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努力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摘 要: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本文对我国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意义以及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行政执行力 政府公信力 对策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第一次把“政府执行力”概念写进中央政府的正式文件中,它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综合治理的范畴。而在2006年9月份的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进一步指出:“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执行力弱,政令不畅,有令难行,甚至有令不行,政策落实就可能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也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这充分说明了中央领导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问题的高度重视。当前,提高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一、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的现状分析
政府执行力是政府执行的能力和效能,是各级政府部门贯彻执行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规划计划、决策政令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实践能力。其一,行政执行力要求政令畅通和政令统一,各级政府必须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决定。其二,它要求下级政府及官员真正明确上级政府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
政府公信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了公众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信用指的是政府认真遵守并有效的履行法定职责及其对公众的承诺而赢得公众信任的状况。政府公信力是构成解释和促进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现象的一个关键因素。正如孔子所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政府的公信力影响深远,只有一个诚信的政府,才是一个有效的、有权威、有能力的政府。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的各级政府建设在行政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方面取得了
一定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有些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不信守承诺,公然违约(如肆意拖欠工程款),甚至还有些地方政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为了所谓的政绩,为了完成所谓的经济指标,伪造数字,欺骗群众等一系列行为,引发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降低了行政执行力的效力,严重的影响了各级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应有形象和威信,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和行政执行力低下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严重滞后。由于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但政府职能尚未及时转变,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过多地充当了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忽视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深化改革涉及面较广,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对各级政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一些政府官员由于不善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由于一些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问题突出,致使政府缺乏亲和度和感召力。
三是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不能依法行政,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的问题,致使有的地方政府缺乏权威性。由于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一些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违法行政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使公务员责任意识淡化。上述情况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而且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
四是滥用权力,不作为或乱作为。有的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落实必然流于形式,也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其主要表现是推诿扯皮、推卸责任;地方保护,不顾大局;照抄照搬,唯上唯书;弄虚作假,欺骗上级,等等。
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意义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是政府信用度和生命力的体现。政府公信力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变量,良好的公信力有助于降低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政府的公
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是政务环境的核心,是有效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力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在山西省政府全体会议上指出:“没有执行力的政府,是软弱涣散、难有作为的政府;没有公信力的政府,是失去诚信、人民唾弃的政府;没有良好服务的政府,是不称职、不合格的政府。”这一富有深刻哲理和简洁明了的警句,道出了公信力和执行力对政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是当代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政府竭力追求的目标。随着世界范围的公共行政改革不断推进,改革都把提高行政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力求通过提高行政执行力有效解决政府效能问题,通过提高政府公信力解决政府诚信及与公民的关系问题。
二是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正确地运用行政权力,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和信任程度;就是要有效地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
三是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是行政权力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政府效能的迫切要求。公众的信任是政府力量的源泉。政府的良性运作,有赖于政府和公众之间基于信任的相互合作。一个信用度高的政府,更能通畅行政,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制定的制度和政策更易于为公众认可和遵循,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的信用度和公信力。
四是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是解决当前一些地方政府自身存在问题,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的迫切需要。必须求真务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从根本上解决政令不通、执行不力的状况。
三、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对策思考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是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承担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坐言立行,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进行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强弱,则是党的执政能力高低的具体体现。公信力就是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和权威,执行力就是抓落实的能力。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历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公众的足够信任,必定有令难行,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弱的政府,一切规划和政策都难以落实,也就没有多少公信力可言。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信用政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当前,应该把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转变行政观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保证。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
二是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要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是激活政府执行力的源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促进政府信用建设,为社会信用建设起到表率作用。
三是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优化工作流程。政府能否依法行政,是老百姓观察政府可信度的重要标准。不依法行政的政府是无公信力可言的。高效、规范的政府工作流程是提高政府执行水平的保证。组织结构、职责与权限的划分直接影响政府执行的力度。要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
四是通过政务公开化、公正化、透明化,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大力推行公示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坚持高效便民,创新政务公开形式;坚持双向互动,畅通政府与群众沟通渠道。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这是增强政府执行力的前提。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
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
五是努力提高全体公务员的素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监督。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加强干部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公务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强化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和诚信道德意识,权力就是责任,权力就是服务的意识。大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风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六是加强监督机制,推行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与问责。要建立健全纵横连锁的监督机制,加强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执纪、执法专门机构的监督,加强公众监督,防止政府执行不作为行为。问责制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对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执行不力和效能低下、疏于管理和处置不当等从严执纪,实施问责和责任追究。问责制有利于提高机关干部的责任心,从而改善他们为公众服务的态度,提高他们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要提高政府执行力,就要重塑执行理念,重视执行效率,增加执行透明度,完善责任制度,强化执行监督等。政府执行力产生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有利于保证政府执行力,做好政府法制工作是基础,更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强有力措施保障。
参考文献:
[1]龚培兴,陈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3).
