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质量管理1[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05:1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放射科质量管理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放射科质量管理1》。

第一篇:放射科质量管理1

影像中心制度

1.目的为患者提供准确的放射影像诊断。

2.范围

放射工作全过程。

3.职责

3.1影像中心主任全面负责放射诊断全过程的工作和服务质量。

3.2主管技师负责放射投照过程的工作和服务质量。

3.3放射医师负责放射诊断工作并在单独值班时完成投照技术工作。

3.4放射技师负责日常投照、设备每日擦拭和洗片机的使用、日和周保养工作、X线、胶片质量控制操作和单独值班时的投照工作。

3.5放射文员负责放射检查的预约、登记、报告打印、工作量统计、胶片

管理以及相关的文字、事务性工作。

4.程序

4.1检查前准备工作

4.1.1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临床医师提出检查申请,认真填写《X线检查申请

单》。记账收费后由护工陪同患者到放射科进行检查。

4.1.2放射科文员负责按登记和预约常规查询电脑,确认收费及X线检查登记编

号后填写或找出曾在我院摄片者的原有片袋,按病情轻重和到达先后

顺序,做到平诊患者到达20分钟,急诊申请15分钟(包括床旁拍片)

以内进行检查。无文员当值时,此项工作由值班人员完成。

4.2拍片检查

4.2.1 放射科当班技师或值班的技师、医师接班时应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并登

记在交班记录中。如有故障应及时报修。

4.2.2 放射科技师按《影像中心放射工作常规》必须做到“三查十对”:查申

请单、查患者、查摄影条件,核对患者姓名、病案号、X线号、摄影部

位及投照位置、胶片尺寸、电源电压、台次、程序、焦点和摄影技术参

数(KV.MA、时间)。拍片后按洗片操作常规尽快冲洗,并记录时间和

操作技师姓名。无技师当班时由值班医师完成此项工作。

4.2.3技师冲洗胶片后,应与申请单核对,确认无误后,贴上标识(患者姓名

和X线号,急诊记录拍片时间),经当班放射科医师确认,胶片质量可

满足诊断要求,不需补拍其他体位及补充临床资料后再请患者离开。

4.3透视检查:

4.3.1 透视由放射医师负责完成。文员按透视检查常规进行登录,查询收费

后将《X线检查申请单》交给当班医师。

4.3.2 医师应核对《X线检查申请单》。了解临床诊断要求后进行透视,如有

重要发现应在诊断报告中向临床医师建议拍片检查。

4.3.3 医师在透视后应立即出具书面报告,时间不超过10分钟。

4.4食道、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4.4.1放射科只承担住院患者和本院职工的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工作,临床医师应填写《X线检查申请单》,严格排除消化道穿孔,急性大出血,完全性肠梗阻等禁忌证。

4.4.2 放射科文员接到相应《X线检查申请单》后核对收费,按钡餐造影常规,安排患者进行消化道准备及预约检查时间。填写《预约登记表》,放射科文员填写并发出《造影检验预约通知单》。放射科文员将预约安排提前通知当班医师,以便前期准备。

4.4.3 放射科主治以上级别医师完成或指导住院医师完成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工作。食道造影应仔细观察食管有无梗阻,管壁运动及粘膜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立位或卧位观察,并点片2-4张。上消化道造影应仔细观察咽至十二指肠的通畅、运动,粘膜龛影,充盈缺损等情况,拍摄不同体位的充盈像和气钡双对比点片至少2张。

4.4.4 放射科技师冲洗胶片后,贴上标识(患者姓名、X线号、检查日期)归入片袋交检查医师,医师在造影后48小时内应完成并签署报告。

4.5打印报告

4.5.1医师透视或接到新摄胶片后,按《影像中心放射诊断常规》和《影像中心放射科工作制度》中的《放射科报告打印和签发制度》发放报告,急诊10分钟,门诊30分钟,住院患者普通报告4小时以内、住院急诊报告30分钟以内出具正式诊断报告。疑难病例(不超过10%)可在36小时内出具《X线诊断报告单》或《放射科诊断报告单》。

