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政府公关中的双向对称沟通模式
和谐社会要求中国建立一个依法行政、公开透明、服务到位、廉洁高效、运转灵活的高效政府,不仅要起到领袖模范作用,还要竭诚为群众服务。在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时,成功的政府公关,能够通过政府管理机制改进来提升其社会服务水平,在有效传播公共信息的同时,兼顾信息的反馈,最终达到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社会矛盾,营造良好社会发展环境,实现和谐社会的目的,为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双向对称沟通理论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专业学者和管理精英都聚焦于研究该理论的新模式,政府也不例外。为提升政府公信力,树立良好政府形象,亟需打破传统行政管理逻辑,探索新型政府管理模式,研究政府管理与双向对称沟通之间相互平衡、相互融合的公关模式势在必行。探索双向对称沟通在政府管理中的公关模式,要求政府从信息反馈、权力监督、动态系统三个方面建立新型公关模式——双向对称沟通的政府公关模式,打破传统政府公关,在此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重塑政府公关形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双向对称沟通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以及双向对称沟通在政府公关中的具体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重树政府公关形象中的运用作出了一些建议。双向对称沟通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
双向对称沟通理论认为,公共关系一方面要把组织的想法和信息向公众进行传播和解释;另一方面又要把公众的想法和信息向组织进行传播和解释;目的是使组织与公众结成一种和谐关系。这种公共关系模式,在公共关系目标上将组织和公众的利益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方法上坚持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传播。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是我国清代杰出政治家曾国藩的行政理念,体现了国家在行政管理时最重要的核心概念,这就要求政府在行使其管理职能时要得民心。实现一要求就需要准确掌握民众之所求,巧妙运用行政来迎合民众之所好,以求国泰民安。传统行政通过公开栏、民意信箱、信访等手段实现与民众之间的传播沟通,但由于手段相对粗放,收效甚微。
第三次技术革命叩响了信息时代的大门,计算机和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每一处,政府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多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如此宽广的平台上时刻受到公众的关注,政府开始将双向对称沟通融入行政管理之中。政府与公众走出飞鸽传书和策马急报的时代,不再隔河相望,而是在网络空间里实现信息共享、政务公开、绩效回馈等,双向对称沟通的政府公关模式雏形诞生。通过信息传播与平等沟通,相互了解,做出理性的认识,这一新型模式创造出令人惊讶的经济规模和效率增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双向对称沟通”的政府公关模式
政府公关模式就是要根据政府公关工作的不同目、任务和对象来构造一种充分发挥政府工作职能的具体方法和系统。在和谐社会目标下的中国,建立一种争取信任,体现民主公平,整合社会关系,协调矛盾冲突,树立良好形象的政府公关模式非常必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可以建立以下三种“双向对称沟通”政府公关模式:信息反馈回流模式、权力监督制约模式、动态系统调整模式。
2.1 信息反馈回流模式
依据信息反馈原则来处理组织内外部事务,追求组织内外和谐的目标,保障信息在反馈过程中不带有任何制约性所建构起来的一种方法系统,称为信息反馈回流模式。
为了能够克服政府内部互相推诿的“内耗”情况,协调沟通政府对外的公共关系,政府积极探索建立信息反馈回流模式,其途径有三种:
(1)内部公关反馈模式。政府在系统内部建立起纵向和横向的沟通机制,从信息交流中整体掌握各职能部门的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现实可行的依据。在政府领导部门作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方针政策之后,隶属部门的执行情况及时地反馈到上级,对于执行过程中的难点和不足立即给予指导和完善。同级部门之间也要保持沟通联系和经验交流,这些对于政府新决策的制定、调改、修整等环节都是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的。这种系统模式在政府内部有辐射面广,程度深的优点,是多方面、多向度的协调与沟通。
(2)外部公关反馈模式。政府可以根据外部公众的合作与否的程度来具体操作,即与支持者间的信息反馈,与反对者间的信息反馈,与潜在公众间的信息反馈。对于支持者,建立信息反馈模式相对轻松,只要告知其信息反馈流程的具体操作方式便可获得反馈资源;而与反对者之间的模式建立,主要运用协调和说服的沟通手段,动之
第二篇:双向对称教学设计方案
双向对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部分:“序” 年级 三年级 科目 语文 教师 陈文娟 时间 一课时 课题 想别人没想到的
知识目标:A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
B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C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智能目标:A 思维能力
B 观察能力
C 自学能力
D 口语交际能力
E 朗读能力
非智能目标:A 产生学习兴趣
B 肯定情感的培养
C 意志品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目标: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课外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仿写词语
弯弯曲曲
若隐若现