[2]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兰州学刊.2003(6).
[3]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邹东升.政府诚信缺失与重建探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唐铁汉.努力提高行政执行力.中国行政管理.2007(10).
[6]谢庆奎,陶庆.政府执行力探索.中国行政管理.2007(11).
[7]颜晓峰.诚信与文明.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8]廖进,赵东荣.诚信与社会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何显明.信用政府的逻辑.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第二篇:浅谈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浅谈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诸镇康
吴江市土地学会 邮编215200 论文摘要:本文粗浅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进行论述,从解放思想重塑执政理念入手,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效能,完善制度的方面提出加强政府执行力的建议。关键词:政府、执行力、公信力
温家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前所未有的提到一个政府执行力的概念,什么是政府执行力?就是把人民的好想法变成行动,用政府的行动变成现实结果的力度。政府执行力产生政府公信力,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保证政府的执行力。在现代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保证其必须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才能实现政令畅通,实现管理目标,完成服务人民服务发展的使命。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和信任程度的标志,也是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能力的标志。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本文作粗浅的论述。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重塑执行理念
解放思想,推进创新发展。政府在执政理念中,作为决策主体,要创新发展机制;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主体,要以人为本,创优人民群众发展的坏境;作为监管市场经济主体,要实现全民创业,强市富民目标。政府围绕着这样的三个主体,政府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必须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举措,破除思想障碍。
一是要进一步克服“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
要克服政府“官本位”思想,关键处理好权益博弈,处理政府部门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解决“权大于法”的弊端,以及干部与群众关系颠倒错位的问题。与之相适应是政府机关干部职务疲劳、岗位疲劳、缺乏干事创业的锐气,由此带来的是违法违规失信于民。为此必须下大力气破除“官本位”思想,克服政府机关中人浮于事,推诿扯皮,懒作为等不良风气。1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执政为民”思想意识,“以人文本”服务大众的思想,简政放权创造优良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服务环境和政等环境。
二是进一步克服守旧思想束缚,增强改革创新意识。
守旧思想束缚,表现在“准我干我才干”的“唯上”“唯书”的僵化思想;表现在“等、靠、要”的唯条件论调;表现在不思进取“守摊子”的思维定式,由此而带来政府政令的不畅和执行力的不力,如机械执行、被动执行、逃避执行、选择执行,由此而影响政府公信力。实践证明,改革创新出生产力,也出执行力,创新是执行的理想和最佳状态。要从执行力、公信力是政府工作生命力的高度,改革创新,以人为本为立场,对民情民意民愿民求作忠实反映和回应。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创造性地把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指令贯彻到底,落实到位,惠及百姓。要对政府机关中对高成本低效率进行反思,改进政府机关思想作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行政效率、理性地引导行政实践、富有前瞻性地面向未来,优化行政职能和权力配置,实现良政和善政。
二、加强法制建设,增强执行透明
政府及部门要带头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全面履行职能,特别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加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积极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健全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从法律上保证提高政府执行力。
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要坚持“职权法定”原则,清理和规范行政权力。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中,核准和清理每项行政职权的依据、范围、执行主体、职能等,确保清权确权合法有效。二是建立政务公开目录和流程图,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程序。按照流程便捷化、行为规范化、过程人性化要求,将专项行政权利按类别编制成目录,成为公开政府信息的载体,人民群众办事指南,监督政府的依据,把政府权力置于阳光之下。三是加强政务公开载体建设,拓宽政府与人民群众互动的渠道。通过政务公开网站,政务公开专栏,电视阳光政务频道,手机短信,档案馆图书馆等途径,方便群众查阅政务信息,充分发挥网载体的作用。
三、完善政务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执行效能
要坚持高效便民,完善执政管理,创新政务新方式,要大力推行“一门受理,相关联办,现场审批,限时办结”的行政审批模式和“集中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理,一次告知”的便民服务模式。公开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标准、程序时限、结果,以促进执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在自然环境灾害面前,政府加快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是完善执政手段的重要内容,中国97.9%的市级政府和92.8%的县级政府,都编制了总体应急预案。对这些应急预案的响应,是考验各级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方面,也最直接反应政府的执行效能,如何科学防控,使“大灾害小险情,灾害重损失轻”,得以实现。