4.5.2报告应以正式格式打印并存档。此项工作由文员或值班医师完成。

4.5.3特殊情况下无医师值班时,值班技师可将胶片借予临床医师,初步了解拍片情况,待有医师值班的第一时间补发正式诊断报告。值班人员对急诊床旁拍片须补发报告者作交班,并记录在交班本上。文员次日通知还片,交医生补发报告。

4.5.4 住院医师报告须经主治以上级别医师签署才能生效。

4.5.5 报告打印时电脑自动输入拍片时间及报告签发时间。

4.6检查后工作程序

4.6.1文员在报告签发后应负责再次核对患者姓名、片号,确认无误后尽快将诊断报告发给门诊或病房。文员不当班时由值班人员完成此项工作。

4.6.2文员依据《影像中心放射科工作制度》中的《放射科影像资料保管制度》、《放射科借片制度》和《借X线片申请单》办理借、还胶片手续以及胶片的存档、保管、统计工作。

4.6.3科主任依据《影像中心放射科工作制度》中的《放射科胶片质量评估制度》每月主持一次胶片质量评分,应以光密度客观数据及其他规定指标为标准分析优劣,责任到人,文员负责输入电脑《放射科拍片诊断质量统计表》,年终统计总结。

4.6.4 科主任依据《影像中心放射科工作制度》中的《放射科诊断质量评定制度》定期每月主持一次X线诊断—手术结果对照质量评定,分析误诊、漏诊原因,总结经验,责任到人,文员负责输入电脑中的X线检查及诊断流程记录。年终统计总结输入《放射科拍片诊断质量统计表》。

4.6.5 结合患者满意度调查的反馈信息和岗位责任完成情况,评估落实到人,根

据电脑中X线检查及诊断流程记录进行统计,并将个人岗位工作数量及质

量写入放射科年度总结,存入档案做为提升、评奖、续聘和再培训的重要

依据。

5相关文件

5.1《影像中心放射工作常规》

5.2《影像中心放射诊断常规》

5.3《影像中心放射科工作制度》

6质量记录

6.1《借X线片申请单》

6.2《X线检查申请单》

6.3《放射科拍片诊断质量统计表》

6.4《放射科诊断报告单》

6.5《X线诊断报告单》

第二篇:放射科质量管理

放射科质量管理

一、质量管理目标

(1)从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方面入手,依法行医,规范管理,确保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优质以以医疗服务。

(2)加强放射医技人员“三基”培训,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放射防护工作,抓好常规X线、CT、MRI、DSA及介入等各种检查技术质量。提高放射科各种诊断报告书写质量及诊断水平。(3)以三级医师负责制为核心,建立诊疗责任原则,在病人来放射科检查全过程中的各环节、规范落实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对病人做到及时检查、认真检查,诊断做到正确、及时。

(4)减少放射科医疗质量差错及医疗事故。

二、质量管理制度

1、实行专家督导、主任监督下的组长负责制,诊断、技术组组长在科主任的指导下定期对全科医疗工作的检查、考核,对医疗质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提高全科医疗质量。

2、每月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找出薄弱环节,对反馈意见有改进措施,有记录及效果评价。每季度定期按放射科的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对技术、诊断组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考核、评分,做好记录,及时分析、评价、总结、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并对改进结果追踪复查。

3、具体的医疗质量管理,包括技术组岗位责任制;诊断组岗位责任制;介入组岗位责任制;影像图像质控管理;诊断报告质量管理;疑难、少见病例处理规范;漏诊、误诊病例讨论读片制度。具体见附表

4、制定具体的工作程序:

①、建立相关的医疗质量项目指标。

②、由科室主任和诊断、技术组长对技术、诊断各组进行定期检查考核。③、定期进行的检查考核结果,要及时评定总结。

④、对质量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进行研究,并做记录,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办法和对策,提出改进措施。