3、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4、给爸爸妈妈讲课文中的故事,在生活中寻找具有“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的事例。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只要一个课时就可以学完。课文内容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疑问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问题“如何在一张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导入新课,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问:你知道别人是怎么画的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我紧接着问:那么你们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呢?学生们认真思考,举出了一些例子。结束时,我又以故事来总结:《深山藏古寺》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作业也是课文的延伸: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骆驼?不足之处:由于前面的课节奏慢了些,学生谈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时间太少了。
双向对称教学设计方案---第二部分:正文 教学过程
时间 纵轴(分钟)素 质 元
一、导入:
(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
(学生自由作答)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解疑)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借助字典或工具书理解字词。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骆(luò)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探究:
1、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画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找出画师的话,认真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我们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吗?有过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吗? 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
聪明的华佗
爱迪生救妈妈 17
非智能素质1:引起学生的兴趣、求知欲。
智能素质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
智能素质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智能素质3: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智能素质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智能素质5: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合作能力。智能素质6: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非智能素质2: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浓厚感情 智能素质7: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非智能素质3: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心理体验,端正学习态度。
知识素质1:学好本课词语,达到“二会”(会认、会读)知识素质2:学好本课生字,达到“五会”(会认、会读、会写、会拆、会用)。智能素质8: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素质8: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素质10: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培养探索能力,提高“内化”水平。技能素质1:提高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平。
非智能素质4:学生自选课文中的自然段并有感情的朗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素质1:通过理解“小徒弟以少胜多”的原因,让学生逐步形成、提高对“想别人没想到的”认识能力,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智能素质11: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思想品德素质2:德育与文学、生活有机整合教育。
第三篇:政府危机公关中如何积极利用媒体
政府危机公关中如何积极利用媒体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媒体是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互动联系最重要的信息桥梁,保障这座信息桥梁的通行畅达和信息传递的准确、高效,是政府赢得民心和树立威信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必须积极利用媒体,充分发挥媒体社会功能,借助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树立和巩固政府形象,实现政府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关键词】媒体;危机公关;政府形象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有一种越来越集中的趋势,即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集中。相应地,这些地方如果发生突发性灾难事件,其破坏性和损失程度也是其它地域所无法比拟的。毋庸置疑,当今世界是一个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城市既是财富的聚集地,也是危险源的聚集地。危机对于一个组织和政府来说,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转机。美国的“9·11”事件和我国的SARS危机、禽流感事件都已经深刻地表明,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对于妥善而及时地处置危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媒体在政府危机公关中发挥的作用也日趋凸显。
一、媒体与危机