鞍山“马上办”研究会提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从“马上就办”入手,作为重要突破口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它是鞍山人民政府提出的旨在提高行政效能的具体做法和措施,值得各级政府推广。“马上就办”的内涵是“以民为本、快捷启动、通畅运转、满意结果”,具体说,人民利益至上,在第一时间地点作出回应启动快速、全程监督,保证结果最优化让人民满意,这其中包含时间、分工协作、效率和效益。
四、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责任制度
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对公务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切实加强公务员的培训教育,着力创造公务员在基层工作的经验,以培养与人民的情感、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要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要深入学习现代经济管理和科技知识,提升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时俱进发展的能力,要深入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增强公仆意识,树立服务大众的宗旨。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工作运行的专项制度,特别是两项制度:一是政府绩效 考核评价制度,评估政府不是看它投入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考核它所做工作量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企、公众的需求,要求政府树立成本意识,节约开支,少花钱多办事;从投入和产出看其效率。效益最终体现人民满意度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政府公平体现在团体与个人得到公平待遇,弱势弱体得到更多的服务。二是行政问责制,这是一种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责任追究的现行行政制度,是对有故意故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影响行政秩序和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2006年初国务院将行政问责制列入政府议程,各级政府要明确责任,完善配套措施,加大问责力度,从而使政府招执行力中抗令不行、有禁不止、歪曲执行、盲目执行、越位执行、虚假执行、错误执行等问题得到根除,政府执行力的隐患得到排除,政府的公信力真正得到人民群众 的满意。
参考文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政府执行力。湖南省效能建设办公室
2、马上就办,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有力“抓手”。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3、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1.15
4、图书《政府执行力》。国家行政学院孙珂博士著
5、地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提升的路径选择。中国改革报2007.7.4
第三篇:提高政府执行力 增强政府公信力
提高政府执行力 增强政府公信力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告诉我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要论述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增强政府公信力,首先要站在法制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只有依法治国才是我们治国理政与长治久安的出路与归宿。
一、政府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其联系
执行力概念最早由美国资深的企业家保罗?托马斯和企业管理学家大卫?伯恩提出的,他们认为执行力在企业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一个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成功与否,可以说是“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具体到基层政府,执行力就是拥有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处理危机的能力、公共服务的能力以及廉洁自律的能力。而政府公信力,即是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历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公众的足够信任,必定有令难行,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弱的政府,一切规划和政策都难以落实,也就没有多少公信力可言。
国政治生活中的痼疾。
(三)行政成本居高不下。主要体现在:公务接待、公务旅行、拖沓推诿现象较严重,效率低下。运用行政资源走后门、拉关系、投机钻营现象普遍。机构众多、人员臃肿。追求办公场所、交通工具、办公用品高档化。效率低下影响了政府形象,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产生行政成本积累现象。
(四)缺乏民主与法治精神。由于缺失民主与法治这两个“轮子”导致我国整个行政机构乃至行政体制改革举步维艰,也导致我国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急剧下降。没有民主、假民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行为产生了民众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并将进一步削弱政府合法性基础,政府的执行力与公信力也因此大打折扣。
地方政府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的表现在行政运行的各个方面,轻者表现为假执行或不执行和敌对情绪,重者甚至演化为暴力冲突,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效率和形象及社会安定。
三、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重要性和必要性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不足导致的社会动荡和进步停滞,古今中外皆有例可证。当前,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不足的原因和表现都是多方面的,例如政府运行不够公开透明,公众权益得不到保障落实,社会公平公正尚有欠缺,有的官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行政行为和决策缺少法治化,一些政府
以,加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对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让政府切实履行公共责任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努力提高政府及其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政府的宗旨和目标。