三、质量管理指标

1、技术:严格按常规操作,检查部位准确,无错项、漏项,做好防护工作。X线甲级片率40%以上,废片率<2%。

2、诊断: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专业术语运用恰当,描述详细。描述与诊断结论符合,能准 确回签临床提出的问题。报告签发制度完善并能落实,各种资料记录完整、准确。进修、实习医师、住院医师书写的诊断报告必须有上级医师签名。普通X线检查诊断符合率≥70%,CT检查诊断符合率≥70%,核磁共振检查诊断符合率≥70%。大型检查诊断符合率不达标者要有病例分析。

3、介入:检查诊断符合率≥70%,治愈、好转率应为同级医院均值以上。

4、有读片、核对制度,诊断与技术组每周一次以上集体阅片解决疑难问题,提高诊断质量。

5、建立、健全审阅片制度并坚持执行。建立病例追踪制度并做好有关记录。每2个月进行一次疑难、少见病例、错漏诊病例的病例讨论读片制度。

四、质量管理计划与措施

放射科担负着全院各科室的放射、CT、MRI检查及DSA检查报告工作,工作范围较大,涉及面较广,检查时间较紧促,医疗质量管理也较复杂。所以,我们必须统筹安排,建立科室质量控制管理组,由科室主任、及诊断、技术组长组成。从制度上把关,严格做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定期组织业务、政治学习,各级医务人员各施其责,严格强调在岗责任,不得擅自离岗,规范交接班及值班制度,对急诊病例尽量做到及时迅速处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细化、完善各项制度,确保责任落实到人,进一步提高管理质量。提高人员素质,增强质量意识,调动全科积极性;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保证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形象,得到绝大多数病人的认可。

(一)、技术组:

1、各种设备、仪器按时检修、保养,有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以确保最佳工作状态。

2、坚守岗位,各项检查操作认真负责,杜绝不必要的损伤。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

3、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诿拒查或拖延患者检查时间。普通病人各项特殊检查项目预约时间:不宜搬动病人床边X光检查1天内;IVP1-2天,胆道造影2天,上消化道造影1天,结肠造影2天(特殊情况例外),CT 0-1.5天,MR0.5-1.5天。

4、危重患者或具有危险性的检查,检查中要求临床医师监护病人,以便随时进行抢救,有创检查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5、强化岗位责任感,加强质量管理的宣传工作。

(二)、诊断组:

1、普通照片检查1小时内出报告,急诊患者半小时内出报告,CT检查、MRI检查24小时内出报告。改善服务态度,保护病人的隐私。

2、进修、实习医师、住院医师书写的诊断报告必须有上级医师签名。确保每一张片、每一份报告都有明确的责任人,确保每一份报告都有“双签名”。

3、严格执行复审、阅片制度,做好病例追踪制度及有关记录。每2个月进行一次疑难、少见病例、错漏诊病例的病例读片讨论,做好记录,及时分析、总结经验,提高诊断质量水平。

4、每月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找出薄弱环节,对反馈意见有改进措施,有记录及效果评价,及时上报医务科。

第三篇:放射科质量管理

放射科质量管理 2010-01-14 20:47 医学影像(放射)科管理和职责 2008-11-15 19:20

一、医学影像(放射)科的管理

(一)科室的组织体系

1.随着放射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检查内容的扩展,医学影像(放射)科必须实施整体管理,统一管理各种影像设备和诊疗业务内容,即:传统X线、CT、MR、介入,均在科主任统一领导和管理下进行工作。

2.不同业务技术可分成三个组,即:诊断组;技术组;医辅组。做到医、技、辅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诊断组由各级诊断人员组成;技术组由各级技术和物理机械人员组成;医辅组由护士、登记和影像资料保管人员组成。

3.在科主任统一管理下诊疗组和技术组人员对各影像内容(传统X线、CT、MR、介入)实施“相对固定,定期轮转”,以利于专业技术的全面掌握和人才培养,达到影像学的“一专多能”的目标。诊断组和技术组人员实施轮转的条件:轮转CT必须有二年以上的传统X线实践 ;轮转MR必须有2年以上的CT实践;轮转介入治疗必须在2年以上的传统X线诊断实践基础上,事先经过介入知识培训。

