色,不需要也不可能自成体系,省域发展所形成的产业不平衡等缺陷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来弥补。
因此,浙江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一定要立足于统一开放的全国和全球的大市场,从加强在国内和国际的分工地位出发,坚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不应把着力点放在填补产业空白,拉长产业短线,过于追求地方工业体系的自我完善上。实践这种有着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思路,浙江在改革开放前走了很长的弯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改革开放后也曾有过一些不应轻易忘却的教训。如年代末针对轻工业领先增长,抓缺门、攻短线,上了一些原材料工业大项目,最后大都成了包袱而不是动力。
鉴于浙江长期以来保持轻形主导的工业结构出于拉长产业短线、完善地方工业体系的潜意识,容易产生重化工业的发展情结。主张将重化工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一个主要理由是重化工业的产业关联度大于轻工业,发展重化工业可以拉长产业链,带动省内更多企业发展。从经济学上分析,判断产业关联度强弱与否,主要看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这两个指标。下面给出了浙江主要制造业这方面的数据。可能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实际上而不是理论上,多数重化工业的产业关联度还不如纺织业。
.务必立足要素禀赋,重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区域工业结构须与区域的要素禀赋条件相适应,并与市场需求相协调。要素禀赋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技术资源等。区域工业结构合理与否,主要是看区域较为丰富和便宜、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是否得到重点开发,相对应的产业是否得到重点发展。如区域比重较大的产业在相关资源上并不具备相对优势,或者相互错位,这样的结构一般来说是不合理的。
培育形成基于要素禀赋、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专业化分工地位的特色优势产业,是区域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按照区域要素禀赋,在较大程度参与国内外分工和竞争中,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没有特色优势产业,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强调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论轻重工业,只要有可能成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都要重点支持发展。
二、片面强调发展重化工业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片面突出发展重化工业,不利于践行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对重化工业阶段的衍生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重化工业阶段是利弊共生的阶段。重化工业对资源禀赋的要求比较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比较明显。浙江是能源、矿产资源贫乏而人力资源优势较为突出的省份,重化工业的大发展,在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⒈资源约束的矛盾将更突出
重化工业是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业。工业化进入到重化工业主导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能源、矿产资源的消费急剧增加。日本是资源使用集约程度很高的国家,但在—年的重化工业时代,钢铁消费增长了倍多,能源消耗增长了倍多,其中石油消费猛增了倍。我国石油、天然气和主要矿产资源不丰,人均资源拥有水平很低,石油、天然气、铁矿和铝土矿等的人均拥有水平均排在世界位以后。发达国家重化工业化时期人均消费吨石油(美国是吨)。我国到年如人均消费吨油,总量就要亿吨,而国产能力只有亿吨,世界石油的可贸易量只有亿吨。
浙江是能源和矿产资源匮乏的省份,电、煤、油、运的供需矛盾比其他省市区来得更大。近两年,高消耗、高运量的基础原材料重工业发展过猛,使得电、煤、油、运的供需关系绷得更紧。特别是电力短缺属于全国最严重的省份。据测算,重工业的单位产值耗电量相当于轻工业的倍。到××年,钢铁、建材行业的投资达产项目新增用电负荷,就相当于全省新增总量的。并且,水资源也是重化工业的关键资源之一。电力、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属高耗水的行业,水资源不足将掣肘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浙江重化工业发展付出的代价将比其他省大得多。如何在重化工业发展和资源供给之间取得平衡,是日趋突出的重大问题。
.生态环境的压力将更大
重化工业物质消耗高,由此连带产生的问题是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污染较多的黑色和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重化工业是近几年的主要增长点。××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中,以钢铁、氧化铝制造为主的黑色和有色金属、以水泥制造为主的建材和电力等个行业所占的排放比重高达;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中,黑色金属、化工、电力等个行业的排放比重占到多。如钢铁工业每年的粉尘排放量约万吨,占全部工业排放总量的左右;吨钢粉尘排放量约公斤,是世界先进水平的倍。浙江工业中为数不少的机立窑水泥、化学中间体及医药原料药生产等,也构成了主要的污染源。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越高,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特点越明显,环境污染越严重。浙江重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正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就业问题可能进一步显现
与轻工业相比,重化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单位投资吸收的劳
动力相对较少,重化工业的加快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有学者测算,在轻工业为主的阶段,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安置万人,而在重化工业阶段则降为万人。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人口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比任何国家都要大,解决好数亿人的就业是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重化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加快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必然加深,工业增长的就业弹性可能下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速度可能减缓。如何缓解日趋严重的就业矛盾,在工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必须认真处置的重大难题。