(四)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是建设和谐政民关系的需要。优良的政民关系是人民信任政府,政府服务人民的和谐政民关系,和谐的政民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而和谐政民关系来源于政府的公信力。政府的公共政策和社会管理行为得到人民信任,才能得到人民支持,得到人民支持才能形成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形成和谐的政民关系,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政府执行力的途径
结合我国实际和参考国外政府提升其执行力与公信力的做法,现阶段我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力:
(一)政策的合法、合理性和执行人员的素质、态度是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前提。地方政府至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使职权和制定政策。其次,制定的政策要充分尊重民意和民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再次,政策的执行人员要具备耐
其次,推进政府工作的公开化和法制化,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一方面要完善实体法,另一方面更要抓紧制定行政程序法,实现政府工作程序法制化,通过行政程序实现行政公平。接着,就是通过执法责任制,责任考核制,提高政府执行力。
综上所述,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不足,已严重影响到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推进依法治国步伐的推进。为了社会的整体进步,为了国家、民族现代化伟大目标和加快国家法制化步伐,全力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已刻不容缓。
第四篇: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
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
一、充分认识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意义
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政府执行力的强弱,事关发展大局,事关群众利益,事关政府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讲,提高政府执行力,也就是提高一个地方发展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在抓政府工作中,很多时候缺的不是思路,缺的不是计划,缺的是抓落实的具体行动和良好作风,缺的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措施和方法。说到底,其实就是贯彻不力、落实不力、执行不力,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已成为推进我县各项工作的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一)提高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本质要求。就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组织机构设臵而言,党委是领导机关,人大是权力机关,政府是执行机关,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党委的领导下,依靠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把党委确定的发展思路、目标和蓝图,坚决地、不折不扣地变成现实,这就是政府工作的定位。没有执行力、执行力差的政府,必然软弱涣散、难有作为;没有执行力的部门,必然群众口碑差、干部怨气大,工作难有激情、难于创新、难出亮点。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找准各自的工作定位,更加注重执行、更加注重实干、更加注重效率、更加注重实绩,以政府执行力的大提升,助推青海发展的大提速。
(二)提高政府执行力是实现科学跨越率先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省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跳出青海看青海,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发展不优、发展不够、发展不足,仍然是青海的基本省情。今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届次会议,描绘了我省“十二五“发展宏伟蓝图,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能否把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县,关键取决于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能否得到顺利执行,这正是对政府执行力的现实考验。我们只有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真正做到转变职能的步子更快、先行先试的思路更宽、破解难题的办法更多、推进工作的力度更大,才能为桂阳科学跨越率先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提高政府执行力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改善发展环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投资环境总体趋好,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优惠政策落实难、施工环境不尽如人意、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善、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体制机制不顺等客观原因,更多的是人为因素导致工作没有落到实处。青海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要想走在全国前列,必须在抓落实上狠
1下功夫。要通过狠抓落实,准确了解和掌握投资商最关心的事情和最不满意的地方,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解决他们反映最迫切和意见最大的问题;要通过狠抓落实,努力把青海打造成为创业环境最优、开放程度最高、投资吸引力最强的地区。
