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呼唤全民总动员
尊敬的党组织:
我国35年的改革之路,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艰难前行。如今,蹚进了深水区,赶上了攻坚期。想要成功走过去,啃下硬骨头,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智慧,不仅要有顶层设计,还要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中始终蕴藏着巨大的改革动力。从摁下包产到户手印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再到民营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大舞台,人民群众始终是改革大潮的孕育者、推动者。当前,我们改革每推进一步,都将触及更深层次的利益矛盾,牵动利益“蛋糕”的重新切割与分配。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改革大局,加强统筹谋划,理清改革的目标、对象、重点、顺序、配套措施和推进路径,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另一方面,要紧紧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尊重实践、尊重创造。
改革,从来就是全民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人人都是改革者。实践证明,只有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主力军,改革才会摆脱僵局,迸发出气壮山河的磅礴力量。
列宁说过:“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站立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上,只有全民总动员,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改革事业才能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司法改革呼唤改革法
司法改革呼唤改革法
今年是司法改革十周年,在这十年来,伴随着司法改革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纠纷的解决途径日益多元化。
在此之前,司法实践中纠纷的解决途径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公力方式解决,很少涉及非公力方式。
但是,非公力救济较公力救济拥有非常多的优势。非公力纠纷解决机制的优越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纠纷当事人可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和程序。这区别于诉讼方式解决纠纷时程序的法定性。当事人拥有高度的自我发挥空间,具有非常大的自主性,意思自治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⑵纠纷的解决快捷且费用低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司法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
⑶有助于和睦。由于是在非对抗和非公开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利于维持当事人长久存在的经贸交往和人际关系,保守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和商业技术秘密。⑷易于得到承认和自觉执行。以非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所达成的协议、裁断(仲裁裁决除外)一般不具有法律的强制约束力,但因纠纷飞解决是在当事人之间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进行的,故而容易得到当事人的认可,更好的案结事了。
⑸具有更大的开放性。非公力纠纷解决机制是一个开发的、发展的体系,对新颖的民事纠纷的解决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基于诸多优点,党中央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探索,建立及完善始终持支持态度。
《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中有关于“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规定。内容如下: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司法推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大力发展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扩大调解主体范围,完善调解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加强诉前调解和诉讼调
解的有效衔接,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协调机制,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面对激增的群众争议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积极实施协调和解的方式解决纠纷,有诸多的优点,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但是,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保留自己的不同看法。
我们暂且不论改革有多大的优越性,首先应该审查其合法性。从主体上分析,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全国法院系统的顶端,具有以下职权: ①作为最高审判机关;②解释法律,即做出司法解释,使有关法律更加具体明确;③监督,对下级法院的有关裁判行使监督职能,但具有被动性。
通过协调和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在现行的行政诉讼法中无相关文件。这就意味着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一个新的制定。
《立法法》第八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⑴国家主权事项;⑵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⑷犯罪与刑罚‘⑸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⑹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⑺民事基本制度;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⑼诉讼和仲裁制度;⑽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很明显,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个协调和解制度属于上述第⑼项,即诉讼和仲裁制度,属于法律保留的事项,最高人民法院无权做出规定。从行为上分析,争议的解决在现行法律中已有规定,不存在法律空白,因而最高人民法院的行为无法律依据。
基于上述对最高人民法院主体行为的双重分析,可以得出:司法改革尽管具备诸多的优点,但法律依据不足。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被推到了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全国法院的带头人,更有关以身作则,首先解决其自身行为的合法性问题。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之所以出现如上问题,根源在于我国的现有法律体系中缺少一部有关司法改革方面的法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于改革开放的规定,因而可以说司法改革作为改革开放的应有内容之一,是有宪法依据的。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缺失了一部基本法对司法改革做出细化规定,因而就出现了合法性依据不足的窘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全国人大通过一部有关改革的基本法。
近年来,各省各地区的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号召下,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司法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就,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先进工作者。但纵观我国目前司法改革的现状,改革的方法各式各样,因为缺失统一的标准,全国各地的改革千差万别,由此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
鉴于此,我们应该把司法改革纳入法治化的渠道,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司法改革。
通过这部基本法,授予人民法院以改革的职权,使其在主体资格上有法可依。同时规定运行程序,这样人民法院的改革行为在法定的程序下有序进行。这样将极大规范和改善我国目前司法改革的现状。
第三篇:小手牵大手 全民总动员 演讲稿范文
小手牵大手
全民总动员
西彭一小
李学亮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讲话,如今依然掷地有声!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中华梦想。十九大已经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放眼神州大地,健身热潮涌动——跑步阵营日益壮大,广场舞方兴未艾,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攀岩等运动备受青睐……不断扩大的参与人群印证着全民健身的强大吸引力,如火如荼的健身行动,记录着健身融入生活的昂扬时代风貌。
有没有一项器械运动,既不受场地限制,又可以达到很好的锻炼目的,既能单人运动,又能集体互动呢?有!那就是——跳绳。
跳绳,传递勇气与力量;跳绳,连接团结与友爱;跳绳,演绎奋斗与拼搏;跳绳,留下辉煌与永恒!
1999年,我校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了跳绳体育运动,2009年,学校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推广跳绳运动,以此作为全校性的体育普及项目,让跳绳成为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助推剂”。经过反复研究跳绳花式动作,一遍又一遍进行尝试、训练,终于通过努力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坚持不懈,我校跳绳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全校学生普及基本跳绳技巧;大部分学生掌握一两门花式跳绳技巧;校跳踢队站到到世界最高领奖台;学校成为重庆市体育(跳绳)特色学校。
那么,如何把跳绳运动推广为全民运动项目呢?小手牵大手,全民总动员——这就是我的答案。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用孩子的兴趣去带动家长的兴趣。绳操、绳舞、单摇、双摇、绳的心理游戏等,简单易学,玩中跳,跳中乐,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全国赛、亚锦赛、世锦赛,各大赛场的精彩视频,个个队员的轻盈跃动和阳光自信,孩子们无不觉得跳绳的“炫酷”!家长们无不感慨跳绳的魅力!