危机对于一个组织和政府来说,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转机。因为危机的到来,破坏了组织系统的稳定与常态,迫使其重新进行抉择,挽回损失,树立新形象。媒体的作用,就在于按照新闻传播的自身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媒体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三角互动关系,它既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既引导公众,又需要满足公众需求。媒体一方面代表公众时刻关注、监视危机处理的进展,另一方面,又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达其声音,树立其形象。
以近年来的危机事件为例:天津发生的“扎针恐慌”事件,搞得天津街道冷清、全城不安,其根源也在于媒体的缺席,任凭小道消息满街飞,传闻由于其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被无限夸大、扭曲。如果通过媒体及时传达权威的主流消息,就会稳定社会心理,不至造成全市的恐慌。事实上,把媒体排斥在危机公关之外,不善于利用媒体解决危机事件,是徒劳和不明智的。日益成熟的当代媒体,完全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危机公关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面对灾难,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公众,首先想到的是知晓真相,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只有当最基本的知情权被剥夺时,才会把斗争的矛头转向掩盖真相者。无论是1998年抗洪抢险、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还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我国政府自事件发生后就及时通过媒体向全国人民告知事件真相,并在危机公关过程充分发挥媒体引导舆论的作用,化危机为转机,不断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表现出我国政府成熟驾驭危机的能力。
危机机事件一旦发生,便会置于媒体的全程“监视”之下。媒体对危机的新闻传播,贯穿于危机发生的始终,有时它比身处其中的人更能了解其全貌。在社会透明度日益增强的今天,媒体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不应该、也不可能被排斥在危机公关之外,这是媒体义无反顾的责任,也是政府危机公关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媒体在政府危机公关中所起的作用
突发公共危机,会使得社会各个子系统之间关系突然发生混乱和无序。此时,媒体的监视环境、协调关系的作用便可以体现出来,从而有效帮助政府成功应对公共危机。在媒介诸多的功能中,真实信息的传递是其最本质性的功能但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危机事件刚发生时,民众需要知道突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了和政府做了哪些策略让社会把损失减少到最小,而大众传播媒介则成为获取这些信息的最有效、最权威的途径[1]。反之,如果大众传播媒介的失语,会滋生大量的流言,使本来无序的社会在流言之中更加混乱无序,并对社会的有害影响会无限扩大,从而会引发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传递政府真实声音,消除恐慌
在公共危机爆发时,人们除了关心危机本身怎么样,更关心的是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化解危机,消除恐慌和社会不实言论,减少危机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的损失和伤害[2]。公众由于自身条件和能力以及客观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去直接监督政府方面与危机责任方是否瞒报了重要信息,采取的对策和措施是否得当、是否符合公众利益,而此时媒体的有效沟通与信息传递的作用就显得非常关键。媒体通过各种有效传播形式,把政府有关应对措施的准备信息传递给民众,取得全社会的支持与互动,让民众和政府共同应对公共危机,化解危机。实践证明,在公共危机爆发后,媒体的有效信息传递非常有效。真实信息的及时传递,应该成为媒介在危机事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项社会职能。
(二)主动发挥其“议程设置”功能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和危机处理者,可以根据其当时社会整体舆论形势的需要,设置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新闻议程,将政府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设置”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可以一方面使得政府决策的权威性与媒体报道的舆论影响力有效结合,在公众当中形成广泛的相关的讨论议题,另一方面可以转移公众注意力,减缓政府实施决策的压力。大众传播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不仅仅是被动、机械地负载舆论信息,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发挥其“议程设置”功能,承担起政府给的无形的职责,积极主动地选择舆论、引导舆论,使一些有利的舆论信息扩张、另一些不利的舆论信息减弱并逐渐消退,最终实现合力效应,达到主导舆论、引导舆论,使其朝着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方向发展。
(三)有效消除负面影响
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的社会心理会应突发的不确定的状况处于恐慌状态,极易相信一些负面信息和谣言,甚至导致许多非理性的想法和行为,容易给社会潜藏不安定的因素。此时,媒体的出现应该以维护责任政府的合法性为前提,对政府的政策和措施进行有效的解读和消化,快速传播社会并形成有利于稳定的舆论气候,来抵御社会可能潜藏的风险和隐患。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对事件本身的了解都是通过媒体这个渠道,对政府处理问题的措施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媒体对舆情的了解,通过下情上达,能够及时调整政府应对危机的策略,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媒体对公众舆论的把握,不仅能够认识社会舆论的对流态势,而且能够从公众的舆论中了解到重要的民情和该引起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使得政府与公众之间积极互动起来。
(四)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媒体得以实现