(二)科室任务

1.承担门诊、住院的常规X线、造影特殊检查及CT、MR检查;开展介入放射诊疗工作,满足临床请检要求并确保检查和诊疗的准确性。2.承担保健、体验和抢救的放射检查任务。

3.承担院内外临床诊断会诊和接受下级医院要求的技术检查和会诊。4.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开发新技术、新检查项目。

5.承担临床放射学的教学和进修、实习人员的带教培训工作,指导下级医院的业务开展和提高。

6.开展新的影像技术和诊断的方法学研究及设备的技术革新。7.引进国内外的最先进技术,配合临床进行专项研究。

(三)科室人员职责 1.诊断人员

(1)根据临床请检要求从事透视、造影、CT、MR检查和介入治疗操作,规范地书写诊断报告,定期进行诊断符合率的查对。

(2)及时报告急症放射检查诊断,承担特殊造影和放射检查中的抢救工作。

(3)遵守各种检查操作规程,正确操作机器,并负有对机器的维护保养责任,接受专机负责人员对使用操作上的指导和监督。

(4)进行放射诊断专业的带教培训工作及参加科研工作。2.技术人员

(1)根据临床请检进行常规和特殊摄影,配合诊断人员进行特殊造影、CT、MR检查和介入治疗的机器操作,确保摄影质量。配合诊断人员共同完成应急抢救工作。

(2)负有对机器正常运转所需的经常性保养及辅导和监督非专机操作人员使用机器的责任。(3)负责放射技术专业带教、培训工作,进行科研和技术革新。

(4)物理机械人员负有全面机器设备的安装、故障检修、定期维护保养和稳定性检测工作;并负有全面对机器使用指导和监督之责任。3.医辅人员

(1)护士

①在科主任领导下配合医师进行各项检查(造影、CT、MR、介入)和灭菌操作技术,做好敷料、器械消毒和检查造影前的准备工作。

②在医师指导下做好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及抢救工作。

③负责所用器械、药品、物品的请领、管理工作。

(2)登记和保管员

①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门诊、住院患者各项检查的登记、预约、划价、编号、索引和住院记帐工作。

②负责向患者说明检查前的准备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做好检查前准备。

③负责各种摄片报告的登记、报送、归档工作。

④负责全科医疗、工作室的统计工作,按月制成报表。

⑤负责影像片的归档保管工作,严格执行影像片借阅制度。

(四)急症和床房摄影管理

1.凡属急诊室请检或住院抢救或手术中必要的放射检查,均列为急症任务,应立即进行放射检查;会同临床医师及时作出临时初步诊断,最终结论以书面报告为准。

2.床房摄影仅适用于:急诊室抢救;手术中必要的放射检查;危重而不能搬动的患者;骨科牵引患者等。

3.凡属危重病人及检查中可能出现意外的患者,临床医师必须到场监护,由放射诊断、技术人员共同配合完成检查工作。4.介入放射治疗质量管理规定(要点)

(1)介入放射治疗归属影像(放射)科统一管理,放射科科主任为管理责任者。

(2)开展介入放射治疗必须具有相应的血管造影设备与配套器材,以及主要的抢救设施和药品。

(3)从事介入放射治疗者,必须由具有两年以上常规X线诊断经验并经三级甲等医院或省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或放射质控中心介入放射治疗培训的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担任。

(4)介入放射治疗室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消毒灭菌制度,介入放射治疗的主要器械的消毒灭菌必须遵守医院内感染管理的要求。

(5)严格选择介入放射治疗适应症,必须以病理诊断或典型影像诊断结合典型临床诊断为治疗依据。对恶性肿瘤介入放射治疗,应尽可能获得病理诊断。介入治疗术前要和家属谈话并书写谈话记录,说明手术经过、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家属须签字。记录格式按统一规范填写,务求内容完整、准确并经科主任审批。

(六)患者诊疗安全管理

1.口服造影剂应设专柜存放,盛器必须消毒分用。

2.应备有抢救药品及必要的急救器械(如氧气、吸引器等)。

3.剂造影前必须作过敏试验,严格控制用量,遇有碘过敏时检查医师负有抢救责任(护士和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4.严防检查不慎或机器故障而造成对患者的伤害。

