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对初中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新课标对初中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上游乡兴阳中学耿喜钟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较原有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场变革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对初中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能力要求。
一、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改所呼唤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激发其内驱力。新课程体系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教学方式上,我们必须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教材是学生籍以学习新知识的基本依托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理念的重要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教材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有效载体,而且更多的担负起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总之,新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合作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认为,在教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
四、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是对过去行为再认识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实施教学和研究的基本手段,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以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
从新课程标准理念出发,教师应着重从五个方面的教学反思:一是反思教学定位问题。二是反思动态生成问题。三是反思教学设计问题。四是反思教学效果问题。五是教学资源问题。
其实,教学中的反思远不限于上述五个方面。教学中的任何疑难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对教学中关键性问题的不断求索都可以增进教师的反思能力。
2006-10-22
第二篇: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设计对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一.前言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英语教育改革的新时期,转变教学观念,发展新的技能和技巧,是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新形势,因此,如何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我们讨论的共同话题。然而,科学的教学设计,不仅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而且也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此,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设计对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有以下新要求。
二.教学设计对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1.引导发散思维,开创“用英语思维”的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呼唤发散思维和英语思维,而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质疑并提出新异问题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最好活动形式。因此,教师要充分地让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特见解。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创造性的因素,通过巧妙地创设情景,给予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展创造性的对话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正确利用非智力因素,用心培养开拓型人才
新课程标准指出,正确运用非智力因素既是推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源泉,又是培养创新型、开拓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合作的课堂气氛。我们深知,消极的情感不但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其全面和长远的发展。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促进创新能力提高的灵丹妙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去吸引他们学习英语。比如,多让学生观看英文电影和录像,举行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等都是培养英语兴趣的有效途径。
第三、利用激励性评价手段,促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并激发他们不断进取,勇于探索,从而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英语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3、教学设计要注重反思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和教学的一切内容,最终都要辅助于整个教 学过程,老师在课前课后,都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多设计出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想好应对措施,也应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于每一个学生?本次的教学内容如何才能更好的渗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去等。常常在课后,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及时作下记录,点点滴滴,经过反思,凝聚成精华,不断反思,不断解惑,不断发展。
4、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现代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是现代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为我们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首先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全方位地感受语言的刺激,产生需要运用英语的激情,增加使用英语的机会。其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英 语学习效率。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往往要对相关背景进行介绍,教师拿着书本在课堂上给学生分析课文,基于课堂时间因素,常用的方法不可能介绍地非常 详细,学生的理解自然是比较肤浅的,如果运用信息技术从网上提取众多相关信息,这必将有助于学生对目的任务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大有裨益。
5、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疑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指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在课堂 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疑是英语教学课堂调控的常规手段,它是促进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反馈,推动教学流程迅速 向前拓展的重要契机。对于学生来说,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又能诱学生发积极思考,充分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 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可以说,问题可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例如,教师在 学生阅读课文前巧妙设计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可以确定阅读的重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发现问题,从了解学生的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的矛盾中发现问题,通过精心设计提问,让学习者逐渐发现自己认识中的 内在矛盾,发现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任务、新现象的不和谐之处。同时,采用启发式等方式去帮助学生实现认识与态度上的跨越。
三.总结。
总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不仅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而且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特别是在统一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选择的余地。此外,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不断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以求节约学生精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不断反思,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在教中思,思中教,方可求得发展。
第三篇: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胜任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研究者,已经成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本人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就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言是多方面的。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具体由下述几种能力构成:(1)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2)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3)传播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4)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学生优秀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组织管理自己的活动的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前,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熟悉教材、默记讲稿,是远远不够的,一次成功的教学首先依赖于教学设计,没有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绝不可能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好”的课堂教学。
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1.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设计2.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的设计;3.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再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的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
1、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的技能。
教学设计中强调的是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在本质上就是教师课前的备课。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因素,即教师、教材和学生。教师的教学是将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为了使教学过程高效和优化,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预先设计,这就是备课。