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后,社会顿时将产生许多未知的因素,必然也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公众对突发事件理所当然的有知情的欲望和权利。但是对于公共突发事件而言,限于只有少数或部分民众能够亲身感受到事件的存在及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力,多数民众不可能通过个人的信息渠道全面准确地把握事件的原委和进展状况,政府也不可能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把事件的真相完全公布于众,这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媒体成为公众在突发事件中及时了解真实情况最及时,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三、政府危机公关中对媒体的利用(一)借助媒体塑造政府形象
大众传媒不是塑造和提高政府形象的唯一手段,但普遍性与持久性特征使其成为首选,它对于政府形象的建构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塑造政府良好的媒体形象,不但有利于推动政府目标的实现,促进政府自身的建设,而且对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主要途径有以下3点:
1、建立健全政府的信息公开立法。
2、引入并强化政府公关意识,创新政府对媒体的监管调控方式,营造相对宽松的媒介环境,促进媒介健康发展。
3、推动新闻立法,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纳人法制化轨道。(二)借助媒体培养国民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依然可以利用媒体的功能来实现这一目标。媒体对加强国民危机意识的作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新闻宣传。这是以传播者为主导的单向的传播模式,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向国民宣传党和政府防范和处理有关危机的方针政策,传授和普及公共安全方面的知识,帮助国民了解潜在性的危机可能影响的范围,全面、清晰地对各种类别的危机进行预测。这种宣传对于强化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提高抗风险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2、案例分析。媒体通过不断地与目标受众和利害攸关者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以客观的角度向公众传递与危机相关的案例和信息。这种方式更注重用事实说话,而并非强制或说服。一般情况下,媒体通过新闻发布会、情况通报会和来自事件现场的报道,或者定期公布环境监测的情况和对各类事故造成的损失的统计,向公众提供时实且真切的案例分析以达到沟通的目的。由于这种方式中的案例往往是发生在大众身边的事情,能够给他们提供与他们利害相关的真实情景,更容易使公众接受并产生切身的感受,从而增强其危机意识及危机处理的能力。但这种方式要求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新闻传媒的可信度为前提,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3、媒体与公众的互动。这是一种传授双方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模式。这一方式是利用新闻传播工具开通各种对话渠道,为公众搭建一个专门的应对危机的信息沟通平台,让来自于公众的各种意见、观点、信息在新闻媒体上充分交流、融合、碰撞。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广大普通民众积极参与到危机公关及应对的过程中去,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建立起防范危机应对危机的意识;另一方面,媒体通过对普通民众的意见和信息的搜集、分析、总结,能够及时了解到来自大众的声音,并迅速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从而使公众、媒体、政府有效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从根本上就是一种双向沟通交流和协商,它的出发点就是把维护公众的权益和增强国家危机公关能力联系起来,通过传媒与公众双方的平等互动,以促成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形成共识化险为夷。
(三)政府要充分重视和借助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因其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存储量巨大及其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在最近几年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表现出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力。网络媒体的社会地位,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也越来越强,成为政府危机公关不可忽视的一个媒体。充分利用好网络,建设好电子政务,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监督政府的勤政廉洁,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互动有着重大的作用[3]。但网络媒体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并不象传统媒体的传播容易掌握和控制,数量巨大且未经过滤的信息中难免夹带一些失实的报道,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公众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政府危机公关面对的对象将不仅仅是几家主流媒体,而是更多的社会公众。所以政府在借助网络媒体向公众发布信息同时,也要防止因为网络媒体的难控制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整合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进行危机公关,是信息时代政府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廉洁.政府危机管理下媒体的角色定位:[硕士论文],燕山大学,2009.12.(2)项国雄、吴美娜.从危机管理中审视媒体的公关职能[J],新闻界,2005,(2).(3)夏凡.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运用模式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08.12.