5.X线摄影或造影等检查时,注意对患者非照射部位的辐射防护,力求缩短照射时间而达到检查的目的。

(七)设备安全管理

影像设备均为价格昂贵、高精尖大型设备,是进行医疗检查和稳定影像质量的基本条件,为此,设备的安全管理尤显重要。

1.确保机房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达标,符合机器要求,清洁防尘措施落实。

2.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和机修岗位及机房岗位责任制,责任者负有维护保养机器之责任。

3.严格遵守机器操作规程,使用中遇有异常应立即切断电源,切忌“带病工作”,并立即向机修人员申报。

4.机修人员遇有机器故障申报应立即进行抢修,待确认故障排除后,方可交付使用,并对抢修情况作书面记录。

5.机修人员全面负责本科机器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机器接地的可靠性,以防电击。

6.凡新安装或经大修后的机器设备应按确定的技术参数标准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在使用中的机器应定时作性能的状态检测。

(八)暗室化学药品和感光材料安全管理 1.暗室实行专人管理,严格室内照明管制。

2.显影、定影药品集中贮存,含毒、强腐蚀药品单独存放,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3.感光材料(胶片)按要求存放,存放条件、标准为温度10~15°、湿度40%~60%,已拆封的胶片应有严密的防光、防潮、防粘的措施。应按照胶片有效期先后顺序使用。

4.增感屏应按照其要求的条件存放和经常清洁保养,使用中严防碰、撞、撕、粘、划损伤。

5.X线影像片或已录的磁光盘保管期超过5年后方可处理(职业病应永久保存)。

(九)CT检查质量管理

鉴于CT机的先进性、精密性和检查费用昂贵的特点,为了发挥CT检查的实效;提高开机率,稳定影像质量;保证准确的诊断结论;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需加强CT检查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1.CT检查是放射诊断的一种方法,其管理组织体系应统一归属影像(放射)科管理范围。CT质量保证、控制和管理的第一责任者是影像(放射)科主任。

2.检查前向患者解释注意事项,力求良好配合,扫描必须作碘过敏试验,腹部扫描应空腹,检查前口服2%泛影葡胺以减少组织伪影干扰。3.扫描操作管理

(1)按照CT机规定的操作程序和具体要求进行操作。

(2)按照病例检查要求进行摆位和扫描定位。

(3)严禁重力敲打键盘,一系列的技术操作应做到“轻、准、稳”。

(4)按照优质图影像要求正确选调窗位、窗宽。(5)对于选层、加层、扫描定位、窗技术的控制,必要时与诊断医师取得联系并得到指导。

(6)准确填写扫描条件、层次、硬盘图像存贮号、机器和病人情况并签名。

(7)密切注意增强后扫描中患者的情况,遇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机进行救护。

4.CT室环境管理

(1)扫描室、控制室的温度、湿度应符合CT机的规定要求,一般温度控制在22℃±4℃,相对湿度65%以下。

(2)应装备稳压电源和不间断电源(UPS),接地良好。

(3)扫描室、控制室保持清洁,换鞋入内,严禁在室内存放无关的物品。室内注意通风、定期消毒和净化空气。5.CT机维护保养管理

(1)CT机的操作人员应持有上岗证。

(2)CT机的维护保养应由机修人员或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进行。

(3)每周校正CT值的准确性,定期作稳定性检测,必要时作状态检测,检测项目见表1。

表1 CT机性能检测项目与要求

检测项目检测条件状态检测要求稳定性检测

要求周期

定位光精度(mm)胶片法±3季

剂量指数CTDI100MGYφ16cm头模中心/表面φ32cm体模中心/表面参照厂家数据(50MGY(头模))

水的CT值(HU)头模及颅脑扫描条件±6与基础值偏差±3周噪声头模及颅脑扫描条件参照厂家数据与基础值偏差±10% CT值均匀性(HU)头模及颅脑扫描条件±6与基础值偏差±3周层厚偏差(S.mm.%)头模及颅脑扫描条件S≥8±15与基础值偏差±10%年