.容易产生投资过度
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产业链延伸,投资量加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周期拉长,反映重化工业产品供给不足的信号(如价格上涨)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在经济扩张时,容易出现对未来需求的预期过高、投资过度的问题。韩国在上世纪年代末和年代初的重化工业发展高峰期,由于向重化工业倾斜投资,曾出现重复投资、过度投资的问题,而且投资资金大部分依赖于海外,导致了较严重的累积性债务危机。如年与年相比,韩国制造业的开工率从下降到,其中机械、电器业的开工率分别从和下降到和,经营恶化的企业不断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降为负值。当前,我国重化工业中的部分行业,如钢铁、水泥、汽车等过度投资的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焦点。
二对临港重化工业发展要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
浙江具有全国最好的海岸线和深水港。立足长三角,面向海内外,充分利用这一可贵资源,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是全省重化工业发展的重点所在。我省确定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已有相当年份。上世纪年代中期,重化工业布局重心由浙赣线向沿海实行战略东移。由于缺少战略投资者,而后多年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不快。“十五”以来随着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临港重化工业建设形成了新的高潮。
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关系,如岸线、岛屿和港口资源的合理开发,生产地与矿产资源地的衔接及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临港区与腹地产业的整合,现代物流体系的构造,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能力,重大基础设施的配套等,需要统筹兼顾,从长计议,加强规划导向工作。目前这方面的深度还很不够,尤其是要扎实做好岸线、岛屿和大型产业区的布局规划工作。
对重化工业在临港地域分布过密可能产生的问题,要预谋对策。这方面日本可作前车之鉴。上世纪年代,日本曾因临海工业布局过密,带来一系列社会及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濑户内海,集中了全国的炼油厂、的石化企业、的钢铁总量,以上的火力发电总量,工业产量占到全国的。由于临海工业过密、污染排放过多,出现了震惊国内外的赤潮等严重公害,内海一度变成了“濒临死亡的海洋”。年日本颁布了《濑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进行综合治理。水资源保障也是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一大制约。我省临港地区上的工业项目耗水总量很大,要求高保证率供水,仅宁波地区的项目就新增用水亿立方米左右,而临港地区恰恰水资源相对紧缺,供需矛盾甚为突出。
还要注意临港地区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现有临港工业中轻工业占了很大一块,目前在建的最大项目就是投资上百亿元的轻工(造纸)项目,海水产品加工业是舟山的特色支柱产业,海洋生物加工业则是需要做大的海洋新兴产业。
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引导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原则。
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必须立足浙江实际,适应要素禀赋条件,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加强在国内外的产业分工地位,有利于工业产业之间、工业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不能脱离省情,有悖要素禀赋,盲目追求工业结构的重型化、高度化。尤其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工业化“三阶段”的公式,以此来引导工业结构调整。这样,不仅不利于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利于在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赢得比较利益,还会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化。那些以拔苗助长方式生长起来的产业,最后也难免因缺乏竞争力而遭致市场淘汰。
片面强调发展重化工业,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开放前,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教训,大家记忆犹新。片面突出发展重工业,违背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综合平衡,扭曲了工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工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扭曲了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过于突出发展重工业,有悖于以人为本,导致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和消费需求的长期抑制。改革开放后,国家纠正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没有一个省再把突出发展重工业作为中长期规划的发展目标,而是都重视发展地域分工水平高的优势产业(其中不少属重工业但决不都是重工业。从资源禀赋条件看,浙江尤不应以过高的代价过多发展高消耗、高能耗的重工业。
有必要指出,轻纺工业不是浙江进一步发展之累。轻纺工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浙江工业起飞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在今后较长时期,轻纺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仍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因为国情和省情都要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轻纺工业的兴衰关系到全省数百万人的就业生计。二是因为国内巨大的民生基本消费需求,决定了轻纺产品的市场长在。三是因为轻纺工业在全省对外贸易中具有支柱地位,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浙江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因为轻纺工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其发展对工业全局举足轻重。五是因为轻纺工业照样可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和产品,实现产业升级。
三、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应是新时期浙江工业的战略追求