二、当前政府执行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我省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转变政风行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的情况是好的。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与基层和群众对政府的要求相比,我们在执行力方面还有相当的距离,导致我们的一些项目迟迟不能开工建设,一些问题迟迟不能得到解决,一些瓶颈迟迟不能得到破解,一些隐患迟迟不能得到消除,一些部署迟迟不能得到落实,阻滞了桂阳发展,损害了桂阳形象。归纳起来,当前政府执行力大致存在以下七个问题:一是敷衍塞责的消极执行。缺乏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作风,或者束之高阁、高高挂起,或是不在乎、不过问、不检查、不落实,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而不动,对工作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二是不求实效的机械执行。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满足于当“传声筒”、“留声机“,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三是墨守成规的教条执行。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无所用心,看过去有没有做过,看红头文件怎么规定,看外地有没有先例,而不是主动想办法,在“法不禁止”的前提下积极执行。四是事倍功半的低效执行。工作没有中心,做事没有重点,出台的政策措施朝令夕改,东抓一把西忙一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五是随心所欲的选择执行。面对问题有的拈轻怕重,有利则干,无利则推;有的开口讲价钱,伸手要利益,稍有不满意,工作就搁浅;有的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你推我推,循环往复,推磨转圈。六是阳奉阴违的拒不执行。虽有三令五申,仍然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有的则阳奉阴违、表里不一,当面说好话、背后“放空炮“。七是漠视百姓的违法执行。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精神状态不佳。一些同志缺乏创业干事的激情,习惯于以传统思维想问题、办事情,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发展的冲劲、闯劲、冒劲。二是工作作风飘浮。一些干部坐而论道,做表面文章是一套又一套,搞临时突击是招招在行,部署工作轰轰烈烈,抓起落实虎头蛇尾。还有一些部门和同志习惯于以会议和文件代替落实,思路说在会上,措施留在纸上。有些部门的负责人汇报工作报喜不报忧、说好不说坏。开展工作,不深入基层和实际,不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关门办公,闭门造车。三是部门利益驱动。有的部门、单位执行政令以部门
利益为出发点,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有利就办,无利就拖,有的表面上答应得很好,就是看不到实际行动。部门之间不注重协调配合,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自为政、互不通气,各行其是,甚至是相互拆台,导致不少工作往往是早有安排、早有部署,就是迟迟得不到落实。四是服务意识淡薄。一些部门的干部对发展机遇认识不够,对上级政策理解不够,对新生事物接受不够,推动发展动作慢,既不善于跑省进京,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也不善于、不习惯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思路和发展的眼光、市场的规则来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和问题,工作思路狭窄,习惯于凭经验办事。一些领导和部门工作责任心不强。还有的部门、单位,不是不作为,而是乱作为,动不动就开处罚单子,单子下了、钱收了,问题到底改没改,也就不了了之了。五是落实流程不畅。政府及其组成部门,有些工作任务不能高效地落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作职责不明,落实流程繁琐,制度完善不够所造成的。部门之间、单位之间、上下级之间存在条块分割,职能不清,互相协调配合不够,工作运转中有很多梗塞。
三、找准提高政府执行力的突破口
提高政府执行力是成事之道、发展之基。要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必须把提高政府执行力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把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抓落实上,把本领运用到促发展上,以显著的执行绩效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要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二四三”发展战略,咬定“追领”目标,加快转型跨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要实现六个方面的新突破。
一是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二是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一要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要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三要加大企业发展服务力度。三是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新突破。以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着力破解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等突出问题,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突破。四是实现城市建管新突破。五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新突破。六是实现民生民本新突破。
四、强化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各项措施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执行凝聚着心血和责任,体现着作风和意志,反映着能力和水平。提高政府执行力,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必须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改进不足点,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解放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工作落实的力度。解放思想,关键要切实增强四种意识。一是要增强责任意
识。近几年来,青海发展突飞猛进,但发展速度、总体实力,与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距离。青海省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为此,凡是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就要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二是要增强全局意识。政府各部门都是政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是代表政府行使职权,都是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要切实破除部门利益和小团体利益至上的狭隘观念,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凡事多为青海的改革发展大局考虑,真正做到顾大局、识大体,坚决杜绝“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倾向。三是要增强服务意识。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坚决克服“官本位“思想,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执政之本。四是要增强创新意识。要大胆先行先试,敢于打破陈规,用新的理念、新的举措谋划发展、加快发展,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政策纪律,有利于桂阳的事业发展,就要大胆创新,敢想、敢闯、敢试、敢干。