8>S>2±30

S≤2±70

空间分辨力(mm)头模FOV250±10mm

体膜FOV350±50mm≤1.25基础值的±15%年

≤1.5

低对比度分辨力(对比度0.6%;mm)头模FOV250±10mm≤50MGY≤5.6基础值的

±15%年

CT值线性头模及颅脑扫描条件参照厂家数据

床位移精度(mm)床移500 床归回500±

2±2±2

±2月 6.暗室管理(1)暗室防光、通风、安全灯的灰雾、室内温度、湿度条件等均符合室内质控要求。

(2)选择合适的CT胶片及与其性能相匹配的显、定影套药。

(3)选择胶片——套药——曝光条件三者最佳匹配的冲洗温度和时间,以保证CT影像片的背景密度和组织影像密度均能达标。

多幅相机

背景密度:Dmax≥2.2 Dmin<0.15 第9级灰阶密度:D=0.6~0.7 激光相机

Dmax=2.6~3.2 Dmin<0.15 D=0.7~0.8(4)定期对自动冲洗机进行保养及冲洗质量控制的检测。

(5)按质控要求对显影、定影液性能和水洗效果进行动态质控检测。7.读片管理

每日由科主任(或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读片,讨论CT检查病例诊断结论,报告由主治医师复签于24小时内发出,并保留底片以便对照和追踪。每月回顾性读片应有讨论分析记录。

(十)磁共振(MR)机房管理

磁共振成像(MRI)是建立在核磁共振波谱学的基础上,是继CT发展后又一高精尖的成像检查设备,在临床上特别是在神经骨骼系统检查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机器结构先进,操作复杂,为此,必须实施严格管理。

1.磁共振成像与CT影像在认识上有相似之处,因此,MRI应归属影像(放射)科,由科主任统一实施领导和管理。2.MRI操作人员应持有上岗位,MRI诊断人员应有二年以上CT诊断实践。3.MRI检查前准备:

(1)应严格掌握禁忌证。

(2)检查前询问,明确检查要求。

(3)进入检查室前患者应除去一切金属物件,如:假牙、钻戒、耳环、发夹、腰带、手表、磁卡等以免引起伪影和损坏物件。

(4)向患者讲述检查过程,消除恐惧心理,争取良好合作。患者应平静呼吸,肢体不得活动。对婴幼儿或不合作患者,可给适量镇静药或麻醉,给麻醉时麻醉师必须在场。4.MR机房管理

(1)机房环境条件应保持适当温度(16~22℃)、湿度(40%~60%),要保洁除尘。

(2)机房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非操作人员禁止入内(受检者例外),室内不存放无关物件,进入机房应除去身上佩带的一切金属物件。

(3)对超导MR机,开机前应检查液氦在机内的存贮量,若液氦存储量低于60%应停止使用,并采取去磁措施,以防失超。若MR机发生失超,医技人员应迅速撤离,打开所有通风装置,立即通知维修人员,以免失超进一步发展。

(4)机器操作人员必须熟悉使用方法,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遇有问题应及时通知维修人员不得擅自动作。

(5)专机操作人员每日填写机器使用日志,记录工作内容和机器运转情况。维修人员应详细记录维修内容,如故障现象、检查内容方法、故障排除的结论等。

二、影像(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

成像技术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是保证医疗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条件。作为影像(放射)科来说,其所有工作的结果是为临床提供可靠准确的诊断结论。为此,除了诊断人员的知识、经验外,还必须依赖优质的影像作为诊断的依据,而影像技术工作正是要为此作出努力。优质影像的获得受多种因素所影响:与物(机器性能,感光材料,冲洗条件,及有关的辅助设备)有关,与人(技术人员的知识、经验、责任心、患者及病种)有关。技术质量控制就是要掌握诸多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规律,提出纠正影响因素的应变方法。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掌握其规律性和固有性能指标的的变化,提出质量控制方法措施,从而取得稳定的优质影像。