第四篇:新媒体在政府危机公关中的运用研究
新媒体在政府危机公关中的运用研究
王方群
【摘要】: 本文在介绍新媒体和政府危机公关概念的基础上,概述了大众传媒在政府危机公关中监测环境、传递信息、舆论监督和议程设置、协调社会的功能和作用,分析了新媒体开放、及时、互动、共享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危机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递的渠道更广、信息控制和垄断更难,要求政府危机公关理念进行变革,树立“开放”和“平视”的新观念。然后提出政府运用公关手段和政治权力,实现对新媒体的制衡和控制。最后,我们提出了政府危机公关中新媒体运用模型,充分运用新媒体实现危机舆情的收集、危机预警、危机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网络和短信提供了危机舆情表达的新渠道,通过对危机中的网络舆情和短信舆情的收集,能使政府及时掌握危机所带来的社会心理反应。在危机中,新媒体的预警有着独特的优势,建立新媒体预警体系,特别是充分运用短信预警,对危机的前期应对有着重要意义。构建起以政府网站为主体,网上新闻发布会为形式的信息发布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等理论同样适用于新媒体,充分利用这些理论,政府可以实现对危机舆论的引导,进而成功实现危机的化解。【关键词】:新媒体 政府 危机公关 信息公开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206;D035 【DOI】:CNKI:CDMD:2.2007.053853 【目录】:
摘要4-5 ABSTRACT5-9 第一章 绪论9-13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1.2 文献综述10-11 1.3 研究内容、结论和方法11-12 1.4 课题创新点12-13 第二章 新媒体、危机与政府危机公关的理论界定13-18 2.1 新媒体与新媒体环境13-15 2.2 危机界定15-17 2.3 政府危机公关的界定17-18 第三章 大众传媒在政府危机公关中的地位和作用18-25 3.1 大众传媒与政治的关系概述18-19 3.2 大众传媒是政府危机公关的核心19-21 3.3 危机中大众传媒的作用21-23 3.4 危机中媒体是把双刃剑23-25
第四章 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对政府危机公关的影响25-32 4.1 新媒体及时性的特点使危机传播速度更快26-27 4.2 新媒体开放的特性拓宽了受众获取危机信息的渠道27-29 4.3 传受角色的模糊使危机信息高度互动和共享29-30 4.4 把关人的弱化导致危机信息传播失真30-32 第五章 政府危机公关的新理念32-40 5.1 从“开关振荡”转向“阻尼振荡”32-35 5.2 从“封闭”转向“开放”35-36 5.3 从“俯视”转向“平视”36-40 第六章 危机中政府对新媒体的公关和制衡40-49 6.1 危机中政府有艺术的新媒体公关40-43 6.2 在危机管理中用政治权力制衡新媒体的弊端43-49 第七章 政府危机公关中新媒体的运用模型49-67 7.1 危机中的新媒体舆情收集50-53 7.2 危机中的新媒体预警53-57 7.3 危机中基于新媒体的信息公开57-64 7.4 危机中基于新媒体的舆论引导64-67 结语67-69 参考文献69-72 致谢72-7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3
第五篇:政府公信
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6〕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表率作用,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环节,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引领其他领域信用建设、弘扬诚信文化、培育诚信社会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深入开展政务诚信建设,有利于建立健全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建立一支守法守信、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树立政府公开、公正、诚信、清廉的良好形象,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坚持依法行政、阳光行政和加强监督作为推进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要手段,将建立政务领域失信记录和实施失信惩戒措施作为推进政务诚信建设的主要方面,将危害群众利益、损害市场公平交易等政务失信行为作为治理重点,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公务员诚信履职意识和各级人民政府诚信行政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合规性审核、集体讨论决定等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要按照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要求,切实做到依法决策、依法执行和依法监督。
二是坚持政务公开。推进阳光行政,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在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通过各地区各部门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政务客户端等途径依法公开政务信息,加快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全过程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严格依法依规开展招商引资、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工作,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三是坚持勤政高效。进一步优化行政流程,继续清理、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推行网上服务、并联服务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等措施,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
四是坚持守信践诺。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领域贯彻公平正义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要清正廉洁,恪尽职守,敢于担当。要建立健全守信践诺机制,准确记录并客观评价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对职权范围内行政事项以及行政服务质量承诺、期限承诺和保障承诺的履行情况。各级人民政府在债务融资、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市场交易领域应诚实守信,严格履行各项约定义务,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五是坚持失信惩戒。加大对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失信行为的惩处和曝光力度,追究责任,惩戒到人。对社会关注度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政务失信易发多发领域进行重点治理。建立健全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政务失信记录机制。加强社会各方对政务诚信的评价监督,形成多方监督的信用约束体系。对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懒政怠政,不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等行为,特别是严重危害群众利益、有失公平公正、交易违约等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营造既“亲”又“清”的新型政商关系。
三、探索构建广泛有效的政务诚信监督体系
(一)建立政务诚信专项督导机制。上级人民政府要定期对下级人民政府进行政务诚信监督检查,实施政务诚信考核评价,考评结果作为对下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