其次,舞台是最大的动力。
用孩子的跳去带动家长的跳。定期开展亲子跳绳运动会。从每班5组家庭参赛发展到20组、30组,甚至更多,从亲子双人跳发展到亲子三人跳,这无疑不把家长带动到跳绳运动中来。于是家庭跳绳运动:亲子队、妈妈队、爸爸队跳绳就可以成为全民健身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习近平主席说:“体育强,则中国强”。我深信,推广全民健身,不仅仅能使我们身体素质、体育能力更上一层楼,更能通过孩子把健身理念和健身习惯推广到千千万万个家庭。
伟大的宏愿,催人奋进;美好的景象,激动人心。
总书记深情重托: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展望未来,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人民的幸福,将注入更多体育的强劲力量。
请大家行动起来吧:为了中华复兴,小手牵大手,全民总动员。
第四篇:高考“全民总动员”背后的焦虑
高考“全民总动员”背后的焦虑
在刚刚结束的高考期间,湖北的大学生们过得似乎并不舒心。原来,按照该省教育厅规定,高考期间不管大学生是否有课,都必须在校不得请假,对无故未到校者,要逐人查清去向。而这仅仅是为了防止大学生成为高考枪手——仅仅由于去年该省共查出8例高考代考。
从吉林的“史上最严高考安检”,女生内衣上有金属扣都可能被拒之门外,到安徽六安万人送考,警车开道,许多地方为了高考,要求工地昼夜停工,公交绕行,路段封闭,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家长自发上街,阻碍社会车辆正常行驶的现象。
之所以一年一度的高考会演变成“全民总动员”,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一考定终身”思想作崇。以至于凡事沾上“高考”二字之后,便常常被一些人置于“关乎考生一生命运”的道德高台上,一场普通的入学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指挥棒”。
事实上,高考作为一场升学考试,从性质上来说与中考、考研无异。家长应当教会孩子理性地看待高考,看待人生。高考成绩的确会对孩子的人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在当下看来,高考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但是,孩子今后几十年的发展,是由诸多因素而绝非仅仅一次考试而决定的,人生的成败,不可能完全由一次升学考试而彻底决定,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不见得只有18岁这一次。
另一方面来说,尽管全国高考录取率已经从1998年的34%提升到今年的75%,然而家长和学生对高考的焦虑却不减反增,是因为高考一年只有一次机会,而分“批次”的录取方式,也导致学生对学校的选择余地依旧狭窄,一分之差,往往成败立判。
要化解家长和考生与日俱增的高考焦虑,有关部门应持续推进2010年国家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适当加大高校依法自主招生范围,为更多考生提供多次选择,多次考试的机会。而考生的选择权增加之后,家长和考生也可以从“一考定终身”的焦虑中解放出来,同时也会降低整个社会的“高考成本”。
当然,高考“社会总动员”的更深层原因是应试教育阴霾浓重,且在社会上升通道狭窄的今天找不到迅速破解良策,而这说明了当下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性——更需“社会总动员”予以推动。(赵昂)
第五篇:高考改革呼唤高教改革
高考改革呼唤高教改革
又到一年高考时,此番意义有不同。不同之一,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社会对高考的关注多了几分怀旧和总结的意味。恢复高考,不仅是恢复了一个考试招生制度,更是恢复了对知识价值的承认,建立了一个不同社会群体公平发展的平台,重塑了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
不同之二,今年迎来新一轮高考改革后第一批吃螃蟹的学子。作为一种制度,高考有这样那样的弊端,需要不断地改革完善。顺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顶层设计,开启了“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改革”。
改革后的新高考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尽管具体方案涉及考试科目、录取模式、学生评价、志愿填报等方面,但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即考试内容方面的“3+3”和评价录取模式上的“两依据一参考”。
所谓“3+3”,是指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自选科目成绩组成。所谓“两依据一参考”,是指高校录取考生不再单纯依据统一的高考分数,而既要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又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不难看出,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唯分数论,打破一考定终身,突破文理分科,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
作为高中教育的指挥棒,新高考将对高中教育带来深刻影响。新高考改革之前,学生围着学校转。同一级学生,不论兴趣特长,都使用大致相同的课程表,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学习相同的内容,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难免千人一面。而在改革之后,学校要围着学生转,选课走班将实现常态化,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定制自己的课程表,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是千人千面。
高考一头连着高中教育,一头连着高等教育,既是高中教育的“出口”,也是高等教育的“入口”。无疑,新高考撬动的不应只是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也必须对接教育个性化、差异化的变革趋势,使新高考的人才选拔导向在大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急迫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时代,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但教育质量仍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创新型人才不足、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缺失,高等教育亟须呼应高考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向自身薄弱处、软肋点改革发力。
高等教育应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我国高校应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应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建设。当前我国一些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只追求专业所谓的新潮和热度,而没有考虑办学条件、办学经历和师资状况,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上不去,社会认可度不高。高校应切实从社会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进行专业动态调整,进行大类招生改革,让学生入学后接受“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
高等院校应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育人。
高等院校应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有的高校仍然延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的高校课程多,但挑战性不足;有的高校课堂越来越大,公共课动辄几百人,互动讨论难度比较大。要鼓励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还要加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力度,把最有特色、最有水平的课程开放共享。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培养重要而紧迫。作为连接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高考改革已在路上,高教改革也须奋力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