(一)优质X线影像标准

优质影像的评价标准为:

1.适当的影像密度:包含组织背景密度和组织影像密度。背景密度是指完全感光的最大密度Dmax和未感光或极少感光区的最小密度Dmin;其标准为:Dmax≥2.4,Dmin<0.25。人体组织影像密度标准因各部位体位不同而异。2.组织影像层次分明,有良好的清晰对比度:骨骼能辨别骨皮质、骨小梁、肌肉、关节腔的层次;腹部能分辨肾脏、腰大肌、腹壁脂肪线;胸部能分辨肺野与纵膈,肺野与胸壁,外带肺纹结构的层次;脊柱能分辨椎体与软组织、椎体的各组成部分,骨小梁可见;头部能分辨颅板和颅腔、颅腔和岩部、颅腔与窦腔的层次。

3.摄影体位正确:摄影体位正确的标志就是欲摄的部位在影像上孤立显示或有极少的其他结构重叠影,即使有重叠,但也能清晰地分辨出其轮廓。所见结构影像没有严重失真。

4.无技术操作缺陷:X线、日期号码排列成线;左右标号明确;号码不与被摄体重叠。无遮线器边影和体外伪影;无划片、污片、粘片、指纹、漏光、屏斑等阴影。

凡具备以上四条,方可评价为优质X线影像。

(二)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和控制

人体X线摄影所得的影像是通过不同的密度差而成像的。适当的密度可以显示出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轮廓,形成良好组织对比层次,显示出正常组织和病灶间的不同影像密度、形态和范围。因而X线影像密度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X线影像密度的质量控制技术就是掌握诸多影响因素的程度和规律,从而达到相关因素改变时而影像密度保持不变。1.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

(1)电源条件;

(2)X线机;

(3)暗室条件:包括①安全灯的安全性;②胶片;③增感屏;④显影液;⑤冲洗方式;⑥显影时间和温度的匹配;⑦患者年龄、性别、体型的差异;⑧病理:高密度增生性病变;低密度稀疏性病变的差异。2.X线影像密度的控制

(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0<0.25)。

(2)胶片感光性能的控制:不同牌型号和乳剂批号的胶片感光性能有明显差异,胶片感光性能主要指标有:感光度(比感度),平均斜度(反差),宽容度,最大密度,灰雾度。

(3)显影温度和显影时间匹配的控制:胶片在显影液中应定温定时,若显影温度过高或显影时间过长均可增大灰雾度和影像黑度,丧失清晰对比;若显影温度过低或显影时间不足,则背景密度不能达标,组织影像过白也要丧失对比,甚至废片。

(4)增感屏与胶片匹配的控制。

(5)洗片机冲洗影像密度的控制:在一定的显影液中,当确定显影温度和时间的匹配后,所取得的正确摄影曝光条件在今后的冲洗加工中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和影像密度的稳定性。这样避免了人工冲洗时凭视觉来决定显影时间从而对影像密度产生的误差,同时也避免了划片、污片、水渍等缺点。

(6)冲洗机维护和保养质控:衡量冲洗机的性能,归结起来是:恒温、定时、不卡片。恒温标准是显影温度±0.3℃。定时标准是标定时间±5%。不卡片是指在冲洗运行中无机械性原因的卡片。

要保证质量,一是取决于冲洗机本身的质量;二是对冲洗机是否实施了良好的维护保养,使用中应采取的保养内容为:①每日清洁冲洗机外表和送片托盘。正式冲洗片前先用清洁片试冲洗看有无异常,若有划痕应清洗输片滚轴。②更换显、定影液时应清洗显、定影和水洗液槽;用柔软布清洗显影、定影输片轴架上的滚轴,检查滚轴上的弹簧。水槽内沉积物洗不净时可使用次氯酸钠(漂白粉)15ml,在槽内注满水,开机30分钟,排干后再用清水冲洗。若水藻太多时,可适当增加漂白粉。此法既可清洗水槽,同时可冲洗管道。③配制显、定影液时严防配液外溅腐蚀机器部件,同时严防定影液混入显影液中。

