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改革呼唤历史教师角色创新
课程改革呼唤历史教师角色创新
摘要:进入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全面铺开,新课程也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教师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其在思想理念,教材处理,以及对学生的评议等问题上的角色扮演,直接影响着新课程能否被正确执行到位的问题。
只有教师成为新课程理念最透切的领悟者,才能成为教学实践最有力的指导者。要解放课程,首先就应该解放教师。
一、教师要由纯历史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强化两种意识。第一是民主意识。第二是人本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段话也集中体现了民主和人本主义思想。所以,树立人本意识,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创新的首要任务。
二、教师要由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1、教师对新教材的开发和设计。
“以校为本”的思想为我们带来了必要的支持和机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大胆更新观念,主动出击,勇于承担起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任务,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开发设计出我们心中理想的历史教科书。让教科书给人的感觉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和风趣活泼的。其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在于:它是满足社会大众需要的史学,是全社会成员可以享用的巨大人文精神资源,而不仅仅是为了服务“鉴往知来”的政治工具。2、教师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
对新课程组织实施,这是教师角色创新的关键。不管新课程的设计是如何先进与科学,归根结底是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并严格执行。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历史课堂存在的“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最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要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
教师既是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者,也是新课程的组织实施者,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课程的开发设计是为了更好的组织和实施,反过来,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又能促进新课程进一步开发。
三、教师要由考试的裁判者而成为学生求知和发展的激励者。1、把握情感性原则。
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中,不能像法官和裁判那样超然于对象之外,而应与之共同介入对课程知识的探索和体验之中,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只有这种用心灵呵护出来的爱心教育,才能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引入正确的情感轨道。2、把握前瞻性原则。
教育的滞后性警醒我们:不可能通过周密详细的计划,分门别类地培养每一个专业,每一种职业甚至每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设想,只能是善良的愿望。就像计划经济永远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一样。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3、把握差异性原则。
在传统教育机制和评价体系中,不少老师习惯于把考试成绩落后的学生视为是天生的“笨”而毫无发展的可能。他们试图严格按照某种模式把众多的学生培养成理想中的“人”。其实,学校不是工厂,教师也不能像工人生产标准零件一样来培养标准的国民。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巨大差异。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分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的信念,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在其总体思路中明显反映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总之,改革是永恒的主题。一门学科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相关人员的探索而不断得到拓展,这是学科发展史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它需要全体历史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创新角色,为推动历史课程改革不懈努力。
第二篇:新世纪数学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论文摘要: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于三年前在山西、江西、天津三省市进行试验,去年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又增加了安徽等省市进行实验。至今,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按照国家教育部计划,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将在2010年在全国实施。作为未实行高中数学试验教材,福建省将如何作好实施前的准备呢?笔者有辜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制定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进展状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对已实施高中数学试验教材的省市进行调研,提出了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能转变,旨在于为即将实行高中数学试验教材的同仁进行共同探究。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讨论制订之中。但我们知道: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种。预期课程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制订的,而实施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由此可知,预期课程设计得再理想,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框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做认真的研究。
一、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去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高中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四)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
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真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级,大学升学率的提高,读高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教学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第三篇: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换
栗继鹏
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倡导自主探索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贯彻实施新课程时,教师只有切实转换角色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一.由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代言人,居高临下,一讲到底。而新课程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师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合作者,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正确引导,使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换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只有这样才使课堂气氛融洽和谐,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空间,转变了学生被动学习,机械接受的现状。保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对课程价值的创造,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展示。
二.由教材的使用者转换为课程内容的整合者
旧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依靠一本教材,一本《大纲》,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教教材,用教材,练教材。新课程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设计者,教学不只是实施教材和计划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要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准确定位新课标下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合理取舍,恰当补充,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科学设计。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开展和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主动编写面向生活,面向实践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校本教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主动探究,发展提高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
三.由成绩的评判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是以考试为标准,它注重了终结性性评价,而忽略了形成性性评价,注重了课程分数高低,轻视了学生个性,态度,情感方面发展,新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选拔与淘汰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淡化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学业评价实践中,重点掌握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原则,要以敏锐的眼力,以超越分耐心,以博大的情怀去发现每位学生的细微的变化和潜在的发展。及时鼓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摒弃求全责备,以心灵拥抱心灵,以爱心拥抱爱心。多用激励语言,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激情,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总之,新课程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这一转换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历史重任。
第四篇:课程改革呼唤小班化教育
随着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的教改实验搞得如火如荼,人们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教育的目标已从知识、技能的学习扩展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要求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但这些目标的实现却受到现行教育模式——大班额的严重制约!大班额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阻碍课程改革的实施。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很多地区的学校其班额大都在50多人以上,更有甚者,部分小学的班额已达到80人以上,初中(特别是初一)已达100人以上!传统的大班教学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是为大批量培养熟练劳动力服务的。它省时、方便,对简单知识技能的掌握是高效的。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面对21世纪社会人才素质要求,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道德、有理想,会与人共同合作、与人交往、与人共同生活,还要会学习、理解、创造。传统的大班教学是满足不了这种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继续重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在哪里呢?