(1)教师应该有了解学生的技能,即能够了解学生过去的学习基础、目前的学习动机和学生接受的程度;教师还要能够区分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学生的情况,并能将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
(2)教师要有根据学生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即内容进行最恰当组合的能力。一般说来,教材的内容与组织是按照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学生发展的一般性水平来完成的,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却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将教学内容内化成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进行组合,这样才能使这一内化过程产生最好的效率与效益。
(3)教师要有结合自身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的技能。
2、制订恰当教学目标的技能。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正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目前对于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中小学教师制定恰当的、合理的和科学的教学目标的技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技能,尤其是如何将单元教学目标转化成多个课时目标的技能。
(2)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特点制订可操作与可测量目标的技能。教学目标的恰当性,就在于目标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和可评价性,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有将目标具体化的本领。
(3)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预测教学难点,是制订恰当教学目标的核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教学目标必须围绕这些重点和难点展开。在教学设计方案中要设计突出重点的方法与情景,要设计解决难点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3、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技能。
要完成预订的教学目标,必须借助具体而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部分。从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两方面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学中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多,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是教师修养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能够选取最切合实际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一点在教学设计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1)对常见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选择技能产生作用的基础。就教学方法主要有:接受式与发现式。教师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从具体的方法来说;目前有科学探究教学、个别化教学、小班化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情景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多种可采用的教学模式及其方法。在目前的新课程教学中提倡的是科学探究式和研究性学习,这主要是从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而确定的主要教学模式和方法,但也必须要注意不能让教学模式单一化和僵化,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多样化。
(2)有比较和鉴别这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技能。每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依据,但同时也有其运用的范围与限制,不能简单地认为,目前强调了科学探究就摒弃接受式教学。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鉴别每种模式与方法能够充分发挥优势的基础与条件,学会评价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结合自己教学的具体情形,作出最恰当的选择。
4、预测课堂情形变化的技能。
教学设计的一个方面是根据学生特点,预先规划安排教学内容的组合与教学过程的步骤;另一方面就是必须预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将影响上述设计与安排的因素与情形,并预先考虑一些可能采取的应急措施与手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后一方面常常是中小学教师所忽视的,然而这恰恰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及效果的重要方面。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学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他在课堂中具有高超的教育机智,即教学的应变力。而产生这种教学机智的基础,则正是这些教师在课前就对课堂教学情形及其变化进行了充分的估计与预测,并预先对可能出现的情节设计了对策和思考。长期坚持这样做的教师,其教学机智就能得到不断的发展,教学艺术得到提高。所以。要使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而流畅地开展,并取得最佳的效果,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具备预测课堂情形变化的技能。这种技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实践与经验的不断总结的反思。
第四篇: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的要求,这样的新理论对新时代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的教师。
1.学科综合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程提倡各科知识的互相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2.课堂的即时生成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具有民主化、开放化,学生可畅所欲言,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见的,这可能会让我们教师防不胜防。只有不断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才会上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样的课堂自然会精彩纷呈。
3.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教师还抱着当初在学校学的那一点点知识来应付教学,自然会捉襟见肘,陷入困境。所以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上完一节课,我们总有些感受,要么感觉神清气爽,要么感觉心烦气躁,在这种情绪的波动中,我们完全可以反思自己的成功之处、得意之处是什么,或者自己的失败之处是什么,憋气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如何改进等等。如果上完课后感觉木然,无喜也无忧,那就值得警惕,这种职业的麻木感很可怕,它能消磨掉人的意志和激情,让人在懈怠总一天天地重复着单调的日子,以至毫无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这就更要反思,最简单的反思就是想想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收获了多少?课程的哪个环节处理得最好?哪个环节还有待提高?这样回忆教学流程、检点教学得失,既有利于自己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人往往是在反思中走向进步的。
三.乐于合作——做合作型教师。
合作学习能改善教学系统中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人们非认知品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教育教学的效能。
1.与同行合作。新课程提倡 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如其中综合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仅靠教师个人现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时间及能力去独立解决和完成是不可能的。同时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实现跨学科、跨年级、跨区域的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2.与学生合作。师生互动,有利于构建新的知识,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课程观下,教学过程从被动接受式的认知活动走向交往、对话、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与家长合作。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对传统的突破和创新,需要家长的理解、广泛支持与合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就像一对翅膀,缺少一个方面都将是孤掌难鸣。
总之,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新要求有助于我们尽快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同时有助于我们努力地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第五篇: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能力的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能力的新要求
天津理工学院(300191)陈秀丽
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能力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培养和具备竞争协作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及政治辨别能力等,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方面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学生能力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的扩张本性在世界范围内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全球性生产经营网络的建立、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金融活动全球化发展趋势与一体化的全球资本市场的形成、投资活动遍及全球与全球性投资框架的形成、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等五个方面。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意味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发展自己。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毕业后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者和中坚,当代大学生更是肩负着伟大祖国强盛的历史使命。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应培养和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 竞争协作能力。1998年3月,江泽民主席指出:“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①由于信息技术使空间距离极大地缩短,几乎在产地之间“天然的”竞争界限的地理距离已失去了意义,于是世界各地彼此都是潜在的竞争者,相互争夺正在变得短缺的资本投资和相应的劳动岗位。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竞争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管我们主观上怎样认识,道路有多难,我们都必须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的竞争协作能力如何?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多数中国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能力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竞争协作能力较差,中国学生的竞争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分数的竞争,应试能力的竞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已不再适应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1994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提出了一份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报告提出教育应有四个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这里要求的学会共同生活,就是强调人们要了解人类经济、文化的多样性,既要保持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认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特性,还要认识各民族的相互依赖性。学会在公平竞争中相互合作,在生活中和谐相处。来自一家国有大企业人事经理说:“有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很不谦虚,自