第四篇:放射科质量管理总则

一.放射科质量管理总则

(一)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及工作制度和职责

1.质量管理小组成员:

组长:刘剑廷

副组长:沈哲胡少平

组员:刘剑廷沈哲胡少平

李鹏杨莉红

2.管理小组及其工作制度和职责

1)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2)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本科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3)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4)定期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制定培训计划,增强本科人员的质量意识。

5)科室质量管理小组每月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考核并记录;

6)科室质量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落实奖惩制度,严格执行《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差错事故;

7)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对检查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提出整改意见,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二)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医疗事故和严重医疗差错:0

二.放射科分级管理制度

放射科分级管理基本按卫生部制定的放射科各级人员职责执行。

放射科主任在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放射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培干及防护等行政管理工作。放射科技术组长协助科室主任管理好医疗,教学,科研,培干及防护工作。

(一)诊断组

诊断人员应通晓本专业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明确岗位责任。放射诊断质量管理应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负责。诊断人员应密切配合临床。并依据透视和优良X线影像做出正确的X诊断。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应正规化,字迹清楚,描写确切,结论明确。诊断,造影检查应按操作规程进行,注意放射防护,无菌消毒,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放射诊断报告必须由医师签字才可发出,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应符合省厅要求。定期组织疑难病例和手术病例诊断对照讨论会,及时总结经验。

第五篇:放射科2008质量管理小组工作计划

放射科质量管理小组工作计划

在医院治疗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全科室工作人员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坚持实行技术读片的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对胶片质量进行讲评,加强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级培训,定期进行考核。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再次检查核对和借片制度。

根据卫生部放射诊疗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有关精神,结合本科室情况,制定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1、提高影像专业技术水平

2、改善影像科各专业人员间的关系,全面进行质量管理

3、建立各种设备、各项指标的标准,为影像诊断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客观、正确的决策。

4、通过代价—危害—利益分析,以经营的观点管理放射科。

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和减少差错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严格认真执行。管理小组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并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认真执行病例随访制度,病例随访制是检查诊断质量,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积累科研教学资料的一项重要措施。科内设有专门登记本,每月下旬派医师到病房和病案室查阅病历,核对影像诊断与手术病例及最后诊断并进行登记,每月第四个星期四向科内通报随访情况,并进行回顾性读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诊断报告书市放射科最重要的医疗文件;是放射科工作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反映诊断水平高低的最终表现。报告书写要规范化,要按卫生部编撰的《放射科管理和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诊断报告的书写要求和格式”书写诊断报告。

下载放射科质量管理1[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放射科质量管理1[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放射科2011年度质量管理小组工作计划

    放射科质量管理小组工作计划 (2010年度)2011年医院工作的重点是迎接等级医院评审、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和创造无烟医院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科......

    放射科质量管理小组工作职责[最终定稿]

    放射科质量管理小组工作职责1、认真学习医疗政策与法规,了解和把握国家、军队医疗卫生改革方针和医疗保险政策。 2、积极参与医院质量委员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落实委员会的......

    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根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有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医院特成立放射诊疗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

    南山医院放射科质量管理目标、工作制度、(五篇范文)

    南山医院放射科质量管理目标、工作制度、 南山医院放射科质量管理目标、工作制度、 管理计划及措施 (2005年1月修订) 按照卫生部《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

    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2

    盐城协和医院 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及实施细则 根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有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及实施细节》......

    《放射科日常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

    放射科日常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检查日期2016年10月检查人员主要检查内容放射科科务会制度落实医疗质量存在问题1、由于工作繁忙,科务会召开不及时。2、科务会召开时间......

    放射科材料

    一、进一步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着力加强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放射科是我院重要的窗口科室之一,患者检查时间短,流程快,因此医患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如何更好的为患者......

    放射科日常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2

    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检查日期:年月 检查人员 : 主要检查内容:放射科疑难病例阅片落实。 医疗质量、存在问题: 个别医技人员参加疑难病例分析读片会,不积极、尤其是在专......