(二)要坚持科学决策。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前提。要进一步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突出决策的程序性和操作性,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决策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充分权衡利弊,确保所有的重要决策都是集体讨论决定的结果。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对涉及面广、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要向社会公示,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征求网民意见等多种方式,让群众充分了解政府决策的事项、依据和结果,使决策兼顾各个群体的利益,体现群众的诉求和愿望。要进一步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对重大决策事项和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要严格进行合法性、廉洁性审查,超出法定权限或与法律法规、党纪政纪相抵触的,不得作出决策或制定出台。要进一步健全决策失误追究机制,坚持“谁决策,谁负责”,促进审慎决策,减少决策失误。要进一步健全决策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加强决策执行过程的跟踪反馈和评估,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总之,要通过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确保政府的每一项决策、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三)要改进工作方式。政府执行力的提高有赖于科学的执行方法与执行技术。能不能抓落实,有很大程度是方式方法的问题。方式方法科学,“四两拨千斤“,否则,事倍功半。在执行过程中要自觉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杜绝相互推诿、乱执行、不执行现象。一是要突出工作重点。二是要细化工作分工。三是要推行一线工作法。坚持领导带头,亲历亲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
工作做起,深入经济工作第一线,深入到基层、企业,到问题最多的地方、困难最多的地方,面对面与群众沟通交流,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做到“领导在一线垂范、干部在一线煅炼、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加深、威信在一线树立、成效在一线体现”。
(四)要转变工作作风。只有作风扎实,工作才能落实。干部不仅要有想干事的意识、会干事的本领,更须有干成事的过硬作风。一是要雷厉风行。二是要敢抓善管。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树立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敢于碰硬的精神,对职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对本部门、本行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要敢于面对、勇于担当,主动谋划、亲自解决,以更大的胆略和气魄解决具体问题,推进工作落实。只要有利于青海长远发展的,只要有利于大多数群众利益的,就要大胆干、大胆闯、大胆抓,不要怕这怕那、患得患失、放不开手脚。真正做到抓发展有思路、有点子,促和谐有举措、有成效;干工作有魄力、有办法,谋一方发展、促一方和谐、保一方稳定。三是要求真务实。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应酬,多一些实干,真正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到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放在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上,放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
宏伟的蓝图需要我们用心去绘就,崭新的局面需要我们奋力去开创。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凝聚各方面干事创业的力量、发挥各方面创先争优的才智、激发各方面创新创造的活力,为开创青海科学跨越率先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政府公信力
信息公开透明和政府公信力
“躲猫猫”“欺实马”“钓鱼执法”的再调查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三起事件中,无一例外出现了政府部门推翻初步结论的“再调查”环节。在信息公开已成为政府法定责任的今天,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的“躲猫猫”不啻鸵鸟政策,既不合法也不高明。政府不能够保证不犯错,但一定要保证诚实。要树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依法行政的形象,需要日积月累的艰苦努力;而要破坏这种公信力,一件错事足矣。
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政府长期没有真正从传统的行为模式中走出来。只要出现了危机,首先想到的事情,是瞒,遮避消息,把事情纳入内部控制的渠道,争取在内部处理。但是,到了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封锁消息,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封锁和遮避的结果,是真相难以大白,流言却不胫而走。结果,受损害最大的,是政府的公信力,这种损害积累多了,政府想改辙,但再说什么,也就没人信了。
“钓鱼式执法”,是以违法的方式执法,对法律和道德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既腐蚀着道德,伤害人们的善良之心,又损害着执法者的形象,削弱政府的公信力,打击人们对于法律权威的信心,加剧社会的信任危机,破坏社会和谐。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措施,纠正这种“钓鱼执法”行为。一是要加强干部教育,进一步树立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意识;二是加强纠正处理和队伍整顿,对违法执法的人员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起到举一反
三、警戒震慑的作用,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执法队伍的监督,促进行政执法队伍执法行为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