以为高人一等,在自我介绍中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像这种恃才傲世,缺乏合作精神的大学生,我们不想要。”现代科技发展潮流,崇尚团队合作精神和群体智慧,干事业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会成功的。和谐的工作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本保证。一个人倘若缺乏容人雅量、孤傲脱群,时时处处老想突出自己,这样的人不足取。所以,大学生不但要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 驾御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在西方发达国家,知识和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和最强大的推动力。知识因素将成为比原材料、劳动力更为重要的发展因素,谁拥有更多更新的知识,谁就拥有更大更多的主动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调查报告指出,在占有知识上的差距,最终导致国与国之间在竞争力方面的差距。该组织引用最近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以色列为例子,这个国土条件极其恶劣、资源贫乏、人口仅500多万的小国,1996年高科技产品出口额达到50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额的1/4。其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的国民在占有知识方面拥有很大优势,平均每1000个劳动力中就有77名大学生,每1万人当中就有140名科学家和技术员,这个数字大大高于美国的80人和日本的75人。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院士说:“在21世纪里,知识将取代权力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力量,只有知识才能造就比尔·盖茨那样的世界级富翁,未来属于那些知识拥有者们。”②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各类人才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懂得智慧、知识资本在未来社会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拥有更多的机遇。大学生是我国少数群体,他们能否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对知识的拥有量,将会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样,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会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据预算,20世纪60年代信息总量为72万亿字符,80年代达到500万亿字符,1995年知识信息总量则上升为1985年的2400倍。由于我国的教育水平还很低,在广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上,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还很少,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充分认识信息在未来社会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各种信息包括文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掌握。在未来社会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将是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拥有量的多少。但目前大学生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的了解不够灵敏,对信息决定竞争的紧迫性与严峻性认识不足,缺乏追踪最新科技信息的动力,再加上所拥有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不够先进,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将不利于他们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高等院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
三 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和计算机能力。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这种机遇。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我们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我们要努力谋求各种国际经济合作、技术合作、信息合作。从1993年起,我国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第一引资大国,1995年起,我国一直是全球第二引资大国,仅次于美国引进外资数额。到1998年,我国合计利用外资额为452亿美元。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密切经济联系,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特别是英语),要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尽管有的学生英语已经过了四级或六级,但还是哑巴英语,交流起来还很困难。大学生应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对语言方面的要求。我国一些重点大学的部分专业,已陆续采用国外一
些重点大学的英文原版教材教授学生,有条件的一般大学,部分课程也可才用英语授课,这样可以尽快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使大学生真正把外语当作语言交流的工具,了解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习惯;毕业参加工作后可以严格按照本行业国际惯例办事,执行本行业国际间通用的标准和规范。
大学生除了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现在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争抢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随着电脑存储量的增加,以及网络化水平的提高,我们能比较容易地从电脑网络中取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面对知识的无限性、易老化性、易忘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完成一些机械式的“脑力劳动”,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创新方面的工作。经济全球化,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使国与国之间因为经济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才能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商品贸易、业务洽谈等,这可以节省时间,随时保持和贸易伙伴的联系,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取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③我们必须树立高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奋发图强、锐意进取,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力,千方百计地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我国现在已经是“WTO”的正式成员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一种世界的竞争、时间的竞争,创新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产品的更新换代会越来越迅速。这就要求各个企业生产的新产品必须具备新的特点,物美价廉,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此可见,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演变成为创新能力的竞争,新产品诞生速度的竞争。而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企业之间人才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的竞争。创造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强而准确的记忆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复合思维的能力,批判评价的能力等。创造力是个人能力的最高境界,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的能力。但创造能力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或生态价值,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
当代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一方面可以改变个人的知识结构,培养个人的技能,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个人的创造力。所以,大学生在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精神,不要依附于任何权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第二,善于思考问题。对原有的知识理论要思考为什么这样,敢于提出还应该怎样。第三,积累更多的创造方法。原有的创造方法是他人创造成果的经验总结,积累他人的创造方法不仅有利于自己从中找到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也有利于自己寻找新方法,进行创造活动。第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人创造力起检验和促进作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力。社会的客观环境对个人创造力起激励和约束作用,个人应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调整个人的兴
趣,选择与社会激励方向一致,符合社会需要的问题作为自己的创造方向,奋力拼搏、刻苦攻关。
五 敏锐的政治辨别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④二战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进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地区。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的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尽管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一些积极作用,如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吸纳剩余劳动力等,但是经济活动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国际资本主义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和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其一是以雄厚的资本挤压、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其二是在所谓的经济、科技“援助”中附加政治条件;其三是以资本输出附带和推动意识形态渗透,兜售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私有化的发展道路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等等。总之,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所有这些,都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构成威胁。所以,当代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必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培养自己准确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祖国的明天更富强,迎战经济全球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