对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路径,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主张向重化工业转型;有的主张跨越重化工业阶段朝高加工度方向发展;有的主张顺势而为,重在构建动态比较优势。多年前,持重化工业观点的比较少,而后两种主张相近,形成了较多的共识。最近两年,主张向重化工业转型的说法又多了起来。
随着信息化的勃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对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路径,应该不囿于传统工业化的理论框架,而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解说。
一广东和江苏重在发展制造业的结构转型路径值得浙江借鉴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信息化的崛起,不仅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工业化的内涵,为工业化开辟新路、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和强大推力。
按照工业化“三阶段”的传统理论,重化工业发展包含两个阶段,一是以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阶段,二是以高度加工组装工业为主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主导产业虽都属于重化工业,但两者有着较大的区别。信息化的推进,有力促进了整个工业加工度的提高,明显减低了工业发展对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使得工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有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在实践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工业发展阶段的跨越上,广东和江苏走在了前面。这两省都大力发展产业迅速崛起为我国最重要的产业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并向世界级的制造基地发展。××年,江苏产品出口贸易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成为第一大工业产业。广东同样作为最大工业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总量的,占重工业总量的。而浙江这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和重工业的比重,××年仅分别为和,在工业产业中仅排在第位。
当然,这决不是说浙江不要发展重化工业,而是要探究如何发展、发展什么。近些年浙江和广东的重工业均在加快发展,工业结构开始“变重”,但两者实现的途径明显不一,产业升级的程度也有不小的差异。广东主要依靠大规模发展制造业而使工业结构“变重”,年—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全部工业和重工业的增长贡献率分别高达和。而同期,浙江同样的制造业对全部工业和重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仅为和。工业结构“变重”,更多靠的是普通机械和建材、化工、化纤等原材料工业的扩张。从工业化“三阶段”的眼光看,广东的重化工业发展,倾向于高度加工组装的路子;浙江的重化工业,偏重于发展基础原材料工业。两者比较,一个资源相对节约和生产相对清洁,一个则资源消耗大、环境影响多;一个较大程度地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对工业发展阶段的跨越,一个则明显在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广东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思路和方式,值得浙江学习。
二把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心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所谓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一方面指的是,利用高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生产的,适合国内外经济水平和消费需求变化的,高档、新型、尖端、精良的产品的加工制造部门;另一方面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独特的工艺方法,对低价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结构性、技巧性和装饰性改进提高,使之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加工制造部门。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的特征:一是突出技术创新,广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现代制造业;二是提高加工深度,实现产业重心后移,依靠对加工产品再加工来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三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缓解供给瓶颈,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多的产出;四是加厚产业进入壁垒,减少低水平的过度竞争。
要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契机,把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形成动态比较优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工业发展路径的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顺应了工业化朝高加工度方向发展的趋势,可以减少或避免过多发展重化工业所带来的弊端。这方面,台湾有过这样的经历。上世纪年代,台湾实施重化工业发展战略,建立了较完整的重化工业体系。然而两次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使得重化工业的发展受挫,出口竞争力因能源价格和工资上升而降低。年代,台湾实行科技导向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年又推出通信、半导体、消费性电子、精密机械与自动化等“十大新型工业”和“八大关键技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加速了制造业升级。
要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制造业跨国转移的有利条件,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现在跨国公司越来越专注于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的开发和建设,而将制造活动尽可能地以(原厂委托制造)等方式外包给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以维持其在核心环节上的竞争力。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为主向产业内分工为主延伸,产业内贸易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力,竞争格局也由此从产业间的竞争向产业链的竞争提升。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国际分工深化的机遇,进一步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规范,拓展较高质量的制造活动,促进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