(二)建立横向政务诚信监督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将办理和落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情况作为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要考量因素。
(三)建立社会监督和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对政务失信行为进行投诉举报。实施区域政务诚信大数据监测预警。支持信用服务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第三方机构对各地区各部门开展政务诚信评价评级并及时公布结果,加强社会监督。
四、建立健全政务信用管理体系
(一)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公务员诚信、守法和道德教育,编制公务员诚信手册,将信用建设纳入公务员培训和领导干部进修课程,加强公务员信用知识学习,提升公务员信用意识。
(二)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将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在履职过程中,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等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由各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负责政务失信记录的采集和公开,将有关记录逐级归集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各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依托“信用中国”网站等依法依规逐步公开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政务失信记录。
(三)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存在政务失信记录的,要根据失信行为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损失情况和社会影响程度,对具体失信情况书面说明原因并限期加以整改,依规取消相关政府部门参加各类荣誉评选资格,予以公开通报批评,对造成政务失信行为的主要负责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联合开展区域政务诚信状况评价,在改革试点、项目投资、社会管理等政策领域和绩效考核中应用政务诚信评价结果。对存在政务失信记录的公务员,按照相关规定采取限制评优评先等处理措施。
(四)健全信用权益保护和信用修复机制。完善政务信用信息保护机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采集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政务失信记录。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异议、投诉制度,探索扩展公务员失信记录信用修复渠道和方式。建立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关爱机制,公务员在政务失信行为发生后主动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或者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可从轻或免于实施失信惩戒措施。
五、加强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
(一)加强政府采购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完善政府采购诚信体系,建立政府采购方面的政务诚信责任制,加强对采购人在项目履约验收环节信用情况的监督,依法处理采购人及有关责任人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的违法违规失信行为。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提高政府采购活动透明度。
(二)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强化政府有关部门责任,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失信违约记录。明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方责任人及其在项目筹备、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融资、实施等阶段的诚信职责,建立项目责任回溯机制,将项目守信履约情况与实施成效纳入项目政府方责任人信用记录。
(三)加强招标投标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建立招标投标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探索推广和应用第三方信用报告制度。健全招标投标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制度,提高政务信息透明度,及时向社会公开各级人民政府掌握的有关招标代理机构资质信息、信用信息及动态监管信息等。
(四)加强招商引资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完善招商引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严格依法依规出台优惠政策,避免恶性竞争。规范地方人民政府招商引资行为,认真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协议,不得以政府换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理由毁约。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改变政府承诺和合同约定的,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相关企业和投资人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五)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建立地方人民政府信用评级制度,促进政府举债依法依规、规模适度、风险可控和程序透明。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约束,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机制。
(六)加强街道和乡镇政务诚信建设。建立街道和乡镇公开承诺制度,加大街道和乡镇政务、财务等公开力度,确保就业、物业、就学、计生、养老、助残、扶贫、医保、住房、出行、停车、防火防盗、拥军优属、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和优惠政策有效落实到社会公众,并将各项工作守信践诺情况纳入街道和乡镇绩效考核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诚信街道和诚信乡镇创建活动。
六、健全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政务诚信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出台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做好本地区本部门政务诚信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协调解决政务诚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并推进政务诚信建设的各项措施,加强各地区各部门协作配合。
(二)加快法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务诚信建设法规规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政务诚信建设地方性法规。加快推进政务诚信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公务员诚信、政务诚信评价办法等制度建设。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狠抓落实,以政务诚信引领社会诚信,结合实际切实有效开展相关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对本意见落实工作的统筹协调、跟踪了解、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国务院 2016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