一.小班化教育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实践证明,班级规模越大,师生之间情感纽带就越弱;班内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就越大,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也就越难;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就不容易进行。相反小班额的情况是:由于人数的减少,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同时,班级规模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座位排列,比如,50个学生的大班教学只能是秧田式座位排列,它更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而对于学生情感、交往乃至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则有很大局限。而当班级额度较小时,如20个左右时,座位可排列成马蹄形、圆形、V形、T形等。这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感更易交流。
二.小班化教育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最有效的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在教学时间上,由于班额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能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作个别指导,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这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三.小班化教育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在一个学生数太多的班级中,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当然,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强大的经费支持和人员配备,但探究时间的保证(从而保证学生思考的充分展开和深入)、一定的师生比(从而保证学生充分表达、师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还是必需的。
而小班化教育则不同,首先,小班化教育环境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开放程度;其次,较大的学习时空有利于组织各种学习形式,比如他们可以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去做诸如阅读、实验、思考、记述和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再次,小班教师实施班级管理的跨度较小,有足够的精力进行优化管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班风,为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班级规模的大小还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和用脑卫生。据卫生部门测试,小班教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低于普通班。这样的教学环境肯定比70多个学额的环境要好,学生的心境、教师的心境也会放松,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小班化教育也更有利于对学生实施心里健康教育,因为人数的减少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分析学生的心里,研究学生的心里,从而对学生实施心里健康教育,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五.小班化教育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传统的大班教学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是为大批量培养熟练劳动力服务的,强调培养的是学生的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这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多姿多彩的社会,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具有特长的专业性人才。而小班化教育则不同,其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它真正强调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它确立了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人数的减少让教师在充足的时空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释放。
虽然,小班化教育的实施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受经济发展的制约,但为了国家大计,我们应该向这方面努力,国外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小班化教育,所以我们要创造条件去实施小班化教育。课程改革呼唤小班化教育!
第五篇:教育创新呼唤科研型教师
教育创新呼唤科研型教师
摘 要:我国新课改已进入到了深水区,基础教育步入了由全面普及转向更加重视提高质量、由规模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育创新等无不强烈呼唤着有大批科研型教师。学校应采取切实的措施,使广大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由传授型向创新型转化,以适应当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科研型教师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基础教育步入了由全面普及转向更加重视提高质量、由规模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育创新等无不强烈呼唤着有大批科研型教师。因此,培训科研型教师是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当务之急,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由传授型向创新型转化,以适应当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要求。
1.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研兴校,实施素质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何做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必须有系统的、科学的思想。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和学习知识的主阵地,所以《创新课堂教育研究》课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抓手。
2.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接班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也把实施素质教育、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科研兴教、科研兴校首要的是要有一大批科研型教师。可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尚有不少人是科盲,对什么是教育科研、怎样搞教育科研还是一片空白。教科室是教师培训的组织者,也是师资建设的指导者,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3.教育科研是新课程改革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教科研独特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广大中小学教师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必须看到,当前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制订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和鼓励中小学教师愿意搞教育科研、努力搞好教育科研,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和鼓励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情况,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对此,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校本培训
1.全员培训。要开展十项能力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包括六项常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能力,实施课堂教学能力,指导学生自学能力,组织管理班级能力,指导学生活动能力,测评教学效果能力。三项重点能力:开展心理教育能力,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运用教育技术能力。一项核心能力:培养开拓创新能力。
在全员十项能力培训活动中,要坚持把职业理想和师德教育放在首位,以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为主要目标,统筹规划,分层推进。
2.骨干培训。要突出三个研究专题:(1)现代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研究;(2)科学素养和学科教学理论研究;(3)教育科研和创新教育研究。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开展传、帮、带活动,切实抓好青蓝工程建设,把优秀教师多年形成的深厚的业务功底、高超的教学艺术、执着追求意识、无私奉献精神传递给中青年教师,培养一大批创新型、科研型骨干教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指导辐射作用。
二、加强课题研究
1.学校要开展《培训创新型、科研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和《创新课堂教育研究》课题研究。目的是培训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弘扬教师主体精神,发掘教师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的素质转化,探索教师培训和提高质量的新理论,构建教师培训和提高质量的新模式,使师资培训和教育效果卓有成效。
2.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打造科研型教师。我校通过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名师、名校、名校长之成长因素及价值取向》及我校自创子课题《创新课堂教育研究》的研究,现已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自开展该项课题研究以来,连续三届中考升重率,全县前100名比率均居全县第一名,中考状元,全县二、三名先后都在我校诞生,创下全县多项记录。主研教师现已成为重庆市特级教师,大批参研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各级骨干教师。校长已成为丰都县名校长。实践证明,这既是一个打造和培养科研型名师和名校长的好课题,也是一个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课题。因为我们既能将新课标理念与和谐创新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又能适当保留传统教学的精华,在教学过程中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融为一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把教材主编的思想意图与区(县)教研员和优秀实验教师的研究成果融于教学之中。
3.增算实验教师的工作量,使实验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搞课题研究。一直以来,实验教师既要承担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教学任务,还要负责繁重的科研工作,使得实验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所以实验教师应按每周两课时的工作量计入实验教师基本工作量,确保实验教师做好课题研究工作。要适当提高实验教师经济待遇,使实验教师有更多的热情来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实验教师倾斜。对于实验教师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实验教师津贴。在职务晋升、参与学校管理、待遇保障、表彰奖励等多个方面强调突出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对实验教师工作的尊重和认可,对广大实验教师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激励。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鼓励广大教师能长期、深入地开展教育科研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创新工作方式
要认真做好新课改和课题研究的评价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动态管理模式和综合考评制度,建立并填好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和记录袋;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科研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课题管理的有效模式。
总之,教育科研是一项艰苦而繁重的系统工程,要想把新课改推向深入,达到高效课堂,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各种有效培训,加强课题研究,培养大批的科研型教师,以适应当前我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需要。课题实验研究中还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待于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着力打造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认真实践课题研究和教育创新,努力探索改革的新方法、新途径,为培训一支有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出切实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